CN117137197A -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 Google Patents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137197A CN117137197A CN202210575878.2A CN202210575878A CN117137197A CN 117137197 A CN117137197 A CN 117137197A CN 202210575878 A CN202210575878 A CN 202210575878A CN 117137197 A CN117137197 A CN 11713719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heating
- heating element
- aerosol
- heat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7
- 239000000443 aeroso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24 oxide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platinum Chemical compound [Pt] BASFCYQUMIYNB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96 flavor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9634 flavor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61 rare earth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1 rare earth nitride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PMTRSEDNJGMXLN-UHFFFAOYSA-N titanium zirco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Zr] PMTRSEDNJGMXL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Iro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Fe]=O UQSXHKLRYXJYB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030 Iron–nicke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Palladium Chemical compound [Pd]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QXZUUHYBWMWJHK-UHFFFAOYSA-N [Co].[Ni] Chemical compound [Co].[Ni] QXZUUHYBWMWJH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506 ciga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910 rare earth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391 smo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SNICXCGAKADSCV-JTQLQIEISA-N (-)-Nicotine Chemical compound CN1CCC[C@H]1C1=CC=CN=C1 SNICXCGAKADSCV-JTQLQIEI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84 4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65 430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20 A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82 Mo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7 Nb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90 N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2 Pd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60 Pt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627 Tin(IV) chlo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499 Vanilla fragran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263375 Vanilla tahit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036 Vanilla tahitens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80 W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64 aero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UPQTSLXMOCDHR-UHFFFAOYSA-N benzene-1,4-diol;bis(4-fluoro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O)C=C1.C1=CC(F)=CC=C1C(=O)C1=CC=C(F)C=C1 JUPQTSLXMOCDH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DAMJCWMGELCIMI-UHFFFAOYSA-N benzyl n-(2-oxopyrrolidin-3-yl)carbam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OC(=O)NC1CCNC1=O DAMJCWMGELCI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29 body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ZDVYABSQRRRIOJ-UHFFFAOYSA-N boron;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B ZDVYABSQRRRIO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567 cement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365 copper sulf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RUVKPQLZAKDPS-UHFFFAOYSA-L copper(II) sulfate Chemical compound [Cu+2].[O-][S+2]([O-])([O-])[O-] ARUVKPQLZAKDPS-UHFFFAOYSA-L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13 electropl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2 fibre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87 granula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9 graphe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411851 herbal medicin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337 iron nitr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08 molecular sie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20 nichrom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60002715 nicoti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SNICXCGAKADSCV-UHFFFAOYSA-N nicotine Natural products CN1CCCC1C1=CC=CN=C1 SNICXCGAKADSC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5 niob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niob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b]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TBWYQYUOZHUKJ-UHFFFAOYSA-N oxocobalt;oxo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Co]=O.[Ni]=O YTBWYQYUOZHUK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ARVOZCHNMQIBL-UHFFFAOYSA-N oxygen(2-) titanium(4+) zirconium(4+) Chemical compound [O-2].[O-2].[O-2].[O-2].[Ti+4].[Zr+4] ZARVOZCHNMQIB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89 perm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50 plasma spra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7 plati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404 rare earth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silico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Si+]#[C-] HBMJWWWQQXI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1 silicon carb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URGAHOPLAPQHLN-UHFFFAOYSA-N sodium alumin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Na+].[Al+3].[O-][Si]([O-])=O.[O-][Si]([O-])=O URGAHOPLAPQHL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HPGGPRDJHPYFRM-UHFFFAOYSA-J tin(iv)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Sn](Cl)(Cl)Cl HPGGPRDJHPYFRM-UHFFFAOYSA-J 0.000 description 1
- XJDNKRIXUMDJCW-UHFFFAOYSA-J titanium tetra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Ti](Cl)(Cl)Cl XJDNKRIXUMDJCW-UHFFFAOYSA-J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50—Control or monitoring
- A24F40/57—Temperature control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包括电源组件,包括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发热模组,发热模组包括多个加热件和多个电极,多个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多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一加热件,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第三电极电连接第二加热件;开关控制电路,分别连接电源组件与多个电极,以选择性地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中一个电极与正极输出端导通,将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中的另外两个电极与负极输出端导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产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背景技术
气雾生成装置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从而产生气溶胶。
气雾生成装置包括加热体,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然而现有的加热体在工作过程中通常整段同时发热,发热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当下对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多种加热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设置有多个加热件,根据开关控制电路选择和控制与电源组件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导通的电极,从而可以使发热模组中的加热件具有多种发热模式,以满足不同的发热需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包括:
电源组件,包括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
发热模组,所述发热模组包括多个加热件和多个电极,所述多个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所述多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件;
开关控制电路,分别连接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多个电极,以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一个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将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的另外两个电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导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热模组,包括多个加热件和多个电极;
所述多个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均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
所述多个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件;
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
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件;
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其一电极为正电极,其余电极均为负电极。
上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通过开关控制电路可以控制电源组件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与不同的电极导通,从而使得不同的电极可以成为负电极和正电极,从而使得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具有多种可切换的工作模式,例如: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电极与正极输出端导通,而使第二电极成为正电极,控制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分别或同时与负极输出端导通,使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至少其一为负电极,则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可单独加热或者同时并联加热;再例如: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电极与正极输出端导通,而使第一电极成为正电极,控制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先后与负极输出端导通,使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先后成为负电极,则可使第一加热件先于第二加热件加热,且其加热模式可以是:第一加热件单独加热,或者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同时加热等。又例如: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第三电极与正极输出端导通,而使第三电极成为正电极,控制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先后与负极输出端导通,使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先后成为负电极,则可使第二加热件先于第一加热件加热,且其加热模式可以是:第二加热件单独加热,或者第二加热件和第一加热件同时加热等。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中的加热件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和加热模式,从而可以满足和适应多种加热需求。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另一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剖视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件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提供的加热件上的电极和加热件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件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提供的加热件的电极和加热件展开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提供的加热件上的电极和加热件的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13是图10所提供的加热件上的电极和加热件的另一等效电路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件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提供的加热件的电极和加热件展开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开关控制电路对电极选择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热模组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
1、气溶胶生成制品;2、接收腔;3、电源组件;31、电路板;32、电芯;
4、发热模组;
41、加热件;411、加热件;4111、第一加热件;4112、第二加热件;412、基体;413、容纳腔;414、第一电极;415、第二电极;416、第三电极;
42、测温元件;43、固定件;44、隔热层;441、避让槽;45、壳体;451、保温层;461、第一支架;462、第二支架;471、第一连接件;472、第二连接件;
5、开关控制电路;6、空气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次序。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者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能同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雾生成装置,该装置可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使气溶胶生成制品挥发出气溶胶来,以供吸食,气溶胶可以包括中草药、尼古丁或比如烟草香料等风味物质。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为烟制品(如烟支、雪茄等),但不对此做出限定。
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气雾生成装置包括用于接收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接收腔2和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发热模组4,还包括电源组件3,电源组件3用于为发热模组4工作供能。
请参照图1和2,气雾生成装置具有插入口,气溶胶生成制品1通过插入口可移除地接收在接收腔2内;发热模组4至少一部分在接收腔2内沿纵向延伸,并在变化的磁场下通过电磁感应发热,或者在通电时通过电阻发热,或者在受激时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辐射红外线,进而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例如烟支)受热,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形成供抽吸的气溶胶。
电源组件3包括电芯32和电路板31,电芯32为可充电的直流电芯,可以输出直流电流,电路板31电连接可充电的电芯32,用于控制电芯32的电流、电压或电功率的输出,在有些实施例中,当采用能够在变化的磁场中发热的感受体作为发热件时,电路板31可将电芯32输出的直流电变为交流电,使用磁场发生器(如感应线圈)在交流电下产生变化的磁场,进而使发热模组4发热。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电芯32还可以为一次性电池,不可充电或无需对其进行充电。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源组件3可以为有线电源,有线电源通过插头直接连接市电来为气雾生成装置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电芯32提供的直流供电电压在2.5V~9.0V的范围内,电芯32可提供的直流电流在2.5A~20A的范围内。
进一步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优选采用加热时从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释放的挥发化合物的含烟草的材料;或者也可以是适合于电加热发烟的非烟草材料。气溶胶生成制品1可以采用固体基质,包括香草叶、烟叶、均质烟草、膨胀烟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粉末、颗粒、碎片细条、条带或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或者,气溶胶生成制品1可以包含附加的烟草或非烟草的挥发性香味化合物,以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受热时被释放。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制备成常规的香烟或雪茄的形状。
在如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中,发热模组4包括加热件41,加热件41可以释放能量,并通过释放的能量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使之产生气溶胶。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件41中含有等级430的不锈钢(SS430)、等级420的不锈钢(SS420)、铁镍的合金材料(比如坡莫合金)等可在变化的磁场中发热的磁感性材料,从而加热件41在变化的磁场中可以发热,进而在变化的磁场中,因为产生涡电流和磁滞而自发热,并向气溶胶生成制品1传导和/或辐射热量,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相应的,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磁场发生器,例如感应线圈,用于在交变电流下产生变化的磁场,且电路板31连接电芯32和感应线圈,并且可将电芯32输出的直流电流转化为交变电流,优选该交变电流的频率介于80KHz~400KHz;更具体地,所述频率可以在大约200KHz到300KHz的范围。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件41包括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镍铁合金、铂、钨、银、导电陶瓷等电阻性导电材料,或者包含上述至少其一的导电材料,从而在导电时可以通过电阻发热,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的至少一种成分挥发,形成气溶胶。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件41上具有加热件411,加热件411可以是红外电热涂层、电阻膜、柔性加热膜(如FPC加热膜)等,其中红外电热涂层能由电芯32提供的电流激发进而辐射红外线,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至少局部。当红外线的波长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吸收波长匹配时,红外线的能量易于被气溶胶生成制品1吸收。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对红外线的波长不作限定,可以为0.75μm~1000μm的红外线,优选的为1.5μm~400μm的远红外线。
红外电热涂层可以由远红外电热油墨、陶瓷粉末和无机粘合剂充分搅拌均匀后涂印在基体的外表面上,然后烘干固化一定的时间,红外电热涂层的厚度为30μm-50μm;当然,红外电热涂层还可以由四氯化锡、氧化锡、三氯化锑、四氯化钛以及无水硫酸铜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后涂覆到基体的外表面上;或者为碳化硅陶瓷层、碳纤维复合层、锆钛系氧化物陶瓷层、锆钛系氮化物陶瓷层、锆钛系硼化物陶瓷层、锆钛系碳化物陶瓷层、铁系氧化物陶瓷层、铁系氮化物陶瓷层、铁系硼化物陶瓷层、铁系碳化物陶瓷层、稀土系氧化物陶瓷层、稀土系氮化物陶瓷层、稀土系硼化物陶瓷层、稀土系碳化物陶瓷层、镍钴系氧化物陶瓷层、镍钴系氮化物陶瓷层、镍钴系硼化物陶瓷层、镍钴系碳化物陶瓷层或高硅分子筛陶瓷层中的一种;红外电热涂层还可以是现有的其他材料涂层。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件41还包括基体412,基体412作为加热件411的载体,用于支撑加热件411。请参照图5,基体412被构造成管状体,内部具有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容纳腔413,气溶胶生成制品1在容纳腔413中受热并产生气溶胶。加热件411可以设置在管状体的内表面,具体的制备方式可以是采用电镀的方式使加热件411形成在管状体的内表面。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加热件411可以设置在管状体的外表面,制备方式可以是采用等离子喷涂等方式布置在管状体的外表面获得。此时基体412可采用透明的材质制成,例如石英材料,以增加红外线的透射率,使红外线更好的辐射到容纳腔413中。
在基体412内部设置有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容纳腔413,为了保护加热件411,防止其被气溶胶腐蚀破坏,可以将加热件411设置在基体412的外表面,从而将红外电热涂层与气溶胶隔绝。或者,也可以在红外电热涂层的表面布置保护层,保护层可以为聚四氟乙烯层、釉层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或者为其它耐高温材料制成,保护层可以隔绝红外电热涂层和气溶胶,同时防止红外电热涂层磨损,因此可以将红外电热涂层设置在基体412的内表面,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接触,这样通过缩短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红外电热涂层之间的距离,来减少能量损耗。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基体412的壁厚均匀,其上无明显的凹痕和凸起,无镂空孔和盲槽,以确保热量在基体412上各处分布均匀,进而确保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进行均匀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件41还包括导电模块,导电模块包括设置在基体412上的第一电极414和第二电极415。第一电极414和第二电极415均至少部分地与红外电热涂层411电性连接,以使得电流可以经由红外电热涂层从其中一个电极流向另一个电极。第一电极414和第二电极415的极性相反,例如:第一电极414为正电极、第二电极415为负电极;或者第一电极414为负电极、第二电极415为正电极。若将加热件411设置在基体412的外表面,第一电极411设于基体412靠近一端的外表面,第二电极415设于基体靠近另一端的外表面。若加热件411设置在基体412的内表面,导电模块也可以设置在基体412的内表面、或者横跨基体41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414和第二电极415均呈圆环状(闭合的环形)或带状(非闭合的环形或者条形)。第一电极414和第二电极415可以为涂覆在基体412外表面且靠近其相对两端的圆环形导电涂层或带状导电涂层,导电涂层可以包括银、金、钯、铂、铜、镍、钼、钨、铌或上述金属合金材料;第一电极414和第二电极415也可以是套接在基体412外表面靠近其相对两端的圆环形导电片或圆弧形导电片,导电片为金属材质制成的导电片,例如铜片、钢片等等。
请参照图8-15,加热件411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导电模块包括三个电极,分别为第一电极414、第二电极415和第三电极416。第一电极414与第一加热件4111电连接,第三电极416与第二加热件4112电连接,第一电极414与第三电极415之间不直接接触且具有间距,第二电极415同时电连接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在第二电极415的连接下,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电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电源组件3包括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正极输出端用于输出正性电流或电压,负极输出端用于输出负性电流或电压。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开关控制电路5,开关控制电路5可以布置在电路板31上,开关控制电路5连接电源组件3和电极,可以使多个电极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电极与正极输出端导通,从而形成正电极,使多个电极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电极与负极输出端导通,从而形成负电极。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电极415为正电极,用于接通正性电流或电压,从而第二电极415可以构成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公共正极,第一电极414与第三电极416则用于与负性电流或电压连接,均为负电极。此时,如图9所示的等效电路示出,第一加热件4111、第二加热件4112和第一电极414、第二电极415、第三电极416的电路布局。即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并联连接,使得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可以被切换地单独加热,也可以被切换地同时加热。从而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可以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进行分段加热,或者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进行不同时段的加热,或者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进行同时段的加热。
在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二电极415为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公共正极,所以在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同时加热时,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可以具有相同的工作电压,所以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加热效率与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工作电阻相关,根据加热需求,可以设置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具有不同的工作电阻,本实施例对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工作电阻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沿气溶胶流动方向,第一加热件4111位于第二加热件4112的下游,第二加热件4112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上游区段,第一加热件4111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相对下游区段。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上游区段中的空气和/或所产生的气溶胶在第二加热件4112的作用下具有高温,其会流入并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下游区段。此时,第一加热件4111的发热效率可以小于第二加热件4112的加热效率,第一加热件4111用于补充流入的空气的温度和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下游区段进行辅助性加热,以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下游区段产生气溶胶,并且可以通过降低第一加热件4111的加热功率,进一步地降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功耗。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满足快速出气溶胶的需要,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开关控制电路5可以设置位于下游的第一加热件4111优先于第二加热件4112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进行加热,可以优选将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下游部分所产生的气溶胶排出,缩短气溶胶脱离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行程,同时还能避免气溶胶流动时被其他气溶胶生成制品1冷却而发生冷凝。还可以,在第一加热件4111单独发热时,通过提高输入电压或电流,使得第一加热件4111具有更大的加热功率,以减少气溶胶生成的时间。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13所示,沿气溶胶流动的方向,第一加热件4111位于第二加热件4112的下游,与第一加热件4111电连接的第一电极414为正电极,第二电极415和第三电极416为负电极。从而第一电极414可以构成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公共正极。第三电极416和第二电极415则用于与电源组件3的负极输出端分时段地导通。
如图12所示的等效电路示出,第一加热件4111、第二加热件4112和第一电极414、第二电极415、第三电极416的电路布局。此时,在第一电极414与第三电极416导通时,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串联连接,且同时工作;在第一电极414与第二电极415导通时,第一加热件4111工作,而第二加热件4112不工作。在开关控制电路5的控制下,以第一电极414构成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公共正极,且发热模组4的总输入电压不变的情况为例,第一种情况,若第一加热件4111单独工作(第一电极414和第二电极415通过第一加热件4111导通),施加在其上的电压大于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同时工作时(第一电极414和第三电极416通过第一加热件4111、第二电极415和第二加热件4112导通)施加在第一加热件4111上的电压,使得在第一加热件4111单独工作时,因未被第二加热件4112分压而具有更大的工作电压,进而具有更大的发热效率,能够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快速地升温,有助于缩减气溶胶产生的等待时间。第二种情况,若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同时工作,由于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串联,第一加热件4111被第二加热件4112分压,使得流经第一加热件4111的电流减小,流经第二加热件4112的电流与流经第一加热件4111电流相同,亦较小,从而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能够较为温和地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使其均匀且充分地逐步释放挥发物。其中,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可以根据气溶胶生成装置加热的需求,而被设置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不同加热阶段中。
具体的,开关控制电路5启动发热模组4工作,使第一电极414与第二电极415导通,使第一加热件4111优先工作,以满足快速出气溶胶的需要,然后使第一电极414与第三电极416导通,第二电极415与负极输出端之间的连接断开或第二电极415浮空,从而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一起工作。可以理解的是,两负电极不同时与正电极导通,以避免加第一加热件4111或第二加热件4112被短路。
如图10-13所示,第一加热件4111沿发热模组4的轴向延伸长度小于第二加热件4112沿发热模组4的轴向延伸长度。第一电极414构成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公共正极的前提下,由于第一加热件4111单独工作时能够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快速地升温,但是难免会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1在径向上受热不均匀,因此在所产生的气溶胶满足一口抽吸量的前提下,可以减少第一加热件4111的轴向长度,以减少与第一加热件4111对应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下游区段外围的气溶胶生成制品1浪费,同时还有助于节能。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第一加热件4111中的电流方向为发热模组4的轴向时,如沿轴向向上或者沿轴向向下,第一加热件4111沿发热模组4的轴向的长度越长,则其电阻越大,所以在相同的工作电压下,第一加热件4111沿发热模组4的轴向的长度越短,其加热效率就越高,因此,适当缩短第一加热件4111沿发热模组4的轴向的长度,可以提供第一加热件4111单独加热时的加热效率,有助于更快速地产出气溶胶。
在另一实施例中,沿气溶胶流动的方向,第一加热件4111位于第二加热件4112的下游;与第二加热件4112电连接的第三电极416为正电极,从而第三电极416可以构成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公共正极。第一电极414和第二电极415则用于与电源组件3的负极输出端分时段地导通。
如图13所示的等效电路示出,第一加热件4111、第二加热件4112和第一电极414、第二电极415、第三电极416的电路布局。此时,在第一电极414与第三电极416导通时,第二电极415与负极输出端之间的连接断开或第二电极415浮空,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串联连接,且同时工作;在第三电极416与第二电极415导通时,第一电极414与负极输出端之间的连接断开或第一电极414浮空,第二加热件4112工作,而第一加热件4111不工作。
在开关控制电路5的控制下,以第三电极416构成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公共正极,且发热模组4的总输入电压不变的情况为例,第一种情况,若第二加热件4112单独工作(第三电极416和第二电极415通过第二加热件4112导通),施加在其上的电压大于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同时工作时(第一电极414和第三电极416通过第一加热件4111、第二电极415和第二加热件4112导通)施加在第二加热件4112上的电压,使得在第二加热件4112单独工作时,因未被第一加热件4111分压而具有更大的工作电压,进而具有更大的发热效率。第二种情况,若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同时工作,由于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串联,第二加热件4112被第二加热件4111分压,使得流经第二加热件4112的电流减小,流经第一加热件4111的电流与流经第二加热件4112电流相同,亦较小,从而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能够较为温和地加热,上述的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可以根据气溶胶生成装置加热的需求,而被设置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不同加热阶段中。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17,在第三电极416构成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公共正极的前提下,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空气加热器6,第一加热件4111用于加热或者保温气溶胶生成制品1,第二加热件4112用于加热空气加热器6。
发热模组4可以被构造成管状,其内具有空腔,空腔的上端区域可供气溶胶生成制品1插入,从而用于容纳气溶胶生成制品1,第一加热件4111布置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围,从而能够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进行加热或者保温;空腔的下端区域可供空气加热器6装入,从而用于容纳空气加热器6,空气加热器6可以由高导热材料制成的多孔结构,如采用陶瓷、石墨合金、石墨烯等制成的蜂窝结构,或者空气加热器6为泡沫金属等,但凡能够允许空气通过且能够在第二加热件4112释放的能量下升温进而加热流经的空气的结构均可构成本实施例所要求的空气加热器6。第二加热件4112布置在空气加热器6的外围,用于加热空气加热器6,进而空气加热器6热流进其中的空气,使空气形成热空气,热空气继续流动从而进入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烘烤气溶胶生成制品1。
在第三电极416构成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公共正极的前提下,第二加热件4112单独加热时具有较高的加热功率,从而能够快速地加热空气加热器6,进而能够快速地形成热空气,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同时加热时,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加热功率均较低,从而第一加热件4111能够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进行预热和保温,且第二加热件4112能够对空气加热器6进行保温,所以通过开关控制电路5按照预设的频率来回切换与第三电极416导通的负电极,或者按照预设的频率使第三电极416与第二电极415和第一电极414轮流导通,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和空气加热器6,不仅可以充分地烘烤气溶胶生成制品1,产生气溶胶,而且还可以大幅的降低能耗,实现节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4和15所示,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分别沿发热模组4的轴向延伸,且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在发热模组4的周向上并列分布。此时,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之间的电极连接情况,可以包括以下三种情况:(1)同时连接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第二电极415为公共正极,第一电极414和第三电极416为负电极,其等效电路如图9所示。或(2),第一电极414为正电极,第二电极415和第三电极416为负电极,可以理解的是,两负电极不同时与正电极导通,以避免加第一加热件4111或第二加热件4112被短路。或(3),第三电极416为正电极,第二电极415和第一电极414为负电极,可以理解的是,两负电极不同时与正电极导通,以避免加第一加热件4111或第二加热件4112被短路。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件可以具有三个或者更多,对应地,电极可以包括第四电极、第五电极等,当加热件超过两个时,可以优选多个加热件依次电连接,且相邻两加热件可以共用一个电极,正电极可以构成多个加热件的公共正极,其余加热件则电连接负电极,从而可以通过选择不同负电极与正电极导通,来实现不同的加热件相互串联并参与加热工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件可以具有三个或者更多,对应地,电极可以包括第四电极、第五电极等,从而发热模组可以包括多个加热组,每一加热组均包括上述的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还包括上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其中,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一加热件,第三电极电连接第二加热件,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中,其一是正电极,其余两个则是负电极。多个加热组布置在发热模组的不同位置,从而多个加热组可以配合发热,如所有加热组同时、同功率发热(单段发热),再如多个加热组不同时发热(分段发热),又如多个加热组同时但不同功率发热,还如多个加热组不同时发热按开关控制电路5预设的条件有选择地发热等。
在其他实施例中,加热件为环状金属片,电极亦为环状金属片,电极通过与对应的加热件嵌套而实现电连接,从而共同构成管状。
在其他实施例中,开关控制电路5通过预设的程序,根据抽吸需求自动地选择其一电极与电源组件3的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选择其余电极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与电源组件3的负极输出端导通,成为负电极,从而可以选择发热件的工作模式,如确定发热件之间的并联关系或者串联关系等。如:选择同时电连接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的第二电极415为正电极,选择与第一加热件4111电连接的第一电极414和与第二加热件4112电连接的第三电极416同时电源组件3的负极输出端导通时,则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相互并联,可以同时发热,选择与第一加热件4111电连接的第一电极414和与第二加热件4112电连接的第三电极416二者之一电源组件3的负极输出端导通时,则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可以择一单独发热。再如,选择与第一加热件4111电连接的第一电极414为正电极,选择与第二加热件4112电连接的第三电极416与负极输出端导通时,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可以相互串联,第一加热件4111与第二加热件4112同时发热;选择与第一加热件4111电连接的第一电极414为正电极,选择与第二加热件4112电连接的第二电极415与负极输出端导通时,则第一加热件4111可以单独发热,第二加热件4112不发热。
可以理解的是,正电极可以被开关控制电路5切换,从而使得任何一个电极均有成为正电极的可能。负电极可以被开关控制电路5切换,从而可以使不同的电极构成负电极并与正电极导通。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正电极确定的情况下,开关控制电路5通过预设的程序,自动选择优先导通的负极,或进行负极切换。如:在第一电极414为正电极时,发热模组4刚启动时则自动选择第一电极414与第二电极415导通,使第三电极416关断或浮空,从而使第一加热件4111在较高的电压下单独地工作,3S(不以此时间为限)后,电路板31自动切换第二电极415和第三电极416,使第三电极416与第一电极414导通,第二电极415浮空或者关断,从而使得第一加热件4111和第二加热件4112同时工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按键或者控制面板手动控制开关控制电路,进而使开关控制电路5选择正电极和与正电极导通的负电极。
在如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发热模组4还包括测温元件42,测温元件42用于检测加热件41的实时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息传递给电路板31上的控制器,控制器通过该实时温度控制对加热件41的功率输入,以防止加热件41的温度过高或过低,确保气溶胶的产量和口感,并且减少有害物质产生。
测温元件42与加热件41接触,即通过接触来采集加热件41的温度,测温元件42可以包括NTC(负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元件或PTC(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元件等,在此不做限定,只要能够接触加热件41并能够实时检测加热件41的温度即可。当然,不排除在其他实施例中采用非接触式的温度检测装置对加热件41进行实时测温。
如图5-7所示,测温元件42直接接触加热件41中的红外电热涂层411,以提高温度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在加热件41包括上述的基体412时,为防止测温元件42占据容纳腔413,从而影响加热件41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之间的紧密贴合,或者影响气溶胶生成制品1插入和拔出容纳腔413,优先将红外电热涂层411设置在基体412的外表面,测温元件42在基体412的外侧与红外电热涂层411接触。可选,测温元件42与加热件41面接触,以增加温度检测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如图3-7所示,发热模组4还包括固定件43,固定件43用于使测温元件42与加热件41保持接触。
固定件43可以是在受热后收缩实现紧箍的热缩管,热缩管受热收缩后,便不会恢复原始状态,也就是说,热缩管一旦发生收缩,便可始终压紧测温元件42与加热件41。热缩管可以是PVC热缩管、PET热缩管、PTFE热缩管、硅胶热缩管等热缩管中的一种。热缩管的收缩率可以为1.6:1或4:1,热缩管的收缩率还可以为1.8:1、2.2:1或3.6:1,热缩管的收缩率还可以是其他比值,在此不一一列举。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43还可以是胶带、结构件等可以通过捆绑、夹持等方式使测温元件42与加热件41保持接触的物件。
然而,热缩管在高温下可能发生熔化起泡现象,且熔化后会与设置在加热件42上的红外电热涂层粘黏在一起,随着加热件41反复发热和冷却,热缩管循环热胀冷缩,从而会撕扯破坏红外电热涂层411,或者在返工拆机时,因粘黏,热缩管会撕扯破坏红外电热涂层411。而能够耐高温的热缩管的成本非常高。故,在一实施例中,可加热件42与固定件43之间设置隔热层44,隔热层44不仅能够防止加热件42的温度向外散失,还能保护固定件43,防止其被高温伤害,同时使固定件43与加热件42不直接接触,以此可以保护红外电热涂层411,防止其被破坏。由于在加热器41与固定件43之间设置有隔热层44,使得固定件43不能直接接触接触加热器41,同时隔热层44能够隔绝加热器41向固定件43散发的大量热量,从而使得具有较低耐受温度的热缩管可以成为本申请所述的固定件43,如PVC热缩管、PET热缩管等,即可以降低对热缩管制作材料的要求,降低选用的热缩管的成本。
隔热层44可以采用气凝胶、玻璃纤维毡、隔热棉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可选的,隔热层44能够适应加热件42表面的形状,从而能够更加贴合在加热件42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隔热层44设置在加热件42的表面上,隔热层44上开设有避让槽441,测温元件42设置在避让槽441中,并在避让槽441中与加热件42直接接触,同时,测温元件42的局部凸伸出避让槽441,从而固定件43能够直接挤压测温元件42,使测温元件42与加热件41保持接触,并将测温元件42限定在避让槽441中,确保测温元件441不晃动和不移位。
隔热层44通过避让槽441可以吸收测温元件42的厚度,以消减固定件43与测温元件42接触处的隆起高度,可有效防止固定件43局部过度紧绷或应力集中,有助于固定件43各处受力平衡,从而能够减缓固定件43的老化速度,延长固定件43的使用寿命。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测温元件42的引线可以埋设在隔热层44中,并且优选其不使隔热层44的外表面形成隆起。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7所示,隔热层44上无避让槽441,隔热层44覆盖在测温元件42上,测温元件42设置在隔热层44与管状体41之间,可以使隔热层44具有较大的厚度,以吸收测温元件42的厚度,优选隔热层44上与测温元件42对应的外表面和与之邻接的外表面具有相同的曲率,即测温元件42未使隔热层44的外表面形成隆起,从而方便固定件43设置在隔热层44的外侧,且能够有效防止固定件43因局部隆起而受力不均匀。
在一实施例中,隔热层44为断续布置的多个片状、块状,或者隔热层44未构成环形的带状,隔热层44主要其间隔作用,防止固定件43与加热件41直接接触,同时固定件43通过紧箍隔热层44,使隔热层44固定在加热件41上。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隔热层44构成完整的环形,环绕加热件41(此时,加热件41可以为管状、片状等形状)设置,优选隔热层44各处厚度均匀。若加热件41为管状,无论其横截面的外轮廓为什么形状,均可优选隔热层44横截面的外侧轮廓构成圆形,从而可以使装配固定件43更加顺畅。固定件环绕隔热层设置,从而实现对隔热层进行紧箍,将隔热层固定在加热件上。
由于将隔热层44设置在加热件41上需要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测温元件42可能会发生移位,或者在该过程中需要兼顾测温元件42,防止其脱离加热件41,为解决该问题,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先通过高温胶将测温元件42初步地固定在加热件41上,优选采用高温胶纸通过缠绑或覆盖粘贴的方式,使测温元件42与加热件41保持直接接触,选用高温胶的原因包括:高温胶热系数均衡,固化后不会收缩,从而在热胀冷缩的过程中不会通过撕扯加热件41表面的红外电热涂层411而破坏红外电热涂层411。
同理,将固定件43设置在隔热层44上也需要一个过程,为了防止隔热层44在该过程中移位,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可以先通过高温胶将隔热层44初步地固定在加热件41上,优选采用高温胶纸通过缠绑或覆盖粘贴的方式,将隔热层44保持加热件41上,仍利用高温胶热系数均衡,热胀和冷缩率低,从而不会影响作为固定件43的热缩管在受热下收缩的程度,可以确保热缩管最大限度的收缩并挤压隔热层44和测温元件42。
请参照图2和3,发热模组4还包括壳体45、第一支架461和第二支架462,第一支架461连接加热件41的上端与壳体45,从而使得加热件41的上端被定位在壳体45中,第二支架462连接加热件41的下端与壳体45,从而使得加热件42的下端被定位在壳体45中。第一支架461和第二支架462可以采用PEEK或PBI等耐高温的塑胶材料制成,其具有较低的热传递效率,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加热件41上的热量传递至壳体45,导致热量流失和壳体45烫手等。
然而当加热件41上的温度超过第一支架461和第二支架462的熔融阈值时,如超过300℃时,第一支架461和第二支架462可能会发生变形,从而影响加热件41的固定。为解决该问题,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3所示,发热模组4还包括第一连接件471和第二连接件472,第一连接件471和第二连接件472可以采用壁第一支架461和第二支架462更耐高温的陶瓷制成,第一连接件471连接加热件41的上端和第一支架461,使得第一支架461与加热件41不能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第一支架461被高温灼损,第二连接件472连接加热件41的下端和第二支架462,使得第二支架462与加热件41不能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第二支架462被高温灼损。从而,加热件41可以采用更大加热功率,有助于缩短气溶胶产生的等待时间,能够满足用户快速出烟的需求,且能够保证单位时间内气溶胶的生成量,对提升口感是有利的。
第一支架461和第一连接件471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铆压在一起,第二支架462和第二连接件472可以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铆压在一起。采用第一支架461与第一连接件471相互配合的方式来将加热件41的上端保持在壳体45中的原因包括:可以将复杂结构通过注塑等工艺设置在第一支架461上,尽量简化第一连接件471,从而使得由陶瓷制成的第一连接件471可以模块化批量生产,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同理,第二支架462与第二连接件472相互配合的方式来将加热件41的下端保持在壳体中的原因也包括上述原因。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45中包括保温层451,保温层451设置在加热件41的外围,用于防止热量外泄,对加热件41进行保温。优选该保温层451为真空保温层,以提升保温效果。
上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通过开关控制电路可以控制电源组件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与不同的电极导通,从而使得不同的电极可以成为负电极和正电极,从而使得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具有多种可切换的工作模式,例如: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第二电极与正极输出端导通,而使第二电极成为正电极,控制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分别或同时与负极输出端导通,使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至少其一为负电极,则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可单独加热或者同时并联加热;再例如: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第一电极与正极输出端导通,而使第一电极成为正电极,控制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先后与负极输出端导通,使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先后成为负电极,则可使第一加热件先于第二加热件加热,且其加热模式可以是:第一加热件单独加热,或者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同时加热等。又例如:开关控制电路控制第三电极与正极输出端导通,而使第三电极成为正电极,控制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先后与负极输出端导通,使第二电极和第一电极先后成为负电极,则可使第二加热件先于第一加热件加热,且其加热模式可以是:第二加热件单独加热,或者第二加热件和第一加热件同时加热等。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中的加热件具有多种工作模式和加热模式,从而可以满足和适应多种加热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源组件,包括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
发热模组,所述发热模组包括多个加热件和多个电极,所述多个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所述多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件;
开关控制电路,分别连接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多个电极,以选择性地将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一个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将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的另外两个电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或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导通,成为负电极;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所述第二电极或第三电极择一地与所述负极输出端导通,成为负电极;或者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择一地与所述负极输出端导通,均为负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用于分别控制两个所述负电极与所述正电极导通,使得所述两个负电极分时段地与所述正电极之间导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其中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用于择一地控制两个所述负电极与所述正电极导通,使得所述第一加热件单独发热,或者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同时发热;或者,
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其中所述开关控制电路用于择一地控制两个所述负电极与所述正电极导通,使得所述第二加热件单独发热,或者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同时发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选择电路用于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导通,或者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导通,以使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分时段地发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分时段地导通,成为负电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气溶胶出口的方向,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二加热件的下游,所述开关选择电路用于先控制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导通,然后再控制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导通,以使所述第一加热件先于所述第二加热件发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其中所述开关选择电路用于择一地控制所述第二电极或者第三电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导通而成为负电极,并且使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先于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被导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气溶胶出口的方向,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二加热件的下游,所述开关选择电路用于先控制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导通,然后再控制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之间的导通,以使所述第二加热件先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发热。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正极输出端导通,成为正电极;其中所述开关选择电路用于择一地控制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与所述负极输出端导通而为负电极,并且使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先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三电极之间被导通。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雾生成装置还包括空气加热器,其中所述第一加热件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所述第二加热件用于加热所述空气加热器。
12.一种发热模组,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加热件和多个电极;
所述多个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
所述多个电极包括:
第一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件;
第二电极,分别电连接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和
第三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加热件;
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三电极中,其一电极为正电极,其余电极均为负电极。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沿所述发热模组的轴向排列。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基体,所述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沿所述基体的轴向分布地排列在所述基体上;
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均延伸至所述基体的同一端部;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分置在所述第二电极的相对两侧。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沿气溶胶出口的方向,所述第一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二加热件的下游,且所述第一加热件沿所述发热模组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加热件沿所述发热模组的轴向长度。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沿所述发热模组的周向排列。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基体,所述第一加热件、第二加热件沿所述基体的周向分布地排列在所述基体上;
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设置在所述基体上,且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三电极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的相对两侧。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模组还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为管状,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布置在所述基体的侧面上;
所述基体内具有容纳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容纳腔;或者
所述基体用于插入所述气溶胶生成制品的内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件和所述第二加热件至少其一包括设置在所述基体侧面的红外电热涂层。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至少其一为形成在所述管状体侧面的导电涂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75878.2A CN117137197A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
PCT/CN2023/095872 WO2023226993A1 (zh) | 2022-05-24 | 2023-05-23 |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575878.2A CN117137197A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137197A true CN117137197A (zh) | 2023-12-01 |
Family
ID=88906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575878.2A Pending CN117137197A (zh) | 2022-05-24 | 2022-05-24 |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137197A (zh) |
WO (1) | WO202322699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057376B (zh) * | 2020-01-02 | 2022-10-14 | 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加热介质以形成气溶胶的加热器 |
CN212488479U (zh) * | 2020-07-24 | 2021-02-09 |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CN113170927A (zh) * | 2020-07-24 | 2021-07-27 | 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CN213848764U (zh) * | 2020-08-03 | 2021-08-03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CN114098166A (zh) * | 2020-09-01 | 2022-03-01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红外加热器 |
CN219353083U (zh) * | 2022-05-24 | 2023-07-18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
-
2022
- 2022-05-24 CN CN202210575878.2A patent/CN117137197A/zh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5-23 WO PCT/CN2023/095872 patent/WO2023226993A1/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226993A1 (zh) | 2023-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124636B1 (ko) |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용 히터 | |
KR102056419B1 (ko) | 향상된 히터를 구비한 전기적으로 가열되는 흡연 시스템 | |
CN219353083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 |
CN104812111A (zh) | 尤其用于加湿和液体加热的电热器 | |
CN112841741B (zh) |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 |
EP4190185A1 (en) | Heater and smoking set comprising heater | |
EP4241593A1 (en) | Aerosol generat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211910544U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218354597U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9353089U (zh) |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219781579U (zh) |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2841726A (zh) |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 |
CN117137197A (zh) | 气雾生成装置和发热模组 | |
CN218831990U (zh) | 发热模组和气雾生成装置 | |
WO2023208053A1 (zh) |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 |
CN220109135U (zh) |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 |
CN218605047U (zh) |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EP4199649B1 (en) | Surface heating heater pipe | |
KR20230038554A (ko) | 히터 및 해당 히터를 포함하는 담배 도구 | |
CN218073521U (zh) | 加热器及气雾生成装置 | |
CN220545834U (zh)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CN117461887A (zh) |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生成气溶胶的方法 | |
CN221153026U (zh) | 一种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
US20230403764A1 (en) | Electrical heating device | |
CN217609533U (zh) | 温度传感器、发热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