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5784A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5784A
CN117135784A CN202210550547.3A CN202210550547A CN117135784A CN 117135784 A CN117135784 A CN 117135784A CN 202210550547 A CN202210550547 A CN 202210550547A CN 117135784 A CN117135784 A CN 117135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temperature measuring
assembly
coil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505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向阳
罗金柳生
刘志才
罗刚
徐尧
南春来
任浩南
杨柳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5054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3578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35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578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5B6/12Cooking devices
    • H05B6/1209Cooking devices induction cooking plates or the like and devices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m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2Cooling of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解决目前电磁加热设备散热差、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基座、电磁加热组件、测温组件、散热组件和电控板,电磁加热组件电磁加热组件作用于放置在加热位上的被加热物体,使得被加热物体的导磁材料感应交变磁场而产生电涡流,电涡流产生热量,进而能够加热被加热物体。测温组件位于安装腔内,采用非接触式测温技术检测被加热物体的加热温度。散热组件能够及时排出电磁加热组件和/或电控板的高温,提高该电磁加热装置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电磁炉、电磁灶等各种加热设备主要是通过导磁性材料的加热器具,由电磁感应涡流产生的热,来加热器具内的物质等,其具有加热速度快、节能安全的优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加热设备在使用时需要实时测温,一方面可以避免温度过高发生故障,另一方面目前许多带数显的电器均可实时显示温度,便于用户使用。
为了避免电磁加热组件工作时对外部的金属件产生影响,电磁加热组件通常密封封装在壳体中,导致目前的电磁加热设备在工作时内部温度较高,影响电磁加热设备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目前电磁加热设备存在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设置散热组件对装置内部降温,提高产品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包括:
基座,设有安装腔和用于放置被加热物体的加热位;
电磁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测温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于检测所述被加热物体的温度;
电控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和所述测温组件均电连接;
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和/或所述电控板降温。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基座、电磁加热组件、测温组件、散热组件和电控板,电磁加热组件电磁加热组件作用于放置在加热位上的被加热物体,使得被加热物体的导磁材料感应交变磁场而产生电涡流,电涡流产生热量,进而能够加热被加热物体。测温组件位于安装腔内,采用非接触式测温技术检测被加热物体的加热温度。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中还设有散热组件,散热组件能够对电磁加热组件和/或电控板降温,散热组件能够及时排出电磁加热组件和/或电控板的高温,提高该电磁加热装置的使用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和磁条;所述测温组件包括测温线圈,沿所述线圈盘的中心轴的轴向,所述测温线圈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外。
通过将电磁加热组件中用于加热的部件设置为线圈盘,线圈盘整体呈盘装,厚度小,便于装配,使得基座的厚度变得更薄,增加基座的美观性;磁条用于形成磁力线的闭合回路。通过设置测温线圈,测温线圈感应被加热物体的电涡流,进而能够获取被加热物体的加热温度,利用电磁耦合作用实现精准、高效测温,测温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相比于传统的红外测温元件容易受到外界灰尘、水渍的影响,使用的时间越长测量精度越低,采用磁耦合测温技术,使用环境中的灰尘、水渍均不会影响测温组件,抗干扰性好,从而保证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在长时间工作后仍能保证较高的测温精度,从而能够配合电控板实现精确控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测温线圈与所述线圈盘同轴设置;沿所述中心轴的轴向,所述测温线圈的靠近所述线圈盘的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磁条的靠近所述测温线圈的表面具有间距H;所述间距H为-5mm≤H≤10mm。
通过设置测温线圈与线圈盘共中心轴,一方面沿周向,测温线圈所处磁场均匀分布,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线圈盘缠绕时所形成的中心空间,为测温组件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装配更紧凑,有利于该电磁加热装置的小型化。通过设置该间距H,能够降低测温线圈与线圈盘同轴设置时,磁条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
托架,连接于所述线圈盘和所述磁条,所述托架设有中心空腔和第一环槽,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第一环槽中;
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测温支架,所述测温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中心空腔中;所述测温支架设有第二环槽,所述测温线圈设于所述第二环槽中。
通过设置托架,便于线圈盘、磁条和测温组件的安装。通过设置测温支架,便于测温线圈的安装。通过在托架中设置中心空腔以安装测温支架,一方面方便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的拆装;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线圈盘缠绕时所形成的中心空间,为测温组件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装配更紧凑,有利于该电磁加热装置的小型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温度开关,设于所述测温支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或所述基座上,且所述温度开关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且位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测温支架之间。
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且将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测温支架上,由于测温支架更靠近基座,能够直接检测基座的温度,在基座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系统会停止加热,通过设置温度开关,温度开关能够在温度过高或者发生短路时断开电磁加热组件的电路,使得电磁加热组件停止产生交变磁场,提高电磁加热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在温度传感器与测温支架之间设置弹性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保证温度传感器始终靠近基座,提高基座温度的检测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
隔磁件,连接于所述基座或所述电磁加热组件,且位于所述测温线圈远离所述加热位的一侧;
绝缘件,设于所述隔磁件与所述电控板之间;所述绝缘件与所述隔磁件为复合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通过在测温线圈远离加热位的一侧设置隔磁件,来对外界的电磁场进行屏蔽,避免测温组件受到外界电磁场的干扰,进一步地保证测温组件的测温准确度。并且,该隔磁件还能避免当电磁加热装置靠近其他金属物体放置、尤其是当电磁加热装置放置在金属台面上时,金属物体或金属台面受到电磁加热装置内磁场作用可能会被加热的问题,进而降低了电磁加热装置在使用时对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在隔磁件与电控板之间设置的绝缘件,使得电控板即使与绝缘件相接时,也不会产生电控板上引脚间出现电路导通的问题。并且通过设置的绝缘件能有效缩短隔磁件与电控板之间的安全距离,使隔磁件能更靠近电控板设置,从而减小基座内隔磁件与电控板的装配空间。一体式结构绝缘件和隔磁件的体积更小,在装配时能进一步地缩小装配空间,使得基座的厚度变得更薄,增加基座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吹风装置,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用于形成风流;
分流支架,设于所述风流的流动路径中;
其中,所述分流支架将所述风流分隔为吹向所述电磁加热组件的相对两侧的第一风束和第二风束。
通过将散热组件设置为包括吹风装置和分流支架,吹风装置转动形成风流,分流支架安装在吹风装置所形成的风流的流动路径中,使得风流在流动路径中上流动时会流经分流支架,分流支架能够将风流分隔为两束风束,两束风束分别吹向电磁加热组件的相对的两侧,增加电磁加热组件的散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流支架包括:
安装架,设于所述吹风装置的出风端;
导风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架,所述分流支架具有与所述吹风装置的出风方向呈角度设置的导风;所述导风面为平面或弧面。
通过将分流支架设置在吹风装置的出风端,且在分流支架上设置相对于吹风装置出风方向倾斜的导风面,使得其中一部分风流能够经平面或弧面的导风面引导,改变原本的流动方向,并且这种流向改变是可控的,能够基于吹风装置、分流支架和发热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导风面,使得第一风束与第二风束的流向产生差别、吹向设定的位置,实现定向散热,或者使得第一风束与第二风束的风量产生差别,以匹配发热件不同位置的散热需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吹风装置为风扇;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围边,所述围边的垂直于所述风扇的轴向的截面形状呈弧线或沿风扇转动方向曲率呈增大趋势的曲线;所述围边设于所述风扇的周向外围,且所述围边与所述风扇的扇叶具有间距L,且1mm≤L≤10mm。
吹风装置采用风扇,风扇体积较小,便于安装;通过在风扇的外周侧设置围边,围边能够阻挡风扇圆周侧的风流向外扩散,保证风流尽可能多地被利用。通过合理设置围边与风扇扇叶的尖部的间距,既能提高风流的利用率,又能够降低围边所产生的风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设有第一挡筋和第二挡筋,所述第一挡筋和所述第二挡筋均伸入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一挡筋设于所述线圈盘的外围,所述第二挡筋设于所述风扇的外围。
通过设置挡筋,保证流经加热组件的风流能够尽可能地被利用,风流尽量多地流过加热组件的靠近上盖的侧面、对加热组件散热,而不会四处流走散失。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还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加热位;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加热位分布于所述基座的两相对侧面上。
通过将进风口与出风口间隔分布,避免进出风相互干扰。由于加热位用于放置被加热物体,物体加热时会释放热量,因此加热位处的温度通常高于环境温度,通过设置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远离加热位,避免进风气流被加热而影响散热效果,另外用户从装置正面看不到进风口和出风口,产品外观较美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座包括支撑壳体和上盖,所述支撑壳体和所述上盖合围成所述安装腔;所述加热位位于所述上盖上;
所述支撑壳体设有挡水件和排水孔,所述电控板位于所述挡水件所围区域中。
通过将基座设置为包括支撑壳体和上盖的分体式结构,便于基座内部组件的安装;通过设置挡水件和排水孔,挡水件起挡水的作用,防止电控板接触水,提高产品可靠性。排水孔便于及时排出基座内的液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显示组件,设于所述上盖,且与所述加热位并排设置;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显示组件,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支撑壳体的底面。
通过设置显示组件方便用户操作该电磁加热装置,例如设定开关机、设定加热温度、设定保温时间等。通过将出风口设置在支撑壳体的远离显示组件的位置,进风口设置在支撑壳体的底面,具有如下优点:1、用户在操作显示组件时,不会感觉到出风口吹出的热风,使用体验较好;2、用户从该电磁加热装置正面看不到进风口和出风口,产品外观较美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组件,包括:
安装件,与所述上盖或所述支撑壳体连接,所述安装件具有容纳腔和用于走线的走线间隙;
显示板,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挡光件,设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与所述显示板连接;
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缝隙中。
通过将该显示组件设置为包括安装件、显示板和密封件,其中,显示板设于安装件的容纳腔内,用于显示操作信息和使用状态信息;安装件安装在电器的壳体上,用于安置显示板,并将显示板安装在电器的壳体上,密封件设置在安装件和壳体之间的缝隙中,能够避免电器外界的颗粒、灰尘、尤其是水渍等杂质顺着缝隙进入到显示组件内部或者电器的壳体内,而导致显示板的使用受到影响的问题。通过设置挡光件的使得显示板在使用时,显示板上的发光元件之间不会相互干扰,以使面板的成像效果更好。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设备,包括:
上述的电磁加热装置;
加热容器,设于所述加热位。
由于该电磁加热设备设置有上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因此相应具有上述电磁加热装置的技术效果,并且电磁加热装置的控温效果好,测温组件抗干扰性强,能够提高整个电磁加热设备的控温精度、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容器,包括:
底盖,用于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位定位装配;
非金属材质的容器主体,具有带导磁层的加热端,且所述加热端位于所述底盖内;
固定环,套设于所述加热端,且与所述底盖可拆卸连接;
密封件,夹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台阶结构之间、所述底盖与所述固定环之间或者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台阶结构之间;
隔热件,设于所述导磁层与所述底盖之间。
通过将加热容器的容器主体设置为非金属材质,一方面不会出现锈蚀问题,另一方面不需要使用密封件或者固定胶,食品安全等级更高。由于容器主体采用非金属材质,本身无法通过电磁感应被加热,因此在容器主体的加热端印刷或喷涂导磁层,导磁层受到变化的磁场作用会发热,热量从加热端传递到容器主体的其他部分,进而传递至容器内盛装的物质。由于导磁层直接设置在容器主体上,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因此该加热容器加热效率高。固定环和底盖共同保护加热端和导磁层,底盖与固定环连接后,容器主体、底盖、固定环和密封件共同形成封闭的保护腔,加热端及其导磁层位于该保护腔中,从而对导磁层形成良好的保护,提高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此外,由于容器主体采用非金属材质,难以进行机械加工,通过设置固定环便于底盖的装配,使得底盖能够拆卸更换,便于该加热容器的维修。通过在导磁层与底盖之间设置隔热件,防止表面温度较高的导磁层直接与底盖接触,底盖温度太高带来的意外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件中设有贯通的气孔;
和/或,所述底盖上设有连通所述底盖内腔的通孔,所述通孔中设有防水透气膜、弹性密封件或单向阀。
通过在密封件中设置贯通内外的气孔,由于液体本身的表面张力,使得液体难以通过该气孔,但底盖内气体受热膨胀时可以通过该气孔排出,从而保证底盖内外气压平衡。通过设置防水透气膜、弹性密封件或单向阀,均能够避免外部的液体进入底盖内部,但是底盖内气体受热膨胀时可以通过防水透气膜、弹性密封件或单向阀排出,从而保证底盖内外气压平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容器,包括:
非金属材质的容器主体,具有带导磁层的加热端;
防护层和/或防护套,设于所述加热端,且覆盖于所述导磁层。
通过在容器主体的加热端设置防护层和/或防护套,能够防止导磁层接触水,并且保护导磁层被划伤。由于不需要设置其他零件,该加热容器的结构更为简单。此外,放置壶体时,防护套接触桌/台面,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容器主体避免受到大的冲击力;另外即使容器主体底部温度较高,由于不会接触台/面,能够较好的保护台/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电磁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拆除上盖和显示组件后的内部结构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拆除上盖和显示组件后的局部剖视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的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的装配结构图。
图5示出了图4的电磁加热组件与测温组件的全剖结构图。
图6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的电磁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的测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的测温组件中测温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中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的散热组件的A-A向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中支撑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的电磁加热装置中显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的显示组件的爆炸图。
图15示出了图13的显示组件中安装件的剖视图。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加热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6的电磁加热设备的全剖图。
图18示出了图16的电磁加热设备的爆炸图。
图19示出了图16的电磁加热设备中加热容器的全剖图。
图20示出了某一实施例中加热容器的底盖的全剖图。
图21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加热容器的底盖的全剖图。
图22示出了图21的底盖中弹性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示出了另一实施例的电磁加热设备中加热容器的全剖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电磁加热装置。
100-基座;110-支撑壳体,111-出风口,112-进风口,113-支脚,114-挡水件,115-排水孔;120-上盖,121-加热位,122-第一挡筋,123-第二挡筋,124-定位凸起;130-安装腔;140-装饰环。
200-电磁加热组件,210-线圈盘,220-托架,221-第一环槽,222-中心空腔,230-磁条。
300-散热组件,310-吹风装置,311-扇叶,312-电机支架;320-分流支架,321-安装架,322-导风板,3221-导风面;330-围边;a-风流,a1-第一风束,a2-第二风束。
400-电控板。
500-显示组件;510-安装件,511-显示盒,512-面板,513-容纳腔;520-显示板;530-密封件;540-挡光件;550-卡扣件,551-卡槽,552-插件,553-公扣件,554-母扣件。
600-测温组件,610-测温支架,611-第二环槽,612-缺口,613-第一过线孔,614-安装槽,615-第二过线孔,616-支撑脚,620-测温线圈,630-连接线,640-温度传感器,650-绝缘件,660-金属压件,670-弹性件。
700-温度开关。
800-隔磁件,810-绝缘件。
1000-电磁加热设备。
1200-加热容器;1210-容器主体,1211-加热端,1212-导磁层,1213-台阶结构,1214-卡槽,1215-开口,1216-手柄;1220-底盖,1221-通孔,1222-扣槽,1223-支撑凸起,1224-定位凹槽,1225-翻边;1230-固定环,1231-断口,1232-弹性卡边;1240-密封件,1241-气孔;1250-隔热件;1260-防水透气膜;1270-弹性密封件;1280-防护层;1290-防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相关技术中,电磁加热装置采用红外测温,存在抗干扰性差、测温精度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电磁加热装置测温精度低且抗干扰性差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装置1100,如图1至图3所示,为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整体结构图以及内部结构图。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包括基座100、电磁加热组件200、散热组件300、电控板400和测温组件600,基座100设有安装腔130,用于安装电磁加热组件200、散热组件300、电控板400和测温组件600,其中电磁加热组件200通过电磁感应加热金属物体或者涂覆有导磁层的非金属物体,该物体可以是用于盛装物体的容器或者某一具体物品。散热组件300用于对电磁加热组件200、电控板400进行降温。测温组件600用于检测被加热物体的温度,由于测温组件600位于基座100的安装腔130中,被加热物体位于基座100的安装腔130外,因此测温组件600采用非接触测温技术,例如红外测温组件、磁耦合测温组件等。电磁加热组件200用于产生交变磁场并作用于被加热物体,使得被加热物体的导磁材料感应交变磁场而产生电涡流,电涡流产生热量,进而能够加热被加热物体。电控板400控制电磁加热组件200、散热组件300和测温组件600的工作状态,实现自动控温。为了方便放置被加热物体,基座100上设有加热位121,使用时将被加热物体放置在该加热位121上。
不同于现有技术的红外测温,该测温组件600利用磁耦合技术测温。具体参见图4至图7,该测温组件600包括测温支架610和测温线圈620,测温支架610与电磁加热组件200连接,测温线圈620通过测温支架610直接安装在电磁加热组件200上,使得测温线圈620更靠近于被加热物体,测温线圈620与被加热物体的导磁材料之间能够产生电磁耦合,测温线圈620感应被加热物体的电涡流,进而能够获取被加热物体的加热温度。利用电磁耦合作用实现精准测温,测温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相比于传统的红外测温元件容易受到外界灰尘、水渍的影响,使用的时间越长测量精度越低,本申请提供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采用电磁耦合测温组件600来检测被加热物体的温度,使用环境中的灰尘、水渍均不会影响测温组件600,抗干扰性好,从而保证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在长时间工作后仍能保证较高的测温精度。
电磁加热组件200的核心部件是加热线圈,在某些实施例中,加热线圈设置为线圈盘210,线圈盘210整体呈盘装,厚度小,便于装配,使得基座100的厚度变得更薄,增加基座100的美观性。此外,为了形成磁力线的闭合回路,电磁加热组件200通常还设置有磁条230。沿线圈盘210的中心轴的轴向,测温线圈620至少部分位于电磁加热组件200外,使得测温线圈620在线圈盘210的轴向上更接近于被加热物体,提高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
基于加热线圈采用线圈盘210的结构,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组件600位于线圈盘210的中心轴上,即测温组件600与线圈盘210共轴线。通过设置测温线圈620与线圈盘210共轴,一方面沿周向,测温线圈620所处磁场均匀分布,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线圈盘210缠绕时所形成的中心空间,为测温组件600提供安装空间,使得电磁加热组件200与测温组件600装配更紧凑,有利于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小型化。
根据实验测试,磁条230产生的磁场会轻微影响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因此为保证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需要保证测温线圈620与磁条230具有一定间隔,具体是测温线圈620与磁条230/线圈盘210相近的表面具有一定间隔。在某些实施例中,沿线圈盘210的中心轴的轴向,测温线圈620的靠近磁条230/线圈盘210的表面与磁条230/线圈盘210的靠近测温线圈620的表面具有间距H。具体的,当磁条230相比于线圈盘210更接近于测温线圈620时,则该间距H为测温线圈620与磁条230相近的表面之间的间距;若线圈盘210相比于磁条230更接近于测温线圈620时,则该间距H为测温线圈620与线圈盘210相近的表面之间的间距。
当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呈水平放置的姿态时,该间距H即为测温线圈620的下表面与磁条230/线圈盘21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当该间距H为负值时,代表测温线圈620的下表面位于磁条230/线圈盘210的上表面之下;反之,当该间距H为正值时,代表测温线圈620的下表面位于磁条230/线圈盘210的上表面之上。具体参阅图4,在某些实施例中,磁条230的上表面高于线圈盘210的上表面,并且沿径向,磁条230的中心部位更接近于测温线圈620,此情况下,需要考虑如何降低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根据实验测试,该间距H为-3mm≤H≤10mm时,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较小,测温线圈620能够达到±2℃的测温精度。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间距H为正向间距,且1mm≤H≤3mm,使得沿线圈盘210的中心轴方向,测温线圈620与线圈盘210和磁条230均无重合部分,最大限度降低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在其他实施例中,若磁条230的上表面低于线圈盘210的上表面,则只需要考虑测温线圈620的下表面与线圈盘210的上表面之间的间距即可,根据实验测试,该间距H为-5mm≤H≤10mm时,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较小,测温线圈620能够达到±2℃的测温精度。在某些实施例中,该间距H为正向间距,且0≤H≤5mm,使得沿线圈盘210的中心轴方向,测温线圈620与线圈盘210和磁条230均无重合部分,最大限度降低磁条230产生的磁场对测温线圈620检测温度的精准度的影响。
同样由于加热线圈采用线圈盘210的结构,导致线圈盘210表面积较大,但是厚度小,整体强度弱。为了方便安装固定线圈盘210,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电磁加热组件200中还设置有托架220,线圈盘210固定安装于托架220上。托架220的结构可以适配线圈盘210设置为圆形,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本申请不做限制。为了方便安装线圈盘210,在某些实施例中,托架220中设置第一环槽221用于安装线圈盘210,线圈盘210固定在第一环槽221中。第一环槽221具体是开口平行于线圈盘210中心轴方向的环形槽,该环形槽的内环为中空结构,构成用于安装测温组件600的中心空腔222,测温组件600的测温支架610安装于中心空腔222中。
为了方便测温支架610的安装固定,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上设有向外延伸的支撑脚616,测温支架610的支撑脚616与托架220可拆卸连接,方便电磁加热组件200与测温组件600的拆装。支撑脚616与托架220具体可以通过卡扣结构或螺纹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或者,支撑脚616与托架220采用插接或螺纹连接。考虑到装配的便捷性,在某些实施例中,支撑脚616上设置有公扣件,测温支架610上对应设置母扣件,支撑脚616与托架220具体通过卡扣结构连接。
测温线圈620通过测温支架610安装于线圈盘210的中心,具体的,测温线圈620整体安装于测温支架610上,或者测温线圈620缠绕于测温支架610。请参阅图7和图8,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上设置有开口方向垂直于测温线圈620的中心轴的第二环槽611,测温线圈620缠绕设置在第二环槽611中。第二环槽611一方面便于测温线圈620的绕设,另一方面对测温线圈620起到一定支撑、保护作用。
测温组件600的测温线圈620需要与电控板400连接,将测温信号传输至电控板400,电控板400同样位于基座100的安装腔130中,电控板400控制线圈盘210的电信号,通过设置电控板400实现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自动控温。为了方便测温线圈620与电控板400的电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组件600还包括连接线630,测温线圈620与电控板400通过连接线630电连接。
为了方便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的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设有缺口612,缺口612具体位于第二环槽611的槽壁上,使得测温线圈620的两端穿过缺口612、伸出于第二环槽611外,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的端头连接。为了方便连接线630的布线,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还设置有第一过线孔613,连接线630的一端与测温线圈620的端部连接,另一端贯穿第一过线孔613、穿出测温支架610,通过设置第一过线孔613使得连接线630能够从测温支架610的中部引出,使得测温支架610中线束较为集中,便于走线。
测温线圈620具有两个端头,相应的连接线630也设置为两根,考虑到电安全,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过线孔613,且两个第一过线孔613对称分布于测温支架610的中部。缺口612同样为两个,两个缺口612对称设于测温支架610的边缘,并且两个缺口612具有较大间距,保证测温线圈620具有两个端头之间以及两根连接线630之间不会接触。并且两个缺口612间隔设置还可避免降低第二环槽611的结构强度。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安全,在某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610上还设有绝缘件650,绝缘件650由绝缘材料制成,例如橡胶、塑料、陶瓷、玻璃等,绝缘件650位于两个第一过线孔613之间,通过绝缘件650能够避免两个连接线630意外接触而短路。
由于测温线圈620工作时,温度会较高,在某些实施例中,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通过金属压件660铆接。通过金属压件660实现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的连接以及电导通,一方面金属压件660的强度较大,保证连接线630与测温线圈620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由于测温线圈620利用磁耦合测温,测温时会产生较高的温度,金属压件660熔点高,相比于目前常用的焊接连接,能够避免连接失效,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为了提高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使用安全性,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640和温度开关700,温度传感器640和温度开关700均与电控板400电连接,其中温度传感器640用于检测基座100的温度,在基座100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系统会停止加热,提高安全性。温度开关700可以采用熔断器、限温开关等,温度开关700能够在电路中发生短路时熔断,避免发生电路起火。在某些实施例中,温度开关700的安装位置靠近基座100,具体是与基座100直接接触,由此,在某些异常情况下,当基座100的上盖120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温度开关700将会断开,从而系统会停止加热,保证安全。
为了方便安装,温度传感器640设置在测温支架610上,测温支架610更靠近基座100,能够直接检测基座100的壳体的温度。温度开关700同样也可以设置在测温支架610上,也可安装于电磁加热组件200的托架220上,或者基座100上,具体安装位置本申请不做限制。
温度传感器640可以采用现有的常规测温件,例如红外温度传感器640。为了提高温度传感器640的测温精度,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测温组件600中设置有弹性件670,弹性件670安装固定于测温支架610上,弹性件670的安装位置具体位于温度传感器640与测温支架610之间。通过在温度传感器640与测温支架610之间设置弹性件670,在弹性件670的作用下,能够保证温度传感器640始终靠近基座100的加热位121,提高基座100温度的检测精度。
测温支架610上设有安装槽614,弹性件670固定于安装槽614中。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温度传感器640的测温精度,弹性件670采用过盈装配的安装方式,使得弹性件670始终保持受压缩状态,以将温度传感器640抵紧于基座100。同连接线630,在某些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640的引线同样采用中间出线的方式,即安装槽614和弹性件670上均设有第二过线孔615,温度传感器640的引线从第二过线孔615中穿过。温度传感器640的引线以及连接线630均从测温支架610的中部引出,使得测温支架610中线束较为集中,便于走线。
散热组件300用于散热,该散热组件300可以采用现有任一种降温装置,例如空调制冷装置、半导体制冷件、吹风装置等,具体选型本申请不做限制。在某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300采用吹风装置,具体是安装于电磁加热组件200的下部。
具体参见图10,散热组件300包括吹风装置310和分流支架320,吹风装置310转动形成风流a,分流支架320设置在吹风装置310所产生的风流a的流动路径中,吹风装置310和分流支架320可以是相连接的两个构件,也可以是间隔设置、且通过风道传递风流a的两个构件,吹风装置310和分流支架320的相对位置本申请不做限制。分流支架320可采用板件、管件或者其他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能够起到分隔分流的作用即可。
由于分流支架320设置在风流a的流动路径中,吹风装置310产生的风流a在流动路径中上流动时必然会流经分流支架320,分流支架320能够将风流a分隔为两束风束:第一风束a1和第二风束a2,第一风束a1和第二风束a2分别吹向发热件的相对的两侧,也即线圈盘210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从而增加线圈盘210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果。具体的,第一风束a1和第二风束a2可以同时吹向发热件的相对的两侧;或者先后吹向发热件的相对的两侧;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为第一风束a1和第二风束a2均先吹向发热件的其中一侧,然后第一风束a1和/或第二风束a2再吹向发热件的另一侧。第一风束a1和第二风束a2的吹风形式本申请不做限制。由于电控板400与线圈盘平行设置,相应的该第一风束a1或第二风束a2也能够吹向电控板400。
在某些实施例中,分流支架320安装于吹风装置310的出风端,使得风流a形成后即被分隔为两束风束:第一风束a1和第二风束a2;另一方面分流支架320与吹风装置310位置相近,能够缩小该散热组件300的体积。分流支架320可设置为与吹风装置310的壳体连接,或者通过其他外界结构将分流支架320与吹风装置310安装在一处,具体安装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分流支架320上设有导风面3221,该导风面3221能够对风流a起到的引导的作用,并且这种流向改变是可控的,基于吹风装置310、分流支架320和发热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该导风面3221,能够使得第一风束a1与第二风束a2的流向产生差别、并吹向设定的位置,定向散热;或者使得第一风束a1与第二风束a2的风量产生差别,以匹配发热件不同位置的散热需求。为了更改风流a流向、降低风阻,导风面3221采用平面或弧面,并且导风面3221相对于吹风装置310的出风方向倾斜,第一风束a1或第二风束a2经倾斜平面或倾斜弧面的导风面3221引导,改变原本的流动方向,以使第一风束a1和第二风束a2的流向不同。
在某些实施例中,分流支架320包括安装架321和导风板322,导风板322安装于安装架321上,安装架321实现整个分流支架320的安装固定,保证导风板322的结构完整性,使得导风板322的表面形成光滑的导风面3221。安装架321为长条状架体或板件,其上开设孔,用于安装螺纹紧固件,安装架321架设于吹风装置310的出风端,例如吹风装置310为风扇,安装架321平行于扇叶的转动面、间隔设于风扇的出风端,并且为了方便安装,安装架321的长度大于风扇的直径。导风板322为整体式板件,具体采用弧形板或者平板,导风板322向发热件的安装位置倾斜,从而将风流a引导至线圈盘210和电控板400。
吹风装置310用于形成风流a,吹风装置31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够吹风的装置,例如风扇(带扇叶)、风机、无叶风扇、气泵等,具体选型本申请不做限制。参见图10,在某些实施例中,吹风装置310采用风扇,风扇包括电机和扇叶311,电机上设置有电机支架312,方便整个风扇的安装,并且可将分流支架320的安装架321放置于电机支架312上。扇叶311安装于电机的转轴上,电机驱动扇叶311转动,从而产生风流a。
由于扇叶311所形成的风流a会向外扩散,为保证尽可能多的风流a被利用、进行散热,在某些实施例中,吹风装置310采用风扇,风扇的外周侧设置围边330,围边330能够阻挡风扇圆周侧的风流a向外扩散,保证风流a尽可能多地被利用。为了降低风阻,围边330同样采用整体式板件,具体采用弧形板(例如圆弧板)或者弯曲板件。也即垂直于吹风装置310的出风方向(等同于风扇的轴向),围边330的截面形状呈弧线或沿吹风装置310转动方向曲率呈增大趋势的曲线,该弧线与曲线更贴合风扇产生的风流a的气流轨迹线,降低围边330所产生的风阻。
围边330与风扇的扇叶311间隔设置,避免干扰扇叶311转动。具体的,围边330与扇叶311的尖部具有间距L,若该间距L过大,一方面导致该散热组件300的体积较大,另一方面风流a的利用率低;若该间距L过小,则靠近围边330处风阻变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该间距L的范围为1mm≤L≤10mm,其中3mm≤L≤7mm的效果最佳,例如间距L为3mm、3.2mm、3.8mm、4.5mm、5.3mm、6mm、6.2mm、6.8mm、7mm等,既能提高风流a的利用率,又能够降低围边330所产生的风阻。
在某些实施例中,吹风装置310与线圈盘210具有重叠区域,具体是,在垂直于吹风装置310的出风方向的平面,吹风装置310的投影与线圈盘210的投影具有重叠区域,一方面使得吹风装置310形成的风流a能够直接吹向线圈盘210;另一方面能够降低该加热装置1100在线圈盘210径向上的尺寸,有利于设备小型化。基于吹风装置310部分位于线圈盘210的正下方,吹风装置310产生的风,正常会沿着风阻比较低的路径流动,根据流体仿真及实验验证结果,几乎所有的风都会沿着线圈盘210下面的风道流动,而线圈盘210上表面几乎没有风流a过,因此线圈盘210上表面温度会偏高。分流支架320作用在于将吹风装置310产生的风分为两部分,第一风束a1直接吹向线圈盘210的下表面,对线圈盘210下表面及电控板400散热;第二风束a2经分流支架320导向后吹向线圈盘210的上表面,对线圈盘210上表面散热。
为了确保第二风束a2的强风区吹向线圈盘210的上表面,分流支架320上沿和线圈盘210上表面尽可能齐平,当然适当的间距也是允许的。在某些实施例中,沿吹风装置310的出风方向,分流支架320的远离吹风装置310的边沿与线圈盘210的远离吹风装置310的端面具有间距H3。以基座100平放于桌面/台面上为例,该间距H3为分流支架320的上边沿与线圈盘210的上表面的间距,且-5mm≤H3≤3mm。具体的,分流支架320的上边沿可低于线圈盘210上表面不超过5mm,分流支架320上边沿可高于线圈盘210上表面不超过3mm,由此可以保证第二风束a2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参阅图11和图12,基座100开设有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1,进风口112与出风口111间隔设置,并且进风口112与出风口111均与安装腔130连通,便于散热组件300的进风和出风,且避免进出风相互干扰。由于加热位121用于放置被加热物体,物体加热时会释放热量,因此加热位121处的温度通常高于环境温度。在某些实施例中,进风口112的位置设置为远离加热位121,可避免进风气流被加热而影响散热效果。
具体的,进风口112位于基座100的与加热位121相对的侧面上,例如加热位121位于基座100的上表面上,则进风口112可设于基座100的底面上。为方便基座100进风,参见图6,在某些实施例中,基座100的进风口112所在侧面上设有至少两个支脚113,通过设置支脚113支撑基座100,使得基座100的该侧面与外界部件存在一定间隙,该间隙大小等同于支脚113的高度H1,支脚113的设置便于外界空间进入安装腔130中。从用户体验感上考虑,进风口112设于基座100的下表面,当该加热装置1100放置在桌面/台面时,外观上看不到进风口112,提高美观性。为了保证外界空气顺畅进入基座100,基座100的下表面距放置基座100的桌面/台面的距离要尽可能大,但距离太大,又会显得外观不美观,且整机高度较大。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进风口112与桌面/台面的距离(支脚113的高度H1)为3mm≤H1≤10mm,优选4mm≤H1≤7mm,例如4.1mm、4.5mm、5.3mm、6mm、6.2mm、6.8mm、7mm等,兼顾进风效果与美观性。
为了方便吹风装置310的进风,参见图3和12,在某些实施例中,吹风装置310的进风面与该进风口所在侧面同样具有间距H2,例如吹风装置310采用风扇时,在基座100内部设置高度高于吹风装置310出风方向尺寸的安装柱,风扇通过安装柱安装于安装腔130中,则风扇的底面与该侧面自然具有间距。同样的,为了保证吹风装置310进风的顺畅,吹风装置310底部与基座100底面的间距H2也要尽可能大,但距离太大,会使产品厚度增加。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吹风装置310底部与基座100底面的间距H2为3mm≤H2≤10mm,优选4mm≤H2≤7mm,例如4.1mm、4.5mm、5.3mm、6mm、6.2mm、6.8mm、7mm等,兼顾进风效果与产品体积。
基座100为分体式结构,便于基座100内部组件的安装,在某些实施例中,基座100包括支撑壳体110和上盖120,参见图11和图12,分别为支撑壳体110和上盖120的结构示意图。支撑壳体110和上盖120合围成安装腔130。加热位121具体设置于上盖120上,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1均设置于支撑壳体110上,散热组件300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支撑壳体110或上盖120连接。为了提高基座100的密封性,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基座100还包括装饰环140,装饰环140与基座100的支撑壳体110配合,由于支撑壳体110和装饰环140的上部均有一圈围边,水不易从该连接位置进入。
参见图12,在某些实施例中,支撑壳体110设有挡水件114和排水孔115,挡水件114为封闭的围边,在支撑壳体110的内表面上围成一个挡水区域,电控板400具体安装于该挡水区域中,防止电控板接触水,提高产品可靠性。排水孔115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排水孔115的具体位置位于该挡水区域外,通过该排水孔115及时排出基座100内的液体,防止液体进入挡水区域中。
基座100的常用使用姿态为放置于桌面/台面上,因此加热位121朝上,进风口112朝下,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1均远离加热位121。散热组件300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支撑壳体110连接,具体是分流支架320通过安装架321安装于风扇上方,安装架321与电机支架312堆叠并通过螺钉共同与支撑壳体110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基座100的上盖120上设置有第一挡筋122和第二挡筋123,第一挡筋122和第二挡筋123均延伸至安装腔130中,第一挡筋122设置于电磁加热组件200的外周侧,第二挡筋123设置于吹风装置310的外周侧。同围边330,该第一挡筋122和第二挡筋123同样可以采用弧形板(例如圆弧板)或者弯曲板件,第一挡筋122和第二挡筋123的形状、数量、长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申请不做限制。通过设置第一挡筋122和第二挡筋123,保证流经电磁加热组件200的上侧面的风流a能够尽可能地被利用,风流a尽量多地流过电磁加热组件200的上侧面、对电磁加热组件200散热,而不会四处流走散失。
基座100是电磁加热组件200、测温组件600、电控板400、温度传感器640等部件的安装基础,为了便于基座100内部组件的安装,参见图1和图2,在某些实施例中,基座100为分体式结构,基座100具体包括支撑壳体110和上盖120,支撑壳体110和上盖120合围成安装腔130。加热位121具体设置于上盖120上,支撑壳体110的底部设有至少两个支脚113,通过设置支脚113支撑基座100,放置桌面或台面的上的积水进入基座100内部。
基座100的常用使用姿态为放置于桌面/台面上,因此加热位121朝上。为了方便使用,在某些实施例中,上盖120设有显示组件500,显示组件500可以是按钮或者触摸屏类的显示组件,显示组件500同样与电控板400电连接。显示组件500与加热位121沿基座10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通过设置显示组件500方便用户操作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例如设定开关机、设定加热温度、设定保温时间等。
在某些实施例中,电磁加热组件200部分或者全部设于加热位121内部,同时使得电磁加热组件200与基座100的底面之间的高度大于显示组件500与基座100的底面之间的高度,由于加热组件200和显示组件500之间的高度差不同,从而减小了电磁加热组件200使用时所产生的电磁对于显示板组件500的影响。
在某些实施例中,将进风口112设置在支撑壳体110的底面,出风口111设置在支撑壳体110的远离显示组件500的位置,例如显示组件500在右侧,则出风口111分布于支撑壳体110的左侧。该设计具有如下优点:1、用户在操作显示组件500时,不会感觉到出风口111吹出的热风,使用体验较好;2、用户从加热装置1100正面看不到进风口112和出风口111,产品外观较美观。
该显示组件500可以采用触控显示屏或者按键式显示组件,具体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制。具体的,参阅图13至图15,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显示组件500包括安装件510、显示板520和密封件530。其中,显示板520设于安装件510的容纳腔513内,用于显示操作信息和使用状态信息;安装件510安装在电器1000的壳体100上,用于安置显示板520,并将显示板520安装在电器1000的壳体100上,密封件530设置在安装件510和壳体100之间的缝隙D中,用于提高安装件510和壳体100的连接处的密封效果,这样采用密封件530设置在所述安装件510和所述壳体100之间缝隙D中,来避免电器1000外界的颗粒、灰尘、尤其是水渍等杂质顺着缝隙D进入到显示组件500,导致显示板520的使用受到影响的问题。
密封件530为显示组件500中用于密封防水的核心部件。当安装件510在装配到壳体100上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缝隙D,在长时间或较恶劣的环境下使用时,灰尘、水渍会顺着缝隙D进入到显示组件500的内部,对容纳腔513内部的显示板520造成影响。因此通过将密封件530设置在安装件510与壳体100之间的缝隙D中,能有效隔绝外界的灰尘杂质进入到显示组件500的内部,提高显示组件500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效果。具体地,密封件530的形状在使用时与缝隙D的形状相匹配,即当缝隙D为方框形时,密封件530也呈方框形;当缝隙D为环形时,密封件530也呈环形。
实际地,参阅图13至图15,在某些实施例中,安装件510设置为盒体,具体可以采用等圆柱体、长方体或者多面体形状的立体结构。安装件510的内部开设容纳腔513,显示板520设置在容纳腔513中。在使用时,安装件510嵌设在电器1000的壳体100,安装件510与壳体100的连接处具有呈环形的缝隙D,该缝隙D使得容纳腔513和外界环境连通,外界的灰尘、水渍可以顺着缝隙D从外界环境进入到容纳腔513。密封件530设置为O形圈,在使用时能嵌入安装件510与壳体100连接处的缝隙D。这样,外界的灰尘、水渍进入到缝隙D时,会被缝隙D处的密封件530阻隔在壳体100外。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显示板520在面板512上具有更好的成像效果,一般会在显示板520上安装挡光件540来避免显示板520上多个发光元件之间相互干扰。具体地,挡光件540设有挡光隔筋,挡光隔筋设于相邻两个发光元件之间;挡光件540开设有导光孔,各导光孔的孔壁构成挡光隔筋,发光元件至少部分设于在导光孔内。更具体地,导光孔包括但不限于是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其他多边形状的孔。
在某些实施例中,显示组件500包括密封件530、面板512、挡光件540、显示板520和显示盒511,密封件530套接在面板512上,面板512安装在显示盒511上,面板512和显示盒511之间构成了容纳腔513,挡光件540和显示板520设置在容纳腔513内,其中,挡光件540位于面板512和显示板520之间。在上盖120上设置有限位结构,整个显示组件500安装在上盖120上后,该限位结构与面板512共同夹紧密封件530。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显示组件500进行装卸和更换,在某些实施例中,安装件510设置为包括可拆卸连接的显示盒511和面板512。其中,显示盒511用于承载显示板520,面板512为透明结构,用于更方便的观察显示盒511内的显示板520。采用可拆卸的结构使得面板512从显示盒511上取下,方便更换容纳腔513内部的显示板520。
显示盒511和面板512可以通过卡扣件550实现装卸。具体的,面板512和显示盒511之间至少通过两个卡口件可拆卸连接,卡扣件550在使用时,具有装卸快捷稳定的优点。具体地,显示盒511和面板512上均至少包括一组相对设置的卡扣件550,在使用时,通过相互对应的多个卡扣件550能使得显示盒511和面板512之间的装配更加稳定。更具体地,面板512上其中一侧至少一个卡扣件550为卡槽551/插件552,另一侧至少一个卡扣件550为公扣件553/母扣件554,显示盒511上其中一侧至少一个卡扣为插件552/卡槽551,另一侧至少一个卡扣件550为母扣件554/公扣件553,这样在进行装配时,插件552和卡槽551结构保证了面板512和显示盒511在装配时的快速对准,母扣件554和公扣件553保证了卡接的强度,进而使得面板512和显示盒511通过卡扣件550实现了快速、准确地组装,并保证组装后的面板512和显示盒511具有一定的装配强度。
其中,在某些实施例中,显示盒511还可以与壳体10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显示盒511设置在壳体100的内侧,显示盒511上的任意位置均可设置与壳体100连接的连接件,该连接件可以有两个以上,较优地,该连接件为螺钉,且为了提高显示盒511安装的稳定性,该连接件沿边缘相对设置在显示盒511上的一组对边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显示盒511与面板512通过卡扣件550连接,显示盒511的两侧均开设一个螺纹孔,显示盒511通过螺钉插设在螺纹孔内而与壳体100紧固连接,面板512通过显示盒511紧固连接于壳体100而安装在壳体100上所开设的面板512安装孔内。密封件530设置于安装孔与面板512之间的缝隙D中。
更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显示组件500上显示板520与其他结构进行连接,进而方便显示组件500的装配,在某些实施例中,当面板512与显示盒511扣接在一起时,面板512的侧壁与显示盒511的侧壁相对设置,并留有走线间隙C,也即面板512的侧壁与显示盒511的侧壁高度之和小于安装件510的厚度,以使面板512的侧壁与显示盒511的侧壁之间存在一定间隙E,显示板520的线束能够从该间隙E中穿出。通过设置走线间隙C用于显示盒511内方便容纳腔513内的显示板520进行走线,同时将走线间隙C设置在显示盒511的侧壁和面板512的侧壁之间,进一步地方便的对显示板520的走线提供活动空间,使得显示板520在出现方向上受到的限制较小,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显示盒511体底部开口进行走线的方案,工艺更加简单,使用效果更好,也更节省材料。
实际地,参阅图14和图15,在某些实施例中,面板512和显示盒511均设置为槽型结构,其中,面板512的一侧边缘处的侧壁设置公扣件553,面板512上与之相对的另一侧边缘处的侧壁设置插件552;显示盒511的一侧边缘处的侧壁设置母扣件554,显示盒511上与之相对的另一侧边缘处的侧壁设置卡槽551。这样,将显示板520置入显示盒511内,当插件552插入卡槽551,公扣件553和母扣件554配合时,面板512与显示盒511扣接在一起,且面板512的侧壁与显示盒511的侧壁之间具有走线间隙C,显示板520的接线通过走线间隙C可沿任意方向进行走线设置,从而使得显示组件500能更加方便的与外界的部件连接。当插件552从卡槽551内取出,公扣件553和母扣件554分离时,面板512可从显示盒511上拆卸下来,并进行显示板520的更换和安装。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显示板520、面板512、挡光件540和显示盒511之间进行装卸和更换,在某些实施例中,显示板520、面板512、挡光件540和显示盒511之间可拆卸连接,即显示板520可以分别与面板512、挡光件540和显示盒511可拆卸连接,挡光件540可以分别与面板512、显示板520和显示盒511可拆卸连接,面板512可以分别与显示板520和挡光件540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挡光件540的周边设置围边,挡光件540通过围边套设在显示板520上,从而使得挡光件540与显示板520能构成一个整体,实现了挡光件540和显示板520的快速装配,挡光件540还可以设置卡扣结构,通过卡扣结构与面板512连接。具体地,显示盒511的内部设置卡扣结构,显示板520和挡光件540通过卡扣结构稳固的卡设在容纳腔513内。更具体地,卡扣结构相对卡接在显示板520的一组对边上和挡光件540的一组对边上。
在某些实施例中,面板512、挡光件540、显示板520和显示盒511由外至内依次设置,其中,面板512与壳体100的连接处套接密封件530,面板512和显示盒511之间扣接在一起并构成容纳腔513,面板512与显示盒511通过卡扣件550连接,显示盒511的两侧均开设一个螺纹孔,显示盒511通过螺钉插设在螺纹孔内而与壳体100紧固连接,面板512通过显示盒511紧固连接于壳体100而安装在壳体100上所开设的面板512安装孔内。挡光件540和显示板520设置在容纳腔513内,挡光件540通过卡扣结构分别与面板512、显示板520和显示盒511连接;显示板520通过卡扣结构分别与挡光件540、面板512和显示盒511连接;这样,面板512、挡光件540、显示板520和显示盒511之间可以相互拆卸,从而方便技术人员对整个显示组件500进行组装。
由于本申请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采用电磁加热原理加热金属物体或者涂覆有导磁层的非金属物体,当外界出现金属物品时,外界的金属物品可能也被加热。并且由于本申请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测温组件600采用磁耦合技术测温,外界的金属物品所产生的感应磁场也会对测温组件600的测温精度产生影响。为此,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还设置有隔磁件800。
具体参阅图2和图3,隔磁板设置在环境元件与电磁加热组件200和测温组件600之间,例如整个电磁加热装置1100水平放置在台面上时,隔磁板位于电磁加热组件200和测温组件600的下方。
具体的,隔磁件800的安装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为基座100的内部和基座100的外部。其中,当隔磁件800的安装位置在基座100的内部时,隔磁件800的位置可以设置在基座100的外侧部,从而避免基座100靠近金属物质摆放时受到磁场的作用影响;隔磁件800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基座100的底部,从而避免基座100放置在金属台面上时,受到金属台面磁场的影响。在某些实施例中,隔磁件800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隔磁件800分布于基座100的底部和外侧部。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将分布于基座100的底部和外侧部的多个隔磁件800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本实施例中,隔磁件800的位置设置在基座100的底部。
在某些实施例中,隔磁件800位于基座100外,并设置在基座100的底部,隔磁件800通过螺钉与基座100的底部紧固连接,这样当基座100放置在金属台面上时,隔磁件800与金属台面相对设置,能有效对金属台面进行屏蔽。
当隔磁件800的安装位置在基座100的内部时:隔磁件800设置在安装腔130内,隔磁件800的安装位置相对于测温组件600远离加热位121设置。
具体地,隔磁件800可以安装在电磁加热组件200和测温组件600的下方。更具体地,电控板400位于电磁加热组件200和测温组件600的下方,因此可选择将隔磁件800安装于电控板400的上方或者下方,也就是电控板400与支撑壳体110的底板之间,或者电控板400与电磁加热组件200之间。隔磁件800相比于测温组件600更靠近于环境元件,这样当基座100放置在金属台面上时,隔磁件800与金属台面相对设置,能有效对金属台面进行屏蔽。
为了提高电安全性,在某些实施例中,在隔磁件800上设置绝缘件810,使得隔磁件800通过绝缘件810与电路板电控板240接触时,电路板电控板240上的引脚无法通过绝缘件810导通。具体地,隔磁件800的材料要求一般为在允许电压下不导电的材料,例如绝缘胶。具体地,绝缘件810的形状可以任意设置,只需保证能避免电路板电控板240上的引脚与隔磁件800接触即可。更具体地,绝缘件810为了便于隔磁件800与绝缘件810的装配,隔磁件800与绝缘件810可以采用复合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连接。相比于独立设置的绝缘件810和隔磁件800,一体式结构绝缘件810和隔磁件800的体积更小,在装配时能进一步地缩小装配空间,且绝缘件810和隔磁件800在使用时不会因为电磁加热装置1100在碰撞时而使得绝缘件810和隔磁件800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实施例2: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加热设备1000,参见图16至图18,该电磁加热设备1000包括:用于盛装被加热物体的容器1200以及用于加热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具体可加热容器和/或被加热物体。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具体采用上述实施例1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因此相应具有上述实施例1的电磁加热装置1100的技术效果,具体是测温组件600抗干扰性强,测温精准,整个电磁加热装置1100控温效果好,并且使用安全性高,可靠性高。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容器1200为水壶,具体是玻璃或陶瓷水壶。由于该电磁加热装置1100采用电磁加热组件200进行加热,因此需要在水壶的底面涂覆导磁层,导磁层在电磁作用下发热,并将热量传递至水壶,从而加热壶中的液体。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电磁加热设备1000还可是煮蛋器、热奶器、电磁灶具等其他设备,具体应用场景此处不做穷举。
具体参见图19至图21,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加热容器1200包括容器主体1210、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容器主体1210是该加热容器1200的核心部件,容器主体1210具有能够盛装物质的腔体,容器主体1210具有加热端1211,该加热端1211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容器主体1210的底部或者侧部,容器主体1210的上部或侧部设置开口,便于盛装物质。
为了避免使用固定胶,该容器主体1210为一体式结构,容器主体1210采用非金属材料制成,非金属材质包括但不限于玻璃、陶瓷、麦饭石等。由于容器主体1210采用非金属材质,本身无法通过电磁感应被加热,因此在容器主体1210的加热端1211通过印刷或喷涂形成导磁层1212,导磁层1212受到变化的磁场作用会发热,热量从加热端1211传递到容器主体1210的其他部分,进而传递至容器内盛装的物质。由于导磁层1212直接设置在容器主体1210上,二者之间没有间隙,因此相比于目前放在热盘上直接加热的全玻璃壶,该加热容器1200加热效率高。此外,由于容器主体1210采用非金属材质,一方面不会出现锈蚀问题,另一方面不需要使用密封件1240或者固定胶,食品安全等级更高。
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用于保护加热端1211和导磁层1212,底盖1220具有内腔,允许容器主体1210的加热端1211伸入于底盖1220中。固定环1230套设在容器主体1210的加热端1211的外周,用于连接底盖1220。底盖1220与固定环1230连接后,容器主体1210、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共同形成封闭的保护腔,加热端1211及其导磁层1212位于该保护腔中,从而对导磁层1212形成良好的保护,提高产品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此外,由于容器主体1210采用非金属材质,难以进行机械加工,通过设置固定环1230便于底盖1220的装配,使得底盖1220能够拆卸更换,便于该加热容器1200的维修。
具体的,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可以采用卡扣结构、螺纹紧固件可拆卸连接,或者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可以螺纹连接,具体连接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在某些实施例中,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采用卡扣结构连接,底盖1220上设有至少一个扣槽1222,固定环1230上对应设有至少一个弹性卡边1232,弹性卡边1232嵌入于扣槽1222中。装配时只需要将容器主体1210的加热端1211伸入底盖1220中,朝向底盖1220施力,即可使得固定环1230的弹性卡边1232卡在扣槽1222中,完成该加热容器1200的组装,并且卡扣结构也方便底盖1220的拆卸。底盖1220的外周设有一圈翻边1225,翻边1225能够提高底盖1220的结构强度,并且在容器主体1210呈锥形时,可将翻边1225设置有带有斜度,使得整个加热容器1200从外观上显示为完整的锥形结构,提高美观性。
由于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均安装于加热端1211,在某些实施例中,加热端1211设置为缩颈结构,也即容器主体1210的靠近加热装置的部分尺寸缩小形成缩颈,该缩颈段形成加热端1211,加热端1211的端面形成加热面,加热面具体是加热端1211的外表面,导磁层1212设置在加热面上。由于加热端1211为缩颈结构,因此加热端1211与容器主体1210中靠近该缩颈的部分形成台阶结构1213,台阶结构1213可以作为密封面和/或定位面,便于底盖1220、固定环1230或其他零部件的安装。另一方面,尺寸缩小形成缩颈能够为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提供安装空间,使得底盖1220和固定环1230安装后,整个加热容器1200外形无明显凸出,提高产品美观性。
为了方便固定环1230的安装,在某些实施例中,缩颈段的外周设有卡槽1214,卡槽1214具体是缩颈段尺寸较小的部分,固定环1230套装于缩颈段上且卡在卡槽1214中,卡槽1214能够对固定环1230起到限位作用,防止固定环1230脱落,提高结构装配的可靠性。由于固定环1230套装于卡槽1214中,为了方便固定环1230的安装,在某些实施例中,固定环1230上设置有断口1231,该断口1231的存在使得固定环1230为未封闭的环形结构,固定环1230能够打开一定程度,方便固定环1230套装在卡槽1214内。
在某些实施例中,容器主体1210上沿周向设有止转结构,该止转结构具体为凸块,凸块的周向尺寸与断口1231相匹配,固定环1230的断口1231卡在凸块上,可以防止固定环1230相对于容器主体1210转动,保证密封效果。具体可将该凸块和断口1231设置在靠近容器主体1210的握持位置的地方,此处不易被消费者观测到,提高产品美观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粘胶将固定环1230与容器主体1210粘固于一体,或者在凸块与断口1231处打胶固定,具体固定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制。
为了方便操作容器主体1210,在某些实施例中,容器主体1210上设有手柄1216,该手柄1216可以是C型、D型、倒L型或者一字型,手柄1216的材质可与容器主体1210保持一致或者不同,手柄1216与容器主体1210可通过焊接、胶粘方式固定,或者通过螺纹紧固件连接,手柄1216的具体内容本申请不做限制。当采用凸块和断口1231相配合的止转方案时,可将凸块设置于手柄1216的正下方。
在某些实施例中,容器主体1210和手柄1216均采用玻璃材质,容器主体1210和手柄1216分开制作,然后将手柄1216端部热熔、与玻璃的容器主体1210焊接于一体。考虑到使用者握持手柄1216时手腕的施力角度以及容器主体1210的受力情况,手柄1216与容器主体1210的焊接位置应当与容器主体1210的开口和底部均具有一定间距。
具体的,在某些实施例中,容器主体1210为玻璃壶,玻璃壶的底部为缩颈段,缩颈段的底面喷涂有导磁层1212,容器主体1210与手柄1216焊接,手柄1216整体位于缩颈段的上方,手柄1216采用C型手柄1216,其上焊接位置与壶口具有间距D1,下焊接位置与台阶结构1213的台阶面具有间距D2,为保证焊接时玻璃壶变形的影响,间距D1和间距D2均不小于10mm。当间距D1和间距D2均不小于15mm时,可以保证手柄1216焊接时容器主体1210不会发生明显变形,并且使用者方便握持手柄1216,且容器主体1210受力均匀。
容器主体1210的导磁层1212的作用是受到变化的磁场作用发热,因而导磁层1212为金属材质,若长期与水接触,存在被氧化的风险。为了提高该加热容器1200的使用寿命和工作稳定性,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加热容器1200中设置有密封件1240,密封件1240的具体安装位置可以是底盖1220与台阶结构1213之间、底盖1220与固定环1230之间或者固定环1230与台阶结构1213之间,例如固定环1230与加热端1211胶粘固定,则固定胶可以充当密封材料,此时只需要密封底盖1220与台阶结构1213之间间隙即可,密封件1240的具体设置在底盖1220与台阶结构1213之间。密封件1240具体可采用密封圈或者密封胶,密封圈通过底盖1220、台阶结构1213、固定环1230夹紧,保持一定压缩量,提高密封效果。通过设置密封件1240,防止容器中的液体或者加热容器1200在冲洗时外部的液体进入底盖1220内部接触导磁层1212,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由于导磁层1212在工作时温度较高,会加热底盖1220中的空气,使得底盖1220的内腔压力增加,需要及时将底盖1220内的空气排出。为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密封件1240中设有贯通的气孔1241,气孔1241连通底盖1220的内腔与外部环境,该气孔1241可以是切缝或者开孔,当密封件1240被压缩时,该气孔1241同样被压缩,形成微孔结构,由于液体本身的表面张力,使得液体难以通过该气孔1241,但底盖1220内气体受热膨胀时可以通过该气孔1241排出,从而保证底盖1220内外气压平衡。
在某些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在底盖1220上设置排气结构来平衡底盖1220内外气压。具体参见图20和图21,底盖1220上设有贯通的通孔1221,该通孔1221连通底盖1220内腔与外界环境,通过在通孔1221中安装防水透气膜1260、弹性密封件1270或单向阀,能够避免外部的液体进入底盖1220内部,但是底盖1220内气体受热膨胀时可以通过防水透气膜1260、弹性密封件1270或单向阀排出,从而保证底盖1220内外气压平衡。
具体的,防水透气膜1260可采用聚四氟乙烯薄膜,聚四氟乙烯薄膜能够防水透气件允许气体进入,但阻止液体进入。将聚四氟乙烯薄膜通过热熔、粘贴、超声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底盖1220的通孔1221孔边,使得聚四氟乙烯薄膜完全覆盖该通孔1221。该弹性密封件1270的工作原理与上述的密封件1240类似,均是与底盖1220形成微孔结构,从而实现“隔水排气”的效果。
具体参阅图22,在某些实施例中,弹性密封件1270整体呈柱状,沿轴向依次为外封段1271、中段1272和内封段1273,其中中段1272的截面尺寸小于外封段1271和内封段1273,且中段1272与通孔1221间隙配合,使得外封段1271、中段1272和内封段1273合围成一个环形的嵌槽,弹性密封件1270通过该嵌槽安装在底盖1220上,并且不会脱落。外封段1271和内封段1273分别设于底盖1220的外部和内腔中,并且外封段1271和内封段1273分别与底盖1220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接触。为了形成连通内外的微孔结构,外封段1271和内封段1273的相对面,也即外封段1271与底盖1220接触的表面以及内封段1273与底盖1220接触的表面上均设有排气槽1274,排气槽1274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多个,排气槽1274与该通孔1221连通,从而形成微小间隙,该间隙允许气体通过,而液体由于其表面张力无法通过,从而实现“隔水排气”的效果。底盖1220内气体受热膨胀时,可经过弹性密封件1270上的排气槽1274排出,从而实现内外气压平衡。
由于导磁层1212在工作时温度较高,若直接接触底盖1220会导致底盖1220温度过高,带来的意外风险,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加热容器1200中设置有隔热件1250,隔热件1250具体位于导磁层1212与底盖1220之间。隔热件1250采用隔热效果好的材料,例如气凝胶、泡棉等,隔热件1250也可以是一种隔热涂层,涂敷于导磁层1212上或者底盖1220的内表面。隔热件1250的面积应当不小于导磁层1212,保证隔热件1250能够完全覆盖导磁层1212,防止温度太高带来意外风险。
请参阅图23,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取消加热容器1200中的上述底盖1220、隔热件1250等零件,直接在加热端1211的底面上印刷或喷涂一层防护层1280,防护层1280可以是搪瓷、硅涂层或氟涂层,防护层1280需要完全覆盖导磁层1212。防护层1280能够防止导磁层接触水,并且保护导磁层被划伤。
在此基础上,还可在加热端1211上套设一个防护套1290,该防护套1290可以是一个圆环,或者一个圆槽、环形支架,防护套1290可采用塑料、橡胶、陶瓷等材质,具体结构和材质本申请不做限制。安装盖防护套1290后,防护套1290直接与桌面或台面接触,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容器主体1210避免受到大的冲击力;另外即使容器主体1210底部温度较高,由于不会接触台/面,能够较好的保护台/面。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仅设置防护套1290。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设有安装腔和用于放置被加热物体的加热位;
电磁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
测温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用于检测所述被加热物体的温度;
电控板,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和所述测温组件均电连接;
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和/或所述电控板降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包括线圈盘和磁条;所述测温组件包括测温线圈,沿所述线圈盘的中心轴的轴向,所述测温线圈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线圈与所述线圈盘同轴设置;沿所述中心轴的轴向,所述测温线圈的靠近所述线圈盘的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磁条的靠近所述测温线圈的表面具有间距H;所述间距H为-5mm≤H≤10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组件还包括:
托架,连接于所述线圈盘和所述磁条,所述托架设有中心空腔和第一环槽,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第一环槽中;
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测温支架,所述测温支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中心空腔中;所述测温支架设有第二环槽,所述测温线圈设于所述第二环槽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温度开关,设于所述测温支架、所述电磁加热组件或所述基座上,且所述温度开关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所述测温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测温支架上、且位于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测温支架之间。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
隔磁件,连接于所述基座或所述电磁加热组件,且位于所述测温线圈远离所述加热位的一侧;
绝缘件,设于所述隔磁件与所述电控板之间;所述绝缘件与所述隔磁件为复合成型的一体式结构。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吹风装置,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用于形成风流;
分流支架,设于所述风流的流动路径中;
其中,所述分流支架将所述风流分隔为吹向所述电磁加热组件的相对两侧的第一风束和第二风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支架包括:
安装架,设于所述吹风装置的出风端;
导风板,连接于所述安装架,所述分流支架具有与所述吹风装置的出风方向呈角度设置的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为平面或弧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装置为风扇;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围边,所述围边的垂直于所述风扇的轴向的截面形状呈弧线或沿风扇转动方向曲率呈增大趋势的曲线;所述围边设于所述风扇的周向外围,且所述围边与所述风扇的扇叶具有间距L,且1mm≤L≤10m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设有第一挡筋和第二挡筋,所述第一挡筋和所述第二挡筋均伸入于所述安装腔中,所述第一挡筋设于所述线圈盘的外围,所述第二挡筋设于所述风扇的外围。
11.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还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加热位;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加热位分布于所述基座的两相对侧面上。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支撑壳体和上盖,所述支撑壳体和所述上盖合围成所述安装腔;所述加热位位于所述上盖上;
所述支撑壳体设有挡水件和排水孔,所述电控板位于所述挡水件所围区域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还包括:显示组件,设于所述上盖,且与所述加热位并排设置;所述显示组件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显示组件,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支撑壳体的底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包括:
安装件,与所述上盖或所述支撑壳体连接,所述安装件具有容纳腔和用于走线的走线间隙;
显示板,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电控板电连接;
挡光件,设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与所述显示板连接;
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缝隙中。
15.一种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加热装置;
加热容器,设于所述加热位。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容器,包括:
底盖,用于与所述电磁加热装置的加热位定位装配;
非金属材质的容器主体,具有带导磁层的加热端,且所述加热端位于所述底盖内;
固定环,套设于所述加热端,且与所述底盖可拆卸连接;
密封件,夹设于所述底盖与所述台阶结构之间、所述底盖与所述固定环之间或者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台阶结构之间;
隔热件,设于所述导磁层与所述底盖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中设有贯通的气孔;
和/或,所述底盖上设有连通所述底盖内腔的通孔,所述通孔中设有防水透气膜、弹性密封件或单向阀。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磁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容器,包括:
非金属材质的容器主体,具有带导磁层的加热端;
防护层和/或防护套,设于所述加热端,且覆盖于所述导磁层。
CN202210550547.3A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Pending CN11713578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0547.3A CN117135784A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50547.3A CN117135784A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5784A true CN117135784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55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50547.3A Pending CN117135784A (zh) 2022-05-20 2022-05-20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3578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337067C (en) Outdoor enclosure for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
CN109008598A (zh) 一种电压力锅用的压力警报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7135784A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JP5191355B2 (ja) 火災感知器
KR20230085144A (ko) 열소산용 관통공이 형성되어 있는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TWI423177B (zh) 光學遙控系統
CN107420980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042755U (zh) 一种智能热风枪
KR200478963Y1 (ko) 온도 감지 센서
WO2020103092A1 (zh) 充电器及其电路板组件
CN106196534B (zh) 蜗壳结构及具有其的新风机
JP2011052887A (ja) 給気グリル
CN210156192U (zh) 一种冰箱控温电位器及全冷冻风冷冰箱
CN114155789A (zh) 一种磁吸显示装置、磁吸固定装置及挂墙式控制器
CN220894659U (zh) Vr眼镜
CN110115526B (zh) 食物料理机
CN217883886U (zh)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以及电磁加热设备
JPH1042226A (ja) 液晶機器用熱交換装置
CN210121072U (zh) 烹饪器具
CN219995408U (zh) 浴霸
CN221548788U (zh) 一种防水电暖器
CN220305158U (zh) 一种智能空气质量检测盒
CN219069924U (zh) 一种带炉子使用的水壶
CN217875963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2805473U (zh) 多叶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