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30138A -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30138A
CN117130138A CN202310429773.0A CN202310429773A CN117130138A CN 117130138 A CN117130138 A CN 117130138A CN 202310429773 A CN202310429773 A CN 202310429773A CN 117130138 A CN117130138 A CN 1171301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imaging lens
image
following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297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村大树
萩原宏行
布施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mr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mr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mr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mr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30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301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课题在于,提供实现了整体的小型化、并且明亮、摄像范围大且成像性能高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解决手段在于,该成像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G1)、第二透镜(G2)、包括第三透镜(G3)的至少1片透镜、第四透镜(G4)、第五透镜(G5)、以及由像侧面为凸面的正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G6)构成,该第一透镜(G1)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G2)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该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1)1.2<D2/f,其中,D2是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f是该成像镜头的焦距。另外,提供具备该成像镜头的摄像装置。

Description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尤其涉及适合用于使用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传感器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单反相机、无反射镜单镜头相机、数字照相机等可便携的摄像装置、或者监视用摄像装置、车载用摄像装置等安装固定型的摄像装置等各种摄像装置日益普及。伴随着这些摄像装置中使用的固体摄像元件的高像素化,要求其成像镜头的高性能化。
另外,近年来,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先进辅助驾驶系统)开始不断普及。在ADAS中,使用车载用摄像装置进行传感,基于由摄像装置得到的图像的解析,进行各种辅助驾驶。在用于ADAS的摄像装置中,要求具有高分辨率、并且小型轻量且具有大摄像范围、进而在恶劣天气时或夜间时等低照度下也能够取得明亮的被摄体像的成像镜头。进而,在这样的摄像装置中,不仅要求能够耐受长期使用的可靠性,而且由于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因此该成像镜头当然要求耐久性,而且要求无论使用环境是否变化都能够稳定地维持好的成像性能。
作为车载用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使凹形状朝向像侧的负凹凸透镜、使凹形状朝向物侧的正凹凸透镜、双凸透镜、孔径光阑、具有负的合成光焦度的透镜组以及具有正的合成光焦度的透镜组构成的成像镜头。根据该成像镜头,由比孔径光阑靠物侧配置的透镜构成具有正的合成光焦度的透镜组,因此在比较广角的同时实现了低畸变。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在光轴附近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透镜、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正透镜、将正透镜及负透镜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正透镜构成的成像镜头。在该成像镜头中,通过将位于最靠物侧的负透镜的曲率半径及中心厚设为规定范围内的值,在光轴中心附近实现了高角度分辨率。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透镜、负透镜、孔径光阑、正透镜、双凸透镜、负透镜以及正透镜构成的成像镜头。在该成像镜头中,通过规定光焦度配置并且将非球面透镜设为规定的配置,能够实现广角且好的成像性能。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62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7-17380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21-5334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成像镜头中,在比孔径光阑靠物侧构成具有正的合成光焦度的透镜组,因此收敛后的光线束向孔径光阑入射。因此,在该成像镜头中,无法确保充分的孔径光阑直径,明亮度不足。即,成为F值大的成像镜头。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F值为2.6左右的实施例,但如果考虑到车载用摄像装置在低照度下被使用,则成像镜头的F值不足,为了针对被摄体得到充分的视觉辨认性,需要更明亮的(F值更小的)成像镜头。进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成像镜头的半视场角为30度左右。对于用作车载传感用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而言,需要实现更广的视场角。
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成像镜头中,为了提高光轴附近的角度分辨率,使位于最靠物侧的负透镜的曲率半径变小,并使其中心厚度变厚。因此,难以连周边部也取得好的光学性能,也难以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进而,车载用摄像装置要求小型化,要求不容易从外侧(物侧/例如车辆的外侧)以视觉辨认成像镜头的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即,在车载用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中,对于前透镜直径存在严格的制约。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成像镜头中,该最靠物侧配置的透镜的光焦度弱,因此难以使前透镜直径小到车载用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所要求的水平以下。
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成像镜头中,在比孔径光阑靠物侧仅配置有负透镜,因此在孔径光阑的物侧构成具有强发散作用的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组。因此,发散的光线束向孔径光阑入射。因此能够得到充分的孔径光阑直径,在构成F值小的成像镜头方面是优选的。另外,在该情况下,也易于缩小前透镜直径。但是,光线束在孔径光阑的前后扩展,因此难以使成像镜头整体的直径变小,特别是难以使比孔径光阑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的直径变小。
于是,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实现了整体的小型化并且明亮、摄像范围大且成像性能高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特征在于,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包括第三透镜的至少1片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由像侧面为凸面的正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
(1) 1.2 < D2/f
其中,
D2:所述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f:该成像镜头的焦距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成像镜头、以及将由该成像镜头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实现了整体的小型化并且明亮、摄像范围大且成像性能高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
图2是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像差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
图4是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像差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
图6是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像差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
图8是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像差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
图10是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像差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
图12是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球差图、像散图及畸变像差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构成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实施方式。其中,以下说明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一个方式,本发明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不限定于以下的方式。
1.成像镜头
1-1.光学构成
该成像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包括第三透镜的至少1片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由像侧面为凸面的正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构成,该第一透镜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此外,该成像镜头在实质上由这些透镜构成,但该成像镜头除了这些具有实质上的光焦度的透镜之外,也允许具备不具有实质上的光焦度的透镜、或者保护玻璃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素。以下,从物侧起依次详细进行说明。
(1)第一透镜
通过将最靠物侧配置的第一透镜设为负透镜,易于使入射光束发散而实现广视场角。另外,能够使第一透镜的透镜直径即前透镜直径变小并且使孔径光阑直径变大,易于使F值变小。进而,通过将第一透镜设为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能够抑制在经过了第一透镜的光束在像面或者镜筒内反射并到达第一透镜时在第一透镜中反射的光再次向像面入射而产生叠影。另外,如果将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设为凹面,则在希望实现广视场角时,有时入射光在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发生全反射,而无法得到期望的视场角。另一方面,通过如该成像镜头那样将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设为凸面,易于实现更广的视场角。
在此,第一透镜优选具备至少一面的非球面。通过将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或者像侧面设为非球面,特别能够很好地校正从光轴中心直到周边部的场曲,能够利用较少的透镜片数构成具有好的成像性能的成像镜头。进而,如果将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分别设为非球面,则易于进行面间偏心的测定。此外,面间偏心量是指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面顶位置与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面顶位置之间的偏心方向差量。即,在将与光轴平行的轴设为z轴,并将与z轴垂直的面设为xy平面时,第一透镜的面间偏心量是指由物侧面与像侧面各自的面顶位置的在x轴方向上的差量以及在y轴方向上的差量表现的面顶位置的偏差量。由于面间偏心量的测定变得容易,第一透镜的品质管理变得容易,能够抑制由于面间偏心产生单侧模糊或偏心彗差等。
(2)第二透镜
第二透镜是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因此,第二透镜的物侧面成为凹面。另一方面,第一透镜的像侧面是凹面。因此,在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构成双凸形状的空气透镜。通过该空气透镜能够得到光线束的发散作用,因此不再需要仅对第一透镜配置强的负光焦度,能够得到实现了广视场角、并且抑制了各像差的发生而成像性能高的成像镜头。
另外,第二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因此能够由第二透镜使在第一透镜中发散的光束收敛。因此,能够实现广视场角,并且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3)第三透镜
在该成像镜头中,对第三透镜配置的光焦度的正负区别及其透镜面形状不特别限定。例如,如果对第三透镜配置正的光焦度,则能够使从第二透镜入射的光束收敛,能够实现该成像镜头整体的小型化,是优选的。在该成像镜头中,第二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因此通过对第三透镜配置正的光焦度,能够将正的光焦度分散配置于第二透镜和第三透镜。因此,能够抑制第二透镜的偏心敏感度过高,在提高成品率方面也是优选的。
在第三透镜是正透镜的情况下,第三透镜更优选是双凸透镜。通过将物侧面及像侧面分别设为凸面,能够将正的光焦度分散配置于双面,在对第三透镜配置较强的正光焦度时,也易于抑制各像差的发生,并得到好的成像性能。
另一方面,在对第三透镜配置了负的光焦度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此时,在实现该成像镜头的进一步的小型化的情况下,需要对第二透镜配置强的正光焦度。但是,如果对第二透镜配置强的正光焦度,则难以对各像差进行校正。因此,在对第三透镜配置负的光焦度的情况下,优选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并减弱对第二透镜配置的正的光焦度。
在第三透镜是正透镜时,通过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配置1片正透镜,能够将正的光焦度分散配置,能够抑制各像差的发生。另外,在第三透镜是正透镜时,通过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配置1片负透镜,能够很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进而,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配置2片以上的透镜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也可以像这样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配置1片以上的透镜。在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方面,优选在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具有实质上的光焦度的透镜仅为1片。也就是说,该成像镜头优选由6片或者7片透镜构成。
(4)第四透镜
在该成像镜头中,对第四透镜配置的光焦度的正负区别及其透镜面形状不特别限定,但第四透镜优选是正透镜。如果将第四透镜设为正透镜,则能够在该成像镜头的像侧使光束进一步收敛,能够实现该成像镜头整体的小型化,是优选的。
(5)第五透镜
在该成像镜头中,对第五透镜配置的光焦度的正负区别及其透镜面形状不特别限定。其中,在很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方面,第五透镜的光焦度优选与第四透镜的光焦度的符号相反。在第四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的情况下,如果对第五透镜配置负的光焦度,则能够很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
在很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方面,优选第四透镜是正透镜,且第五透镜是负透镜。与相反的光焦度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好地对色差进行校正。另外,优选将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接合而一体化。通过将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设为接合透镜,易于在制造该成像镜头时进行透镜的光轴对齐等排列调整,能够降低偏心敏感度。另外,在该情况下,该接合透镜的合成光焦度优选为负。通过使该接合透镜具有发散作用,能够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并且在像面侧使光线偏转到期望的像高而增大成像圈。
(6)第六透镜
第六透镜是该成像镜头中在实质上最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由像侧面为凸面的正透镜构成。由于像侧面是凸面,因此能够防止在像面中反射的光束入射至第六透镜的像侧面时其再反射光向像面入射。即,通过使再反射光朝向像面的外侧,能够抑制叠影的发生。另外,如果将第六透镜的物侧面设为凸面,则能够使在第五透镜中偏转后的光束在第六透镜的入射面上收敛。另外,能够使正的光焦度分散于第六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能够抑制各像差的发生。
(7)透镜材料
构成该成像镜头的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全部透镜优选是玻璃制。玻璃制透镜与塑料制透镜相比,热稳定性高,与气氛温度的变化相伴的膨胀/收缩的程度小。因此,通过将构成该成像镜头的全部透镜设为玻璃制透镜,即使气氛温度变化也能够很好地抑制聚焦(焦点位置)变动或视场角变动。
(8)孔径光阑
在该成像镜头中,光阑(孔径光阑)的配置场所不特别限定。但是,通过将光阑配置于恰当的位置,能够得到将周边像高的杂光截断并且F值小的明亮的成像镜头。在此,光阑规定光瞳位置。在该成像镜头中,入瞳位置越靠近物侧,则越能够缩小第一透镜的透镜直径。另一方面,出瞳位置越靠近像面,则对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贡献越大。但是,出瞳位置越靠近成像镜头的像面,则成像光相对于像面的入射角度越大,难以向摄像元件中配置的光电二极管适当地入射。结果,难以确保适当曝光,因此发生灵敏度不均(浓淡处理不均)或者周边的带色。因此,在明亮且抑制灵敏度不均或周边的带色等的观点上,光阑优选被配置在比第四透镜靠物侧,更优选被配置在第二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最优选被配置在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
1-2.数式
该光学系统优选满足1个以上的如下所示的数式。
1-2-1.式(1)
(1) 1.2 < D2/f
其中,
D2: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f:该成像镜头的焦距
上式(1)是规定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中心厚度)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1)的情况下,能够将该成像镜头维持为小型,并且很好地对倍率色差进行校正,能够得到成像性能好的成像镜头。另外,在使第一透镜的透镜直径成为车载用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所要求的水平以下方面也是有效的。
相对于此,在式(1)的数值为下限值以下的情况下,在车载用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中,如果第二透镜的厚度薄,则难以对第二透镜配置期望的正的光焦度,难以实现广视场角并且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径向的小型化,是不优选的。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1)的下限值更优选是1.25,进一步优选是1.35。另外,式(1)的上限值不特别限定,但如果第二透镜的厚度过厚,则有时难以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并且得到好的成像性能。因此,上式(1)的上限值例如优选是5.0,更优选是2.0。其中,在式(1)中也可以将不等号(<)置换为带等号的不等号(≤)。另外,关于上限值,既可以是带等号的不等号(≤),也可以是不等号(<)。在其他式中也是同样的。
1-2-2.式(2)
(2) -10.0 < f12/f < 0
其中,
f12: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上式(2)是规定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2)的情况下,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为负,能够使该成像镜头的后焦、即第六透镜与像面之间的光轴上的距离(其中设为空气换算长度)变长。在该情况下,易于在第六透镜与像面之间配置水晶低通滤波器或红外线截止滤波器等光学模块。另外,在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处于上式(2)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像散的校正变好,能够得到成像性能更高的成像镜头。
相对于此,如果式(2)的数值为下限值以下,则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负的合成光焦度过弱,为了得到F值小且具有好的成像性能的成像镜头,需要增大第一透镜的透镜直径,在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方面是不优选的。另一方面,如果式(2)的值为上限值以上,即f12示出正值,则为了得到F值小且具有好的成像性能的成像镜头,在该情况下也需要增大第一透镜的透镜直径,是不优选的。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2)的下限值更优选是-5.0,进一步优选是-3.6。式(2)的值在上述范围内越大,则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负的合成光焦度越强,在缩小第一透镜的透镜直径方面越优选。但是,如果负的合成光焦度过强,则有时难以对场曲等各像差进行校正。基于该观点,式(2)的上限值更优选是-1.0,进一步优选是-1.6。
1-2-3.式(3)
(3) 0.05 < D1/f < 0.6
其中,
D1:第一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上式(3)是规定第一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3)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能够维持第一透镜的耐久性的厚度,并且使第一透镜的曲率处于适当的范围内。因此,更易于对第一透镜配置充分的负的光焦度,并且抑制各像差的发生,而且使第一透镜的直径变小为车载用摄像装置的成像镜头所要求的水平以下。
相对于此,如果式(3)的数值为下限值以下,则第一透镜的厚度过薄,难以维持耐久性。另一方面,如果式(3)的数值为上限值以上,则第一透镜的厚度过厚,难以对第一透镜配置充分的负的光焦度,或者第一透镜的透镜直径变大等,在使该成像镜头小型化的观点上是不优选的。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3)的下限值更优选是0.1,进一步优选是0.2。另外,式(3)的上限值更优选是0.5,进一步优选是0.4。
1-2-4.式(4)
(4) 0.1 < d1-2/f < 2.0
其中,
d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上式(4)是规定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d1-2”的值相当于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形成的上述空气透镜的厚度(面间隔)。通过满足式(4),能够通过上述空气透镜很好地对各像差进行校正,能够得到成像性能高的成像镜头。另外,通过满足式(4),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处于恰当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一透镜中发散的光束的直径在变得过大之前入射至第二透镜。因此,更易于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相对于此,如果式(4)的数值为上限值以上,则需要增大第二透镜的透镜直径,光学全长也变长。因此,在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方面是不优选的。另一方面,如果式(4)的数值为下限值以下,则无法充分得到上述空气透镜的发散作用,难以对各像差进行校正,难以得到好的成像性能。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4)的下限值更优选是0.2,进一步优选是0.3。另外,式(4)的上限值更优选是1.0,进一步优选是0.6。
1-2-5.式(5)
(5) 0.5 < R11/f < 10.0
其中,
R1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上式(5)是规定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5)的情况下,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形状成为对抑制叠影的发生而言更适当的凸面形状。
相对于此,如果式(5)的数值为下限值以下,则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过小,难以抑制彗差、场曲等各像差的发生,难以利用较少的透镜片数得到好的成像性能,因此是不优选的。另一方面,如果式(5)的数值为上限值以上,则第一透镜的物侧面接近于平面,难以抑制叠影的发生,因此是不优选的。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5)的下限值更优选是0.8,进一步优选是1.0。另外,式(5)的上限值更优选是5.0,进一步优选是2.0。
1-2-6.式(6)
(6) 0.25 < D3/f < 2.0
其中,
D3: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上式(6)是规定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6)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光学全长方向的小型化,并且很好地对球差、倍率色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能够得到成像性能更好的成像镜头。
相对于此,如果式(6)的数值为下限值以下,则难以对球差、倍率色差进行校正,是不优选的。另一方面,如果式(6)的数值为上限值以上,则第三透镜的厚度变厚,在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方面是不优选的。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6)的下限值更优选是0.35,进一步优选是0.50。另外,式(6)的上限值更优选是1.0,进一步优选是0.95。
1-2-7.式(7)
(7) 0 < d5-6/f < 1.5
其中,
d5-6: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上式(7)是规定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7)的情况下,该成像镜头的光学全长变短,能够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并且使对于第六透镜的入射光的光线高度偏转到期望的像高而增大成像圈,是优选的。
相对于此,如果式(7)的数值为下限值以下,则虽然光学全长变短,但难以使光线偏转到期望的像高,无法增大成像圈,是不优选的。另一方面,如果式(7)的数值为上限值以上,则光学全长变长,在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方面是不优选的。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7)的下限值更优选是0.05,进一步优选是0.13。另外,式(7)的上限值更优选是1.0,进一步优选是0.7。
1-2-8.式(8)
(8) 2.0 < TTL/f < 10.0
其中,
TTL:是指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其中从第六透镜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使用空气换算后的值。
上式(8)是规定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即光学全长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8)的情况下,相对于焦距而言,该成像镜头的光学全长变短,更易于得到实现了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并且各像差得到很好校正的成像性能高的成像镜头。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8)的下限值更优选是3.0,进一步优选是4.0。另外,式(8)的上限值更优选是9.0,进一步优选是8.0。
1-2-9.式(9)
(9) 0.2 < BF/f < 2.0
其中,
BF: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到像面的空气换算后的光轴上的距离
上式(9)是规定从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9)的情况下,易于抑制该成像镜头的光学全长变长,并且在第六透镜与像面之间设置水晶低通滤波器或红外截止滤波器等光学模块。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9)的下限值更优选是0.4,进一步优选是0.5。另外,式(9)的上限值更优选是1.7,进一步优选是1.2。
1-2-10.式(10)
(10) 90°< FOV
其中,
FOV:该成像镜头的视场角
上式(10)是规定该成像镜头的视场角的数式。在满足式(10)的情况下,能够得到确保了广视场角并且在近轴附近角度分辨率高的成像镜头。因此,能够以高分辨率对远方的物体进行成像,与具有相同程度的焦距的成像镜头相比,能够得到视场角更广的成像镜头。因此,如果将该成像镜头适用于传感相机的摄像光学系统,并对车辆的行进方向前方进行传感,则能够广泛地对车辆的周围的物体(障碍物、信号灯、道路交通标志等)进行识别,并且高精度地对前车等远方的物体进行检测。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10)的下限值更优选是100°,进一步优选是110°。另外,式(10)的上限值不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180°。
1-2-11.式(11)
(11) 40 < ν3
其中,
ν3:第三透镜的与d线对应的阿贝数
上式(11)是规定第三透镜的与d线对应的阿贝数的数式。在满足式(11)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减小轴向色差,能够得到成像性能更高的成像镜头。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11)的下限值更优选是45。另外,式(11)的上限值不特别限定,例如优选是80,更优选是70。
1-2-12.式(12)
(12) 1.0 < f3/f < 5.0
其中,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上式(12)是规定第三透镜的焦距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12)的情况下,第三透镜具有正的光焦度,在第三透镜中能够使光线束收敛,因此易于使构成该成像镜头的透镜、特别是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的直径变小。另外,在满足式(12)的情况下,对第三透镜配置的正的光焦度处于适当的范围内,特别是更易于抑制球差的发生,并且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
相对于此,如果式(12)的数值为下限值以下,则对该第三透镜配置的正的光焦度过强,难以对球差等各像差进行校正,难以得到具有好的成像性能的成像镜头。另一方面,如果式(12)的数值为上限值以上,则对第三透镜配置的正的光焦度过弱,在实现该成像镜头的小型化方面是不优选的。
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式(12)的下限值更优选是1.25,进一步优选是1.4。另外,式(12)的上限值优选是4.0,更优选是2.8。
1-2-13.式(13)
(13) (Ymax-f×tanθ)/(f×tanθ) < -0.3
其中,
Ymax:成像圈中的像高
θ:成像圈中的半视场角
在满足式(13)的情况下,与通常的成像镜头相比能够产生大的负畸变,易于得到确保了广视场角并且在近轴附近角度分辨率高的成像镜头。
式(13)的数值越小,则负畸变越大,在得到上述效果方面越优选。基于该观点,式(13)的下限值不特别限定。但是,如果负畸变变大,则难以识别向周边部映入的物体。基于该观点,式(13)的下限值例如能够设为-0.7,进一步优选是-0.6。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式(13)的数值越小则越优选,因此式(13)的上限值更优选是-0.35,进一步优选是-0.40。
1-2-14.式(14)
在第四透镜是正透镜,且第五透镜是负透镜时,优选满足下式(14)。
(14) f45/f < -1.0
其中,
f45: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上式(14)是规定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与该成像镜头的焦距之比的数式。在满足式(14)的情况下,通过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得到光线束的发散作用,因此能够使光线高度偏转到像高而增大成像圈。进而,通过满足式(14),易于得到抑制了场曲的发生且成像性能更高的成像镜头。
式(14)的下限值不特别限定,例如优选是-50.0,更优选是-15.0。另外,式(14)的上限值更优选是-1.3,进一步优选是-2.0。
2.摄像装置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以及将由该成像镜头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此外,摄像元件优选被设置在光学系统的像侧。
在此,对摄像元件等不特别限定,也能够使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等。本发明所涉及的摄像装置适于数字相机、摄像机等使用了这些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另外,该摄像装置能够适用于单反相机、无反射镜单镜头相机、数字照相机、监视相机、车载用相机、无人机搭载用相机等各种摄像装置。另外,这些摄像装置既可以是更换镜头式的摄像装置,也可以是镜头被固定于壳体的固定镜头式的摄像装置。特别是,上述成像镜头适于车辆等移动体所搭载的摄像装置的光学系统。进而,上述成像镜头具有广视场角,因此能够在一个图像中取得进行基于自主导航的移动或周围的监视等所需的大量信息。进而,在上述成像镜头中,光轴附近的图像分辨率高,因此该摄像装置适于车辆等所搭载的传感相机,如果对车辆等移动体的行进方向前方进行传感,则能够大范围识别周围的物体(障碍物、信号灯、道路交通标志等),并且高精度地检测前车等远方的物体。
另外,在该摄像装置中,固体摄像元件对以图像接收的光进行光电转换来作为电信号输出,生成与被摄体的像对应的数字图像。数字图像例如能够记录至HDD(硬盘设备(Hard Disk Device))、存储卡、光盘、磁带等记录介质。此外,在摄像装置为卤化银薄膜相机时,也可以替代固体摄像元件而将薄膜面作为像面。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摄像装置1的构成的一例的图。相机2具有可拆装的成像镜头3、被配置在成像镜头3的成像面IP上的摄像元件21、以及被配置在摄像元件21的物侧的保护玻璃22。成像镜头3具有孔径光阑31。
接下来,示出实施例并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1)光学构成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1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如图1所示,该成像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G1、第二透镜G2、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G3、将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四透镜G4与由双凹透镜构成的第五透镜G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G6构成,该第一透镜G1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G2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在第二透镜G2与第三透镜G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P。第一透镜G1的双面、第三透镜G3的双面、第六透镜G6的双面分别是非球面。
在第六透镜G6与像面IP之间配置有光学模块G。光学模块G相当于滤光器、相位板、水晶低通滤波器、红外截止滤波器等。像面IP例如是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或者卤化银薄膜的薄膜面等。这些事项在其他实施例中也是同样的,因此以后省略说明。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该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以下表示该成像镜头的面数据、各种规格、非球面系数。
在“面数据”中,将透镜面的编号作为面编号表示,该透镜面的编号以构成该成像镜头的各透镜之中的位于最靠物侧的透镜的透镜面作为第1个,并随着向像面侧而顺次增加。“r”表示与各面编号对应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mm](其中,r的值为INF的面表示该面是平面)。“d”表示面编号i(i为自然数)的透镜面与面编号i+1的透镜面之间的轴向面间隔[mm]。“nd”表示各透镜的d线(波长587.56nm)处的折射率。“νd”表示各透镜的d线(波长587.56nm)处的阿贝数。其中,在透镜面为非球面的情况下,在表中的面编号之前附加“※”。另外,在非球面的情况下,在“r”的栏中表示其近轴曲率半径。
在“非球面系数”中,表示作为非球面的透镜面的面编号及其非球面系数。此外,关于非球面形状,能够通过以下的非球面式来表现以面顶点为基准而相对于光轴为距离h的位置处的光轴方向的变位z。
z=ch2/[1+{1-(1+k)c2h2}1/2]+A4h4+A6h6+A8h8+A10h10···
其中,c是曲率(1/r),h是相对于光轴的高度,k是圆锥系数(圆锥常数),A4、A6、A8、A10···是各次数的非球面系数。此外,非球面系数及圆锥常数的数值中的“E±m”(m表现整数)的标记意味着“×10±m”。
“各种规格”表示该成像镜头的焦距(f)[mm]、F值、半视场角(θ)[°]、像高[mm]、光学全长(TTL)[mm]、后焦(BF)[mm]。光学全长是将从第一透镜G1的物侧面到第六透镜G6的像侧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与后焦(BF)相加而得到的值。另外,后焦(BF)是对从透镜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进行空气换算后的值。
进而,在表1(后记)中表示式(1)~式(14)的值。这些与数值相关的事项在其他实施例中也是同样的,因此以下省略说明。
在图2中表示该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在各纵像差图中,面对附图从左起依次表现球差、像散、畸变像差。在表现球差的图中,纵轴是相对于开放F值(Fno)的比例,横轴是离焦,实线表示d线(波长λ=587.56nm)处的球差,一点划线表示C线(波长λ=656.28nm)处的球差,虚线表示F线(波长λ=486.13nm)处的球差。在表现像散的图中,纵轴是最大像高(Ymax),横轴是离焦,实线表示与d线对应的矢状像面,点线表示与d线对应的子午像面。在表现畸变像差的图中,纵轴是最大像高(Ymax),横轴是畸变[%],表现畸变像差。这些与各图相关的事项在其他实施例所示的纵像差图中也是同样的,因此以下省略说明。
(面数据)
/>
(非球面系数)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1 -1.2019E+00 -5.1799E-03 2.2066E-04 -4.9612E-06 4.6742E-08
2 -2.5679E+00 4.0899E-04 -1.1579E-05 1.1385E-05 -3.3286E-07
6 0.0000E+00 -2.0858E-04 -5.5269E-07 -6.4224E-09 -7.7140E-10
7 0.0000E+00 4.3443E-04 -1.8653E-06 5.3720E-08 -1.3991E-09
11 0.0000E+00 -1.9662E-04 -6.2925E-06 -4.3212E-08 -8.3966E-09
12 0.0000E+00 -9.6135E-04 1.8180E-05 -6.0126E-07 1.7294E-09
(各种规格)
焦距[mm] 5.120
F值 1.60
半视场角[°] 61.94
像高[mm] 4.10
光学全长[mm] 31.97
BF(空气中(in air))[mm] 3.64
[实施例2]
(1)光学构成
图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2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如图3所示,该成像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G1、第二透镜G2、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G3、将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四透镜G4与由双凹透镜构成的第五透镜G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G6构成,该第一透镜G1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G2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在第二透镜G2与第三透镜G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P。第一透镜G1的双面、第六透镜G6的双面分别是非球面。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该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以下表示该成像镜头的面数据、各种规格、非球面系数。另外,在图4中表示该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面数据)
(非球面系数)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1 -8.6801E-01 -3.3597E-03 9.4827E-05 -1.6091E-06 1.2415E-08
2 -2.2242E+00 1.7418E-03 -9.8185E-05 7.7198E-06 -1.4491E-07
11 0.0000E+00 -4.8084E-04 -2.9839E-06 -2.2091E-07 -5.3469E-09
12 0.0000E+00 -3.7659E-04 -9.9804E-06 -7.8877E-08 0.0000E+00
(各种规格)
焦距[mm] 4.590
F值 1.60
半视场角[°] 63.96
像高[mm] 4.10
光学全长[mm] 33.70
BF(空气中(in air))[mm] 3.74
[实施例3]
(1)光学构成
图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3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如图5所示,该成像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G1、第二透镜G2、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G3、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四透镜G4、由双凹透镜构成的第五透镜G5、以及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G6构成,该第一透镜G1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G2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在第二透镜G2与第三透镜G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P。第一透镜G1的双面、第三透镜G3的双面、第六透镜G6的双面分别是非球面。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该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以下表示该成像镜头的面数据、各种规格、非球面系数。另外,在图6中表示该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面数据)
(非球面系数)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1 -8.6801E-01 -3.3597E-03 9.4827E-05 -1.6091E-06 1.2415E-08
2 -7.0897E-01 -4.7007E-03 2.6465E-04 -1.2626E-05 6.0586E-07
6 0.0000E+00 -1.2629E-04 8.6053E-06 -4.8485E-07 1.9725E-08
7 0.0000E+00 -4.5683E-05 1.2583E-05 -5.4880E-07 2.2685E-08
12 0.0000E+00 -9.7503E-04 4.1493E-06 -1.0449E-07 -2.2723E-08
13 0.0000E+00 -6.4047E-04 1.6607E-05 -4.8448E-07 -6.4796E-09
(各种规格)
焦距[mm] 4.925
F值 1.55
半视场角[°] 61.78
像高[mm] 4.10
光学全长[mm] 31.69
BF(空气中(in air))[mm] 2.94
[实施例4]
(1)光学构成
图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4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如图7所示,该成像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G1、第二透镜G2、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G3、将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四透镜G4与由双凹透镜构成的第五透镜G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G6构成,该第一透镜G1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G2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在第二透镜G2与第三透镜G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P。第一透镜G1的双面、第三透镜G3的双面、第六透镜G6的双面分别是非球面。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该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以下表示该成像镜头的面数据、各种规格、非球面系数。另外,在图8中表示该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面数据)
面编号 r d nd νd
※1 9.000 1.400 1.8513 40.10
※2 3.304 2.339
3 -22.000 7.000 2.0027 19.32
4 -13.046 0.100
5SP INF 2.854
※6 25.120 3.600 1.7680 49.24
※7 -9.572 0.100
8 22.752 3.495 1.6968 55.46
9 -8.000 0.500 1.7521 25.05
10 8.000 1.256
※11 8.806 4.200 1.5533 71.68
※12 -25.000 1.000
13 INF 0.900 1.5168 64.20
14 INF 3.256
(非球面系数)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1 -4.8953E+00 -2.6922E-03 9.6327E-05 -1.9024E-06 1.6908E-08
2 -2.1446E+00 7.1566E-04 2.8804E-05 2.3932E-06 1.8157E-08
6 0.0000E+00 -3.6746E-04 -1.1228E-05 3.4848E-07 -2.4517E-08
7 0.0000E+00 -6.0326E-05 -5.6966E-06 1.3673E-07 -1.0471E-08
11 -1.2528E-01 -3.1689E-04 1.6429E-06 -6.8284E-08 3.6477E-09
12 0.0000E+00 -5.0773E-04 3.0305E-06 -1.5800E-07 5.3249E-09
(各种规格)
焦距[mm] 5.008
F值 1.55
半视场角[°] 60.90
像高[mm] 4.10
光学全长[mm] 31.69
BF(空气中(in air))[mm] 4.85
[实施例5]
(1)光学构成
图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5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如图9所示,该成像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G1、第二透镜G2、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G3、将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四透镜G4与由双凹透镜构成的第五透镜G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G6构成,该第一透镜G1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G2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在第二透镜G2与第三透镜G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P。第一透镜G1的双面、第三透镜G3的双面分别是非球面。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该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以下表示该成像镜头的面数据、各种规格、非球面系数。另外,在图10中表示该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面数据)
面编号 r d nd νd
※1 8.340 1.400 1.8513 40.10
※2 3.120 2.141
3 -37.798 7.000 1.9037 31.31
4 -19.176 2.243
5SP INF 0.759
※6 24.300 4.586 1.6188 63.86
※7 -9.138 2.476
8 13.248 3.500 1.6968 55.46
9 -10.000 0.500 1.7521 25.05
10 10.000 0.786
11 9.357 2.630 1.6180 63.40
12 -184.000 1.000
13 INF 0.900 1.5168 64.20
14 INF 3.676
(非球面系数)
面编号 K A4 A6 A8 A10
1 -1.4917E-01 -4.7069E-03 1.7542E-04 -4.0871E-06 4.2379E-08
2 -1.2756E+00 -4.4118E-03 3.4115E-04 -1.1706E-05 2.5041E-07
6 0.0000E+00 -2.1384E-04 -3.6834E-07 -1.1474E-07 -2.0835E-10
7 1.1041E-01 8.8623E-05 8.6401E-07 -7.8167E-08 1.0670E-11
(各种规格)
焦距[mm] 5.012
F值 1.55
半视场角[°] 62.07
像高[mm] 4.10
光学全长[mm] 33.29
BF(空气中(in air))[mm] 5.27
[实施例6]
(1)光学构成
图1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例6的成像镜头的透镜截面图。如图11所示,该成像镜头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G1、第二透镜G2、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三透镜G3、将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四透镜G4与由双凹透镜构成的第五透镜G5接合而成的接合透镜、以及由双凸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G6构成,该第一透镜G1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G2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在第二透镜G2与第三透镜G3之间配置有孔径光阑SP。第一透镜G1的双面、第三透镜G3的双面分别是非球面。
(2)数值实施例
接下来,说明该成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以下表示该成像镜头的面数据、各种规格、非球面系数。另外,在图12中表示该成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
(面数据)
面编号 r d nd νd
※1 8.102 1.420 1.8513 40.10
※2 3.249 2.812
3 -12.347 7.000 1.9537 32.32
4 -11.511 4.175
5SP INF 0.100
※6 13.670 4.500 1.6935 53.20
※7 -10.116 0.200
8 12.273 3.000 1.5935 67.00
9 -11.251 0.500 1.8467 23.78
10 7.500 3.221
11 8.000 3.300 1.5920 67.02
12 -76.113 1.000
13 INF 0.900 1.5168 64.20
14 INF 1.872
(非球面系数)
(各种规格)
焦距[mm] 4.865
F值 1.60
半视场角[°] 62.00
像高[mm] 4.10
光学全长[mm] 33.69
BF(空气中(in air))[mm] 3.47
[表1]
※式(13)如上所述是(Ymax-f×tanθ)/(f×tanθ)。
[汇总]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的特征在于,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包括第三透镜的至少1片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由像侧面为凸面的正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构成,该第一透镜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该第二透镜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
(1) 1.2 < D2/f
其中,
D2:所述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f:该成像镜头的焦距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中满足下式(2)。
(2) -10.0 < f12/f < 0
其中,
f12: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满足下式(3)。
(3) 0.05 < D1/f < 0.6
其中,
D1: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4)。
(4) 0.1 < d1-2/f < 2.0
其中,
d1-2: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至少具有一面的非球面。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5)。
(5) 0.5 < R11/f < 10.0
其中,
R1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6)。
(6) 0.25 < D3/f < 2.0
其中,
D3:所述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7)。
(7) 0 < d5-6/f < 1.5
其中,
d5-6: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8)。
(8) 2.0 < TTL/f < 10.0
其中,
TTL:是指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其中从所述第六透镜到所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使用空气换算后的值。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九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9)。
(9) 0.2 < BF/f < 2.0
其中,
BF: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像面的空气换算后的光轴上的距离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十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10)。
(10) 90°< FOV
其中,
FOV:该成像镜头的视场角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十一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11)。
(11) 40 < ν3
其中,
ν3:所述第三透镜的与d线对应的阿贝数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十二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12)。
(12) 1.0 < f3/f < 5.0
其中,
f3: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十三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满足下式(13)。
(13) (Ymax-f×tanθ)/(f×tanθ) < -0.3
其中,
Ymax:成像圈中的像高
θ:成像圈中的半视场角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十四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由正透镜构成,所述第五透镜由负透镜构成,
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4)。
(14) f45/f < -1.0
其中,
f45: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也可以是,在第一方式至第十五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全部透镜为玻璃制。
本发明的第十七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如上述第一方式至第十六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的成像镜头、以及将由该成像镜头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说明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一个方式,对应于上述第一方式~第十六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及第十七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根据上述各方式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说明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本发明所涉及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及实施例中说明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能够在上述各方式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的范围内适宜地进行变更。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实现了整体的小型化并且明亮、摄像范围大且成像性能高的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G1···第一透镜
G2···第二透镜
G3···第三透镜
G4···第四透镜
G5···第五透镜
G6···第六透镜
G···光学模块
SP···孔径光阑
IP···像面

Claims (17)

1.一种成像镜头,其特征在于,从物侧向像侧依次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包括第三透镜的至少1片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以及由像侧面为凸面的正透镜构成的第六透镜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由使凸形状朝向物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所述第二透镜由使凸形状朝向像侧的正凹凸透镜构成,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
(1) 1.2 < D2/f
其中,
D2:所述第二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f:该成像镜头的焦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2):
(2) -10.0 < f12/f < 0
其中,
f12:所述第一透镜及所述第二透镜的合成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3):
(3) 0.05 < D1/f < 0.6
其中,
D1:所述第一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4):
(4) 0.1 < d1-2/f < 2.0
其中,
d1-2: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
所述第一透镜至少具有一面的非球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5):
(5) 0.5 < R11/f < 10.0
其中,
R11: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近轴曲率半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6):
(6) 0.25 < D3/f < 2.0
其中,
D3:所述第三透镜的光轴上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7):
(7) 0 < d5-6/f < 1.5
其中,
d5-6: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8):
(8) 2.0 < TTL/f < 10.0
其中,
TTL:是指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其中从所述第六透镜到所述像面的光轴上的距离使用空气换算后的值。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9):
(9) 0.2 < BF/f < 2.0
其中,
BF: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到所述像面的空气换算后的光轴上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0):
(10) 90°< FOV
其中,
FOV:该成像镜头的视场角。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1):
(11) 40 < ν3
其中,
ν3:所述第三透镜的与d线对应的阿贝数。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2):
(12) 1.0 < f3/f < 5.0
其中,
f3: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3):
(13) (Ymax-f×tanθ)/(f×tanθ) < -0.3
其中,
Ymax:成像圈中的像高
θ:成像圈中的半视场角。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
所述第四透镜由正透镜构成,所述第五透镜由负透镜构成,所述成像镜头满足下式(14):
(14) f45/f < -1.0
其中,
f45:所述第四透镜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合成焦距。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镜头,
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的全部透镜为玻璃制。
17.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镜头、以及将由该成像镜头形成的光学像转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
CN202310429773.0A 2022-05-25 2023-04-20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Pending CN11713013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85182 2022-05-25
JP2022085182A JP2023173140A (ja) 2022-05-25 2022-05-25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30138A true CN117130138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53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29773.0A Pending CN117130138A (zh) 2022-05-25 2023-04-20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84559A1 (zh)
JP (1) JP2023173140A (zh)
CN (1) CN11713013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84559A1 (en) 2023-11-30
JP2023173140A (ja) 2023-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20938B2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12166362B (zh)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US8503110B2 (en) Lens system, wide-angle lens, optical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le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ens system
US8724232B2 (en) Zoom lens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6631770B2 (ja) 撮像光学系、ステレオカメラ装置、車載カメラ装置および各種装置
US10698178B2 (en)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090219619A1 (en) Zoom lens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zooming, and method for vibration reduction
JP6917869B2 (ja)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7146478A (ja)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0920600B1 (ko)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US9170399B2 (e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4245780B2 (ja) ズーム撮像光学系
KR100992259B1 (ko) 고선명 촬상 광학계
JP483397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光学機器
US20080297916A1 (en) Zoom lens system, imaging device and camera
JP5037960B2 (ja)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750775B2 (ja) コンパクトなズームレンズ
US7492533B2 (en) Imaging lens, imaging unit, and optical device
JP5006627B2 (ja)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CN114859534A (zh) 光学系统及摄像装置
JP5796919B2 (ja) レトロフォーカス型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4258310A (ja) 屈折率分布型レンズを備えた広角レンズ
CN117130138A (zh) 成像镜头及摄像装置
JP2017116763A (ja) 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H06265781A (ja) 広角写真レン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