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8234A - 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8234A
CN117128234A CN202310265546.9A CN202310265546A CN117128234A CN 117128234 A CN117128234 A CN 117128234A CN 202310265546 A CN202310265546 A CN 202310265546A CN 117128234 A CN117128234 A CN 1171282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ell
housing
connecting rope
dr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6554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鑫
罗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6554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2823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28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82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折叠屏终端需要用于用户掰开,以实现折叠屏终端大屏幕显示,用户体验不够理想的问题。上述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转动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转动机构包括铰链组件,铰链组件包括多个转动件、驱动装置、第一连接绳以及第二连接绳。多个转动件依次分布,且固定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第一连接绳与第二连接绳的第一端均与驱动装置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绳的第一端与驱动装置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绳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绳的缠绕方向与第二连接绳的缠绕方向相反。

Description

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大屏幕显示的需求越来越高,折叠屏终端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折叠屏终端通过将显示屏幕进行折叠或者展开,以实现终端的大屏幕显示。目前使用的折叠屏终端需要用力掰开,以实现折叠屏终端大屏幕显示,用户体验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用于解决现有折叠屏终端需要用力掰开,以实现折叠屏终端大屏幕显示,用户体验不够理想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连接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转动机构能够带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第一壳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表面,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位于折叠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相对且平行;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位于展开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处于同一平面。转动机构包括铰链组件,铰链组件包括多个转动件、驱动装置、第一连接绳以及第二连接绳。多个转动件依次分布,且位于两端的两个转动件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连接,转动件能够绕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转动。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一壳体内,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与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平行。第一连接绳的第一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绳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壳体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固定。第二连接绳的第一端与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绳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壳体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固定。其中,第一连接绳在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与第二连接绳在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相反。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支撑装置,转动机构能够带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该转动机构的铰链组件中,第一驱动装置能够拉动第一连接绳或第二连接绳,由于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均相对于第二壳体固定,即第一连接绳或第二连接绳受到的拉力,能够传递至第二壳体上,从而使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转动。
并且,第一连接绳固定于第二壳体靠近第二表面的一侧,第二连接绳固定于第二壳体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且第一连接绳与第二连接绳的缠绕方向相反。因此,通过第一驱动装置向不同的方向转动,即可拉动第一连接绳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或者拉动第二连接绳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从而实现第二壳体向靠近第一壳体的方向转动,或者向远离第一壳体的方向转动,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
这样一来,折叠屏终端可以自动实现展开或者折叠,不需要用户手动用力掰开,使用更加智能、便捷,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包括转动板,第一连接绳依次连接多个转动板靠近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的一端;第二连接绳依次连接多个转动板远离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的一端。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位置的情况下,多个转动板沿第一壳体指向第二壳体的方向依次分布。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位置的情况下,多个转动板绕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依次分布。这样一来,通过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能够带动多个转动板绕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转动。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位置时,多个转动板沿第一壳体指向第二壳体的方向依次分布,以便于支撑整个折叠屏,以使折叠屏终端实现大屏幕显示。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位置时,多个转动板绕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依次分布,从而能够对折叠屏的弯折部分形成支撑,以使折叠屏终端实现小屏幕显示。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区域设置于第一区域远离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的一侧。其中,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位置的情况下,多个转动板的第二区域依次抵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折叠位置的情况下,多个转动板的第一区域依次抵接。这样一来,当第一壳体由展开位置向折叠位置转动时,相邻的两个转动板由第二区域相互抵接,转动至第一区域相互抵接,即相邻的两个转动板相对转动,从而实现多个转动板绕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转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区域的宽度沿远离第二区域的方向逐渐减小。这样一来,转动板的第一区域的宽度逐渐减小,即第一区域沿长度方向的边沿倾斜设置,因此,有利于减小两个转动板转动时所需的拉力,从而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顺畅。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还包括连接耳,连接耳设置于转动板沿长度方向的边沿处,连接耳与相邻的连转动板铰接。这样一来,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相邻的两个转动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以避免转动板沿转动机构的轴向方向偏移。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板上开设有容纳槽,连接耳插入相邻的转动板上的容纳槽内。在该结构下,不需要将连接耳设置于转动板的表面上,从而有利于减小铰链组件的整体厚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第一连接绳与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连接绳与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连接。在该结构下,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由两个驱动装置分别控制,有利于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壳体内。在该结构下,有利于降低安装难度。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第四驱动装置以及第五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三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一壳体内,第四驱动装置和第五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二壳体内。第一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第三驱动装置和第五驱动装置的两端固定连接。在该结构下,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三驱动装置的转动方向相反,第四驱动装置和第五驱动装置的转动方向相反,即可使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向相反的方向缠绕,并且能够提升转动速度,以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转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绳包括两个第一子连接绳,两个第一子连接绳相邻的端部与同一个转动件连接;两个第一子连接绳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该结构下,通过设置两根第一子连接绳,有利于提升整体强度,以降低第一连接绳被拉断的风险。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绳包括两个第二子连接绳,两个第二子连接绳相邻的端部与同一个转动件连接;两个第二子连接绳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三驱动装置和第五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在该结构下,通过设置两根第二子连接绳,有利于提升整体强度,以降低第二连接绳被拉断的风险。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多个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第一转动轮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轮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对固定且相互平行,第一转动轮套设于第一转轴上,且能够相对于第一转轴转动;第二转动轮套设于第二转轴上,且能够相对于第二转轴转动。这样一来,当驱动装置拉动第一连接绳或者第二连接绳时,第一壳体能够随第一转动轮绕第一转轴转动,或者第二壳体随第二转动轮绕第二转轴转动,从而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折叠外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还包括第六驱动装置,第六驱动装置设置于第二壳体内。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绳和第四连接绳,第三连接绳和第四连接绳的第一端均与第六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三连接绳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靠近第一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第四连接绳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远离第一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其中,第三连接绳在第六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与第四连接绳在第六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相反。这样一来,通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均设置驱动装置,因此,在驱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时,有利于提升转动速度,以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更快转动至展开位置或折叠位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铰链组件还包括限位板,限位板设置于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之间,且限位板的一侧边沿与第一转轴固定连接,限位板的另一侧边沿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限位板的中部开设有限位孔,第一连接绳的第二端由限位板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穿过限位孔,并与第二壳体连接。第三连接绳的第二端由限位板远离第一表面的一侧穿过限位孔,并与第一壳体连接。这样一来,可以通过限位板对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转动至折叠位置时形成限位,以提升支撑装置的转动手感。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轴上设置有第一限位轮,第二连接绳由第一限位轮远离第一表面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壳体,并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第二转轴上设置有第二限位轮,第四连接绳由第二限位轮远离第二表面的一侧延伸至第一壳体,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这样一来,当第二连接绳和第四连接绳受到拉力时,能够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向相互远离方向运动,从而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向展开方向转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限位轮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连接绳穿过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轮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第四连接绳穿过第二限位槽。这样一来,通过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能够对第二连接绳和第四连接绳形成限位,以避免出现缠绕现象。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轮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轮齿,多个所述第一轮齿绕所述第一转动轮的周向分布;第二转动轮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轮齿,多个第二轮齿绕第二转动轮的周向分布。多个第一轮齿与多个第二轮齿啮合。这样一来,通过第一轮齿和第二轮齿相互啮合,能够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同步转动,从而有利于提升转动机构的可靠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上具有第三表面,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第二壳体上具有第四表面,第四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位于展开位置的情况下,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相对,且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凸起相互抵接。这样一来,能够形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位于展开位置时的限位,以提升转动手感,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装置还包括绕线轮,绕线轮与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的端部均固定于绕线轮上。在该结构下,通过将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缠绕于绕线轮上,有利于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绕线轮上设置有第一绕线区和第二绕线区,第一绕线区和第二绕线区沿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的轴向分布,第一连接绳缠绕于第一绕线区上,第二连接绳缠绕于第二绕线区上。在该结构下,能够将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分别缠绕于不同的区域内,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连接绳与第二连接绳缠绕在一起,以保证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均能够正常收放。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一张紧轮、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一弹性件。第一张紧轮设置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第一连接绳绕设于所述张紧轮上。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壁铰接,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一张紧轮转动连接。第一弹性件设置于第一连接杆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壁之间。这样一来,通过第一张紧轮能够使第一连接绳紧绷,避免第一连接绳因松弛导致缠绕打结等情况。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二张紧轮、第二连接杆以及第二弹性件。第二张紧轮设置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内,第二连接绳绕设于第二张紧轮上。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壁铰接,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与第二张紧轮转动连接。第二弹性件设置于第二连接杆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的内壁之间。这样一来,通过第二张紧轮能够使第二连接绳紧绷,避免第二连接绳因松弛导致缠绕打结等情况。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或马达。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铰链组件设置有多组,多组铰链组件沿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间隔分布。在该结构下,沿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形成多个支撑点,从而使转动机构转动时,整体结构受力更加平衡,有利于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屏终端,该折叠屏终端包括折叠屏和支撑装置。折叠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三部分设置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支撑装置为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支撑装置,第一部分贴合于第一壳体上,第二部分贴合于第二壳体上,第三部分贴合于转动机构上。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折叠屏终端,由于包括如上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支撑装置,因此,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取得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屏终端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屏终端的主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屏终端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折叠屏终端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主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动板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的剖面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动件的结构图;
图11为图10提供的转动件组成的铰链组件的结构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转动件的剖面结构图;
图13为图12提供的转动件组成的铰链组件的结构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轮的结构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铰链组件的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铰链组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铰链组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铰链组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中的另一种转动件的结构图;
图20为图19提供的转动件构成的另一种铰链组件的结构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中的又一种转动件的结构图;
图22为图21提供的铰链组件位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铰链组件(图中未示出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的结构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装置的结构图;
图25为图24提供的支撑装置的铰链组件的主视图;
图26为图25提供的铰链组件处于折叠位置的结构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限位轮和第二限位轮的剖面结构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处于展开位置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01-折叠屏终端;10-折叠屏;11-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13-第三部分;20-支撑装置;21-第一壳体;21a-第一贴合面;21b-第一表面;21c-第三表面;22-第二壳体;22a-第二贴合面;22b-第二表面;22c-第四表面;23-转动机构;23a-第三贴合面;23b-铰链组件;100-转动件;110-转动板;111-第一区域;112-第二区域;113-容纳槽;120-连接耳;130-第一转动轮;131-第一轮齿;140-第二转动轮;141-第二轮齿;210-第一连接绳;211-第一子连接绳;220-第二连接绳;221-第二子连接绳;230-第三连接绳;240-第四连接绳;300-驱动装置;300a-第一驱动装置;300b-第二驱动装置;300c-第三驱动装置;300d-第四驱动装置;300e-第五驱动装置;300f-第六驱动装置;400-绕线轮;410-第一绕线区;420-第二绕线区;500-第一张紧轮;510-第一连接杆;520-第一弹性件;600-第二张紧轮;610-第二连接杆;620-第二弹性件;700-限位板;700a-限位孔;710-第一限位轮;710a-第一限位槽;720-第二限位轮;720a-第二限位槽;23c-第一转轴;23d-第二转轴;23e-结构件;24-外屏;25-第一限位凸起;26-第二限位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此外,本申请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屏终端,该折叠屏终端可以为具有折叠屏的一类电子设备。例如,该折叠屏终端为手机、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等。本实施例以折叠屏终端为手机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折叠屏手机可以包括具有内折叠显示屏的手机,和具有外折叠显示屏的手机,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机为具有内折叠显示屏的手机。
具体地,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屏终端01的结构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屏终端01的主视图。该折叠屏终端01包括折叠屏10和支撑装置20。
为便于下文实施例的描述,建立XYZ坐标系,定义折叠屏终端01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折叠屏终端01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折叠屏终端01的厚度方向为Z轴方向。可以理解的是,该折叠屏终端01的坐标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本申请仅给出了一种示例,并不能认为是对本申请构成的特殊限制。
上述折叠屏1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该折叠屏1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和第三部分13,第三部分13设置于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之间。当折叠屏10被折叠时,第三部分13被弯折,且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相对设置。折叠屏10的至少第三部分13采用柔性材料制作。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可以采用柔性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刚性材料制作,还可以部分采用柔性材料制作、部分采用刚性材料制作。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上述折叠屏10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QLED)显示屏,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display,LCD)等。
上述支撑装置20用于支撑折叠屏10。具体地,该支撑装置20可以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以及转动机构23,转动机构23连接于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之间。第一壳体21上具有第一贴合面21a,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1支撑并贴合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一贴合面21a上。第二壳体22上具有第二贴合面22a,折叠屏10的第二部分12支撑并贴合于第二壳体22的第二贴合面22a上。转动机构23上具有第三贴合面23a,折叠屏10的第三部分13支撑于转动机构23的第三贴合面23a上。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通过转动机构23实现可转动连接,以使折叠屏终端01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转动。
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图1和图2所示的是折叠屏终端01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图示意图。当折叠屏终端01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贴合面21a、第二贴合面22a以及第三贴合面23a处于同一平面内,以使折叠屏10完全打开,并且能够保证折叠屏10的平整性。在此状态下,折叠屏终端01能够实现大屏显示,例如,用于在观看电影时,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折叠屏终端01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主视图。当折叠屏10处于折叠状态时,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1与第二部分12相对,折叠屏10的第三部分13处于弯折状态,支撑装置20保护于折叠屏10外。在此状态下,折叠屏10对用于不可见,以防止折叠屏10被划伤或者损坏,从而能够对折叠屏10形成有效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折叠屏终端01处于折叠状态时的主视图。该折叠屏终端01还可以包括外屏24,外屏24为非折叠显示屏。该外屏24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上,且设置于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远离折叠屏10的一侧,即可以用该外屏24替换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远离折叠屏10一侧的盖板。
示例性地,可以将该外屏24设置于第一壳体21远离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1的一侧,即使用外屏24替换第一壳体21远离折叠屏10的第一部分11的盖板。当折叠屏终端01处于折叠状态时,用户可以通过外屏24查看手机信息,例如,当用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由于一只手需要握住扶手,因此,仅能够单手握持终端设备,此时可以将折叠屏终端01折叠,减小折叠屏终端01的宽度,并通过外屏24查看信息,以便于单手操作,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感。
这样一来,能够增加折叠屏终端01的使用状态,以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用户可以根据使用场景自由选择折叠屏终端01的使用状态,有利于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目前,用户在使用上述折叠屏终端01时,是由用户手动向上述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施加外力,以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相对转动,从而实现折叠屏终端01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动。但是,手动转动折叠屏终端01需要施加外力,一方面容易因用力过大造成折叠屏终端01损坏,另一方面用户体验不够理想。
为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装置20的结构图,该支撑装置20可以包括上述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以及转动机构23。转动机构23能够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转动,以使折叠屏终端01能够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转动。该转动机构23包括铰链组件23b,该铰链组件23b能够驱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相对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该转动机构23还包括其他部件,例如,铰链组件23b与第一壳体21以及第二壳体22之间均可以通过其他结构件间接固定连接。并且,上述铰链组件23b可以仅设置一组,一组铰链组件23b可以与折叠屏终端01沿Y轴方向的长度尺寸相适应,从而有利于整体结构受力平衡。
或者,上述铰链组件23b可以设置如图5所示的多组,且多组铰链组件23b可以沿Y轴方向(即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间隔分布,从而沿折叠屏终端01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形成多个连接点,更加有利于整体结构受力平衡。且多组铰链组件23b可以由同一个控制模块控制转动,以实现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
具体地,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23b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23b处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图。其中,第一壳体21具有第一表面21b和第三表面21c,第二壳体22具有第二表面22b和第四表面22c。并且,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处于展开位置的情况下,第三表面21c与第四表面22c相对。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处于折叠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表面21b与第二表面22b相对。
上述铰链组件23b包括多个转动件100、驱动装置300、第一连接绳210以及第二连接绳220。多个转动件100依次分布,且位于两端的两个转动件100分别与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固定连接,转动件100能够绕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转动。驱动装置300包括第一驱动装置300a,第一驱动装置300a设置于第一壳体21内,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与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平行。示例性地,该驱动装置300可以为电机或者马达,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上述第一连接绳210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绳210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壳体22靠近第二表面22b的一侧固定。第二连接绳220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绳220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二壳体22远离第二表面22b的一侧固定。并且,第一连接绳210在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与第二连接绳220在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相反。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的缠绕方向是指,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转动时,使第一连接绳210或者第二连接绳220缠绕于输出轴上,例如,当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向第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连接绳210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即第一连接绳210缩短;同时,第二连接绳220则被释放,即第二连接绳220伸长。当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即逆时针)转动时,则第一连接绳210被释放,第二连接绳220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即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转动时,由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中的一个拉动第二壳体22相对于第一壳体21转动,从而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转动。
这样一来,第一驱动装置300a能够拉动第一连接绳210或者拉动第二连接绳220,由于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均相对于第二壳体22固定,即第一连接绳210或第二连接绳220受到的拉力能够传递至第二壳体22上,以使第二壳体22相对于第一壳体21转动,从而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能够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
并且,由于第一连接绳210固定于第二壳体22靠近第二表面22b的一侧,第二连接绳220固定于第二壳体22远离第二表面22b的一侧。因此,第一驱动装置300a拉动第一连接绳210缠绕于输出轴上时,即可使第二壳体22向靠近第一壳体21的方向转动,从而能够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向折叠位置转动。相应地,第一驱动装置300a拉动第二连接绳220缠绕于输出轴上时,即可使第二壳体22向远离第一壳体21的方向转动,从而能够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向展开位置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连接绳210和上述第二连接绳220可以采用线缆或者其他韧性强度较高的绳索即可。并且,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可以采用相同的材料,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因此,本申请对第一连接绳210以及第二连接绳220的具体材质不作特殊限定。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请继续参阅图6和图7,上述转动件100可以包括转动板110,第一连接绳210依次连接多个转动板110靠近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的一端(下文称为转动板110的第一端),第二连接绳220依次连接多个转动板110远离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的一端(下文称为转动板110的第二端)。当上述折叠屏终端01处于展开状态,即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处于展开位置时,多个转动板沿第一壳体21指向第二壳体22的方向依次分布,即多个转动板沿X轴方向依次分布。当上述折叠屏终端01处于折叠状态,即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处于折叠位置时,多个转动件100绕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依次分布。
示例性地,上述折叠屏终端01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沿上述第一方向(即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拉动第一连接绳210,以使第一连接绳210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此时,由于第一连接绳210逐渐缩短,因此,会使转动板110绕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图6中a方向)转动,并且,转动板110的第二端相互分离,从而能够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转动至折叠位置,即折叠屏终端01转动至折叠状态。此时,第二连接绳220被释放。
相应的,上述折叠屏终端01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驱动装置300a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即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拉动第二连接绳220,以使第二连接绳220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同时,第一连接绳210被释放。此时,由于第二连接绳220逐渐缩短,因此,会使转动板110绕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图7中b方向)转动,并且,转动板110的第二端相互靠近,转动板110的第一端相互分离,从而能够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转动至展开位置,即折叠屏终端01转动至展开状态。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终端01,通过控制第一驱动装置300a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实现拉紧第一连接绳210或第二连接绳220,以使第一连接绳210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第二连接绳220被释放;或者使第一连接绳210被释放,第二连接绳220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从而控制多个转动板110的第一端相互靠近,或者多个转动板110的第二端相互靠近,即控制多个转动板110绕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转动。这样一来,则能够通过多个转动板110带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即控制折叠屏终端01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动。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终端01,通过铰链组件23b中的第一驱动装置300a控制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转动,以实现折叠屏终端01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转动,不需要用户手动施加外力,即可实现折叠屏终端01不同使用状态的转换,使用更加智能、便捷,有利于使用户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使折叠屏终端01的转动机构23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更加顺滑。请参阅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动板110的结构图,该转动板11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111和第二区域112,第二区域112设置于第一区域111远离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的一侧,即第一区域111远离第二区域112的端部为转动板110的第一端,第二区域112远离第一区域111的端部为转动板110的第二端。
其中,第一区域111的宽度d沿远离第二区域112的方向(图8中C方向)逐渐减小。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处于展开位置时,多个转动板110的第二区域112依次抵接,即多个转动板110沿X轴方向依次排列,此时,多个转动板110的第一区域111之间均具有间隙(如图6所示结构)。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处于折叠位置时,多个转动板110的第一区域111依次抵接,即多个转动板110绕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依次排列,此时,多个转动板110的第二区域112之间均具有间隙(如图7所示结构)。
这样一来,当折叠屏终端01在展开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转动,即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相邻的两个转动板110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的抵接点(即转动中心)位于转动板110的第一区域111与第二区域112相接处,即位于转动板110的中部。从而两个转动板110相对转动时的受力点位于转动板110的中部,即两个转动板110相对转动时的力臂仅为转动板110长度的一半,因此,有利于减小驱动两个转动板110相对转动的驱动力,即转动更加顺滑省力。
另外,上述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与多个转动板110的连接方式不唯一。示例性地,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23b的剖面结构图,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可以沿多个转动板110的排列分布方向依次贯穿多个转动板110。或者,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也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依次与多个转动板110粘接固定。又或者,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也可以依次缠绕并勒紧于每一个转动板110上,以实现与每一个转动板110固定连接。从而能够通过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带动多个转动板110绕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转动。
为避免多个转动板110在转动过程中,沿Y方向发生相对运动。请参阅图10和图11,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动件100的结构图,图11为图10提供的转动件100组成的铰链组件23b的结构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动件100还可以包括连接耳120,连接耳120设置于转动板110沿长度方向的边沿处,即第一区域111与第二区域112相连接的边沿处,连接耳120与相邻的转动板110铰接。这样一来,通过使相邻的两个转动板110相互铰接,能够限制多个转动板110仅能够绕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转动,从而有利于提升铰链组件23b整体的结构可靠性。
并且,请参阅图12和图13,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转动件100的剖面结构图,图13为图12提供的转动件100组成的铰链组件23b的结构图。上述转动板110上还可以开设有容纳槽113,上述连接耳120均插入相邻转动板110上的容纳槽113内。该结构能够避免增加铰链组件23b沿Y方向的尺寸,从而有利于减小铰链组件23b占用的空间,以提升空间利用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避免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转动的过程中,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缠绕在一起,导致铰链组件23b不能正常转动。请参阅图14,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绕线轮400的结构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23b还包括绕线轮400,该绕线轮400与驱动装置300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的端部均固定于绕线轮400上。
并且,请继续参阅图14,上述绕线轮400上设置有第一绕线区410和第二绕线区420,图13所示的第一连接绳210的端部固定于第一绕线区410,并能够缠绕于第一绕线区410。图13所示的第二连接绳220的端部固定于第二绕线区420,并能够缠绕于第二绕线区420。这样一来,则能够避免第一连接绳210与第二连接绳220之间发生缠绕的情况,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铰链组件23b的结构可靠性。
此外,为提升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的张紧力,请参阅图15,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铰链组件23b的结构图,该铰链组件23b还可以包括第一张紧轮500、第一连接杆510以及第一弹性件520。第一张紧轮500设置于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内,第一连接绳210绕设于第一张紧轮500上。第一连接杆510的第一端与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的内壁铰接,第一连接杆510的第二端与第一张紧轮500转动连接。第一弹性件520设置于第一连接杆510与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的内壁之间,例如,第一弹性件520可以采用弹簧或者弹片。
这样一来,将第一连接绳210绕设于第一张紧轮500上,并通过第一弹性件520能够为第一张紧轮500提供弹力。当第一连接绳210被拉紧时,第一张紧轮500受力并压缩第一弹性件520,第一弹性件520发生形变,产生弹性力。当第一连接绳210被释放时,第一张紧轮500受力减小,因此,第一弹性件520复位,能够使第一张紧轮500对第一连接绳210继续形成支撑,以使第一连接绳210保持张紧状态,从而能够避免第一连接绳210因松弛,导致与其他结构件发生缠绕,以提升结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张紧轮500的轴线与转动机构23的转动轴线平行,从而使第一连接绳210能够绕设于第一张紧轮500上。并且,第一张紧轮500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21或第二壳体22内,也可以在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内均设置第一张紧轮500。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并且,请继续参阅图15,上述铰链组件23b还可以包括第二张紧轮600、第二连接杆610以及第二弹性件620。其具体结构以及效果均与上述结构相同,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重复描述。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避免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相互干扰,本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铰链组件23b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图,其中,上述驱动装置300还可以包括第二驱动装置300b,即驱动装置300可以有两个,上述第一连接绳210与第一驱动装置300a固定连接,上述第二连接绳220与第二驱动装置300b固定连接。因此,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由两个驱动装置300分别进行控制,从而避免第一连接绳210与第二连接绳220相互干扰,有利于更进一步提升铰链组件23b的结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驱动装置300a和第二驱动装置300b可以均设置于第一壳体21内或第二壳体22内,也可以将第一驱动装置300a和第二驱动装置300b中的一个设置于第一壳体21内,并将第一驱动装置300a和第二驱动装置300b中的另一个设置于第二壳体22内。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或者,请参阅图17,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铰链组件23b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图。上述驱动装置300还可以设置有四个,即除上述第一驱动装置300a外,驱动装置300还可以包括第三驱动装置300c、第四驱动装置300d以及第五驱动装置300e。第一驱动装置300a和第三驱动装置300c设置于第一壳体21内,第四驱动装置300d和第五驱动装置300e设置于第二壳体22内。第一连接绳2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300a和第四驱动装置300d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绳220的两端分别与第三驱动装置300c和第五驱动装置300e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基于此,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均由两个驱动装置300同时控制,从而能够使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的缠绕和释放速度加快,即有利于减少折叠屏终端01由展开状态转动至折叠状态,或者由折叠状态转动至展开状态的时间,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驱动装置300设置多个时,可以在每一个驱动装置300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上述绕线轮400,从而避免第一连接绳210或第二连接绳220在缠绕或释放过程中出现故障,从而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为进一步提升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的连接强度。请参阅图18,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铰链组件23b处于展开位置时的结构图。其中,第一连接绳210可以包括两个第一子连接绳211,两个第一子连接绳211相邻的端部与同一个转动板110连接。两个第一子连接绳211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300a和第四驱动装置300d的输出轴(即对应的绕线轮400)固定连接。在该结构下,采用两根第一子连接绳211,以使每一个第一子连接绳211的长度均小于一整根第一连接绳210的长度。这样一来,有利于提升每一个子连接绳的强度,有利于降低第一连接绳210发生拉断的风险。
同时,请继续参阅图18,上述第二连接绳220可以包括两个第二子连接绳221,两个第二子连接绳221相邻的端部与同一个转动板110连接。两个第二子连接绳221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三驱动装置300c和第五驱动装置300e的输出轴(即对应的绕线轮400)固定连接。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二连接绳220发生拉断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一个铰链组件23b中,可以将第一连接绳210设置为两个第一子连接绳211,第二连接绳220设置为一个整体。或者将第一连接绳210设置为一个整体,第二连接绳220设置为两个第二子连接绳221。又或者,将第一连接绳210设置为两个第一子连接绳211,同时将第二连接绳220设置为两个第二子连接绳221。因此,本申请对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二连接绳220的具体结构不作特殊限定。
在另一种可能的示例中,请参阅图19,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23b中的另一种转动件100的结构图。该转动件100可以为两个转动轮,即多个转动件100包括第一转动轮130和第二转动轮140,第一转动轮130与第一壳体21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轮140与第二壳体22固定连接。转动机构23还包括第一转轴23c和第二转轴23d,第一转轴23c和第二转轴23d相对固定且相互平行,第一转动轮130套设于第一转轴23c上,且第一转动轮130能够相对于第一转轴23c转动。第二转动轮140套设于第二转轴23d上,且第二转动轮140能够相对于第二转轴23d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转轴23c和第二转轴23d均相对于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固定,即转动机构23还可以包括结构件23e,第一转轴23c和第二转轴23d均固定于转动机构23的结构件23e上,以使第一转动轮130能够带动第一壳体21绕第一转轴23c转动,第二转动轮140能够带动第二壳体22绕第二转轴23d转动,即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均相对于该结构件23e转动。示例性地,转动机构23的结构件23e可以为基座或者轴盖等,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具体地,当上述第一驱动装置300a拉动第一连接绳210,使第一连接绳210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时,则能够拉动第二壳体22向靠近第一壳体21的方向运动,即第二转动轮140带动第二壳体22绕第二转轴23d转动,从而使第二壳体22和第一壳体21向折叠位置转动。当上述第一驱动装置300a拉动第二连接绳220,即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向反方向转动,使第二连接绳220缠绕于第一驱动装置300a的输出轴上时,则能够拉动第二壳体22向远离第一壳体21的方向运动,即第二转动轮140带动第二壳体22绕第二转轴23d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使第二壳体22和第一壳体21向展开位置转动。
为进一步提升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相对转动的速率,请参阅图20,图20为图19提供的转动件100构成的另一种铰链组件23b的结构图。其中,上述驱动装置300还可以包括第六驱动装置300f,第六驱动装置300f设置于第二壳体22内。上述铰链组件23b还可以包括第三连接绳230和第四连接绳240,第三连接绳230和第四连接绳240的第一端均与第六驱动装置300f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三连接绳230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21靠近第一表面21b的一侧固定连接。第四连接绳240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21远离第一表面21b的一侧固定连接。其中,第三连接绳230在第六驱动装置300f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与第四连接绳240在第六驱动装置300f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相反。
具体地,在第一驱动装置300a拉动第一连接绳210的同时,由第六驱动装置300f拉动第三连接绳230,从而能够提升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向折叠位置转动的速度。相应地,在第一驱动装置300a拉动第二连接绳220的同时,由第六驱动装置300f拉动第四连接绳240,从而能够提升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向展开位置转动的速度。
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够提升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在展开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转动的速度,以减少转动时间,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能够在第一驱动装置300a和第六驱动装置300f的作用下同时转动,以使整体结构受力平衡,有利于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请参阅图21和图22,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23b中的又一种转动件100的结构图,图22为图21提供的铰链组件23b位于折叠位置时的结构图。上述第一转动轮13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轮齿131,多个第一轮齿131绕第一转动轮130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二转动轮14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二轮齿141,多个第二轮齿141绕第一转动轮130的周向均匀分布。多个第一轮齿131与多个第二轮齿141相互啮合。在该结构下,通过第一轮齿131与第二轮齿141相互啮合,能够使第一转动轮130与第二转动轮140同步且反向转动,即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同步且反向转动,有利于更进一步提升转动机构23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1和图22,上述多个第一轮齿131与多个第二轮齿141对应的弧心角可以大于或等于90°。例如,当多个第一齿轮与多个第二齿轮对应的弧心角均为180°时,即第一转动轮130与第二转动轮140相对转动至多个第一轮齿131与多个第二轮齿141的沿分布方向的一端时,可以使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转动至展开位置,以增强用户转动时的手感。这样一来,通过第一轮齿131和第二轮齿141则能够对第一转动轮130和第二转动轮140的转动角度形成限位,以避免转动角度过大,导致部件损坏,有利于提升保护转动机构23完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弧心角也可以为90°、100°、110°、120°、130°、150°以及175°等,其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结构需求来确定。因此,本申请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转动轮130和第二转动轮140也可以均采用齿轮,两个齿轮相互啮合,即可使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同步且反向转动。在该结构下,只需要选用合适直径的齿轮,并将齿轮分别与第一壳体21以及第二壳体22固定连接即可,有利于减少工艺步骤,降低生产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基于此,为更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铰链组件23b(图中未示出第一转动轮130和第二转动轮140)的结构图,该铰链组件23b还可以包括限位板700,限位板700设置于第一转轴23c与第二转轴23d之间,且限位板700的一侧边沿与第一转轴23c固定连接,限位板700的另一侧边沿与第二转轴23d固定连接。限位板700的中部开设有限位孔700a,第一连接绳210的第二端(与第二壳体22固定连接的一端)由连接板远离第二表面22b的一侧穿过限位孔700a,并与第二壳体22固定连接。第三连接绳230的第二端(与第一壳体21固定连接的一端)由连接板远离第一表面21b的一侧穿过限位孔700a,并与第一壳体21固定连接。
这样一来,当第一驱动装置300a拉动第一连接绳210,并且第六驱动装置300f拉动第三连接绳230时,由于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三连接绳230均穿过限位板700上的限位孔700a,因此,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受到的拉力分别由第一壳体21靠近第一表面21b的一侧边沿,以及第二壳体22靠近第二表面22b的一侧边沿指向限位板700上的限位孔700a(如图23中F1和F2所示的拉力),从而能够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如图23中C1和C2所示的方向)转动,即向折叠位置转动。
并且,当第一壳体21的第三表面21c以及第二壳体22的第四表面22c抵接于限位板700上时,则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转动至折叠位置,从而能够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转动至折叠位置形成限位,以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此外,请参阅图24和图25,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装置20的结构图,图25为图24提供的支撑装置20的铰链组件23b的主视图。上述第一转轴23c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轮710,第二连接绳220由第一限位轮710远离第一表面21b的一侧延伸至第二壳体22,并与第二壳体22固定连接。第二转轴23d上设置有第二限位轮720,第四连接绳240由第二限位轮720远离第二表面22b的一侧延伸至第一壳体21,并与第一壳体21固定连接。通过第一限位轮710和第二限位轮720,能够使第二连接绳220和第四连接绳240均由远离第一表面21b或第二表面22b的一侧延伸,一方面能够避免第二连接绳220与第一连接绳210之间,以及第四连接绳240与第三连接绳230之间发生缠绕。
另一方面,请参阅图26,图26为图25提供的铰链组件23b处于折叠位置的结构图。当第一驱动装置300a拉动第二连接绳220,并且第六驱动装置300f拉动第四连接绳240时,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受到的拉力分别沿第二连接绳220和第四连接绳240的延伸方向(如图26中F3和F4所示的拉力),从而能够使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向相互分离的方向(如图26中C3和C4所示的方向)转动,即向展开位置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7,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限位轮710和第二限位轮720的剖面结构图。第一限位轮710的圆周面上可以开设有第一限位槽710a,第二连接绳220穿过第一限位槽710a。第二限位轮720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720a,第四连接绳240穿过第二限位槽720a。这样一来,通过第一限位槽710a能够限制第二连接绳220沿第一转轴23c的轴向移动,并且,通过第二限位槽720a能够限制第四连接绳240沿第二转轴23d的轴向移动,从而能够进一步避免第二连接绳220与第一连接绳210之间,以及第四连接绳240与第三连接绳230之间发生缠绕,以更进一步提升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上述限位板700能够对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转动至折叠位置形成限位,为对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转动至展开位置形成限位。请参阅图28,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处于展开位置的结构图,该第一壳体21的第三表面21c上可以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25,第二壳体22的第四表面22c上可以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26。
当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转动至展开位置时,第一限位凸起25与第二限位凸起26相互抵接,从而能够提升用户使用时的转动手感,以使用户能够感受到折叠屏终端01已转动至展开位置,避免因用力过大导致设备损坏,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限位凸起25和第二限位凸起26均可以设置为梯形结构,例如,第一限位凸起25与第三表面21c相接的一侧厚度D1与第一壳体21的厚度相等,第一限位凸起25远离第三表面21c的一侧厚度D2小于D1。相应地,第二限位凸起26与第一限位凸起25为对称结构。
当第一壳体21与第二壳体22处于展开位置时,第一限位凸起25远离第三表面21c的一侧表面与第二限位凸起26远离第四表面22c的一侧表面相互贴合抵接,从而能够形成限位,以避免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继续转动,有利于保护设备完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凸起25可以固定于第一壳体21的第三表面21c上,第一限位凸起25也可以与第一壳体21形成一体式结构,即第一壳体21与第一限位凸起25为一个结构件整体。相应地,第二限位凸起26可以固定于第二壳体22的第四表面22c上,第二限位凸起26也可以与第二壳体22形成一体式结构,即第二壳体22与第二限位凸起26为一个结构件整体。因此,本申请对于第一壳体21和第一限位凸起25,以及第二壳体22和第二限位凸起26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特殊限定。
基于此,通过上述限位板700、第一限位轮710和第二限位轮720以及第一限位凸起25和第二限位凸起26,一方面能够对第一壳体21和第二壳体22转动至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形成限位,以提升用户使用过程中,转动折叠屏终端01时的手感,能够使用户清楚的感受到折叠屏终端01转动至展开状态或者折叠状态,以避免用户过大导致损坏的情况发生。
另一方面,通过限位板700上的限位孔700a对第一连接绳210和第三连接绳230形成限位,并且通过第一限位轮710(第一限位槽710a)和第二限位轮720(第二限位槽720a)分别对第二连接绳220和第四连接绳240形成限位,以避免第一连接绳210与第二连接绳220之间,以及第三连接绳230与第四连接绳240之间发生缠绕,从而有利于提升铰链组件23b整体的可靠性。
另外,上述折叠屏终端01设置有多组铰链组件23b时,多组铰链组件23b可以位置为完全相同的结构,即第一连接绳210、第二连接绳220或第三连接绳230、第四连接绳240以及驱动装置300的数量和设置位置等均相同。或者,多组铰链组件23b也可以采用不完全相同的结构,例如,一些铰链组件23b可以采用一个驱动装置300,另一些铰链组件23b可以采用两个驱动装置300,还有一些铰链组件23b可以采用四个驱动装置300,也可以一些铰链组件23b采用转动板110作为转动件100,另一些铰链组件23b采用转动轮作为转动件100等。因此,本申请对于多组铰链组件23b的具体结构不作特殊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转动机构,所述转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所述转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在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一壳体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二表面,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处于同一平面;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组件包括:
多个转动件,多个所述转动件依次分布,且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转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件能够绕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转动;
第一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与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平行;
第一连接绳,所述第一连接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绳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固定;
第二连接绳,所述第二连接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绳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绳在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与所述第二连接绳在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板,所述第一连接绳依次连接多个所述转动板靠近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绳依次连接多个所述转动板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的一端;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情况下,多个所述转动板沿所述第一壳体指向所述第二壳体的方向依次分布;
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情况下,多个所述转动板绕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依次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区域远离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的一侧;
其中,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情况下,多个所述转动板的所述第二区域依次抵接;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处于所述折叠位置的情况下,多个所述转动板的所述第一区域依次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宽度沿远离所述第二区域的方向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还包括连接耳,所述连接耳设置于所述转动板沿长度方向的边沿处,所述连接耳与相邻的所述转动板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上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连接耳插入相邻的所述转动板上的所述容纳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连接绳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绳与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第四驱动装置和第五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四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五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所述第一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绳包括两个第一子连接绳,两个第一子连接绳相邻的端部与同一个所述转动板连接;两个第一子连接绳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一驱动装置和第四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绳包括两个第二子连接绳,两个第二子连接绳相邻的端部与同一个所述转动板连接;两个第二子连接绳相互远离的端部分别与第三驱动装置和第五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转动件包括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转动轮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轮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相对固定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转动轮套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动轮套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第六驱动装置,所述第六驱动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第三连接绳和第四连接绳,所述第三连接绳和第四连接绳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连接绳在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与所述第四连接绳在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的缠绕方向相反。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设置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之间,且所述限位板的一侧边沿与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的另一侧边沿与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板的中部开设有限位孔,所述第一连接绳的第二端由所述限位板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穿过所述限位孔,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绳的第二端由所述限位板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穿过所述限位孔,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上设置有第一限位轮,所述第二连接绳由所述第一限位轮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
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第二限位轮,所述第四连接绳由所述第二限位轮远离所述第二表面的一侧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轮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连接绳穿过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轮的圆周面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四连接绳穿过所述第二限位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轮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轮齿,多个所述第一轮齿绕所述第一转动轮的周向分布;所述第二转动轮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轮齿,多个所述第二轮齿绕所述第二转动轮的周向分布;多个所述第一轮齿与多个所述第二轮齿啮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二壳体上具有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
在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展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对,且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相互抵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绕线轮,所述绕线轮与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绳和所述第二连接绳的端部均固定于所述绕线轮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轮上设置有第一绕线区和第二绕线区,所述第一绕线区和所述第二绕线区沿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的轴向分布,所述第一连接绳缠绕于所述第一绕线区上,所述第二连接绳缠绕于所述第二绕线区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一张紧轮,所述第一张紧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连接绳绕设于所述第一张紧轮上;
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张紧轮转动连接;
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还包括:
第二张紧轮,所述第二张紧轮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二连接绳绕设于所述第二张紧轮上;
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张紧轮转动连接;
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21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或马达。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链组件设置有多组,多个所述铰链组件沿所述转动机构的转动轴线间隔分布。
24.一种折叠屏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折叠屏,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支撑装置,为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所述第一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二壳体上,所述第三部分贴合于所述转动机构上。
CN202310265546.9A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Pending CN1171282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5546.9A CN117128234A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5546.9A CN117128234A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8234A true CN117128234A (zh) 2023-11-28

Family

ID=88853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65546.9A Pending CN117128234A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28234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80854A (zh) * 2019-09-12 2019-12-1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支撑结构和折叠屏
CN110708407A (zh) * 2019-10-15 2020-01-17 Tcl 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11726438A (zh) * 2020-06-11 2020-09-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2019663A (zh) * 2019-05-31 2020-12-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式通信设备
CN212928486U (zh) * 2020-07-22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3803575A (zh) * 2020-06-12 2021-12-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支撑装置及智能终端
CN114688147A (zh) * 2021-07-01 2022-07-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CN114779889A (zh) * 2019-02-19 2022-07-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铰接模块和包括铰接模块的可折叠电子设备
WO2022166816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US20220311843A1 (en) * 2020-08-28 2022-09-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lexible display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79889A (zh) * 2019-02-19 2022-07-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铰接模块和包括铰接模块的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12019663A (zh) * 2019-05-31 2020-12-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式通信设备
CN110580854A (zh) * 2019-09-12 2019-12-17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支撑结构和折叠屏
CN110708407A (zh) * 2019-10-15 2020-01-17 Tcl 移动通信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11726438A (zh) * 2020-06-11 2020-09-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803575A (zh) * 2020-06-12 2021-12-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屏支撑装置及智能终端
CN212928486U (zh) * 2020-07-22 2021-04-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铰链机构及电子设备
US20220311843A1 (en) * 2020-08-28 2022-09-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flexible display
WO2022166816A1 (zh) * 2021-02-08 2022-08-11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一种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14688147A (zh) * 2021-07-01 2022-07-01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33748B (zh) 柔性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WO2020258887A1 (zh) 柔性屏的支撑装置、可折叠的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KR102489222B1 (ko) 롤러블 표시장치
TWI721551B (zh) 顯示裝置
CN1237660C (zh) 信号中继用转动构造
WO2020006683A1 (zh) 柔性显示屏支撑机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US10701824B2 (en) Bending module and folding display device
CN106816094B (zh) 显示装置
US9310849B2 (en) Dual-shaft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21104024A1 (zh) 电子设备
CN103037653B (zh) 利用转轴空间设置信号线路的电子装置及其显示模块
CN112991939B (zh) 显示装置
CN102298421A (zh) 一种屏幕可旋转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13890919B (zh) 电子设备
WO2022218147A1 (zh) 一种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14757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20230110234A (ko) 표시 장치
CN112712759A (zh) 显示装置
JP2021047406A (ja) 表示装置
CN113014694A (zh) 一种可折叠终端
CN101136952B (zh) 一种屏幕可旋转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CN211123830U (zh)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CN117128234A (zh) 一种支撑装置以及折叠屏终端
JP7432014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スクリーン支持装置およびインテリジェント端末
CN113938543A (zh) 折叠组件、折叠显示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