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6548B - 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6548B
CN117126548B CN202311403122.0A CN202311403122A CN117126548B CN 117126548 B CN117126548 B CN 117126548B CN 202311403122 A CN202311403122 A CN 202311403122A CN 117126548 B CN117126548 B CN 1171265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ling
self
modified
asphalt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031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26548A (zh
Inventor
罗志宝
高仲
李勇
刘立东
贺荣良
王恺
李志伟
刘鸿奎
高志平
李建军
白瑞
牛建平
张志彪
冯小刚
张艳
王颜国
党志龙
王永生
姚文斌
梁继锁
侯乐
段福林
白治军
张婧
牛强
李改霞
姜永刚
边海霞
高飞翔
高文博
孙科
陈浩宇
王赟
吴平
包航盖
王宇
李鹏飞
高飞林
杨成旭
石宇
邵秋霞
刘晓琴
王海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rdos Lutai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Erdos Luta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rdos Lutai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Erdos Luta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rdos Lutai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Erdos Lutai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Ordos Lutai Highway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4031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265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26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65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265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65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95/00Compositions of bituminous materials, e.g. asphalt, tar, pitc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12/00Crosslink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3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in transportation, e.g. on roads, waterways or railway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该改性沥青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基质沥青100份;自愈合微胶囊4‑9份;改性SBS10‑20份;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3‑5份;抗老化剂0.6‑1.0份;功能助剂1.0‑1.5份;所述自愈合微胶囊的壁材为改性脲‑甲醛预聚物。本申请中微胶囊的壁材经过改性处理,可以增加其在沥青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并且能够与改性SBS和沥青之间形成氢键,增加体系的抗开裂性能,沥青存在裂缝时,微胶囊破裂后协同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修复裂缝,改性后的壁材与改性SBS与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进项交联,弥补此处沥青的强度缺失。

Description

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沥青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材料优异的性能使得其已经成为主要的路面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道路铺设工程中。但是随着沥青路面的使用期限逐渐增长,在重载负荷以及温度应力的作用下,沥青路面的内部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局部应力损伤,导致沥青道路裂纹的出现,此时若没有得到及时的养护和修复,将会导致沥青路面的性能大幅度下降,使用寿命大大降低。
微胶囊愈合沥青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是微胶囊的添加量是一定的,其自愈合的次数是有限的,并且,沥青中含有的线型小分子越多沥青的流动性越好,进而可以表现出更好的自愈合能力,而线型小分子的占比大,交联结构就越少,沥青的抗开裂性能越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微胶囊自愈合沥青的有效期限短的问题,并能够平衡沥青的抗开裂性能与自愈合性能,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
基质沥青 100份;
自愈合微胶囊 3-6份;
改性SBS 10-20份;
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 3-5份;
抗老化剂0.6-1.0份;
功能助剂 1.0-1.5份;
所述自愈合微胶囊的壁材为改性脲-甲醛预聚物。
优选的,所述自愈合微胶囊的芯材包括葵花籽油、芳香油、沥青再生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的,所述抗老化剂包括邻羟基苯甲酸苯酯、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炭黑、N-氧化吡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的,功能助剂包括四氢邻苯二甲酸酐、4-N,N-二甲基吡啶、邻苯二甲酸酐、甲基四氯邻苯二甲酸酐、十二烷基琥珀酸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性沥青材料中添加有自愈合微胶囊,当沥青在受到局部应力损伤时,沥青内部会出现裂缝,随着时间的增长,裂缝的长度将会逐渐发展最后形成宏观的裂缝,自愈合微胶囊的加入一方面能够使基质沥青内部的沥青快速愈合,另一方面还能够降低应力从而减缓裂缝的发展。其中微胶囊的芯材与基质沥青之间有良好的相容性以及渗透能力,能够补充沥青中已经逐渐老化的部分,同时修复以及愈合沥青的裂纹。
本申请中的自愈合微胶囊的壁材为改性脲-甲醛预聚物,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力学性能,在沥青产生裂缝的时候,裂缝能够对壁材产生破坏,从而使内部的芯材释放出来达到修复和愈合沥青裂缝的目的。同时经过改性后的壁材中含有的官能团能够与改性SBS和沥青基质之间形成氢键,使自愈合微胶囊能够均匀分散在沥青材料当中,增加沥青整体的自愈合能力;另一方面,当微胶囊经裂缝作用破裂之后,其中的芯材释放修复裂缝,经过改性后的壁材因破裂产生的自由基以及表面含有的官能团能够在该裂缝处与改性SBS进行交联,增加该处的交联强度,由于此处的微胶囊已经被破坏,自愈合性能下降,难以抵御下次裂缝的产生,而增加此处交联密度后可以增加沥青的抗开裂性能,在之后的使用过程中,受到重载时不会由于微胶囊数量的减少,再次容易产生裂缝。
优选的,所述改性脲-甲醛预聚物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0.15-0.25):(0.8-1.0):1的氨基硅烷偶联剂、尿素和甲醛。
优选的,所述氨基硅烷偶联剂包括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愈合微胶囊采用的壁材经过氨基硅烷偶联剂改性处理,一方面可以增加自愈合微胶囊在沥青材料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使得自愈合微胶囊能够均匀分布在沥青材料中,保证沥青材料的各方面的自愈合能力;另一方面,经过改性后,微胶囊在破裂后产生的氨基自由基能够与沥青基质中含有的羟基等官能团以及改性SBS进行交联,提高裂缝处的交联密度,弥补沥青强度的下降,增加沥青路面的抗开裂性能。
优选的,所述自愈合微胶囊按照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S1.将尿素和甲醛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在60-70℃下搅拌反应40-60min,然后加入氨基硅烷偶联剂,调节溶液pH为7.5-8.5,继续搅拌反应60-70min,得到预聚体溶液;
S2.将芯材与去离子水混合后加入表面活性剂,调节pH至7-8,在40-50℃下搅拌分散30-40min,得到混合溶液;在混合溶液中加入预聚体溶液,搅拌混合并调节pH至2-3,反应60-80min,在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自愈合微胶囊。
优选的,芯材与与预聚物的质量比为(0.8-1.2):1。
优选的,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原位聚合,芯材被改性脲-甲醛预聚物包裹形成微胶囊。
优选的,所述改性SBS为羧基改性SBS;所述羧基改性SBS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1:(0.4-0.6)的SBS和巯基酸。
优选的,所述巯基酸包括3-巯基丙酸、11-巯基十一烷酸、6-巯基己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的,将SBS与巯基酸添加到溶剂中,搅拌分散10-20min后加入引发剂,在50-60℃下搅拌反应10-12h,反应结束后经过抽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SBS。
优选的,溶剂为环己烷,引发剂包括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戊腈、偶氮异丁氰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的,引发剂的添加量为巯基酸质量的0.1%-0.2%。
通过采用上述及技术方案,SBS中的烯烃在引发剂的作用下与巯基之间发生加成反应,使得巯基酸能够接枝到SBS的侧链上,使SBS带有极性羧基基团,含有的羧基基团能够与基质沥青中存在的极性基团之间发行交联,增加沥青材料的抗开裂性能,同时还能够与自愈合微胶囊表面的氨基以及其他极性基团之间形成氢键,增加微胶囊的稳定性,其次羧基基团能够与自愈合微胶囊破裂后产生的自由基反应,形成交联网络结构,增强该裂缝处的交联密度,从而增加该处的抗开裂性能,弥补缺失自愈合微胶囊之后,该处的沥青材料自愈合性能差,再次产生裂缝难以修复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为紫外线光固化聚氨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
优选的,紫外线光固化聚氨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0.2-0.3):1的异氰酸酯类化合物和环氧丙烯酸酯。
优选的,紫外线光固化聚氨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称取一定量紫外线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加热至50-70℃,搅拌分散10-20min后加入异氰酸酯类化合物和催化剂,继续搅拌反应2-4h即得紫外线光固化聚氨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
优选的,异氰酸酯类化合物包括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优选的,催化剂包括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催化剂的添加量为环氧丙烯酸酯添加量的0.5%-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沥青材料中加入自愈合微胶囊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显著提升沥青材料的自愈合能力,并且通过改性SBS与自愈合微胶囊的相互作用也能够加固产生裂缝的沥青路面,但是微胶囊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加入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在制备过程中,异氰酸酯基团与侧链上的羟基发生反应,增加环氧丙烯酸酯在沥青材料中的流动性和相容性,在应用中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能够缓慢释放出自由基,产生的自由基能够与裂缝产生时沥青材料被破坏产生的自由基相互作用来修复裂缝,实现自愈合的作用;并且其中含有的异氰酸酯基团更是能够与改性SBS中含有的羧基基团以及微胶囊破裂后产生的氨基自由基等发生反应,形成更加紧密的交联结构,从而增加沥青材料的抗开裂性能,有效阻止在再受到局部应力作用时产生裂缝。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基质沥青加热至熔融状态,将改性SBS和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加入到熔融基质沥青中,在160-180℃下搅拌混合20-30min,然后依次加入自愈合微胶囊、抗老化剂和功能助剂,继续搅拌20-30min即可得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
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的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中添加有自愈合微胶囊,其中微胶囊的壁材经过了氨基硅烷偶联剂的改性处理,同时改性沥青中还添加有羧基改性的SBS,微胶囊的壁材经过改性处理之后,可以增加其在沥青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并且能够与改性SBS和沥青之间形成氢键,改性SBS与沥青之间相互链接,增加体系的抗开裂性能;微胶囊在裂缝处经过裂缝的作用而破裂。含有的芯材可以修复和愈合裂缝,而破裂后经过改性处理的壁材能够与改性SBS和沥青之间形成交联结构,从而增加该处的抗开裂性能,防止裂缝的再次发生。
2、本申请中还添加有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可以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逐渐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够与裂缝处的自由基反应,从而修复裂缝;并且经过聚氨酯改性后的环氧丙烯酸酯的流动性以及分散性有所提升,含有的异氰酸酯基团能够与改性SBS进行交联,亦能够与微胶囊破裂后的壁材进行交联,形成紧密的交联网状结构,有效防止裂缝的再次产生。从而弥补此处自愈合微胶囊的消耗。
具体实施方式
改性SBS的制备例:制备例1-1,一种改性SBS,按照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取100gSBS和50g6-巯基己酸添加到500ml环己烷中,搅拌分散10min后加入0.075g偶氮二异丁腈,在50℃下搅拌反应12h,反应结束后经过抽滤、洗涤、干燥得到改性SBS。
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的制备例:制备例2-1,一种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称取100g紫外线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型号为CN104 NS),加热至60℃,搅拌分散15min后加入25g甲苯二异氰酸酯和1g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继续搅拌反应3h即得紫外线光固化聚氨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
自愈合微胶囊的制备例:制备例3-1,一种自愈合微胶囊,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S1.将90g尿素和100g甲醛加入到300ml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在70℃下搅拌反应50min,然后加入20g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调节溶液pH为7,继续搅拌反应60min,得到预聚体溶液;
S2.取190g葵花籽油(满足GB/T 10464-2017《葵花籽油》中葵花籽原油的质量指标)与300ml去离子水混合后加入1.9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调节pH至7.5,在40℃下搅拌分散30min,得到混合溶液;在混合溶液中加入S1步骤中得到的预聚体溶液,搅拌混合并调节pH至2.5,反应80min,再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自愈合微胶囊。
制备例3-2~制备例3-7,一种自愈合微胶囊,与制备例3-1的区别仅在于所用原料的配比不同,具体如表一所示:
表一 制备例3-1~制备例3-7的配方表
制备例3-8,一种自愈合微胶囊,与制备例3-1的区别仅在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添加量为10g。
制备例3-9,一种自愈合微胶囊,与制备例3-1的区别仅在于,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的添加量为30g。
制备例3-10,一种自愈合微胶囊,与制备例3-1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实施例1,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按照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1000g基质沥青(90号沥青)加热至熔融状态,将150g制备例1-1所制得的改性SBS和40g制备例2-1所制得的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加入到熔融基质沥青中,在180℃下搅拌混合30min,然后依次加入45g制备例3-1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8g 2,4-二羟基二苯甲酮和12g四氢邻苯二甲酸酐,继续搅拌20min即可得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
实施例2~实施例9,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用原料的配比不同以及采用了不同制备例得到的自愈合微胶囊,具体如表二所示:
表二 实施例1~实施例9的配方表
其中,实施例2采用的是制备例3-2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实施例3采用的是制备例3-3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实施例3采用的是制备例3-3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实施例4采用的是制备例3-4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实施例5采用的是制备例3-5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实施例6采用的是制备例3-6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实施例7采用的是制备例3-7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实施例8和实施例9采用的是制备例3-1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
实施例10,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用等量制备例3-8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替换制备例3-1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
实施例11,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用等量制备例3-9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替换制备例3-1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
对比例1,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制备例3-1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的添加量为20g。
对比例2,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制备例3-1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的添加量为70g。
对比例3,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用等量制备例3-10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替换制备例3-1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
对比例4,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用等量未经过羧基改性的SBS替换制备例1-1所制得的改性SBS。
对比例5,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用等量未经过聚氨酯改性的紫外线光固化环氧丙烯酸酯替换制备例2-1所制得的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
对比例6,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制备例2-1所制得的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
对比例7,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不添加制备例3-1所制得的自愈合微胶囊。
性能检测试验:1、沥青自愈合性能的测试:经过断裂-愈合试验,通过测试愈合前后沥青材料的最大断裂力的比值即断裂愈合率进行比较。最大断裂力根据SH/T 0776-2005《沥青断裂性能测定法(DT法)》进行测试。
其中断裂愈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F0指愈合前断裂时的最大断裂力;Fn指愈合后断裂时的最大断裂力,n=1,2,分别表示自愈合一次和自愈合两次后的最大断裂力。
2、抗开裂性能测试:根据SH/T 0775-2005《沥青弯曲蠕变劲度测定法(BBR法)》对得到的沥青材料的蠕变劲度和蠕变速率在自愈合前后进行测试,用于表征沥青材料的自愈合前后抗开裂性能。
具体实验结果见表三:
表三 改性沥青的自愈合以及抗开裂性能试验结果
根据表三,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9,可以看出,实施例2~实施例9的断裂愈合率在自愈合1次和2次后与实施例1相比无明显变化,实施例2~实施例9的蠕变劲度以及蠕变速率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无明显变化,说明实施例2~实施例9的自愈合能力和抗开裂性能相较于实施例1无明显变化。其原因可能在于,实施例2~实施例9相较于实施例1在原料的配比以及自愈合微胶囊的制备例选择上有所不同,并且采用的自愈合微胶囊的制备例仅仅是在优选方案上变化了原料的配比,说明在要求范围内变化原料的配比对得到的改性沥青的自愈合能力以及抗开裂性能无明显影响。
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可以看出,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的断裂愈合率在自愈合1次和2次后与实施例1相比有所下降,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的蠕变劲度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上升,蠕变速率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实施例10和实施例11的自愈合能力和抗开裂性能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在于,实施例10所采用的自愈合微胶囊,在制备过程中氨基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减少,与体系中的活性基团的相互作用减少,相容性下降,自愈合性能下降;实施例11中采用的自愈合微胶囊,在制备过程中氨基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增加,使微胶囊与体系中的其他组分相互交联,增加了交联密度但是阻碍了在受到损伤之后沥青再生剂的排列与修复,自愈合性能下降。
结合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和对比例7,可以看出,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断裂愈合率在自愈合1次和2次后与实施例1相比有所下降,对比例7的断裂愈合率在自愈合1次和2次后与实施例1相比有明显下降,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蠕变劲度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上升,蠕变速率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对比例1和对比例2的自愈合能力和抗开裂性能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比例1中加入的自愈合微胶囊的添加量减少,自愈合能力随之下降,对比例7中没有添加自愈合微胶囊,自愈合能力下降明显,到那时体系中还存在有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故相较于普通改性沥青,还具有一定的自愈合能力;对比例2中加入的自愈合微胶囊的添加量增加,微胶囊之间容易被相互吸引,导致分布不均,自愈合能力以及抗开裂性能有所下降。
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3,可以看出,对比例3的断裂愈合率在自愈合1次和2次后与实施例1相比有所下降,且自愈合两次后断裂愈合率下降更为明显,对比例3的蠕变劲度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上升,蠕变速率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对比例3的自愈合能力和抗开裂性能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比例3中采用的自愈合微胶囊的壁材并没有通过氨基硅烷偶联剂进行改性处理,一方面在体系中的分散性变差,自愈合能力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没有氨基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在微胶囊受到破坏破裂之后,没有能够与体系中其他的活性基团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去增强沥青材料的抗开裂性能,导致自愈合后蠕变劲度和蠕变速率变化明显。
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4,可以看出,对比例4的断裂愈合率在自愈合1次和2次后与实施例1相比有所下降,且自愈合两次后断裂愈合率下降更为明显,对比例4的蠕变劲度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明显上升,蠕变速率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明显下降,对比例4的自愈合能力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抗开裂性能明显下降。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比例4中SBS没有经过表面改性处理,沥青中的交联体系有明显下降。改性沥青的抗开裂性能明显下降,并且没有经过改性处理后的SBS难以与自愈合微胶囊相互键合,微胶囊破裂后也不能与壁材就相互交联,该处的性能难以得到补足,自愈合后的抗开裂性能也下降明显。
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5,可以看出,对比例5的断裂愈合率在自愈合1次和2次后与实施例1相比有所下降,对比例5的蠕变劲度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上升,蠕变速率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对比例5的自愈合能力和抗开裂性能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比例5中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没有经过改性处理,由于环氧丙烯酸酯本身的性质,在沥青体系中韧性不足,导致得到的沥青材料抗开裂性能下降。
结合实施例1和对比例6,可以看出,对比例6的断裂愈合率在自愈合1次和2次后与实施例1相比有明显下降,对比例6的蠕变劲度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上升,蠕变速率在自愈合前后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对比例6的自愈合能力和抗开裂性能相较于实施例1有所下降。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比例6中没有加入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一方面缺少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无法为体系提供用于修复裂缝的自由基,另一方面不能与改性SBS以及破裂后的微胶囊壁材之间形成交联网络,去提升改性沥青的抗开裂性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质量份数的原料:
基质沥青 100份;
自愈合微胶囊 4-9份;
改性SBS 10-20份;
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 3-5份;
抗老化剂 0.6-1.0份;
功能助剂 1.0-1.5份;
所述自愈合微胶囊的壁材为改性脲-甲醛预聚物;
所述自愈合微胶囊按照以下制备方法制备得到:
S1.将尿素和甲醛加入到去离子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在60-70℃下搅拌反应40-60min,然后加入氨基硅烷偶联剂,调节溶液pH为7.5-8.5,继续搅拌反应60-70min,得到预聚体溶液;
S2.将芯材与去离子水混合后加入表面活性剂,调节pH至7-8,在40-50℃下搅拌分散30-40min,得到混合溶液;在混合溶液中加入预聚体溶液,搅拌混合并调节pH至2-3,反应60-80min,在经过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自愈合微胶囊;
所述自愈合微胶囊的芯材包括葵花籽油、芳香油、沥青再生剂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脲-甲醛预聚物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0.15-0.25):(0.8-1.0):1的氨基硅烷偶联剂、尿素和甲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氨基硅烷偶联剂包括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所述抗老化剂包括所述抗老化剂包括邻羟基苯甲酸苯酯、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炭黑、N-氧化吡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所述改性SBS为羧基改性SBS;所述羧基改性SBS的原料包括质量比为1:(0.4-0.6)的SBS和巯基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巯基酸包括3-巯基丙酸、11-巯基十一烷酸、6-巯基己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紫外线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为紫外线光固化聚氨酯改性环氧丙烯酸酯。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将基质沥青加热至熔融状态,将改性SBS和紫外光固化改性环氧丙烯酸酯加入到熔融基质沥青中,在160-180℃下搅拌混合20-30min,然后依次加入自愈合微胶囊、抗老化剂和功能助剂,继续搅拌20-30min即可得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
CN202311403122.0A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71265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3122.0A CN117126548B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03122.0A CN117126548B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6548A CN117126548A (zh) 2023-11-28
CN117126548B true CN117126548B (zh) 2024-01-30

Family

ID=88860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03122.0A Active CN117126548B (zh) 2023-10-27 2023-10-27 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2654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4729A (zh) * 2015-03-23 2015-07-01 同济大学 增强沥青自愈合能力的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03395A (zh) * 2020-12-28 2021-11-05 武汉理工大学 阻燃温拌自愈合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233514A (zh) * 2022-08-02 2022-10-25 周伟 一种自愈合路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6554785A (zh) * 2023-05-16 2023-08-08 姚玉明 一种石墨烯自愈合防水涂料
CN116813247A (zh) * 2023-06-30 2023-09-2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自愈型排水沥青路面毯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4729A (zh) * 2015-03-23 2015-07-01 同济大学 增强沥青自愈合能力的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3603395A (zh) * 2020-12-28 2021-11-05 武汉理工大学 阻燃温拌自愈合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233514A (zh) * 2022-08-02 2022-10-25 周伟 一种自愈合路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CN116554785A (zh) * 2023-05-16 2023-08-08 姚玉明 一种石墨烯自愈合防水涂料
CN116813247A (zh) * 2023-06-30 2023-09-2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自愈型排水沥青路面毯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6548A (zh)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83587B (zh) 光固化自修复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978493A (zh) 一种液体橡胶-环氧树脂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CN111117133B (zh) 环氧树脂/乙烯基共聚物改性水基乳化沥青的制备方法
CN111825388B (zh) 一种改性环氧沥青混凝土及其加工工艺
CN112409806B (zh) 一种单组分水性环氧sbs复合改性乳化沥青的制备方法
CN112210221A (zh) 一种环氧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897937B (zh) 一种复合改性冷补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7126548B (zh) 一种抗开裂自愈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65493A (zh) 高韧性自干型手感不饱和聚酯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63892B (zh) 一种淀粉改性方法
CN112852020A (zh) 沥青路面用双组份环氧树脂自修复微胶囊材料、其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
CN113336472A (zh) 一种环氧改性聚氨酯道路修复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1518404B (zh) 环保型温拌沥青再生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5073044B (zh) 一种基于微胶囊缓释技术的热固性聚氨酯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217554A (zh) 一种聚氨酯增强型不饱和聚酯树脂改性沥青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62849A (zh) 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
CN116813247A (zh) 一种自愈型排水沥青路面毯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214096A1 (zh) 一种高胶沥青母料及其低温环保化生产工艺
CN115746774A (zh) 一种常温快速固化裂缝修补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832893A (zh) 一种含l‑poss交联剂的同质异构回收尼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800673B (zh) 碱木素接枝镁铝基层状双氢氧化物改性剂、耐紫外老化sbs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CN117303801A (zh) 一种含有废旧轮胎胶粉的沥青路面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CN110423452B (zh) 一种路用高强耐久快速修复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5232505B (zh) 一种自修复抗裂腻子及其制备方法
CN116200116B (zh) 一种具有超强力学性能及自修复功能的多功能涂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uo Zhibao

Inventor after: Li Jianjun

Inventor after: Bai Rui

Inventor after: Niu Jianping

Inventor after: Zhang Zhibiao

Inventor after: Feng Xiaogang

Inventor after: Zhang Yan

Inventor after: Wang Yanguo

Inventor after: Dang Zhilong

Inventor after: Wang Yongsheng

Inventor after: Yao Wenbin

Inventor after: Gao Zhong

Inventor after: Liang Jisuo

Inventor after: Hou Le

Inventor after: Duan Fulin

Inventor after: Bai Zhijun

Inventor after: Zhang Jing

Inventor after: Niu Qiang

Inventor after: Li Gaixia

Inventor after: Jiang Yonggang

Inventor after: Bian Haixia

Inventor after: Gao Feixiang

Inventor after: Li Yong

Inventor after: Gao Wenbo

Inventor after: Sun Ke

Inventor after: Chen Haoyu

Inventor after: Wang Bin

Inventor after: Wu Ping

Inventor after: Bao Hanggai

Inventor after: Wang Yu

Inventor after: Li Pengfei

Inventor after: Gao Feilin

Inventor after: Yang Chengxu

Inventor after: Liu Lidong

Inventor after: Shi Yu

Inventor after: Shao Qiuxia

Inventor after: Liu Xiaoqin

Inventor after: Wang Haidong

Inventor after: He Rongliang

Inventor after: Wang Kai

Inventor after: Li Zhiwei

Inventor after: Liu Hongkui

Inventor after: Gao Zhiping

Inventor before: Luo Zhibao

Inventor before: Li Jianjun

Inventor before: Bai Rui

Inventor before: Niu Jianpi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Zhibiao

Inventor before: Feng Xiaoga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Yan

Inventor before: Wang Yanguo

Inventor before: Dang Zhil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Yongsheng

Inventor before: Yao Wenbin

Inventor before: Gao Zhong

Inventor before: Liang Jisuo

Inventor before: Hou Le

Inventor before: Duan Fulin

Inventor before: Bai Zhijun

Inventor before: Zhang Jing

Inventor before: Niu Qiang

Inventor before: Li Gaixia

Inventor before: Jiang Yonggang

Inventor before: Bian Haixia

Inventor before: Gao Feixiang

Inventor before: Li Yong

Inventor before: Gao Wenbo

Inventor before: Sun Ke

Inventor before: Chen Haoyu

Inventor before: Wang Bin

Inventor before: Wu Ping

Inventor before: Bao Hanggai

Inventor before: Wang Yu

Inventor before: Li Pengfei

Inventor before: Gao Feilin

Inventor before: Yang Chengxu

Inventor before: Liu Lidong

Inventor before: Shi Yu

Inventor before: Shao Qiuxia

Inventor before: Liu Xiaoqin

Inventor before: Wang Haidong

Inventor before: He Rongli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Kai

Inventor before: Li Zhiwei

Inventor before: Liu Hongkui

Inventor before: Gao Zhi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