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20127A - 针组件 - Google Patents

针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20127A
CN117120127A CN202280026433.7A CN202280026433A CN117120127A CN 117120127 A CN117120127 A CN 117120127A CN 202280026433 A CN202280026433 A CN 202280026433A CN 117120127 A CN117120127 A CN 117120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movable
movable needle
cover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643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花房裕
关和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zumi Cosmo Co Ltd
Asahi Polyslid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zumi Cosmo Co Ltd
Asahi Polyslid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zumi Cosmo Co Ltd, Asahi Polyslid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Izumi Cosm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120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201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2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the needle before use, e.g. ca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16Caps placed transversally onto the needle, e.g. pivotally attached to the needle ba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4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e.g. to improve manipulation or functioning
    • A61M2005/3247Means to impede repositioning of protection sleeve from needle covering to needle uncovering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6Fully automatic sleeve extension, i.e. in which triggering of the sleeve does not require a deliberate action by the user
    • A61M2005/3267Biased sleeves where the needle is uncovered by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into a patient's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58Means for facilitating use, e.g. by people with impaired vision
    • A61M2205/583Means for facilitating use, e.g. by people with impaired vision by visual feedb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78Syringes
    • A61M5/31Details
    • A61M5/32Needles; Details of needles pertaining to their connection with syringe or hub; Accessories for bringing the needle into, or holding the needle on,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tection of needles
    • A61M5/3205Apparatus for removing or disposing of used needles or syringes, e.g. containers; 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from used needles
    • A61M5/321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 A61M5/3243Mean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al injuries by used needles being axially-extensible, e.g. protective sleeves coaxially slidable on the syringe barrel
    • A61M5/326Fully automatic sleeve extension, i.e. in which triggering of the sleeve does not require a deliberate action by the user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针组件,具有分别构成为至少一部分能够收容于具有开口部的外壳内的针支承部、可动型针罩部、筒部及施力部,针支承部支承能够供药液流动的中空状的针,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在使用时以使上述针的上述药液的注入侧端部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上述开口部内移动,筒部配置于上述针支承部上,且一部分能够与上述可动型针罩部抵接,施力部构成为,伴随着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对该可动型针罩部向与该一个方向相反方向施力,通过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向上述一个方向的移动,至少该可动型针罩部与上述筒部抵接而从移动前的规定位置向其他位置进行轴旋转,由此通过上述施力部而使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向上述相反方向移动,向上述相反方向的移动已完成的上述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与上述外壳卡止。

Description

针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针组件。具体而言,本公开涉及具备能够供药液流动的中空状的针且可更换地安装于在内部具备药液的笔形注入器的针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据说世界的糖尿病患者数今后将继续进一步增加。具体而言,据说世界的糖尿病患者数目前存在约4亿人以上,约30年后约增加到7亿人。为了治疗糖尿病,需要维持血糖值的恒常性,因此,胰岛素给药变得必不可少。
作为胰岛素给药方法,例如,已知有将在内部具备胰岛素液的笔形注入器和具备能够供药液流动的中空针的针组件组合来使用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将针组件安装于笔形注入器,将中空针穿刺于患者等后,给予胰岛素。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4738422号公报
在将上述的笔形注入器和针组件组合来使用的方式中,要求对患者等进行穿刺来给予胰岛素等药液后的中空针的安全保护。特别是,从防止在对患者等给予了药液后,带有血液的使用完毕的中空针误刺到医务人员的观点出发,上述的中空针的安全保护的需求更高。
关于这一点,在日常的业务中,医务人员使用针罩部来自行加盖使用完毕的中空针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需要能够自动地加盖中空针。另外,需要避免使用完毕的中空针从针罩部再次突出。而且,安装于笔形注入器的中空针一般为可更换的一次性类型,因此可能需要通过采用简单的构造而使成本较低的中空针。
发明内容
鉴于这一点,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中空针的自动加盖、中空针的再突出防止及简单的构造的针组件。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提供一种针组件,其中,具有分别构成为至少一部分能够收容于具有开口部的外壳内的针支承部、可动型针罩部、筒部及施力部,
上述针支承部支承能够供药液流动的中空状的针,
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在使用时以使上述针的上述药液的注入侧端部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上述开口部内移动,
上述筒部配置于上述针支承部上,且一部分能够与上述可动型针罩部抵接,
上述施力部构成为,伴随着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对该可动型针罩部向与该一个方向相反方向施力,
通过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向上述一个方向的移动,至少该可动型针罩部与上述筒部抵接而从移动前的规定位置向其他位置进行轴旋转,由此通过上述施力部而使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向上述相反方向移动,
向上述相反方向的移动已完成的上述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与上述外壳卡止。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能够提供中空针的自动加盖、中空针的再突出防止及简单的构造。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带整体罩)的立体图。
图1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无整体罩)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可动型针罩部的立体图。
图4A是示意性地表示筒部的立体图。
图4B是示意性地表示筒部的剖视图。
图5A是示意性地表示针支承部(带中空针)的立体图。
图5B是示意性地表示针支承部的俯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施力部的剖视图。
图7A是示意性地表示外壳的立体图。
图7B是示意性地表示可视觉确认地图示了内部构造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7C是示意性地表示外壳的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整体罩的立体图。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使用前)的立体图。
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使用前)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可动型针罩部的侧面下端部向筒部的第一筒部突状部的抵接时)的立体图。
图10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可动型针罩部的侧面下端部向筒部的第一筒部突状部的抵接时)的剖视图。
图11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筒部的第一筒部突状部的轴旋转开始时)的立体图。
图11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筒部的第一筒部突状部的轴旋转开始时)的剖视图。
图12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筒部的第一筒部突状部的轴旋转完成时)的立体图。
图12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筒部的第一筒部突状部的轴旋转完成时)的剖视图。
图13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完成时)的立体图。
图13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完成时)的剖视图。
图14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相反方向移动完成时)的立体图。
图14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可动型针罩部的相反方向移动完成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进行说明。
本申请发明人们针对用于能够提供中空针的自动加盖、中空针的再突出防止及简单的构造的解决方案深入研究,作为其结果提供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100能够可更换地安装于在内部具备药液的笔形注入器200。如图1A、图1B及图2所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100作为构成要素包括:具有开口部51的外壳50、分别构成为至少一部分能够收容于外壳50内的可动型针罩部10、筒部20、支承中空状的针60的针支承部30及施力部40。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100还具有能够在使用前覆盖这些构成要素的整体罩70。在使用时,该整体罩70能够被拆下(参照图1A)。上述构成要素(可动型针罩部10、筒部20、带中空针60的针支承部30、施力部40及外壳50)一体地组合,而构成上述针组件100。
针组件100的构成要素除了中空状的针60以外,能够主要由树脂部件构成。作为树脂部件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是选自由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及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中空状的针60能够由不锈钢等金属部件构成。
以下,本说明书中所说的“针组件100的使用时”是指至少拆下整体罩部(未图示)的状态。本说明书中所说的“一个方向”是指按下可动型针罩部10,而使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能够向外侧突出的方向。本说明书中所说的“相反方向”是指与使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向外侧突出的方向相反方向、即上推可动型针罩部10而使药液注入侧端部60a收容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内部的方向。
(外壳50)
外壳50构成为能够在内部收容可动型针罩部10、筒部20、带中空状的针60的针支承部30及施力部40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参照图1B、图2、图7A~图7C参照)。外壳50具有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在内部通过移动的开口部51。在外壳50例如具有大致圆筒形状的情况下,该开口部51能够形成于外壳50的上表面56侧。
外壳50在其侧面52具有被卡止部分53,被卡止部分53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形成且能够与后述的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卡止。具体而言,至少被卡止部分53的前端侧53a能够在后述的可动型针罩部10向相反方向的上推移动完成后与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卡止。另一方面,被卡止部分53不与按下移动前(相当于轴旋转前)及按下移动中途阶段(相当于轴旋转中途阶段)的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卡止。
从位置关系的观点来说,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移动完成后,成为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与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对置的位置关系、变成同轴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或者变成同列上的位置关系。另一方面,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按下移动前以及按下移动中途阶段,成为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与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不对置的位置关系、不是同轴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或者不是同列上的位置关系。
作为一个例子,外壳50不仅具有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通过移动的上述开口部51(以下称为第一开口部),还能够在侧面52具有第二开口部55。在该情况下,被卡止部分53能够相当于制作在外壳50的侧面形成的第二开口部55的轮廓部分的下缘部。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后述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开口部55向外侧突出,接着,突出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一部分能够与被卡止部分53(相当于制作第二开口部55的轮廓部分的下缘部)卡止。
为了适当地进行该卡止,优选从被卡止部分53(相当于制作第二开口部55的轮廓部分的下缘部)的两端沿着侧面52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狭缝54。通过形成有狭缝54,能够对被卡止部分53(相当于制作第二开口部55的轮廓部分的下缘部)提供挠性。由此,与没有形成狭缝54的情况相比,能够顺利地进行通过第二开口部55而向外侧突出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一部分相对于被卡止部分53的卡止。
并且,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优选具有以下的形态。具体而言,形成外壳50的内侧侧面52a的一部分的被卡止部分53的内侧侧面优选为斜坡面57。该斜坡面57(即倾斜面)是从被卡止部分53的前端侧53a向下方且向内侧连续的面。具体而言,该斜坡面57构成为随着朝向前端侧53a而向内侧方向逐渐倾斜。
通过该结构,随着朝向前端侧53a,能够增加被卡止部分53的厚度。因此,作为整体,被卡止部分53的强度提高,因此在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与被卡止部分53的前端侧53a卡止后,也能够继续维持该卡止状态。
另一方面,通过该结构,在被卡止部分53中,随着朝向与前端侧53a相反的一侧,能够减薄被卡止部分53的厚度。因此,作为整体,被卡止部分53的挠性提高,因此能够易使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卡止于被卡止部分53的前端侧53a。
另外,斜坡面57的数量与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数量对应。在一个例子中,当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数量为两个的情况下,与此对应地,斜坡面57的数量也为两个。特别是,在两个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相互对置配置的情况下,与此对应地,两个斜坡面57也相互对置配置(参照图7B及图7C)。
若被卡止部分的内侧侧面成为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且被卡止部分的前端侧为从该直线面向内侧部分延伸的闩锁(爪)部分的形态,则在该直线部分与闩锁(爪)部分之间能够形成陡峭的壁状的内侧侧面。因此,存在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钩挂于该陡峭的壁状的内侧侧面的可能性。
相对于此,若在被卡止部分53的内侧侧面形成有逐渐倾斜的斜坡面57,则能够适当避免在后述的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移动中途,在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卡止于被卡止部分53的前端侧53a之前的期间钩挂于被卡止部分53的内侧侧面。
更优选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能够与被卡止部分53接触的斜坡面57能够仅形成于中央区域53b,而不是被卡止部分53的整个内侧侧面。由此,在后述的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移动中途,能够减小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与被卡止部分53的内侧侧面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减小两者之间的接触阻力,因此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移动。
此外,能够在外壳50的外侧侧面52b的下方区域还具有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肋部分58。通过该肋部分58的存在,能够在针组件100的使用后,从针组件100拆下笔形注入器200时作为抓持部分发挥功能。具体而言,通过将手指钩挂于该肋部分58(或者设置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31的外侧面的肋部分31c)来使其轴旋转,能够从针支承部30、即针组件100拆下笔形注入器200。
(可动型针罩部10)
可动型针罩部10在未使用时覆盖支承于针支承部30且能够供药液流动的中空状的针60,能够在使用时以使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的注入侧端部60a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外壳50的开口部51向一个方向通过移动(参照图1A~图3)。
具体而言,在未使用时,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部分覆盖位于比外壳50的开口部51靠外侧的中空针60,剩余的部分收容于外壳50的内部。另一方面,在使用时,通过在外壳50的开口部51内按下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使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的注入侧端部60a向外侧突出。此时,可动型针罩部10的大致全部能够收容于外壳50的内部。
可动型针罩部10具有大致圆筒状,筒部20被定位于其内侧区域17。可动型针罩部10具有形成于外侧侧面11的一个以上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在一个例子中,设置相互对置配置的两个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
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形状是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按下方向(一个方向)移动时能够与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卡止的形状。除此之外,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形状是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方向(相反方向)移动时不与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卡止而能够越过被卡止部分53的形状。
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成为翼状。具体而言,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能够是一端12a安装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外侧侧面11,另一端12b向侧面下端部16侧并朝向下方的翼状部件。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从尽可能增大与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的卡止空间的观点出发,优选为能够包括随着朝向另一端12b而外侧侧面11与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翼部分)的距离逐渐变大的结构。
大致圆筒状的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在其侧面下端部16具有倾斜面13。虽然后文叙述,但可动型针罩部10并非必须在侧面下端部16具有倾斜面13,只要该侧面下端部16及筒部20的第一筒部突状部22的至少一方具有倾斜面即可。
大致圆筒状的可动型针罩部10具有与能够抵接于后述的第一筒部突状部22的侧面下端部16连续的切口部15。切口部15能够通过侧面下端部16的一部14分朝向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方向(相当于上述相反方向)形成凹部形状而形成。即,可动型针罩部10的侧面下端部16具有与第一筒部突状部22抵接的部分和与该抵接部分连续的凸部形状的部分。
切口部15的位置被调整为,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轴旋转后,切口部15和后述的第一筒部突状部22能够成为大致同轴上。由此,轴旋转完成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进一步进行按下移动,而不会与第一筒部突状部22再次抵接。
可动型针罩部10在内侧侧面18还具有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例如能够形成于可动型针罩部10的侧面下端部16的内侧。该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具有以下的特征。具体而言,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构成为,在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按下方向移动时,能够越过后述的筒部20的第二筒部突状部23,但一旦越过,则无法沿着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方向再次越过第二筒部突状部23而卡止于第二筒部突状部23。
并且,可动型针罩部10还具有在外侧侧面11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局部形成的第三针罩部突状部11a。具体而言,第三针罩部突状部11a能够配置为在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与侧面下端部16之间,且比以包围后述的可动型针罩部10的外侧侧面11的方式设置的施力部40靠内侧。通过该配置方式,能够在施力部40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外侧侧面11(没有设置第三针罩部突状部11a的主要部分)之间设置微小的间隙。
如后述那样,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及与一个方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移动。具体而言,伴随着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移动,作为施力部40的压缩螺旋弹簧暂时收缩,在暂时收缩了的压缩螺旋弹簧上作用欲拉伸的力而能够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移动。即,随着可动型针罩部10的移动,施力部40收缩或拉伸。针对这一点,通过设置上述微小的间隙,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可动型针罩部10与施力部40的接触区域。由此,能够使可动型针罩部10的轴移动、和施力部40的收缩及拉伸行为都顺利地进行。
(筒部20)
筒部20构成为,配置于针支承部30上、具体而言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上,且可动型针罩部10与筒部20的一部分能够抵接。筒部20具有大致圆筒状,能够被定位于上述可动型针罩部10的内侧区域17。另外,在大致圆筒状的筒部20的内侧区域25,带中空状的针60的针支承部30的延伸部分32能够沿着长度方向移动(参照图1B、图2、图4A及图4B)。
在筒部20的外侧侧面21设置有第一筒部突状部22。具体而言,第一筒部突状部22以沿与筒部20的长度方向(或者延伸方向或轴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筒部20的外侧侧面21。第一筒部突状部22的位置被调整为,能够与在使用时向按下方向移动的可动型针罩部10的侧面下端部16抵接。沿与筒部20的长度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第一筒部突状部22在剖视或侧视时具有大致圆形形状。
第一筒部突状部22并非必须在剖视或侧视时具有大致圆形形状,也能够具有倾斜面。即,只要可动型针罩部10的侧面下端部16及筒部20的第一筒部突状部22的至少一方具有倾斜面即可。通过采用该结构,在使用时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按下方向移动而侧面下端部16与筒部20的第一筒部突状部22抵接时,能够对被按下的可动型针罩部10施加轴旋转力。
此外,为了对可动型针罩部10适当施加轴旋转力,优选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轴旋转时作为抵接的对象的筒部20不进行轴旋转而支承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上表面。其结果是,能够使被按下的可动型针罩部10适当地进行轴旋转。
另外,筒部20的外侧侧面21具有厚度相对大的第一外侧侧面21a和与第一外侧侧面21a相比厚度相对薄的第二外侧侧面21b。具体而言,在筒部20的外侧侧面21中,厚度相对厚的第一外侧侧面21a与厚度相对薄的第二外侧侧面21b交替配置。
通过该结构,筒部20能够在其外侧侧面21隔开规定的间隔地还具有第二筒部突状部23及台阶部分24。关于第二筒部突状部23与台阶部分24的位置关系,前者隔着第二外侧侧面21b而位于按下方向侧(即下侧),后者隔着第二外侧侧面21b被定位于上推方向侧(即上侧)。
关于第二筒部突状部23,构成为在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按下方向移动时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能够越过,若一旦越过,则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卡止于该第二筒部突状部23,而无法沿着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方向再次越过。在后述的优选方式中会进行说明,通过该卡止,筒部20与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一体移动,筒部20能够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开口部一部分突出移动。由此,在筒部20为带颜色的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从外部可视觉确认地判别中空状的针60是否使用完毕。
关于台阶部分24,即使在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按下方向移动前对可动型针罩部10作用了上推方向的力,也能够与位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内侧的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卡止。并且,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能够与制作外壳50的开口部51的上表面56或侧面52卡止。
通过两者的卡止,能够在针组件100的未使用时,适当地避免可动型针罩部10从外壳50拆下。因此,能够适当地避免在针组件100的未使用时中空状的针60向外侧露出。由此,能够也适当地确保针组件100在未使用时的安全性。
筒部20在大致圆筒状的筒部20的内侧区域25的下端还具有第三筒部突状部26。该第三筒部突起部26构成为能够与形成于后述的针支承部30的延伸部分32的外表面的第一针支承部突起部32a卡合。具体而言,该第三筒部突起部26构成为与第一针支承部突起部32a同轴方向且位于比第一针支承部突起部32a靠下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该第三筒部突起部26配置于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开口部一部分突出移动的筒部20无法进一步向外部移动的位置。
由此,即使对可动型针罩部10作用了向外部拉出的力,也能够适当地避免随之筒部20被拆下。并且,能够使筒部20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开口部一部分突出的区域恒定,而与可动型针罩部10向按下方向的移动量的大小无关。
另外,筒部20在其下端侧还具有狭缝27。由此,能够对筒部20的下端侧提供挠性。其结果是,能够易使后述的针支承部30的第一针支承部突起部32a通过该具有挠性的狭缝27。
(施力部40)
施力部40构成为,随着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移动,可动型针罩部10被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施力。具体而言,施力部40设置为包围可动型针罩部10的外侧侧面11。除此之外,施力部40以其一端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上表面31α接触、其另一端与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接触的方式,配置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上表面31α与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之间。
虽未特别限定,但作为施力部40,能够使用压缩螺旋弹簧。在使用压缩螺旋弹簧的情况下,伴随着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移动,位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与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暂时收缩。通过在该暂时收缩了的压缩螺旋弹簧上作用欲拉伸的力而能够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移动。
(针支承部30)
针支承部30支承有能够供药液流动的中空状的针60(参照图1B、图2、图5A及图5B)。针支承部30具有基座部分31及与该基座部分31一体地构成的延伸部分32。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在内部具有空间区域,能够收容针60的与药液注入侧端部60a相反侧的非注入侧端部60b。另外,基座部分31能够在其外侧面具有肋部分31c,肋部分31c在针组件100的使用后作为从针组件100拆下笔形注入器200时的抓持部分发挥功能。
另外,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内侧面能够与笔形注入器200的外侧面相互连接保持。作为两者的连接保持的方法,能够使用利用了外螺纹和内螺纹的组合的螺纹接合形式等。若基座部分31的内侧面与笔形注入器200的外侧面能够相互连接保持,则基座部分31能够具有任意的形态。作为一个例子,图1B等示出了基座部分31在其下端侧具有凸缘部分的方式,但基座部分31不一定需要在其下端侧具有凸缘部分,基座部分31的内侧空间中的、插入笔形注入器200的部分的内侧空间作为整体能够具有大致相同的直径。此外,在图1B等所图示的方式中,在基座部分31的凸缘部分形成有上述的肋部分31c,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在基座部分31的内侧面和笔形注入器200的外侧面连接保持的部位所对应的基座部分的外侧面的规定部位形成有该肋部分即可。
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避免针60的非注入侧端部60b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暴露在外侧,由此,能够避免非注入侧端部60b误刺到针组件100的使用者。
针支承部30的延伸部分32以从基座部分31的上表面突出的方式被定位。该延伸部分32能够沿着长度方向在大致圆筒状的筒部20的内侧区域25滑动。为了能够进行该滑动移动,延伸部分32的宽度尺寸优选与大致圆筒状的筒部20的内侧区域25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由此,在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按下方向移动来使针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向外侧突出时,能够将针的突出方向确定为恒定。
延伸部分32在外表面具有第一针支承部突起部32a。该第一针支承部突起部32a构成为,能够与筒部20的第三筒部突状部26卡止地,位于与突状部26同轴方向且比第三筒部突状部26靠上方的位置。通过该结构,能够避免拆下上述的筒部20,和使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开口部一部分突出的筒部20的区域恒定。
另外,延伸部分32在基座部分侧端部具有在俯视时沿着其周围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的凸部32b(参照图5B)。通过该结构,能够隔开规定的间隔形成凹部33。该凹部33与筒部20的第三筒部突起部26能够相互嵌合。由此,能够适当地避免筒部20相对于针支承部30的延伸部分32进行轴旋转。此外,如上述那样,在筒部20的下端侧形成有狭缝27,因此能够对筒部20的下端侧提供挠性。由此,能够易使针支承部30的第一针支承部突起部32a通过该具有挠性的狭缝27。其结果是,能够顺利地进行筒部20向针支承部30的延伸部分32的设置。
延伸部分32能够在凹部33的形成区域的基座部分侧端部还具有第二针支承部突起部32c。在针组件100的使用开始前,该第二针支承部突起部32c位于比位于筒部20的内侧区域25的下端的第三筒部突状部26靠上方的位置,且配置为能够与第三筒部突状部26接触若干程度。通过该结构,在针组件100的使用开始前,能够避免筒部20容易脱落。
并且,基座部分31能够还具有从其上表面31α的轮廓部分沿与延伸部分32同轴方向延伸的堤坝部分31a。如上述那样,施力部40的一端配置为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上表面31α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堤坝部分31a的内侧配置施力部40。通过该配置,堤坝部分31a能够作为施力部40向与收缩/拉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即横向)的位置偏移的限位器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适当地抑制施力部40的位置偏移。
(整体罩部70)
关于整体罩部70,只要在向笔形注入器200安装针组件100的组合为一体的构成要素(可动型针罩部10、筒部20、带中空针60的针支承部30、施力部40及外壳50)前,能够收容这些构成要素即可(参照图8)。此外,从安全方面及卫生方面的观点出发,优选在针组件100的使用前,整体罩部70将用于在内部收容上述组合为一体的构成要素的开口部密封。
(本公开的特征部分)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在至少将上述的可动型针罩部10、筒部20、针支承部30、施力部40及外壳50一体地组合的状态下,具有以下的技术特征(参照图1B及图2)。
具体而言,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的移动,至少可动型针罩部10与筒部20抵接而从移动前的规定位置向其他位置进行轴旋转,由此通过施力部40而使“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向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方向移动。并且,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已完成的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与外壳50卡止。本说明书中所说的“‘至少’可动型针罩部10进行轴旋转”是指作为轴旋转的对象至少包括可动型针罩部、即进行轴旋转的对象为一个以上。
根据上述特征,在针组件100的使用时,伴随着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移动,通过施力部40能够对可动型针罩部10施力。因此,向该一个方向移动了的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向与一个方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将从可动型针罩部10向外侧暂时突出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自动地”收容于针罩部10的内部。
除此之外,根据上述特征,“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的移动完成了的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与外壳50能够卡止,因此通过该卡止,能够抑制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完成了的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再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避免使用完毕的中空状的针60从可动型针罩部10再次突出。
另外,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仅利用施力部40、可动型针罩部10的轴旋转、以及可动型针罩部10与外壳50的卡止,便实现了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的自动收容和使用完毕的针60的再突出避免。即,使用整体具有简单构造的针组件100,能够实现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的自动收容和使用完毕的针60的再突出避免。在这一点上,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也具有技术特征。
此外,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100优选采用下述方式。
在一个方式中,优选上述筒部20能够与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一体移动。
如上述那样,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移动。此时,筒部20能够与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一起一体移动,从而除了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以外,筒部20也能够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移动。另外,如上述那样,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完成了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的移动的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被抑制了如下动作,即:完成了向相反方向的移动的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再移动。因此,与可动型针罩部10一起一体移动的筒部20也能够被抑制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再移动。
此时,在可动型针罩部10向该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的移动完成时,特别优选能够与可动型针罩部10一体移动的筒部20的一部分至少能够从外壳50的开口部51突出。
第一,如上述那样,由于与可动型针罩部10一起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一体移动的筒部20被抑制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再移动,因此在构成为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上推方向的移动完成时,筒部20能够从外壳50的开口部51突出的情况下,该突出状态能够被固定维持。第二,可动型针罩部10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的移动完成时是已经完成了使用中空状的针60的向体内的药液注入的时刻。即,可动型针罩部10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的移动完成时是中空状的针60的使用完毕状态。
鉴于以上的点,能够将被固定维持从外壳50的开口部51的突出状态的筒部20用作用于判别中空状的针60的使用完毕与否的判断要素。特别是,在可动型针罩部10为透明或半透明,另一方面,筒部20为着色标记部的情况下,能够透过可动型针罩部10从外侧视觉确认从外壳50的开口部51被突出维持的着色的筒部20。因此,能够简便地判定中空状的针60为使用完毕。
其结果是,能够适当地避免医务人员等误使用使用完毕的针组件。另外,即使在药液给药完成前的针组件的样本组内误混入了使用完毕的针组件的情况下,医务人员等将能够从外侧视觉确认作为标记部发挥功能的筒部20的针组件判定为使用完毕的针组件,能够适当地将其从药液给药完成前的针组件的样本组内去除。
综上所述,根据本方式,筒部20不仅为了使可动型针罩部10进行轴旋转而发挥功能,还能够作为用于判别中空状的针60是否使用完毕的着色标记部发挥功能。即,根据本方式,在判别中空状的针60是否使用完毕时,不需要另外准备例如环状的着色标记部,能够适当地避免针组件100的构成要素的部件数量不必要地增大。
以下,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100的动作方式进行说明。
如上述那样,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的移动,从而至少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与筒部20抵接而进行轴旋转。作为一个例子,轴旋转对象能够单独是可动型针罩部10。以下,以轴旋转对象单独是可动型针罩部10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然而,该方式不过是一个例子,也能够采用除了可动型针罩部10以外,筒部20也能够成为轴旋转对象的方式。
针组件100向笔形注入器的安装+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前
首先,将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100安装于在内部具备药液的笔形注入器(参照图9A及图9B)。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使用前)的立体图。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件的动作流程(使用前)的剖视图。
具体而言,将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内侧面与笔形注入器200的外侧面相互连接保持,并且将支承固定于针支承部30的延伸部分32的中空状的针60的非注入端60b插入于笔形注入器200(一并参照图1B)。由此,能够将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100安装于在内部具备药液的笔形注入器。
接下来,为了进行向体内的药液给药,将以覆盖一体组合的构成要素(可动型针罩部10、筒部20、带中空针60的针支承部30、施力部40及外壳50)的方式安装的整体罩部70拆下。在整体罩部70拆下后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前,通过配置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与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之间的施力部40,可动型针罩部10被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施力。
具体而言,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前,通过施力部40对可动型针罩部10施力,以使其定位于不使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向外侧突出的部位。由此,在整体罩部70的拆下后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前,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能够维持不向外侧突出的状态。
另外,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前,筒部20的台阶部分24与位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内侧侧面18的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能够相互卡止。而且,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能够与形成外壳50的开口部51的上表面56或侧面52卡止。由此,在针组件100的未使用时(相当于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前),能够适当地避免可动型针罩部10从外壳50拆下。
根据以上的情况,避免了从外壳50的拆下的可动型针罩部10被施力,以使其定位于不使中空状的针60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其结果是,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前(相当于穿刺开始前),能够适当地抑制可动型针罩部10被拆下、以及/或者由于向按下方向移动而使中空状的针60向外侧露出而误刺到医务人员等。
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开始
接下来,由医务人员或患者开始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相当于按下方向)移动。在其移动开始阶段,可动型针罩部10、筒部20及施力部40进行以下的动作(参照图10A及图10B)。
具体而言,在将可动型针罩部10按压于患者等的皮肤的状态下开始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以使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能够从可动型针罩部10向外侧突出。在实际的动作时,在将可动型针罩部10按压于患者等的皮肤的状态下将外壳50向患者等的皮肤侧压入,利用此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来开始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
如上述那样,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被定位于不与按下移动前(相当于一个方向移动前)的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卡止的部位。即,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按下移动前,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与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成为不对置的位置关系、不是同轴上的位置关系以及/或者不是同列上的位置关系。由于采用该位置关系,因此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按下移动前(相当于一个方向移动前),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不卡止于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因此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进行顺畅的一个方向移动。
此外,如上述那样,施力部40以其一端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上表面接触,另一方面,其另一端与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接触的方式,配置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与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之间。在作为施力部40使用压缩螺旋弹簧的情况下,伴随着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移动开始,位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与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开始收缩。
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
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开始后,在其移动中途阶段,可动型针罩部10、筒部20及施力部40进行以下的动作(参照图10A~图12B)。
具体而言,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阶段,可动型针罩部10的侧面下端部16与筒部20的第一筒部突状部22抵接。在该抵接时,如上述那样,可动型针罩部10的侧面下端部16及筒部20的第一筒部突状部22的至少一方具有倾斜面,因此可动型针罩部10在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移动的同时,能够被该罩部10施加轴旋转力。
由此,如图11A及图11B所示,能够使被按下的可动型针罩部10相对于筒部20开始轴旋转。此外,在轴旋转对象单独是可动型针罩部10的情况下,为了对可动型针罩部10适当施加轴旋转力,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轴旋转时作为抵接的对象的筒部20优选保持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上表面,而不进行轴旋转。
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中途阶段,与一个方向移动开始阶段相比,作为位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与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之间的施力部40的压缩螺旋弹簧进一步收缩。
如上述那样,可动型针罩部10采用具有与能够抵接于第一筒部突状部22的侧面下端部16连续的切口部15的结构。若以能够与第一筒部突状部22抵接的侧面下端部16为倾斜面13的情况为例,则通过采用该结构,轴旋转开始的可动型针罩部10从“抵接时的倾斜面13与第一筒部突状部22的直接对置状态”向“切口部15与第一筒部突状部22位于大致同轴上的状态”转移。
在该状态的转移完成时、即成为“切口部15与第一筒部突状部22位于大致同轴上的状态”时,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可动型针罩部10的轴旋转完成。
在本公开的针组件100中,可动型针罩部10的轴旋转完成的时机优选构成为比中空状的针60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开口部出来的时机早。由此,在中空状的针60出来的时机,已经整备了通过施力部40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上推方向移动的态势。因此,能够避免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向可动型针罩部10的外侧突出。
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完成时
在上述轴旋转后(可称为轴旋转完成后),由于是切口部15和第一筒部突状部22位于大致同轴上的关系,因此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向一个方向进一步进行按下移动,而不会与第一筒部突状部22再次抵接。
若继续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的进一步的按下移动,则最终可动型针罩部10的侧面下端部16能够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的上表面抵接。由此,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按下移动)完成。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该一个方向移动完成时,能够使安装于针支承部30的中空状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向可动型针罩部10的外侧适当地突出。
此外,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完成阶段,与一个方向移动中途阶段相比,作为位于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与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之间的施力部40的压缩螺旋弹簧进一步收缩。
药液给药实施
若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一个方向移动完成,则实施向体内给予药液(参照图13A及图13B)。
如上述那样,关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100,在将可动型针罩部10按压于患者等的皮肤的状态下使用。若在该状态下药液注入侧端部60a突出到可动型针罩部10的外侧,则包含药液注入侧端部60a的中空状的针60能够通过患者等的皮肤穿刺到体内。在该穿刺状态下,从在内部具备药液的笔形注入器经由中空状的针60向患者等的体内投放药液。
可动型针罩部10的相反方向移动开始(药液给药完成后)
若规定量的药液的给药完成,则释放中空状的针60向患者等的皮肤的穿刺状态,使可动型针罩部10从该皮肤离开。
(药液注入侧端部60a的“自动”收容)
在使可动型针罩部10从患者等的皮肤离开的前阶段,如上述那样作为施力部40的压缩螺旋弹簧成为收缩的状态。由于施力部40为收缩状态,因此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被施力部40施力。而且,若使可动型针罩部10从患者等的皮肤离开,则在作为暂时收缩了的施力部40的压缩螺旋弹簧上作用欲拉伸的力。另外,针支承部30的基座部分31成为被保持的状态、即不移动的状态。
根据以上情况,通过作用于施力部40的欲拉伸的力而对可动型针罩部10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施力,由此能够使可动型针罩部10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移动。其结果是,如图14A及图14B所示,能够将从可动型针罩部10向外侧暂时突出的针60的药液注入侧端部60a“自动”地收容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内部。
此外,如上述那样,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形状是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方向(相反方向)移动时不与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卡止而能够越过被卡止部分53的形状。因此,可动型针罩部10能够在避免了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与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的卡止的状态下顺利地向上推方向移动。
(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再移动”防止)
若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上推方向进一步移动,则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越过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如上述那样,可动型针罩部10构成为,在按下方向(一个方向)移动时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能够与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卡止。
因此,若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一旦越过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则即使对可动型针罩部10作用向按下方向(一个方向)再移动的力,通过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与被卡止部分53的卡止,也能够适当地抑制可动型针罩部10向按下方向(一个方向)的再移动。
作为一个例子,上述被卡止部分53能够相当于制作在外壳50的侧面形成的第二开口部55的轮廓部分的下缘部。在该情况下,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开口部55向外侧突出,接着,突出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一部分能够与被卡止部分53(相当于制作第二开口部55的轮廓部分的下缘部)卡止。
此外,若从被卡止部分53(相当于制作第二开口部55的轮廓部分的下缘部)的两端沿着侧面52的长度方向形成有狭缝54,则能够对被卡止部分53提供挠性。由此,与没有形成狭缝54的情况相比,能够顺利地进行通过第二开口部55而向外侧突出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的一部分相对于被卡止部分53的卡止。从其他观点来说,若存在狭缝54,则在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上推方向进一步移动时,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更易越过外壳50的被卡止部分53的方面上也是有利的。
(可动型针罩部10从外壳50的“拆下”防止)
如上述那样,位于可动型针罩部10的内侧的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能够与形成于筒部20的外侧侧面21的台阶部分24卡止(一并参照图3、图4A及图4B)。并且,可动型针罩部10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能够与制作外壳50的开口部51的上表面56或侧面52卡止。
通过两者的卡止,能够在可动型针罩部10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的移动完成后,适当地避免可动型针罩部10从外壳50拆下。因此,能够适当地在避免针组件100的使用完成时中空状的针60向外侧露出。由此,能够也适当地确保针组件100在使用完成时的安全性。
(作为标记部的筒部的使用)
由于上面已经叙述过,所以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而简化记载,若是上述筒部20能够与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一体移动的结构,则除了轴旋转后的可动型针罩部10以外,筒部20也能够向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移动。
关于该一体移动,能够通过构成为在可动型针罩部10的上推方向移动时,第二针罩部突状部19卡止于筒部20的第二筒部突状部23而实现。并且,如上述那样,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完成了的可动型针罩部10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再移动被抑制,因此与可动型针罩部10一起一体移动的筒部20也能够被抑制向一个方向(按下方向)的再移动。
此时,在可动型针罩部10向该相反方向(上推方向)的移动完成时,若能够与可动型针罩部10一体移动的筒部20的一部分至少能够从外壳50的开口部51突出,则该突出状态被固定维持。因此,能够将该突出状态被固定维持的筒部20用作用于判别中空状的针60是否使用完毕的判断要素。
特别是,在可动型针罩部10为透明或半透明,另一方面,筒部20为着色标记部的情况下,能够透过可动型针罩部10从外侧视觉确认从外壳50的开口部51被突出维持的着色的筒部20。因此,能够简便地判定中空状的针60使用完毕。
以上,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过是例示了本公开的应用范围中的典型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容易理解本公开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此外,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包含以下的优选方式。
第一方式:
一种针组件,其中,具有分别构成为至少一部分能够收容于具有开口部的外壳内的针支承部、可动型针罩部、筒部及施力部,
上述针支承部支承能够供药液流动的中空状的针,
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在使用时以使上述针的上述药液的注入侧端部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上述开口部内移动,
上述筒部配置于上述针支承部上,且一部分能够与上述可动型针罩部抵接,
上述施力部构成为,伴随着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上述一个方向移动,对该可动型针罩部向与该一个方向相反方向施力,
通过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向上述一个方向的移动,至少该可动型针罩部与上述筒部抵接而从移动前的规定位置向其他位置进行轴旋转,由此通过上述施力部而使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向上述相反方向移动,
向上述相反方向的移动已完成的上述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与上述外壳卡止。
第二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筒部能够与上述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一体移动。
第三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二方式的基础上,在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向上述相反方向的移动完成时,能够与该可动型针罩部一体移动的上述筒部的一部分至少能够从上述外壳的上述开口部突出。
第四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一方式~第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可动型针罩部为透明或半透明,另一方面,上述筒部为用于判别是否使用完毕上述针的着色标记部。
第五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具有大致圆筒状,在外侧侧面具有第一筒部突状部的上述筒部被定位于该圆筒状的该可动型针罩部的内侧区域,
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侧面下端部及上述第一筒部突状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能够相互抵接的倾斜面,伴随着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上述一个方向移动,该可动型针罩部的上述侧面下端部与上述第一筒部突状部抵接,由此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进行轴旋转。
第六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五方式的基础上,仅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侧面下端部具有上述倾斜面,上述第一筒部突状部在剖视或侧视时具有大致圆形形状。
第七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五方式或第六方式的基础上,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具有与抵接于上述第一筒部突状部的上述侧面下端部连续的切口部,
在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上述轴旋转后,上述切口部和上述第一筒部突状部能够被定位在大致同轴上。
第八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七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上述切口部,上述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向上述一个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按下移动,而不会与上述第一筒部突状部抵接。
第九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一方式~第八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具有在外侧侧面局部形成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在上述针支承部与上述第一针罩部突状部之间配置上述施力部。
第十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九方式的基础上,通过上述施力部,经由上述第一针罩部突状部进行了向上述一个方向的按下移动的上述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向上述相反方向移动。
第十一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九方式或第十方式的基础上,上述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上述第一针罩部突状部能够与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侧面的被卡止部分卡止。
第十二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九方式~第十一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第一针罩部突状部成为翼状。
第十三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五方式~第十二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筒部在上述外侧侧面还具有不同于上述第一筒部突状部的第二筒部突状部,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在内侧侧面还具有第二针罩部突状部,在上述轴旋转后的上述可动型针罩部向上述相反方向移动时,上述第二针罩部突状部能够与上述第二筒部突状部卡止。
第十四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一方式~第十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能够可更换地安装于在内部具备上述药液的笔形注入器。
第十五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一方式~第十四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上述针支承部具有基座部分,上述基座部分能够在内部收容上述针的与上述药液的上述注入侧端部相反侧的非注入侧端部。
第十六方式:
针组件在上述第十五方式的基础上,上述针支承部还具有延伸部分,上述延伸部分在内部具有固定支承于上述基座部分上的上述针,上述针支承部的上述延伸部分能够在上述可动型针罩部的内部移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针组件能够可更换地安装于在内部具备药液的笔形注入器。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主张基于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061217号(申请日:2021年3月31日,发明的名称:“针组件”)的巴黎公约上的优先权。该申请中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该引用而包含在本说明书中。
附图标记说明
200…在内部具备药液的笔形注入器;100…针组件;70…整体罩部;60…中空状的针;60a…针的注入侧端部;60b…针的非注入侧端部;50…外壳;51…开口部(第一开口部);52…侧面;52a…外壳的内侧侧面;52b…外壳的外侧侧面;53…被卡止部分;53a…被卡止部分的前端侧;53b…被卡止部分的中央区域;54…狭缝;55…第二开口部;56…上表面;57…斜坡面;58…肋部分;40…施力部;30…针支承部;31…基座部分;31α…基座部分的上表面;31a…堤坝部分;31b…能够与外壳的被卡止部分(外壳侧面开口部)卡止的卡止部分;31c…肋部分;32…延伸部分;32a…第一针支承部突起部;32b…凸部;32c…第二针支承部突起部;33…凹部;20…筒部;21…外侧侧面;21a…第一外侧侧面;21b…第二外侧侧面;22…第一筒部突状部;23…第二筒部突状部;24…台阶部分;25…内侧区域;26…第三筒部突状部;27…狭缝;10…可动型针罩部;11…外侧侧面;11a…第三针罩部突状部;12…第一针罩部突状部;12a…针罩部突状部的一端;12b…针罩部突状部的另一端;13…倾斜面;14…凹部形状的侧面下端部的一部分;15…切口部;16…侧面下端部;17…内侧区域;18…内侧侧面;19…第二针罩部突状部。

Claims (16)

1.一种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具有分别构成为至少一部分能够收容于具有开口部的外壳内的针支承部、可动型针罩部、筒部及施力部,
所述针支承部支承能够供药液流动的中空状的针,
所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在使用时以使所述针的所述药液的注入侧端部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在所述开口部内移动,
所述筒部配置于所述针支承部上,且一部分能够与所述可动型针罩部抵接,
所述施力部构成为,伴随着所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一个方向移动,对该可动型针罩部向与该一个方向相反方向施力,
通过所述可动型针罩部向所述一个方向的移动,至少该可动型针罩部与所述筒部抵接而从移动前的规定位置向其他位置进行轴旋转,由此通过所述施力部而使轴旋转后的所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向所述相反方向移动,
向所述相反方向的移动已完成的所述轴旋转后的所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与所述外壳卡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部能够与所述轴旋转后的所述可动型针罩部一体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可动型针罩部向所述相反方向的移动完成时,能够与该可动型针罩部一体移动的所述筒部的一部分至少能够从所述外壳的所述开口部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型针罩部为透明或半透明,另一方面,所述筒部为用于判别是否使用完毕所述针的着色标记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型针罩部具有大致圆筒状,在外侧侧面具有第一筒部突状部的所述筒部被定位于该圆筒状的该可动型针罩部的内侧区域,
所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侧面下端部及所述第一筒部突状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能够相互抵接的倾斜面,伴随着所述可动型针罩部的所述一个方向移动,该可动型针罩部的所述侧面下端部与所述第一筒部突状部抵接,由此所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进行轴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仅所述可动型针罩部的侧面下端部具有所述倾斜面,所述第一筒部突状部在剖视或侧视时具有大致圆形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型针罩部具有与抵接于所述第一筒部突状部的所述侧面下端部连续的切口部,
在所述可动型针罩部的所述轴旋转后,所述切口部和所述第一筒部突状部能够被定位在大致同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切口部,所述轴旋转后的所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向所述一个方向进行进一步的按下移动,而不会与所述第一筒部突状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型针罩部具有在外侧侧面局部形成的第一针罩部突状部,在所述针支承部与所述第一针罩部突状部之间配置所述施力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施力部,经由所述第一针罩部突状部进行了向所述一个方向的按下移动的所述轴旋转后的所述可动型针罩部能够向所述相反方向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旋转后的所述可动型针罩部的所述第一针罩部突状部能够与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侧面的被卡止部分卡止。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针罩部突状部成为翼状。
13.根据权利要求5~12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部在所述外侧侧面还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筒部突状部的第二筒部突状部,所述可动型针罩部在内侧侧面还具有第二针罩部突状部,在所述轴旋转后的所述可动型针罩部向所述相反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针罩部突状部能够与所述第二筒部突状部卡止。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该针组件能够可更换地安装于在内部具备所述药液的笔形注入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支承部具有基座部分,所述基座部分能够在内部收容所述针的与所述药液的所述注入侧端部相反侧的非注入侧端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支承部还具有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在内部具有固定支承于所述基座部分上的所述针,所述针支承部的所述延伸部分能够在所述可动型针罩部的内部移动。
CN202280026433.7A 2021-03-31 2022-03-30 针组件 Pending CN1171201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1217 2021-03-31
JP2021061217 2021-03-31
PCT/JP2022/016267 WO2022210964A1 (ja) 2021-03-31 2022-03-30 針アッセンブ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20127A true CN117120127A (zh) 2023-11-24

Family

ID=834596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6433.7A Pending CN117120127A (zh) 2021-03-31 2022-03-30 针组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81172A1 (zh)
EP (1) EP4316553A1 (zh)
JP (1) JPWO2022210964A1 (zh)
KR (1) KR20240081443A (zh)
CN (1) CN117120127A (zh)
WO (1) WO202221096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91837A1 (en) * 2000-05-31 2001-12-06 Novo Nordisk A/S A disposable double pointed injection needle, and an insulin injection system comprising a disposable double pointed injection needle
KR100879498B1 (ko) * 2001-11-30 2009-01-20 노보 노르디스크 에이/에스 안전 바늘 조립체
US8062252B2 (en) 2005-02-18 2011-11-22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Safety shield system for a syringe
JP6955180B2 (ja) 2019-10-09 2021-10-27 富士通クライアント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316553A1 (en) 2024-02-07
KR20240081443A (ko) 2024-06-07
WO2022210964A1 (ja) 2022-10-06
JPWO2022210964A1 (zh) 2022-10-06
US20240181172A1 (en) 2024-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42280B1 (en) Automatic injection device with delay mechanism including dual functioning biasing member
JP7053755B2 (ja) 注射ペン
CN107261263B (zh) 注射器
JP6013483B2 (ja) 注射装置用の補充モジュール
EP3193989B1 (en) Needle assembly with needle shroud and movable needle support
US7918824B2 (en) Needled pharmaceutical delivery device with triggered automatic needle insertion and manually controlled pharmaceutical injection
JP2009511177A (ja) 医薬品注射用の器具
CA2671759A1 (en) Shieldable needle assembly with biased safety shield
US20090118678A1 (en) Injection needle
TWI630936B (zh) 驅動機構和藥物輸送裝置
WO2013046857A1 (ja) 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シリンジ組立体
JP2019069391A (ja) 針組立体
WO2019156201A1 (ja) 薬液注入装置
CN213284973U (zh) 注射器组件
CN117120127A (zh) 针组件
CN211561409U (zh) 笔式针
CN115227914A (zh) 安全组件
JP6342907B2 (ja) 液体投与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