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19683A -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19683A
CN117119683A CN202311039680.3A CN202311039680A CN117119683A CN 117119683 A CN117119683 A CN 117119683A CN 202311039680 A CN202311039680 A CN 202311039680A CN 117119683 A CN117119683 A CN 1171196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n device
circuit board
printed circuit
gan
layou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396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胜雷
孙雪晶
于龙洋
张进成
郝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103968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1968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119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196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1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surface mount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01Thermal arrangements, e.g. for cooling, heating or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05K1/0203Cooling of mounted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18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182Printed circui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non-printed electric component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mounted in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e.g. insert mounted components [IMC]
    • H05K1/185Components encapsulated in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incorporated in internal layers of a multilayer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涉及功率变换器领域,包括:印刷电路板;在垂直于印刷电路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印刷电路板两侧的第一GaN器件及第二GaN器件;垂直嵌入于印刷电路板的解耦电容;其中,第一GaN器件、第二GaN器件与解耦电容形成功率环路,此种设计方式可以减小功率环路占用的面积,从而减小了功率环路的自感,并通过减小自感进一步减小寄生电感。另外,由于第一GaN器件和第二GaN器件分别位于PCB板的上层和下层,因而也有利于改善GaN器件的散热,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率变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出于对变换器高功率密度和高效率的需求,往往通过提高开关频率来提高功率密度,进而减小输出电容电感的体积。但是,Si基器件的性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理论极限,开关速度不足以支撑变换器的高频开关需求,而第三代半导体GaN器件具有更快的开关频率、更低的导通电阻和更高的击穿电压,在功率变换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DC-DC变换器中,GaN器件仍存在一些挑战。首先,GaN器件具有较高的开关速度,因此对寄生电感等寄生参数很敏感,很小的寄生电感就会导致电路中较大的电压尖峰和谐振,进而使得GaN器件产生更大的开关损耗、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甚至导致GaN器件击穿,影响整个电路的效率和性能。其次,栅驱动电压的容忍度较小,例如,EPC公司的增强型GaN器件栅击穿电压仅为6V,5V是器件的最佳开启电压,只允许1V的超调量,也就是说,必须严格控制驱动回路的寄生电感,否则栅极很容易被击穿,导致GaN器件损坏。第三,GaN的阈值电压较低,那么寄生电感很容易导致栅压超过阈值电压,使得GaN器件误开。
相关技术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多采用横向或垂直的电路布局方式,其中功率环路的面积较大,导致寄生电感也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包括:
印刷电路板;
在垂直于印刷电路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两侧的第一GaN器件及第二GaN器件;
垂直嵌入于印刷电路板的解耦电容;
其中,所述第一GaN器件、所述第二GaN器件与所述解耦电容形成功率环路。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多个所述解耦电容,并且多个解耦电容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其中,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与印刷电路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GaN器件与所述第二GaN器件均为栅格阵列LGA封装,所述第一GaN器件靠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相间排布的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二GaN器件靠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相间排布的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GaN器件的第一漏极与第二GaN器件的第二源极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一GaN器件的第一源极与第二GaN器件的第二漏极分别对应设置。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GaN器件的第一漏极与第二GaN器件的第二源极通过解耦电容连接,所述第一GaN器件的第一源极与第二GaN器件的第二漏极通过过孔连接。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漏极包括:D11、D12、D13和D14,所述第一源极包括S11、S12、S13和S14,所述第一漏极包括:D21、D22、D23和D24,所述第一源极包括S21、S22、S23和S24,所述多个解耦电容包括:Cbus1、Cbus2、Cbus3和Cbus4;其中,
D11与S21、D12与S22、D13与S23、D14与S24分别通过Cbus1、Cbus2、Cbus3和Cbus4连接,S11与D21、S12与D22、S13与D23、S14与D24通过过孔连接,S21、Cbus1、D11、S11和D21形成第一功率环路,S23、Cbus2、D12、S12和D22形成第二功率环路,S23、Cbus3、D13、S13和D23形成第三功率环路,S24、Cbus4、D14、S14和D24形成第四功率环路。
在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孔中注入有金属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包括:印刷电路板;在垂直于印刷电路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印刷电路板两侧的第一GaN器件及第二GaN器件;垂直嵌入于印刷电路板的解耦电容;其中,第一GaN器件、第二GaN器件与解耦电容形成功率环路,此种设计方式可以减小功率环路占用的面积,从而减小了功率环路的自感,并通过减小自感进一步减小寄生电感。
另外,由于第一GaN器件和第二GaN器件分别位于PCB板的上层和下层,因而有利于GaN器件的散热,减少了外界热应力对GaN器件的影响,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Buck变换器的寄生电感示意图;
图2是传统的横向电路布局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传统的垂直电路布局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的PCB布局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CB布局图的AA’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CB布局图的BB’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并联电流环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8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强耦合时的一种示意图;
图8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弱耦合时的一种示意图;
图8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反向耦合时的一种示意图;
图9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强耦合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弱耦合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9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反向耦合时的另一种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个通电回路的磁通量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电路布局方式的仿真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电路布局方式的仿真结果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的仿真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的仿真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图1是相关技术中Buck变换器的寄生电感示意图。以降压变换器Buck为例分析其中的寄生电感,如图1所示,有三种寄生电感会对Buck变换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即:共源电感LS、功率回路电感LLoop和驱动回路电感LG,其中,共源电感Ls主要是由器件封装引起的寄生电感,功率回路电感LLoop和驱动回路电感LG则是由器件封装和电路布局决定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过程也同样适用于升压变换器、半桥、全桥和其他拓扑结构。
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多采用横向电路布局方式或垂直电路布局方式。图2是传统的横向电路布局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地,如图2所示,横向的电路布局方式中,所有元器件和布线都在印刷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的同一侧,一般位于顶层,虽然实施过程中会使解耦电容尽可能地靠近GaN器件,但该种布局方式下功率环路的面积仍然较大,因此功率回路电感LLoop较大,也导致寄生电感较大。
图3是传统的垂直电路布局方式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另一种垂直电路布局方式中,器件和解耦电容Cin分别设置在PCB板的顶层和底层,器件与解耦电容Cin通过通孔连接。与图2所示的横向电路布局方式相比,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功率环路的面积,减小了功率回路的线迹长度,进而减小了功率回路电感,此外,由于顶层和底层的电流流向是反向的,因而磁场可以自抵消,进一步减小了功率回路电感。
可见,垂直电路布局方式主要依赖于PCB板的厚度,PCB板越厚,功率环路面积越大,功率回路电感LLoop也就越大。然而,受到工艺的限制,极薄的PCB板的设计难度很大。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的PCB布局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CB布局图的AA’剖面图。如图4-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包括:
印刷电路板1;
在垂直于印刷电路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印刷电路板1两侧的第一GaN器件Q1及第二GaN器件Q2
垂直嵌入于印刷电路板1的解耦电容Cbus
其中,第一GaN器件Q1、第二GaN器件Q2与解耦电容Cbus形成功率环路。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包括:印刷电路板1、第一GaN器件Q1、第二GaN器件Q2和解耦电容Cbus,在图5所示视角下,第一GaN器件Q1与第二GaN器件Q2分别位于印刷电路板1的上方和下方,解耦电容Cbus则垂直嵌入在印刷电路板1中,如此可使第一GaN器件Q1、解耦电容Cbus、第二GaN器件Q2形成功率环路。
应当理解,本实施例通过将解耦电容Cbus垂直嵌入印刷电路板,使得功率环路面积的大小仅取决于PCB板的厚度,由于PCB板的厚度远远小于横向布线的长度,即使本实施例所采用的双层PCB板的厚度也仅为1.6mm,因而功率回路的面积远小于在PCB板表面布局的面积。再者,由于本申请中的两个GaN器件分别位于印刷电路板的两侧,而在现有的垂直电路布局方式中,两个GaN器件则是并排放置于PCB板的同一侧,因此,即使是在PCB板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功率环路的面积会比垂直电路布局方式中功率环路的面积小一半。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PCB布局图的BB’剖面图。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包括多个解耦电容Cbus,并且多个解耦电容Cbus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其中,印刷电路板1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与印刷电路板1所在的平面垂直。
进一步地,第一GaN器件Q1与第二GaN器件Q2均为栅格阵列LGA封装,第一GaN器件Q1靠近印刷电路板1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相间排布的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第二GaN器件Q2靠近印刷电路板1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相间排布的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GaN器件Q1与第二GaN器件Q2在垂直于印刷电路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的正投影并非完全对齐,而是第一GaN器件Q1的第一漏极与第二GaN器件Q2的第二源极分别对应设置、第一GaN器件Q1的第一源极与第二GaN器件Q2的第二漏极分别对应设置。
可选地,第一GaN器件Q1的第一漏极与第二GaN器件Q2的第二源极通过解耦电容Cbus连接,第一GaN器件Q1的第一源极与第二GaN器件Q2的第二漏极通过过孔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所示,第一漏极包括:D11、D12、D13和D14,第一源极包括S11、S12、S13和S14,第一漏极包括:D21、D22、D23和D24,第一源极包括S21、S22、S23和S24,多个解耦电容Cbus包括:Cbus1、Cbus2、Cbus3和Cbus4;其中,
D11与S21、D12与S22、D13与S23、D14与S24分别通过Cbus1、Cbus2、Cbus3和Cbus4连接,S11与D21、S12与D22、S13与D23、S14与D24通过过孔连接,S21、Cbus1、D11、S11和D21形成第一功率环路,S23、Cbus2、D12、S12和D22形成第二功率环路,S23、Cbus3、D13、S13和D23形成第三功率环路,S24、Cbus4、D14、S14和D24形成第四功率环路。
可选地,过孔中注入有金属铜。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使用的两个GaN器件中的源、漏极数量是固定的,即第一GaN器件Q1与第二GaN器件Q2均包括4个源极和6个漏极,源、漏极共有9个,该型号GaN器件对应的解耦电容则有4个,因此在图9所示视角下,第一GaN器件Q1上方与第二GaN器件Q2下方各有一个未连接使用的漏极D。
对于单电流环路,磁能在空间的磁场中,环路电感表达式为:
式中,Wm表示空间中储存的磁能,I表示流过环路的电流。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并联电流环路的等效电路图。如图7所示,对于多个并联的电流环路,每个环路中有自感、环路之间有互感,因此自感和互感产生的磁能构成了总磁能:
式中,Ii表示第i个环路的电流,Li表示第i个环路的自感,Mij表示第i个环路与第j个环路之间的互感,N表示环路数量。
进一步地,对于并联的多个电流环路,图5为其等效电路,那么电路总的环路电感为:
由公式(3)可知,可以通过降低互感来降低总的环路电感。
图8是电流细丝在不同耦合度下的示意图,其中,图8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强耦合时的一种示意图,图8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弱耦合时的一种示意图,图8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反向耦合时的一种示意图。进一步地,单个电流环路可以假设是由多个并联的电流环路细丝组成,如图8a所示,由于不同电流细丝之间的间距无限小,故可视作全耦合,并且各电流细丝中的电流方向相同,那么全耦合互感表示为:
式中,L1、L2分别表示两种电流细丝的电感,k表示耦合系数,M表示两种电流细丝之间的互感。
当两个电流细丝全耦合时耦合系数k=1,每个电流细丝的电感为L0,因此两两电流细丝之间的互感Mij=L0,那么单个电流环路的总电感可以简化为:
当电流细丝被分离成如图8b所示的弱耦合形式时,电流细丝之间的互感会随着电流细丝的间距增大而减小,导致总电感的减小,而在电流细丝处于图8c所示的反向耦合状态时,通过将相邻的电流细丝的电流反向,磁场会由于反向耦合而抵消,这样总的电感就会进一步减小。可选地,将每个电流细丝对应的矩阵环路的宽、长分别记作w、l,将不同矩阵环路之间的距离记作d,如图8b所示,两个矩阵环路之间的互感为:
式中,μ0表示真空磁导率。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不同耦合度下的另一种示意图,其中,图9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强耦合时的另一种示意图,图9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弱耦合时的另一种示意图,图9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流细丝在反向耦合时的另一种示意图。进一步地,将电流细丝分离成如图9b所示的低耦合度状态,此时电流细丝被稍稍分离开,电流细丝之间的互感会降低,如果把电流环路伸展成如图9c所示的平面并形成交错结构,则互感会进一步降低,因此交错结构会比单环路的电感更低。
示例性地,伸展成平面后电流细丝之间的互感为:
式中,K表示M中的一个系数,f(·)表示K中的一个系数,Zi表示第i个通电回路的阻抗,rj表示第j个通电回路的半径。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单个通电回路的磁通量示意图。如图10所示,对于单个通电环路,根据右手定则,电流会产生磁通密度B,穿过电流所包围的表面。通过回路的总的磁通量为:
式中,s表示单个通电回路的面积。
磁通量变化率在环路周围会产生电动势:
电感两端的电压可以表示为:
显然,当功率环路的面积减小时,磁通量减小,进而电感L也会随之减小。
那么结合前述分析,由于本实施例将解耦电容Cbus垂直嵌入PCB,因此减小了功率环路所占用的面积,进而减小了功率环路的自感,最终达到减小寄生电感的目的。
下面,通过仿真实验对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电路布局方式的仿真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统电路布局方式的仿真结果图。如图11-12所示,对现有技术中的横向电路布局方式进行仿真,仿真得到的寄生电感为0.9323nh。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的仿真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的仿真结果。如图13-14所示,对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进行仿真,得到的寄生电感为0.24947nh。
显然,与现有的路布局方式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电容组件相比,寄生电感减小了约0.68nh,将寄生电感降低了73%。
通过上述各实施例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包括:印刷电路板;在垂直于印刷电路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印刷电路板两侧的第一GaN器件及第二GaN器件;垂直嵌入于印刷电路板的解耦电容;其中,第一GaN器件、第二GaN器件与解耦电容形成功率环路,此种设计方式可以减小功率环路占用的面积,从而减小了功率环路的自感,并通过减小自感进一步减小寄生电感。
另外,由于第一GaN器件和第二GaN器件分别位于PCB板的上层和下层,因而有利于GaN器件的散热,减少了外界热应力对GaN器件的影响,从而提高器件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所述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所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印刷电路板;
在垂直于印刷电路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分别位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两侧的第一GaN器件及第二GaN器件;
垂直嵌入于印刷电路板的解耦电容;
其中,所述第一GaN器件、所述第二GaN器件与所述解耦电容形成功率环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所述解耦电容,并且多个解耦电容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其中,印刷电路板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平面与印刷电路板所在的平面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GaN器件与所述第二GaN器件均为栅格阵列LGA封装,所述第一GaN器件靠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相间排布的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二GaN器件靠近所述印刷电路板的一侧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相间排布的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GaN器件的第一漏极与第二GaN器件的第二源极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一GaN器件的第一源极与第二GaN器件的第二漏极分别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GaN器件的第一漏极与第二GaN器件的第二源极通过解耦电容连接,所述第一GaN器件的第一源极与第二GaN器件的第二漏极通过过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漏极包括:D11、D12、D13和D14,所述第一源极包括S11、S12、S13和S14,所述第一漏极包括:D21、D22、D23和D24,所述第一源极包括S21、S22、S23和S24,所述多个解耦电容包括:Cbus1、Cbus2、Cbus3和Cbus4;其中,
D11与S21、D12与S22、D13与S23、D14与S24分别通过Cbus1、Cbus2、Cbus3和Cbus4连接,S11与D21、S12与D22、S13与D23、S14与D24通过过孔连接,S21、Cbus1、D11、S11和D21形成第一功率环路,S23、Cbus2、D12、S12和D22形成第二功率环路,S23、Cbus3、D13、S13和D23形成第三功率环路,S24、Cbus4、D14、S14和D24形成第四功率环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中注入有金属铜。
CN202311039680.3A 2023-08-17 2023-08-17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Pending CN1171196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39680.3A CN117119683A (zh) 2023-08-17 2023-08-17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39680.3A CN117119683A (zh) 2023-08-17 2023-08-17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19683A true CN117119683A (zh) 2023-11-24

Family

ID=88794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39680.3A Pending CN117119683A (zh) 2023-08-17 2023-08-17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1968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5405B (zh) 多层半导体器件的寄生电感减小电路板布局设计
US11646672B2 (en) Power converting device
US10116201B2 (en) High power density inverter (I)
TWI338435B (zh)
JP6106127B2 (ja) スイッチングコンバ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US8823345B2 (en) Magnetic field cancellation in switching regulators
CN104934209B (zh) 超高频功率变换器的3d集成架构
US20180205314A1 (en) High Power Density Inverter (II)
EP3171499A1 (en) High power density inverter (i)
Halsted et al. A critique of little box challenge inverter designs: Breaking from traditional design tradeoffs
Feeney et al. A 20-MHz 1.8-W DC–DC converter with parallel microinductors and improved light-load efficiency
Dong et al. Design of high-speed H-bridge converter using discrete SiC MOSFETs for solid-state transformer applications
CN102412238A (zh) 具有降低的寄生回路电感的集成电路封装
CN107710582A (zh) 电力转换装置
Dechant et al. Design of a low multi-loop inductance three level neutral point clamped inverter with GaN HEMTs
CN117119683A (zh)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垂直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US8310329B1 (en) Interleaved common mode transformer with common mode capacitors
CN116246880A (zh) 一种极低漏感的反激变压器绕组方法
CN117202500A (zh) 用于降低GaN器件寄生电感的水平嵌入式电容PCB布局结构
CN110868078B (zh) 一种对称半桥lc串联谐振正弦功率变换电路
Cai Optimal design of mhz llc converter for 48v bus converter application
Horowitz et al. High Power Density Flying Capacitor Multilevel Inverter for Electric Aircraft with a Stacked PCB Interleaved Hybrid Commutation Loop Design
Duffy et al. MCM-L integrated transformers for low power applications
EP3651340B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EP3171684B1 (en) High power density inverter (i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