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8145A -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8145A
CN117098145A CN202210509124.7A CN202210509124A CN117098145A CN 117098145 A CN117098145 A CN 117098145A CN 202210509124 A CN202210509124 A CN 202210509124A CN 117098145 A CN117098145 A CN 117098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signal
access network
signal resource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0912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静
夏亮
王启星
王笑千
刘光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Ltd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0912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9814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1488 priority patent/WO202321691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7098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81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11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ree-space transmission, i.e. transmission through air or vacuum
    • H04B10/114Indoor or close-range type systems
    • H04B10/116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50Transmit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50Transmitters
    • H04B10/501Structural aspects
    • H04B10/502LED transmit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终端、接入网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终端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Description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室内可见光通信(VLC)利用发光二极管(LED)灯的高速闪烁传输信息,以自由空间作为传输信道,是一种高速环保的新型室内接入网技术。由于LED灯作为光源发出的光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造成其自身覆盖范围较小,当用户移动到VLC覆盖不到的区域时会中断服务;另一方面,相比于无线通信的穿透性,VLC很容易受到遮挡物的影响,造成通信链路的中断。另外,考虑到实际应用中,可见光上行实现难度大,因此可以将VLC与其他无线接入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异构组网。比如,以射频为例,如图1所示,在VLC异构组网中,假设可见光只有下行,没有上行,射频链路上下行均存在。
然而,在异构组网中,如何进行波束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相关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应用于终端,包括:
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方式的接入包括射频接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方式的接入包括光通信接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相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
所述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包括:
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B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C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一关联信息;其中,A=mod(N,M),M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一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不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波束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存在准共址(QCL)关系。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P;
所述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包括:
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前D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E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后P-D个第三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F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二关联信息;其中,D=mod(N,P),P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H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I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三关联信息;其中,G=mod(P,M),M为大于1的整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二关联信息、第三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确定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进行上行波束扫描。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利用所述第二信息确定上行传输使用的发送波束。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应用于接入网设备,包括:
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方式的接入包括射频接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方式的接入包括光通信接入。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相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M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或者,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不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波束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存在QCL关系。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P,M、N和P均为大于1的整数;或者,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上述方案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波束管理装置,设置在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确定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波束管理装置,设置在接入网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
第一通信接口,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第一处理器,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第二通信接口及第二处理器;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第一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终端侧任一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包括:第二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第二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接入网设备侧任一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终端侧任一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上述接入网设备侧任一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网络侧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所述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指示的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可建立提供第一方式接入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提供第二方式接入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波束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方式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如此,终端不需要针对网络侧的每个接收波束都发送多个参考信号资源,而是只针对上行接收波束集合中的接收波束发送参考信号资源,从而在实现波束管理的基础上,减少了终端上行波束发送次数,进而降低了终端的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VLC和射频组成的异构网络示意图;
图2为VLC和射频组成的异构网络的通信流程示意图;
图3a为VLC和射频组成的异构网络中射频下行波束粗配对示意图;
图3b为VLC和射频组成的异构网络中射频上行波束粗配对示意图;
图4为一种终端上行发送窄波束和网络上行接收窄波束示意图;
图5为相关技术中射频上行波束扫描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波束管理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一种均匀关联关系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另一种均匀关联关系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一种非均匀关联关系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另一种非均匀关联关系示意图;
图9a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一种均匀关联关系示意图;
图9b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另一种均匀关联关系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一种非均匀关联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种波束管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波束管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终端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接入网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为本申请实施例波束管理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在图1所示的异构组网中,如图2所示,终端开机之后,通过射频上行和下行链路进行同步和随机接入等一系列流程,先接入到射频基站,从而使得终端进入射频连接态;然后,射频基站为终端配置候选可见光基站,终端测量候选可见光基站的同步信号质量,将测量结果通过射频上行上报给射频基站,射频基站选择质量最好的一个可见光基站并通过重配置进行添加;最后,可见光基站向终端发送数据,终端通过射频上行链路进行反馈。其中,考虑到异构组网系统中没有可见光上行,因此终端直接与可见光基站进行通信,不需要通过随机接入过程进行上行同步。
其中,在上述流程中,考虑到射频基站工作在高频频段(比如6GHz以上),那么在射频初始接入时,如图3a和3b所示,通过随机接入流程可实现波束的粗配对,从而在终端和射频基站之间能够建立一个链路质量相对较好的波束配对,以支撑后续的数据传输。由于是粗配对,所以相应的发送波束和接收波束会比较宽,即覆盖范围比较大,因此采用形成的波束配对可以获得较好的性能,但形成的波束对不是最优的配对。同时,在射频初始接入过程中或者终端进入射频连接态后,射频基站可通过射频下行给终端配置候选可见光基站;具体地,终端测量候选可见光基站的同步信号,并将测量结果通过粗配对的上行波束发送给射频基站,射频基站根据终端上报的测量结果为终端配置合适的可见光基站以进行可见光下行传输。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需要在波束粗配对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收发波束的精细调整。这里,考虑到终端建立射频和可见光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之后,为了节能,射频下行链路被关闭,所有的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都通过可见光下行链路传输,因此仅需要进行网络上行接收波束和终端上行发送波束的精细调整即可。如图4所示,假设终端上行发送窄波束有2个,分别是:波束A和波束B,网络上行接收波束有3个,分别是:波束1、波束2和波束3。
相关技术中,结合图5,射频上行波束扫描的过程,包括:
首先,网络为终端配置2个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资源,终端以2个连续时隙为一个周期,在第一个周期内分别使用波束A和B来发送这2个SRS资源,网络通过波束1依次接收这2个SRS信号,进行测量,确定哪个发送窄波束性能更好;
接着,在下一个周期,即在第二个周期,终端仍分别使用波束A和B来发送这2个SRS资源,网络切换到波束2依次接收这2个SRS信号,进行测量,确定哪个发送窄波束性能更好;
然后、在第三个周期,终端仍分别使用波束A和B来发送这2个SRS资源,网络切换到波束3依次接收这2个SRS信号,进行测量,并根据这三个周期的接收结果,选出最佳的接收和发送波束对。
从上面的流程可以看出,假设终端有J(J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个发送波束,网络侧有K(K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个接收波束,则一共需要测量J×K个波束对,才能找到最佳的收发配对波束。相应地,对于终端来说,需要发送J×K个SRS资源,如此,会导致终端能耗较大。因此,在可见光通信异构组网的架构中,能否借助可见光基站的信息,减少终端上行波束发送次数,从而降低能耗,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此,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终端根据网络侧指示的用于第一方式的参考信号资源和用于第二方式的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第一接入方式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指示的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可建立提供第一方式接入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提供第二方式接入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波束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方式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如此,终端不需要针对网络侧的每个接收波束都发送多个参考信号资源,从而在实现波束管理的基础上,减少了终端上行波束发送次数,进而降低了终端的能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应用于终端,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601: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步骤602: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其中,实际应用时,所述终端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E)、终端设备、设备、或用户等。接入网设备可以称为基站等。
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形成异构网络。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称为主节点(MN,Master Node),相应地,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称为辅节点(SN,Secondary Node)。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式的接入包括射频接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方式的接入包括光通信接入,具体可以为VLC接入(也可以称为可见光接入),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射频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VLC接入;相应地,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射频接入点(AP)(也可以称为射频基站),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包括RLC AP(也可以称为可见光基站)。
其中,所述终端可以通过射频下行链路接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数据和控制信息。相应地,所述终端可以通过射频上行链路发送数据和/或数据的反馈信息(即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ACK信息)。此时,所述终端处在由VLC和射频组成的异构网络中。在这个异构网络中,异构组网是指:VLC下行(也可以称为可见光下行)以及射频上行,射频下行可以按需开启。
实际应用时,步骤601中,所述终端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或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示例性地,所述终端接收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或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系统消息,所述系统消息包含所述第一信息,也就是说,所述系统消息中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到终端的下行关闭时,即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与终端的下行链路不用于发送任何信号和/或信道时,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可以称为虚拟参考信号资源,可以理解,虚拟参考信号资源通过第一方式的下行虚拟发送波束发送;相应地,所述第二参考信号资源通过第二方式的下行波束发送。因此,可以理解,所述关联关系可以表示第二方式的下行波束的覆盖范围在第一方式的下行虚拟发送波束的覆盖范围内。
实际应用时,所述终端可以接收至少一个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其中,当所述终端接收一个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资源时,所述终端与一个第二接入网设备连接,此时所述终端处于单连接状态;当所述终端接收至少两个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资源时,所述终端与至少两个第二接入网设备连接,此时所述终端处于多连接状态(包括双连接和多连接)。
步骤602中,所述终端可以根据接收的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及所述第一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发送波束对应的上行接收波束。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上行接收波束和虚拟下行发送波束的对应性成立。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即虚拟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相同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相同时,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可以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其中,这种关联关系可以包括均匀关联或非均匀关联。这里,所述均匀关联适用于每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对应一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情况。相应地,所述非均匀关联适用于每个可见光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对应多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关联关系包括均匀关联时,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
所述终端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B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C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一关联信息;其中,A=mod(N,M), mod(·)表示求余函数,/>表示向上取整,表示向下取整,M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终端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一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其中,事先为所述终端配置了所有的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即M个第一参考信号)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即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因此,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可以获知所有的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ID,即终端获知了对应的排序结果。所述终端根据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排序结果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排序结果,按照顺序依次进行关联。
示例性地,假设M为3,分别是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2、3,N为6,分别是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2、3、4、5、6。如图7a所示,所述终端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和2关联,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3和4关联,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3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5和6关联。
示例性地,假设M为3,分别是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2、3,N为7,分别是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2、3、4、5、6、7。如图7b所示,所述终端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2和3关联,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4和5关联,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3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6和7关联。
当所述关联关系包括非均匀关联或均匀关联时,可以通过比特位图来是指关联关系。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所述终端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示例性地,假设M为3,分别是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2、3,N为6,分别是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2、3、4、5、6。如图8a所示,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100,第二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一参考信号资源2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010,第二参考信号资源3与第一参考信号资源2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010,以此类推;如图8b所示,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和2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110。所述第一信息需要指示覆盖范围内所有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位图。
其中,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可以理解为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一种指示方式。
当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不同时,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波束发送(即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下行发送波束给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三参考信号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存在QCL关系。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存在QCL关系,说明所述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信道特性。
这里,这种关联关系均匀关联或非均匀关联。这里,所述均匀关联适用于每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对应一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情况。相应地,所述非均匀关联适用于每个可见光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对应多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P;
所述终端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前D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E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后P-D个第三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F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二关联信息;其中,D=mod(N,P),P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终端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H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I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三关联信息;其中,G=mod(P,M), M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终端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二关联信息、第三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其中,事先为所述终端配置了所有的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即M个第一参考信号)、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即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即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因此,所述终端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可以获知所有的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ID,即终端获知了对应的排序结果。所述终端根据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排序结果、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排序结果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排序结果,按照顺序依次进行关联。
示例性地,假设M为2,分别是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2,N为8,分别是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2、3、4、5、6、7、8,P为4,分别是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2、3、4。如图9a所述,所述终端将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和2关联,将第三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3和4关联,将第三参考信号资源3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5和6关联,第三参考信号资源4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7和8关联;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和2关联,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3和4关联。
示例性地,假设M为2,分别是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2,N为7,分别是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2、3、4、5、6、7,P为3,分别是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2、3。如图9b所示,所述终端将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2和3关联,将第三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4和5关联,将第三参考信号资源3与第二参考信号资源6和7关联;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和2关联,将第一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3关联。
当所述关联关系包括非均匀关联或均匀关联时,可以通过比特位图来是指关联关系。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示例性地,假设M=2,分别是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2,N=8,分别是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2、3、4、5、6、7、8,P=4,分别是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2、3、4。如图10所示,每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的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均用位图指示,具体地,第二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1000,第二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1000,第二参考信号资源3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2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0100,以此类推;每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关联的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均用位图指示,具体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与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10,第三参考信号资源2与第一参考信号资源1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10,第三参考信号资源3与第一参考信号资源2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01,第三参考信号资源4与第一参考信号资源2关联,相应的位图指示为01。所述第一信息需要指示覆盖范围内所有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位图,以及所有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对应的位图。
其中,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可以理解为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
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上述一种指示方式。
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后,所述终端可以根据确定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执行上行波束扫描,以寻找最优的接收和发送波束对。其中,由于确定了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因此终端进行波束扫描时,只需要向上行接收波束集合中的上行接收波束发送参考信号资源即可,并不需要向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的所有的上行接收波束发送参考信号资源,假设终端有O个上行发送波束,第一接入网设备有Q个上行接收波束,确定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包含Q’个上行接收波束,Q’则小于Q,则终端一共需要测量O×Q’个波束对,即所述终端发送O×Q’个参考信号资源即可,如此,大大降低了终端上行波束的发送次数,从而降低了能耗。
其中,所述终端需要获知上行发送波束。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利用所述第二信息确定上行传输使用的发送波束。
具体地,所述终端根据空间关系信息中包含的源信号确定上行信道或者上行信号传输使用的上行发送波束。
其中,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二信息可以是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发送的,也可以是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发送的。所述源信号可以是SRS信号,网络侧可以通过指示SRS资源ID(SRI,SRS Resource ID)来指示上行传输所使用的上行发送波束。
所述空间关系信息可通过RRC信令配置(即通过RRC信令配置一种空间关系),也可以通过RRC信令和媒体访问控制控制元素(MAC)CE信令的二级指示方式指示(比如RRC信令配置了128中空间关系,通过MAC CE指示了128种空间关系中的一种),也可以通过RRC信令、MAC CE信令和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的动态指示方式指示(比如RRC信令配置了128种空间关系,通过MAC CE激活了其中的8种空间关系,再通过DCI信令动态指示了8种空间关系中的一种)。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应用于接入网设备,包括:
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其中,所述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或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也可以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一信息。
在一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
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其中,在由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
在由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直接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波束管理方法,网络侧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所述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通过指示的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可建立提供第一方式接入的第一接入网设备和提供第二方式接入的第二接入网设备之间波束的对应关系,确定第一方式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如此,终端不需要针对网络侧的每个接收波束都发送多个参考信号资源,而是只针对上行接收波束集合中的接收波束发送参考信号资源,从而在实现波束管理的基础上,减少了终端上行波束发送次数,进而降低了终端的能耗。
下面结合应用实施例对本申请再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在应用实施例中,VLC和射频组成异构网络。
应用实施例一
在本应用实施例中,终端收到可见光基站2和可见光基站3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终端上行发送波束有2个,射频上行接收波束有3个,分别为波束1、波束2和波束3。
按照传统的波束扫描流程,终端需要发送6次上行波束。当存在图7a所示的关联关系时,终端通过关联关系确定射频上行接收波束为波束1和波束2,那么终端上行扫描流程仅需发送4次上行波束;当存在图7b所示的关联关系时,终端通过关联关系确定射频上行接收波束为波束1,那么在终端上行扫描流程中仅需发送2次上行波束。
应用实施例二
在本应用实施例中,终端收到可见光基站2和可见光基站3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终端上行发送波束有2个,射频上行接收波束有4个,分别为波束1、波束2、波束3和波束4。
按照传统的波束扫描流程,终端需要发送8次上行波束。当存在图9a所示的关联关系时,终端通过关联关系确定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为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和2,进而射频上行接收波束为波束1,那么终端上行扫描流程仅需发送2次上行波束;当存在图9b所示的关联关系时,终端通过关联关系确定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为第三参考信号资源1,进而射频上行接收波束为波束1,那么终端在上行扫描流程中仅需发送2次上行波束。
应用实施例三
在本应用实施例中,终端收到可见光基站2和可见光基站3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终端上行发送波束有2个,射频上行接收波束有3个,分别为波束1、波束2和波束3。
按照传统的波束扫描流程,终端需要发送6次上行波束,当存在图8a所示的关联关系时,终端通过关联关系确定射频上行接收波束为波束2,那么终端上行扫描流程仅需发送2次上行波束。
应用实施例四
在本应用实施例中,终端收到可见光基站2和可见光基站3发送的第二参考信号,终端上行发送波束有2个,射频上行接收波束有4个,分别为波束1、波束2、波束3和波束4。
按照传统的波束扫描流程,终端需要发送8次上行波束,当存在图10所示的关联关系时,终端通过关联关系确定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为第三参考信号资源2,进而射频上行接收波束为波束2,那么终端上行扫描流程仅需发送2次上行波束。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可见光异构组网的架构中,通过指示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射频基站和可见光基站之间的波束对应关系,从而减少终端上行波束发送次数,降低能耗。
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终端侧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波束管理装置,设置在终端上,如图11所示,该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1101,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确定单元1102,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相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所述确定单元1102,用于:
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B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C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一关联信息;其中,A=mod(N,M),M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一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所述确定单元1102,用于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不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波束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存在QCL关系。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P;
所述确定单元1102,用于:
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前D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E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后P-D个第三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F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二关联信息;其中,D=mod(N,P),P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H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I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三关联信息;其中,G=mod(P,M),M为大于1的整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二关联信息、第三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所述确定单元1102,用于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扫描单元,用于根据确定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进行上行波束扫描。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单元1101,还用于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所述扫描单元,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二信息确定上行传输使用的发送波束。
实际应用时,所述接收单元1101可由波束管理装置中的通信接口实现,所述确定单元1102单元可由波束管理装置中的处理器实现,所述扫描单元可由波束管理装置中的处理器结合通信接口实现。
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接入网设备侧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波束管理装置,设置在接入网设备上,如图12所示,该装置包括:
第一发送单元1201,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该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发送单元1202,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实际应用时,所述第一发送单元1201和第二发送单元1202可由波束管理装置中的通信接口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波束管理装置在进行波束管理时,仅以上述各程序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处理分配由不同的程序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程序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处理。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波束管理装置与波束管理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程序模块的硬件实现,且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终端侧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如图13所示,该终端1300包括:
第一通信接口1301,能够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第一处理器1302,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1301连接,以实现与第一接入网设备和第二接入网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终端侧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
第一存储器1303,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第一存储器1303上。
具体地,所述第一通信接口1301,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相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用于:
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B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C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一关联信息;其中,A=mod(N,M),M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一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用于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不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波束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存在QCL关系。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P;
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用于:
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前D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E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后P-D个第三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F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二关联信息;其中,D=mod(N,P),P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H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I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三关联信息;其中,G=mod(P,M),M为大于1的整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二关联信息、第三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用于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用于根据确定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通过所述第一通信接口1301进行上行波束扫描。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信接口1301,还用于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还用于利用所述第二信息确定上行传输使用的发送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处理器1302及第一通信接口1301的具体处理过程可参照上述方法理解。
当然,实际应用时,终端13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3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3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3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3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30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存储器130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终端1300的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终端130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中,或者由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实现。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第一存储器1303,所述第一处理器1302读取第一存储器130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终端13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DSP、可编程逻辑器件(PLD,Programmable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或者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基于上述程序模块的硬件实现,且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接入网设备侧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如图14所示,该接入网设备1400包括:
第二通信接口1401,能够与终端和其他接入网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第二处理器1402,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1401连接,以实现与终端和其他接入网设备进行信息交互,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第一接入网设备侧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
第二存储器1403,所述计算机程序存储在第二存储器1403上。
具体地,所述第二通信接口1401,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所述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信接口1401,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通信接口1401的具体处理过程可参照上述方法理解。
当然,实际应用时,接入网设备14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4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4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4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4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40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存储器1403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接入网设备1400操作。这些数据的示例包括:用于在接入网设备1400上操作的任何计算机程序。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所述第二处理器1402中,或者由所述第二处理器1402实现。所述第二处理器1402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处理器1402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所述第二处理器1402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所述第二处理器1402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第二存储器1403,所述第二处理器1402读取第二存储器1403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前述方法的步骤。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14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ASIC、DSP、PLD、CPLD、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MCU、Microprocessor、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前述方法。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存储器(第一存储器1303、第二存储器140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磁性随机存取存储器(FRAM,ferromagneticrandom access 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只读光盘(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可以是磁盘存储器或磁带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SRAM,Synchronous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DRAM,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Memory)、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DRSDRAM,Double Data Rate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SDRAM,Enhanced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LDRAM,SyncLink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RRAM,Direct Rambus Random Access Memory)。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为了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波束管理系统,如图15所示,该系统包括:第一接入网设备1501及至少一个第二接入网设备1502及终端1503。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入网设备1501及终端1503的具体处理过程已在上文详述,这里不再赘述。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即计算机存储介质,具体为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包括存储计算机程序的第一存储器1303,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终端1300的第一处理器1302执行,以完成前述终端侧方法所述步骤,再比如包括存储计算机程序的第二存储器1403,上述计算机程序可由接入网设备1400的第二处理器1402执行,以完成前述接入网设备侧方法所述步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FRAM、ROM、PROM、EPROM、EEPROM、Flash Memory、磁表面存储器、光盘、或CD-ROM等存储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包括:
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式的接入包括射频接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式的接入包括光通信接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相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
所述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包括:
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B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A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C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一关联信息;其中,A=mod(N,M),M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一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不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波束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存在准共址QCL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P;
所述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包括:
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前D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E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后P-D个第三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N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F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二关联信息;其中,D=mod(N,P),P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
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前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中H个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并将M个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中后M-G个第一参考参考信号资源分别与P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中I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关联,得到第三关联信息;其中,G=mod(P,M),M为大于1的整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所述第二关联信息、第三关联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利用接收的至少一个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比特位图,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确定的上行接收波束集合,进行上行波束扫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利用所述第二信息确定上行传输使用的发送波束。
12.一种波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入网设备,包括:
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式的接入包括射频接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式的接入包括光通信接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相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M和N均为大于1的整数;或者,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终端的下行发送波束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束不同,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的关联关系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用于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三参考信号资源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用于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的下行发送波波束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与第三参考信号资源存在QCL关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M、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N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的数目P,M、N和P均为大于1的整数;或者,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第二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三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通过比特位图体现。
19.根据权利要求12至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终端发送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空间关系信息。
20.一种波束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终端,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确定单元,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21.一种波束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接入网设备,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22.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通信接口,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第一处理器,用于利用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上行接收波束集合。
23.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通信接口及第二处理器;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接口,用于向终端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资源和第二参考信号资源之间的关联关系,所述第一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一接入网设备,第二参考信号资源用于第二接入网设备,所述第一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一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二接入网设备能够向所述终端提供第二方式的接入,所述第一方式与第二方式不同。
2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第一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一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25.一种接入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第二存储器,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2至19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26.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权利要求12至19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210509124.7A 2022-05-10 2022-05-10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70981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09124.7A CN117098145A (zh) 2022-05-10 2022-05-10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PCT/CN2023/091488 WO2023216919A1 (zh) 2022-05-10 2023-04-28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09124.7A CN117098145A (zh) 2022-05-10 2022-05-10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8145A true CN117098145A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29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09124.7A Pending CN117098145A (zh) 2022-05-10 2022-05-10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98145A (zh)
WO (1) WO202321691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696649A4 (en) * 2011-04-26 2014-09-03 Huawei Tech Co Ltd PROCESS, BASIC STATION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6464363B (zh) * 2014-04-21 2019-08-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双模终端及接入设备
US11480669B2 (en) * 2020-05-18 2022-10-25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 for SRS for positioning resource overhead reduction in multi-RTT
WO2022008240A1 (en) * 2020-07-10 2022-01-13 Signify Holding B.V. Trigger-based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16919A1 (zh)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29768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0519843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006421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ystem access in system using beamforming
JP4723636B2 (ja) ワイヤレス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の管理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US1013637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network access, and network access method and device
CN107360625B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KR20220087542A (ko) 전송채널의 구성 방법 및 장치, 전송채널의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설비 및 저장매체
CN111526587B (zh) 一种侧行链路资源的配置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1357371B (zh) 用于多载波系统中的上行链路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KR20210128477A (ko) 취소를 표시하는 정보를 결정하기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US9942059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ntrol method, and virtual base station apparatus
CN111106915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3271683A (zh) 一种基于ue能力进行通信的方法和ue及网络侧设备
CN110324842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JP2021516479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CN114126062A (zh) 一种无线通信系统节点波束指示方法和设备
CN113923750A (zh) 接入小区的方法和装置
CN116058024A (zh) 用于无线网络中管理mbs服务的配置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US1196315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unlicensed band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1134682A1 (zh) 一种定向测量方法及设备
US2022029555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ide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2249820A1 (ja) 通信制御方法、無線端末、基地局、及びris装置
CN117098145A (zh) 波束管理方法、装置、相关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027681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US20180124823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and Associated Terminal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