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3293A -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3293A
CN117093293A CN202210524776.8A CN202210524776A CN117093293A CN 117093293 A CN117093293 A CN 117093293A CN 202210524776 A CN202210524776 A CN 202210524776A CN 117093293 A CN117093293 A CN 1170932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window
frame
indication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477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龚关
付守国
范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daa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BV
Original Assignee
Vidaa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B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daa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BV filed Critical Vidaa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Holdings BV
Priority to CN20221052477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93293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932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32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51Execution arrangements for user interfa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5Scrolling or pan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在用户界面分屏显示时,显示设备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调整指令之后,响应于该调整指令,生成指示标识,以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显示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移动指示,响应于该移动指令移动目标指示标识,并将各窗口中位于移动前的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位置上的目标边框,调整至移动后的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的位置,以实现调整窗口的效果。基于指示标识灵活的调节方式,灵活调整指示标识的位置,再以调整后的指示标识为基准调整窗口,可以实现灵活调整窗口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设备是指能够输出具体显示画面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智能电视、移动终端、智能广告屏、投影仪等终端设备。以智能电视为例,智能电视是基于Internet应用技术,具备开放式操作系统与芯片,拥有开放式应用平台,可实现双向人机交互功能,集影音、娱乐、数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视产品,用于满足用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显示设备开启分屏功能之后,可以在同一个用户界面上同时显示多个窗口,并在每个窗口中显示对应的内容,例如,如图5所示,在同一个用户界面501上同时显示窗口A和窗口B,两个窗口分别显示不同的内容,如窗口A显示电影a,窗口B显示文档a,用户可以通过窗口A观看电影a,同时用户可以使用窗口B所显示的文档a记录观后感。如图5所以,每个窗口均有对应的尺寸调整键,即放大键502和缩小键503,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所要调整尺寸的窗口中的尺寸调整键调整该窗口的尺寸。但是,尺寸调整键基于固定基准调整窗口的尺寸,即保持窗口的宽高比固定不变,按照预设的固定比例调整窗口的尺寸。例如,只能按照固定比例80%、90%、100%、120%、130%、150%等,对窗口进行等比例缩小或者放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可以灵活调整每个窗口的尺寸和形状。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
显示器,被配置为显示分屏后的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包括至少两个窗口;
控制器,被配置为:
接收用户输入的调整指令;
响应于所述调整指令,生成指示标识,所述指示标识用于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所述用户界面上的位置;
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移动指令,所述移动指令用于指示移动目标指示标识;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
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以调整各所述窗口,所述目标边框是指位于移动前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位置上的边框,所述目标位置是指移动后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标识对应分割线,所述分割线位于同组边框之间,且分割线与同组边框中长度最大的边框等长,其中,所述同组边框包括至少一个边框对,且每个边框对中的至少一条边框属于其它边框对,所述边框对是指具有邻接关系的两条边框,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包括:
获取移动前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第一分割线,以及移动后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第二分割线;
获取所述第一分割线对应的所述目标边框;
将所述目标边框调整至与第二分割线对应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标识对应分割点与连接线的组合,所述分割点是指分割线之间的交点、分割线与所述用户界面的边框之间的交点,其中,所述分割线位于同组边框之间,且分割线与同组边框中长度最大的边框等长,所述同组边框包括至少一个边框对,且每个边框对中的至少一条边框属于其它边框对,所述边框对是指具有邻接关系的两条边框,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包括:
识别所述目标指示标识中的目标分割点和第一连接线;
移动所述目标分割点;
生成移动后的所述目标分割点与其它分割点的第二连接线,并删除所述第一连接线;
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包括:
将所述目标边框移动至所述第二连接线所指示的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键值信息,所述键值信息包括至少M个方向键值,所述方向键值用于指示移动焦点的方向;
识别所述键值信息对应的指令类型,
其中,如果M等于1,且相邻两个方向键值指示的方向不同,则所述键值信息对应焦点移动指令,或者,如果M等于2,且接收相邻两个方向键值的时间间隔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则所述键值信息对应所述焦点移动指令,所述焦点移动指令用于指示按照所述方向键值移动焦点;
如果M等于1,各方向键值指示的同一个方向,且接收相邻两个方向键值的时间间隔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所述键值信息对应所述移动指令。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包括:
识别所述方向键值所指示的目标方向和目标距离,其中,所述目标距离为每个所述方向键值对应的预设位移量;
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在所述目标方向上移动N次,且每次移动所述目标距离,其中,所述N等于所述方向键值的总数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包括:
识别所述键值信息中所述方向键值所指示的目标方向,并获取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预设移动速度,以及所述移动指令对应的指令时长;
基于所述指令时长和所述预设移动速度,计算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移动的目标距离;
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在所述目标方向上移动所述目标距离。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每一次移动后所指示的位置,逐次调整所述目标边框,其中,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最后一次移动后所指示的位置为所述目标位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包括:
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图像参数调整为目标参数,所述目标参数与其它所述指示标识的图像参数不同;
生成方向指示符,所述方向指示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移动方向。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多窗口的调整方法,应用于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显示分屏后的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包括至少两个窗口,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调整指令;
响应于所述调整指令,生成指示标识,所述指示标识用于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所述用户界面上的位置;
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移动指令,所述移动指令用于指示移动目标指示标识;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
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以调整各所述窗口,所述目标边框是指位于移动前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位置上的边框,所述目标位置是指移动后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的位置。
在用户界面分屏显示时,显示设备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调整指令之后,响应于该调整指令,生成指示标识,以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显示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移动指示,响应于该移动指令移动目标指示标识,并将各窗口中位于移动前的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位置上的目标边框,调整至移动后的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的位置,以实现调整窗口的效果。基于指示标识灵活的调节方式,灵活调整指示标识的位置,再以调整后的指示标识为基准调整窗口,可以实现灵活调整窗口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的使用场景;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设备的配置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的配置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设备的操作系统配置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界面的显示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多窗口的调整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示线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键组合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目标指示标识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目标指示标识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目标指示标识的显示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指示符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后窗口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后窗口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割线与指示标识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割线与指示标识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窗口的流程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后窗口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后窗口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界线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割点与连接线的组合对应的指示标识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分割点与连接线的组合对应的指示标识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窗口的流程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后窗口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后窗口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边界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地对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实施例中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仅是与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系统和方法的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对于术语的简要说明,仅是为了方便理解接下来描述的实施方式,而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说明,这些术语应当按照其普通和通常的含义理解。
本申请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或同类的对象或实体,而不必然意味着限定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除非另外注明。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用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但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件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所有组件,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组件。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设备可以具有多种实施形式,例如,可以是智能电视、激光投影设备、显示器(monitor)、电子白板(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电子桌面(electronic table)等,也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带有显示屏的设备。图1和图2为本申请的显示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根据实施例中显示设备与控制设备之间操作场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用户可通过智能设备300或控制设备100操作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设备100可以是遥控器,遥控器和显示设备的通信包括红外协议通信或蓝牙协议通信,及其他短距离通信方式中的至少一种,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来控制显示设备200。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上按键、语音输入、控制面板输入等输入用户指令,来控制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用智能设备300(如移动终端、平板电脑、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以控制显示设备200。例如,使用在智能设备300上运行的应用程序控制显示设备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还与服务器400进行数据通信。可允许显示设备200通过局域网(LAN)、无线局域网(WLAN)和其他网络进行通信连接。服务器400可以向显示设备200提供各种内容和互动。服务器400可以是一个集群,也可以是多个集群,可以包括一类或多类服务器。
服务器400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例如对显示设备200采集的音频数据提供支持的后台服务器。后台服务器可以对接收到的音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等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终端设备。
图3示出了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的配置框图。
显示设备200包括调谐解调器210、通信器220、检测器230、外部装置接口240、控制器250、显示器260、音频输出接口270、存储器、供电电源、用户接口280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谐解调器210通过有线或无线接收方式接收广播电视信号,以及从多个无线或有线广播电视信号中解调出音视频信号,以及EPG数据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器220是用于根据各种通信协议类型与外部设备或服务器进行通信的组件。例如:通信器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有线以太网模块等其他网络通信协议芯片或近场通信协议芯片,以及红外接收器中的至少一种。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通信器220与控制设备100或服务器400建立控制信号和数据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器230用于采集外部环境或与外部交互的信号。例如,检测器230包括光接收器,用于采集环境光线强度的传感器;或者,检测器230包括图像采集器,如摄像头,可以用于采集外部环境场景、用户的属性或用户交互手势;再或者,检测器230包括声音采集器,如麦克风等,用于接收外部声音。
声音采集器可以是麦克风,也称“话筒”,“传声器”,可以用于接收用户的声音,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显示设备20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可以设置两个麦克风,除了采集声音信号,还可以实现降噪功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还可以设置三个,四个或更多麦克风,实现采集声音信号,降噪,还可以识别声音来源,实现定向录音功能等。
此外,麦克风可以是内置在显示设备200上,或者麦克风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显示设备200相连接。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对麦克风在显示设备200上的位置不做限定。或者,显示设备200可以不包括麦克风,即上述麦克风并未设置于显示设备200中。显示设备200可以通过接口(如USB接口130)外接麦克风(也可以称为话筒)。该外接的话筒可以通过外部固定件(如带有夹子的摄像头支架)固定在显示设备200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部装置接口24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如下:高清多媒体接口接口(HDMI)、模拟或数据高清分量输入接口(分量)、复合视频输入接口(CVBS)、USB输入接口(USB)、RGB端口等任一个或多个接口。也可以是上述多个接口形成的复合性的输入/输出接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50和调谐解调器210可以位于不同的分体设备中,即调谐解调器210也可在控制器250所在的主体设备的外置设备中,如外置机顶盒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50,通过存储在存储器上中各种软件控制程序,来控制显示设备的工作和响应用户的操作。控制器250控制显示设备200的整体操作。例如:响应于接收到用于选择在显示器260上显示UI对象的用户命令,控制器250便可以执行与由用户命令选择的对象有关的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50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视频处理器,音频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RAM(RandomAccess Memory),ROM(Read-Only Memory),用于输入/输出的第一接口至第n接口,通信总线(Bus)等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器260包括用于呈现画面的显示屏组件,以及驱动图像显示的驱动组件,用于接收源自控制器250输出的图像信号,进行显示视频内容、图像内容以及菜单操控界面的组件以及用户操控UI界面。
显示器260可以为液晶显示器、OLED显示器、以及投影显示器,还可以为一种投影装置和投影屏幕。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可在显示器260上显示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Interface,GUI)输入用户命令,则用户输入接口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接收用户输入命令。或者,用户可通过输入特定的声音或手势进行输入用户命令,则用户输入接口通过传感器识别出声音或手势,来接收用户输入命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界面”是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介质接口,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用户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用户界面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图形用户界面(GUI),是指采用图形方式显示的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用户界面。它可以是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中显示的一个图标、窗口、控件等界面元素,其中控件可以包括图标、按钮、菜单、选项卡、文本框、对话框、状态栏、导航栏、Widget等可视的界面元素中的至少一种。
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将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程序(Applications)层(简称“应用层”),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层(简称“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层(简称“系统运行库层”),以及内核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应用程序层中运行有至少一个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是操作系统自带的窗口(Window)程序、系统设置程序或时钟程序等;也可以是第三方开发者所开发的应用程序。在具体实施时,应用程序层中的应用程序包不限于以上举例。
应用程序框架层为应用程序层的应用程序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程序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应用程序框架层相当于一个处理中心,这个中心决定让应用层中的应用程序做出动作。应用程序通过API接口,可在执行中访问系统运行库层中的资源和取得系统的服务,并调用内核层中相应的驱动,以驱动相应的模块使用相应的资源执行相应的服务。
在用户界面分屏显示时,该用户界面包括至少两个窗口,各窗口由边框组成,如图5所示的用户界面分屏显示的示意图,该用户界面501包括窗口A和窗口B。其中,每个窗口由四条边框组成。相邻两个窗口之间的边框具有邻接关系,即边框之间接触但不重叠。例如,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具有邻接关系。
如图5所示,每个窗口均具有对应的尺寸调整键,即放大键502和缩小键503,但是,尺寸调整键具有固定的尺寸调整规则,即显示设备200基于尺寸调整键调整窗口时,保持窗口的宽高比固定不变,按照预设的固定比例缩放窗口的尺寸。由此,基于尺寸调整键只能将窗口调整至固定的尺寸。而且受到窗口的宽高比的限制,不能仅调整窗口宽度或者高度。可见,基于尺寸调整键调整窗口的方法非常不灵活。
为了提高窗口的调整灵活度,可以参考图6所示的流程调整窗口,具体步骤如下:
S601、接收用户输入的调整指令。
用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100向显示设备200发送调整指令。以遥控器为例,用户可以通过按压遥控器中的指定按键,向显示设备200发送与该指定按键对应的指定键值,该指定键值用于指示将各窗口的状态变更为可调整状态。或者,在用户界面中设置调整选项,该调整选项用于指示将各窗口的状态变更为可调整状态,用户可以通过操控遥控器将焦点移动至该调整选项,并通过按压遥控器的“确认”按键,以向显示设备200发送调整指令。
S602、响应于所述调整指令,生成指示标识,所述指示标识用于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所述用户界面上的位置。
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调整指令,通过指定应用基于用户界面上的各个窗口生成指示标识。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显示设备200开机启动的过程中启动该指定应用,或者,显示设备200在接收到该调整指令之后启动该指定应用。该指定应用具有用户界面识别功能和绘制功能。显示设备200通过该指定应用识别用户界面上窗口的分布信息,并基于该分布信息确定各窗口之间的邻接关系。其中,分布信息是指各窗口在用户界面上的显示位置,具有邻接关系的窗口是指显示位置相邻的窗口。以图5为例,分布信息为窗口A在左侧,窗口B在右侧,窗口A与窗口B具有邻接关系。显示设备200通过该指定应用基于窗口之间的邻接关系,识别具有邻接关系的边框,仍以图5为例,基于窗口A和窗口B的邻接关系,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具有邻接关系。显示设备200通过该指定应用基于窗口的边框之间的邻接关系绘制指示标识,该指示标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与各窗口之间具有邻接关系的边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相对应,由此,该指示标识具有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的功能。显示设备200在窗口所在图层的上一层图层显示指示标识,以令用户可以在使用指示标识的同时,浏览各窗口。
以图5为例进行说明,基于窗口A与窗口B中具有邻接关系的边框,绘制指示标识,例如,该指示标识是指示线,该指示线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与窗口A和窗口B之间具有邻接关系的边框的位置相对应,由于窗口A的右边界与窗口B的左边界具有邻接关系,则指示线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在窗口A的右边界与窗口B的左边界之间。显示设备200在窗口A和窗口B所在图层的上一层图层显示该指示线,如图7所示,用户可以在使用指示线701(以粗实线示出)的同时,浏览窗口A与窗口B。这样,用户不仅可以监控指示标识的使用过程,还可以同时浏览窗口A和窗口B中显示的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用户区分指示标识与窗口的边框,可以配置指定应用的绘制参数,如颜色、亮度、粗细、花纹、形状等,以令指定应用所使用的绘制参数与窗口的边框的图像参数(如颜色、亮度、粗细、花纹、形状等)不同,从而令指示标识与窗口的边框具有显示差异,如图7所示的指示线701。
上述指定应用还具有指示标识的位置调整功能,即可以改变指示标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用户通过操控控制装置选择所要移动的目标指示标识,再调整该目标指示标识在用户界面上的显示位置。
由上文可知,各窗口的尺寸和形状由组成该窗口的边框决定,由此,通过调整边框的位置和尺寸,可以调增窗口的形状和尺寸。指示标识具有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的功能,可以以指示标识的位置代表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指示标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以间接调整与指示标识对应的边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从而实现调整窗口的效果。
S603、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移动指令,所述移动指令用于指示移动目标指示标识。
示例一,用户基于指令应用所提供的移动键输入移动指令。如图8所示,指定应用对应的界面上配置有移动键组合801,该移动键组合801包括对应于多个方向(如“上”、“下”、“左”、“右”)的移动键。用户可以通过操控控制装置100上的方向按键将焦点移动至所要移动的目标指示标识上,并通过按压“确定”按键,选择目标指示标识。用户通过操控控制装置100将焦点移动至移动键组合801,并基于移动键组合801中的各个移动键,调整目标指示标识的显示位置。示例地,用户通过操控遥控器将焦点移动至图8中的指标标识802(以粗实线示出)上,并通过按压“确定”按键向显示设备200发送选择指令,以将指示标识802设定为目标指示标识。用户通过操控遥控器将焦点移动至移动键组合801上,例如将焦点移动至移动键组合801中的左移动键上,并通过按压“确定”按键,以向显示设备200发送移动指令,以指示显示设备200向左移动指示标识802。
示例二,用户基于控制装置100的方向按键输入移动指令。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设备200响应于相同的键值移动焦点和移动指示标识,可以通过显示设备200所接收到的M个键值和接收到M个键值的时间间隔的组合(即键值信息)区分上述两个操作,其中,M为大于0的整数。
键值信息包括至少一个方向键值(M≥1),其中,相邻两个方向键值指示的方向不同,则该键值信息对应焦点移动指令,该焦点移动指令用于指示按照方向键值移动焦点。
用户通过操控控制装置的方向按键输入至少一个方向键值,并且每次输入的方向键值均与上一个方向键值不同。例如,用户上一次输入的方向键值为“左”,用户本次输入的方向键值为“上”,则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的键值信息为“左”、“上”以及接收到“左”与“上”的时间间隔T,此时无论T取何值,该键值信息均对应焦点移动指令。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该焦点移动指令,首先将焦点向左移动,然后将焦点向上移动。
键值信息包括至少两个方向键值(M≥2),其中,接收相邻两个方向键值的时间间隔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则该键值信息对应焦点移动指令。
用户通过操控控制装置的方向按键输入至少两个方向键值,并且在输入上一个方向键值之后,间隔一定时间再输入下一个方向键值,相应的,显示设备200间隔一定时间接收到用户输入的相邻两个方向键值,且该一定时间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例如,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用户上一次输入方向键值的系统时间为8:00:01,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用户本次输入的方向键值的系统时间为8:00:05,则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的键值信息为上一次输入的方向键值、本次输入的方向键值以及接收到两次输入的方向键值的时间间隔4秒。如果预设阈值为2秒,由于时间间隔大于预设阈值,则无论上一次输入的方向键值与本次输入的方向键值是否相同,该键值信息均对应焦点移动指令。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该焦点移动指令,按照每一个方向键值对应的方向移动焦点。例如,上一次输入的方向键值为“左”,本次输入的方向键值为“上”,则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该焦点移动指令,首先将焦点向左移动,然后将焦点向上移动。又如,上一次输入的方向键值为“右”,本次输入的方向键值为“右”,则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该焦点移动指令,首先将焦点向右移动,然后再次将焦点向右移动。
键值信息包括至少两个方向键值(M≥2),其中,各方向键值指示同一个方向,且接收相邻两个方向键值的时间间隔小于预设阈值,则该键值信息对应移动指令。
用户通过操控控制装置的方向按键输入至少两个方向键值,其中,各方向键值指示同一个方向,并且在输入上一个方向键值之后,间隔一定时间再输入下一个方向键值,相应的,显示设备200间隔一定时间接收到用户输入的相邻两个方向键值,且该一定时间小于预设阈值(该预设阈值同示例二中的预设阈值)。例如,显示设备200在系统时间8:00:01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方向键值“左”,并在系统时间8:00:02接收到用户输入的方向键值“左”,则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的键值信息为“左”、“左”以及接收到“左”与“左”的时间间隔1秒。如果预设阈值为2秒,则时间间隔小于预设阈值,该键值信息对应移动指令。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该移动指令,识别焦点当前所在的指示标识(即目标指示标识),并按照方向键值所指示的方向移动该目标指示标识,即向左移动目标指示标识。
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用户输入的键值信息之后,首先基于示例二所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指令所对应的键值信息,识别该键值信息对应的指令类型,并基于所识别到的指令类型,执行相应的动作。
S604、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
示例三,对应于示例一中的移动指令。移动键组合801中每个移动键对应一个预设位移量,即显示设备200每响应一次移动指令,将目标指示标识的显示位置在按键对应的方向上移动一个预设位移量。例如,用户依次基于移动键组合801中左移动键、左移动键和右移动键输入移动指令,则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该移动指令移动目标指示标识,假设移动键对应的预设位移量为3pix,显示设备200将目标指示标识按照“左”、“左”、“右”的顺序移动目标指示标识,每次移动3pix。
示例四,对应于示例二中的移动指令,可以参考图9所示的流程移动目标指示标识,具体步骤如下:
S901、识别所述方向键值所指示的目标方向和目标距离,其中,所述目标距离为每个所述方向键值对应的预设位移量。
方向键值所指示的方向即为目标指示标识移动的目标方向。方向键值具有对应的预设位移量(该预设位移量可以与移动键的预设位移量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将该预设位移量定义为目标距离。
S902、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在所述目标方向上移动N次,且每次移动所述目标距离,其中,所述N等于所述方向键值的总数量。
显示设备200基于所接收到的键值信息,依次按照每个方向键值移动N次目标指示标识,其中,N等于键值信息中方向键值的总数量。示例地,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的键值信息为“左”、“左”、“左”、“左”,显示设备200识别到目标方向为“左”,且“左”对应的预设位移量为3pix,即目标距离为3pix,显示设备200按照4个方向键值连续左移4次,其中,每次移动的距离为3pix。
示例五,对应于示例二中的移动指令,可以参考图10所示的流程移动目标指示标识,具体步骤如下:
S1001、识别所述键值信息中所述方向键值所指示的目标方向,并获取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预设移动速度,以及所述移动指令对应的指令时长。
获取键值信息对应的指令时长,所述指令时长是指接收到所述键值信息中第一个方向键值和最后一个方向键值的时间差值。
显示设备200通过检测所接收到的方向键值对应的键值以及接收到键值的时间间隔,识别键值信息中的最后一个方向键值。其中,如果当前的方向键值与上一个方向键值指示不同的方向,则上一个方向键值为键值信息中的最后一个方向键值。如果接收到当前的方向键值与上一个方向键值的时间间隔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则上一个方向键值为键值信息中的最后一个方向键值。
显示设备200识别到键值信息中的最后一个方向键值,通过计算接收到该最后一个方向键值与键值信息中的第一个方向键值的时间差值,得到指令时长。示例地,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第一个方向键值的系统时间为20:00:00,接收到最后一个方向键值的系统时间为20:00:10,则指令时长为10秒。
S1002、基于所述指令时长和所述预设移动速度,计算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移动的目标距离,其中,所述目标距离为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整体位移量。通过计算指令时长与移动速度的乘积,可以得到目标距离,该目标距离为目标指示标识移动的整体距离。
S1003、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在所述目标方向上移动所述目标距离。
示例地,目标方向为“左”,指示标识的移动速度为10pix/s,当指令时长为10秒时,目标距离为100pix,显示设备200将目标指示标识向左移动100pix。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目标指示标识的辨识度,便于用户准确了解当前正在调整的目标指示标识,可以参考图11所示的流程,调整目标指示标识在移动过程中的显示状态,具体步骤如下:
S1101、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图像参数调整为目标参数,所述目标参数与其它所述指示标识的图像参数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参数包括颜色、亮度、粗细、花纹、形状等,目标参数即为目标指示标识调整后的图像参数,为了区分目标指示标识,将目标指示标识的图像参数调整为与其它指示标识的图像参数不同的目标参数。
S1102、生成方向指示符,所述方向指示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移动方向。
按照示例三~示例五所示的方法确定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移动方向,即目标方向,基于该目标方向生成方向指示符,该方向指示符用于指示该目标方向。显示设备200将方向指示符显示于目标指示标识上,以在移动目标指示标识的过程中,指示目标指示标识的移动方向。例如,方向指示符为箭头,箭头指向的方向即为目标指示标识的移动方向,以图7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进行说明,假设目标指示标识,即指示线701的移动方向为“右”,则如图12所示在指示线701上显示方向指示符1201,该方向指示符1201为箭头,且箭头指向“右”。
S605、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以调整各所述窗口,所述目标边框是指位于移动前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位置上的边框,所述目标位置是指移动后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的位置。
显示设备200移动目标指示标识之后,识别移动后的目标指示标识在用户界面上的位置,该位置即为目标位置。获取移动前的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位置上的边框,即目标边框,该目标边框即为需要跟随目标指示标识移动的边框,将目标边框移动至目标位置,由此,实现调整目标边框所在窗口的尺寸和形状。
以图7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进行说明,按照步骤S603~S604,将目标指示标识,即指示线701向右移动,移动后的目标指示标识在用户界面中的位置如图13所示,其中,指示线701移动前在用户界面中的位置以虚线示意,指示线701移动后在用户界面中的位置以实线示意,指示线701移动后的位置即为目标位置。基于移动前的指示线701所指示的位置,可以确定位于该位置上的目标边框,即窗口A的右侧边框和窗口B的左侧边框。将窗口A的右侧边框和窗口B的左侧边框同时向右移动至目标位置,如图13所示,其中,阴影区域1301既是窗口A扩大的区域,也是窗口B缩小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示例三和示例四,跟随目标指示标识的每一次移动调整目标边框,即基于目标指示标识每一次移动后所对应的位置,逐次调整目标边框。
以示例四中调整目标指示标识的方法为例进行说明,显示设备200响应于键值信息中的每一个方向键值移动目标指示标识,键值信息包括N个方向键值,则显示设备200移动目标指示标识N次。其中,目标指示标识的每一次移动,均会改变其在用户界面上对应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将目标指示标识每一次移动之后对应的位置称为目标位置,显示设备200在每一次移动目标指示标识之后,获取移动后的目标指示标识在用户界面上对应的位置,即目标位置,然后将目标边框移动至该目标位置。目标指示标识移动N次,则目标边框也相应的移动N次。
以图7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进行说明,显示设备200接收到的键值信息包括方向键值为“右”、“右”,显示设备200响应第一个方向键值“右”,将指示线701向右移动一个预设位移量,如图14中①所示,其中,指示线701移动前在用户界面中的位置以虚线示意,指示线701移动后在用户界面中的位置以实线示意,指示线701移动后的位置即为目标位置,为了便于区分在本示例中称为第一目标位置1401。将目标边框,即窗口A的右侧边框和窗口B的左侧边框同时向右移动至第一目标位置1401,如图14中①所示,其中,阴影区域1402既是目标边框第一次移动后窗口A扩大的区域,也是目标边框第一次移动后窗口B缩小的区域。显示设备200响应于第二个方向键值“右”,将指示线701从第一目标位置1401向右移动一个预设位移量,如图14中②所示,其中,指示线701移动后在用户界面中的位置以实线示意,指示线701移动后的位置即为目标位置,为了便于区分在本示例中称为第二目标位置1403。将目标边框,即窗口A的右侧边框和窗口B的左侧边框同时向右移动至第二目标位置1403,如图14中②所示,其中,阴影区域1404既是目标边框第二次移动后窗口A扩大的区域,也是目标边框第二次移动后窗口B缩小的区域。
由此,可以实现各窗口跟随目标指示标识的移动进行动态调整的效果,以提高各窗口在调整过程中的平滑性。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多窗口的调整方法,基于指示标识灵活的调整方式,灵活调整指示标识的位置,再以调整后的指示标识为基准调整窗口中的对应边框的位置,而不是基于窗口本身进行调整,从而可以避免采用固定比例对窗口的全部边框进行整体调整,实现灵活调整窗口的效果。
按照上述多窗口的调整方法,对基于不同样式的指示标识调整窗口的过程,给出如下说明:
实施例1
指示标识对应分割线,分割线位于同组边框之间,且分割线与同组边框中长度最大的边框等长。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邻接关系的两条边框称为边框对,以图5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其中,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具有邻接关系,则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为一个边框对,以图14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其中,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具有邻接关系,则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为一个边框对,窗口A的右侧边框还与窗口C的左侧边框具有邻接关系,则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C的左侧边框也为一个边框对,窗口B的下边框与窗口C的上边框具有邻接关系,则窗口B的下边框与窗口C的上边框也为一个边框对。
在本实施例中,同组边框包括至少一个边框对,且每个边框对中的至少一条边框属于其它边框对。以图5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其中,边框对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即为同组边框。以图14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其中,边框对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中窗口A的右侧边框,还属于边框对窗口A的右侧边框还与窗口C的左侧边框,由此,窗口A的右侧边框、窗口B的左侧边框和窗口C的左侧边框为同组边框;窗口B的下边框与窗口C的上边框为同组边框。
在本实施例中,分割线基于边框之间的邻接关系生成的一条虚拟线段,分割线位于同组边框之间,且分割线的长度与同组边框中长度最大的边框等长。以图5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其中,同组边框包括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且两个边框等长,则分割线位于窗口A的右侧边框与窗口B的左侧边框之间,且长度与窗口A的右侧边框或者窗口B的左侧边框相等,如图15中①中所示的分割线(以虚线示出,为便于表示分割线,图15中①在窗口A与窗口B之间增加空隙)。以图14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同组边框包括窗口A的右侧边框、窗口B的左侧边框和窗口C的左侧边框,其中,窗口A的右侧边框长度最大。分割线位于窗口A的右侧边框、窗口B的左侧边框和窗口C的左侧边框之间,且分割线的长度与窗口A的右侧边框的长度相等,如图16中①所示的分割线(以虚线示出,为便于表示分割线,图16中①在窗口A与窗口B、窗口C之间增加空隙);同组边框包括窗口B的下边框与窗口C的上边框,且两个边框等长,则分割线位于窗口B的下边框与窗口C的上边框之间,且长度与窗口B的下边框或者窗口C的上边框相等,如图16中①中所示的分割线(以虚线示出,为便于表示分割线,图16中①在窗口B与窗口C之间增加空隙)。
指示标识与分割线对应,是指指示标识与分割线的形状、尺寸均相同,且在用户界面上的显示位置相同,以图15中①所示的分割线为例,对应的指示标识如图15中②所示,指示标识以粗实线示出。以图16中①所示的分割线为例,对应的指示标识如图16中②所示,指示标识以粗实线示出。
可以参考图17所示的流程调整窗口,具体步骤如下:
S1701、获取移动前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第一分割线,以及移动后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第二分割线。
目标指示标识与分割线具有对应关系,由此可以基于该对应关系,可以确定移动前的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分割线,即第一分割线,并且确定移动后的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分割线,即第二分割线。
以图13所示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为例,其中,以虚线示意的指示线701在用户界面上对应第一分割线(未在图中示出),以实现示意的指示线702在用户界面上对应第二分割线(未在图中示出)。
S1702、获取所述第一分割线对应的所述目标边框。
由上文中分割线的生成方式可知,分割线与同组边框具有对应关系,由此,基于第一分割线可以确定对应的同组边框,即目标边框,该目标边框即为需要跟随目标指示标识移动的边框。
以图13所示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分割线(对应以虚线示意的指示线701所在的位置)对应的同组边框为窗口A的右侧边框和窗口B的左侧边框,即两者为目标边框。
以图18所示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为例进行说明,图18为基于图16所示的用户界面对目标指示标识进行移动后的示意图,其中,基于用户界面中的分割线(分割线的生成参考上文与图16对应的部分)生成对应的指示标识,包括第一指示标识1801和第二指示标识1802。用户通过操控控制装置100将焦点移动至所要移动的目标指示标识上(移动焦点至目标指示标识的过程可以参考S603的示例二中与移动焦点指令对应的部分)。以第一指示标识1801为目标指示标识为例,用户通过操控控制装置100向显示设备200输入移动指令,以指示移动第一指示标识1801,其中,第一指示标识1801的移动过程可以参考S603中示例一、示例二中与移动指令对应的部分、以及S604,此处不再赘述。例如,将第一指示标识1801向右移动一个预设位移量。移动前的第一指示标识1801以虚线示出,移动后的第一指示标识1801以实线示出。其中,第一分割线为移动前的第一指示标识1801对应的分割线(图上未示出),第二分割线为移动后的第一指示标识1801对应的分割线(图上未示出)。基于第一分割线可以确定目标边框为窗口A的右侧边框、窗口B的左侧边框以及窗口C的左侧边框。
S1703、将所述目标边框调整至与第二分割线对应的位置。
以图13所示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为例进行说明,将目标边框(窗口A的右侧边框和窗口B的左侧边框)向右移动至第二分割线(对应以实线示意的指示线701所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其中,阴影区域1301既是窗口A扩大的区域,又是窗口B缩小的区域。
以图18所示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为例进行说明,将目标边框(窗口A的右侧边框、窗口B的左侧边框以及窗口C的左侧边框)向右移动至第二分割线(对应以实线示意的第一指示标识1801所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其中,阴影区域1803既是窗口A扩大的区域,也是窗口B和窗口C缩小的总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整多个指示标识,以实现调整窗口在用户界面内的显示位置。以图19中①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该用户界面包括并列分布的窗口A、窗口B和窗口C,指示标识分别位于窗口A与窗口B之间,以及窗口B与窗口C之间。通过向右移动位于窗口A与窗口B之间的指示标识,以将窗口A向右扩大,将窗口B向右缩小。通过向右移动位于窗口B与窗口C之间的指示标识,将窗口B向右扩大,将窗口C向右缩小,两次调整后的窗口如图19中②所示,为了便于比对窗口B的位置,可以参考图19中位于相同位置的基准线(虚线示意)。基于上述两次调整,可以实现将窗口B向右移动的效果。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调整指令,还基于窗口的边框生成边界线。以图5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进行说明,基于每个窗口的边框生成对应的边界线,由此,同属于一个窗口的边界线可以用于指示该窗口的边框。如图20所示的用户界面,其中,边界线以灰色粗实线示出。由此,由边界线组成的示意框,以及指示标识,可以令用户更加准确地感知各窗口当前处于可以调整的状态。
为了区分边界线与窗口的边框,为边界线配置指定的绘制参数,如颜色、亮度、粗细、花纹、形状等,该指定的绘制参数与窗口的边框的图像参数不同,以令指定应用使用该指定的绘制参数绘制边界线,绘制得到的边界线与窗口的边框具有显示差异。
为了区分边界线与指示标识,该指定的绘制参数与用于绘制指示标识的绘制参数不同,以令绘制得到的边界线与指示标识具有显示差异。
实施例3
指示标识对应分割点与连接线的组合,其中,分割点是指分割线之间的交点、分割线与用户界面的边框之间的交点。
本实施例中的分割线可以参考实施例1中对分割线的定义,此处不再赘述。以图15中①所示的分割线为例进行说明,该分割线与用户界面的边框之间具有两个交点,该两个交点即为分割点。如图21所示,分割线与用户界面的边框之间具有第一分割点2101和第二分割点2102。第一分割点2101与第二分割点2102之间具有连接线2103,则指示标识分别为第一分割点2101与连接线2103的组合,第二分割点2102与连接线2103的组合,如图21所示,指示标识中的连接线以粗实线示出,指示标识中的分割点以空心圆形示出。
以图16中①所示的分割线为例进行说明,两条分割线与用户界面的边框的交点、以及两条分割线的交点,均为分割点。如图22所示,两条分割线与用户界面的边框形成的分割点,分别为第一分割点2201、第二分割点2202和第三分割点2203,两条分割线形成的分割点,为第四分割点2204。第四分割点2204与第一分割点2201、第二分割点2202、第三分割点2203分别形成第一连接线2205、第二连接线2206、第三连接线2207。指示标识分别为第一分割点2201与第一连接线2205的组合,第二分割点2202与第二连接线2206的组合,第三分割点2203与第三连接线2207的组合,第四分割点2204与第一连接线2205、第二连接线2206、第三连接线2207的组合,如图22所示,指示标识中的连接线以粗实线示出,指示标识中的分割点以空心圆形示出。
可以参考图23所示的流程调整窗口,具体步骤如下:
S2301、识别所述目标指示标识中的目标分割点和第一连接线。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指示标识中所包含的分割点即为目标分割点,所包含的连接线,即为第一连接线,为了与上文中的第一连接线2105进行区分,称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以图21所示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为例进行说明,假设目标指示标识是第一分割点2101与连接线2103的组合,如图24所示,目标指示标识以粗线以及实心圆示出。其中,第一分割点2101为目标分割点,连接线2103为第一目标连接线。
以图22所示的用户界面示意图为例进行说明,假设目标指示标识是第四分割点2204与第一连接线2205、第二连接线2206、第三连接线2207的组合,如图25所示,目标指示标识以粗线以及实心圆示出。其中,第四分割点2204是目标分割点,第一连接线2205、第二连接线2206、第三连接线2207是第一目标连接线。
S2302、移动所述目标分割点。
移动目标分割点的过程可以参考上文与移动指令对应的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S2303、生成移动后的所述目标分割点与其它分割点的第二连接线,并删除所述第一连接线。
以图24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进行说明,将第一分割点2101向右移动一个预设位移量(其中,移动前的第一分割点2101以灰色实心圆示出,移动后的第一分割点2101以黑色实心圆示出)。生成移动后的第一分割点2101与其它分割点,即第二分割点2102的连接线,即第二连接线,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与第二连接线2206区分,将第二连接线称为第二目标连接线,在图24中,第一目标连接线以粗灰色线示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粗黑色线示出。在生成第二目标连接线之后,将第一目标连接线删除。
以图25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进行说明,将第四分割点2204向右移动一个预设位移量(其中,移动前的第四分割点2204以灰色实心圆示出,移动后的第四分割点2204以黑色实心圆示出)。生成移动后的第四分割点2204与其它分割点,即第一分割点2201、第二分割点2202和第三分割点2203之间的连接线,即第二目标连接线,在图25中,第一目标连接线以粗灰色线示出,第二目标连接线以粗黑色线示出。在生成第二目标连接线之后,将第一目标连接线删除。
S2304、将所述目标边框移动至所述第二连接线所指示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边框为位于第一目标连接线所指示的位置上的边框。以图24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进行说明,目标边框即为窗口A的右侧边框和窗口B的左侧边框。将窗口A的右侧边框和窗口B的左侧边框移动至与第二目标连接线对应的位置,如图24所示,阴影区域2401既是窗口A变化的区域,也是窗口B变化的区域。
以图25所示的用户界面为例进行说明,目标边框即为窗口A的右侧边框、窗口B的左侧边框和下边框以及窗口C的左侧边框和上边框。将窗口A的右侧边框、窗口B的左侧边框和下边框以及窗口C的左侧边框和上边框移动至与第二目标连接线对应的位置,如图25所示,阴影区域2501既是窗口A变化的区域,也是窗口B和窗口C变化的总区域。
在实施例2中,可以通过调整窗口的边框端点的位置,改变窗口的边框的角度,进而可以灵活地调整窗口的形状。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3,显示设备200响应于调整指令,基于窗口的边框生成边界线,其中,生成边界线的过程可以参考实施例2,此处不再赘述。显示如图26所示的用户界面,其中,边界线以黑色粗虚线示出。由此,由边界线组成的示意框,以及指示标识,可以令用户更加准确地感知各窗口当前处于可以调整的状态。
为了区分边界线、窗口的边框以及指示标识,可以为边界线配置指定的绘制参数,其配置的指定的绘制参数可以参考实施例2,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方便解释,已经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了上述说明。但是,上述在一些实施例中讨论不是意图穷尽或者将实施方式限定到上述公开的具体形式。根据上述的教导,可以得到多种修改和变形。上述实施方式的选择和描述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公开的内容,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使用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器,被配置为显示分屏后的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包括至少两个窗口;
控制器,被配置为:
接收用户输入的调整指令;
响应于所述调整指令,生成指示标识,所述指示标识用于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所述用户界面上的位置;
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移动指令,所述移动指令用于指示移动目标指示标识;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
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以调整各所述窗口,所述目标边框是指位于移动前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位置上的边框,所述目标位置是指移动后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标识对应分割线,所述分割线位于同组边框之间,且分割线与同组边框中长度最大的边框等长,其中,所述同组边框包括至少一个边框对,且每个边框对中的至少一条边框属于其它边框对,所述边框对是指具有邻接关系的两条边框,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包括:
获取移动前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第一分割线,以及移动后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对应的第二分割线;
获取所述第一分割线对应的所述目标边框;
将所述目标边框调整至与第二分割线对应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标识对应分割点与连接线的组合,所述分割点是指分割线之间的交点、分割线与所述用户界面的边框之间的交点,其中,所述分割线位于同组边框之间,且分割线与同组边框中长度最大的边框等长,所述同组边框包括至少一个边框对,且每个边框对中的至少一条边框属于其它边框对,所述边框对是指具有邻接关系的两条边框,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包括:
识别所述目标指示标识中的目标分割点和第一连接线;
移动所述目标分割点;
生成移动后的所述目标分割点与其它分割点的第二连接线,并删除所述第一连接线;
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包括:
将所述目标边框移动至所述第二连接线所指示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调整指令,基于窗口的边框生成边界线,所述边界线在所述用户界面上的位置与对应窗口的边框位置一致,且所述边界线与对应窗口的边框的尺寸和形状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被配置为:
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键值信息,所述键值信息包括至少M个方向键值,所述方向键值用于指示移动焦点的方向;
识别所述键值信息对应的指令类型,
其中,如果M等于1,且相邻两个方向键值指示的方向不同,则所述键值信息对应焦点移动指令,或者,如果M等于2,且接收相邻两个方向键值的时间间隔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则所述键值信息对应所述焦点移动指令,所述焦点移动指令用于指示按照所述方向键值移动焦点;
如果M等于1,各方向键值指示的同一个方向,且接收相邻两个方向键值的时间间隔小于所述预设阈值,则所述键值信息对应所述移动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包括:
识别所述方向键值所指示的目标方向和目标距离,其中,所述目标距离为每个所述方向键值对应的预设位移量;
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在所述目标方向上移动N次,且每次移动所述目标距离,其中,所述N等于所述方向键值的总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包括:
识别所述键值信息中所述方向键值所指示的目标方向,并获取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预设移动速度,以及所述移动指令对应的指令时长;
基于所述指令时长和所述预设移动速度,计算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移动的目标距离;
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在所述目标方向上移动所述目标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每一次移动后所指示的位置,逐次调整所述目标边框,其中,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最后一次移动后所指示的位置为所述目标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包括:
将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图像参数调整为目标参数,所述目标参数与其它所述指示标识的图像参数不同;
生成方向指示符,所述方向指示符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指示标识的移动方向。
10.一种多窗口的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显示分屏后的用户界面,所述用户界面包括至少两个窗口,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输入的调整指令;
响应于所述调整指令,生成指示标识,所述指示标识用于指示各窗口与其它窗口邻接的边框在所述用户界面上的位置;
接收所述用户输入的移动指令,所述移动指令用于指示移动目标指示标识;
响应于所述移动指令,移动所述目标指示标识;
将目标边框调整至目标位置,以调整各所述窗口,所述目标边框是指位于移动前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位置上的边框,所述目标位置是指移动后的所述目标指示标识所指示的位置。
CN202210524776.8A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Pending CN1170932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4776.8A CN117093293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4776.8A CN117093293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3293A true CN117093293A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81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24776.8A Pending CN117093293A (zh) 2022-05-13 2022-05-13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9329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18206B (zh) 呈现用户界面的方法和显示设备
CN109164964B (zh) 内容分享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0248640A1 (zh) 一种显示设备
US8745509B2 (en) Image display system,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KR20220130197A (ko) 촬영 방법, 장치, 전자설비 및 저장매체
CN112463269B (zh) 用户界面显示方法及显示设备
CN114430492B (zh) 显示设备、移动终端及图片同步缩放方法
RU269783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отображения
CN116347166A (zh) 显示设备及窗口显示方法
CN117093293A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多窗口的调整方法
CN111259639B (zh) 一种表格的自适应调节方法及显示设备
CN116801027A (zh) 显示设备和投屏方法
WO2021008137A1 (zh) 显示设备及视频画面缩放方法
CN116980554A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视频会议界面显示方法
CN113485613A (zh) 显示设备及自由画屏幕边缘涂色实现方法
CN112367550A (zh) 一种媒资列表多标题动态展示的实现方法及显示设备
CN111949179A (zh) 一种控件放大方法及显示设备
CN114928762B (zh) 一种显示设备及时区信息显示方法
US20240121464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method
CN111310424B (zh) 表格生成方法及显示设备
CN116347143A (zh) 显示设备及双应用同屏显示方法
CN114415864B (zh) 触摸区域的确定方法与显示设备
WO2023142056A1 (zh) 信息显示方法及显示设备、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3721817A (zh) 显示设备及填充图形的编辑方法
CN117608709A (zh) 显示设备和显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