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91310A -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91310A
CN117091310A CN202210520895.6A CN202210520895A CN117091310A CN 117091310 A CN117091310 A CN 117091310A CN 202210520895 A CN202210520895 A CN 202210520895A CN 117091310 A CN117091310 A CN 117091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refrigerant
refrigeration
heat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08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斯伦
陆海东
孙源
李春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ling Co Ltd, Midea Group Co Ltd, Hefei Midea Refriger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l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2089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913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91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913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7/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cascade operation, i.e. with two or more circuits, the heat from the condenser of one circuit being absorbed by the evaporator of the next circ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所述制冷机仓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底板和侧壁,所述底板包括冷凝区、通风区和换热区,所述通风区位于所述冷凝区和所述换热区之间;压缩机、风扇和冷凝器,位于所述冷凝区;接水盘,位于所述通风区;换热模块,位于所述换热区,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壳体以及设置于换热壳体内的储液箱、换热装置和动力件。通过将所述压缩机、所述风扇和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一侧,将所述换热模块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另一侧,提高了器件的紧凑性,提升了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制冷设备,通常压缩机、散热风扇和冷凝器设置于制冷设备的背侧底部,接水盘设置于压缩机顶部,换热箱设置于制冷设备的背侧中央,也即位于压缩机、散热风扇和冷凝器的上方,尤其是对于通过两级蓄冷液进行冷量传递的换热箱,其在制冷设备的背侧中央的占据空间较大,导致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低。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空间利用率高的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冷机仓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底板和侧壁,所述底板包括冷凝区、通风区和换热区,所述通风区位于所述冷凝区和所述换热区之间;压缩机、风扇和冷凝器,位于所述冷凝区;接水盘,位于所述通风区;换热模块,位于所述换热区,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壳体以及设置于换热壳体内的储液箱、换热装置和动力件。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用于接入第一制冷系统,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内流通第一冷媒,所述动力件和所述储液箱用于接入第二制冷系统,所述第二制冷系统内流通第二冷媒,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所述换热装置,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过所述换热装置换热。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保温盒,所述保温盒设置于换热壳体内,所述储液箱、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动力件设置于所述保温盒内。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保温盒具有朝向所述底板的底壁,所述底壁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具有避让空间。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储液箱内、且浸泡于第二冷媒中。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动力件设置于所述保温盒内,且位于所述储液箱外。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隔音罩,所述隔音罩位于所述保温盒内,所述动力件设置于所述隔音罩内。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隔音罩设置于所述底壁,所述储液箱设置于所述凹陷部。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储液箱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压缩机。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所述储液箱还包括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三接口用于连通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动力件的入口端,所述第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动力件的出口端,所述第五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和第二冷媒的输出主管的送液端,所述第六接口用于连通所述储液箱和第二冷媒的输回主管的回液端。
本申请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制冷设备,包括如前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所述制冷机仓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底板和侧壁,所述底板包括冷凝区、通风区和换热区,所述通风区位于所述冷凝区和所述换热区之间;压缩机、风扇和冷凝器,位于所述冷凝区;接水盘,位于所述通风区;换热模块,位于所述换热区,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壳体以及设置于换热壳体内的储液箱、换热装置和动力件。通过将所述压缩机、所述风扇和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一侧,将所述换热模块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另一侧,提高了器件的紧凑性,提升了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在一应用场景中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在一应用场景中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遮盖板;
图4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在一应用场景中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第一间室的功能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第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第二种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换热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制冷机仓系统沿A-A线的剖视图的右旋90度后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16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换热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换热模块的左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换热模块的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保温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隔音罩和储液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隔音罩和储液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100,包括第一制冷系统110、换热装置12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第一制冷系统110包括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回路的压缩机111、冷凝器112和第一蒸发器113。压缩机111的输出端与冷凝器112的输入端连接。冷凝器112的输出端与第一蒸发器11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蒸发器113的输出端与压缩机111的输入端连接。第一制冷系统110内循环流动有第一冷媒,压缩机111为第一冷媒循环提供动力,第一冷媒进入冷凝器112,由于周围空气进行热交换后变为液态,第一冷媒进入第一蒸发器113用于为间室制冷。第二制冷系统130包括依次顺序连接形成回路的动力件131、第二蒸发器和储液器134。第二制冷系统130内循环流动有第二冷媒,动力件131为第二冷媒循环提供动力,储液器134储藏第二冷媒,第二蒸发器用于为间室制冷。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换热装置120。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通过换热装置120换热。
由于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换热装置120,第一冷媒可与第二冷媒换热。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第一蒸发器113为间室制冷,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可通过换热装置120为第二制冷系统130提供冷量,并由第二制冷系统130的管路将降温后的第二冷媒输送至第二蒸发器,由第二蒸发器为间室制冷。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的管路分开独立设置,第一制冷系统110和第二制冷系统130可分别为不同间室制冷,不同间室无需集中设置,可间隔一定距离,达到远程分布式制冷的效果。
除此之外,由于第二制冷系统130通过换热装置120与第一制冷系统110换热,使得在第二制冷系统130中,避免使用压缩机111和冷凝器112等结构,节省零件成本,减小第二制冷系统130所占体积,提升第二制冷系统130所在工作间室的容积率。
具体地,动力件131可采用动力泵或其他动力结构,以驱动第二冷媒在第二制冷系统130内循环。动力件131可以为水泵。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20包括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第一输入端与冷凝器112连通。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蒸发器113连通。第二输入端与动力件131连通。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蒸发器连通。低温的第一冷媒从冷凝器112流出后,可从第一输入端流动至换热装置120,并从第一输出端流出至第一蒸发器113。第二冷媒从动力件131流出后,可从第二输入端流动至换热装置120,第二冷媒吸收第一冷媒的冷量,并从第二输出端流出至第二蒸发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20包括换热室121、第一换热管122和第二换热管132。换热室121内设置有换热媒介123。第一换热管122设置于换热室121内。第一换热管122的输入端与冷凝器112连通,第一换热管122的输出端与蒸发器连通。第二换热管132设置于换热室121内。第二换热管132的输入端与动力件131连通,第二换热管132的输出端与第二蒸发器连通。第一换热管122的输入端即为第一输入端,第一换热管122的输出端即为第一输出端。第二换热管132的输入端即为第二输入端,第二换热管132的输出端即为第二输出端。
由于第一换热管122连通冷凝器112和第一蒸发器113,由冷凝器112流出的低温第一冷媒可流动至第一换热管122后再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换热室121内的换热媒介123可与第一换热管122换热,第一冷媒吸收换热媒介123的热量并降低换热媒介123的温度。同时第二换热管132可与换热媒介123换热,换热媒介123吸收第二冷媒的热量从而降低了第二冷媒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122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管段和至少一个第二管段,其中第一管段沿第一预设方向阵列设置,第二管段将相邻两个第一管段首尾顺次连接,以使得第一换热管122在换热室121内蜿蜒设置,从而增大第一换热管122与换热媒介123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一冷媒和换热媒介123的换热效率。同样地,第二换热管132也可包括至少两个第三管段和至少一个第四管段,其中第三管段沿第二预设方向阵列设置,第四管段将相邻两个第三管段首尾顺次连接,以使得第二换热管132在换热室121内蜿蜒设置,从而增大第二换热管132与换热媒介123的接触面积,提高第二冷媒和换热媒介123的换热效率。具体地,换热媒介123可以为液体、气体或者固体,此处不作限制。换热室121可由隔温材料制成,避免换热媒介123的冷量散失,提高换热室121的保温性能和蓄冷能力。
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20还可以是板式换热器。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经过板式换热器换热,从而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第一蒸发器113为间室制冷,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可通过换热装置120为第二制冷系统130提供冷量,并由第二制冷系统130的管路将降温后的第二冷媒输送至第二蒸发器,由第二蒸发器为间室制冷。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装置120还可以是其他实现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换热的换热结构,此处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第一制冷系统110包括节流控制组件117。节流控制组件117设置于冷凝器112和第一蒸发器113之间。节流控制组件117包括第一节流件114、第二节流件115和三通阀116。三通阀116包括第一进口端1181、第一出口端1162和第二出口端1163。第一进口端1181连通冷凝器112的输出端。第一出口端1162连通第一节流件114的输入端。第二出口端1163连通第二节流件115的输入端。第一节流件114的输出端连通第一蒸发器113。第二节流件115的输出端连通换热装置120的第一输入端。从冷凝器112输出的第一冷媒通过三通阀116和第一节流件114可以流至第一蒸发器113;从冷凝器112输出的第一冷媒通过三通阀116和第二节流件115还可以流至换热装置120,由换热装置120再流至第一蒸发器113。
通过设置三通阀116可控制第一冷媒为第一蒸发器113直接提供冷量,或者可控制第一冷媒与换热装置120连通,以为第二冷媒提供冷量。第一节流件114可控制第一冷媒的流动速度以调节第一蒸发器113的温度。第二节流件115可控制第一冷媒的流动速度以调节其与换热媒介123及第二冷媒换热的效率。具体地,第一节流件114和第二节流件115可并排设置。
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控制三通阀116实现三种工况。
第一种工况:压缩机111启动,第一冷媒流至冷凝器112,经三通阀116的第一出口端1162流动至第一节流件114。第一冷媒再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供第一蒸发器113为其工作间室迅速降温,最后流回至压缩机111。
第二种工况:压缩机111启动,第一冷媒流动至冷凝器112,经三通阀116的第二出口端1163流动至第二节流件115。第一冷媒再流动至换热装置120,以为第二冷媒降温,供第二蒸发器为对应间室降温。第一冷媒由换热装置120再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最后流回至压缩机111。
第三种工况:压缩机111启动,第一冷媒流至冷凝器112,经三通阀116的第一出口端1162和第二出口端1163分别流动至第一节流件114和第二节流件115。第一冷媒通过第一节流件114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供第一蒸发器113为其工作间室迅速降温。第一冷媒还通过第二节流件115流动至换热装置120,以为第二冷媒降温,供第二蒸发器为对应间室降温,然后第一冷媒再流动至第一蒸发器113。
从而第一制冷系统110可通过第一种工况为第一蒸发器113的工作间室迅速降温,且能达成的最低温度低于第二种工况能达成的最低温度。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可通过第二种工况为第二冷媒降温,以降低第二蒸发器的工作间室的温度。第一制冷系统110还可以通过第三种工况实现为第一蒸发器113的工作间室迅速降温,以及为第二冷媒降温供第二蒸发器为对应间室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113可用于为冷冻间室降温,第二蒸发器可用于为冷藏间室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蒸发器包括多个第二子蒸发器133。每个第二子蒸发器133可为其对应的工作间室降温。第二制冷系统130包括输出主管135、输回主管136、多个输出分管137和多个输回分管138。输出主管135的输入端连接换热装置120的第二输出端。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连各个输出分管137的输入端。多个输出分管137与第二子蒸发器133一一对应设置。每个输出分管137的输出端连接对应第二子蒸发器133。多个输回分管138与第二子蒸发器133一一对应设置。每个输回分管138的输入端连接对应第二子蒸发器133,每个输回分管138的输出端连接输回主管136。输回主管136的输出端连接储液器134的输入端。换热装置120流出的第二冷媒通过输出主管135分别输送至各个输出分管137,并输送至对应的第二子蒸发器133。第二冷媒通过第二子蒸发器133流回至对应输回分管138,并由输回分管138流回至输回主管136,通过输回主管136流回至储液器134。具体地,第二子蒸发器133可以设置有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
通过将第二蒸发器设置为多个并联的第二子蒸发器133,第二冷媒可由管路输送至各个第二子蒸发器133中,供各个第二子蒸发器133分别为其工作间室降温,从而增加间室分布数量,提升储物空间,提高制冷设备100的多样性,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第二制冷系统130包括多个子节流阀139。子节流阀139与第二子蒸发器133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子节流阀139设置于第二子蒸发器133的输入端。第二冷媒经过子节流阀139后流入第二子蒸发器133中,从而子节流阀139可控制第二冷媒的流动速度以调节对应第二子蒸发器133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设备100包括第一间室101和多个第二间室102。第一间室101包括间隔设置的储物区3011和功能区3012。储物区3011用于供用户取放物品。第一制冷系统110和换热装置120设置于功能区3012,从而第一制冷系统110和换热装置120集成设置,可利于第一制冷系统110与换热装置120换热。第一蒸发器113设置于功能区3012内靠近储物区3011一侧,利于第一冷媒与储物区3011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区3012也可以只设置第一蒸发器113,第一制冷系统110除了第一蒸发器113以外的其他组件以及换热装置120也可以设置于第一间室101以外的其他空间。
多个第二间室102与第二子蒸发器133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二间室102包括储藏区3021和模块区3022。储藏区3021用于供用户取放物品。每个第二子蒸发器133分别设置于对应第二间室102的模块区3022。第二子蒸发器133设置于模块区3022内靠近储藏区3021一侧,利于第二冷媒与储藏区3021换热。其中,第一间室101的最低温度可低于第二间室102的最低温度,第一间室101可作为冷冻间室,第二间室102可作为冷餐间室。
请参阅图2至图5,图2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在一应用场景中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在一应用场景中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去除了遮盖板;图4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在一应用场景中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第一间室的功能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由于本申请的制冷设备100采用分布式结构,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可分别采用嵌入式的安装方式安装于橱柜200中,适用于分布式橱柜200制冷系统。
具体地,储物区3011包括可打开的开口侧1013,储物区3011还包括与开口侧1013相对设置的背壁,储物区3011还包括连接开口侧1013和背壁的顶壁和底壁。功能区3012呈直角型包围背壁和底壁。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和输回主管136的输入端设置于功能区3012的位于开口侧1013所在平面和背壁所在平面之间的侧壁,且延伸设置于功能区3012外。由于在制冷设备100使用时,第一间室101的储物区3011的开口侧1013面向用户设置,功能区3012的位于开口侧1013所在平面和背壁所在平面之间的侧壁位于开口侧1013两侧,便于用户观察和接触。因此当第一间室101嵌入式安装于橱柜200中时,将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和输回主管136的输入端设置于功能区3012的位于开口侧1013所在平面和背壁所在平面之间的侧壁,可便于用户将输出分管137的输入端接通至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以及便于用户将输入分管的输出端接通至输回主管136的输入端,从而管路更易安装至第一间室101,提升连接安装和维修的便利性。除此之外,将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和输回主管136的输入端设置于功能区3012的位于开口侧1013所在平面和背壁所在平面之间的侧壁,第一间室101的开口侧1013一侧表面无管路连接,提升美观度。在制冷设备100嵌入安装于橱柜200后,可通过设置类似踢脚线的遮盖板201,隐藏第一间室101侧面的管路,以保护管路并提升整体美观度。
进一步地,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和输回主管136的输入端,可设置于功能区3012的位于开口侧1013所在平面和背壁所在平面之间的侧壁靠近开口侧1013的一端,进一步便于用户将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之间的管路连接至第一间室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间室102的储藏区3021包括可打开的敞口侧1023,第二子蒸发器133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设置于模块区3022背离敞口侧1023一侧侧壁。在制冷设备100使用时,储藏区3021的敞口侧1023面向用户设置,模块区3022背离敞口侧1023一侧的侧壁为第二间室102的背部侧侧壁。因此,将第二间室102嵌入安装于橱柜200前,需将输出分管137的输出端连接至位于第二间室102背部的第二子蒸发器133的输入端,将输回分管138的输入端连接至位于第二间室102背部的第二子蒸发器133的输出端,随后再将第二间室102嵌入安装于橱柜200内。第二间室102的敞口侧1023一侧表面无管路连接,提升美观度。
输出分管137从第一间室101的侧面连接至第二间室102的背部,输回分管138从第二间室102的背部连接至第一间室101的背面。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的连接管路可设置于橱柜200预留缝隙中。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的布局排列方式具有多种,本申请的制冷设备100中的管路设置方式,可适用各种布局排列方式的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本申请的制冷设备100适应性广。
其中,输出分管137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140连接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输出分管137的输出端通过快速接头140连接第二子蒸发器133的输入端。输回分管138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140连接第二子蒸发器133的输出端,输回分管138的输出端通过快速接头140连接输回主管136的输入端。通过快速接头140连接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之间的管路,可方便连接安装和维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区3012还包括接水盘150。第二制冷系统130包括多个排水管151。多个排水管151与第二子蒸发器133一一对应设置。排水管151连通模块区3022和功能区3012,用于将模块区3022的化霜水排至接水盘150中。第二间室102中的第二蒸发器化霜时的化霜水可通过排水管151排至接水盘150中。因此,多个第二间室102中的第二蒸发器的化霜水可通过对应的排水管151汇集至第一间室101的接水盘150中。
其中,排水管151的输入端连接模块区3022,排水管151的输出端连接功能区3012。排水管151的输入端可与输出分管137的输出端和输回分管138的输入端设置于模块区3022的同一侧壁,即排水管151的输入端设置于模块区3022背离敞口侧1023一侧侧壁。排水管151的输出端可与输出主管135的输出端和输回主管136的输入端设置于功能区3012同一侧壁,即排水管151的输出端设置于功能区3012的位于开口侧1013所在平面和背壁所在平面之间的侧壁。各个管路可统一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具体地,第一间室101的位置可低于第二间室102,从而排水管151的进水口位置高于排水管151的出水口位置,以便于第二间室102中模块区3022内的化霜水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排水管151流入第一间室101中功能区3012的接水盘150中。通过设置排水管151,各个第二间室102的化霜水可统一收集处理。当然,第一间室101的设置位置可以高于第二间室102或与第二间室102齐平,排水管151可设置抽水设备,以将第二间室102的化霜水抽至接水盘150中。
在将制冷设备100嵌入安装至橱柜200的过程中,可以将输出分管137、输回分管138和排水管151预先穿设至橱柜200的预留缝隙中。将输出分管137的输出端、输回分管138的输入端以及排水管151的输出端通过快速接头140,连接至第二间室102背部的对应接口。随后将第二间室102嵌入安装至橱柜200对应位置内。将输出分管137的输入端、输回分管138的输出端以及排水管151的输出端连接至第一间室101侧壁的对应接口。随后将第一间室101嵌入安装至橱柜200对应位置内。安装遮盖板201,例如踢脚板,以保护并隐藏管路。制冷设备100安装完成,本申请的制冷设备100可适用于嵌入式的分布制冷橱柜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压缩机111的排气管1111设置于接水盘150中,压缩机111的排水管151中有较高温度的第一冷媒流经,为了提高压缩机111的散热效率,将排水管151设置于接收盘中,可利用温度较低的化霜水吸收压缩机111的排气管1111的热量,在冷却第一冷媒的同时降低功能仓的温度,有助于压缩机111的散热降温。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的制冷设备一实施例的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为了防止化霜水过多,接水盘150无法容纳,接水盘150设有连通生活排水管的导水管152,将过多的化霜水排出。
由于第一冷媒和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换热装置,第一冷媒可与第二冷媒换热。第一制冷系可通过第一蒸发器为间室制冷,第一制冷系统还可通过换热装置为第二制冷系统提供冷量,并由第二制冷系统的管路将降温后的第二冷媒输送至第二蒸发器,由第二蒸发器为间室制冷。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的管路分开独立设置,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可分别为不同间室制冷,不同间室无需集中设置,可间隔一定距离,达到远程分布式制冷的效果。
请参阅图7-9,图7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第一种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第二种立体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展示制冷机仓系统的内部结构,图8和图9分别展示了制冷机仓系统的部分结构。
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冷机仓系统30。制冷机仓系统30包括壳体30a。壳体30a可以为独立的壳结构,也可以为第一间室101的功能区3012的底壁、侧壁和顶壁。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0a至少包括底板31和侧壁310。
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压缩机111、风扇160、冷凝器112、接水盘150和换热模块180。所述换热模块180包括换热组件170和储液器134。压缩机111、风扇160、冷凝器112、接水盘150、换热组件170和储液器134均设置于壳体30a中。
壳体30a的底板31可以金属材质或塑料材质。底板31包括冷凝区311、通风区312和换热区313。冷凝区311、通风区312和换热区313依次排列,也即,通风区312位于冷凝区311和换热区313之间。压缩机111、风扇160和冷凝器112位于冷凝区311。接水盘150位于通风区312。换热组件170和储液器134位于换热区313。压缩机111、风扇160和冷凝器112位于接水盘150的一侧,换热组件170和储液器134位于接水盘150的另一侧,提高了器件的紧凑性,提升了制冷机仓系统30的空间利用率。
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排气管1111。排气管1111连接压缩机111。排气管1111至少部分排布于接水盘150的底部,从而提升制冷机仓系统30整体的紧凑性。
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排水管151。排水管151用于化霜水引导至接水盘150。排水管151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灵活设置。
壳体30a的侧壁3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3101、第二侧壁3102、第三侧壁3103和第四侧壁3104。第一侧壁3101和第三侧壁3103相对设置。第二侧壁3102和第四侧壁3104相对设置。第一侧壁3101位于换热区313的边缘。
冷凝区311、通风区312和换热区313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压缩机111、风扇160和冷凝器112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换热组件170和储液器134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第一方向为从第三侧壁3103朝向第一侧壁3101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从第四侧壁3104朝向第二侧壁3102的方向。
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导流板3105。导流板3105设置于冷凝区311和通风区312之间。第二侧壁3102具有进风口3102a和出风口3102b。导流板3105固定于第二侧壁3102、且位于进风口3102a和出风口3102b之间。导流板3105向第四侧壁3104延伸、且与第四侧壁3104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10a。进风口3102a、冷凝区311、导流通道310a、通风区312和出风口3102b依次连通。
在应用过程中,风扇160驱动空气流通,空气从进风口3102a进入冷凝区311,气流依次穿过冷凝器112、风扇160和压缩机111后进入导流通道310a,由于第三侧壁3103和第四侧壁3104的阻挡作用,气流沿着从第三侧壁3103朝向第一侧壁3101的方向流动,由于换热组件170朝向通风区312的侧壁的阻挡作用,气流改变流动方向进入通风区312,然后,气流穿过通风区312后从出风口3102b排出。
具体的,风扇160驱动空气在制冷机仓系统30内部流动,风扇160驱动空气流过冷凝器112、风扇160和压缩机111后,从接水盘150上方经过后再排出制冷机仓系统30。
空气从进风口3102a进入冷凝区311,流过冷凝器112后,经过风扇160进入导流通道310a,再经导流通道310a的过程中,带走压缩机111产生的热量,对压缩机111进行散热,然后,空气从导流通道310a进入通风区312,空气从接水盘150上方流过,使得接水盘150中积水得以蒸发,然后,从出风口3102b排出。
在积水蒸发的过程中,除了风扇160驱动气流加速流动来增加积水蒸发的速度之外,由于空气吸收了压缩机111的热量后从导流通道310a进入通风区312,因此,热空气进一步地增加了积水蒸发的速度,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制冷机仓系统30的散热效果好,积水蒸发速度快。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安装板3106。安装板3106设置于导流板3105朝向冷凝区311的一侧。风扇160和冷凝器112设置于安装板3106。安装板3106包括第一子板3106a和第二子板3106b。第一子板3106a位于第二子板3106b远离第二侧壁3102的一侧。风扇160设置于第一子板3106a。冷凝器112设置于第二子板3106b。第一子板3106a上具有通孔,风扇160设置于通孔处。在本实施例中,通孔的数量为两个,风扇160的数量也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孔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或多于两个,相应的,风扇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于两个。通孔的形状匹配风扇的出风范围的形状。第二子板3106b上具有通孔,冷凝器112设置于通孔处。通孔的形状匹配冷凝器112的形状。
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机仓系统30也可以不包括安装板3106。风扇160和冷凝器112也可以直接固定于底板31。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机仓系统30也可以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设置于底板31上。风扇160和冷凝器112设置于安装支架上。通过调节安装支架的高度,可以灵活调整风扇160和冷凝器112的高度。
请参阅图10,图10为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换热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换热组件170包括换热装置120和动力件131。换热组件170还包括箱体主体171。换热装置120和动力件131设置于箱体主体171内。换热装置120和动力件131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换热组件170还包括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填充于箱体主体171内。保温材料包覆换热装置120和动力件131。保温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冷量散发,还可以减少动力件131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图12是图11所示的制冷机仓系统沿A-A线的剖视图的右旋90度后的示意图。第一侧壁3101朝向换热区313的一侧设置有悬臂梁3101a。储液器134设置于悬臂梁3101a远离底板31的一侧,从而使得储液器134与底板31保持一定距离,形成空气层,从而避免了储液器134的冷量从底板31向外发散,进一步提升了保温性能。
第一侧壁3101具有贯穿孔3101b。贯穿孔3101b位于悬臂梁3101a和底板31之间。贯穿孔3101b用于穿设输出主管135,充分利用了制冷机仓系统30的内部空间,提高了制冷机仓系统30的紧凑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储液器134、悬臂梁3101a和贯穿孔3101b位于换热组件170和第二侧壁3102之间。设置有进风口3102a和出风口3102b的第二侧壁3102可以作为制冷机仓系统30的操作盖,当需要维修或更换输出主管135时,只需打开操作盖,即可进行维修或更换,提升了维修和更换的操作便捷性。
通过将压缩机、风扇和冷凝器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一侧,将热交换箱和载冷液箱设置于接水盘的另一侧,提高了器件的紧凑性,提升了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请参阅图13-15,图13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展示制冷机仓系统的内部结构,图14和图15展示了制冷机仓系统的部分结构。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制冷机仓系统30。制冷机仓系统30包括壳体30a。壳体30a可以为独立的壳结构,也可以为第一间室101的功能区3012的底壁、侧壁和顶壁。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30a至少包括底板31和侧壁310。
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压缩机111、风扇160、冷凝器112、接水盘150和换热模块180。
底板31包括冷凝区311、通风区312和换热区313。通风区312位于冷凝区311和换热区313之间。压缩机111、风扇160和冷凝器112位于冷凝区311。接水盘150位于通风区312。换热模块180位于换热区313。压缩机111、风扇160和冷凝器112位于接水盘150的一侧,换热模块180位于接水盘150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由换热模块180伸出的输出主管135还可以包覆有保温棉190。保温棉190用于隔绝输出主管135与环境之间热交换,防止管路表面凝露积水。
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排水管151。排水管151用于将化霜水引导至接水盘150。排水管151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灵活设置。
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导流板3105。导流板3105设置于冷凝区311和通风区312之间。第二侧壁3102具有进风口3102a和出风口3102b。导流板3105固定于第二侧壁3102、且位于进风口3102a和出风口3102b之间。导流板3105向第四侧壁3104延伸、且与第四侧壁3104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10a。进风口3102a、冷凝区311、导流通道310a、通风区312和出风口3102b依次连通。
在应用过程中,风扇160驱动空气流通,空气从进风口3102a进入冷凝区311,气流依次穿过冷凝器112、风扇160和压缩机111后进入导流通道310a,由于第三侧壁3103和第四侧壁3104的阻挡作用,气流沿着从第三侧壁3103朝向第一侧壁3101的方向流动,由于换热模块180朝向通风区312的侧壁的阻挡作用,气流改变流动方向进入通风区312,然后,气流穿过通风区312后从出风口3102b排出。
具体的,风扇160驱动空气在制冷机仓系统30内部流动,风扇160驱动空气流过冷凝器112、风扇160和压缩机111后,从接水盘150上方经过后再排出制冷机仓系统30。
空气从进风口3102a进入冷凝区311,流过冷凝器112后,经过风扇160进入导流通道310a,再经导流通道310a的过程中,带走压缩机111产生的热量,对压缩机111进行散热,然后,空气从导流通道310a进入通风区312,空气从接水盘150上方流过,使得接水盘150中积水得以蒸发,然后,从出风口3102b排出。
在积水蒸发的过程中,除了风扇160驱动气流加速流动来增加积水蒸发的速度之外,由于空气吸收了压缩机111的热量后从导流通道310a进入通风区312,因此,热空气进一步地增加了积水蒸发的速度,因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制冷机仓系统30的散热效果好,积水蒸发速度快。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机仓系统30还包括安装板3106。安装板3106设置于导流板3105朝向冷凝区311的一侧。风扇160和冷凝器112设置于安装板3106。安装板3106包括第一子板3106a和第二子板3106b。第一子板3106a位于第二子板3106b远离第二侧壁3102的一侧。风扇160设置于第一子板3106a。冷凝器112设置于第二子板3106b。第一子板3106a上具有通孔,风扇160设置于通孔处。在本实施例中,通孔的数量为两个,风扇160的数量也为两个。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孔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或多于两个,相应的,风扇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于两个。通孔的形状匹配风扇的出风范围的形状。第二子板3106b上具有通孔,冷凝器112设置于通孔处。通孔的形状匹配冷凝器112的形状。
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机仓系统30也可以不包括安装板3106。风扇160和冷凝器112也可以直接固定于底板31。在其他实施例中,制冷机仓系统30也可以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设置于底板31上。风扇160和冷凝器112设置于安装支架上。通过调节安装支架的高度,可以灵活调整风扇160和冷凝器112的高度。
请参阅图13和21,换热模块180包括储液器134、换热装置120和动力件131。换热装置120和动力件131如前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一并参阅图16-19,图16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换热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换热模块的左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换热模块的沿B-B线的剖视图,图19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保温盒的结构示意图。
换热模块180还可以包括换热壳体181。换热壳体181包括上盖1811和壳体主体1812。上盖1811和壳体主体1812可以通过螺栓或卡扣连接,从而方便拆装,以便于进行第二冷媒的添加或换热模块180的维修。同时,将与换热相关部件均容置于换热壳体181内,更符合模块化的产品设计趋势。
换热模块180还包括保温盒182。储液器134、换热装置120和动力件131设置于保温盒182内。保温盒182用于保持换热模块180中的冷量,避免了冷量在传递过程中向外发散。
保温盒182具有朝向底板31的底壁1821。底壁1821具有凹陷部1821a。凹陷部1821a朝向底板31的一侧具有避让空间1821b。至少部分输出主管135、输回主管136、输出分管137、输回分管138和排水管151收容于避让空间1821b。避让空间1821b使得从储液器134连接外部的至少部分输出主管135、输回主管136、输出分管137、输回分管138和排水管151收容于避让空间1821b,充分利用了保温盒182内部的容置空间,使得保温盒182内部结构更紧凑。
保温盒182设置于换热壳体181内,使得保温盒182和位于避让空间1821b的至少部分输出主管135、输回主管136、输出分管137、输回分管138和排水管151一并收容于换热壳体181内,使得换热壳体181整体结构更紧凑。在换热壳体181和保温盒182之间还可以设置保温材料,以进一步隔绝热交换。
排水管151穿过换热壳体181和避让空间1821b,从而更有效利用换热壳体181内部的空间,无需在换热壳体181外另辟空间来设置排水管151。
请一并参阅图20和图21,图20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隔音罩和储液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申请的制冷机仓系统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隔音罩和储液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储液器134具有腔体盖185a和腔体主体185b。腔体盖185a和腔体主体185b采用卡扣连接,从而方便拆卸维修。腔体盖185a上具有密封塞185c。密封塞185c可方便拆卸后添加第二冷媒。
储液器134包括第一接口1851和第二接口1852。第一接口1851连通换热装置120和冷凝器112。第二接口1852连通换热装置120和压缩机111。
具体的,第一接口1851设置有第一冷媒输送管1851a。第一冷媒输送管1851a连接于换热装置120和冷凝器112之间。第二接口1852设置有第二冷媒输送管1852a。第二冷媒输送管1852a连接于换热装置120和压缩机111之间。第一冷媒通过第一冷媒输送管1851a和第二冷媒输送管1852a在换热装置120、冷凝器112和压缩机111之间循环。第一冷媒输送管1851a和第二冷媒输送管1852a可以为毛细管。
储液器134还包括第三接口1853、第四接口1854、第五接口1855和第六接口1856。第三接口1853连通储液器134和动力件131的入口端。第四接口1854连通换热装置120和动力件131的出口端。第五接口1855连通换热装置120和输出主管135的送液端。第六接口1856连通储液器134和输回主管136的回液端。
第二冷媒从储液器134的第三接口1853输出至动力件131的入口端,再由动力件131的出口端输出后从第四接口1854进入换热装置120,然后从换热装置120输出后通过第五接口1855输出到输出主管135后对各制冷间室进行冷量输送,最后,从各制冷间室通过输回主管136从第六接口1856回流至储液器134。
在本实施例中,输出主管135的一端具有两个输出分管137,输回主管136的一端具有两个输回分管138。
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出主管135可以仅连接一个输出分管137,输回主管136可以仅连接一个输回分管138。在其他实施例中,输出主管135的一端也可以具有多个输出分管137,输回主管136的一端也可以具有多个输回分管138。
换热装置120浸泡于第二冷媒。换热装置120可以为板式蒸发器。板式蒸发器外表散发出来的冷量充分地被其外侧的第二冷媒吸收,提高了制冷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因为相较于换热装置120,外侧的第二冷媒温度较高,冷量是从换热装置120向第二冷媒传递的,换热装置120的外侧保温材料厚度可以做得更薄,其结构可以更紧凑。
动力件131设置于保温盒182内,且位于储液器134外。换热模块180还包括隔音罩183。隔音罩183位于保温盒182内。动力件131设置于隔音罩183内。隔音罩183可以减弱动力件131运行所发出的噪音。
隔音罩183设置于底壁1821,储液器134设置于凹陷部1821a,从而充分利用保温盒182内的容置空间,提高了结构的紧凑性。
通过将所述压缩机、所述风扇和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一侧,将所述换热模块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另一侧,提高了器件的紧凑性,提升了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的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底板和侧壁,所述底板包括冷凝区、通风区和换热区,所述通风区位于所述冷凝区和所述换热区之间;
压缩机、风扇和冷凝器,位于所述冷凝区;
接水盘,位于所述通风区;
换热模块,位于所述换热区,所述换热模块包括换热壳体以及设置于换热壳体内的储液箱、换热装置和动力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冷凝器用于接入第一制冷系统,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内流通第一冷媒,所述动力件和所述储液箱用于接入第二制冷系统,所述第二制冷系统内流通第二冷媒,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分别流经所述换热装置,所述第一冷媒和所述第二冷媒通过所述换热装置换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保温盒,所述保温盒设置于换热壳体内,所述储液箱、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动力件设置于所述保温盒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盒具有朝向所述底板的底壁,所述底壁具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朝向所述底板的一侧具有避让空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储液箱内、且浸泡于第二冷媒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件设置于所述保温盒内,且位于所述储液箱外。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隔音罩,所述隔音罩位于所述保温盒内,所述动力件设置于所述隔音罩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音罩设置于所述底壁,所述储液箱设置于所述凹陷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二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压缩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还包括第三接口、第四接口、第五接口和第六接口,所述第三接口用于连通所述储液箱和所述动力件的入口端,所述第四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和所述动力件的出口端,所述第五接口用于连通所述换热装置和第二冷媒的输出主管的送液端,所述第六接口用于连通所述储液箱和第二冷媒的输回主管的回液端。
1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制冷机仓系统。
CN202210520895.6A 2022-05-12 2022-05-12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Pending CN1170913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0895.6A CN117091310A (zh) 2022-05-12 2022-05-12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0895.6A CN117091310A (zh) 2022-05-12 2022-05-12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91310A true CN117091310A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77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20895.6A Pending CN117091310A (zh) 2022-05-12 2022-05-12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913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64598B (zh) 一种冰箱
US10612857B2 (en) Evaporator fins in contact with end bracket
CN101321997B (zh) 使控制系统和蒸发器成模块结构的制冷装置
CN111609619B (zh) 回风口形成于箱体两侧壁的冰箱
CN114076457A (zh) 将冷凝器布置于压机舱内的冰箱
CN209893735U (zh) 排水口设置有过滤板的冰箱
CN219037244U (zh) 用于冷冻冷藏设备的制冷模块和冷冻冷藏设备
CN117091310A (zh)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17091309A (zh) 制冷机仓系统和制冷设备
CN117091311A (zh) 制冷设备
CN216409420U (zh) 冷藏冷冻装置
CN210035945U (zh) 蒸发器具有弯折结构的冰箱
CN113357868B (zh) 用于冰箱的制冷装置及具有其的冰箱
CN220669894U (zh) 冰箱
CN219037235U (zh) 用于冷冻冷藏设备的制冷模块和冷冻冷藏设备
CN219037243U (zh) 用于冷冻冷藏设备的制冷模块和冷冻冷藏设备
CN219390227U (zh) 用于制冷设备的箱体
CN219713730U (zh) 制冷设备
CN219390182U (zh) 制冷设备
CN219889921U (zh) 一种冰箱
CN219390180U (zh) 半导体制冷的制冷设备
CN219037237U (zh) 制冷模块的壳体、制冷模块和冰箱
CN219934381U (zh) 一种冰箱
CN111609617B (zh) 回风口位于箱体两侧壁且分别对应有蒸发器的冰箱
CN114963639B (zh) 集成式储能箱体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