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7079A - 柔性模具注塑系统 - Google Patents

柔性模具注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7079A
CN117087079A CN202310266168.6A CN202310266168A CN117087079A CN 117087079 A CN117087079 A CN 117087079A CN 202310266168 A CN202310266168 A CN 202310266168A CN 117087079 A CN117087079 A CN 117087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peline
pressure connecting
injection molding
raw materi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661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蒋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7087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70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3Injection mould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26Moulds
    • B29C45/2602Mould construction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Of Plastics And Other Materials For Mo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包括:驱动装置、多个用于存储原料的料罐、输料管路、第一正压连接管路、第一负压连接管路、混注枪及模具承载机构,驱动装置通过第一正压连接管路与多个所料罐相连,每个料罐均通过一输料管路与混注枪相连,驱动装置通过第一正压连接管路向料罐内提供正气压,以将料罐内的原料压出,并通过输料管路输送至混注枪内,多个输料管路内的原料在混注枪内混合以用于注入模具内,模具承载机构包括一密封的容置空间,驱动装置通过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与容置空间相连,驱动装置通过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为容置空间提供负气压。该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能够较好的进行软模模具的注塑,提高效率及良率。

Description

柔性模具注塑系统
本申请请求要求2022年11月23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的申请号为CN2022114705182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文件的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结构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柔性模具注塑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行业内针对造形复杂且不规则的产品一般会以柔性模具,如硅胶模具,来进行制造,其优点是开模方便、价格低廉、弹性好拆模快捷方便。
在以上述柔性模具进行产品的制作时,其步骤一般为;(一)将所需的多种原料注入混匀装置内均匀混合,并在均匀混合后从混匀装置内倒入模具中,(二)封闭模具后摇动片刻,放入真空箱内抽真空排出模具内的气泡;(三)一直摇动至其固化成型。
现有技术中,上述各步骤均是通过工人手动来进行。人工手动的工作方式,使得工作效率较低,在原料注入环节,无法精确地控制原料的注入量,在原料的转移时会使得原料内含有较多的气泡;且容易出现在原料没有混匀的情况下即发生固化,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会导致软模注塑件的良率较低,制程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该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能够提高柔性模具注塑时的自动化,较好的进行软模模具的注塑,提高效率及良率。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包括:驱动装置、多个用于存储原料的料罐、输料管路、第一正压连接管路、第一负压连接管路、混注枪及模具承载机构,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正压连接管路与多个所所述料罐相连,每个所述料罐均通过一所述输料管路与所述混注枪相连,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正压连接管路向所述料罐内提供正气压,以将所述料罐内的原料压出,并通过所述输料管路输送至所述混注枪内,多个所述输料管路内的原料在所述混注枪内混合以用于注入模具内,所述模具承载机构包括一密封的容置空间,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为所述容置空间提供负气压。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泵及与所述气泵相连的储气罐,所述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与所述气泵相连,所述第一正压连接管路与所述储气罐相连,在所述气泵上还连接有排气管路,在所述排气管路上设置有对所述排气管路与外界连通与否进行控制的排气阀,所述气泵可选择地为所述储气罐存储高压气体,以及通过所述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为所述容置空间提供负气压。
进一步地,所述混注枪包括枪体,在所述枪体内形成有流道,在所述流道上设置有出料口,多个输料管路均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还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的第二正压连接管路,至少一个所述输料管路与所述第二正压连接管路相连,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正压连接管路向所述输料管路内注入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通过原料注入口与对应的输料管路相连,多个所述原料注入口在所述流道内沿原料的流出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与最靠近所述出料口的原料注入口相连的输料管路上连接有所述第二正压连接管路。
进一步地,在所述流道内还设置有用于向流道内注入气流的第一气流注入口,沿所述流道内原料的行进方向,所述第一气流注入口设置于所述原料注入口与所述出料口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内还形成有用于抽出气流的吸气口,所述吸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注入口远离所述原料注入口的一侧,在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流道之间设置有过滤原料而透过空气的过滤膜片。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还包括夹管机构,所述夹管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动力源及间隔件,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板面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间隔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间隔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分割为两个用于通过管路的容置间隙,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间隔件相连,并控制所述间隔件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运动,以对穿过所述容置空间的管路的开闭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包括支撑框架及柔性封闭膜,所述柔性封闭膜罩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上,以形成容置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模具承载机构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承载杆及弹性带,每一承载杆包括第一承载杆及第二承载杆,所述第一承载杆及所述第二承载杆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杆及所述第二承载杆均至少为两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承载杆及相连的两个所述第二承载杆之间均连接有弹性带。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还包括摇动装置,所述摇动装置包括第二支架及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二动力源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模具承载机构与所述第二动力源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带动所述模具承载机构运动。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中,通过驱动装置、料罐、混注枪、各正压连接管路、各负压连接管路、模具承载机构及摇动装置的设置,可以较好地进行原料的混注、排气及摇动固化等步骤,提高了自动化程度,提高效率及产品的良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2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2中原料供给系统及驱动装置的第一视角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2中原料供给系统及驱动装置的第二视角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2中原料供给系统去除第一支架后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3中混注枪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3中混注枪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图7中混注枪去掉外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图3中混注枪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9中X-X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3中混注枪去掉真空发生器及第一进气管路后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图4中混注枪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图2中夹管机构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图13中夹管机构第一视角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图13中夹管机构第二视角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图13中夹管机构去掉输料管路及连接柱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柔性模具注塑系统与各夹管机构的连接关系的系统框图。
图18所示为图2中摇动装置的第一视角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为图2中摇动装置的第二视角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20所示为图18中摇动装置省却模具承载机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所示为图18中模具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所示为图21中模具承载机构去除柔性封闭膜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所示为图22中的模具承载机构去除锁紧结构后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4所示为图22中固定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所示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摇动装置及模具承载机构的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26所示为图25中摇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驱动装置、11.气泵、12.储气罐、21.料罐、211.第一料罐、212.第二料罐、22.料池、221.第一料池、222.第二料池、31.输料管路、321.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2.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3.第三正压连接管路、324.第四正压连接管路、331.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2.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4.抽料管路、35.排气管路、361.第一进气管路、362.第二进气管路、40.混注枪、41.枪体、411.外管、412.内管、413.通孔、414.密封圈、415.环形空间、42.流道、421.出料口、422.原料注入口、4221.第一原料注入口、4222.第二原料注入口、423.第一气流注入口、424.吸气口、425.过滤膜片、426.第二气流注入口、431.盖板、432.连接孔、433.锁紧筋、434.第一连接板、435.第二连接板、436.第一连接螺栓、437.第二连接螺栓、441.第一三通管、442.第二三通管、443.第三三通管、444.真空发生器、50.模具承载机构、51.容置空间、52.支撑框架、521.第一框架、522.第二框架、523.第一滑轨、524.第二滑轨、53、柔性封闭膜、531.第一柔性膜532.第二柔性膜、533.撑杆、54.支撑结构、5411.第一承载杆、5412.第二承载杆、542.弹性带、55.开闭气缸、60.夹管机构、611.第一支撑板、612、第二支撑板、613.第三支撑板、614、连接杆、6141.定位圈、615.导杆、616.连接柱、621.第一动力源、622.弹性件、63、间隔件、64.容置间隙、641.第一容置间隙、642.第二容置间隙、651、第一夹管机构、652.第二夹管机构、653.第三夹管机构、70.摇动装置、71.第二支架、711.第一支撑杆、712.第二支撑杆、72.第二动力源73.转动架、731.第二转轴、732.第三转轴、74.刹车机构、741.刹车把手、742.摩擦片、743.刹车片、75.基座、751.第一转轴、81.第一支架、82.基板、83.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申请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该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能够提高柔性模具注塑时的自动化,较好的进行软模模具的注塑,提高效率及良率。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包括驱动装置10、多个料罐21、输料管路31、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混注枪40及模具承载机构50。
驱动装置10通过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与多个料罐21相连,每个料罐21均通过一输料管路31与混注枪40相连,驱动装置10通过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向料罐21内提供正气压,以将料罐21内的原料压出,并通过输料管路31输送至混注枪40内,多个输料管路31内的原料在混注枪40内混合以用于注入模具内。模具承载机构50包括一密封的容置空间51,驱动装置10通过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与该容置空间51相连,驱动装置10通过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为容置空间51提供负气压。
在本实施例中,在通过软模模具进行注塑时,先分别将每个原料注入对应的料罐21内,然后使用驱动装置10为料罐21内提供正气压,通过正气压,以将料罐21内的原料压出,从料罐21内压出的原料通过输料管路31送入混注枪40内,多种原料在混注枪40内混合,然后即可注入模具内;在将混合后的原料注入模具内后,密封模具,然后放入模具承载机构50内;通过驱动装置10向承载机构的容置空间51内提供负气压,模具内的空气即可从模具内逸出。
也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驱动装置10提供气源,来完成原料的输送,各原料的输送可以通过气压和/或管径等方式来进行调节,并通过混注枪40直接完成混合后,注入模具内,使得各原料的用量更加准确,且混合更加均匀。进一步地,通过模具承载机构50的设置,驱动装置10同样可以为模具承载机构50提供负气压,以使模具内空气逸出。
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在进行产品的注塑时,能够更准确的提供原料,更好地进行原料的混合,以及更好地进行模具内混合后原料的排气,提高了通过柔性模具进行产品制造时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了注塑的效率,提高了成品的良率。
在本实施例中,其示例了第一料罐211及第二料罐212两个料罐21的情况,可以理解地,其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的料罐21。在每个料罐21内可以存储一种原料,可以理解地,其还可以在每个料罐21内存储两种或更多种结合后不发生固化反应等影响混合后效果的原料。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5,进一步地,在驱动装置10与料罐21之间还连接有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32,在每一料罐21上还连接有用于伸入料池22内的抽料管路34,驱动装置10通过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32在料罐21内形成负气压,以使料罐21通过抽料管路34抽入原料。
每一料罐21通过抽料管路34与一个储料池22相对应。也即,在本实施例中,储料池22可以包括第一储料池221及第二储料池222。
在料罐21内的原料储备不足时,可以通过驱动装置10在料罐21内产生负气压,通过负气压的作用,以将对应料池22内的原料抽入料罐21内。通过负气压来进行原料的抽入,可以降低成本,同时防止在向料罐21内注入原料时对原料及周边环境的污染。
在输料管路31、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32、抽料管路34上均设置有控制管路开闭的控制阀。
在本实施例中,在储料阶段,可以将抽料管路34放入各储料池22内,通过驱动装置10在料罐21内形成小于外界气压的负气压,由于料罐21内形成负气压,料罐21内的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抽料管路34将原料从储料池22内抽入料罐21内;在进行送料时,通过驱动装置10在料罐21内形成大于外界气压的正气压,由于料罐21内气压较大,将料罐21内的原料通过输料管路31压出。因此,通过上述的设置,能够利用气压较为方便地完成原料的供给。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1,为了便于对进入各个料罐21内的正气压的压力进行控制,在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上还设置有调压阀。图1示出了两个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上均设置有调压阀的情况,可以理解地,其还可以仅在其中一个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上设置调压阀。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10包括气泵11及与气泵11相连的储气罐12。气泵11可以为储气罐12打气,以使储气罐12内部存储高压气体。上述的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及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32均与气泵11相连,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与储气罐12相连。气泵11通过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使容置空间51内产生负气压,通过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32使料罐21内产生负气压,完成模具的排气及原料的供给的操作。该驱动装置10还包括排气管路35,在排气管路35上设置有对该管路与外界连通与否进行控制的排气阀。在气泵11通过第一负压连接诶管路311产生负气压时,气泵11与排气管路35相连,气泵11与储气罐12断开连接,以用于将从料罐21抽出的空气排出;当进行储气时,排气阀断开气泵11与排气管路35的连接,气泵11与储气罐12连通,以向储气罐12内注入气体。关于储气罐12与气泵11之间的连通与断开的控制,可以通过储气罐12自身的阀门进行控制,也可以通过额外加装的控制阀来实现上述的控制目的。通过气泵11及储气罐12的配合,能够使得驱动装置10使用同一套设备根据需要较为方便地提供正气压及负气压,且成本较低。
可以理解地,该混注系统也可以分别通过一个正压产生设备及一个负压产生设备来分别提供正气压及负气压。
进一步地,气泵11还与第一进气管路361相连,第一进气管路361远离气泵11的一端与外界相连,以用于抽取空气继而对储气罐12打气。在第一进气管路361上同样设置有控制阀,以对该管路的连通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在料罐21外还可以设置加热装置(图未示出),以对料罐21内原料的温度进行控制。
请继续参照图6至图12,该混注枪40包括枪体41,在枪体41的内部设置有流道42,在流道42上设置有出料口421,多个输料管路31均与流道42连通。该软模注入系统还包括与驱动装置10相连的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至少一个输料管路31与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相连,驱动装置10通过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将气流注入输料管路31内。
在将原料通过输料管路31注入枪体41内时,由于驱动装置10通过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与至少一个输料管路31相连,因此,驱动装置10可以将气流注入输料管路31内。在将原料注入混注枪40内时,进入输料管路31内的气流能够将输料管路31内的原料进行雾化,雾化后的原料能够在枪体41内混合的更加均匀,也即使得原料的混合更加的均匀。由于其能够快速地对各原料进行混合,因此,混合后的原料可以较快地注入模具内,这又能够防止混合后的原料在枪体41内发生固化,使得软模模具的注塑有了通过混注枪40进行原料混注的可能。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流道42通过原料注入口422与对应的输料管路31相连,多个原料注入口422在流道42内沿原料的流出方向间隔,至少与最靠近出料口421的原料注入口422相连的输料管路31上连接有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
如图8及图10所示,在枪体41上形成有第一原料注入口4221及第二原料注入口4222,第二原料注入口4222相比于第一原料注入口4221更靠近出料口421,此时,至少在第二原料注入口4222对应的输料管路31上连接有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
请继续参照图8至图11,在本实施例中,枪体41可以包括外管411及内管412,外管411套设于内管412外,上述的流道42形成于内管412内。上述的多个原料注入口422均形成于外管411上,在内管412上,与连接有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的输料管路31连通的原料注入口422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连接内管412内外的通孔413。通过该通孔413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地改善该原料注入口422内原料的雾化状态,以进一步地使原料的混合更加的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原料注入口4221对应的内管412的位置可以不设置通孔413,仅设置一个较大的开口,而第二原料注入口4222对应的内管412的位置设置有通孔413。粘稠度较大且用量较大的原料可以通过第一原料注入口4221进入流道42内,而粘稠度较小且用量较小的原料可以通过第二原料注入口4222进入流道42内,通过对粘稠度较小且用量较小的原料进行雾化,以使该原料能够充分与其它原料混合。可以理解地,内管412与第一原料注入口4221也可以根据原料的粘稠度及用量的特性设置通孔413。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流道42内还设置有第一气流注入口423。沿流道42内原料的行进方向,第一气流注入口423设置于原料注入口422与出料口421之间。换句话说,各原料在混合后,才会在流道42内经过第一气流注入口423所在的位置。第一气流注入口423用于在混注枪40将混合后的原料喷出出料口421前,喷出气流,以对流道42内的原料进行搅拌,以使原料的混合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流道42内还形成有用于抽出气流的吸气口424,吸气口424设置于第一气流注入口423远离原料注入口422的一侧,换句话说,吸气口424设置于第一气流注入口423与出料口421之间,在吸气口424与流道42之间布设有过滤原料而透过空气的过滤膜片425。该过滤膜片425可以贴附于内管412的内侧壁和/或外侧壁上。通过吸气口424的设置,在第一气流注入口423进入的气流将各原料混合后,当混合后的原料经过吸气口424所在位置时,吸气口424能够将流道42内的空气抽出。由于过滤膜片425的阻挡,混合后的原料仍然会沿着流道42向前流动,并从出料口421流出。这一方面能够防止气流带动混合后的原料急速地从出料口421喷出造成飞溅,另一方面也能够在混合后的原料注入模具后,减少模具内的气泡,提高注塑的品质。
进一步地,在流道42内还设置有第二气流注入口426,第二气流注入口426位于流道42的末端,也即,与出料口421相对的一端,多个原料注入口422位于第二气流注入口426与出料口421之间,第二气流注入口426通过第三正压连接管路323与驱动装置10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在混合后的原料注入完毕后,驱动装置10可以通过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及第三正压连接管路323向流道42内注入气流,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的气流能够对与之相连的输料管路31内的原料进行清洗,第三正压连接管路323的气流能够将流道42内的残料吹出,以防止其凝固于流道42内。
进一步地,在内管412与第一气流注入口423及第二气流注入口426对应的位置同样可以设置有通孔413。
进一步地,在内管412上间隔设置有多个密封圈414,以在外管411与内管412之间,与第一气流注入口423、第二气流注入口426及与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相连的原料注入口422相应的位置形成有环形空间415。在每一个环形空间415内,多个通孔413沿内管412的周向间隔布设于内管412上。通过环形空间415及通孔413的配合设置,能够使得气流及原料分散地进入到流道42内,使得原料的混合更加的均匀。从第二气流注入口426喷出的气流能够对通孔413进行清理,防止原料堵塞通孔413。进一步地,从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进入原料注入口422的气流,也可以在未注入原料时启动,以对该原料注入口422对应的通孔413进行清理。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6至图12,在流道42远离出料口421的端部还设置有可开闭的盖板431,以在开启盖板431时,从流道42远离出料口421的一端对流道42进行清理。
该盖板431上设置有连接孔432,在枪体41外环设有锁紧筋433,第一连接螺栓436穿过盖板431上的连接孔432后伸入锁紧筋433与枪体41之间,锁紧筋43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板434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435相连,第二连接螺栓437连接于第一连接板434与第二连接板435之间。在将盖板431盖设于流道42的一端时,可以将第一连接螺栓436穿过连接孔432后伸入到锁紧筋433与枪体41之间,然后通过第二连接螺栓437,以调节第一连接板434与第二连接板435之间的距离,继而通过锁紧筋433对第一连接螺栓436的锁紧程度进行调整,以使盖板431固定于枪体41上。
通过上述的锁紧接头,能够便于端盖的开启,防止胚料在流道42内凝固后,出现端盖无法打开的情况。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6至图12,为了便于显示各零部件的连接关系,图11省略了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及真空发生器444。混注枪40还包括第一三通管441、第二三通管442、第三三通管443及真空发生器444。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远离驱动装置10的一端与第一三通管441的第一管口相连,第一三通管441的第二管口与真空发生器444的进气口相连,以向真空发生器444提供正压气源,第一三通管441的第三管口与第二三通管442的第一管口相连。第二三通管442的第二管口与第一气流注入口423相连,第二三通管442的第三管口与第三三通管443的第一管口相连,第三三通管443的第二管口与输料管路31相连,第三三通管443的第三管口与其中一个原料注入口422相连;换句话说,第三三通管443的第一管口承担的作用为将气流引入输料管路31与原料注入口422之间。真空发生器444的吸入口与吸气口424相连。在上述结构中,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内的气流在进入第一三通管441后,一部分气流进入真空发生器444,用于使得真空发生器444产生负压,从流道42的吸气口424吸气;另一部分进入第二三通管442,进入第二三通管442的气流,一部分进入到第一气流注入口423内,参与原料的混合,另一部分进入到第三三通管443内,由于第三三通管443与输料管路31相连,因此就可以使气流进入到输料管路31内,使得该输料管路31内的原料在从原料注入口422喷出时更加的分散。
进一步地,在输料管路31,以及第二三通管442与第三三通管443之间,均设置有止回阀,以防止原料的回流。
请继续参照图5、图13至图17,在本申请中,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32、输料管路31及抽料管路34一般需要管路有较粗的孔径。因此对上述管路至少其中之一进行控制的控制阀可以为夹管机构60。
在本申请中,夹管机构60包括第一支撑板611、第二支撑板612、第一动力源621及间隔件63,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二支撑板612的板面相对且间隔设置,并通过连接柱616相对固定设置,间隔件63设置于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二支撑板612之间,间隔件63将第一支撑板611及第二支撑板612之间分割为两个用于通过管路,如输料管路31、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第二负压管路或抽料管路34等,的容置间隙64。也即在第一支撑板611与间隔件63之间,以及第二支撑板612与间隔件63之间分别形成一个容置间隙64。第一动力源621与间隔件63相连,并控制间隔件63在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二支撑板612之间运动,以改变两个容置间隙64的高度,也即改变间隔件63至第一支撑板611的距离,以及间隔件63至第二支撑板612的距离,以对穿过容置空间51的管路的开闭进行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支撑板611、第二支撑板612及间隔件63的设置,使得间隔件63将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二支撑板612之间的空间分割为两个供管路穿过的容置间隙64,并通过间隔件63的运动,来改变上述间隙的大小。在使用时,可以将管路穿过位于间隔件63一侧的容置间隙64。当需要切断管路时,第一动力源621可以控制间隔件63向管路所在一侧的容置间隙64运动,以缩小该侧容置间隙64的高度,由于间隔件63的压迫,迫使管路变形,以使得管路闭合;当需要开启管路时,第一动力源621可以控制间隔件63向远离管路所在一侧的容置间隙64运动,以增大该侧容置间隙64的高度,继而使得管路重新开启。由于该机构是通过外部的间隔件63来对管路进行压力的施加以使管路发生形变的,这能够防止原料在管路内部发生聚集及附着,防止管路堵塞。进一步地,由于间隔件63在第一支撑板611及第二支撑板612之间形成了两个高度变化趋势相反的容置间隙64,因此,其能够通过同一个第一动力源621对位于两侧的容置间隙64内的管路进行控制,以使其具有相反的工作状态。也即,其可以使得其中一侧的容置间隙64内的管路在连通的情况下,闭合另一侧的容置间隙64内的管路。结构简单,且具有较好的同步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611及第二支撑板612的板面相互平行设置,间隔件6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二支撑板612相互平行。间隔件63两侧的容置间隙64的高度相等。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夹管机构60还包括连接杆614,连接杆614沿垂直于第一支撑板611及第二支撑板612的方向设置于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二支撑板612之间,第一动力源621设置于第一支撑板611上,并与连接杆614相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源621可以为气缸,其设置于第一支撑板611远离第二支撑板612的一侧上,连接杆614穿过第一支撑板611并与气缸相连。连接杆614与间隔件63相连,第一动力源621通过连接杆614带动间隔件63运动。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其还可以为电机、液压缸等其它动力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间隔件63可以呈杆状,在其它实施例中,间隔件63也可以呈板状。进一步地,连接杆614与间隔件63的中部相连,也即,在位于间隔件63同一侧的容置间隙64内,可以以连接杆614为隔断形成两个供管路设置的位置。通过间隔件63可以同步对位于间隔件63同一侧的容置间隙64内的管路进行控制。
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杆614可以由多个,以使的在位于间隔件63同一侧的容置间隙64内,可以同时设置更多的管路。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杆614的中部套接有两个定位圈6141,定位圈6141可以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套接于连接杆614外,间隔件63通过连接孔432设置于连接杆614上,并位于两个定位圈6141之间。通过调节两个定位圈6141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直径的间隔件63。
进一步地,该夹管机构60还包括弹性件622,该弹性件622与连接杆614相连,以在间隔件63运动时存储或释放弹性能。通过弹性件622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使得夹管机构60的运动更加平稳,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一动力源621失控或掉电时,辅助间隔件63复位,在进料或排料的过程中,防止原料泄露。
优选地,弹性件622设置于第二支撑板612远离第一支撑板611一侧的侧面上,第一动力源621与弹性件622分别设置于连接杆614的两端,连接杆614的一端穿过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一动力源621相连,连接杆614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支撑板612与弹性件622相连。由于第一动力源621及弹性件622均不设置于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二支撑板612之间,这能够使得第一支撑板611与第二支撑板612之间的空间完全形成容置间隙64,缩小夹管机构60的体积。
优选地,弹性件622为压缩弹簧,在弹性件622远离第二支撑板6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支撑板613。第三支撑板613通过导杆615与第一支撑板611及第二支撑板612相连,以便于第三支撑板613能够相对于第一支撑杆711及第二支撑杆712运动。弹性件622设置于第二支撑板612与第三支撑板613之间,在第一动力源621通过连接杆614使隔件件朝向第二支撑板612运动时,弹性件622压缩;在第一动力源621通过连接杆614使间隔件63朝向第一支撑板611运动时,弹性件622拉伸;在第一动力源621取消对连接杆614的作用力时,弹性件622释放弹性能以使连接杆614复位。
进一步地,夹管机构60可以有多个,多个夹管机构60均固定于一基板上。夹管机构60的第一动力源621穿过基板,并固定于基板的另一侧,以使第一支撑板611抵靠于基板上,保证夹管机构60运动的稳定。
如图17所示,为了较好地对多个管路的开启及闭合进行控制,夹管机构60包括第一夹管机构651、第二夹管机构652及第三夹管机构653,第一夹管机构651、第二夹管机构652及第三夹管机构653在基板上从上至下依序布设。
为了便于理解及叙述,可以将间隔件63与第一支撑板611之间的容置间隙64称为第一容置间隙641,将间隔件63与第二支撑板612之间的间隙称为第二容置间隙642。参考图17所示,第一容置间隙641为位于夹管机构60下方的容置间隙64。
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由于夹管机构60能够使得第一容置间隙641及第二容置间隙642内的管路就有相反工作状态的特性。也可以将间隔件63与第一支撑板611之间的容置间隙64称为第二容置间隙642,而将间隔件63与第二支撑板612之间的间隙称为第一容置间隙641。也即,在进行各状态的控制时,第一容置间隙641及第二容置间隙642仅代表了同一个夹管机构60上状态相反的两个容置间隙64。
换句话说,在每一个夹管机构60内,第一容置间隙641及第二容置间隙642的表述方法,仅表示了在该夹管机构60内,两个具有相反状态的容置间隙64。
多个料罐21,如第一料罐211及第二料罐212,的输料管路31均从第一夹管机构651的第一容置间隙641内穿出。在第一夹管机构651的第二容置间隙642内可以穿设平衡管,以保证夹管机构60运动的平衡。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平衡管可以为不具有任何作用的垫管,或承担作用,但与该柔性模具注塑系统未提及的具有其它功能的扩展机构相连的管路。
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的一端与驱动装置10相连,另一端穿过第二夹管机构652的第一容置间隙641后与容置空间51相连,以便于为容置空间51提供负气压。
第一进气管路361的一端与气泵11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夹管机构652的第二容置空间51,及第三夹管机构653的第二容置空间51,并与外界连通。
料罐21,如第一料罐211及第二料罐212,的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32穿过第三夹管机构653的第一容置间隙641,并与气泵11相连。
料罐21,如第二料罐212,的抽料管路34穿过第三夹管机构653的第一容置间隙641,并与气泵11相连。
在第二夹管机构652的第一容置空间51,及第三夹管机构653的第二容置间隙642内,同样设置有平衡管,以保证第三夹管机构653的间隔板在运动时的平衡。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容置空间51再次通入空气,以进行模具的拿取,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上还设置有第二进气管路362,第二进气管路362的一端与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相连,另一端穿过第二夹管机构652的第二容置间隙642,并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管路布设的结构,当第一料罐211内存储有粘度较低的原料时,第一料罐211可以直接通过对应的抽料管路34与第一储料池22相连。在该抽料管路34上设置单向阀,以对原料的流向进行控制。在其它实施例中,其布设的结构可以与第二料罐212的抽料管路34相同。
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及第三正压连接管路323内均可以设置电磁阀以对各管路的连通与断开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为了简化管路布设,具有相同连接端口的不同的管路可以通过三通管集成为一个管路进行布设。
进一步地,在该原料供给系统中,其可以通过控制器,如时序控制器,来对第一夹管机构651、第二夹管机构652及第三夹管机构653来进行自动化控制,以便于更为精确地进行原料的供给。每一夹管机构60可以与一个控制器相连。可以理解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夹管机构60可以同时与一个控制器相连。
进一步地,也可以在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及第三正压连接管路323的电磁阀上设置控制器,以对其进行自动化控制
在储料阶段,控制第三夹管机构653的第二容置间隙642内的管路闭合,第一容置间隙641内的管路开启,并启动空压器。控制第一夹管机构651的第一容置间隙641内的管路闭合。此时,第二负压连接管路332及第一料罐211的抽料管路34均处于连通状态,当第一料罐211及第二料罐212内形成负压时,原料通过抽料管路34进入对应的料罐21内。
在储气罐12的增压阶段,可以控制第二夹管机构652的第二容置间隙642内的管路开启,及第三夹管机构653的第二容置间隙642内的管路开启,并启动气泵11,气泵11通过第一进气管路361吸气并对储气罐12增压。
在送料阶段,控制第三夹管机构653的第二容置间隙642内的管路开启,第一容置间隙641内的管路闭合。控制第一夹管机构651的第一容置间隙641内的管路开启。控制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内的电磁阀开启。此时,储气罐12内的高压气体通过第一正压连接管路321进入到各个料罐21内,料罐21内的气压增高,以将料罐21内的原料通过输料管路31送入混注枪40内。
与此同时,还可以控制第二正压连接管路322向至少其中一个输料管路31内输送气流,以将该输料管路31内的原料进行雾化,并送入混注枪40内。
进一步地,通过第一气流注入口423向流道42内注入气流,以进一步地使原料进行混合。在混合后的原料继续向出料口421运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吸气口424吸出流道42内的空气。在去除空气后,混合后的原料就可以从混注枪40内注入模具中。
在将原料注入模具后,通过第二气流注入口426,向流道42内通入气流,以对流道42内进行清洗。
在将模具放入模具承载机构50的容置空间51内后,控制第二夹管机构652的第二容置间隙642开启,并使气泵11通过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向容置空间51提供负气压,以进行模具内气体排出的作业。当需要开启容置空间51时,可以控制第二夹管机构652的第一容置间隙641开启,以使得空气重新注入容置空间51内。
也即,上述的第一夹管机构651主要的作用在于对送料进行控制,第二夹管机构652主要的作用在于对模具承载机构50内容置空间51的气压进行控制,而第三夹管机构653主要对抽料及储气罐12的增压进行控制。
通过上述的结构及控制策略,能够使得驱动装置10为多个不同的结构进行正气压及负气压的提供,相互之间不会受到影响,且控制策略较为简单。
请继续参照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该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还包括第一支架81及基板82,基板82固定于第一支架81上,上述的驱动装置10及混注枪40设置于第一支架81上,各夹管机构60设置于基板82上。在第一支架81的底部还设置有滚轮83,以便于移动。
请继续参照图18至24,本申请提供的模具承载机构50包括支撑框架52及柔性封闭膜53。柔性封闭膜53罩设于支撑框架52上,以形成上述的容置空间51。
在本申请中,当进行模具内的排气工序时,首先将模放入容置空间51内,由于有柔性封闭膜53的存在,容置空间51的在柔性封闭膜53所在位置的尺寸即使低于模具的尺寸,模具承载机构50也可以通过柔性封闭膜53的形变来对模具的体积进行适应,这能够减小容置空间51的尺寸;当将模具放入容置空间51内后,启动驱动气源,为容置空间51提供负气压,由于负气压的存在,柔性封闭膜53会贴附于模具上,进一步地减小容置空间51的尺寸,这就能够减少抽真空的时间,降低抽真空时能量的损耗,节约能源。
进一步地,支撑框架52包括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第一框架521与第二框架522的一个侧边相互铰接,以使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的另一侧形成可开闭的自由端,柔性封闭膜53罩设于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外,以使柔性封闭膜53、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围成一封闭的容置空间51,驱动装置10通过第一负压管路与该容置空间51连通,以为容置空间51提供负压。
进一步地,柔性封闭膜53包括第一柔性膜531及第二柔性膜532,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层叠设置,第一柔性膜531及第二柔性膜532分别盖设于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上。换句话说,支撑框架52上下贯通,第一柔性膜531及第二柔性膜532相对设置,当模具放入容置空间51时,第一柔性膜531及第二柔性膜532分别设置于模具的两侧。
柔性封闭膜53可以为硅胶膜或柔性高分子材料形成的膜层。
请继续参照图23,在柔性封闭膜53的周边连接有撑杆533,撑杆533与支撑框架52相连,以将柔性封闭膜53设置于支撑框架52上。更为具体地,在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上均设置有第一滑轨523,撑杆533固定于第一滑轨523上。在本实施例中,该滑轨可以为凹槽,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滑轨也可以为凸起部。
进一步地,该模具承载机构50还包括支撑结构54,支撑结构54包括承载杆及弹性带542,每一承载杆包括第一承载杆5411及第二承载杆5412,第一承载杆5411及第二承载杆5412间隔且相对设置,如分别设置于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上,且第一承载杆5411与第二承载杆5412相对设置,第一承载杆5411及第二承载杆5412均至少为两个,相邻的两个第一承载杆5411及相邻的两个第二承载杆5412之间均连接有弹性带542。当将模具设置于容置空间51内时,其可以夹设于第一承载杆5411与第二承载杆5412上的弹性带542之间。通过弹性带542对模具进行支撑及抱紧,防止模具对柔性封闭膜53造成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容置空间51内可以设置有多个承载杆,两个相邻的承载杆之间,可以共用一个第一承载杆5411或一个第二承载杆5412。
更为具体地,在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上均设置有第二滑轨524,承载杆的两端可在第二滑轨524上滑动,以改变承载杆的固定位置,对多种模具的形状进行适应,并通过锁紧件固定于第二滑轨524上。同样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滑轨可以为凹槽,在其它实施例中,该滑轨也可以为凸起部。两个第二滑轨524设置于两个第一滑轨523之间。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模具承载机构50还包括开闭气缸55,开闭气缸55包括缸体及连杆,缸体固定于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的其中之一上,连杆固定于第一框架521及第二框架522的其中另一上。通过连杆与缸体的相对运动,以控制第一框架521与第二框架522之间的开启及闭合,以便于在闭合时保证容置空间51的密闭性。为了对开闭气缸55进行控制,驱动装置10还通过第四正压连接管路324与开闭气缸55相连。
进一步地,在第一框架521与第二框架522之间还设置有密封垫片(图未标出)。
请继续参照图18至图20,本申请提供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还包括摇动装置70,该摇动装置70包括第二支架71及第二动力源72,第二动力源72设置于第二支架71上,模具承载机构50与第二动力源72相连,第二动力源72带动模具承载机构50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模具承载机构50及第二动力源72的设置,能够使得模具承载机构50在第二动力源72的带动下转动、摆动或往复振动,继而在对模具进行排气后,摇动模具,达到使模具内混合后的原料固化的效果,因而,该摇动装置70能够自动对软模具进行摇动,使得产品固化效果较好,效率较高。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该摇动装置70还包括转动架73。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架73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71上,第二动力源72设置于转动架73上。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动力源72及模具承载机构50设置于转动架73上,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转动架73与第二支架71的相对位置,来调整模具的初始姿态,如,使得模具呈倾斜或竖直状,然后,在该姿态下,使第二动力源72驱动模具承载机构50运动,以达到更好的混合固化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转动架73可以为一转轴,该转轴沿水平方向设置。第二动力源72设置于该转轴上。以使的模具承载机构50能够沿转轴的轴线转动,以改变模具承载机构50的旋转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进一步地,在转动架73上还设置有刹车机构74,以使转动架73包括相对于第二支架71自由转动的第一状态,以及相对于第二支架71固定的第二状态。在转动架73处于第一状态时,可以旋转转动架73至合适的角度,在转动架73处于第二状态时,可以使得转动架73与第二支架71相对固定,以避免因转动架73自身的转动对第二动力源72带动模具承载机构50的旋转造成影响。
更为具体地,该刹车机构74包括刹车把手741、摩擦片742及刹车片743,刹车片743与第二支架71固定相连,刹车把手741设置于转动架73上,摩擦片742与刹车把手741相连,并在刹车把手741的控制下在保持与刹车片743接触及与刹车片743脱离接触的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源72可以为电机。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手动的方式来实现转动架73的转动,而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如电机、气缸等装置来带动转动架73进行角度的调整。
进一步地,模具承载机构50,具体为基座75,通过第一转轴75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动力源72上,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依次穿过中空的转动架73及第一转轴751并与容置空间51相连,以防止在模具承载机构50转动的过程中对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造成损害。
进一步地,第四正压连接管路324可以绕设于转动架73及第一转轴751上,且其在第一转轴751及转动架73上的缠绕直径分别大于对应的第一转轴751及转动架73的直径,以使得第四正压连接管路324的长度留有冗余,以使转动架73及模具承载机构50在转动时,不会对第四正压连接管路324造成影响。
在进行转动时,可以先手动使得转动架73相对于第二支架71转动至合适的角度,如0-90°,然后使动力源带动模具承载机构50往复摆动。摆动的幅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优选为90-180°。
请继续参照图25至26,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动力源72直接设置于第二支架71上,并与转动架73相连,第二动力源72带动转动架73旋转,上述的模具承载机构50可转动地设置于转动架73上,也即,第二动力源72通过转动架73带动模具承载机构50运动。
在调整时,可以先调整模具承载机构50相对于转动架73的角度,然后在使得第二动力源72带动转动架73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在将模具承载机构50相对于转动架73转动后,可以通过锁紧件进行锁紧,以防止在第二动力源72带动转动架73转动时,模具承载机构50与转动架73发生转动。
进一步地,该第二支架71还包括第一支撑杆711及第二支撑杆712,第一支撑杆711通过转轴可转动地与第二支撑杆712相连,以使第二支架71可进行收缩及伸展,并与对设备的运输。
进一步地,模具承载机构50,具体为支撑框架52,通过第二转轴731可转动地设置于转动架73上,以便于改变模具承载机构50相对于转动架73的姿态,以更好地对模具进行晃动。
进一步地,转动架73通过第三转轴73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架71上,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依次穿过中空的第三转轴732及第二转轴731并与容置空间51相连,以防止在模具承载机构50转动的过程中对第一负压连接管路331造成损害。
进一步地,第四正压连接管路324可以绕设于第二转轴731及第三转轴732上,且其在第二转轴731及第三转轴732上的缠绕直径分别大于对应的第二转轴731及第三转轴732的直径,以使得第四正压连接管路324的长度留有冗余,便于转动架73及模具承载机构50的转动。
综上所述,在本申请中,通过驱动装置10、料罐21、混注枪40、各正压连接管路、各负压连接管路、模具承载机构50及摇动装置70的设置,可以较好地进行原料的混注、排气及摇动固化等步骤,提高了自动化程度,提高效率及产品的良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多个用于存储原料的料罐、输料管路、第一正压连接管路、第一负压连接管路、混注枪及模具承载机构,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正压连接管路与多个所所述料罐相连,每个所述料罐均通过一所述输料管路与所述混注枪相连,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正压连接管路向所述料罐内提供正气压,以将所述料罐内的原料压出,并通过所述输料管路输送至所述混注枪内,多个所述输料管路内的原料在所述混注枪内混合以用于注入模具内,所述模具承载机构包括一密封的容置空间,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为所述容置空间提供负气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气泵及与所述气泵相连的储气罐,所述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与所述气泵相连,所述第一正压连接管路与所述储气罐相连,在所述气泵上还连接有排气管路,在所述排气管路上设置有对所述排气管路与外界连通与否进行控制的排气阀,所述气泵可选择地为所述储气罐存储高压气体,以及通过所述第一负压连接管路为所述容置空间提供负气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注枪包括枪体,在所述枪体内形成有流道,在所述流道上设置有出料口,多个输料管路均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还包括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的第二正压连接管路,至少一个所述输料管路与所述第二正压连接管路相连,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正压连接管路向所述输料管路内注入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通过原料注入口与对应的输料管路相连,多个所述原料注入口在所述流道内沿原料的流出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与最靠近所述出料口的原料注入口相连的输料管路上连接有所述第二正压连接管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流道内还设置有用于向流道内注入气流的第一气流注入口,沿所述流道内原料的行进方向,所述第一气流注入口设置于所述原料注入口与所述出料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内还形成有用于抽出气流的吸气口,所述吸气口设置于所述第一气流注入口远离所述原料注入口的一侧,在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流道之间设置有过滤原料而透过空气的过滤膜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还包括夹管机构,所述夹管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动力源及间隔件,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板面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间隔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所述间隔件将所述第一支撑板及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分割为两个用于通过管路的容置间隙,所述第一动力源与所述间隔件相连,并控制所述间隔件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运动,以对穿过所述容置空间的管路的开闭进行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框架及柔性封闭膜,所述柔性封闭膜罩设于所述支撑框架上,以形成容置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承载机构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承载杆及弹性带,每一承载杆包括第一承载杆及第二承载杆,所述第一承载杆及所述第二承载杆间隔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承载杆及所述第二承载杆均至少为两个,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承载杆及相连的两个所述第二承载杆之间均连接有弹性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模具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模具注塑系统还包括摇动装置,所述摇动装置包括第二支架及第二动力源,所述第二动力源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模具承载机构与所述第二动力源相连,所述第二动力源带动所述模具承载机构运动。
CN202310266168.6A 2022-11-23 2023-03-19 柔性模具注塑系统 Pending CN1170870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705182 2022-11-23
CN202211470518.2A CN115716320A (zh) 2022-11-23 2022-11-23 软模注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7079A true CN117087079A (zh) 2023-11-21

Family

ID=852561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0518.2A Pending CN115716320A (zh) 2022-11-23 2022-11-23 软模注塑系统
CN202310266168.6A Pending CN117087079A (zh) 2022-11-23 2023-03-19 柔性模具注塑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70518.2A Pending CN115716320A (zh) 2022-11-23 2022-11-23 软模注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5716320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16320A (zh) 2023-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49676A (en) Liquid mixing and purging apparatus
JP2004114040A5 (zh)
US3989228A (en) Mixing and dispensing apparatus
CN101119793B (zh) 发泡方法及其装置
US2019018435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ixing paste material with gas
CN103562691B (zh) 向流体输送装置精确输送受控量的粘性流体的系统和方法
CN117087079A (zh) 柔性模具注塑系统
US3481587A (en) High pressure injector and system for pressurizing ingredients
CN220280324U (zh) 混注系统
JP2004068773A (ja) 塗料供給用シリンジポンプ
CN104148239A (zh) 一种用于模压烟花点胶的点胶阀
JPH0994450A (ja) 流動性材料にガスを混入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CN206328134U (zh) 一种分流式灌装喷头
CN213895179U (zh) 一种用于二氯乙腈自动灌装装置
EP0987486A1 (en) Grease filling device for electric motor
CN109455329B (zh) 一种软包装胶印油墨专用灌装生产设备
CN209222416U (zh) 一种玻璃棒软化炉输送带防粘黏喷涂装置
JPH0889872A (ja) 高粘度材料の塗布装置
WO2019169530A1 (zh) 输料设备及其输料方法
CN219031728U (zh) 一种料缸可拆卸的定量灌装装置
JPH09154318A (ja) 種子のゲル被覆加工装置における加工部
CN218690912U (zh) 一种阀门生产漆料喷涂设备
CN107373741A (zh) 一种食品加工设备
CN218062271U (zh) 一种油田堵水调剖管柱结构
CN219388081U (zh) 一种组合式计量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