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4460A -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4460A
CN117084460A CN202210524028.XA CN202210524028A CN117084460A CN 117084460 A CN117084460 A CN 117084460A CN 202210524028 A CN202210524028 A CN 202210524028A CN 117084460 A CN117084460 A CN 1170844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rotective film
generating
material layer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52402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铭
汪唯
朱明达
黄容基
冯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oor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52402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8446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844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44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 A24F40/46Shape or structure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10Devices using liquid inhalable precur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FSMOKERS' REQUISITES; MATCH BOX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 A24F40/00Electrically operated smoking devices; Component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thereof; Maintenance or testing thereof; Charg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A24F40/4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nnection of cartridges and battery part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发热体包括导液基体、发热材料层、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导液基体包括发热区域和电极区域;发热材料层设于导液基体的第一表面,发热材料层为电阻发热材料,包括位于发热区域的发热部和位于电极区域的连接部;第一保护膜至少部分设于发热部远离导液基体的表面;第一保护膜的材料为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非导电材料;第二保护膜至少部分设于连接部远离导液基体的表面;第二保护膜的材料为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导电材料。通过对发热材料层的发热区域和电极区域采用不同的保护膜进行保护,防止发热材料层被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利于提升发热材料层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典型的电子雾化装置由发热体、电池和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发热体作为电子雾化装置的核心元件,其特性决定了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效果和使用体验。
现有的发热体在强腐蚀性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中存在腐蚀风险,使用寿命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体寿命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发热体,应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包括:导液基体、发热材料层、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所述导液基体包括发热区域和电极区域;所述发热材料层设于所述导液基体的第一表面;所述发热材料层为电阻发热材料,包括位于所述发热区域的发热部和位于所述电极区域的连接部;所述第一保护膜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发热部远离所述导液基体的表面;所述第一保护膜的材料为耐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非导电材料;所述第二保护膜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导液基体的表面;所述第二保护膜的材料为耐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导电材料。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膜的材料为陶瓷或玻璃。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膜的材料为陶瓷;所述陶瓷的材料为氮化铝、氮化硅、氧化铝、氧化硅、碳化硅、氧化锆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膜的厚度为10nm-1000n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保护膜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或金属。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保护膜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所述导电陶瓷的材料为氮化钛、二硼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保护膜的厚度为10nm-2000n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液基体为致密导液基体;所述导液基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导液基体具有多个第一微孔,所述第一微孔为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有序通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液基体的材料为石英或玻璃或致密陶瓷,所述第一微孔为直通孔。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液基体的材料为多孔陶瓷,所述导液基体具有多个无序的通孔;
或,所述导液基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孔陶瓷层和致密陶瓷层,所述致密陶瓷层具有多个与所述导液基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有序的直通孔;所述发热材料层设于所述致密陶瓷层远离所述多孔陶瓷层的表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材料层为发热膜,所述发热膜的厚度为200nm-5μ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材料层的电阻率小于0.06*10-6Ω·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材料层的材料为铝、铜、银、金、镍、铬、铂、钛、锆、钯、铁或其合金。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材料层的厚度为5μm-100μm,所述发热材料层为印刷的金属浆料层。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液基体为平板状、弧形状或筒状。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护膜覆盖整个所述发热部,所述第二保护膜覆盖整个所述连接部。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液基体为圆筒状,所述导液基体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发热材料层设置在所述内表面或所述外表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材料层、所述第一保护膜和所述第二保护膜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液基体的所述第一表面。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材料层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保护膜构成电极。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微孔为直通孔,所述发热材料层、所述第一保护膜延伸进所述第一微孔的壁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储液腔和发热体;所述储液腔用于存储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所述发热体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第三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所述雾化组件为上述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发热体包括导液基体、发热材料层、第一保护膜和第二保护膜;导液基体包括发热区域和电极区域;发热材料层设于所述导液基体的第一表面,且包括位于发热区域的发热部和位于电极区域的连接部;第一保护膜设于发热部远离导液基体的表面;第一保护膜的材料为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非导电材料;第二保护膜,设于连接部远离导液基体的表面;第二保护膜的材料为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导电材料。通过对发热材料层的发热区域和电极区域采用不同的保护膜进行保护,防止发热材料层被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利于提升发热材料层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图3a提供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a提供的发热体的导液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的第三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湿烧实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接口、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组件。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100。该电子雾化装置100可用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雾化。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雾化组件1和电源组件2。
其中,雾化组件1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形成可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该雾化组件1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该雾化组件1可用于电子气溶胶化装置,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并产生气溶胶,以供抽吸者抽吸,以下实施例均以此休闲吸食为例。
雾化组件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可参见以下实施例所涉及的雾化组件1的具体结构与功能,且可实现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电源组件2包括电池(图未示)和控制器(图未示)。电池用于为雾化组件1的工作提供电能,以使得雾化组件1能够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气溶胶;控制器用于控制雾化组件1工作。电源组件2还包括电池支架、气流传感器等其他元件。
雾化组件1与电源组件2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电子雾化装置的功率一般不超过10瓦,功率通常为6瓦-8.5瓦。电子雾化装置采用的电池的电压范围为2.5伏-4.4伏。对于封闭式电子雾化装置(无需用户自行注入气溶胶生成基质的电子雾化装置),采用的电池的电压范围为3伏-4.4伏。但本发明的电子雾化装置并不限于这些参数。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雾化组件1包括壳体10、发热体11、雾化座12。雾化座12具有安装腔(图未标),发热体11设于该安装腔内;发热体11同雾化座12一起设于壳体10内。壳体10形成有出雾通道13,壳体10的内表面、出雾通道13的外表面与雾化座12的顶面配合形成储液腔14,储液腔14用于存储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其中,发热体11与电源组件2电连接,以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生成气溶胶。
雾化座12包括上座121和下座122,上座121与下座122配合形成安装腔;发热体11的雾化面与安装腔的腔壁配合形成雾化腔120。上座121上设有下液通道1211,下液通道1211与安装腔流体连通,储液腔14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道下液通道1211流入发热体11,即,发热体11与储液腔14流体连通。下座122上设有进气通道15,外界气体经进气通道15进入雾化腔120,携带发热体11雾化好的气溶胶流至出雾通道13,用户通过出雾通道13的端口吸食气溶胶。
请参阅图3a-图4,图3a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的第一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图3b是图3a提供的发热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a提供的发热体的导液基体的结构示意图。
发热体11包括导液基体111、发热材料层112、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导液基体111起结构支撑作用。发热材料层112为电阻发热材料。导液基体1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包括发热区域a和电极区域b。发热材料层112设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发热材料层112包括位于发热区域a的发热部1121和位于电极区域b的连接部1122,其中,连接部1122用作电极,连接部1122用于与电源组件2电连接。第一保护膜113至少部分设于发热部1121远离导液基体111的表面,第一保护膜113的材料为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非导电材料。第二保护膜114至少部分设于连接部1122远离导液基体111的表面,第二保护膜114的材料为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导电材料。
通过上述设置,对发热材料层112的不同区域选用不同的保护膜分别进行保护,有效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对发热部1121和连接部1122的腐蚀,利于提升发热材料层112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第一保护膜113覆盖整个发热部1121,以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对整个发热部1121的腐蚀,实现对整个发热部1121的保护,利于提高发热体11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第二保护膜114覆盖整个连接部1122,以防止气溶胶生成基质对整个连接部1122的腐蚀,实现对整个连接部1122的保护,利于提高发热体11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第二保护膜114上具有开孔(图未示),使部分连接部1122暴露,暴露的连接部1122用于与导通件(图未标)接触。通过该设置,利于降低导通件与连接部1122的接触电阻。可以理解,连接部1122通过导通件(图未标)与电源组件2实现电连接;导通件可以是顶针或弹针。
可选的,第一保护膜113的材料为陶瓷或玻璃。由于发热材料层112的材料为金属,陶瓷或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与金属发热材料层112相匹配,陶瓷或玻璃的附着力与金属发热材料层112相匹配,使用陶瓷或玻璃作为第一保护膜113,第一保护膜113不易从发热部1121上脱落,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当第一保护膜113的材料为陶瓷时,陶瓷的材料可以为氮化铝、氮化硅、氧化铝、氧化硅、碳化硅、氧化锆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参见表1和表2,相对于使用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不锈钢作为保护膜保护发热部1121,陶瓷作为第一保护膜113保护发热部1121,第一保护膜113具有更高的导热性能和更低的气溶胶生成基质接触角。第一保护膜113的更高的导热性能使得发热部1121产生的热量更高效的传导至气溶胶生成基质,利于提高发热部1121的雾化效率;第一保护膜113的更低的接触角使气溶胶生成基质在其表面的润湿性更强,气溶胶生成基质的传输效率更高,进一步利于提高发热部1121的雾化效率。使用第一保护膜113(第一保护膜113选用氮化铝)作为发热部1121的保护膜的发热体11和现有技术中的发热体(选用不锈钢作为保护膜)进行实验,实验条件为6.5W恒功率、抽3s停27s,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11的雾化量为7.2mg/puff,现有技术的发热体的雾化量为6.2mg/puff,证明了使用陶瓷作为第一保护膜113可以明显提升雾化量。其中,部分材料的热导率如表1所示;部分材料的接触角如表2所示。
表1材料的热导率
表2材料的接触角
材料 不锈钢 氮化铝 氮化硅 氧化铝 碳化硅
接触角 45° 20° 20° 23° 22°
可选的,第一保护膜113的厚度为10nm-1000nm。第一保护膜113的厚度低于10nm难以起到保护效果,因为薄膜的致密性没有那么好,气溶胶生成基质会穿过第一保护膜113腐蚀发热部1121,第一保护膜113的厚度超过1000nm,存在应力过大导致第一保护膜113容易热震开裂,失去保护效果。
可选的,第二保护膜114的厚度为10nm-2000nm。第二保护膜114的厚度低于10nm难以起到保护效果,因为薄膜的致密性没有那么好,气溶胶生成基质会穿过第二保护膜114腐蚀连接部1122,第二保护膜114的厚度超过2000nm,存在应力过大导致第二保护膜114容易热震开裂,失去保护效果。
可选的,第二保护膜114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或金属。相对于第一保护膜113为非导电材料,第二保护膜114为导电材料,使得第二保护膜114在保护连接部1122不受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同时,不影响连接部1122与电源组件2的电连接。由于发热材料层112的材料为金属,导电陶瓷或金属的热膨胀系数与金属发热材料层112相匹配,导电陶瓷或金属的附着力与金属发热材料层112相匹配,使用导电陶瓷或金属作为第二保护膜114,第二保护膜114不易从连接部1122上脱落,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通过使用导电陶瓷或金属作为第二保护膜114,利于降低接触电阻。
当第二保护膜114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时,导电陶瓷的材料为氮化钛、二硼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可以理解,导电陶瓷相对于金属更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材料层112的连接部1122与第二保护膜114构成电极;其中,在连接部1122上设置第二保护膜114,降低了电阻,可以用作电极。发热部1121和连接部1122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减少连接部1122的电阻值,连接部1122的厚度也可以大于发热部1121。
继续参见图3a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导液基体111为致密导液基体;导液基体111具有多个第一微孔1113,第一微孔1113为贯穿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的有序通孔。储液腔14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经过下液通道1211到达发热体11的导液基体111,利用导液基体111上第一微孔1113的毛细作用力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从导液基体111的第二表面1112导引至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使气溶胶生成基质被位于第一表面1111的发热材料层112雾化;也就是说,第一微孔1113通过下液通道1211与储液腔14连通。其中,导液基体111的材料可以为石英或玻璃或致密陶瓷,此时第一微孔1113为直通孔;导液基体111为玻璃时,可以普通玻璃、石英玻璃、硼硅玻璃或光敏铝硅酸锂玻璃中的一种。
可选的,仅在导液基体111的发热区域a设有第一微孔1113,在电极区域b并未设第一微孔1113。在一个实施例中,发热部1121不仅设置于第一表面1111,还进一步设置于第一微孔1113内表面。第二保护膜114也设置于第一微孔1113内,并将位于第一微孔1113内表面的发热部1121也全部覆盖。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子雾化装置的功率为6瓦-8.5瓦,电池的电压范围为2.5伏-4.4伏时,为了达到电池的工作电阻,发热体11的发热材料层112在常温下的电阻范围为0.5欧姆-2欧姆。在本实施例中,发热材料层112覆盖整个发热区域a。
本申请通过在导液基体111上设置多个具有毛细作用力的第一微孔1113,使得发热体11的孔隙率的大小可精确控制,提升产品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批量生产中,发热体11中导液基体111的孔隙率基本一致,形成于导液基体111上的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均匀,使得同一批出厂的电子雾化装置雾化效果一致。
相对现有的棉芯发热体和多孔陶瓷发热体,本申请提供的这种带第一微孔1113的薄片式结构的发热体11供液通道更短,供液速度更快,但漏液风险液更大。因此,本申请发明人研究了导液基体111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对发热体11供液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大导液基体111厚度、减小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可以降低漏液风险但也会减小供液速率,减小导液基体111的厚度、增大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可以增大供液速率但又会提高漏液风险,二者相互矛盾。为此,本申请设计了导液基体111的厚度、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以及导液基体111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孔径的比例,使发热体11在功率为6瓦-8.5瓦、电压为2.5伏-4.4伏工作时,既能实现充足的供液,也能防止漏液。其中,导液基体111的厚度为第一表面1111与第二表面1112之间的距离。
另外,本申请发明人还研究了相邻第一微孔1113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孔径的比值,发现如果相邻第一微孔1113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孔径的比值过大,导液基体111的强度较大也容易加工,但是孔隙率太小,容易导致供液量不足;如果相邻第一微孔1113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孔径的比值过小,孔隙率较大,供液量充足,但是导液基体111的强度较小而且不容易加工;为此,本申请还设计了相邻第一微孔1113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孔径的比值,在满足供液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了导液基体111的强度。
下面以导液基体111的材料为玻璃进行介绍。
具体地,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均包括光滑表面,第一表面1111为平面。也就是说,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为光滑的平面;第一表面1111为光滑的平面,有利于金属材料在厚度较小的情况下沉积成膜,即,利于在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形成发热材料层112。
可选的,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均为光滑的平面,且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平行设置;第一微孔1113的轴线与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垂直,此时,导液基体111的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的长度相等。可以理解,第二表面1112与第一表面1111平行,第一微孔1113由第一表面1111贯穿至第二表面1112,使得导液基体111的生产工艺简单,降低成本。第一表面1111与第二表面1112之间的距离为导液基体111的厚度。
可选的,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为光滑的平面;导液基体111的第二表面1112为光滑的非平面,例如,斜面、弧面、锯齿面等,第二表面1112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只需使第一微孔1113贯穿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即可。
可选的,第一微孔1113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微孔1113可以为孔径均匀的直通孔,也可以为孔径不均匀的直通孔,只要孔径的变化范围在50%之内即可。例如,由于制备工艺所限,通过激光诱导和腐蚀在玻璃上开设的第一微孔1113通常为两端孔径大中间孔径小。因此,只要确保第一微孔1113的中间部分的孔径不小于两端端口的孔径的一半即可。
下面以导液基体111的材料为玻璃,且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均为光滑的平面且平行设置时,对导液基体111的厚度、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导液基体111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孔径的比例、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113之间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进行介绍。
导液基体111的厚度为0.1毫米-1毫米。导液基体111的厚度大于1毫米时,无法满足供液需求,导致气溶胶量下降,且造成的热损失多,设置第一微孔1113的成本高;导液基体111的厚度小于0.1毫米时,无法保证导液基体111的强度,不利于提高电子雾化装置的性能。可选的,导液基体111的厚度为0.2毫米-0.5毫米。可以理解的是,导液基体111的厚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导液基体111上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为1μm-100μm。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小于1μm时,无法满足供液需求,导致气溶胶量下降;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大于100μm时,气溶胶生成基质容易从第一微孔1113内流出至第一表面1111造成漏液,导致雾化效率下降。可选的,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为20μm-50μm。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导液基体111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孔径的比例为20:1-3:1;可选的,导液基体111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孔径的比例为15:1-5:1。当导液基体111的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大于20:1时,通过第一微孔1113的毛细作用力供给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难以满足发热体11的雾化需求量,不仅容易导致干烧,且单次雾化产生的气溶胶量下降;当导液基体111的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小于3:1时,气溶胶生成基质容易从第一微孔1113内流出至第一表面1111,气溶胶生成基质浪费,导致雾化效率下降,进而使得总气溶胶量降低。
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113之间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为3:1-1.5:1,以使导液基体111上的第一微孔1113在满足供液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导液基体111的强度;可选的,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113之间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为3:1-2:1;可选的,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113之间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为3:1-2.5:1。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导液基体111的厚度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为15:1-5:1,相邻两个第一微孔1113之间的孔中心距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比例为3:1-2.5:1。
在本实施例中,导液基体111为平板状。示例性的,导液基体111矩形板状、圆形板状等,具体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液基体111为弧形状或筒状。多个第一微孔1113在发热区域a呈阵列排布;即,设置于导液基体111上的多个第一微孔1113之间呈规则排布,多个第一微孔1113中相邻的第一微孔1113之间的孔中心距相同。其中,多个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由于发热体11中的导液基体111为致密材料,能够起到结构支撑的作用。相对于现有的棉芯发热体的弹簧状的金属发热丝和多孔陶瓷发热体的金属厚膜导线,对发热体11中的发热材料层112的强度和厚度无要求,发热材料层112可以采用低电阻率的金属材料,例如,金、铝。
在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上的发热材料层112为发热膜,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为200nm-5μm,即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较薄。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为200nm-1μm。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为200nm-500nm。当发热材料层112为发热膜时,发热材料层112对应于多个第一微孔1113设有多个第二微孔1123。进一步,发热材料层112还形成于第一微孔1113的内表面;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还形成于第一微孔1113的整个内表面。在第一微孔1113的内表面设置有发热材料层112,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在第一微孔1113内就可以被雾化,有利于提高雾化效果。
可以理解,当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大于5μm时,通常采用印刷等方式形成发热材料层112,发热材料层112厚度太大会堵塞第一微孔1113;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可以为5μm-100μm。由于本实施例中,发热材料层112覆盖整个发热区域a,以防止影响供液,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不大于5μm。
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的电阻率不大于0.06*10-6Ω·m。在发热材料层112在常温下的电阻为0.5欧姆-2欧姆的基础上,本申请采用低导电率的金属材料,以形成较薄的金属膜,尽可能降低对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影响。发热材料层112越薄,对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的影响就越小,进而实现较好的雾化效果;而且发热材料层112越薄,发热材料层112本身吸热少,电热损耗低,发热体11升温速度快。
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的金属材料包括银及其合金、铜及其合金、铝及其合金、金及其合金、镍及其合金、铬及其合金、铂及其合金、钛及其合金、锆及其合金、钯及其合金、铁及其合金。在一实施方式中,发热材料层112的材料可以包括铝及其合金、金及其合金;由于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中包含各种香精香料和添加剂,含硫、磷、氯等元素,金具有非常强的化学惰性,铝表面会生成致密氧化薄膜,这两种材料在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非常稳定,优选作为发热材料层112材料。
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可以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如,磁控溅射、真空蒸发、离子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离子体辅助化学沉积、激光辅助化学沉积、金属有机化合物沉积)的方式形成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
可以理解的是,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的形成工艺使其不会覆盖第一微孔1113。发热材料层112、第一保护膜113延伸进第一微孔1113的壁面。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在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形成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的同时也就在第一微孔1113的内表面形成了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在选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在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形成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时,磁控溅射时金属原子与第一表面1111垂直,与第一微孔1113的内表面平行,金属原子更容易沉积在第一表面1111;假设金属原子沉积在第一表面1111形成的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的厚度为1μm,此时金属原子沉积在第一微孔1113的内表面的厚度远小于1μm,甚至达不到0.5μm;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沉积在第一表面1111的厚度越薄,形成于第一微孔1113内表面的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的厚度越薄,对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影响越小。由于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的厚度远小于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且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沉积于第一微孔1113内的部分的厚度要小于沉积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的部分的厚度,因此,发热材料层112和第一保护膜113沉积于第一微孔1113内对第一微孔1113的孔径影响可以忽略。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导液基体111的材料为多孔陶瓷,多孔陶瓷的内部具有多个相互连通且无序分布的毛细孔,利用多孔陶瓷本身具有的毛细孔进行导液;即,导液基体111具有多个无序的通孔。在发热材料层112的发热部1121设第一保护膜113,在发热材料层112的连接部1122设第二保护膜114,实现对发热材料层112的保护。即,本申请提供的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可以应用于传统的多孔陶瓷发热体表面,以实现对其发热材料层的保护。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的第二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导液基体111还可以为复合陶瓷。导液基体111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孔陶瓷层和致密陶瓷层,致密陶瓷层具有多个与导液基体11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有序的直通孔;发热材料层112设于致密陶瓷层远离多孔陶瓷层的表面。具体地,导液基体111包括相互接触的第一子导液基体111a和第二子导液基体111b,即,第一子导液基体111a为多孔陶瓷层,第二子导液基体111b为致密陶瓷层。第一子导液基体111a远离第二子导液基体111b的表面为导液基体111的第二表面1112,第二子导液基体111b远离第一子导液基体111a的表面为第一表面1111。第一子导液基体111a的材料为多孔陶瓷,第一子导液基体111a具有多个无序的通孔;第二子导液基体111b的材料为致密陶瓷,第二子导液基体111b具有多个第一微孔1113,第一微孔1113为贯穿孔,第一微孔1113的轴线与第二子导液基体111b的厚度方向平行;发热材料层112设于第二子导液基体111b远离第一子导液基体111a的表面。在发热材料层112的发热部1121设第一保护膜113,在发热材料层112的连接部1122设第二保护膜114,实现对发热材料层112的保护。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的第三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的发热体11与图3a所示的发热体11的区别在于:图3a中的发热材料层112覆盖整个发热区域a或横跨整个发热区域a,图6中的发热材料层112覆盖部分发热区域a,即,发热材料层112的形状不同,其他相同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6所示,发热材料层112的发热部1121为S型弯曲的条状,以在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形成具有温度梯度的温度场,也就是说,在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形成高温区和低温区,最大限度的将气溶胶生成基质中的多种组分雾化。发热部1121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连接部1122。连接部1122的尺寸比发热部1121的尺寸大,以便于连接部1122更好的与电源组件2实现电连接。发热材料层112的电阻率不大于0.06*10-6Ω·m。可选的,发热部1121和连接部1122一体成型。
发热部1121远离导液基体111的表面设有第一保护膜113,连接部1122远离导液基体111的表面设有第二保护膜114,关于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具体参见上述介绍。
在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上的发热材料层112为发热膜,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为200nm-5μm,即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较薄。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为200nm-1μm。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为200nm-500nm。可选的,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如,磁控溅射、真空蒸发、离子镀)或化学气相沉积(离子体辅助化学沉积、激光辅助化学沉积、金属有机化合物沉积)的方式形成发热材料层112。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形成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上的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为5μm-100μm,即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较厚。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范围为5μm-50μm。可选的,发热材料层112通过印刷的方式形成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即,发热材料层112为印刷的金属浆料层;由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的粗糙度低,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在100μm以下就可以形成连续的膜状。
可以理解,由于图6中的发热材料层112覆盖部分发热区域a,发热材料层112的厚度可以设为5μm-100μm,即使发热材料层112所在的区域堵塞了部分第一微孔1113,还有其他的第一微孔1113可以进行供液。图6所示的发热体11的导液基体111可以是致密导液基体,也可以是多孔陶瓷,也可以是复合陶瓷(如图5中所示的导液基体111)。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的发热体11与图3a所示的发热体11的区别在于:发热材料层112的形状不同,其他相同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导液基体111为平板状,发热材料层112的发热部1121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子发热部1121a和多个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子发热部1121b,第二子发热部1121b将相邻的两个第一子发热部1121a连接。两个连接部1122位于发热部1121的同一侧。连接部1122的宽度大于发热部1121的宽度。
发热部1121远离导液基体111的表面设有第一保护膜113,连接部1122远离导液基体111的表面设有第二保护膜114,关于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具体参见上述介绍。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的发热体11与图3a所示的发热体11的区别在于:发热体11的形状不同,其他相同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导液基体111为筒状,导液基体111为致密导液基体,导液基体111具有多个第一微孔1113,第一微孔1113为贯穿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的直通孔。其中,第一表面1111为筒状导液基体111的内表面,第二表面1112为筒状导液基体111的外表面。发热材料层112设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一表面1111。发热材料层112远离导液基体111的表面设有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未标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
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的发热体11与图3a所示的发热体11的区别在于:发热体11的形状不同,其他相同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9所示,导液基体111为筒状,导液基体111为致密导液基体,导液基体111具有多个第一微孔1113,第一微孔1113为贯穿第一表面1111和第二表面1112的直通孔。其中,第一表面1111为筒状导液基体111的内表面,第二表面1112为筒状导液基体111的外表面。发热材料层112设于导液基体111的第二表面1112。发热材料层112远离导液基体111的表面设有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未标第一保护膜113和第二保护膜114。
下面通过实验验证,发热材料层112材料、第一保护膜113材料、第二保护膜114材料与发热体11寿命的关系,第一保护膜113材料、第二保护膜114材料与雾化量的关系。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提供的发热体湿烧实验示意图。
实验一:通过将发热体11装弹湿烧来评价发热体11的寿命。实验条件:采用6.5瓦恒功率供电,抽吸3秒停27秒的模式,气溶胶生成基质为可乐冰30mg。其中,将发热体11设置有第一保护膜113与未设置有保护膜进行比较,并对第一保护膜113选用不同材料进行比较,模拟电子雾化装置的正常使用环境进行实验(参见图10),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得到发热材料层112材料和第一保护膜113材料与发热体11寿命的关系。其中,图10中,采用直流电源供电,通过电源组件2的顶针20(顶针20与电池电连接)分别连接发热材料层112的连接部1122,控制通电功率和通电时间。
表3.发热材料层材料、第一保护膜材料与发热体寿命的关系
当未设置第一保护膜113时,银和铜作为发热材料层112材料都很容易被气溶胶生成基质中含硫、磷、氯等元素的香精香料和添加剂腐蚀,难以满足寿命的要求;铝作为发热材料层112材料时能承受超过600次热循环,满足封闭式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条件,但难以满足开放式电子雾化装置超过1500口的要求。
因此,通过在发热材料层112的表面设第一保护膜113,以提高其寿命。第一保护膜113的材料为耐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陶瓷材料,如氮化铝、氮化硅、氧化铝、氧化硅、碳化硅、氧化锆等。不论发热材料层112材料是银、铜还是铝,采用第一保护膜113后均能大幅度提升发热体11寿命。
实验二:通过将发热体11装弹湿烧来评价发热体11的寿命。实验条件:采用6.5瓦恒功率供电,抽吸3秒停27秒的模式,气溶胶生成基质为可乐冰30mg。其中,将发热体11设置有不同材料的第一保护膜113的烟雾量进行比较,模拟电子雾化装置的正常使用环境进行实验(参见图10),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得到第一保护膜113材料与雾化量的关系。其中,图10中,采用直流电源供电,通过电源组件2的顶针20(顶针20与电池电连接)分别连接发热材料层112的连接部1122,控制通电功率和通电时间。
表4.第一保护膜材料与雾化量的关系
从表4可知,第一保护膜113材料选用陶瓷类材料(例如,氮化铝、氮化硅)比金属类材料(例如,316L不锈钢)使得雾化量明显提升。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发热体,应用于电子雾化装置,用于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液基体,包括发热区域和电极区域;
发热材料层,设于所述导液基体的第一表面;所述发热材料层为电阻发热材料,包括位于所述发热区域的发热部和位于所述电极区域的连接部;
第一保护膜,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发热部远离所述导液基体的表面;所述第一保护膜的材料为耐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非导电材料;
第二保护膜,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导液基体的表面;所述第二保护膜的材料为耐所述气溶胶生成基质腐蚀的导电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膜的材料为陶瓷或玻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膜的材料为陶瓷;所述陶瓷的材料为氮化铝、氮化硅、氧化铝、氧化硅、碳化硅、氧化锆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膜的厚度为10nm-1000n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膜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或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膜的材料为导电陶瓷,所述导电陶瓷的材料为氮化钛、二硼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膜的厚度为10nm-2000n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基体为致密导液基体;所述导液基体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所述导液基体具有多个第一微孔,所述第一微孔为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有序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基体的材料为石英或玻璃或致密陶瓷,所述第一微孔为直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基体的材料为多孔陶瓷,所述导液基体具有多个无序的通孔;
或,所述导液基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孔陶瓷层和致密陶瓷层,所述致密陶瓷层具有多个与所述导液基体的厚度方向垂直的有序的直通孔;所述发热材料层设于所述致密陶瓷层远离所述多孔陶瓷层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材料层为发热膜,所述发热膜的厚度为200nm-5μ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材料层的电阻率小于0.06*10-6Ω·m。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材料层的材料为铝、铜、银、金、镍、铬、铂、钛、锆、钯、铁或其合金。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材料层的厚度为5μm-100μm,所述发热材料层为印刷的金属浆料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基体为平板状、弧形状或筒状。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膜覆盖整个所述发热部,所述第二保护膜覆盖整个所述连接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基体为圆筒状,所述导液基体包括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发热材料层设置在所述内表面或所述外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材料层、所述第一保护膜和所述第二保护膜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或化学气相沉积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液基体的所述第一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材料层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保护膜构成电极。
2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孔为直通孔,所述发热材料层、所述第一保护膜延伸进所述第一微孔的壁面。
21.一种雾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腔,用于存储液态气溶胶生成基质;
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为权利要求1-20任意一项所述的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22.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所述雾化组件为权利要求21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
CN202210524028.XA 2022-05-13 2022-05-13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Pending CN1170844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4028.XA CN117084460A (zh) 2022-05-13 2022-05-13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524028.XA CN117084460A (zh) 2022-05-13 2022-05-13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4460A true CN117084460A (zh) 2023-11-21

Family

ID=88768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524028.XA Pending CN117084460A (zh) 2022-05-13 2022-05-13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8446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3165842A (ja) エアロゾル発生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カートリッジ
JP2019520787A (ja) 電子エアロゾル供給システム及び電子エアロゾル供給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気化器
CN114794566A (zh) 一种导液玻璃基体以及发热体的制备方法
JP2020048555A (ja) 加熱式喫煙具及びその加熱部材
WO2022179641A2 (zh) 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451586A (zh) 具有纳米金属镀膜层的雾化芯
CN111567894A (zh) 多孔陶瓷发热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177025A (zh) 发热体、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847536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209100A (zh) 一种发热组件、雾化芯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2228590A1 (zh)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7084460A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US20230218003A1 (en) Heating element, vaporization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vaporization device
WO2022170726A1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170727A1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2170725A1 (zh) 一种导液玻璃基体以及发热体的制备方法
WO2023216263A1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794565A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794568A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794567A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983627U (zh) 具有纳米金属镀膜层的雾化芯
CN114794570A (zh) 发热体、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4794569A (zh) 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CN212590288U (zh) 多孔陶瓷发热件、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937913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