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1655A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1655A
CN117081655A CN202311169761.5A CN202311169761A CN117081655A CN 117081655 A CN117081655 A CN 117081655A CN 202311169761 A CN202311169761 A CN 202311169761A CN 117081655 A CN117081655 A CN 1170816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satellite node
data packet
care
satell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697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平
徐晓帆
章跃跃
孙群英
杨旭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atellite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atellite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atellite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atellite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6976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816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816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16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1Systems using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r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18Detail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59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address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涉及卫星通信技术领域,应用于第一卫星节点,第一卫星节点中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家乡地址为静态的IPv6地址,转交地址为动态的IPv6地址;该方法包括:获取数据包,数据包携带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第二卫星节点为目的卫星节点;根据映射关系,确定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第一转交地址;按照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卫星网络中有效的处理IPv6地址,提高卫星网络中通信的连续性。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卫星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与地面网络的兼容性,同时满足大规模低轨星座对地址数量的需求,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互联网协议第6版)编址方法被认为是空间承载网最具潜力的编址方式。在低轨星座搭建的卫星网络中,卫星节点和地面用户节点均存在高速移动性,这对IPv6地址的移动性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保证通信连续性的同时,有效地处理地址的动态变化,成为一项关键挑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以在卫星网络中有效的处理IPv6地址的动态变化,提高卫星网络中通信的连续性。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卫星节点,所述第一卫星节点中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所述家乡地址为静态的IPv6地址,所述转交地址为动态的IPv6地址;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所述第二卫星节点为目的卫星节点;
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第一转交地址;
按照所述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所述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包括地址类型,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或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时,所述数据包包括的包头扩展选项,所述包头扩展选项包含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超时,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利用所述包头扩展选项包含的家乡地址和所述映射关系确定;
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一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为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利用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家乡地址和所述映射关系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为SRv6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段列表,所述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和预设功能段,或,所述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多个转交地址和预设功能段;
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一转交地址;
所述预设功能段指示卫星节点将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功能段为所述段列表的最后一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映射关系是控制器发送给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
所述控制器获取多个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并将获取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多个卫星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卫星节点至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数据传输路径为:控制器利用卫星网络的状态信息选择的最优数据传输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包括星座、层标识、轨道标识、地理位置、接口方向和接口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转交地址包括的地理位置的精度下,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进行更新。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卫星节点,所述第一卫星节点中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所述家乡地址为静态的IPv6地址,所述转交地址为动态的IPv6地址;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所述第二卫星节点为目的卫星节点;
传输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第一转交地址;按照所述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所述数据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包括地址类型,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或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时,所述数据包包括的包头扩展选项,所述包头扩展选项包含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超时,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利用所述包头扩展选项包含的家乡地址和所述映射关系确定;
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一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为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利用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家乡地址和所述映射关系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为SRv6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段列表,所述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和预设功能段,或,所述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多个转交地址和预设功能段;
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一转交地址;
所述预设功能段指示卫星节点将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功能段为所述段列表的最后一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映射关系是控制器发送给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
所述控制器获取多个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并将获取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多个卫星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卫星节点至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数据传输路径为:控制器利用卫星网络的状态信息选择的最优数据传输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包括星座、层标识、轨道标识、地理位置、接口方向和接口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转交地址包括的地理位置的精度下,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进行更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卫星节点,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数据包传输方法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数据包传输方法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数据包传输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为每个卫星节点分配两个地址,一个是静态的家乡地址,另一个是动态的转交地址,且每个卫星节点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家乡地址保持不变,转交地址随着卫星节点的移动动态变化。卫星节点利用数据包中携带的家乡地址以及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可以确定出当前能够与目的卫星节点正常通信的转交地址,即第一转交地址,进而按照第一转交地址向目的卫星节点传输数据包。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在卫星网络中有效处理卫星节点的IPv6地址的动态变化的同时,提高了卫星网络中通信的连续性。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Pv6地址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系统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第二种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第三种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映射关系的更新方法的一种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卫星节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IPv6编址方法通过提供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SLAAC)、地址聚合和多播等功能,实现灵活且高效的路由和地址分配策略。进一步来说,由于IPv6编址方法内置了互联网安全协议(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Ipsec),可以在网络层提供数据的加密和完整性保护。此外,IPv6编址方法引入的一些新特性,如流标签和拓展头部,能够支持新的服务和应用,因此,IPv6编址方法被视为空间承载网最具潜力的编址方式,也即低轨道卫星网络中最有前景的编址方式,可以满足卫星网络在规模、动态性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的需求。
与地面网络相比,卫星网络具有带宽资源有效、链路切换频繁、拓扑动态时变、传输时延较长等特性,如果直接将针对地面网络特点设计的IPv6网络协议栈用于卫星网络,将会极大地影响协议运行效率,面临诸多技术实现上的挑战,具体如下:
a.低轨道卫星网络中的卫星节点数量众多,需要大量的IPv6地址进行编址。设计出既能满足卫星数量需求,又能实现高效路由的IPv6编址和路由方案是一项关键挑战。
b.在低轨道卫星网络中,卫星节点和地面用户节点均存在高速移动性,这对IPv6地址的移动性管理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保证通信连续的同时,有效地处理地址的动态变化和路径切换,是另一项关键挑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a.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给每个卫星节点分配一个静态的家乡地址(Home Address,HoA)和一个动态的转交地址(Care-ofAddress,CoA),这两个地址都是包括星座、地址类型、层标识、轨道标识、地理位置、接口方向和接口标识。
如图1所示,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均为IPv6地址,该IPv6地址共128比特(bit),其中,高64bit为0~63bit;低64bit为64~127bit。
在高64bit中,前8bit为星座可聚合单播,可以用于指示卫星节点所在的星座专用的全球唯一可聚合单播地址;接下来的40bit与前8bit一起构成路由前缀,再之后的16bit为子网标识符,子网标识符的16bit被划分为4部分,其中,1bit为地址类型,可以用于指示该IPv6地址为家乡地址或转交地址,3bit为层标识符,可以用于指示卫星节点所在的轨道层次,8bit为轨道标识符,可以用于指示卫星节点所在的轨道号,4bit用于标识接口方向,可以用于指示卫星节点的编号。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支持8个轨道层次,256个轨道面,16个不同接口。
在低64bit中,前16bit为经纬度标识符,可以用于指示卫星节点的地球地理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地面按经纬度划分为256x256个区域,也就是,在16bit的经纬度标识符精度下,地面可以划分为256x256个区域,每移动一个区域的长度或宽度,卫星节点的地理位置就会发生变化,此时,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进行更新,相应的,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进行更新。后48bit为网络接口标识符,可以用于指示卫星节点的网络接口标识,其中,网络接口标识可以采用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表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地址类型可以通过0和1指示该IPv6地址为家乡地址还是转交地址,如当地址类型所占的1bit中的值为0时,指示该IPv6地址为家乡地址;当地址类型所占的1bit中的值为1时,指示该IPv6地址为转交地址。当地址类型指示该地址为家乡地址时,该IPv6地址的经纬度标识符可以设置为卫星节点的初始地理位置,也可以设置为预设字符,如0。随着卫星节点移动至一个新的地理位置,如上述一个新的区域,将该新的地理位置填充至经纬度标识符字段,得到一个新的转交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IPv6地址高64bit中的前8bit与接下来的40bit共同构成路由前缀,这与IPv6标准的规定一致,因此,此后的比特不需要在域间进行前缀通告,有利于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之间进行路由信息交换。
b.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架构的IPv6编址方式:卫星节点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其HoA不变,同时利用动态的CoA进行路由。本申请实施例结合了SDN和移动IPv6地址的优势,将地址管理和数据包转发分离,使得卫星网络可以灵活地适应卫星节点的移动,保持持续的网络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SDN架构,提供了一种灵活的、集中式的方式来管理和控制卫星节点的编址和路由优化,以实现卫星节点在移动中也能够保持通信的连续性。
c.移动IPv6编址方式和SRv6(Segment Routing over IPv6,基于IPv6的段路由)技术以及G-SRv6、SRv6+等SRv6扩展技术的融合: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能与SRv6技术和SRv6扩展技术融合使用,实现卫星节点的移动管理和路径控制功能。
其中,SRv6技术和SRv6扩展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技术,可以将路径信息,即段列表编码在IPv6数据包的头部,能够实现简化网络结构、细化流量工程控制、提升网络利用率以及便捷网络编程和自动化的目标,满足现代网络的多样化复杂需求。
为实现上述数据包传输方法,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系统,该数据包传输系统包括控制器、卫星节点A、卫星节点B和卫星节点C,卫星节点间以及卫星节点和控制器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该控制器可以位于卫星网络中任意一个卫星节点上,也可以位于地面网络中。此处,仅以一个控制器和3个卫星节点为例进行说明,并不起限定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器可以为SDN控制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控制器。控制器作为一个集中式的家乡代理(Home Agent)的控制面,负责管理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家乡代理的数据面转发功能是由卫星节点的数据面设备(如SDN交换机)完成,为便于描述,后续以卫星节点为执行主体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应用于任一卫星节点,如第一卫星节点,该方法中,通过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为每个卫星节点分配两个地址,一个是静态的家乡地址,另一个是动态的转交地址,且每个卫星节点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家乡地址保持不变,转交地址随着卫星节点的移动动态变化。第一卫星节点利用数据包中携带的家乡地址以及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可以确定出当前能够与目的卫星节点(如第二卫星节点)正常通信的转交地址,即第一转交地址,进而按照第一转交地址向第二卫星节点传输数据包。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在卫星网络中有效处理卫星节点的IPv6地址的动态变化的同时,提高了卫星网络中通信的连续性。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的第一种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第一卫星节点,第一卫星节点中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家乡地址为静态的IPv6地址,转交地址为动态的IPv6地址,其中,家乡地址对应的转交地址为家乡地址所属卫星节点当前的转交地址。
家乡地址为卫星节点的初始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IP)地址。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不会随卫星节点的移动发生变化,并且在卫星节点移动过程中,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仍然有效,并可以用于接收数据。转交地址为动态的IPv6地址,为临时IP地址,随着卫星节点的移动,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发生变化;当卫星节点移动到一个新的地理位置时,会获得一个新的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卫星节点中存储的映射关系可以是控制器发送给第一卫星节点的。控制器获取多个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并将获取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多个卫星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中存储有卫星网络中每个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如,卫星网络中每个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都存储在控制器所包括的数据库中,或者,卫星网络中每个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都存储在控制器能够查询和更新的数据库中。
当某一个卫星节点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该卫星节点会获得新的转交地址,该卫星节点在获取到新的转交地址后,可以生成包括该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新的转交地址的绑定更新(Binding Update)消息,并将绑定更新消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查询并更新该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之后,控制器再将更新后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卫星网络中所有卫星节点,便于卫星节点进行存储,继而,每个卫星节点都存储有卫星网络中所有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便于后续根据映射关系查找目的卫星节点的第一转交地址。其中,为减少资源的占用,控制器可以只将发生变化的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发送给所有卫星节点;为提高效率,避免卫星节点进行查找,控制器也可以将所有的卫星节点的映射关系一起发送给所有卫星节点。
以图2所示场景为例,卫星网络中共有三个卫星节点,分别为卫星节点A,卫星节点B和卫星节点C,数据库中存储有卫星节点A、卫星节点B和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当卫星节点A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卫星节点A获得了新的转交地址a时,卫星节点A可以生成包括卫星节点A的家乡地址和新的转交地址a的绑定更新消息,并将该绑定更新消息发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卫星节点A发送的绑定更新消息后,可以查找自身存储的卫星节点A的映射关系,并进行更新,之后,再将更新后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卫星节点A、卫星节点B和卫星节点C,便于卫星节点A、卫星节点B和卫星节点C中存储有更新后的映射关系。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节约资源,控制器可以将更新后的映射关系发送给除该映射关系指示的卫星节点外的其他卫星节点。如上述举例,控制器将更新后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卫星节点B和卫星节点C,而不必再发送给卫星节点A。
本申请实施例中,映射关系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更新和存储,例如,每个卫星节点预测自身下一时刻的转交地址,向其他卫星节点发送所预测的转交地址等。
基于卫星节点存储的映射关系,上述数据包传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31-步骤S33。
步骤S31:获取数据包,数据包携带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第二卫星节点为目的卫星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包为本次路由需要传输的数据包,数据包可以为第一卫星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包,也可以为第一卫星节点自身生成的数据包;第二卫星节点为数据包需要到达的卫星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可以为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也可以为第二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也就是,数据包的包头中,目的地址字段可以填充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也可以填充第二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当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第二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时,为保证数据包的正常转发,在数据包的包头中增加包头扩展选项,数据包的包头扩展选项包含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
上述包头拓展选项可以是一种类型为家乡地址选项(Home Address Option)的IPv6头部拓展选项;在数据包的结构中,该包头拓展选项可以位于目的地址字段的下方。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时,数据包可以省略包头扩展选项,增大了数据包传输的有效数据,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当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时,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即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有效,则第一卫星节点可以将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作为第二卫星节点的第一转交地址,按照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直接传输数据包,提高了数据包传输效率。
步骤S32:根据映射关系,确定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第一转交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卫星节点从数据包中获取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后,从预先存储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中,查找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转交地址,将查找到的转交地址作为第二卫星节点的第一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卫星节点可以为转交地址配置一个生存时间(Time ToLive,TTL)。若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超时,则第一卫星节点可以利用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和包头扩展选项包含的家乡地址,确定第二卫星节点的第一转交地址;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一转交地址;若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则第一转交地址为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第一卫星节点可以按照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
第一卫星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当检查到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时,确定设置的生存时间是否超时。若生存时间超时,则表明在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第二卫星节点的地理位置可能发生了变化,即第二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可能发生了变化,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可能不再是第二卫星节点的最新的转交地址,此时,第一卫星节点可以从包头拓展选项中获取家乡地址,基于所获取的家乡地址和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执行步骤S32,确定第二卫星节点的第一转交地址,即第二卫星节点最新的转交地址,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一转交地址,重新为第一转交地址设置生存时间,之后按照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以保证后续数据包的快速转发。
若生存时间未超时,则表明在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第二卫星节点的地理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第二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没有发生变化,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仍为第二卫星节点最新的转交地址,此时,第二卫星节可以不再执行步骤步骤S32,直接按照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提高了数据包传输效率。
以图2所示场景为例,卫星节点A需要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C,在传输过程中需经过卫星节点B,此时,卫星节点C即为尾卫星节点,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为家乡地址1,卫星节点A传输数据包时,卫星节点C的转交地址1为第一转交地址。卫星节点A所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1,卫星节点A为转交地址1设置生存时间,并在数据包中添加了包头拓展选项,包头拓展选项中填充家乡地址1。
卫星节点A按照目的地址中的转交地址1向卫星节点C发送数据包,在经过卫星节点B时,卫星节点B接收到数据包后,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和生存时间,确定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1,且生存时间已超时,卫星节点B从数据包的包头拓展选项中获取家乡地址1,并查询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确定所获取的家乡地址1所对应的第一转交地址,如转交地址2,即卫星节点C的最新的转交地址。之后,卫星节点B将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更新为转交地址2,并重新设置生存时间。卫星节点B按照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即转交地址2,继续向卫星节点C传输数据包。
当卫星节点B接收到数据包时,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和生存时间,确定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1,且生存时间未超时,卫星节点B可以直接按照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传输数据包,即按照之前卫星节点A所确定的转交地址1传输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明确了数据包中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时数据包的传输方式。同时,当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时,若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则可以直接按照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转发数据包,无需再查询映射关系,提高了数据包的转发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时,第一卫星节点执行步骤S32,例如,利用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表示的家乡地址和映射关系,确定第二卫星节点的第一转交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卫星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当检查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时,第一卫星节点基于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和第一卫星节点中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可以确定第一转交地址,并按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
以图2所示场景为例,卫星节点A需要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C,在传输过程中需经过卫星节点B,此时,卫星节点C即为尾卫星节点,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为家乡地址1。
卫星节点A向卫星节点C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1,卫星节点A查询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确定卫星节点C的第一转交地址为转交地址1,则卫星节点A按照转交地址1转发数据包;当卫星节点B接收到数据包时,卫星节点B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确定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1,此时,卫星节点B查询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确定卫星节点C的第一转交地址为转交地址2,则卫星节点B按照转交地址2转发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明确了数据包中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时数据包的传输方式。同时,当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时,无需再在数据包中添加包头拓展选项,也无需判断生存时间是否已超时,减少了资源的占用,提高了报文吞吐量。
步骤S33:按照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卫星节点可以按照第一转交地址,即第一卫星节点使用最新的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第一卫星节点为传输数据包的路径上的一个节点,传输数据包的路径可以为预先确定的数据传输路径,也可以为控制器配置的一条数据传输路径。例如,第一卫星节点至第二卫星节点的数据传输路径可以为控制器利用卫星网络的状态信息选择的最优数据传输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中,卫星网络的状态信息可以包括链路带宽、延迟、丢包率等信息。控制器可以获取卫星网络的状态信息,利用卫星网络的状态信息,运行最短路径算法,如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等,进而确定第一卫星节点至第二卫星节点的最优数据传输路径,数据包可以根据所确定的最优数据传输路径进行传输。其中,由于控制器中存储有卫星网络中所有卫星节点的映射关系,具有集中式的控制特性,确定最优传输路径的过程可以在控制器上进行,由此,可以优化卫星网络的网络性能,并且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为每个卫星节点分配两个地址,一个是静态的家乡地址,另一个是动态的转交地址,且每个卫星节点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家乡地址保持不变,转交地址随着卫星节点的移动动态变化。卫星节点利用数据包中携带的家乡地址以及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可以确定出当前能够与目的卫星节点正常通信的转交地址,即第一转交地址,进而按照第一转交地址向目的卫星节点传输数据包。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在卫星网络中有效处理卫星节点的IPv6地址的动态变化的同时,提高了卫星网络中通信的连续性。
下面结合图4所示的数据包传输流程的示意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步骤S41:第一卫星节点获取数据包,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步骤S31中的描述。
步骤S42:第一卫星节点检查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当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时,执行步骤S43;当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且生存时间超时时,执行步骤S44;当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且生存时间未超时时,执行步骤S47。
步骤S43:第一卫星节点查询映射关系,确定目的地址表示的家乡地址对应的新的转交地址,并执行步骤S46。
当第一卫星节点确定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时,可以查询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确定该家乡地址对应的新的转交地址,即第二卫星节点的最新的转交地址,如第一转交地址,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步骤S32中的描述。
步骤S44:第一卫星节点从数据包中获取家乡地址。
当第一卫星节点确定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且该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已超时时,第一卫星节点可以从数据包的包头拓展选项中获取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步骤S32中的描述。
步骤S45:第一卫星节点查询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新的转交地址,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新的转交地址,为新的转交地址重新设置生存时间。
基于上述步骤S44,第一卫星节点获取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后,可以基于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确定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新的转交地址,即第二卫星节点的最新的转交地址,如第一转交地址。第一卫星节点在获得新的转交地址后,可以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确定的新的转交地址,并重新为新的转交地址设置生存时间,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步骤S32中的描述。
步骤S46:第一卫星节点按照新的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
步骤S47:第一卫星节点按照数据包中的目的地址传输数据包。
上述步骤S46~步骤S47的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步骤S33中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卫星节点在移动过程中可以保持家乡地址不变,利用动态的转交地址进行路由,能够将地址管理和数据包转发分离,使得卫星网络可以灵活地适应卫星节点的移动,保持持续的网络连接,同时,还可以减少由于地址变化导致的网络延迟和数据包丢失,进而在处理移动性和网络性能上存在明显优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卫星节点采用SRv6技术或SRv6扩展技术转发数据包,这种情况下,数据包为SRv6数据包,数据包中携带有段列表,段列表中包括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情况1,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和预设功能段。预设功能段为特定的SRv6功能段,指示卫星节点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也就是,预设功能段可以用于改变SRv6数据包的目的地址。预设功能段可以为指定的字符,也可以为传输路径上的尾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此不进行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功能段为段列表的最后一段,以便于尾卫星节点识别到预设功能段,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功能段还可以以包头扩展项的形式添加在段列表中,对此不进行限定。
这种情况下,数据包的传输路径上的源卫星节点将中间卫星节点和尾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封装在段列表中,将预设功能段作为段列表的最后一段封装在段列表中,并将该段列表编码到段路由头(Segment Routing Header,SRH)中,得到数据包。源卫星节点和中间卫星节点在转发数据包时,从数据包的段列表中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源卫星节点和中间卫星节点在获取到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后,根据映射关系,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第一转交地址,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第一转交地址,进而按照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尾卫星节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获取到段列表包括的预设功能段,根据该预设功能段,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该尾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避免尾卫星节点将数据包丢弃。
以图2所示实施例场景为例,卫星节点A需要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C,在传输过程中需经过卫星节点B,则卫星节点A为源卫星节点,卫星节点B为中间卫星节点,卫星节点C为尾卫星节点。
卫星节点A将卫星节点B的家乡地址1和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2封装在段列表中,并将预设功能段作为段列表的最后一段封装在段列表中,得到段列表。之后,卫星节点A将该段列表编码到SRH中,得到数据包。同时,卫星节点A在获得数据包之前,还可以基于自身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即卫星节点B的转交地址,如转交地址1,并将转交地址1填充至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中。由此,卫星节点A可以按照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传输数据包,即卫星节点A可以按照转交地址1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B。
卫星节点B接收到数据包后,可以基于数据包中的段列表,获取到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即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2。此时,卫星节点B可以基于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和家乡地址2,确定卫星节点C的转交地址2,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转交地址2,按照转交地址2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C。
卫星节点C在收到数据包后,可以利用预设功能段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2,以此,避免卫星节点C将数据包丢弃。
情况2,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多个转交地址和预设功能段。预设功能段指示卫星节点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其中,转交地址为卫星节点在获取到数据包后,首先从数据包中获取的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地址;家乡地址可以以包头扩展项的形式添加在段列表中。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功能段为段列表的最后一段,以便于尾卫星节点识别到预设功能段,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本申请实施例中,预设功能段还可以以包头扩展项的形式添加在段列表中,对此不进行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源卫星节点生成的数据包为SRv6数据包时,源卫星节点可以基于映射关系获取源卫星节点至尾卫星节点的传输路径上各个卫星节点(包括尾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并创建一个段列表(即SRv6段列表),将获取的转交地址封装在段列表中,并将预设功能段作为段列表的最后一段封装在段列表中。源卫星节点可以将段列表编码到数据包的SRH中,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设置为该段列表的首段,即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设置为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
具体的,源卫星节点和中间卫星节点在转发数据包时,从数据包的段列表中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源卫星节点和中间卫星节点在获取到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后,若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则源卫星节点和中间卫星节点直接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进而按照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若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超时,则源卫星节点和中间卫星节点从数据包的段列表中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根据映射关系,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转交地址,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该转交地址,进而按照该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尾卫星节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获取到段列表包括的预设功能段,根据该预设功能段,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该尾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避免尾卫星节点将数据包丢弃。
以图2所示实施例场景为例,卫星节点A需要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C,在传输过程中需经过卫星节点B,则卫星节点A为源卫星节点,卫星节点B为中间卫星节点,卫星节点C为尾卫星节点。
卫星节点A在生成数据包时,可以基于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获取卫星节点A至卫星节点C的传输路径上的各个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也即,卫星节点B的转交地址1和卫星节点C的转交地址2。之后,卫星节点可以创建一个段列表,将卫星节点B的转交地址1和卫星节点C的转交地址2封装在这个段列表中,并设置生存时间,同时,将预设功能段作为段列表的最后一段封装在这个段列表中,将卫星节点B的家乡地址1和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2以包头扩展项的形式添加在段列表中。卫星节点A将该段列表编码到数据包的SRH中,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设为该段列表的首段,也即,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设为卫星节点B的转交地址1。此时,卫星节点A可以按照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传输数据包,即按照转交地址1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B。
卫星节点B接收到数据包后,可以从数据包的段列表中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也即,卫星节点C的转交地址2,同时,卫星节点B判断该转交地址2的生存时间是否超时。若转交地址2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则卫星节点B可以直接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转交地址2,进而按照转交地址2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C;若转交地址2的生存时间已超时,则卫星节点B可以从数据包的段列表中获取到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2,并基于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确定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2对应的转交地址3,之后,卫星节点B可以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C的转交地址3,进而按照转交地址3将数据包传输至卫星节点C。
卫星节点C在收到数据包后,可以获取到段列表包括的预设功能段,并利用预设功能段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C的家乡地址2,以此,避免卫星节点C将数据包丢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卫星节点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家乡地址不变,同时利用新的转交地址发送和接收数据包。整个过程在数据平面上完成,无需在网络中的各设备间进行复杂的信令交互,提高了网络的效率和可拓展性。
下面结合图5所示的数据包传输流程示意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包传输方法进行说明。
步骤S51:源卫星节点创建段列表,并将段列表编码至SRH中,得到数据包;当数据包携带的段列表中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和预设功能段时,在执行完步骤S52后,执行下述步骤S56,当数据包携带的段列表中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多个转交地址和预设功能段时,在执行完步骤S53后,执行下述步骤S54或S55。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情况1和情况2中的描述。
步骤S52:源卫星节点从段列表中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基于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和所获取的家乡地址,确定下一跳卫星节点的第一转交地址,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该第一转交地址,基于该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之后,执行步骤S56。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情况1中的描述。
步骤S53:源卫星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从段列表中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转交地址,并确定该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是否超时;若该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则执行下述步骤S54;若该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已超时,则执行下述步骤S55。
步骤S54:源卫星节点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上述步骤S53中获取的转交地址,按照该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之后,执行步骤S56。
步骤S55:源卫星节点从段列表中获取下一跳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基于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确定下一跳卫星节点的第一转交地址,并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该第一转交地址,按照该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数据包。之后,执行步骤S56。
上述步骤S53-步骤S55的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情况2中的描述。
中间卫星节点传输数据包的流程与源卫星节点传输数据包的流程相似,具体可参见上述步骤S52-步骤S55部分的相关描述。
步骤S56:尾卫星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获取段列表包括的预设功能段,基于该预设功能段,将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尾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图3-图5中所示的映射关系的一种更新方法,如下图6所示。
步骤S61:卫星节点移动到新的地理位置获得新的转交地址,并生成包含家乡地址和新的转交地址的绑定更新消息。
步骤S62:控制器基于绑定更新消息,查询并更新存储的映射关系,并将更新后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卫星网络中的卫星节点。
步骤S63:卫星节点更新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
上述步骤S61至步骤S63的具体内容可参见上述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更新映射关系后,可以将更新后的映射关系发送至卫星网络中的所有卫星节点,便于每个卫星节点中都存储有卫星网络中所有卫星节点的映射关系。此外,当数据包为SRv6数据包时,控制器可以只将更新后的映射关系发送给支持SRv6技术或SRv6扩展技术的卫星节点,以节约资源。
与上述数据包传输方法对应,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卫星节点,第一卫星节点中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家乡地址为静态的IPv6地址,转交地址为动态的IPv6地址;如图7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71,用于获取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所述第二卫星节点为目的卫星节点;
传输模块72,用于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第一转交地址;按照所述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所述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为每个卫星节点分配两个地址,一个是静态的家乡地址,另一个是动态的转交地址,且每个卫星节点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家乡地址保持不变,转交地址随着卫星节点的移动动态变化。卫星节点利用数据包中携带的家乡地址以及预先存储的映射关系,可以确定出当前能够与目的卫星节点正常通信的转交地址,即第一转交地址,进而按照第一转交地址向目的卫星节点传输数据包。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动静结合的编址方式,在卫星网络中有效处理卫星节点的IPv6地址的动态变化的同时,提高了卫星网络中通信的连续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包括地址类型,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或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时,所述数据包包括的包头扩展选项,所述包头扩展选项包含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超时,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利用所述包头扩展选项包含的家乡地址和所述映射关系确定;
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一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时,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为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利用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家乡地址和所述映射关系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包为SRv6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段列表,所述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和预设功能段,或,所述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多个转交地址和预设功能段;
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一转交地址;
所述预设功能段指示卫星节点将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功能段为所述段列表的最后一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映射关系是控制器发送给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
所述控制器获取多个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并将获取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多个卫星节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卫星节点至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数据传输路径为:控制器利用卫星网络的状态信息选择的最优数据传输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包括星座、层标识、轨道标识、地理位置、接口方向和接口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转交地址包括的地理位置的精度下,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进行更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卫星节点,如图8所示,包括处理器81、通信接口82、存储器83和通信总线84,其中,处理器81,通信接口82,存储器83通过通信总线8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83,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81,用于执行存储器83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步骤。
上述卫星节点提到的通信总线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用于上述卫星节点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的,存储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
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内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数据包传输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实施例中任一数据包传输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卫星节点、存储介质和计算机程序产品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卫星节点,所述第一卫星节点中预先存储有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所述家乡地址为静态的IPv6地址,所述转交地址为动态的IPv6地址;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所述第二卫星节点为目的卫星节点;
根据所述映射关系,确定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对应的第一转交地址;
按照所述第一转交地址传输所述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包括地址类型,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或转交地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转交地址时,所述数据包包括的包头扩展选项,所述包头扩展选项包含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超时,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利用所述包头扩展选项包含的家乡地址和所述映射关系确定;
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一转交地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的生存时间未超时,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为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转交地址。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地址类型指示所述目的地址为家乡地址,则所述第一转交地址利用所述目的地址表示的家乡地址和所述映射关系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为SRv6数据包,所述数据包携带段列表,所述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和预设功能段,或,所述段列表包括多个家乡地址、多个转交地址和预设功能段;
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所述第一转交地址;
所述预设功能段指示卫星节点将所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更新为卫星节点自身的家乡地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功能段为所述段列表的最后一段。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关系是控制器发送给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
所述控制器获取多个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并将获取的映射关系发送给多个卫星节点。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卫星节点至所述第二卫星节点的数据传输路径为:控制器利用卫星网络的状态信息选择的最优数据传输路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包括星座、层标识、轨道标识、地理位置、接口方向和接口标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交地址包括的地理位置的精度下,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所述第一卫星节点的家乡地址和转交地址的映射关系进行更新。
13.一种卫星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通信接口、存储器和通信总线,其中,所述处理器、所述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通过所述通信总线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放的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方法步骤。
CN202311169761.5A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Pending CN1170816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9761.5A CN117081655A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69761.5A CN117081655A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1655A true CN117081655A (zh) 2023-11-17

Family

ID=88713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69761.5A Pending CN117081655A (zh) 2023-09-11 2023-09-11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8165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35303B2 (en) Optimization of packet transmission paths
US10171260B2 (en) Managing router advertisement messages to support roaming of wireless mobile client devices
EP1552665B1 (en) Routing in a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6907017B2 (en) Mobility management in wireless internet protocol networks
US20020031107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icro-mobility within a radio access network
JP2004173274A (ja) ハンドオーバ時におけるリソースの最適な使用方法
US7742396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ddress management node, and mobile node
WO2010124740A1 (en) Core network node selec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10509791A (ja) オーバレイ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
US20230261984A1 (en) Network Layer Support For 5G Edge Computing Sticky Services
JP2019041266A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5655018B2 (ja) ハンドオーバ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ゲートウェイルータ
JP2003060685A (ja)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ホームエージェントおよび通信相手端末および移動端末および移動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WO2008105158A1 (ja)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及びパケット転送装置
CN117081655A (zh)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卫星节点
JP2000341330A (ja) 通信プロトコル代行処理方法、通信プロトコル代行処理装置、及び通信プロトコル代行処理サービス装置
JP3496641B2 (ja) 端末位置情報管理方法,この方法を用いる端末位置情報管理システム、並びにこのシステムに用いるホームエージェントおよびボーダゲートウェイ
CN109922442B (zh) 无线多跳网络与全连接网络的异构网络的地址解析方法
Tang et al. LISP-HNM: Integrated fast host and network mobility control in LISP networks
Al-Khalidi et al. Network controlled mobility management using IP over ICN architecture
KR101556031B1 (ko) 네트워크 상에 제어 기능이 분산된 이동성 지원 방법 및 시스템
Wi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rvice-aware traffic engineering (SATE) in the LISP software-definedwireless network (LISP-SDWN)
CN115766558A (zh) 一种无线自组网多子网数据转发方法
JP2008148043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位置管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