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62256A -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62256A
CN117062256A CN202311292751.0A CN202311292751A CN117062256A CN 117062256 A CN117062256 A CN 117062256A CN 202311292751 A CN202311292751 A CN 202311292751A CN 117062256 A CN117062256 A CN 1170622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nic device
connection
audio data
electronic equipment
electro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927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62256B (zh
Inventor
付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or De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or De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or De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9275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622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622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22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622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622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6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file transfer, e.g. 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4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for playing music fi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7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lo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该方法可应用于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的系统中。实施上述方法,第一电子设备可检测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指示第二电子设备进行音频播放业务同步。在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指示第三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在第二电子设备完成业务同步且上述连接已建立后,第二电子设备可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继续的音频数据。这样,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变化时,用户可以无障碍地继续之前地收听体验,使用户拥有较好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领域,尤其涉及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穿戴设备涌现,为用户提供个性便捷的服务和体验,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额外的约束。
例如,在佩戴耳机的场景下,用户经常使用耳机来收听手机上的音频,例如听音乐、听新闻、打电话等等。这使得用户可以不必手持手机,甚至可以与手机存在一定的距离,进而降低对用户行动的限制。但是,对用户行动的限制的放宽,又使得手机与耳机等设备组合之间的无线连接不稳定,从另一方面影响用户使用体验。例如,当用户携带手表外出运动(例如跑步)。这时,用户往往不会携带手机。随着手机与耳机之间距离的增加,两者之间的无线连接会断开,这时,用户无法继续使用耳机听音乐,为用户带来不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应用于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的系统,该方法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第三电子设备播放第一音频数据;第一电子设备检测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在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三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二音频数据;第三电子设备播放第二音频数据;第二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
优选的,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为穿戴设备,例如第二电子设备为手表、手环等,第三电子设备为蓝牙耳机、随身音响等。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随用户的运动而运动。优选的,第一电子设备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
实施第一方面提供的方法,正在利用外接设备(即第三电子设备)播放音频的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实时地检测外接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即实时地检测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三电子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否稳定。在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指示第三电子设备与同样可能随第三电子设备远离的第二电子设备连接。同时,第一电子设备会检测第二电子设备是否也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也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指示第二电子设备同步音频播放业务,进而使第二电子设备可以代替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三电子设备继续发送音频数据。
这样,在用户携带耳机、手表等穿戴设备远离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时,用户可以无障碍地继续收听之前的音频,不必担心超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连接范围而导致收听中断。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或检测到和第二电子设备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阈值,或检测到和第三电子设备的距离大于第四阈值的情况下,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
其中,优选的,第一阈值等于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等于第四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该方法还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一服务器发送第一播放信息,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应用标识;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第二电子设备依据第一应用标识开启第一应用程序;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一应用程序从第一服务器获取第一播放信息;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一播放信息运行第一应用程序,获取第二音频数据。
实施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第一播放信息上传至音乐播放器服务器(第一服务器),并将第一应用标识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以指示第二电子设备打开对应的音乐播放器(第一应用程序),进而获取第一播放信息。基于第一播放信息,第二电子设备可利用构建起与第一电子设备完全相同的音频播放业务,进而代替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三电子设备继续发送音频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播放信息,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资源位置、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用户信息;第二电子设备根据第一播放信息运行第一应用程序,获取第二音频数据。
实施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第一电子设备也可以通过短距连接直接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播放信息。第二电子设备可利用第一播放信息中音频的存储位置直接获取音频数据,而不运行对应的应用程序,降低第二电子设备的运行负载,降低功耗。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三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后,该方法还包括:第三电子设备断开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第二连接。
实施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当第三电子设备仅支持单连接时,第三电子设备可以在收到第一电子设备的指示后断开与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再与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使得仅支持单连接的第三设备也能适用本方法达到电子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变化时,用户可以无障碍地继续收听音频的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三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二音频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第三电子设备播放提示信息。
示例性的,耳机可以播放“已为您自动切换到手表设备播放”、“正在为您切换音频源”等,以填补业务搬移过程中的空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是基于以下任意一种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保真Wi-Fi协议、蓝牙协议、紫蜂ZigBee协议、近场通信NFC协议、红外协议、超宽带UWB协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方法包括: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用于第三电子设备播放第一音频数据;检测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指示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在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指示第三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第二音频数据用于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发送到第三电子设备,并用于第三电子设备播放;第二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
实施第二方面提供的方法,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对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进行检测。当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指示,进而第二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该指示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当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指示,进而第三电子设备可以根据该指示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连接。这样,电子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变化时,用户可以无障碍地继续收听音频,使用户拥有较好的使用体验。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或检测到和第二电子设备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阈值,或检测到和第三电子设备的距离大于第四阈值。
其中,优选的,第一阈值等于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等于第四阈值。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距离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该方法还包括:向第一服务器发送第一播放信息,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应用标识。
实施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第一播放信息上传至音乐播放器服务器(第一服务器)。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第一应用标识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进而第二电子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应用标识打开对应的音乐播放器(第一应用程序),并向第一服务器请求第一播放信息。
相比于现有的转发音频数据来实现继续播放音频的方法,这种由第一电子设备向音乐播放器服务器上传播放信息,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应用标识的方法可以帮助第二电子设备完成音频播放业务的转移,减少第一电子设备持续转发音频数据时的资源消耗,降低第一电子设备对于网络的依赖性。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指示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向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播放信息,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资源位置、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用户信息。
实施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通过第一电子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之间的短距连接,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将第一播放信息直接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进而第二电子设备可利用第一播放信息构建起于第一电子设备完全相同的音频播放业务。这样,可以帮助第二电子设备完成音频播放业务的转移,减少第一电子设备持续转发音频数据时的资源消耗,降低第一电子设备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且由于第一播放信息是由第一电子设备直接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的,无需存储在音乐播放器服务器(第一服务器)上,可以降低对服务器的硬件要求。
结合第二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是基于以下任意一种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保真Wi-Fi协议、蓝牙协议、紫蜂ZigBee协议、近场通信NFC协议、红外协议、超宽带UWB协议。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在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后,获取第二音频数据;第二音频数据和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第一音频数据用于第一电子设备发给第三电子设备,并用于第三电子设备播放;通过第一连接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二音频数据,用于第三电子设备播放,第一连接是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指示第三电子设备向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的。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第二音频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应用标识;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根据第一应用标识开启第一应用程序;通过第一应用程序从第一服务器获取第一播放信息,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根据第一播放信息获取第二音频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播放信息,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资源位置、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用户信息;根据第一播放信息获取第二音频数据。
实施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第二电子设备可以在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后接收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播放信息。由于第一播放信息是由第一电子设备直接发送给第二电子设备的,无需存储在音乐播放器服务器(第一服务器)上,可以降低对服务器的硬件要求。第二电子设备可利用第一播放信息在第二电子设备上构建起与第一电子设备完全相同的音频播放业务,进而将第二音频数据转发给耳机。这样减少了第二电子设备持续接收音频数据时的资源消耗,降低了第二电子设备对网络的依赖性。
结合第三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是基于以下任意一种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保真Wi-Fi协议、蓝牙协议、紫蜂ZigBee协议、近场通信NFC协议、红外协议、超宽带UWB协议。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应用于第三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数据;播放第一音频数据;在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后,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基于第一连接,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数据;播放第二音频数据;第二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第二信息用于指示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断开与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第二连接。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后,接收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播放提示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提供的实施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和第二连接是基于以下任意一种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保真Wi-Fi协议、蓝牙协议、紫蜂ZigBee协议、近场通信NFC协议、红外协议、超宽带UWB协议。
可以理解地,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侧的方法,第三方面提供的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侧的方法,第四方面提供的应用与第三电子设备侧的方法,与第一方面提供的系统方法对应,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第一方面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应用于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的系统,该方法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第三电子设备播放第一音频数据;第一电子设备检测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 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在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二电子设备和第三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第二电子设备通过第一连接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二音频数据;第三电子设备播放第二音频数据;第二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
实施第五方面提供的方法,正在利用外接设备(即第三电子设备)播放音频的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实时地检测外接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指示同样可能随第三电子设备远离的第二电子设备与第三电子设备连接。同时,第一电子设备会检测第二电子设备是否也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也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指示第二电子设备同步音频播放业务,进而使第二电子设备可以代替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三电子设备继续发送音频数据。
这样,在用户携带耳机、手表等穿戴设备远离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时,用户也可以无障碍地继续收听之前的音频,不必担心超出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连接范围而导致收听中断。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应用于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的系统,该方法包括: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第三电子设备播放第一音频数据;第一电子设备检测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指示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第二电子设备播放第二音频数据;第二音频数据与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
实施第六方面提供的方法,正在利用外接设备(即第三电子设备)播放音频的设备,即第一电子设备,可以实时地检测外接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在检测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第一电子设备可以指示同样可能随第三电子设备远离的第二电子设备同步音频播放业务,进而使第二电子设备可以代替第一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继续播放音频。这样,在用户携带耳机、手表等穿戴设备远离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时,用户也可以无障碍地继续收听之前的音频。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其中,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可执行程序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当上述可执行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执行如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或执行如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可以理解地,上述第七方面提供的电子设备、第八方面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均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因此,其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可参考对应方法中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短距通信的局域网示意图。
图1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短距通信的局域网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短距通信的局域网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旨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短距通信的局域网示意图。
设备距离在一定范围内的电子设备可称为近场设备。近场设备可通过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短距通信连接,从而构建一张基于短距通信的局域网。上述短距通信的网络包括但不限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例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局域网、蓝牙(bluetooth,BT)局域网、ZigBee局域网、近距离无线(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局域网、红外(infrared,IR)局域网、超宽带(Ultra-wideBandwidth,UWB)局域网等。
如图1A所示,近场设备可包含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和电子设备300。其中,电子设备100也称为第一电子设备,电子设备200也称为第二电子设备,电子设备300也称为第三电子设备。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和电子设备300均支持至少一种相同的短距通信,例如均支持蓝牙,和/或,均支持ZigBee。
以蓝牙为例,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200和电子设备300中任意两个电子设备可通过蓝牙协议完成配对。已配对的两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一电子设备可向对方设备发送会话请求,建立数据通道。成功建立了数据通道的电子设备之间的状态可称为已连接状态。已连接状态下的任一电子设备可利用上述数据通道向对方设备发送业务数据,例如音频数据、图像数据等。图1A中,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虚线可表示这两个电子设备处于已配对状态,两个电子设备之间的实线连接可表示这两个电子设备处于已连接状态。
示例性的,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电子设备100还可以是桌面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等。优选的,电子设备200可以是穿戴设备,例如手表、手环等。不限于穿戴设备,电子设备200也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电子设备300具备音频播放功能。优选的,电子设备300可以是真无线耳机(truewireless earbuds,TWS)。不限于TWS,电子设备300还可以是随身音箱等具备音频播放功能的移动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对该电子设备100~300的设备类型不作具体限制。后续,本申请实施例将手机(电子设备100)、手表(电子设备200)、耳机(电子设备300)组成的蓝牙局域网为例进行说明。
用户可同时携带手机、耳机、手表。这时,手机、耳机、手表中的任一设备可称为其他设备的近场设备。上述设备可通过蓝牙协议,建立起图1A所示蓝牙局域网。其中,手机可与耳机建立数据通道A(已连接状态)。此时,手机和耳机之间的连接可称为第二连接。手机可通过上述数据通道A向耳机发送音频数据。通过上述数据通道A向耳机发送的音频数据也称为第一音频数据。耳机可随即播放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这时,用户可通过蓝牙耳机收听音乐、新闻等音频。在图1A所示蓝牙局域网中,手机还可与手表建立数据通道B;手表与耳机可处于已配对状态。
在上述场景下,任意时刻,手机可逐渐远离耳机、手表。例如当用户外出跑步时,用户会携带耳机、手表离开。这时,如图1B所示,耳机、手表逐渐远离手机。随着距离增加,手机和耳机会因两者之间的距离超出蓝牙协议约定的范围而断开连接。同样地,手机与手表也会因两者之间的距离超出蓝牙协议约定的范围而断开连接。这时,由于手机和耳机之间的蓝牙连接断开,耳机无法从手机上继续获取音频数据,因而,用户无法再继续听音乐或听新闻,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图1A所示的蓝牙局域网。不限于蓝牙局域网,该方法也可应用于其他类型的短距局域网,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该方法,手机可分别检测耳机、手表是否远离。当手机检测到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时,即数据通道A即将断开时,手机可以指示耳机与手表连接。当手机检测手表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时,即数据通道B即将断开时,手机可以指示手表进行业务同步,将手机上的蓝牙业务同步到手表上。上述蓝牙业务例如蓝牙音乐播放或蓝牙新闻播放业务。参考图2,在耳机与手表已连接(即已建立数据通道C)且手表完成业务同步后,手表可基于手表与耳机之间的数据通道C,代替手机继续向耳机下发音频数据,从而使得近场环境变化时用户可以无障碍地继续之前地收听体验,例如无障碍地继续听音乐或听新闻。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S101、手机检测耳机、手表是否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
在建立蓝牙连接后,手机可以实时地检测蓝牙连接双方的信号强度。在图1A所示的蓝牙局域网中,手机可分别检测手机与耳机之间的信号强度,手机与手表之间的信号强度。
蓝牙连接双方的距离越远,其任意一方可以检测到的对方的信号强度越低。反之,设备可以通过实时检测对方设备的信号强度,确定两者之间的距离。以手机与耳机之间的蓝牙连接为例,手机可以实时检测耳机的信号强度。当手机检测到的耳机的信号强度低于阈值时,手机可确定耳机远离手机,并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
手机可以通过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字段确定耳机的信号强度。
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Quality,RSRQ)等字段也可以指示蓝牙连接双方的信号强度和信号质量。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机也可以通过上述一个或多个字段的组合识别耳机是否远离手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可以理解的,手机可基于选定的字段,适应性调整阈值的具体数值。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手机也可以通过出发角度法(angle of departure,AoD)或到达角度法(Angle of arrival,AoA)直接确定与耳机之间的距离。当距离大于阈值时,手机可确定耳机远离手机,并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
对应的,手机可以实时地检测手表的RSSI、SINR、RSRP、RSRQ,或手机与手表之间的AoD、AoA。当手表的RSSI、SINR、RSRP、RSRQ,或手机与手表之间的A oD、AoA低于对应阈值时,手机可确定手表远离手机,并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
以RSSI为例,手机和耳机间蓝牙信号强度可记为RSSI_1,手机和手表间蓝牙信号强度可记为RSSI_2。当RSSI_1<P1时,手机可确定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对应的,当RSSI_2<P2时,手机可确定手表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上述蓝牙信号强度阈值P2也称为第一阈值,上述蓝牙信号强度阈值P1也称为第二阈值。阈值P1、P2可以由开发人员依经验设定。优选的,RSSI_1对应的阈值P1与RSSI_2对应的阈值P2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阈值P1与阈值P2也可不同。
除了信号强度阈值P1和信号强度阈值P2,开发人员还可依经验设定距离阈值。手机和手表之间的距离阈值可称为第三阈值,手机和耳机之间的距离阈值可称为第四阈值。
S102、在检测到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指示耳机与手表连接。
在检测到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可以通过蓝牙协议向耳机发送通知,记为通知A。上述通知A也称为第二信息。响应于通知A,耳机可向手表发送会话请求。响应于上述请求,手表可向耳机返回确认消息。这时,耳机与手表由已配对状态切换到已连接状态。此时,耳机与手表之间的连接也称为第一连接。随后,手表可基于与耳机之间的连接,向耳机发送音频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通知A中可包括用于唯一指示一个设备的设备标识符。在接收到通知A之后,耳机可针对性向上述设备标识符对应的设备发送会话请求。这时,耳机能准确地确定需要连接的目标手表。进一步的,当图1A所示蓝牙局域网中包括更多设备时,例如2个手表时,耳机也能从上述2个手表中确定出一个需要连接的目标手表。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手机可以限制自身所处的蓝牙局域网中设备数量和设备类型。例如,手机可设置为支持且仅支持同时与一个耳机和一个手表配对或连接。这时,图1A所示的蓝牙局域网中有且仅有一个耳机和一个手表。这时,通知A中可不包括设备标识符。响应于通知A,耳机可广播会话请求。由于局域网中有且仅有一个与耳机已配对的设备(即手表),耳机可唯一地与该手表建立连接。
S103、在检测到手表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指示手表进行业务同步。
在检测到手表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可以通过蓝牙协议向手表发送通知,记为通知B。上述通知B也称为第一信息。响应于通知B,手表可向手机发送同步请求。响应于同步请求,手机可首先确定当前进行的蓝牙业务,例如蓝牙音频播放业务或蓝牙通话业务等,并获取当前正在执行的蓝牙业务对应的同步信息。然后,手机可将上述同步信息发送给手表。基于上述同步信息,手表可建立起与手机相同的业务场景,完成业务同步。
在支持一卡双终端的业务场景下,在进行业务同步的过程中,手表还可利用嵌入式用户识别模块(embedded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eSIM)来连接蜂窝数据网络,进而基于上述蜂窝数据网络与相关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
以蓝牙音乐播放业务为例,同步信息包括播放信息,其中,播放信息包括不限于:播放列表、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等。上述播放信息也称为第一播放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手机与手表安装了相同的应用程序,例如音乐播放器X,并登陆有相同的用户账号。上述应用程序也称为第一应用程序。这时,在进行业务同步的过程中,手机可将播放信息上传至音乐播放器X的服务器。上述服务器也称为第一服务器。同时,手机可向手表发送应用程序标识用于指示音乐播放器X。上述应用程序标识也称为第一应用标识。
根据应用程序标识,手表可开启音乐播放器X。在接入蜂窝数据网络后,手表可从音乐播放器X的服务器中下载播放信息。手表可根据播放信息中的播放列表设置音乐播放器X的当前播放列表,根据播放信息中的播放进度设置音乐播放器X的当前播放的歌曲以及歌曲进度,根据播放信息中的播放模式设置音乐播放器X的播放模式(列表循环、单曲循环、随即播放等),以及根据播放信息中的音量设置音乐播放器X的音量等。经过上述设置,手表可构建起与手机完全相同的音频播放业务。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研发人员可以设定基于短距协议的私有命令。手机可以通过上述私有命令将播放信息直接发送给手表。上述私有命令例如基于蓝牙HFP(Hands-FreeProfile)的AT命令或SPP(Serial Port Profile)私有数据格式。
具体的,表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命令格式:
表1
表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命令格式:
表2
可以理解的,上述表1、表2所示的命令格式仅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2种可选的格式形式。本申请实施例对命令格式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由于耳机与手表并非固定的处于同一位置,耳机与手机之间的距离不恒等于手表与手机之间的距离。这也就是说,S102与S103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先后顺序。手机可能先检测到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也可以能先检测到手表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进而,耳机与手表建立连接可能发生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后。
S104、按手机之前的播放进度,继续发送音频数据。
在完成同步后,手表可继续向耳机发送音频数据。该音频数据也称为第二音频数据。以歌曲01播放到第24秒的播放进度为例,在完成同步后,手表可向耳机发送第24秒之后的音频数据。
在一种场景中,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前,耳机已经向手表发送会话请求并建立数据通道(数据通道C)。这时,手表可随即利用上述数据通道C向耳机发送第24秒之后的音频数据。在另一种场景中,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后,耳机与手表之间还未建立数据通道。这时,手表可等待数据通道建立后,再向利用上述数据通道向耳机发送第24秒之后的音频数据。
对耳机而言,在其向手表发送会话请求后,耳机优先处理手表下发的音频数据。在未接收到手表下发的音频数据之前,耳机继续处理手机下发的音频数据,直至耳机与手机之间的蓝牙连接断开。在耳机与手机之间的蓝牙连接已断开,且仍未接收到手表下发的音频数据时,耳机可播放提示信息。示例性的,耳机可以播放“已为您自动切换到手表设备播放”、“正在为您切换音频源”等。
实施上述方法,在用户携带耳机和手表远离手机时,耳机和手机上蓝牙业务可搬移到耳机与手表上来。这样,当耳机与手机之间的蓝牙连接断开时,手表可代替手机无缝地向耳机下发音频数据。这时,用户可以无障碍地继续之前地收听体验,例如继续听音乐、听新闻,继续语音通话等等,从而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并非支持双连接的耳机。这时,耳机不能一边接收手机下发的音频数据,一边向手表发送会话请求。
在上述场景下,在检测到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耳机可首先断开与手机之间的蓝牙连接(即断开数据通道A)。然后,耳机可向手表发送会话请求,进而与手表连接,建立数据通道。其中,在耳机断开与手机之间的蓝牙连接后,在接收到手表下发的音频数据前,耳机也可播放上述提示信息,以填补业务搬移过程中的空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在检测到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可指示手表与耳机连接。
在检测到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手机可以通过蓝牙协议向手表发送通知,记为通知C。响应于通知C,手表可向耳机发送会话请求,进而建立蓝牙连接。这时,耳机与手表由已配对状态切换到已连接状态。随后,手表可基于与耳机之间的连接,向耳机发送音频数据。
同样的,由于耳机与手表并非固定的处于同一位置,手机可能先检测到耳机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也可以能先检测到手表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进而,耳机与手表建立连接可能发生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前,也可能发生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后。当耳机与手表建立连接发生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前时,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后,手表可随即利用已建立的耳机与手表之间的连接向耳机发送音频数据。反之,当耳机与手表建立连接发生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后时,在手表完成业务同步之后,手表需要等待耳机与手表建立连接,然后在连接建立后,利用上述连接向耳机发送音频数据。
其间,在耳机与手表已连接,但未接收到手表下发的音频数据的过程中,耳机可播放提示信息,以填补业务搬移过程中的空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同样的,在图4所示的方法中,电子设备300既可以是支持双连接的耳机,也可以是仅支持单连接的耳机。当电子设备300为仅支持单连接的耳机时,在响应于手表向耳机发送会话请求之后,耳机随即断开与手机之间的连接,停止接收手机发送的音频数据,并等待手表下发音频数据。当电子设备300为支持双连接的耳机时,在响应于手表向耳机发送会话请求之后,耳机继续接收手机发送的音频数据,在接收到手表下发的音频数据后,耳机随即断开与手机之间的连接,停止接收手机发送的音频数据。
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手表完成同步之后,手表可以自行播放音频数据,无需将音频数据转发给耳机进行播放。这时,手机无需检测与耳机之间的连接,无需指示耳机与手表进行蓝牙连接。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图1A所示的电子设备100,也可以是图1A所示的电子设备200。
如图5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211,存储器212,无线通信处理模块213,电源开关214,显示屏215,音频模块216,扬声器217,摄像头219等部件。其中,无线通信处理模块213可以包括蓝牙通信处理模块213A,WLAN通信处理模块213B,红外通信处理模块213C等部件。电子设备中部件与部件之间通过总线连接,并基于总线进行通信。
处理器21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211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存储器212与处理器211耦合,用于存储各种软件程序和/或多组指令。存储器212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21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12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处理器211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其中,存储器21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 )和一个或多个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 NVM)。随机存取存储器可以由处理器211直接进行读写。随机存取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操作系统或其他正在运行中的程序的可执行程序(例如机器指令),还可以用于存储用户及应用程序的数据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也可以存储可执行程序和存储用户及应用程序的数据等。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即用户数据可以提前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中,用于处理器211直接进行读写。
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的可执行程序代码和用户数据可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在实施上述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的过程中,电子设备可将非易失性存储器可执行程序代码和用户数据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中,以实现流畅地跨设备业务转移功能,使得近场环境变化时用户可以无障碍地继续之前地收听体验。
无线通信处理模块213可以提供包括WLAN,如Wi-Fi,蓝牙通信,ZigBee通信, NFC通信,红外通信,UWB通信在内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图5中仅示例性示出了蓝牙通信处理模块213A, WLAN通信处理模块213B和红外通信处理模块213C。
以蓝牙为例,蓝牙通信处理模块213A可以检测到其他设备发射的信号,如探测请求、扫描信号等等,并可以发送响应信号,如探测响应、扫描响应等,使得其他设备可以发现电子设备,并与其他设备建立基于蓝牙的无线通信连接。其中,蓝牙通信处理模块213A可以提供包括经典蓝牙(BR/EDR)或蓝牙低功耗(Bluetooth low energy,BLE)中一项或多项蓝牙通信的解决方案。
以电子设备100为例,电子设备100可通过蓝牙通信处理模块213A与电子设备200、电子设备300建立蓝牙连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电子设备100可利用蓝牙通信处理模块213A来检测电子设备200、电子设备300是否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并在检测到即将超出蓝牙连接范围后,向电子设备200发送切换蓝牙连接的指示,向电子设备300发送同步蓝牙业务的指示,进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为用户提供流畅的蓝牙音频播放业务。
电源开关214,可用于控制电源向电子设备的供电,进而为处理器211,存储器212,无线通信处理模块213,电源开关214,显示屏215,音频模块216,扬声器217,摄像头219等供电。
显示屏215,可用于显示。显示屏215包括显示面板。显示屏215中可设置触摸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进而,电子设备可通过显示屏215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电子设备可通过GPU,显示屏215,触摸传感器,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执行蓝牙播放业务时,电子设备100或电子设备200可通过GPU,显示屏215,触摸传感器,以及应用处理器等提供的显示功能,显示蓝牙播放业务对应的用户交互界面,以供用户控制播放、暂停、切换音频等操作。
音频模块216,可用于将数字音频信号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可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扬声器217,可用于将音频模块216的发送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可以通过音频模块216,扬声器217等实现音频播放功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蓝牙等近场连接,电子设备可调用近场网络中的其他设备的音频播放能力,进而为用户提供无线播放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216还可以包括有麦克风,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在蓝牙通话业务中,电子设备可调用近场网络中的其他设备的麦克风能力,采集环境声信号,生成语音包。
摄像头219,可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电子设备还可以基于摄像头219提供地拍摄能力,为用户提供拍照、录像、视频通话等服务。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图1A所示的电子设备300。
相比于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电子设备100,以手表为代表的电子设备200,以TWS、随身音箱为代表的专用于音频播放的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更少的器件。
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300可包括处理器401,音频处理模块402,扬声器403,无线通信模块407,存储器408等。
其中,存储器408与处理器401耦合,用于存储各种软件程序和/或多组指令。处理器21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08的指令,执行电子设备3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例如连接近场设备,接收音频数据等。
无线通信模块407对应图3所示的无线通信处理模块213。无线通信模块407可提供与无线通信处理模块213对等的通信服务。例如,当无线通信处理模块213包括且使用蓝牙通信处理模块213A进行近场通信时,无线通信模块407也可提供蓝牙通信服务,进而与蓝牙通信处理模块213A完成配对、连接操作,建立稳定通信通道,接收数据等。
音频处理模块402,扬声器403用于处理音频数据,将电信号的音频数据输出为声信号,实现音频播放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300基于无线通信模块407提供的无线通信能力,与电子设备100,和/或,电子设备200建立起通信连接,进而接收电子设备100,和/或,电子设备200发送的音频数据,并基于音频处理模块402,扬声器403提供的音频处理能力,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输出为声信号,为用户提供无线播放功能。
电子设备300还可包括电源管理模块405,充电管理模块404,电池406,用于提供和管理电源,进而为处理器401,音频处理模块402,扬声器403,无线通信模块407,存储器408等器件的工作提供电源支持。
同样的,图6所示的结构示意图仅为一种示例,不应构成对电子设备300的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表达形式“一个”、“一种”、“所述”、“上述”、“该”和“这一”旨在也包括复数表达形式,除非其上下文中明确地有相反指示。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所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上述实施例中所用,根据上下文,术语“当…时”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如果…”或“在…后”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根据上下文,短语“在确定…时”或“如果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如果确定…”或“响应于确定…”或“在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该流程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该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30)

1.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第三电子设备的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检测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
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
在检测到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指示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音频数据;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播放所述第二音频数据;所述第二音频数据与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或检测到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三电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阈值,或检测到和所述第三电子设备的距离大于第四阈值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检测到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第一服务器发送第一播放信息,所述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应用标识;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依据所述第一应用标识开启第一应用程序;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从所述第一服务器获取所述第一播放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播放信息获取所述第二音频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播放信息,所述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资源位置、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用户信息;
所述第二电子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播放信息获取所述第二音频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指示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断开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第二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指示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音频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播放提示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是基于以下任意一种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保真Wi-Fi协议、蓝牙协议、紫蜂ZigBee协议、近场通信NFC协议、红外协议、超宽带UWB协议。
11.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三电子设备发送第一音频数据,用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
检测第二电子设备、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是否即将超出连接范围;
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
在检测到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指示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
所述第二音频数据用于所述第二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发送到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并用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播放;所述第二音频数据与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检测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一阈值,或检测到和所述第二电子设备的距离大于第三阈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到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检测到所述第三电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小于第二阈值,或检测到和所述第三电子设备的距离大于第四阈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强度通过如下一项或多项确定:载波接收信号强度RSSI、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通过出发角度法AoD或到达角度法AoA确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向第一服务器发送第一播放信息,所述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
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应用标识。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
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第一播放信息,所述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资源位置、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用户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是基于以下任意一种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保真Wi-Fi协议、蓝牙协议、紫蜂ZigBee协议、近场通信NFC协议、红外协议、超宽带UWB协议。
19.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二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在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后,获取第二音频数据;
所述第二音频数据和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所述第一音频数据用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给第三电子设备,并用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播放;
通过第一连接向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发送所述第二音频数据,用于所述第三电子设备播放,所述第一连接是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在检测到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连接范围后,指示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向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到即将超出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即将超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二音频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应用标识;
所述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应用标识开启第一应用程序;
通过所述第一应用程序从第一服务器获取第一播放信息,所述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
根据所述第一播放信息获取所述第二音频数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第二音频数据,具体包括;
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播放信息,所述第一播放信息包括以下一项或多项:播放列表、资源位置、播放进度、播放模式、音量、用户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播放信息获取所述第二音频数据。
23.根据权利要求19-2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是基于以下任意一种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保真Wi-Fi协议、蓝牙协议、紫蜂ZigBee协议、近场通信NFC协议、红外协议、超宽带UWB协议。
24.一种跨设备业务转移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三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到所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一音频数据;
播放所述第一音频数据;
在检测到即将超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后,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连接,接收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数据;
播放所述第二音频数据;所述第二音频数据与所述第一音频数据属于一个音源文件的不同部分。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到即将超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具体包括:接收到第一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电子设备即将超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的连接范围。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断开与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间的第二连接。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和第二电子设备建立第一连接之后,接收到所述第二电子设备发送的第二音频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播放提示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和所述第二连接是基于以下任意一种短距通信协议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保真Wi-Fi协议、蓝牙协议、紫蜂ZigBee协议、近场通信NFC协议、红外协议、超宽带UWB协议。
2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使得执行如权利要求11-18、19-23或24-2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执行如权利要求11-18、19-23或24-2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311292751.0A 2023-10-08 2023-10-08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Active CN1170622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92751.0A CN117062256B (zh) 2023-10-08 2023-10-08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92751.0A CN117062256B (zh) 2023-10-08 2023-10-08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2256A true CN117062256A (zh) 2023-11-14
CN117062256B CN117062256B (zh) 2023-12-26

Family

ID=88657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92751.0A Active CN117062256B (zh) 2023-10-08 2023-10-08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6225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72645A1 (en) * 2019-07-25 2022-08-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multaneous Response Method and Devic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327778A1 (en) * 2018-04-19 2019-10-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i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a source using relayed communication
US20210084143A1 (en) * 2017-05-15 2021-03-18 Sony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mobile devices for communicating audio avatar information using a direct point-to-point wireless protocol
CN113573172A (zh) * 2021-07-28 2021-10-29 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双设备音频播放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827687A (zh) * 2021-01-29 2022-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移动设备、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056050A (zh) * 2021-10-28 2023-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播放音频的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16055615A (zh) * 2022-08-19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音频播放方法、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CN116137639A (zh) * 2021-11-16 2023-05-19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音频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084143A1 (en) * 2017-05-15 2021-03-18 Sony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mobile devices for communicating audio avatar information using a direct point-to-point wireless protocol
US20190327778A1 (en) * 2018-04-19 2019-10-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li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a source using relayed communication
CN114827687A (zh) * 2021-01-29 2022-07-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移动设备、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573172A (zh) * 2021-07-28 2021-10-29 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双设备音频播放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6056050A (zh) * 2021-10-28 2023-05-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播放音频的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16137639A (zh) * 2021-11-16 2023-05-19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跨设备音频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6055615A (zh) * 2022-08-19 2023-05-02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音频播放方法、电子设备以及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72645A1 (en) * 2019-07-25 2022-08-2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multaneous Response Method and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62256B (zh) 2023-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49098A1 (zh) 蓝牙通信方法、tws蓝牙耳机及终端
US11805350B2 (en) Point-to-multipoint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220039179A1 (en) Bluetooth Conn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220394794A1 (en) Bluetooth connection method and related apparatus
WO2020132818A1 (zh) 无线短距离音频共享方法及电子设备
KR101914117B1 (ko) 휴대 단말들 간에 무선 랜 링크를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17062256B (zh) 跨设备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WO2023160265A1 (zh) 一种来电呼叫的响应方法以及相应的终端、通信系统
TW201540042A (zh) 遙控器裝置、通話裝置、通話系統及通話方法
WO2020078330A1 (zh) 一种基于语音通话的翻译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0827455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a notification to a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udio output device
CN114499587B (zh) 音频同步的通信方法、系统、无线耳机、终端及存储介质
EP4228374A1 (en) Service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terminal device supporting double cards
WO2021253966A1 (zh) 数据业务通信方法、终端、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4055494A1 (zh) 基于蓝牙耳机的通话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213689A1 (zh) 一种音频设备间语音互通的方法及设备
WO2024041189A1 (zh) 一种无线音频/视频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WO2022160967A1 (zh) 通信方法、移动设备、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042261A1 (zh) 屏幕共享方法、电子设备及系统
CN112312368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844736A (zh) 一种设备及通话控制方法
CN117098081B (zh) 跨设备通话业务转移的方法、电子设备和系统
CN116981108B (zh) 无线投屏连接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3061217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7917899A (zh) 一种音频业务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