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35244A -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35244A
CN117035244A CN202311307022.8A CN202311307022A CN117035244A CN 117035244 A CN117035244 A CN 117035244A CN 202311307022 A CN202311307022 A CN 202311307022A CN 117035244 A CN117035244 A CN 1170352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ning
unit
layout
facility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0702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035244B (zh
Inventor
蒋翔宇
郭飞
贾莉娟
王楠
胡艳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Smart Rongche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Smart Rongche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Smart Rongche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Smart Rongche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0702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3524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035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35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0352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352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加载布局设施申请请求,提取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和申请布局位置,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结合申请设施类型和申请设施规模对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当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对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和申请布局位置进行标识,生成第一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规划信息采集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空间规划时无法对环境适应度从多维度进行量化评价,导致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和资源利用的需求,空间规划发展变得更加重要,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规模急速扩张,导致城市结构不合理、环境负担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空间规划开始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公平的原则,并将其融入城市设计与土地利用决策中,此外,全球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促使空间规划更加注重低碳和适应性措施的整合。
而现今常用的空间规划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现有技术空间规划时,无法对环境适应度从多维度进行量化评价,导致效率较低。
因此,对于空间规划还存在着一定的可提升空间。
发明内容
本申请通过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空间规划时,无法对环境适应度从多维度进行量化评价,导致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本申请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加载布局设施申请请求,提取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和申请布局位置;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其中,所述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结合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指标、所述单位能耗指标和所述功能类型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结合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和所述申请布局位置进行标识,生成第一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本申请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系统,所述系统用于上述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请求加载模块,所述请求加载模块用于加载布局设施申请请求,提取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和申请布局位置;指标设定模块,所述指标设定模块用于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其中,所述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指标解析模块,所述指标解析模块用于结合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指标、所述单位能耗指标和所述功能类型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适应度评估模块,所述适应度评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结合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规划标识生成模块,所述规划标识生成模块用于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和所述申请布局位置进行标识,生成第一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通过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等,结合申请设施类型和规模,对各个指标进行解析,这使得在空间规划中可以从碳排放、能耗和功能类型等多个维度对环境适应度进行评价量化,通过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可定量衡量布局方案的环境适应性;通过将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以及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等结合起来解析,生成相应的标识结果,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和评估单位在碳排放、能耗和功能类型等方面的情况,增强了对布局方案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当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时,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和第一规划标识信息,这为满足环境适应度要求的布局方案提供了明确的标识,并添加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中,这使决策者能够快速辨识和选择合适的布局方案,提高了空间规划决策的效率。综上所述,该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实现了多维度环境适应性评价,通过标识结果准确地反映单位的碳排放、能耗和功能类型等情况,实现了提供有针对性的布局方案选择,进而推动高效的空间规划决策过程。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请求加载模块10,指标设定模块20,指标解析模块30,适应度评估模块40,规划标识生成模块50。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空间规划时,无法对环境适应度从多维度进行量化评价,导致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在介绍了本申请基本原理后,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来具体介绍本申请的各种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加载布局设施申请请求,提取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和申请布局位置;
接收用户提交的布局设施申请请求,通过关键词匹配、语义分析的方法确定所申请的设施类型,从中提取申请设施的类型信息;基于预定义的规模类型,如面积、容量、数量等,进行解析,提取申请设施的规模信息;基于对地址、坐标或区域描述等文本进行解析,提取申请设施的布局位置信息。
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其中,所述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
单位碳排放指标用于衡量申请设施的碳排放水平,以特定单位面积、容量或数量的设施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计量,例如每平方米、每立方米或每个单位的碳排放量,该指标可以反映出设施的环境影响程度;单位能耗指标用于评估申请设施的能源消耗效率,类似于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衡量了特定单位面积、容量或数量的设施所需的能源消耗量,度量单位有每平方米、每立方米或每个单位的能耗,该指标可以反映出设施使用能源的效率情况;功能类型指标用于标识申请设施的功能类型,设施的功能类型指标是一系列预定义的分类标签,用于描述设施的主要功能或用途,例如商业、办公、居住等,通过将设施与特定的功能类型关联起来,可以更好地评估其在空间规划中的适应性和效果。根据上述指标形成预设解析指标,用于对申请设施进行评估和标识,以便后续的解析和环境适应度评估。
结合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指标、所述单位能耗指标和所述功能类型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
进一步而言,结合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指标、所述单位能耗指标和所述功能类型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包括:
根据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匹配所述功能类型标识;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进行单位时长碳排量统计,生成碳排放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进行单位时长能耗统计,生成能耗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能耗标识。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指标,定义申请设施的功能类型标签,例如商业、办公、居住等,基于关键词匹配、文本相似度比较、语义分析等,将功能类型标签与收集到的申请设施类型信息进行匹配,根据匹配结果确定申请设施的功能类型标识,匹配的结果能够将申请设施类型与预定义的功能类型标签进行关联,以确定设施所属的功能类型。
根据公开的能源统计数据、环境评估报告或企业的内部数据等,获取与该功能类型标识相关的碳排放数据,包括历史数据、行业标准、研究报告等,基于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单位时长碳排放量的计算,将计算得到的碳排放量作为碳排放量代表值,这个值表示了特定功能类型的设施单位时长内产生的平均碳排放量。将生成的碳排放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这个标识用于后续的环境适应度评估,帮助判断设施在碳排放方面的表现。
单位时长能耗统计方式与碳排量的处理流程相同,仅为数据差异,最终生成所述单位能耗标识,该标识用于衡量设施在能源消耗方面的性能,并参与后续的环境适应度评估和规划决策过程。
进一步而言,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进行单位时长碳排量统计,生成碳排放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包括: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在服役监测记录中检索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
统计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的方差特征值,当所述方差特征值大于或等于方差阈值,按照预设碳排量偏差对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进行聚类分析,生成碳排量记录值聚类结果;
计算所述碳排量记录值聚类结果的记录条数比例系数;
按照所述记录条数比例系数自大到小进行累加,当比例系数累加结果大于或等于比例系数阈值时,提取对应的碳排量记录值求取均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当所述方差特征值小于所述方差阈值,对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求取均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收集与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申请设施规模相匹配的服役监测记录数据,这些记录是对设施进行实时/定期监测或者历史记录等,用于记录该设施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碳排放量,从中提取多个单位时长的碳排量记录值,如每小时、每天或每月,这些记录值将用于后续的数据分析。
对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进行方差计算,得到方差特征值,这用来衡量碳排放数据的离散程度,比较计算得到的方差特征值与预设的方差阈值,若方差特征值大于或等于方差阈值,则说明碳排放数据的离散程度较高,需要进行聚类分析,根据预设的碳排量偏差,即允许的聚类内部差异,采用聚类算法,如K-means(k均值聚类算法),对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的结果,将碳排量记录值划分到不同的聚类簇中,并得到碳排量记录值聚类结果。
对每个聚类簇统计其包含的记录条数,将每个聚类簇的记录条数除以总记录条数,计算得到比例系数,这一系数用于表示每个聚类簇在总记录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碳排放数据在不同聚类簇之间的分布情况,将得到的记录条数比例系数作为所述碳排量记录值聚类结果的记录条数比例系数。
对记录条数比例系数进行从大到小排列,从最大的比例系数开始,依次累加每个比例系数,并判断累加结果是否大于或等于比例系数阈值,若不满足条件,则继续累加;若满足,则根据累加结果对应的位置,提取相应的碳排量记录值,将提取的碳排量记录值进行均值计算,将计算得到的均值设定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不同聚类簇中的数据特征,并以均值作为单位碳排放标识来衡量设施在碳排放方面的表现。
当所述方差特征值小于所述方差阈值时,说明离散程度较低,直接对多个单位时长的碳排量记录值求取均值,将计算得到的均值设定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用于衡量申请设施在单位时长内的平均碳排放水平。
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结合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
进一步而言,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结合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包括:
获取所述申请布局位置所属的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
获取所述第一规划区域的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获取所述第二规划区域的单位能耗容量阈值;
判断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是否满足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判断所述单位能耗标识是否满足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
当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满足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且所述单位能耗标识满足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和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分布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
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和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求差值绝对值,再进行归一化调整,生成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
对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求差值绝对值,再进行归一化调整,生成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
结合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加和所述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和所述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生成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
在系统设置中定义所需的规划区域分类,根据该规划区域定义,将所述申请布局位置归类到相应的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中,其中,所述第一规划区域为预设的碳核算范围,所述第二规划区域为预设的能耗核算范围。
针对第一规划区域,基于相关文件、规划指标或环境管理要求等,获取已经规划的各个设施的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针对第二规划区域,根据节能标准、能源消耗指标或规划设计要求等,获取已经规划的各个设施的单位能耗容量阈值。这些阈值在特定的规划区域中用于衡量和限制设施在碳排放和能耗方面的水平。
根据前面获取到的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和单位能耗容量阈值,分别将单位碳排放标识和单位能耗标识与其进行比较判断,判断其是否满足对应的容量阈值。
当单位碳排放标识满足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并且单位能耗标识满足单位能耗容量阈值时,表示达到或超过对应规划区域中设置的限制要求,则基于规划要求、环境指标或可持续性目标等,对单位碳排放标识和单位能耗标识分配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这样可以同时考虑碳排放和能耗,综合二者在布局舒适性评估中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其中任意一个标识不满足对应的容量阈值,就意味着该布局在环境方面未能满足设定的限制要求,因此布局环境舒适系数为0,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考虑布局设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碳排放和能耗方面的适应性。
计算单位碳排放标识与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之间的差值,并取绝对值,对计算结果进行归一化调整操作,例如采用最大-最小归一化方法,将其转化为[0,1]范围内的数值表示,生成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通过归一化处理,将差值转化为可比性的数值,便于后续的环境适应度评估和综合分析。
生成的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反映了单位碳排放标识相对于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的适应程度,它提供了一个量化的指标,用于评估在碳排放方面是否符合预设的容量限制要求,系数值越接近1,表示单位碳排放情况越接近或达到容量阈值,表明单位在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表现较好。
采用相同的方法对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进行操作。生成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所述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反映了单位能耗标识相对于单位能耗容量阈值的适应程度,用于评估在能耗方面是否符合预设容量限制要求。
将所述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与所述第一权重相乘,得到加权后的第一环境适应度结果,将所述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与所述第二权重相乘,得到加权后的第二环境适应度结果,将加权后的第一环境适应度结果和加权后的第二环境适应度结果进行累加,得到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该系数提供了一个综合评估单位在环境方面的适应性和舒适度的指标,系数值越高,表示布局在碳排放、能耗等环境因素方面的适应性越好,对环境的影响越小。通过布局环境舒适系数的计算,为后续的规划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以选择更具环境适应性的布局方案。
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和所述申请布局位置进行标识,生成第一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将计算得到的布局环境舒适系数与预设的环境舒适系数阈值进行比较,当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表示当前布局方案在环境适应性上达到了要求,可以被标记为空间可规划,根据系统设计,将申请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布局位置信息与空间可规划标签关联并进行标识,以此记录哪些申请设施可以被认为是满足环境适应度要求的可规划设施,将标识后的申请布局位置等信息整合为第一规划标识信息,表示将环境适应性作为规划决策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标识信息用于规划决策,将生成的第一规划标识信息添加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中,以便后续使用和参考。
进一步而言,还包括:
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小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进行需求系数分析,生成设施需求系数;
当所述设施需求系数大于或等于需求系数阈值,获取所述申请布局位置所属的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规划区域为预设的碳核算范围,所述第二规划区域为预设的能耗核算范围;
对所述第一规划区域和所述第二规划区域进行规划调节,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小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则需要调节环境布局,具体的,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信息,确定当前布局方案的位置,基于所述布局位置,对申请设施类型进行需求分析,示例性的,收集与申请布局位置相关的背景信息、人口统计数据等,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市场需求分析,获取该位置和周边地区的设施需求情况,包括对目标用户群体、竞争设施、市场趋势等的调研,结合规划目标和政策要求,对特定申请设施类型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评估,例如,根据城市发展方向或可持续发展目标,确定对特定设施类型的需求程度或优先级,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结果,生成设施需求系数,该系数是一个相对权重值,用于表示对不同申请设施类型的需求程度。
根据需求系数分析得出的结果,将设施需求系数与特定申请设施类型相关联,每个设施类型都获得一个相应的需求系数,该系数表示了该布局方案对该设施类型的需求程度,用作后续规划调节过程的参考依据。
根据环境、经济等指标预设一个需求系数阈值,用于对设施需求系数进行判断,如果设施需求系数小于需求系数阈值,即不满足设施需求的程度,则标识该布局方案为不推荐规划的标签,这表示建议不将设施规划在该位置,因为其需求程度未达到指定阈值。
当所述设施需求系数大于或等于需求系数阈值,根据申请布局位置信息,确定该位置所属的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其中,第一规划区域设置为用于进行碳排放核算的区域,这意味着在该区域内,将重点考虑和控制设施的碳排放情况,可以基于行业标准、政府政策或环境目标来定义碳核算范围;第二规划区域则设定为用于进行能耗核算的区域,在该区域内,会着重关注和控制设施的能源消耗情况,同样地,这个范围的设定是基于相关的标准、政策或能源管理要求。
针对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进行规划调节以提高布局方案的适应性和效益,包括根据预设的碳核算范围和能耗核算范围,对申请设施类型、设施布局、设施功能类型等进行优化、调整或限制,以调节不必要的设施的规模,使得能耗和碳排量可以满足。基于规划调节的结果,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该标识信息包括哪些设施被规划在第一规划区域内,哪些设施被规划在第二规划区域内,或者表示特定设施的规划状态标签等。将生成的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中,以便后续使用和参考。这样,规划信息采集结果将包含两个级别的规划标识,即第一规划标识信息和第二规划标识信息。
进一步而言,对所述第一规划区域和所述第二规划区域进行规划调节,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规划区域的小于所述需求系数阈值的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
获取所述第二规划区域的小于所述需求系数阈值的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
遍历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和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反馈至申请用户端进行规模调节请求,获取建设规模调节区间;
根据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对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和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进行随机调节,生成多个空间规划预设方案;
基于所述多个空间规划预设方案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时,生成所述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根据先前收集到的申请布局位置信息,在第一规划区域中筛选出满足需求系数小于所述阈值的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同样地,在第二规划区域中筛选出满足需求系数小于所述阈值的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这样可以筛选出不满足要求的设施集合,这些设施集合用于后续的规划调节、建设规模调节等步骤。
对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进行遍历,逐个获取其相关信息,同样地,对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进行遍历,逐个获取其相关信息,通过通信或软件平台,将遍历得到的信息反馈给申请用户端,以便用户能够了解当前已有的布局情况。用户端根据反馈信息,可以提出相应的建设规模调节需求,进而确定具体的建设规模调节区间范围,此区间范围作为调整建设规模的参考,根据用户的请求和反馈信息进行确定。
根据用户端反馈的建设规模调节区间,对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进行随机调节,同样地,根据建设规模调节区间,对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进行随机调节,根据用户的调节需求和规模范围,根据区间的上下限、调节要求等条件,对设施的位置、数量、布局或其他参数进行改变,每次调节都生成预设数量的空间规划方案,每个方案都代表了不同的布局和规模调节情况,这些方案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以支持后续的环境适应度评估和综合分析。
对于每个方案,重复执行前述环境适应度评估步骤,根据申请布局位置、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等因素进行环境适应度的计算,计算其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判断布局环境舒适系数是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环境舒适系数阈值,如果满足这一条件,表示该方案在环境方面达到了期望的舒适性要求,生成对应的第二规划标识信息,这个标识信息指示该方案为满足环境要求的备选规划方案,继而,将所生成的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到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中,用于进一步的规划决策和分析。
进一步而言,还包括:
当随机调节次数满足预设调节次数时,仍无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的空间规划预设方案,对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按照设施需求系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生成第一排序结果;
对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按照设施需求系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生成第二排序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排序结果和所述第二排序结果,结合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进行规划调节,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包括:
按照所述第一排序结果和/或所述第二排序结果,每次随机调节自尾至首删除预设数量的设施,生成剩余布局设施集;
按照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对所述剩余布局设施集进行规划调节,生成所述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设置预设调节次数,用于对随机调节次数进行限制,当随机调节次数达到预设的调节次数,但仍无法获得满足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的空间规划预设方案时,表示调节多次的方案都不满足要求,则需要删除一部分不重要的设施。
使用已申请的第一布局设施集中的设施需求系数作为排序依据,将设施需求系数较高的设施排在前面,需求系数较低的设施排在后面,排序的目的是根据设施的重要性或优先级,优先考虑满足最需要的设施,经过排序,形成一个有序的设施集合,即第一排序结果,这个结果中设施需求系数较高的设施位于前面,而需求系数较低的设施位于后面。同样对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按照设施需求系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生成第二排序结果。
根据需要选择第一排序结果、第二排序结果或二者的结合作为参考顺序,按照排序顺序逐个遍历已申请的布局设施集,从最后一个设施开始,每次随机调节时依次删除预设的设施数量,这意味着从设施集的尾部开始,按照预设的设施数量进行逐步删除,直到达到预设的删除数量,在每次删除设施后,形成剩余的布局设施集,这些设施是未被删除的设施,可用于后续的规划调节和优化。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布局设施的数量,筛选出重要或优先级高的设施,并在剩余设施集中进行后续的规划调节和优化。
按照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根据区间的上下限、调节要求等条件,对剩余布局设施集进行规模的调整,例如增加、减少或重新分配设施的数量、位置或其他参数,基于经过规模调节后的剩余布局设施集,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这个标识信息反映了经过规划调节后的布局情况,用于表示满足一定要求和适应性的备选规划方案,将生成的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中,这样能够进一步优化空间规划方案,以满足环境要求、适应性需求和其他相关指标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等,结合申请设施类型和规模,对各个指标进行解析,这使得在空间规划中可以从碳排放、能耗和功能类型等多个维度对环境适应度进行评价量化,通过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可定量衡量布局方案的环境适应性;
2.通过将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以及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等结合起来解析,生成相应的标识结果,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和评估单位在碳排放、能耗和功能类型等方面的情况,增强了对布局方案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当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时,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和第一规划标识信息,这为满足环境适应度要求的布局方案提供了明确的标识,并添加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中,这使决策者能够快速辨识和选择合适的布局方案,提高了空间规划决策的效率。
综上所述,该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实现了多维度环境适应性评价,通过标识结果准确地反映单位的碳排放、能耗和功能类型等情况,实现了提供有针对性的布局方案选择,进而推动高效的空间规划决策过程。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请求加载模块10,所述请求加载模块10用于加载布局设施申请请求,提取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和申请布局位置;
指标设定模块20,所述指标设定模块20用于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其中,所述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
指标解析模块30,所述指标解析模块30用于结合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指标、所述单位能耗指标和所述功能类型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
适应度评估模块40,所述适应度评估模块40用于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结合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
规划标识生成模块50,所述规划标识生成模块50用于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和所述申请布局位置进行标识,生成第一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规划调节模块,以执行如下操作步骤:
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小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进行需求系数分析,生成设施需求系数;
当所述设施需求系数大于或等于需求系数阈值,获取所述申请布局位置所属的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规划区域为预设的碳核算范围,所述第二规划区域为预设的能耗核算范围;
对所述第一规划区域和所述第二规划区域进行规划调节,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单位能耗标识生成模块,以执行如下操作步骤:
根据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匹配所述功能类型标识;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进行单位时长碳排量统计,生成碳排放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进行单位时长能耗统计,生成能耗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能耗标识。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单位碳排放标识生成模块,以执行如下操作步骤: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在服役监测记录中检索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
统计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的方差特征值,当所述方差特征值大于或等于方差阈值,按照预设碳排量偏差对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进行聚类分析,生成碳排量记录值聚类结果;
计算所述碳排量记录值聚类结果的记录条数比例系数;
按照所述记录条数比例系数自大到小进行累加,当比例系数累加结果大于或等于比例系数阈值时,提取对应的碳排量记录值求取均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当所述方差特征值小于所述方差阈值,对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求取均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舒适系数生成模块,以执行如下操作步骤:
获取所述申请布局位置所属的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
获取所述第一规划区域的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获取所述第二规划区域的单位能耗容量阈值;
判断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是否满足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判断所述单位能耗标识是否满足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
当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满足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且所述单位能耗标识满足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和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分布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
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和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求差值绝对值,再进行归一化调整,生成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
对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求差值绝对值,再进行归一化调整,生成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
结合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加和所述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和所述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生成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规划标识生成模块,以执行如下操作步骤:
获取所述第一规划区域的小于所述需求系数阈值的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
获取所述第二规划区域的小于所述需求系数阈值的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
遍历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和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反馈至申请用户端进行规模调节请求,获取建设规模调节区间;
根据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对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和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进行随机调节,生成多个空间规划预设方案;
基于所述多个空间规划预设方案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时,生成所述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规划标识生成模块还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当随机调节次数满足预设调节次数时,仍无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的空间规划预设方案,对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按照设施需求系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生成第一排序结果;
对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按照设施需求系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生成第二排序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排序结果和所述第二排序结果,结合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进行规划调节,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包括:
按照所述第一排序结果和/或所述第二排序结果,每次随机调节自尾至首删除预设数量的设施,生成剩余布局设施集;
按照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对所述剩余布局设施集进行规划调节,生成所述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本说明书通过前述对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得知道本实施例中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加载布局设施申请请求,提取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和申请布局位置;
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其中,所述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
结合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指标、所述单位能耗指标和所述功能类型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
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结合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
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和所述申请布局位置进行标识,生成第一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小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进行需求系数分析,生成设施需求系数;
当所述设施需求系数大于或等于需求系数阈值,获取所述申请布局位置所属的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其中,所述第一规划区域为预设的碳核算范围,所述第二规划区域为预设的能耗核算范围;
对所述第一规划区域和所述第二规划区域进行规划调节,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指标、所述单位能耗指标和所述功能类型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包括:
根据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匹配所述功能类型标识;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进行单位时长碳排量统计,生成碳排放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进行单位时长能耗统计,生成能耗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能耗标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进行单位时长碳排量统计,生成碳排放量代表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包括:
根据所述功能类型标识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在服役监测记录中检索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
统计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的方差特征值,当所述方差特征值大于或等于方差阈值,按照预设碳排量偏差对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进行聚类分析,生成碳排量记录值聚类结果;
计算所述碳排量记录值聚类结果的记录条数比例系数;
按照所述记录条数比例系数自大到小进行累加,当比例系数累加结果大于或等于比例系数阈值时,提取对应的碳排量记录值求取均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当所述方差特征值小于所述方差阈值,对所述多个单位时长碳排量记录值求取均值,设为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结合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包括:
获取所述申请布局位置所属的第一规划区域和第二规划区域;
获取所述第一规划区域的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获取所述第二规划区域的单位能耗容量阈值;
判断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是否满足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判断所述单位能耗标识是否满足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
当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满足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且所述单位能耗标识满足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和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分布第一权重和第二权重;
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和所述单位碳排放量容量阈值求差值绝对值,再进行归一化调整,生成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
对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单位能耗容量阈值求差值绝对值,再进行归一化调整,生成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
结合所述第一权重和所述第二权重,加和所述第一环境适应度系数和所述第二环境适应度系数,生成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所述第一规划区域和所述第二规划区域进行规划调节,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规划区域的小于所述需求系数阈值的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
获取所述第二规划区域的小于所述需求系数阈值的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
遍历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和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反馈至申请用户端进行规模调节请求,获取建设规模调节区间;
根据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对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和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进行随机调节,生成多个空间规划预设方案;
基于所述多个空间规划预设方案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时,生成所述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随机调节次数满足预设调节次数时,仍无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所述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的空间规划预设方案,对所述第一已申请布局设施集按照设施需求系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生成第一排序结果;
对所述第二已申请布局设施集按照设施需求系数从大到小进行排序,生成第二排序结果;
根据所述第一排序结果和所述第二排序结果,结合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进行规划调节,生成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包括:
按照所述第一排序结果和/或所述第二排序结果,每次随机调节自尾至首删除预设数量的设施,生成剩余布局设施集;
按照所述建设规模调节区间对所述剩余布局设施集进行规划调节,生成所述第二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所述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8.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实施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包括:
请求加载模块,所述请求加载模块用于加载布局设施申请请求,提取申请设施类型、申请设施规模和申请布局位置;
指标设定模块,所述指标设定模块用于设定预设解析指标,其中,所述预设解析指标包括单位碳排放指标、单位能耗指标和功能类型指标;
指标解析模块,所述指标解析模块用于结合所述申请设施类型和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对所述单位碳排放指标、所述单位能耗指标和所述功能类型指标进行解析,生成单位碳排放标识、单位能耗标识和功能类型标识;
适应度评估模块,所述适应度评估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申请布局位置,结合所述单位碳排放标识、所述单位能耗标识和所述功能类型标识进行环境适应度评估,生成布局环境舒适系数;
规划标识生成模块,所述规划标识生成模块用于当所述布局环境舒适系数大于或等于环境舒适系数阈值,生成空间可规划标签,对所述申请设施类型、所述申请设施规模和所述申请布局位置进行标识,生成第一规划标识信息,添加进规划信息采集结果。
CN202311307022.8A 2023-10-10 2023-10-10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70352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07022.8A CN117035244B (zh) 2023-10-10 2023-10-10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07022.8A CN117035244B (zh) 2023-10-10 2023-10-10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35244A true CN117035244A (zh) 2023-11-10
CN117035244B CN117035244B (zh) 2024-02-02

Family

ID=88628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07022.8A Active CN117035244B (zh) 2023-10-10 2023-10-10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35244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8650A (ja) * 2005-11-25 2007-06-14 Toshiba Corp 設備配置計画支援システムと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1008742A (zh) * 2019-12-09 2020-04-14 天津大学 建设用地规划方案的碳排放核算与低碳优化方法
EP3792849A1 (en) * 2019-09-10 2021-03-17 Hitachi,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evaluation data of facilities and projects
CN113487079A (zh) * 2021-07-02 2021-10-08 天津大学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CN114648250A (zh) * 2022-04-12 2022-06-21 合肥工业大学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和碳排放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
CN114997480A (zh) * 2022-05-24 2022-09-02 福州大学 基于mop-plus模型的低碳导向下省域国土空间分区优化模拟方法
CN116341193A (zh) * 2023-02-07 2023-06-27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台区的规划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6341960A (zh) * 2023-03-07 2023-06-27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一种基于空间分析的碳汇能力提高方法
CN116467788A (zh) * 2023-05-10 2023-07-21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一种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6542537A (zh) * 2023-06-25 2023-08-04 北京林业大学 用于增加碳汇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6773485A (zh) * 2023-06-16 2023-09-1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城市区域碳排放检测系统
CN116844405A (zh) * 2023-05-12 2023-10-03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零碳城市的规划模型及规划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48650A (ja) * 2005-11-25 2007-06-14 Toshiba Corp 設備配置計画支援システムと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3792849A1 (en) * 2019-09-10 2021-03-17 Hitachi,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evaluation data of facilities and projects
CN111008742A (zh) * 2019-12-09 2020-04-14 天津大学 建设用地规划方案的碳排放核算与低碳优化方法
CN113487079A (zh) * 2021-07-02 2021-10-08 天津大学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CN114648250A (zh) * 2022-04-12 2022-06-21 合肥工业大学 计及综合需求响应和碳排放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
CN114997480A (zh) * 2022-05-24 2022-09-02 福州大学 基于mop-plus模型的低碳导向下省域国土空间分区优化模拟方法
CN116341193A (zh) * 2023-02-07 2023-06-27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台区的规划设计方法及系统
CN116341960A (zh) * 2023-03-07 2023-06-27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一种基于空间分析的碳汇能力提高方法
CN116467788A (zh) * 2023-05-10 2023-07-21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一种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6844405A (zh) * 2023-05-12 2023-10-03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零碳城市的规划模型及规划方法
CN116773485A (zh) * 2023-06-16 2023-09-1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城市区域碳排放检测系统
CN116542537A (zh) * 2023-06-25 2023-08-04 北京林业大学 用于增加碳汇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宋楠楠: "低碳化导向下的城市居住街区空间形态规划优化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工程科技Ⅱ辑》, no. 01, pages 1 - 116 *
张萌: "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实证与评估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no. 02, pages 1 - 13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35244B (zh) 2024-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91875B (zh) 一种平台用户质量评估系统
CN111324642A (zh) 一种面向电网大数据分析的模型算法选型与评价方法
CN111709613A (zh) 基于数据统计的任务自动分配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11062564A (zh) 一种电力客户诉求敏感值计算方法
CN114782123A (zh) 一种信用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7035244B (zh)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CN111260161A (zh) 一种众包任务下发的方法及设备
CN106446194B (zh) 一种地理区域的采集参数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2150179B (zh) 一种信息推送方法和装置
CN114219245B (zh) 基于大数据的乡村电力指数评价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307489A (zh) 一种基于用户行为建模的可视化动态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4625781A (zh) 一种基于商品住房价值的批量评估方法
JP2000215251A (ja) 動的リスク評価のための多重ソ―ス情報融合システム
CN113537759A (zh) 一种基于权重自适应的用户体验度量模型
CN112669073A (zh) 一种用户留存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50760A (zh)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劳动力需求预测系统及预测方法
CN117593034B (zh) 基于计算机的用户分类方法
CN118014368A (zh) 一种分布式的数据资产管理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7993540A (zh) 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预测用户用电量方法及系统
CN116956075B (zh) 电力用户侧类型自动识别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7593034A (zh) 基于计算机的用户分类方法
CN114969246A (zh) 招聘大数据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6887434A (zh) 国际漫游用户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Zhao Characterization and Income Prediction of Ride-Sourcing Drivers Based on Order Data
CN116452236A (zh) 一种对代购电用户电量变化特征实施画像分析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