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87079A -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87079A
CN113487079A CN202110747536.XA CN202110747536A CN113487079A CN 113487079 A CN113487079 A CN 113487079A CN 202110747536 A CN202110747536 A CN 202110747536A CN 113487079 A CN113487079 A CN 1134870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land
model
emission
carbon e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4753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兰萌
祁建龙
袁大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ianj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074753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870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870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870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80Management or planning
    • Y02P90/84Greenhouse gas [GHG]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lgebra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步骤1:设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侯选地集;步骤2: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排放评估模型;步骤3: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吸收评估模型;步骤4:通过所述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收支绩效评估模型;步骤5:建立了基于碳吸收最大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步骤6:建立了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步骤7: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求得预测值;步骤8:通过比对所述两个优化模型,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本发明实现了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目标。

Description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布局规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国际气候治理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共识,目前,中国碳排放量基数大,为了积极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提出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政策,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已有研究表明,城乡用地结构的调整对碳收支有影响,但总体而言,技术进步对降碳的效果大大高于城乡用地结构调整。尽管如此,由于国土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类活动都离不开空间的支撑,所以,通过调整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制定各类用地的利用政策,实际上就是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去控制各类土地承载的人类活动,也可以起到控碳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城市低碳发展趋势,提供一种可以测算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如何低碳化的方法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包括:
步骤1:设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侯选地集;
步骤2: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排放评估模型;
步骤3: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吸收评估模型;
步骤4:通过所述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收支绩效评估模型;
步骤5:建立基于碳吸收最大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
步骤6:建立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
步骤7: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求得预测值;
步骤8:通过比对所述两个优化模型,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优选的,所述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布局侯选地集用于作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
优选的,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1:按照IPCC清单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然后根据各类用地的产业产值分配到各类用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公式:
Cemission=COi*DIi
Cemission指的是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万t,COi指的是i种类能源的总消耗量,单位为万t或亿m3,DIi指的是i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其中的碳排放因子参考IPCC 2006报告;
步骤2.2:按照动物类别呼吸量系数,核算畜牧业碳排放,最终对应到草地土地类型上,计算公式为:
Cemission-i=Ni*(Zi+Si)*12/16
Cemission-i指的是i种类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单位为万t,Ni指的是i种类动物的数量,单位为头或只,Zi指的是i种类动物的肠道发酵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kgCH4/头,Si指的是i种类动物粪便的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kgCH4/头;
呼吸碳排放计算:碳排放量=动物的数量*呼吸量系数;
步骤2.3:核算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产生的碳排放,包含自然过程呼吸作用的碳排放和水域的碳挥发;自然过程呼吸作用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为:碳排放量=植被或土壤面积*呼吸系数;
水域碳挥发的计量模型为:碳排放量=河流面积*河流的碳挥发系数+湖泊面积*湖泊的碳挥发系数,河流的碳挥发系数为0.026t/km2,湖泊的碳挥发系数为0.041t/km2;
步骤2.4:测算农业灌溉碳排放,计算方法是耕地面积乘以农业灌溉的碳排放系数;
步骤2.5:测算耕地土壤呼吸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21
式中:Ebs为旱地土壤呼吸和水淹稻田在厌氧条件下呼吸所引起的碳排放总量,Ld、Lg分别为稻田、耕地面积;Gh表示稻田CH4年排放率,95表示水稻的平均生长天数;Go表示耕地土壤呼吸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速率,这里取值2.65tCO2/h㎡,1/1000为单位转换系数,12/16和12/44分别为CH4和CO2的碳含量转化系数;
步骤2.6:通过所述步骤1的候选地集,将所述碳排放测算结果汇总到各类用地中。
优选的,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与碳吸收类型的对应关系,耕地对应主要粮食作物的发育过程碳吸收;园地对应油料和棉花的发育过程碳吸收,林地、草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对应各自的植被过合作用碳吸收;水域对应水域碳吸收;
步骤3.2:按照农作物产量测算农作物碳吸收量;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会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合成碳水合物工期生长发育,其碳吸收公式为:
Z=∑Ci Yi/Hi
式中:Z为农作物碳吸收量;Ci为第i种农作物合成有机物质的碳吸收率;Yi为第i种农作物的产量;Hi为第i种农作物的经济系数;
步骤3.3:根据自然植被的面积和光合作用碳吸收系数,测算自然植被光合作用的碳吸收量,其计算公式为:
CIwg=∑Cwg-i*Areawg-i
其中,CIwg表示植被光合作用的碳吸收总量(农作物除外);Cwg-i表示第i种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年碳生产率,i=1,2,3分别为森林、草地和城市绿地,这里的碳生产率即指各种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光合总量;Areawg-i为第i种植被类型的面积;
步骤3.4:根据水域和湿地的固碳速率和面积测算水域碳吸收量;
步骤3.5:通过所述步骤1的候选地集,将所述碳吸收测算结果汇总到各类用地中。
优选的,将系列年度碳排放和碳吸收测算结果进行汇总和趋势分析,并与规划目标比对;
利用所述碳吸收评估模型测算结果,求得各类用地碳吸收系数,从而建立碳吸收最大化模型:
maxCabsorb=151.05*X1+88.61*X2+158.00*X3+
1141.20*X4+56.70*X5+235.60*X6+65.93*X7;
利用所述碳排放评估模型测算结果,求得各类用地碳排放系数,从而建立碳排放最小化模型:
minCemission=3570.99*X1+3422.79*X2+168.92*X3+
1046.11*X4+127.78*X5+614663.40*X7+42156.06*X8。
优选的,所述预测方法包括: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将各用地规模的预测值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利用碳吸收最大化模型和碳排放最小化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碳排放总量规模比对,判断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优选的,包括:
设定模块,用于设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侯选地集;
第一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排放特征和趋势;
第二模型构建模块,利用所述碳吸收、碳排放评估模型测算结果得出相关系数,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碳吸收、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预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测算结果,预测规划碳收支是否满足规划要求;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碳排放最小化和碳吸收最大化模型的碳收支效益,确定土地规划空间布局。
优选的,所述第一模型构建模块包括:
信息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城市规划候选地集的地理位置信息;
第一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土地利用信息,利用IPCC清单和其他相关研究的碳排放系数,将能源消耗,产值等数据转化为各类用地的碳排放量数值,形成现状碳排放评估模型。利用耕地产量、植被面积等数据转化为各类用地的碳吸收数值,形成现状碳吸收评估模型;
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第一统计子模块,将案例城市历年各类用地碳排放和碳吸收评估结果汇总;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对第一统计子模块的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并与规划目标比对。
优选的,所述第二模型构建模块包括:
利用所述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测算结果,求得各类用地碳排放/碳吸收系数,从而建立碳排放/碳吸收最大化模型;
所述预测模块包括: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将各用地规模的预测值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优选的,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包括:
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预测结果,进行碳排放总量规模比对,判断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设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侯选地集,按照土地利用方式清单作为核算依据,建立碳排放评估模型和碳吸收评估模型。通过所述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收支绩效评估模型。进一步的,基于现状核算数据确立参数,建立了基于碳吸收最大化或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进一步的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求得预测值。通过比对所述两个优化模型,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发明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包括:
步骤1:设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侯选地集;
步骤2: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排放评估模型;
步骤3: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吸收评估模型;
步骤4:通过所述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收支绩效评估模型;
步骤5:建立了基于碳吸收最大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
步骤6:建立了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
步骤7: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求得预测值;
步骤8:通过比对所述两个优化模型,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其中,步骤2包括:
步骤2.1:按照IPCC清单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然后根据各类用地的产业产值分配到各类用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公式:
Cemission=COi*DIi
Cemission指的是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万t,COi指的是i种类能源的总消耗量,单位为万t或亿m3,DIi指的是i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其中的碳排放因子参考IPCC 2006报告。
表1案例城市2012、2015、2017年工业能源活动碳排放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61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71
将能源活动碳排放按照产值比例折算到各类用地上,最终得到计算结果如表2。从中可见,2017年的各类能源活动碳排放相较于其他年份有明显增加。
表2案例城市2012、2015、2017年各类用地能源消费碳排放(万t)
2012 2015 2017
总能源活动碳排放 6774.61 6909.61 11813.44
耕地能源活动碳排放 47.38 37.18 82.38
园地能源活动碳排放 50.01 2.05 4.38
林地能源活动碳排放 1.41 1.68 5.72
草地能源活动碳排放 —— —— ——
陆地水域能源碳排放 0.37 0.54 1.12
城镇村和工矿用地能源活动碳排放 6155.73 6342.65 10548.67
交通水利和其他用地能源活动碳排放 419.96 431.31 831.44
步骤2.2:按照动物类别呼吸量系数,核算畜牧业碳排放,最终对应到草地土地类型上,计算公式为:
Cemission-i=Ni*(Zi+Si)*12/16
Cemission-i指的是i种类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单位为万t,Ni指的是i种类动物的数量,单位为头或只,Zi指的是i种类动物的肠道发酵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kgCH4/头,Si指的是i种类动物粪便的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kgCH4/头。
呼吸碳排放计算:碳排放量=动物的数量*呼吸量系数。
由案例城市年鉴获取牲畜年末存栏数据,计算出最终结果如表3。
表3案例城市2012、2015、2018年畜牧业碳排放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72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81
步骤2.3:核算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产生的碳排放。包含自然过程呼吸作用的碳排放和水域的碳挥发。自然过程呼吸作用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为:碳排放量=植被或土壤面积*呼吸系数。
水域碳挥发的计量模型为:碳排放量=河流面积*河流的碳挥发系数+湖泊面积*湖泊的碳挥发系数,河流的碳挥发系数为0.026t/km2,湖泊的碳挥发系数为0.041t/km2。
表4案例城市2012、2015、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碳排放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82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91
步骤2.4:测算农业灌溉碳排放。计算方法是耕地面积乘以农业灌溉的碳排放系数。
表5案例城市2012、2015、2017年农业灌溉碳排放
2012 2015 2017
耕地面积(h㎡) 63273.36 62949.48 62801.29
总农业灌溉碳排放(万tC) 1.69 1.68 1.67
步骤2.5:测算耕地土壤呼吸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92
式中:Ebs为旱地土壤呼吸和水淹稻田在厌氧条件下呼吸所引起的碳排放总量,Ld、Lg分别为稻田、耕地面积;Gh表示稻田CH4年排放率,95表示水稻的平均生长天数;Go表示耕地土壤呼吸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速率,这里取值2.65tCO2/h㎡,1/1000为单位转换系数,12/16和12/44分别为CH4和CO2的碳含量转化系数。
表6武安市2012、2015、2017年耕地土壤呼吸碳排放
2012 2015 2017
耕地面积(h㎡) 63273.36 62949.48 62801.29
耕地土壤呼吸碳排放(tC) 45.73 45.50 45.39
步骤2.6:通过所述步骤1的候选地集,将所述碳排放测算结果汇总到各类用地中。
其中步骤3包括:
步骤3.1: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与碳吸收类型的对应关系,耕地对应主要粮食作物的发育过程碳吸收;园地对应油料和棉花的发育过程碳吸收,林地、草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对应各自的植被过合作用碳吸收;水域对应水域碳吸收。
表7案例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碳吸收类型的对应关系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093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101
步骤3.2:按照农作物产量测算农作物碳吸收量。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会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合成碳水合物工期生长发育,其碳吸收公式为:
Z=∑Ci Yi/Hi
式中:Z为农作物碳吸收量;Ci为第i种农作物合成有机物质的碳吸收率;Yi为第i种农作物的产量;Hi为第i种农作物的经济系数。
步骤3.3:根据自然植被的面积和光合作用碳吸收系数,测算自然植被光合作用的碳吸收量,其计算公式为:
CIwg=∑Cwg-i*Areawg-i
其中,CIwg表示植被光合作用的碳吸收总量(农作物除外);Cwg-i表示第i种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年碳生产率,i=1,2,3分别为森林、草地和城市绿地,这里的碳生产率即指各种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光合总量;Areawg-i为第i种植被类型的面积。
表8案例城市2012、2015、2017年自然植被光合作用的碳吸收(万t)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102
步骤3.4:根据水域和湿地的固碳速率和面积测算水域碳吸收量。
表9案例城市2012、2015、2017年水域的碳吸收(万t)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103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111
步骤3.5:通过所述步骤1的候选地集,将所述碳吸收测算结果汇总到各类用地中。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收支绩效评估模型,其特征在于,将系列年度碳排放和碳吸收测算结果进行汇总和趋势分析,并与规划目标比对。
表10案例城市2012、2015、2017年城乡用地碳吸收和碳排放系数
Figure BDA0003144860710000112
表11土地类型与模型变量对应关系
地类名称 变量
耕地 X1
园地 X2
草地 X3
林地 X4
陆地水域 X5
湿地 X6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X7
交通水利和其他用地 X8
利用所述碳吸收评估模型测算结果,求得各类用地碳吸收系数,从而建立碳吸收最大化模型:
maxCabsorb=151.05*X1+88.61*X2+158.00*X3+1141.20*X4+56.70*X5+235.60*X6+65.93*X7
利用所述碳排放评估模型测算结果,求得各类用地碳排放系数,从而建立碳排放最小化模型:
minCemission=3570.99*X1+3422.79*X2+168.92*X3+1046.11*X4+127.78*X5+614663.40*X7+42156.06*X8
利用上述模型得出的测算结果,进行碳排放总量规模比对,判断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本发明通过设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侯选地集,按照土地利用方式清单作为核算依据,建立碳排放评估模型和碳吸收评估模型。通过所述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收支绩效评估模型。进一步的,基于现状核算数据确立参数,建立了基于碳吸收最大化或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进一步的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求得预测值。通过比对所述两个优化模型,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侯选地集;
步骤2: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排放评估模型;
步骤3: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吸收评估模型;
步骤4:通过所述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收支绩效评估模型;
步骤5:建立基于碳吸收最大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
步骤6:建立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规模结构优化模型;
步骤7: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求得预测值;
步骤8:通过比对所述两个优化模型,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布局侯选地集用于作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湿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1:按照IPCC清单计算能源消费碳排放,然后根据各类用地的产业产值分配到各类用地,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公式:
Cemission=COi*DIi
Cemission指的是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单位为万t,COi指的是i种类能源的总消耗量,单位为万t或亿m3,DIi指的是i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其中的碳排放因子参考IPCC 2006报告;
步骤2.2:按照动物类别呼吸量系数,核算畜牧业碳排放,最终对应到草地土地类型上,计算公式为:
Cemission-i=Ni*(Zi+Si)*12/16
Cemission-i指的是i种类动物肠道发酵和粪便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单位为万t,Ni指的是i种类动物的数量,单位为头或只,Zi指的是i种类动物的肠道发酵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kgCH4/头,Si指的是i种类动物粪便的甲烷排放系数,单位为kgCH4/头;
呼吸碳排放计算:碳排放量=动物的数量*呼吸量系数;
步骤2.3:核算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产生的碳排放,包含自然过程呼吸作用的碳排放和水域的碳挥发;自然过程呼吸作用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为:碳排放量=植被或土壤面积*呼吸系数;
水域碳挥发的计量模型为:碳排放量=河流面积*河流的碳挥发系数+湖泊面积*湖泊的碳挥发系数,河流的碳挥发系数为0.026t/km2,湖泊的碳挥发系数为0.041t/km2;
步骤2.4:测算农业灌溉碳排放,计算方法是耕地面积乘以农业灌溉的碳排放系数;
步骤2.5:测算耕地土壤呼吸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3144860700000021
式中:Ebs为旱地土壤呼吸和水淹稻田在厌氧条件下呼吸所引起的碳排放总量,Ld、Lg分别为稻田、耕地面积;Gh表示稻田CH4年排放率,95表示水稻的平均生长天数;Go表示耕地土壤呼吸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速率,这里取值2.65tCO2/h㎡,1/1000为单位转换系数,12/16和12/44分别为CH4和CO2的碳含量转化系数;
步骤2.6:通过所述步骤1的候选地集,将所述碳排放测算结果汇总到各类用地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与碳吸收类型的对应关系,耕地对应主要粮食作物的发育过程碳吸收;园地对应油料和棉花的发育过程碳吸收,林地、草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对应各自的植被过合作用碳吸收;水域对应水域碳吸收;
步骤3.2:按照农作物产量测算农作物碳吸收量;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会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合成碳水合物工期生长发育,其碳吸收公式为:
Z=∑Ci Yi/Hi
式中:Z为农作物碳吸收量;Ci为第i种农作物合成有机物质的碳吸收率;Yi为第i种农作物的产量;Hi为第i种农作物的经济系数;
步骤3.3:根据自然植被的面积和光合作用碳吸收系数,测算自然植被光合作用的碳吸收量,其计算公式为:
CIwg=∑Cwg-i*Areawg-i
其中,CIwg表示植被光合作用的碳吸收总量(农作物除外);Cwg-i表示第i种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年碳生产率,i=1,2,3分别为森林、草地和城市绿地,这里的碳生产率即指各种植被类型单位面积的光合总量;Areawg-i为第i种植被类型的面积;
步骤3.4:根据水域和湿地的固碳速率和面积测算水域碳吸收量;
步骤3.5:通过所述步骤1的候选地集,将所述碳吸收测算结果汇总到各类用地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系列年度碳排放和碳吸收测算结果进行汇总和趋势分析,并与规划目标比对;
利用所述碳吸收评估模型测算结果,求得各类用地碳吸收系数,从而建立碳吸收最大化模型:
maxCabsorb=151.05*X1+88.61*X2+158.00*X3+1141.20*X4+56.70*X5+235.60*X6+65.93*X7;
利用所述碳排放评估模型测算结果,求得各类用地碳排放系数,从而建立碳排放最小化模型:
minCemission=3570.99*X1+3422.79*X2+168.92*X3+1046.11*X4+127.78*X5+614663.40*X7+42156.06*X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方法包括: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将各用地规模的预测值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利用碳吸收最大化模型和碳排放最小化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碳排放总量规模比对,判断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7.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定模块,用于设定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优化侯选地集;
第一模型构建模块,用于建立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现状土地利用规模结构的碳排放特征和趋势;
第二模型构建模块,利用所述碳吸收、碳排放评估模型测算结果得出相关系数,构建土地利用规划碳吸收、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预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测算结果,预测规划碳收支是否满足规划要求;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碳排放最小化和碳吸收最大化模型的碳收支效益,确定土地规划空间布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型构建模块包括:
信息确定子模块,用于确定所述城市规划候选地集的地理位置信息;
第一模型构建子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土地利用信息,利用IPCC清单和其他相关研究的碳排放系数,将能源消耗,产值等数据转化为各类用地的碳排放量数值,形成现状碳排放评估模型。利用耕地产量、植被面积等数据转化为各类用地的碳吸收数值,形成现状碳吸收评估模型;
所述第一判断模块包括:
第一统计子模块,将案例城市历年各类用地碳排放和碳吸收评估结果汇总;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对第一统计子模块的各数据进行趋势分析,并与规划目标比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型构建模块包括:
利用所述碳排放/碳吸收评估模型测算结果,求得各类用地碳排放/碳吸收系数,从而建立碳排放/碳吸收最大化模型;
所述预测模块包括: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明确模型求解条件,将各用地规模的预测值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判断模块包括:
利用碳排放和碳吸收预测结果,进行碳排放总量规模比对,判断判断土地规模结构优化的路径策略。
CN202110747536.XA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34870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7536.XA CN113487079A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47536.XA CN113487079A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87079A true CN113487079A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40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47536.XA Pending CN113487079A (zh) 2021-07-02 2021-07-02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87079A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6254A (zh) * 2021-11-17 2022-02-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估算方法及系统
CN114358480A (zh) * 2021-11-26 2022-04-15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基于碳达峰路径匹配碳中和路径并评估碳预算量的方法
CN114926100A (zh) * 2022-07-18 2022-08-19 中科海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卫星遥感的碳监控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4997480A (zh) * 2022-05-24 2022-09-02 福州大学 基于mop-plus模型的低碳导向下省域国土空间分区优化模拟方法
CN115545439A (zh) * 2022-09-23 2022-12-30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碳代谢的城市土地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5602259A (zh) * 2022-09-27 2023-01-13 常州大学(Cn) 生物质液体燃料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影响研究方法及系统
CN116542537A (zh) * 2023-06-25 2023-08-04 北京林业大学 用于增加碳汇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6596100A (zh) * 2022-11-08 2023-08-15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碳汇监测预警方法
CN117035244A (zh) * 2023-10-10 2023-11-10 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66254A (zh) * 2021-11-17 2022-02-1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估算方法及系统
CN114358480A (zh) * 2021-11-26 2022-04-15 华能集团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基于碳达峰路径匹配碳中和路径并评估碳预算量的方法
CN114358480B (zh) * 2021-11-26 2024-06-04 宁夏绿昊光伏发电有限公司 基于碳达峰路径匹配碳中和路径并评估碳预算量的方法
CN114997480A (zh) * 2022-05-24 2022-09-02 福州大学 基于mop-plus模型的低碳导向下省域国土空间分区优化模拟方法
CN114926100A (zh) * 2022-07-18 2022-08-19 中科海慧(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卫星遥感的碳监控模型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5545439A (zh) * 2022-09-23 2022-12-30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碳代谢的城市土地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5602259A (zh) * 2022-09-27 2023-01-13 常州大学(Cn) 生物质液体燃料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影响研究方法及系统
CN116596100B (zh) * 2022-11-08 2024-01-23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碳汇监测预警方法
CN116596100A (zh) * 2022-11-08 2023-08-15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的碳汇监测预警方法
CN116542537A (zh) * 2023-06-25 2023-08-04 北京林业大学 用于增加碳汇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6542537B (zh) * 2023-06-25 2023-09-26 北京林业大学 用于增加碳汇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7035244A (zh) * 2023-10-10 2023-11-10 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CN117035244B (zh) * 2023-10-10 2024-02-02 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于标识解析的空间规划信息采集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487079A (zh) 一种城市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低碳化布局的方法及装置
Müller et al. The global gridded crop model intercomparison phase 1 simulation dataset
Pathak et al. Introducing greenhouse gas mitigation as a development objective in rice-based agriculture: I. Generation of technical coefficients
Deng et al. Management of trade-offs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s and land productiv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Fischer et al. Global bioenergy potentials through 2050
Li 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ize production in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China and risk mitigation strategies
CN115146983A (zh) 一种基于村域尺度的碳核算方法、装置和设备
Daniel et al. Expanded ethanol production: Implications for agriculture, water demand, and water quality
Huang et al. Analysis of nitrogen controls on carbon and water exchanges in a conifer forest using the CLASS-CTEMN+ model
Tidåker et al. Estimating the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of barley with improved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a Swedish scenario study
Wang et al.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rice ecosystems across China
Yang et al. Comparison of energy use between fully mechanized and semi-mechanized rice production in Southwest China
CN116542537A (zh) 用于增加碳汇的绿色空间规划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Zhou et al.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carbon emissions in Hebei Province at the county scale
Pu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s on the potential yields of maize and paddy rice in Northeast China by 2050
CN115413462A (zh) 一种水稻氮肥施用量的确定方法
CN113269450B (zh) 一种县级尺度农作物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评估方法与系统
Liu et al. Production in peatlands: Comparing ecosystem services of different land use options following conventional farming
Avval et al. Energy efficiency analysi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s: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approaches
Ceotto The issues of energy and carbon cycle: new perspectives for 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nimal waste utilization
Jin et al.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water footprint and energy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different rice-rape rotation systems
Hao et al. Recent variations in soil moisture use efficiency (SMU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Asian drylands
Xu et al.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yield potential of maize across China
Chai et al. Mitigation potential of greenhouse gases under different scenarios of optimal synthetic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for grain crops in China
HOU et al. “Coastal Grass Belt” as Paradigm for Grass-based Livestock Husbandry around Bohai B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