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15923A - 温控系统和动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温控系统和动力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015923A CN117015923A CN202280008211.2A CN202280008211A CN117015923A CN 117015923 A CN117015923 A CN 117015923A CN 202280008211 A CN202280008211 A CN 202280008211A CN 117015923 A CN117015923 A CN 1170159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medium
- temperature control
- control system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749 cleanli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95 fuel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5842 Hesper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633 Iberis ama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9 ag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08 gear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88 paraffin wax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01—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actuated by volume variations caused by an element soluble in a fluid or swelling in contact with a fluid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温控系统,包括存储部件(10)、换热器(11)、温控阀(12)、第一管路(13)和第二管路(14);存储部件(10)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换热器(11)用于冷却换热介质,换热器(11)具有连通的换热入口(111)和换热出口(112);温控阀(12)包括介质入口(121)、第一介质出口(122)和第二介质出口(123),介质入口(121)连通于存储部件(10),第一介质出口(122)连通于换热入口(121);第一管路(13)连通于换热出口(112)和第二介质出口(123)并用于将换热介质输送至动力总成(2);第二管路(14)用于连通动力总成(2)和存储部件(10)。该温控系统能够对动力总成(2)进行精确温度控制。还提供了一种具备该温控系统的动力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温控系统和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以及环境污染,油耗、排放法规政策问题的倒逼下,发展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共识。近两年市场上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产品不断的丰富,技术进一步发展。
汽车的动力总成的温度对动力总成的工作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通常需要设置温控系统,以调节动力总成的工作温度。如何提高动力总成的温控效率,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和动力装置,其能提高温控效率,降低损耗。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包括存储部件、换热器、温控阀、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存储部件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换热器用于冷却换热介质,换热器具有连通的换热入口和换热出口。温控阀包括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出口,介质入口连通于存储部件,第一介质出口连通于换热入口。第一管路连通于换热出口和第二介质出口并用于将换热介质输送至动力总成。第二管路用于连通动力总成和存储部件。
在温度低于第一阈值时,温控阀将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隔断、将第二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连通,即温控阀将换热器旁路,换热介质不会进入换热器参与换热、降温。温控阀中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二介质出口和第一管路流入动力总成,换热介质在吸收动力总成的产热后快速升温,从而降低温控系统中的流阻,提升换热效率。当温度高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温控阀将第二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隔断、将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连通;换热介质流入换热器中降温,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一管路流入动力总成,换热介质吸收动力总成的产热,以对动力总成进行降温,改善动力总成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系统还包括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换热介质流动且设置于存储部件和温控阀之间。
驱动部件可用于为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提供动力。将驱动部件设置于存储部件和温控阀之间,可以提高换热介质进入温控阀的压力。通过设置温控阀,可以减小换热介质在低温工况下的粘度,降低驱动部件的负载,提升驱动部件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第一传感器,第一传感器设置于存储部件和温控阀之间并用于检测换热介质的温度,控制器至少用于接收第一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信号并反馈控制驱动部件。
控制器可通过第一传感器实时获取换热介质的温度信号,进而根据系统换热流量以及系统流阻需求,反馈控制驱动部件输出的动力,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总成包括电机和减速器。第一管路包括汇流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汇流管连通于换热出口和第二介质出口。第一支管连通于汇流管并用于向电机输送换热介质,第二支管连通于汇流管并用于向减速器输送换热介质。
在温度低于第一阈值时,温控阀将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隔断、将第二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连通,即温控阀将换热器旁路,换热介质不会进入换热器参与换热、降温。温控阀中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二介质出口和第一管路流入电机和减速器;在减速器的齿轮的快速搅动以及电机加热的双重作用下,换热介质快速升温,可降低齿轮的低温搅动损耗,提升减速器的工作效率。当温度高于第二阈值时,温控阀将第二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隔断、将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连通;换热介质流入换热器中降温,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一管路流入电机和减速器,从而起到散热和润滑作用,改善电机和减速器的性能。汇流管中的换热介质可以经由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进行分流,以分别冷却电机和减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第二传感器,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机的温度,控制器至少用于接收第二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信号并调节换热介质的流速。
控制器可通过第二传感器实时获取电机的温度信号,进而根据系统换热流量以及系统流阻需求,反馈控制换热介质的流速,以在满足电机温度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系统还包括过滤机构,过滤机构连通介质入口和存储部件。
过滤机构可以滤除换热介质中的杂质,提高换热介质的清洁度,降低换热器和动力总成受损的风险。温控阀设置在过滤机构与换热器之间,在低温工况下温控阀仅旁路换热器,温控系统中的过滤机构仍可以正常过滤换热介质中的杂质,有利于提高高压电机的绝缘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机构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第一过滤器连通于存储部件,第二过滤器连通第一过滤器和介质入口。第二过滤器的过滤精度高于第一过滤器的过滤精度。
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可对换热介质进行二级过滤,从而提高油品的清洁度,降低换热器和动力总成受损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阀包括外壳、芯体和弹性件。外壳设有沿排列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介质出口、介质入口和第一介质出口。芯体容纳于外壳内,芯体被配置为受热膨胀。弹性件与芯体沿排列方向布置并与芯体相抵,弹性件背离芯体的一端与外壳相抵,芯体背离弹性件的一端与外壳相抵。
在温度低于第一阈值时,芯体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移动至介质入口的靠近第一介质出口的一侧,芯体将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隔断、将第二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连通,此时,换热器被旁路。温控阀中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二介质出口和第一管路流入动力总成,换热介质在吸收动力总成的产热后快速升温,从而降低温控系统中的流阻,提升换热效率。在动力总成的作用下,当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并超出第一阈值时,芯体受热膨胀并逐渐朝向第二介质出口移动。当换热介质的温度超过第二阈值时,芯体将第二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隔断、将第一介质出口和介质入口连通。换热介质流入换热器中降温,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一管路流入动力总成,换热介质吸收动力总成的产热,以对动力总成进行降温,改善动力总成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介质包括绝缘油。绝缘油换热效率高,且能够降低短路风险。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包括动力总成和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系统,温控系统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接于动力总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系统在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温控系统在另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系统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目前,汽车的动力总成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累积会造成动力总成升温。动力总成的有效冷却关系到动力总成持续功率密度的提升及峰值功率持续时间的延长,进而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或在车辆动力性能需求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动力总成成本。
发明人设计了一种温控系统,其利用换热介质在动力总成和换热器之间的循环流动,对动力总成进行降温。
然而,发明人注意到,动力总成的实际工作温度范围较宽,且追求极致效率。当换热介质早低温工况下流动时,因换热介质的粘度大,所以为造成换热器的流阻增大,从而造成增大整个温控系统的流阻和负载,降低换热效率。另外,由于换热介质需要通过换热器,不利于低温的换热介质的快速升温。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其通过设置温控阀,以根据系统需求切换换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进而提高换热效率。具体地,在低温工况下,温控阀可以将换热器的旁通,以使换热介质可以不经过换热器而流经动力总成;换热介质可以在动力总成的产热的作用下快速升温,从而降低流阻,提升换热效率,改善动力总成的工作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使用温控系统的动力装置。
动力装置可以是车辆、轮船和航天器等等。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动力装置不做特殊限制。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动力装置为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车辆1的内部设有动力总成2和温控系统3,温控系统3用于调节动力总成2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总成2包括电机和减速器,电机和减速器传动连接。示例性地,电机的驱动轴与减速器的输入轴可通过联轴器等传动件实现传动连接,以将驱动力自电机输出至减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1的内部设有电池4,电池4可为电机提供电能。电池还可以为车辆1的其它器件供电。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系统在一状态下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的温控系统在另一状态下的示意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3,其包括存储部件10、换热器11、温控阀12、第一管路13和第二管路14。存储部件10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换热器11用于冷却换热介质,换热器11具有连通的换热入口111和换热出口112。温控阀12包括介质入口121、第一介质出口122和第二介质出口123,介质入口121连通于存储部件10,第一介质出口122连通于换热入口111。第一管路13连通于换热出口112和第二介质出口123并用于将换热介质输送至动力总成2。第二管路14用于连通动力总成2和存储部件10。
存储部件10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可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存储部件10的数量,存储部件1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申请不限制换热介质的种类,例如,换热介质可为油。
换热介质可经由换热入口111进入换热器11内,并在换热器11内降温;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换热出口112流出换热器11。
温控阀12可根据换热介质的温度切换通路。当换热介质经由介质入口121进入温控阀12后,温控阀12可以根据换热介质的温度切换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的通断状态和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的通断状态。
温控阀12的工作温度范围可以基于系统冷却需求定义。示例性地,温控阀12的工作温度范围为T1-T2;当流入温控阀12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小于T1时,温控阀12将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隔断、将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连通;当流入温控阀12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大于T2时,温控阀12将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隔断、将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连通;当流入温控阀12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为T1-T2,第一介质出口122和第二介质出口123可同时连通于介质入口121。
介质入口121可以直接连通于存储部件10,也可以通过其它管路连通于存储部件10。示例性地,连通介质入口121和存储部件10的管路上也可以设置其它部件。
经由第二介质出口123流出的换热介质不经过换热器11即可流入第一管路13。第一管路13将换热介质输送到动力总成2,以吸收动力总成2的产热。
第二管路14用于将流过动力总成2的换热介质输送到存储部件10,从而形成换热介质的循环回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温度低于第一阈值(例如T1)时,温控阀12将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隔断、将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连通,即温控阀12将换热器11旁路,换热介质不会进入换热器11参与换热、降温。温控阀12中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二介质出口123和第一管路13流入动力总成2,换热介质在吸收动力总成2的产热后快速升温,从而降低温控系统3中的流阻,提升换热效率。当温度高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例如第二阈值为T2)时,温控阀12将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隔断、将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连通;换热介质流入换热器11中降温,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一管路13流入动力总成2,换热介质吸收动力总成2的产热,以对动力总成2进行降温,改善动力总成2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系统3还包括驱动部件15,驱动部件15用于驱动换热介质流动且设置于存储部件10和温控阀1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件15设置于存储部件10和温控阀12之间是指:在换热介质的流动路径上,驱动部件15位于存储部件10和温控阀12之间。在三维空间内,驱动部件15的位置并不要求位于存储部件10和温控阀12之间。
沿换热介质的流动方向,驱动部件15设于存储部件10的下游、温控阀12的上游。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部件15可用于为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提供动力。将驱动部件15设置于存储部件10和温控阀12之间,可以提高换热介质进入温控阀12的压力。通过设置温控阀12,可以减小换热介质在低温工况下的粘度,降低驱动部件15的负载,提升驱动部件15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件15包括泵。示例性地,驱动部件15包括电动泵。本申请实施例可在低温工况下减小换热介质的粘度,降低电动泵的负载,提升电动泵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系统3还包括控制器16和第一传感器17,第一传感器17设置于存储部件10和温控阀12之间并用于检测换热介质的温度,控制器16至少用于接收第一传感器17检测的温度信号并反馈控制驱动部件15。
控制器16可通过第一传感器17实时获取换热介质的温度信号,进而根据系统换热流量以及系统流阻需求,反馈控制驱动部件15输出的动力(例如控制电动泵的转速),提高换热效率。
示例性地,第一传感器17与控制器16信号连接。
示例性地,控制器16可为PEU控制器。PEU是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子集成模块,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燃油车最重要的部件之一。PEU将MCU(电机控制单元)、DC-DC转换器、OBC(车载充电机)、PTC(车载加热器)等部件集成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动力总成2包括电机21和减速器22。示例性地,电机21和减速器22传动连接。
在温度低于第一阈值时,温控阀12将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隔断、将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连通,即温控阀12将换热器11旁路,换热介质不会进入换热器11参与换热、降温。温控阀12中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二介质出口123和第一管路13流入电机21和减速器22;在减速器22的齿轮的快速搅动以及电机21加热的双重作用下,换热介质快速升温,可降低齿轮的低温搅动损耗,提升减速器22的工作效率。
当温度高于第二阈值时,温控阀12将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隔断、将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连通;换热介质流入换热器11中降温,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一管路13流入电机21和减速器22,从而起到散热和润滑作用,改善电机21和减速器22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路13包括汇流管131、第一支管132和第二支管133,汇流管131连通于换热出口112和第二介质出口123。第一支管132连通于汇流管131并用于向电机21输送换热介质,第二支管133连通于汇流管131并用于向减速器22输送换热介质。
第一支管13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第二支管133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汇流管131中的换热介质可以经由第一支管132和第二支管133进行分流,以分别冷却电机21和减速器22。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系统3还包括控制器16和第二传感器18,第二传感器18用于检测电机21的温度,控制器16至少用于接收第二传感器18检测的温度信号并调节换热介质的流速。
控制器16可通过第二传感器18实时获取电机21的温度信号,进而根据系统换热流量以及系统流阻需求,反馈控制换热介质的流速,以在满足电机21温度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能耗。
示例性地,第二传感器18与控制器16信号连接。
示例性地,控制器16可通过控制电动泵的转速,调节换热介质的流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系统3还包括过滤机构19,过滤机构19连通介质入口121和存储部件10。
过滤机构19可以滤除换热介质中的杂质,提高换热介质的清洁度,降低换热器11和动力总成2受损的风险。示例性地,通过设置过滤机构19,有利于提高高压电机21的绝缘可靠性。
温控阀12设置在过滤机构19与换热器11之间,在低温工况下温控阀12仅旁路换热器11,温控系统3中的过滤机构19仍可以正常过滤换热介质中的杂质,有利于提高高压电机21的绝缘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机构19包括第一过滤器191和第二过滤器192,第一过滤器191连通于存储部件10,第二过滤器192连通第一过滤器191和介质入口121。第二过滤器192的过滤精度高于第一过滤器191的过滤精度。
过滤精度可根据通过过滤器的颗粒的最大尺寸而定。第二过滤器192的过滤精度高于第一过滤器191的过滤精度是指:可通过第二过滤器192的颗粒的最大尺寸小于可通过第一过滤器191的颗粒的最大尺寸。
示例性地,第一过滤器191可为粗滤过滤器,第二过滤器192可为精滤过滤器。
第一过滤器191可以滤除粒径较大的颗粒,第二过滤器192可滤除粒径较小的颗粒。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器191和第二过滤器192可对换热介质进行二级过滤,从而提高油品的清洁度,降低换热器11和动力总成2受损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部件15设置于第一过滤器191和第二过滤器192之间。
第一过滤器191可滤除粒径较大的颗粒,减少进入高速运转的电动泵的齿轮转子内的颗粒,降低齿轮转子受损的风险,延长电动泵的使用寿命。
第二过滤器192的精细化过滤可进一步减少换热介质中的杂质颗粒,尤其是金属杂质颗粒,提高油品清洁度,有利于高压电机21的绝缘可靠性。
示例性地,在图2和图3中,与电机21对应的存储部件10、与减速器22对应的存储部件10以及与第一过滤器191对应的存储部件10可为同一个存储部件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7可以安装在存储部件10与第一过滤器191之间,以测量换热介质在流入第一过滤器191前的温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7可以集成在驱动部件15的内部,以测量驱动部件15内部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17可以安装在第二过滤器192和换热入口111之间,以测量换热介质在流入换热器11前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温控阀12包括外壳12a、芯体12b和弹性件12c。外壳12a设有沿排列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介质出口123、介质入口121和第一介质出口122。芯体12b容纳于外壳12a内,芯体12b被配置为受热膨胀。弹性件12c与芯体12b沿排列方向布置并与芯体12b相抵,弹性件12c背离芯体12b的一端与外壳12a相抵,芯体12b背离弹性件12c的一端与外壳12a相抵。
如图2所示,在温度低于第一阈值时,芯体12b在弹性件12c的弹性力的作用下移动至介质入口121的靠近第一介质出口122的一侧(芯体12b处于介质入口121的右侧),芯体12b将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隔断、将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连通,此时,换热器11被旁路。温控阀12中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二介质出口123和第一管路13流入动力总成2,换热介质在吸收动力总成2的产热后快速升温,从而降低温控系统3中的流阻,提升换热效率。
在动力总成2的作用下(例如在减速器22的齿轮的快速搅动和电机21的加热下),当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并超出第一阈值时,芯体12b受热膨胀并逐渐朝向第二介质出口123移动。
如图3所示,当换热介质的温度超过第二阈值时,芯体12b将第二介质出口123和介质入口121隔断、将第一介质出口122和介质入口121连通。换热介质流入换热器11中降温,降温后的换热介质经由第一管路13流入动力总成2,换热介质吸收动力总成2的产热,以对动力总成2进行降温,改善动力总成2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体12b包括石蜡芯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12c包括压缩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介质包括绝缘油。绝缘油换热效率高,且能够降低短路风险。
示例性地,换热介质包括齿轮油。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1还包括冷却液入口113和冷却液出口114,冷却液可经由冷却液入口113和冷却液出口114流过换热器11,以与换热介质换热并冷却换热介质。
图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温控系统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过滤机构19可仅包括一个过滤器。在过滤后的换热介质的清洁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设置一个过滤器可以简化温控系统3的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动力装置,包括动力总成2以及以上任一实施例的温控系统3。温控系统3的第一管路13和第二管路14连接于动力总成2。
参照图2和图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3,其包括存储部件10、第一过滤器191、驱动部件15、第二过滤器192、温控阀12、换热器11、第一管路13和第二管路14。
存储部件10用于容纳换热介质。换热器11用于冷却换热介质,换热器11具有连通的换热入口111和换热出口112。温控阀12包括介质入口121、第一介质出口122和第二介质出口123
第一过滤器191连通于存储部件10,第二过滤器192连通介质入口121,驱动部件15位于第一过滤器191和第二过滤器192之间。第二过滤器192的过滤精度高于第一过滤器191的过滤精度。
第一介质出口122连通于换热入口111。第一管路13包括汇流管131、第一支管132和第二支管133,汇流管131连通于换热出口112和第二介质出口123。第一支管132连通于汇流管131并用于向电机21输送换热介质,第二支管133连通于汇流管131并用于向减速器22输送换热介质。
第二管路14用于将电机21和减速器22连接到存储部件10,以使经过电机21和减速器22的换热介质流入存储部件10。
温控系统3还包括控制器16、第一传感器17和第二传感器18,第一传感器17设置于存储部件10和第一过滤器191之间并用于检测换热介质的温度,第二传感器18用于检测电机21的温度。控制器16用于接收第一传感器17检测的温度信号和第二传感器18检测的温度信号,以反馈控制驱动部件15。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温控系统,包括:
存储部件,用于容纳换热介质;
换热器,用于冷却所述换热介质,所述换热器具有连通的换热入口和换热出口;
温控阀,包括介质入口、第一介质出口和第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入口连通于所述存储部件,所述第一介质出口连通于所述换热入口;
第一管路,连通于所述换热出口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并用于将所述换热介质输送至动力总成;以及
第二管路,用于连通所述动力总成和所述存储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控系统,还包括驱动部件,用于驱动所述换热介质流动且设置于所述存储部件和所述温控阀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温控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存储部件和所述温控阀之间并用于检测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所述控制器至少用于接收所述第一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信号并反馈控制所述驱动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温控系统,其中,所述动力总成包括电机和减速器;
所述第一管路包括汇流管、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汇流管连通于所述换热出口和所述第二介质出口;
所述第一支管连通于所述汇流管并用于向所述电机输送所述换热介质,所述第二支管连通于所述汇流管并用于向所述减速器输送所述换热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温控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机的温度,所述控制器至少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信号并调节所述换热介质的流速。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温控系统,还包括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连通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存储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温控系统,其中,所述过滤机构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连通于所述存储部件,所述第二过滤器连通所述第一过滤器和所述介质入口;
所述第二过滤器的过滤精度高于所述第一过滤器的过滤精度。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温控系统,其中,所述温控阀包括:
外壳,设有沿排列方向依次设置的所述第二介质出口、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第一介质出口;
芯体,容纳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芯体被配置为受热膨胀;以及
弹性件,与所述芯体沿所述排列方向布置并与所述芯体相抵,所述弹性件背离所述芯体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相抵,所述芯体背离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相抵。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温控系统,其中,所述换热介质包括绝缘油。
10.一种动力装置,包括:
动力总成;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温控系统,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接于所述动力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CN2022/126014 WO2024082148A1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温控系统和动力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015923A true CN117015923A (zh) | 2023-11-07 |
Family
ID=88562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80008211.2A Pending CN117015923A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温控系统和动力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015923A (zh) |
WO (1) | WO2024082148A1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70987A (zh) * | 2014-06-26 | 2014-10-01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一体化冷却系统及其热管理控制方法 |
CN104675504A (zh) * | 2013-11-26 | 2015-06-03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
CN206451784U (zh) * | 2016-12-30 | 2017-08-29 | 苏州肯美煊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
CN110224553A (zh) * | 2019-06-24 | 2019-09-10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四轮轮毂电机驱动集成散热系统 |
CN111740062A (zh) * | 2020-07-07 | 2020-10-02 | 华东交通大学 | 一种集相变与液冷耦合传热的动力电池热管理装置 |
CN113175376A (zh) * | 2021-06-03 | 2021-07-27 | 深圳市睿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
CN113547893A (zh) * | 2021-09-09 | 2021-10-26 |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956028U (zh) * | 2015-09-02 | 2016-01-13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冷却系统及车辆 |
FR3093253B1 (fr) * | 2019-02-25 | 2021-01-29 | Renault Sas | Système de refroidissement d’une machine électrique |
CN113847469B (zh) * | 2021-08-27 | 2024-06-25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温控节流阀、双电机冷却系统以及车辆 |
-
2022
- 2022-10-18 WO PCT/CN2022/126014 patent/WO2024082148A1/zh unknown
- 2022-10-18 CN CN202280008211.2A patent/CN11701592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75504A (zh) * | 2013-11-26 | 2015-06-03 | 奥迪股份公司 |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冷却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
CN104070987A (zh) * | 2014-06-26 | 2014-10-01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一体化冷却系统及其热管理控制方法 |
CN206451784U (zh) * | 2016-12-30 | 2017-08-29 | 苏州肯美煊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 |
CN110224553A (zh) * | 2019-06-24 | 2019-09-10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四轮轮毂电机驱动集成散热系统 |
CN111740062A (zh) * | 2020-07-07 | 2020-10-02 | 华东交通大学 | 一种集相变与液冷耦合传热的动力电池热管理装置 |
CN113175376A (zh) * | 2021-06-03 | 2021-07-27 | 深圳市睿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 |
CN113547893A (zh) * | 2021-09-09 | 2021-10-26 | 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 |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4082148A1 (zh) | 2024-04-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97664B (zh) | 一种智能化多回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US7171955B2 (en) | Flowing fluid conditioner | |
CN101574923B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热系统 | |
CN101551175A (zh) | 车辆的暖通空调和电池热管理 | |
CN112477549B (zh) | 一种多负载热泵系统的冷却液冷热源切换装置 | |
CN101457684A (zh) | 废气废热回收 | |
CN101542806A (zh) | 电源系统 | |
KR102673222B1 (ko) | 하이브리드 차량의 열전달 유체 회로를 위한 열 관리 장치 | |
CN103321735A (zh) | 一种混合动力客车发动机冷却方法及系统装置 | |
CN111063960B (zh) | 电池冷却系统 | |
CN103192730A (zh) |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的机车牵引动力系统 | |
CN109941153A (zh) | 一种安全性高的电动汽车耦合热管理系统 | |
CN117015923A (zh) | 温控系统和动力装置 | |
CN108232082A (zh) | 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热管理系统 | |
CN210532516U (zh) | 加热器 | |
CN109273782B (zh) | 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 |
CN217598337U (zh) | 一种集成油冷的电驱系统 | |
CN105927358A (zh) | 一种带低温散热器的发动机双循环冷却系统改进结构 | |
CN115742670A (zh) | 一种用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5257355A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 |
CN115257356A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及车辆 | |
CN117500678A (zh) | 用于机动车的冷却系统和用于运行冷却系统的方法 | |
CN105697121A (zh) | 一种双膨胀水箱的冷却系统 | |
CN219029067U (zh) | 一种用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221667975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全时段监控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