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14532A -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14532A
CN117014532A CN202210476728.6A CN202210476728A CN117014532A CN 117014532 A CN117014532 A CN 117014532A CN 202210476728 A CN202210476728 A CN 202210476728A CN 117014532 A CN117014532 A CN 1170145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ing
sliding groove
rotating piece
groove
slid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7672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海强
廖常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47672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145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145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145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转轴机构包括:主体,以及位于主体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相对展开和折叠,所述主体包括中间支撑板。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支架,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第四转动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支架,第二支撑板与第三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这样,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主体之间的夹角,并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

Description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折叠屏技术日趋成熟,柔性折叠终端产品必将是未来的大趋势,例如,柔性折叠终端设备可以为折叠手机、折叠平板、折叠电脑等电子设备。对于柔性折叠终端来说,折叠形态及折叠厚度、尺寸会直接影响到整机的用户体验,因而,柔性折叠终端的形态需要满足较高的要求,才能使用户的体验效果较好。
在相关技术中,柔性折叠终端可以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轴机构和柔性屏。转轴机构可以使柔性折叠终端展开至展平状态或折叠至折叠状态,或者也可以使柔性折叠终端处于展平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在展平状态,转轴机构需要支撑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使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轴机构等部件处于同一平面。在折叠状态,转轴机构中的两个支撑板和主体形成容屏空间,容屏空间为折叠状态下能够容纳柔性屏的空间。然而,在相关技术中,柔性折叠终端展开至展平状态或折叠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支撑板与主体之间的夹角的控制精度较低,且支撑板的运动轨迹控制精度也较低。因此,如何提升支撑板的控制精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用以提升支撑板的控制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在一些场景下转轴机构也可以被叫做铰链)可以包括:主体,以及位于主体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主体可以包括中间支撑板。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可相对展开和折叠,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可以相对于主体对称设置,当然,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也可以相对于主体非对称设置,例如,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可以错位设置。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可以相对于主体转动,以实现转轴机构的折叠和展开功能。将转轴机构应用于柔性折叠终端中,第一壳体可以通过第一折叠组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二壳体可以通过第二折叠组件与主体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带动第一折叠组件绕主体转动,第二壳体带动第二折叠组件绕主体转动,以实现柔性折叠终端内的折叠或展开。
其中,第一折叠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支架。第一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相对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应该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心基本平行即可,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公差。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心相比于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心可以更靠近柔性屏。
类似地,第二折叠组件可以包括:第三转动件,第四转动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支架。第三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相对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第二支撑板与第三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应该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心基本平行即可,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公差。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轴心相比于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心可以更靠近柔性屏。
在具体实施时,柔性折叠终端中的第一壳体可以与第一壳体支架固定连接,第二壳体可以与第二壳体支架固定连接,这样,可以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柔性折叠终端在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大致为180°(也允许存在一定角度的公差,例如,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165°、177°或者185°等数值)时,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能够处于同一平面。并且,柔性折叠终端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以基本闭合,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可以约为0°,当然,可以存在一定的公差,例如,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2°或5°等数值,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基本无缝隙。在具体实施时,柔性屏可以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例如,柔性屏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局部固定连接。当然,柔性屏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也可以不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以上介绍转轴机构的基本结构,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运动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中间支撑板用于对柔性屏展平支撑。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第一壳体支架带动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相对主体转动,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第一支撑板的靠近主体的一端远离主体。第二壳体支架带动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相对主体转动,第四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与第三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第二支撑板的靠近主体的一端远离主体。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与中间支撑板的夹角呈锐角,以形成用于容纳柔性屏的容纳空间。
这样,通过第一转动件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板转动,第三转动件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转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主体之间的相对夹角,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位置控制精度较高,形成的容屏空间的公差较小。并且,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以使第一壳体支架带动第一支撑板运动,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以使第二壳体支架带动第二支撑板运动,从而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并且还可以减小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过渡区域的应力。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可以实现柔性折叠终端的主运动,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可以在0~90°之间转动,并且,可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转动的角度基本相等,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以同步转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180°之间变化。此外,通过第一转动件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板转动,第三转动件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转动,第一壳体支架带动第一支撑板运动,第二壳体支架带动第二支撑板运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与主体之间的夹角,并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从而,在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能够处于同一平面,起到展平状态下支撑柔性屏的作用,使得柔性屏保持较好的平整度,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形成能够容纳柔性屏的容屏空间,且该容屏空间可以使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曲率,避免柔性屏被挤压,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基本无缝隙,并使柔性屏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的长度保持基本不变,从而保证柔性屏的可靠性较高,从而提高柔性折叠终端的体验效果。举例来说,容屏空间的截面形状可以近似为三角形,位于容屏空间内的柔性屏的截面形状可以近似为水滴状,当然,容屏空间和柔性屏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可以包括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柔性屏,第二表面背离柔性屏,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轨迹槽,第一壳体支架设有第一销轴,第一销轴插入第一轨迹槽内滑动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实现相对滑动,其中,第一销轴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第一销轴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或十边形等类圆形。
类似地,第二支撑板可以包括第二板体,第二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三表面朝向柔性屏,第四表面背离柔性屏,第四表面设置有第二轨迹槽,第二壳体支架设有第二销轴,第二销轴插入第二轨迹槽内滑动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实现相对滑动。其中,第二销轴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第二销轴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或十边形等类圆形。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第一壳体支架可以通过第一轨迹槽带动第一支撑板运动,从而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轨迹,第二壳体支架可以通过第二轨迹槽带动第二支撑板运动,从而可以精确控制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的尺寸、角度等参数,来调整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的基础上,在一些情况下,例如,第一轨迹槽的形状为弧形,或第一销轴与第一轨迹槽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时,第一销轴也可以在第一轨迹槽内转动,即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之间也可能相对转动。类似地,在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的基础上,在一些情况下,例如,第二轨迹槽的形状为弧形,或第二销轴与第二轨迹槽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时,第二销轴也可以在第二轨迹槽内转动,即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之间也可能相对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轨迹槽可以为线形,第一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二轨迹槽可以为线形,第二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通过将第一轨迹槽和第二轨迹槽设置为线形,这样,第一销轴可以沿第一轨迹槽滑动,并且,第一销轴也可以与第一轨迹槽产生相对转动,第二销轴可以沿第二轨迹槽滑动,并且,第二销轴也可以与第二轨迹槽产生相对转动。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轨迹槽靠近第一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第一板体的端部更靠近主体,第二轨迹槽靠近第二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第二板体的端部更靠近主体。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销轴在第一轨迹槽的滑动轨迹与第一折叠组件的转动方向更匹配,使第二销轴在第二轨迹槽的滑动轨迹与第二折叠组件的转动方向更匹配。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第一销轴朝向第一轨迹槽靠近第一板体的端部滑动,第二销轴朝向第二轨迹槽靠近第二板体的端部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轨迹槽的形状可以与第一销轴的运动轨迹大致一致,第一轨迹槽的至少一个端部可以作为第一销轴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第二轨迹槽的形状可以与第二销轴的运动轨迹基本一致,第二轨迹槽的至少一个端部可以作为第二销轴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
举例来说,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销轴可以位于第一轨迹槽远离第一板体的端部,第二销轴可以位于第二轨迹槽远离第二板体的端部。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第一销轴可以位于第一轨迹槽靠近第一板体的端部,第二销轴可以位于第二轨迹槽靠近第二板体的端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轨迹槽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一销轴的运动轨迹不一致,例如,第一轨迹槽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销轴的运动轨迹,第一销轴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可以位于第一轨迹槽两端之间的某个位置,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一轨迹槽内设置限位部,来限定第一销轴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第二轨迹槽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二销轴的运动轨迹不一致,例如,第二轨迹槽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二销轴的运动轨迹,第二销轴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可以位于第二轨迹槽两端之间的某个位置,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二轨迹槽内设置限位部,来限定第二销轴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
应该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轨迹槽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中,第一销轴设置在第一壳体支架中为例,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轨迹槽和第一销轴可以互换位置,即也可以将第一轨迹槽设置在第一壳体支架中,将第一销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中。类似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轨迹槽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中,第二销轴设置在第二壳体支架中为例,在具体实施时,第二轨迹槽和第二销轴可以互换位置,即也可以将第二轨迹槽设置在第二壳体支架中,将第二销轴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以下对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设置方式,以及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介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第一转动件设有与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这样,第一滑块可以在第一滑槽内滑动,从而可以使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当然,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零件尺寸测量和组装间隙更可控,第一支撑板的运动虚位更小,过程态精度更高。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位置可以互换,即也可以在第一转动件上设置第一滑槽,在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置与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
类似地,第二板体在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第三转动件设有与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这样,第二滑块可以在第二滑槽内滑动,从而可以使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当然,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零件尺寸测量和组装间隙更可控,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虚位更小,过程态精度更高。在具体实施时,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位置可以互换,即也可以在第三转动件上设置第二滑槽,在第二板体上设置与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槽可以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端相比于第二端更靠近主体,第一端相比于第二端更靠近第一板体。类似地,第二滑槽可以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三端相比于第四端更靠近主体,第三端相比于第四端更靠近第二板体。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折叠组件的转动方向更匹配,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折叠组件的转动方向更匹配。
转轴机构由折叠状态运动至展平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滑块朝第一滑槽的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滑动,第二滑块朝第二滑槽的第三端指向第四端的方向滑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之间可以间隙配合,即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时,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第一转动件设有与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或者,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与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这样,第一支撑板中的第一滑槽(或第一滑块)与第一转动件中的第一滑块(或第一滑槽)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可以使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相对转动,可以使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类似地,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可以间隙配合,即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时,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第三转动件设有与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或者,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设有与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这样,第二支撑板中的第二滑槽(或第二滑块)与第三转动件中的第二滑块(第二滑槽)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可以使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相对转动,可以使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滑槽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一滑槽在中部位置的宽度,第一滑块的宽度与第一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一滑槽的至少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可以将第一滑槽仅在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也可以将第一滑槽的两端均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滑块设置为各部位的宽度基本一致。将第一滑块的宽度设置为与第一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可以使第一滑块能够在第一滑槽内滑动。理论上,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大致居中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滑槽的至少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可以增大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之间的间隙,这样,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可以使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在展平状态下不居中,使第一滑块可以在一侧挤压第一滑槽,即第一滑块的一侧与第一滑槽接触,另一侧与第一滑槽互不接触,以使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与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不同。这样,可以使第一滑块在第一滑块内能够有一定的相对转动,使转轴机构由展平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滑槽可以多旋转或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即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可以大于90°或小于90°,进而,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可以调整折叠状态下容屏空间的大小。
或者,第一滑块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一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第一滑槽宽度与第一滑块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也就是说,也可以将第一滑块的至少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可以仅将第一滑块的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也可以将第一滑块的两端均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滑槽设置为各部位的宽度一致,这样,也能够增大第一滑块与第一滑槽之间的间隙,可以使第一滑块在第一滑块内能够有一定的相对转动,使转轴机构由展平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滑槽可以多旋转或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即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可以大于90°或小于90°,进而,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可以调整折叠状态下容屏空间的大小。
基于类似的原理,也可以对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进行类似的设置,具体为:第二滑槽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滑槽在中部位置的宽度,第二滑块的宽度与第二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或者,第二滑块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第二滑槽的宽度与第二滑块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二滑块在一侧挤压第二滑槽,在另一侧与第二滑槽互不接触,以使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角度与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角度不同。
上文对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设置方式,以及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了介绍,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也可以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也可以转动连接,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时,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第一转动件设有与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或者,也可以在第一转动件中设置第一滑槽,在第一支撑板中设置第一滑块,即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与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
第一滑槽可以为圆弧状,第一滑块可以为与第一滑槽匹配的圆弧状,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半径较大,例如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半径可以大于10mm。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设置为圆弧状,可以增大第一滑槽与第一滑块之间的间隙,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之间为圆弧配合(即虚拟轴配合),可以使第一滑块在第一滑块内能够有一定的相对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滑槽可以多旋转或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进而,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可以调整折叠状态下容屏空间的大小。
类似地,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时,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第三转动件设有与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或者,也可以在第三转动件上设置第二滑槽,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第二滑块,即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设有与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
第二滑槽可以为圆弧状,第二滑块可以为与第二滑槽匹配的圆弧状,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半径较大,例如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半径可以大于10mm。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设置为圆弧状,可以增大第二滑槽与第二滑块之间的间隙,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之间为圆弧配合(即虚拟轴配合),可以使第二滑块在第二滑块内能够有一定的相对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滑槽可以多旋转或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角度,进而,通过调整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角度,可以调整折叠状态下容屏空间的大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圆弧轴,主体设有与第一圆弧轴匹配的第一圆弧槽,第一圆弧轴滑动设置在第一圆弧槽内,这样,第一圆弧轴可以沿第一圆弧轴滑动,使得第一转动件与主体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圆弧轴和第一圆弧槽的形状可以小于或等于整圆,例如,第一圆弧轴和第一圆弧槽的形状可以为四分之一圆弧、半圆弧等,当然,第一转动件与主体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类似地,第三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圆弧轴,主体设有与第二圆弧轴匹配的第二圆弧槽,第二圆弧轴滑动设置在第二圆弧槽内,这样,第二圆弧轴可以沿着第二圆弧槽滑动,使得第三转动件与主体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圆弧轴和第二圆弧槽的形状可以小于或等于整圆,例如,第二圆弧轴和第二圆弧槽的形状可以为四分之一圆弧、半圆弧等,当然,第三转动件与主体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轴孔,第一壳体支架设有与第一轴孔匹配的第一转轴,第一转轴插入第一轴孔内,这样,第一转轴可以在第一轴孔内转动,使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一转轴可以为销轴。或者,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也可以采用圆弧轴和圆弧槽结构实现铰接,具体地,第一转动件可以设有第三圆弧轴,第一壳体支架可以设有与第三圆弧轴匹配的第三圆弧槽,第三圆弧轴滑动设置在第三圆弧槽内。当然,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类似地,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轴孔,第二壳体支架设有与第二轴孔匹配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插入第二轴孔内,这样,第二转轴可以在第二轴孔内转动,使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二转轴可以为销轴。或者,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也可以采用圆弧轴和圆弧槽结构实现铰接,具体地,第三转动件可以设有第四圆弧轴,第二壳体支架可以设有与第四圆弧轴匹配的第四圆弧槽,第四圆弧轴滑动设置在第四圆弧槽内。当然,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与转轴机构中的主机构完全独立,可以模块化在后端组装,便于柔性折叠终端的整机维护,例如,可以在转轴厂生产、组装主机构,在整机端组装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转动件的第一滑块滑入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滑槽内,将第一壳体支架的第一销轴侧向穿入第一轨迹槽内,从而可以实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件和第一壳体支架的组装配合,组装方式较便捷。类似地,可以将第三转动件的第二滑块滑入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滑槽内,将第二壳体支架的第二销轴侧向穿入第二轨迹槽内,从而可以实现第二支撑板与第三转动件和第二壳体支架的组装配合,组装方式较简单。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类似地,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第一壳体支架转动时,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转动,这样,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绕主体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壳体支架做平面运动,即第一壳体支架绕第一转动件转动,并相对于第二转动件滑动。类似地,第二壳体支架转动时,第四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转动,这样,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绕主体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壳体支架做平面运动,即第二壳体支架绕第三转动件转动,并相对于第四转动件滑动。转轴机构从展平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第一壳体支架(第二壳体支架)相当于绕主轴旋转90°左右,第二转动件(第四转动件)相当于绕主轴旋转90°左右,第一转动件(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角度大于或等于9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支架的第一销轴与第一支撑板的第一轨迹槽滑动连接,第二壳体支架的第二销轴与第二支撑板的第二轨迹槽滑动连接。第一壳体支架做平面运动时,第一壳体支架上的第一销轴在第一支撑板的第一轨迹槽内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板沿第一转动件滑动。第一转动件绕主轴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支撑板同时绕主轴转动,这样,在折叠过程中,第一支撑板可以随第一转动件和第一壳体支架运动。类似地,第二壳体支架做平面运动时,第二壳体支架上的第二销轴在第二支撑板的第二轨迹槽内滑动,从而带动第二支撑板沿第三转动件滑动。第三转动件绕主轴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支撑板同时绕主轴转动,这样,在折叠过程中,第二支撑板可以随第三转动件和第二壳体支架运动。
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形成容屏空间,容屏空间可以容纳柔性屏的弯折部分,使折叠状态的柔性屏能够保持一定的弯折半径,该容屏空间的截面形状可以近似为三角形,柔性屏的弯折部分的截面形状可以近似为水滴状。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完全闭合,整机形态无间隙。可以根据所需的容屏空间的大小,来设计第一支撑板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支撑板的第二滑槽的倾斜角度。
此外,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的第一轨迹槽(或第二轨迹槽),可以调整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因而,可以根据柔性屏运动所需要的轨迹,来调整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的第一轨迹槽(或第二轨迹槽),实现对柔性屏轨迹的可调节功能。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可以实现柔性屏的展平支撑和折叠收起功能。在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能够处于同一平面,起到展平状态下支撑柔性屏的作用。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能够形成容纳柔性屏的容屏空间,保证柔性屏的长度能够保持一致。此外,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的第一轨迹槽或第一壳体支架的第一销轴的位置,以及调整第二支撑板的第二轨迹槽或第二壳体支架的第二销轴的位置,可以调整柔性屏的运动轨迹。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转轴机构可以包括:主体,以及位于主体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可相对展开和折叠,主体包括中间支撑板。
第一折叠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支架。第一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相对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板与第二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第二折叠组件可以包括:第三转动件,第四转动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支架。第三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相对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第二支撑板与第四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与中间支撑板用于对柔性屏展平支撑。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第一壳体支架带动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相对主体转动,第二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与第二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第一支撑板的靠近主体的一端远离主体,第二壳体支架带动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相对主体转动,第四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与第四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第二支撑板的靠近主体的一端远离主体。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与中间支撑板的夹角呈锐角,以形成用于容纳柔性屏的容纳空间。
第二方面中的转轴机构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转轴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转轴机构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三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而第二方面中的转轴机构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二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四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除此之外,第二方面中的转轴机构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转轴机构的结构一致。并且,由于第二方面提供的转轴机构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转轴机构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第二方面中的转轴机构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第一方面中的转轴机构的实施方式,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折叠终端,柔性折叠终端可以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柔性屏以及上述任一转轴机构。其中,转轴机构中的第一壳体支架与第一壳体固定连接,转轴机构中的第二壳体支架与第二壳体固定连接。柔性屏覆盖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及转轴机构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中间支撑板同一侧的表面,且柔性屏分别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固定连接,这样,柔性屏可随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折叠或展开。在具体实施时,柔性屏可以与转轴机构中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例如,柔性屏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局部固定连接。当然,柔性屏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也可以不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之一可以形成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可以安装柔性折叠终端的电路板、电池、受话器、扬声器、摄像头等电子元器件。其中,电路板可以集成主控制器、存储单元、天线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电子元器件。电池可以为柔性屏、电路板、受话器、扬声器、摄像头等电子元器件供电。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做限定。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都设有安装空间,可以将上述电子元器件分布于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中;或者,可以将上述电子元器件中的大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中,小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或第一壳体)中,这样可以使第二壳体(或第一壳体)更加轻巧,从而可以更便捷的进行折叠和展开。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仅在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中设有安装空间,可以将上述电子元器件集中分布于第一壳体(或第二壳体)中。
柔性屏可以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柔性屏可以但不限于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可以实现柔性折叠终端的主运动,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可以在0~90°之间转动,并且,可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转动的角度基本相等,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同步转动,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180°之间变化。此外,通过第一转动件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板转动,第二转动件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转动,第一壳体支架上的第一销轴带动第一支撑板运动,第二壳体支架上的第二销轴带动第二支撑板运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并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从而,在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能够处于同一平面,起到展平状态下支撑柔性屏的作用,使得柔性屏保持较好的平整度,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形成能够容纳柔性屏的容屏空间,且该容屏空间可以使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曲率,避免柔性屏被挤压,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基本无缝隙,并使柔性屏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的长度保持基本不变,从而保证柔性屏的可靠性较高,从而提高柔性折叠终端的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折叠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折叠终端中转轴机构部分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折叠终端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折叠终端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主运动的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板运动的原理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转轴机构运动至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转轴机构运动至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或第三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支架或第二壳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或第四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板运动的另一原理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板运动的另一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壳体;20-第二壳体;30-转轴机构;31-主体;32-第一折叠组件;321-第一转动件;322-第二转动件;323-第一支撑板;324-第一壳体支架;33-第二折叠组件;331-第三转动件;332-第四转动件;333-第二支撑板;334-第二壳体支架;G1-第一轨迹槽;G2-第二轨迹槽;U1-第一滑槽;U2-第二滑槽;W1-第一滑块;W2-第二滑块;W3-第三滑块;W4-第四滑块;M1-第一轴孔;M2-第二轴孔;P1-第一圆弧轴;P2-第二圆弧轴;Q1-第一圆弧槽;Q2-第二圆弧槽:T1-第一销轴;T2-第二销轴;L1-第一连杆;L2-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注意的是,本申请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申请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内。本申请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柔性折叠终端可以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照相机、可穿戴设备、家用电子设备等。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折叠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折叠终端中转轴机构部分的爆炸图,结合图1和图2,柔性折叠终端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转轴机构30和柔性屏(图中未示出)。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设置于转轴机构30的两侧并分别与转轴机构连接,转轴机构30可以转动,以使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可以相对折叠或相对展开。柔性屏覆盖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及转轴机构30同一侧的表面,且柔性屏分别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固定连接,这样,柔性屏可随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折叠或展开。
在不同的使用需求下,转轴机构可以使柔性折叠终端展开至展平状态或折叠至折叠状态,或者也可以使柔性折叠终端处于展平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的中间状态。可以理解的是,中间状态并不是只具有唯一的状态,可以是处于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状态。在具体实施时,柔性折叠终端的折叠方式可以分为外折式和内折式。其中,外折式指的是:柔性折叠终端由展平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以及在折叠状态下,柔性屏处于柔性折叠终端的外侧,即柔性折叠终端在折叠过程中以及折叠状态下,柔性屏的显示面朝外,用户可以观看柔性屏显示的内容或进行一些操作。内折式指的是:柔性折叠终端由展平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以及在折叠状态下,柔性屏处于柔性折叠终端的内侧,即柔性折叠终端在折叠过程中,柔性屏逐渐对用户不可见,直到折叠状态下,柔性屏收容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而完全隐藏。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折叠终端在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柔性折叠终端在展平状态时,转轴机构30需要支撑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使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及转轴机构30中的第一支撑板323、第二支撑板333和主体31处于同一平面。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柔性折叠终端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柔性折叠终端在折叠状态时,转轴机构30中的第一支撑板323、第二支撑板333和主体31形成容屏空间,容屏空间为折叠状态下能够容纳柔性屏40的空间。然而,柔性折叠终端展开至展平状态或折叠至折叠状态的过程中,支撑板与主体之间的夹角的控制精度较低,且支撑板的运动轨迹控制精度也较低,因此,如何提升支撑板的控制精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在一些场景下转轴机构也可以被叫做铰链)可以包括:主体31,以及位于主体31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主体31可以包括中间支撑板。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可相对展开和折叠,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可以相对于主体31对称设置,当然,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也可以相对于主体31非对称设置,例如,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可以错位设置。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可以相对于主体31转动,以实现转轴机构的折叠和展开功能。将转轴机构应用于柔性折叠终端中,第一壳体可以通过第一折叠组件3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二壳体可以通过第二折叠组件33与主体31转动连接,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壳体带动第一折叠组件32绕主体31转动,第二壳体带动第二折叠组件33绕主体31转动,以实现柔性折叠终端内的折叠或展开。
其中,第一折叠组件32可以包括:第一转动件321,第二转动件322,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一壳体支架324。第二折叠组件33可以包括:第三转动件331,第四转动件332,第二支撑板333和第二壳体支架334。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主运动的原理示意图,主运动可以使转轴机构的长度增加、伸展。结合图5和图6,第一转动件321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壳体支架324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2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324滑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相对主体31的转动轴心不同,且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应该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的转动轴心基本平行即可,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公差。第一转动件321的转动轴心相比于第二转动件322的转动轴心可以更靠近柔性屏。根据相位差动原理,第一壳体支架324转动时,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分别绕不同的转动轴心转动,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324相对滑动。类似地,第三转动件331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壳体支架334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33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334滑动连接。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相对主体31的转动轴心不同,且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应该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的转动轴心基本平行即可,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公差。第三转动件331的转动轴心相比于第四转动件332的转动轴心可以更靠近柔性屏。根据相位差动原理,第二壳体支架334转动时,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分别绕不同的轴心转动,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对滑动。
在具体实施时,柔性折叠终端中的第一壳体可以与第一壳体支架324固定连接,第二壳体可以与第二壳体支架334固定连接,这样,可以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柔性折叠终端在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大致为180°(也允许存在一定角度的公差,例如,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165°、177°或者185°等数值)时,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323、第二支撑板333和主体31能够处于同一平面。并且,柔性折叠终端在折叠状态下,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以基本闭合,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可以约为0°,当然,可以存在一定的公差,例如,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2°或5°等数值,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基本无缝隙。在具体实施时,柔性屏可以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例如,柔性屏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局部固定连接。当然,柔性屏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也可以不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板运动的原理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转动件321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支架324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三转动件331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二壳体支架334滑动连接。
以上介绍转轴机构的基本结构,以下结合图5至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的运动过程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3、第二支撑板333与中间支撑板用于对柔性屏展平支撑。
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相对折叠时,第一壳体支架324带动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相对主体31转动,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324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支架324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转动件321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第一支撑板323的靠近主体31的一端远离主体31。第二壳体支架334带动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相对主体31转动,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三转动件331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第二支撑板333的靠近主体31的一端远离主体31。
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分别与中间支撑板的夹角呈锐角,以形成用于容纳柔性屏的容纳空间。
这样,通过第一转动件321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板323转动,第三转动件331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333转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与主体31之间的相对夹角,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的位置控制精度较高,形成的容屏空间的公差较小。并且,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支架324滑动连接,以使第一壳体支架324带动第一支撑板323运动,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二壳体支架334滑动连接,以使第二壳体支架334带动第二支撑板333运动,从而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的运动轨迹,并且还可以减小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过渡区域的应力。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可以实现柔性折叠终端的主运动,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可以在0~90°之间转动,并且,可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转动的角度基本相等,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可以同步转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180°之间变化。此外,通过第一转动件321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板323转动,第三转动件331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333转动,第一壳体支架324带动第一支撑板323运动,第二壳体支架334带动第二支撑板333运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与主体之间的夹角,并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的运动轨迹。从而,在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323、第二支撑板333和主体31能够处于同一平面,起到展平状态下支撑柔性屏的作用,使得柔性屏保持较好的平整度,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23、第二支撑板333和主体31形成能够容纳柔性屏的容屏空间,且该容屏空间可以使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曲率,避免柔性屏被挤压,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基本无缝隙,并使柔性屏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的长度保持基本不变,从而保证柔性屏的可靠性较高,从而提高柔性折叠终端的体验效果。举例来说,容屏空间的截面形状可以近似为三角形,位于容屏空间内的柔性屏的截面形状可以近似为水滴状,当然,容屏空间和柔性屏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与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或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支撑板323可以包括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第一表面S1朝向柔性屏,第二表面S2背离柔性屏,第二表面S2设置有第一轨迹槽G1,第一壳体支架324设有第一销轴,第一销轴插入第一轨迹槽G1内滑动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支架324实现相对滑动,其中,第一销轴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第一销轴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或十边形等类圆形。
类似地,第二支撑板333可以包括第二板体,第二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S3和第四表面S4,第三表面S3朝向柔性屏,第四表面S4背离柔性屏,第四表面S4设置有第二轨迹槽G2,第二壳体支架334设有第二销轴,第二销轴插入第二轨迹槽G2内滑动连接,从而可以使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二壳体支架334实现相对滑动。其中,第二销轴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第二销轴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六边形、八边形或十边形等类圆形。
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第一壳体支架324可以通过第一轨迹槽G1带动第一支撑板323运动,从而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323的运动轨迹,第二壳体支架334可以通过第二轨迹槽G2带动第二支撑板333运动,从而可以精确控制第二支撑板333的运动轨迹。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调整第一轨迹槽G1和第二轨迹槽G2的尺寸、角度等参数,来调整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的运动轨迹,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的运动轨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支架324相对滑动的基础上,在一些情况下,例如,第一轨迹槽G1的形状为弧形,或第一销轴与第一轨迹槽G1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时,第一销轴也可以在第一轨迹槽G1内转动,即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支架324之间也可能相对转动。类似地,在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对滑动的基础上,在一些情况下,例如,第二轨迹槽G2的形状为弧形,或第二销轴与第二轨迹槽G2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时,第二销轴也可以在第二轨迹槽G2内转动,即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二壳体支架334之间也可能相对转动。
如图8所示,第一轨迹槽G1可以为线形,第一轨迹槽G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第二轨迹槽G2可以为线形,第二轨迹槽G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通过将第一轨迹槽G1和第二轨迹槽G2设置为线形,这样,第一销轴可以沿第一轨迹槽G1滑动,并且,第一销轴也可以与第一轨迹槽G1产生相对转动,第二销轴可以沿第二轨迹槽G2滑动,并且,第二销轴也可以与第二轨迹槽G2产生相对转动。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中的截面为图5所示的转轴机构在BB′处的截面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转轴机构运动至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轨迹槽G1靠近第一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第一板体的端部更靠近主体31,第二轨迹槽G2靠近第二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第二板体的端部更靠近主体31。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销轴T1在第一轨迹槽G1的滑动轨迹与第一折叠组件的转动方向更匹配,使第二销轴T2在第二轨迹槽G2的滑动轨迹与第二折叠组件的转动方向更匹配。
结合图9和图10,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例如转轴机构由图10所示的状态运动至图9所示的状态,第一销轴T1朝向第一轨迹槽G1靠近第一板体的端部滑动,第二销轴T2朝向第二轨迹槽G2靠近第二板体的端部滑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轨迹槽G1的形状可以与第一销轴T1的运动轨迹大致一致,第一轨迹槽G1的至少一个端部可以作为第一销轴T1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第二轨迹槽G2的形状可以与第二销轴T2的运动轨迹基本一致,第二轨迹槽G2的至少一个端部可以作为第二销轴T2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
举例来说,如图10所示,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销轴T1可以位于第一轨迹槽G1远离第一板体的端部,第二销轴T2可以位于第二轨迹槽G2远离第二板体的端部。如图9所示,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第一销轴T1可以位于第一轨迹槽G1靠近第一板体的端部,第二销轴T2可以位于第二轨迹槽G2靠近第二板体的端部。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轨迹槽G1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一销轴T1的运动轨迹不一致,例如,第一轨迹槽G1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一销轴T1的运动轨迹,第一销轴T1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可以位于第一轨迹槽G1两端之间的某个位置,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一轨迹槽G1内设置限位部,来限定第一销轴T1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第二轨迹槽G2的形状也可以与第二销轴T2的运动轨迹不一致,例如,第二轨迹槽G2的长度可以大于第二销轴T2的运动轨迹,第二销轴T2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可以位于第二轨迹槽G2两端之间的某个位置,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在第二轨迹槽G2内设置限位部,来限定第二销轴T2运动轨迹的开始位置或结束位置。
应该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轨迹槽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中,第一销轴设置在第一壳体支架中为例,在具体实施时,第一轨迹槽和第一销轴可以互换位置,即也可以将第一轨迹槽设置在第一壳体支架中,将第一销轴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中。类似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二轨迹槽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中,第二销轴设置在第二壳体支架中为例,在具体实施时,第二轨迹槽和第二销轴可以互换位置,即也可以将第二轨迹槽设置在第二壳体支架中,将第二销轴设置在第二支撑板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以下结合附图,对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设置方式,以及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介绍。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中的截面为图5所示的转轴机构在虚线AA′处的截面示意图,图12为图11所示的转轴机构运动至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或第三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1至图13,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S2设有第一滑槽U1,第一转动件321设有与第一滑槽U1匹配的第一滑块W1,第一滑块W1位于第一滑槽U1内,这样,第一滑块W1可以在第一滑槽U1内滑动,从而可以使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支撑板323实现滑动连接,当然,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支撑板323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支撑板323滑动连接,零件尺寸测量和组装间隙更可控,第一支撑板323的运动虚位更小,过程态精度更高。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位置可以互换,即也可以在第一转动件321上设置第一滑槽,在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S2设置与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
类似地,第二板体在第四表面S4设有第二滑槽U2,第三转动件331设有与第二滑槽U2匹配的第二滑块W2,第二滑块W2位于第二滑槽U2内,这样,第二滑块W2可以在第二滑槽U2内滑动,从而可以使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支撑板333实现滑动连接,当然,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支撑板333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支撑板333滑动连接,零件尺寸测量和组装间隙更可控,第二支撑板333的运动虚位更小,过程态精度更高。在具体实施时,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的位置可以互换,即也可以在第三转动件331上设置第二滑槽,在第二板体上设置与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
如图12所示,第一滑槽U1可以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U11和第二端U12,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例如图12所示的状态),第一端U11相比于第二端U12更靠近主体31,第一端U11相比于第二端U12更靠近第一板体。类似地,第二滑槽U2可以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端U21和第四端U22,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例如图12所示的状态),第三端U21相比于第四端U22更靠近主体31,第三端U21相比于第四端U22更靠近第二板体。这样设置,可以使第一滑槽U1与第一滑块W1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折叠组件的转动方向更匹配,第二滑槽U2和第二滑块W2的滑动方向与第二折叠组件的转动方向更匹配。
结合图11和图12,转轴机构由折叠状态(如图11所示的状态)运动至展平状态(如图12所示的状态)的过程中,第一滑块W1朝第一滑槽U1的第一端U11指向第二端U12的方向滑动,第二滑块W2朝第二滑槽U2的第三端U21指向第四端U22的方向滑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之间可以间隙配合,即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时,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第一转动件设有与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或者,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与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这样,第一支撑板中的第一滑槽(或第一滑块)与第一转动件中的第一滑块(或第一滑槽)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可以使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相对转动,可以使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类似地,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可以间隙配合,即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时,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第三转动件设有与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或者,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设有与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这样,第二支撑板中的第二滑槽(或第二滑块)与第三转动件中的第二滑块(第二滑槽)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可以使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相对转动,可以使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角度。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折叠状态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14和图15,第一滑槽U1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一滑槽U1在中部位置的宽度,第一滑块W1的宽度与第一滑槽U1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其中,第一滑槽U1的中部位置可以指第一滑槽U1在中间区域中的某个位置,也就是说,可以将第一滑槽U1的至少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图14和图15中以第一滑槽U1仅在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为例进行示意,也可以将第一滑槽U1的两端均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滑块W1设置为各部位的宽度基本一致。将第一滑块W1的宽度设置为与第一滑槽U1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可以使第一滑块W1能够在第一滑槽U1内滑动。理论上,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滑块W1与第一滑槽U1大致居中设置,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滑槽U1的至少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可以增大第一滑块W1与第一滑槽U1之间的间隙,这样,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可以使第一滑块W1与第一滑槽U1不居中,使第一滑块W1可以在一侧挤压第一滑槽U1,即第一滑块W1在一侧与第一滑槽U1接触,在另一侧与第一滑槽U1互不接触,以使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与第一转动件321的转动角度不同。这样,可以使第一滑块W1在第一滑块U1内能够有一定的相对转动,使转轴机构由展平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3的第一滑槽U1可以多旋转或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转动件321的转动角度,即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可以大于90°或小于90°,进而,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可以调整折叠状态下容屏空间的大小。
或者,第一滑块W1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一滑块W1在中部位置的宽度,第一滑槽U1宽度与第一滑块W1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其中,第一滑块W1的中部位置可以指第一滑块W1在中间区域中的某个位置。也就是说,也可以将第一滑块W1的至少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可以仅将第一滑块W1的一端设置为喇叭口形状,也可以将第一滑块W1的两端均设置为喇叭口形状,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滑槽U1设置为各部位的宽度一致,这样,也能够增大第一滑块W1与第一滑槽U1之间的间隙,可以使第一滑块W1在第一滑块U1内能够有一定的相对转动,使转轴机构由展平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3的第一滑槽U1可以多旋转或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转动件321的转动角度,即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可以大于90°或小于90°,进而,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可以调整折叠状态下容屏空间的大小。
继续参照图14和图15,基于类似的原理,也可以对第二滑槽U2和第二滑块W2进行类似的设置,具体为:第二滑槽U2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滑槽U2在中部位置的宽度,第二滑块W2的宽度与第二滑槽U2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其中,第二滑槽U2的中部位置可以指第二滑槽U2在中间区域中的某个位置;或者,第二滑块W2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二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第二滑槽U2的宽度与第二滑块W2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其中,第二滑块W2的中部位置可以指第二滑块W2在中间区域中的某个位置。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二滑块W2在一侧挤压第二滑槽U2,在另一侧与第二滑槽U2互不接触,以使第二支撑板333的转动角度与第三转动件331的转动角度不同。
上文对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设置方式,以及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实现滑动连接的具体设置方式进行了介绍,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也可以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也可以转动连接,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展平状态下的另一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16所示,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支撑板323转动连接时,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U1,第一转动件321设有与第一滑槽U1匹配的第一滑块W1,第一滑块W1位于第一滑槽U1内;或者,也可以在第一转动件中设置第一滑槽,在第一支撑板中设置第一滑块,即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板体的第二表面设有与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
第一滑槽U1可以为圆弧状,第一滑块W1可以为与第一滑槽U1匹配的圆弧状,第一滑槽U1和第一滑块W1的半径较大,例如第一滑槽U1和第一滑块W1的半径可以大于10mm。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滑槽U1和第一滑块W1设置为圆弧状,可以增大第一滑槽U1与第一滑块W1之间的间隙,第一滑槽U1和第一滑块W1之间为圆弧配合(即虚拟轴配合),可以使第一滑块W1在第一滑块U1内能够有一定的相对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一支撑板323的第一滑槽U1可以多旋转或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一转动件321的转动角度,进而,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323的转动角度,可以调整折叠状态下容屏空间的大小。
类似地,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支撑板333转动连接时,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U2,第三转动件331设有与第二滑槽U2匹配的第二滑块W2,第二滑块W2位于第二滑槽U2内;或者,也可以在第三转动件上设置第二滑槽,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第二滑块,即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板体的第四表面设有与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
第二滑槽U2可以为圆弧状,第二滑块W2可以为与第二滑槽U2匹配的圆弧状,第二滑槽U2和第二滑块W2的半径较大,例如第二滑槽U2和第二滑块W2的半径可以大于10mm。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滑槽U2和第二滑块W2设置为圆弧状,可以增大第二滑槽U2与第二滑块W2之间的间隙,第二滑槽U2和第二滑块W2之间为圆弧配合(即虚拟轴配合),可以使第二滑块W2在第二滑块U2内能够有一定的相对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二支撑板333的第二滑槽U2可以多旋转或少旋转一定的角度,使第二支撑板333的转动角度略大于或略小于第三转动件331的转动角度,进而,通过调整第二支撑板333的转动角度,可以调整折叠状态下容屏空间的大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结合图11和图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321设有第一圆弧轴P1,主体31设有与第一圆弧轴P1匹配的第一圆弧槽Q1,第一圆弧轴P1滑动设置在第一圆弧槽Q1内,这样,第一圆弧轴P1可以沿第一圆弧轴Q1滑动,使得第一转动件321与主体31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圆弧轴P1和第一圆弧槽Q1的形状可以小于或等于整圆,例如,第一圆弧轴P1和第一圆弧槽Q1的形状可以为四分之一圆弧、半圆弧等,当然,第一转动件321与主体3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类似地,第三转动件与主体转动连接,继续参照图11和图13,第三转动件331设有第二圆弧轴P2,主体31设有与第二圆弧轴P2匹配的第二圆弧槽Q2,第二圆弧轴P2滑动设置在第二圆弧槽Q2内,这样,第二圆弧轴P2可以沿着第二圆弧槽Q2滑动,使得第三转动件331与主体31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圆弧轴P2和第二圆弧槽Q2的形状可以小于或等于整圆,例如,第二圆弧轴P2和第二圆弧槽Q2的形状可以为四分之一圆弧、半圆弧等,当然,第三转动件331与主体3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与第一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继续参照图11和图13,第一转动件321设有第一轴孔M1,第一壳体支架324设有与第一轴孔M1匹配的第一转轴(图中未示出),第一转轴插入第一轴孔M1内,这样,第一转轴可以在第一轴孔M1内转动,使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壳体支架324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一转轴可以为销轴或者,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壳体支架324也可以采用圆弧轴和圆弧槽结构实现铰接,具体地,第一转动件321可以设有第三圆弧轴,第一壳体支架324可以设有与第三圆弧轴匹配的第三圆弧槽,第三圆弧轴滑动设置在第三圆弧槽内。当然,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壳体支架324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类似地,第三转动件与第二壳体支架转动连接,继续参照图11和图13,第三转动件331设有第二轴孔M2,第二壳体支架334设有与第二轴孔M2匹配的第二转轴(图中未示出),第二转轴插入第二轴孔M2内,这样,第二转轴可以在第二轴孔M2内转动,使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壳体支架334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二转轴可以为销轴。或者,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壳体支架334也可以采用圆弧轴和圆弧槽结构实现铰接,具体地,第三转动件331可以设有第四圆弧轴,第二壳体支架334可以设有与第四圆弧轴匹配的第四圆弧槽,第四圆弧轴滑动设置在第四圆弧槽内。当然,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壳体支架334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支架或第二壳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图17中虚线框N的位置处设置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第一转轴(或第二转轴)的两端可以插入到虚线框N位置处的圆孔中。
结合图8和图11,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323(或第二支撑板333)与转轴机构中的主机构完全独立,可以模块化在后端组装,便于柔性折叠终端的整机维护,例如,可以在转轴厂生产、组装主机构,在整机端组装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将第一转动件321的第一滑块W1滑入第一支撑板323的第一滑槽U1内,将第一壳体支架324的第一销轴侧向穿入第一轨迹槽G1内,从而可以实现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一壳体支架324的组装配合,组装方式较便捷。类似地,可以将第三转动件331的第二滑块W2滑入第二支撑板333的第二滑槽U2内,将第二壳体支架334的第二销轴侧向穿入第二轨迹槽G2内,从而可以实现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三转动件331和第二壳体支架334的组装配合,组装方式较简单。
结合图9至图12,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支撑板323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21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壳体支架324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2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324滑动连接。类似地,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支撑板333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331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壳体支架334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33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334滑动连接。
第一壳体支架324转动时,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324相对滑动,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壳体支架324相对转动,这样,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绕主体31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壳体支架324做平面运动,即第一壳体支架324绕第一转动件321转动,并相对于第二转动件322滑动。类似地,第二壳体支架334转动时,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对滑动,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对转动,这样,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绕主体31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壳体支架334做平面运动,即第二壳体支架334绕第三转动件331转动,并相对于第四转动件332滑动。转轴机构从展平状态运动至折叠状态,第一壳体支架324(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当于绕主轴旋转90°左右,第二转动件322(第四转动件332)相当于绕主轴旋转90°左右,第一转动件321(第三转动件331)的转动角度大于或等于90°。
继续参照图9至图12,第一壳体支架324的第一销轴T1与第一支撑板323的第一轨迹槽G1滑动连接,第二壳体支架334的第二销轴T2与第二支撑板333的第二轨迹槽G2滑动连接。第一壳体支架324做平面运动时,第一壳体支架324上的第一销轴T1在第一支撑板323的第一轨迹槽G1内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板323沿第一转动件321滑动。第一转动件321绕主轴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支撑板323同时绕主轴转动,这样,在折叠过程中,第一支撑板323可以随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一壳体支架324运动。类似地,第二壳体支架334做平面运动时,第二壳体支架334上的第二销轴T2在第二支撑板333的第二轨迹槽G2内滑动,从而带动第二支撑板333沿第三转动件331滑动。第三转动件331绕主轴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支撑板333同时绕主轴转动,这样,在折叠过程中,第二支撑板333可以随第三转动件331和第二壳体支架334运动。
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23、第二支撑板333和主体31形成容屏空间,容屏空间可以容纳柔性屏的弯折部分,使折叠状态的柔性屏能够保持一定的弯折半径,该容屏空间的截面形状可以近似为三角形,柔性屏的弯折部分的截面形状可以近似为水滴状。并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完全闭合,整机形态无间隙。可以根据所需的容屏空间的大小,来设计第一支撑板323的第一滑槽U1和第二支撑板333的第二滑槽U2的倾斜角度。
此外,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323(或第二支撑板333)的第一轨迹槽G1(或第二轨迹槽G2),可以调整第一支撑板323(或第二支撑板333)的运动轨迹,因而,可以根据柔性屏运动所需要的轨迹,来调整第一支撑板323(或第二支撑板333)的第一轨迹槽G1(或第二轨迹槽G2),实现对柔性屏轨迹的可调节功能。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可以实现柔性屏的展平支撑和折叠收起功能。在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能够处于同一平面,起到展平状态下支撑柔性屏的作用。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能够形成容纳柔性屏的容屏空间,保证柔性屏的长度能够保持一致。此外,通过调整第一支撑板的第一轨迹槽或第一壳体支架的第一销轴的位置,以及调整第二支撑板的第二轨迹槽或第二壳体支架的第二销轴的位置,可以调整柔性屏的运动轨迹。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转轴机构,参照图5,转轴机构可以包括:主体31,以及位于主体31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可相对展开和折叠,主体31可以包括中间支撑板。
其中,第一折叠组件32可以包括:第一转动件321,第二转动件322,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一壳体支架324,第二折叠组件33可以包括:第三转动件331,第四转动件332,第二支撑板333和第二壳体支架334。
第一转动件321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壳体支架324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2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324滑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相对主体31的转动轴心不同,且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二转动件322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支架324滑动连接。
第三转动件331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壳体支架334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33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334滑动连接。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相对主体31的转动轴心不同,且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第二支撑板333与第四转动件332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3、第二支撑板333与中间支撑板用于对柔性屏展平支撑。
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相对折叠时,第一壳体支架324带动第一转动件321和第二转动件322相对主体31转动,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324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一壳体支架324相对滑动,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二转动件322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第一支撑板323的靠近主体31的一端远离主体31。第二壳体支架334带动第三转动件331和第四转动件332相对主体31转动,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333与第二壳体支架334相对滑动,第二支撑板333与第四转动件332产生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第二支撑板333的靠近主体31的一端远离主体31。
第一折叠组件32和第二折叠组件33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分别与中间支撑板的夹角呈锐角,以形成用于容纳柔性屏的容纳空间。
本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三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而本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二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四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的结构一致。并且,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转轴机构解决问题的原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本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的实施方式,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转轴机构在对应于第二转动件的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图18可以为图5所示的转轴机构在虚线CC′处的截面运动至展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或第四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8和图1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322可以与第一支撑板323滑动连接,这样,第二转动件322绕主体31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一支撑板323绕主体相对转动。类似地,第四转动件332可以与第二支撑板333滑动连接,这样,第四转动件332绕主体31转动时,可以带动第二支撑板333绕主体31相对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转动件322设有第一滑块W1,第一支撑板323设有与第一滑块W1匹配的第一滑槽U1,第一滑块W1位于第一滑槽U1内,这样,第一滑块W1可以在第一滑槽U1内滑动,从而可以使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支撑板323实现滑动连接;或者,也可以在第二转动件上设置第一滑槽,在第一支撑板上设置第一滑块,即第二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支撑板设有与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块内。当然,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支撑板323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类似地,第四转动件332设有第二滑块W2,第二支撑板333设有与第二滑块W2匹配的第二滑槽U2,第四滑快W2位于第二滑槽U2内,这样,第二滑块W2可以在第二滑槽U2内滑动,从而可以使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支撑板333实现滑动连接;或者,也可以在第四转动件上设置第二滑槽,在第二支撑板上设置第二滑块,即第四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支撑板设有与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当然,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支撑板333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可以与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第四转动件可以与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第二转动件设有第一滑块,第一支撑板设有与第一滑块匹配的第一滑槽,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槽内;或者,第二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支撑板设有与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第一滑块位于第一滑块内。第一滑块可以为圆弧状,第一滑槽为与第一滑块匹配的圆弧状,这样,可以使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中滑动时,第二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可以实现转动连接。类似地,第二支撑板设有与第二滑块匹配的第二滑槽,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或者,第四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支撑板设有与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第二滑块位于第二滑槽内。第二滑块可以为圆弧状,第二滑槽为与第二滑块匹配的圆弧状。这样,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中滑动时,第四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可以实现转动连接。
如图19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322还可以设有第三轴孔M3,主体可以设有与第三轴孔M3匹配的第三转轴,第三转轴插入第三轴孔M3内,这样,第三转轴可以在第三轴孔M3内转动,使第二转动件322与主体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可选地,第三转轴可以为销轴,当然,第二转动件322与主体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类似地,第四转动件332还可以设有第四轴孔M4,主体可以设有与第四轴孔M4匹配的第四转轴,第四转轴插入第四轴孔M4内,这样,第四转轴可以在第四轴孔M4内转动,使第四转动件332与主体可以实现转动连接,可选地,第四转轴可以为销轴,当然,第四转动件332与主体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转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继续参照图19,第二转动件322还可以设有第三滑块W3,第一壳体支架可以设有与第三滑块W3匹配的第三滑槽,第三滑块W3位于第三滑槽内,这样,第三滑块W3可以在第三滑槽内滑动,从而可以使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实现滑动连接,当然,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壳体支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类似地,第四转动件332还可以设有第四滑块W4,第二壳体支架可以设有与第四滑块W4匹配的第四滑槽,第四滑块W4位于第四滑槽内,这样,第四滑块W4可以在第四滑槽内滑动,从而可以使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实现滑动连接,当然,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壳体支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滑动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板运动的另一原理示意图,如图20所示,第一转动件321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一转动件321与第一壳体支架324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板323可以设有第一轨迹槽G1,第一壳体支架324可以设有第一销轴,第一销轴插入第一轨迹槽G1内,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二转动件322滑动连接,第二转动件32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一壳体支架324转动时,第一销轴在第一轨迹槽G1内滑动,以带动第一支撑板323与第二转动件322相对滑动。类似地,第三转动件331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三转动件331与第二壳体支架334转动连接,第二支撑板333可以设有第二轨迹槽G2,第二壳体支架334可以设有第二销轴,第二销轴插入第二轨迹槽G2内,第二支撑板333与第四转动件332滑动连接,第四转动件332与主体31转动连接。第二壳体支架334转动时,第二销轴在第二轨迹槽G2内滑动,以带动第二支撑板333与第四转动件332相对滑动。
这样,通过第二转动件322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板323转动,第四转动件332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333转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与主体31之间的相对夹角,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323和第二支撑板333的夹角的控制精度较高,形成的容屏空间的公差较小。并且,第一壳体支架324上的第一销轴带动第一支撑板323运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323的轨迹,第二壳体支架334上的第二销轴带动第二支撑板333运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二支撑板333的轨迹。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支撑板运动的另一原理示意图,相比于图20,在图21中,将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支撑板323之间通过滑块和滑槽的滑动连接,替换为第二转动件322与第一支撑板323之间通过连杆转动连接,类似地,将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支撑板333之间通过滑块和滑槽的滑动连接,替换为第四转动件332与第二支撑板333之间通过连杆转动连接,从而,使第二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实现转动连接,使第四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实现转动连接。具体地,转轴机构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杆L1和第二连杆L2,第一连杆L1的一端与第二转动件32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323转动连接,第二连杆L2的一端与第四转动件33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板333转动连接。除此之外,图21所示的内容与图20所示的内容相同,重复之处不再赘述。类似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与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时,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支撑板之间也可以采用连杆连接,第二支撑板与第三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时,第三转动件与第二支撑板之间也可以采用连杆连接。
基于同一技术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柔性折叠终端,结合图1和图2,柔性折叠终端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柔性屏(图中未示出)以及上述任一转轴机构30。其中,转轴机构30中的第一壳体支架与第一壳体10固定连接,转轴机构30中的第二壳体支架与第二壳体20固定连接。柔性屏覆盖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及转轴机构30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中间支撑板同一侧的表面,且柔性屏分别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固定连接,这样,柔性屏可随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折叠或展开。在具体实施时,柔性屏可以与转轴机构30中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例如,柔性屏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局部固定连接。当然,柔性屏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也可以不连接,此处不做限定。
其中,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中的至少之一可以形成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可以安装柔性折叠终端的电路板、电池、受话器、扬声器、摄像头等电子元器件。其中,电路板可以集成主控制器、存储单元、天线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电子元器件。电池可以为柔性屏、电路板、受话器、扬声器、摄像头等电子元器件供电。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厚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处不做限定。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可以都设有安装空间,可以将上述电子元器件分布于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中;或者,可以将上述电子元器件中的大部分设置在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20)中,小部分设置在第二壳体20(或第一壳体10)中,这样可以使第二壳体20(或第一壳体10)更加轻巧,从而可以更便捷的进行折叠和展开。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仅在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20)中设有安装空间,可以将上述电子元器件集中分布于第一壳体10(或第二壳体20)中。
柔性屏可以用于显示信息并为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在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中,柔性屏可以但不限于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屏,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显示屏,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显示屏,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显示屏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转轴机构,可以实现柔性折叠终端的主运动,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可以在0~90°之间转动,并且,可以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转动的角度基本相等,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同步转动,即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180°之间变化。此外,通过第一转动件转动带动第一支撑板转动,第二转动件转动带动第二支撑板转动,第一壳体支架上的第一销轴带动第一支撑板运动,第二壳体支架上的第二销轴带动第二支撑板运动,可以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夹角,并精确控制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运动轨迹。从而,在展平状态下,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能够处于同一平面,起到展平状态下支撑柔性屏的作用,使得柔性屏保持较好的平整度,在折叠状态下,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主体形成能够容纳柔性屏的容屏空间,且该容屏空间可以使柔性屏的弯折部分具有一定程度的曲率,避免柔性屏被挤压,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基本无缝隙,并使柔性屏在折叠和展开过程中的长度保持基本不变,从而保证柔性屏的可靠性较高,从而提高柔性折叠终端的体验效果。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5)

1.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以及位于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相对展开和折叠;
所述主体包括中间支撑板;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支架;
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第四转动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支架;
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三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用于对柔性屏展平支撑;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壳体支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远离所述主体,所述第二壳体支架带动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转动,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三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远离所述主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与所述中间支撑板的夹角呈锐角,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柔性屏的容纳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表面背离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设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插入所述第一轨迹槽内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四表面背离所述柔性屏;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设有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插入所述第二轨迹槽内滑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迹槽为线形,所述第一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第二轨迹槽为线形,所述第二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更靠近所述主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销轴朝向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滑动,所述第二销轴朝向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滑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销轴位于所述第一轨迹槽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所述第二销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槽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销轴位于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所述第二销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
6.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
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7.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
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端相比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一端相比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第一板体;
所述第二滑槽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三端相比于所述第四端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三端相比于所述第四端更靠近所述第二板体。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滑槽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一滑块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或者,所述第一滑块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一滑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滑块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块在一侧挤压所述第一滑槽,在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滑槽互不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角度不同;
所述第二滑槽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滑槽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二滑块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或者,所述第二滑块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二滑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滑块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二滑块在一侧挤压所述第二滑槽,在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滑槽互不接触,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角度不同。
10.如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
其中,所述第一滑槽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滑块为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圆弧状;
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
其中,所述第二滑槽为圆弧状,所述第二滑块为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圆弧状。
11.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圆弧轴,所述主体设有与所述第一圆弧轴匹配的第一圆弧槽,所述第一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弧槽内;
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圆弧轴,所述主体设有与所述第二圆弧轴匹配的第二圆弧槽,所述第二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圆弧槽内。
12.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一轴孔匹配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插入所述第一轴孔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二轴孔,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二轴孔匹配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插入所述第二轴孔内;
或者,所述第一转动件设有第三圆弧轴,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设有与所述第三圆弧轴匹配的第三圆弧槽,所述第三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三圆弧槽内;所述第三转动件设有第四圆弧轴,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设有与所述第四圆弧轴匹配的第四圆弧槽,所述第四圆弧轴滑动设置在所述第四圆弧槽内。
13.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的转动轴心相比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心更靠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三转动件的转动轴心相比于所述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心更靠近所述柔性屏。
14.一种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以及位于所述主体两侧的第一折叠组件和第二折叠组件;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可相对展开和折叠;
所述主体包括中间支撑板;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支撑板和第一壳体支架;
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三转动件,第四转动件,第二支撑板和第二壳体支架;
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的转动轴心不同,且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轴心之间相互平行;
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转动件滑动连接或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滑动连接;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中间支撑板用于对柔性屏展平支撑;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壳体支架带动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一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远离所述主体,所述第二壳体支架带动所述第三转动件和所述第四转动件相对所述主体转动,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二壳体支架相对滑动,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第四转动件相对滑动或相对转动,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靠近所述主体的一端远离所述主体;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分别与所述中间支撑板的夹角呈锐角,以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柔性屏的容纳空间。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表面背离所述柔性屏;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有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一壳体支架设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插入所述第一轨迹槽内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板包括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相对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朝向所述柔性屏,所述第四表面背离所述柔性屏;所述第四表面设置有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二壳体支架设有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插入所述第二轨迹槽内滑动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迹槽为线形,所述第一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第二轨迹槽为线形,所述第二轨迹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相比于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更靠近所述主体。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时,所述第一销轴朝向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滑动,所述第二销轴朝向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滑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销轴位于所述第一轨迹槽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所述第二销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槽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折叠至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一销轴位于所述第一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端部,所述第二销轴位于所述第二轨迹槽靠近所述第二板体的端部。
19.如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
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四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四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间隙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20.如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
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四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四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端相比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一端相比于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第一板体;
所述第二滑槽包括在滑动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三端相比于所述第四端更靠近所述主体,所述第三端相比于所述第四端更靠近所述第二板体。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滑槽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一滑块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或者,所述第一滑块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一滑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一滑块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滑块在一侧挤压所述第一滑槽,在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滑槽互不接触,以使所述第一支撑板的转动角度与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转动角度不同;
所述第二滑槽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滑槽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二滑块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滑槽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或者,所述第二滑块在至少一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滑块在中部位置的宽度,所述第二滑槽的宽度与所述第二滑块的中部位置的宽度匹配;
所述第一折叠组件和所述第二折叠组件相对展开至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二滑块在一侧挤压所述第二滑槽,在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滑槽互不接触,以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转动角度与所述第四转动件的转动角度不同。
23.如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转动连接时,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二转动件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板体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位于所述第一滑槽内;
其中,所述第一滑槽为圆弧状,所述第一滑块为与所述第一滑槽匹配的圆弧状;
所述第四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时,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四转动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或者,所述第四转动件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第四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位于所述第二滑槽;
其中,所述第二滑槽为圆弧状,所述第二滑块为与所述第二滑槽匹配的圆弧状。
24.一种柔性折叠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柔性屏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或如权利要求14~23任一项所述的转轴机构;
其中,所述转轴机构中的第一壳体支架与所述第一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转轴机构中的第二壳体支架与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柔性屏覆盖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及所述转轴机构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及中间支撑板的同一侧的表面,且所述柔性屏分别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柔性折叠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与所述转轴机构中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
CN202210476728.6A 2022-04-30 2022-04-30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Pending CN1170145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6728.6A CN117014532A (zh) 2022-04-30 2022-04-30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476728.6A CN117014532A (zh) 2022-04-30 2022-04-30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14532A true CN117014532A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3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76728.6A Pending CN117014532A (zh) 2022-04-30 2022-04-30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145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81261B2 (en) Hinge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WO2020029062A1 (zh) 转轴连接机构和可折叠的设备
CN114466092B (zh) 一种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160128439A1 (en) Adjustable display housing assembly
EP4239987A1 (en) Main swing arm, rotation shaft mechanism and foldable mobile terminal
CN111601484B (zh) 同步装置、可折叠壳体组件及可折叠电子设备
CN108667967B (zh) 一种转动轴体及电子设备
US11933351B2 (en) Hinge, flexible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617277B2 (en) Hinge mechanism
CN117014532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柔性折叠终端
CN116658513B (zh) 折叠组件、折叠装置及终端设备
CN217010905U (zh) 转动机构、支撑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9202201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5306817B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215890763U (zh) 铰链、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5030950A (zh) 转轴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WO2024016742A1 (zh) 可折叠电子设备以及轴盖组件
CN220067475U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9953941U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128235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WO2023109549A1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19865869U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7189757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7989217A (zh) 折叠装置、壳体组件、电子设备
CN117189752A (zh) 折叠装置、折叠壳体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