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13044A -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13044A
CN117013044A CN202311062269.8A CN202311062269A CN117013044A CN 117013044 A CN117013044 A CN 117013044A CN 202311062269 A CN202311062269 A CN 202311062269A CN 117013044 A CN117013044 A CN 1170130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battery pack
holes
vertical beams
ver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622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胜
冯守旺
杨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a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a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a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a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hongq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622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013044A/zh
Publication of CN1170130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130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7Stationary installation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against vibrations, collision impact or swel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ationary devices, e.g. power plant buffering or backup power suppl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组装步骤:将多根竖梁与两座体连接;接着将多根横梁本体分别竖梁连接;然后将多张安装板与竖梁连接;侧板分别与竖梁连接,后围挡板分别与座体后侧端面、侧板连接,上方的座体连接有进风箱;第一连接板一端与侧板贴合,并与竖梁螺纹连接,另一端与侧板贴合,并与竖梁螺纹连接,两相邻电池簇架组装在一起;第二连接板一端与横梁本体上的第一通孔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电池簇的横梁本体上的第一通孔螺纹连接;将电池包放在第二支撑部上;将多个电池簇放入储能集装箱中。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池簇易受到外力影响晃动并影响电池包正常工作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储能集装箱包括多个电池簇,电池簇包括电池簇架、多个放置在电池簇架上的电池包和用于电池簇散热的电池簇风道结构,储能集装箱能够实现电池簇的快速集成和快速投入使用。
但是在运输储能集装箱过程中,因外力影响导致储能集装箱晃动,易导致储能集装箱内部多个电池簇晃动和相互碰撞,进而导致电池簇磨损和影响电池包正常工作;而且储能集装箱是封闭的,电池簇内的散热效率不高,散热不均匀将影响整个储能集装箱的散热效果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能够实现电池包与电池簇架的快速稳定组装,能够使得进入电池簇内的风能够充分与电池簇内部接触,提高散热效率,能够使得电池簇与电池簇之间位置相对固定,防止储能集装箱在运输过程中电池簇晃动造成的电池簇内部损坏。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组装步骤:
S1:组装电池簇架
将多根竖梁行列设置在两座体之间;
接着将多根横梁本体分别与位于座体两侧和后侧的竖梁连接,横梁本体位于两相邻竖梁之间,横梁本体沿着竖梁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将多根横梁本体与位于上端的座体连接,并位于上端的座体前后侧之间;
然后将多张安装板与位于座体宽度方向的两竖梁连接,安装板沿着竖梁高度方向间隔分布,位于座体两侧上的安装板与竖梁内侧面连接,位于座体宽度方向上其余列的安装板分布在竖梁两侧面上,安装板设有第一弹性限位件的一端靠近位于座体后侧的竖梁,安装板中的第二支撑部下表面与横梁本体上表面有距离;
S2:组装电池簇风道结构
侧板分别与位于座体两侧的竖梁连接,后围挡板与位于座体后侧的横梁本体位于同侧,后围挡板分别与下方的座体后侧端面、两侧板连接,位于上方的座体与进风箱连接,进风箱后端面与后围挡板共面,进风箱分别与两侧板、后围挡板连接,进风箱宽度大于座体宽度,进风箱前端面与座体前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S3:多个组装了电池簇风道结构的电池簇架组装在一起
两相邻电池簇架上的后围挡板相对,第一连接板一端与电池簇架上的侧板贴合,并通过位于座体后侧的竖梁上的第一通孔与竖梁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电池簇架上的侧板贴合,并通过位于座体后侧的竖梁上的第一通孔与竖梁螺纹连接,两相邻电池簇架组装在一起;
两相邻电池簇架上的侧板相对,第二连接板一端穿过侧板伸入电池簇架位于座体宽度方向的横梁本体上,并与横梁本体上的第一通孔螺纹连接,另一端穿过侧板伸入相邻电池簇架位于座体宽度方向的横梁本体上,并与横梁本体上的第一通孔螺纹连接,两相邻电池簇架组装在一起;
S4:多个电池包放在电池簇架上,组装电池簇
用挂钩通过第五过孔吊起电池包,并将电池包放在位于竖梁之间的两个相对的第二支撑部上,电池包侧面后端与位于第一支撑部上的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电池包上表面后端与位于第二支撑部上的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接,电池包前端上的挂耳与竖梁前端面抵接,挂耳通过位于竖梁上的第二通孔与竖梁连接;
S5:组装储能集装箱
将多个电池簇放入储能集装箱中。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第一连接板能够使得位于座体宽度方向的两相邻电池簇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板能够使得位于座体长度方向的两相邻电池簇连接在一起,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配合作用,能够使得多个电池簇相对位置固定,使得多个电池簇连接在一起,进而连接在一起的多个电池簇的重量值较大,能够使得在外力作用下多个电池簇也不易晃动;
2、本发明的第一弹性限位件、第二弹性限位件、挂耳和第二通孔配合作用,既能够快速准确地将电池包放置在电池簇架上,还能够使得电池包被稳定固定在电池簇架上,即电池包前端、两侧面、上下表面均被限定,具体为,当电池包放置在安装板上时,电池包下端面位于第二支撑部上,电池包两侧边分别与第一支撑部相对,此时,(1)位于第一支撑部上的第一弹性限位件与电池包侧边抵接,第一弹性限位件既能够对电池包两侧边进行限位,又使得电池包两侧边与第一支撑部之间有间隙,即电池包两侧和第一支撑部围合形成的空间能够形成风道口,能够便于用于散热的风在间隙处流动,能够避免电池包与第一支撑部直接贴合积聚储存热量,便于电池包和第一支撑部散热,还能够防止电池包横向移动,还能够在电池簇移动时对电池包起到缓冲和减震的作用,有效保护到电池包内部的部件;(2)第二支撑部上的第二弹性限位件与相邻电池包上端面抵接,使得电池包下端面与相邻电池包上端面相对被固定,能够对相邻电池包进行限位,且电池包下端面与相邻电池包上端面有间隙,即相邻两电池包围合形成的空间能够形成又一风道口,又能够便于用于散热的风在间隙处流动,还能够避免电池包与相邻电池包靠得太近积聚储存热量无法散热,第一弹性限位件和第二弹性限位件配合作用,能够减少电池包与安装板的接触面积、增大电池包与相邻电池包之间的距离,从而便于用于散热的风与电池包外表面充分接触,进而提高电池包散热效率,提高电池簇整体的散热效率;(3)第二支撑部和横梁本体上表面有距离能够防止第二支撑部与横梁本体之间接触,能够防止第二支撑部与横梁本体因接触积聚存储热量,能够使得用于散热的风能够穿过第二支撑部和横梁本体围合的空间吹向电池包,为电池包散热。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位于下方的所述座体前后侧之间连接有若干根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两端分别设有角座,将角座与竖梁内侧面连接。
本方案有益效果:连接柱和角座配合作用,能够增强竖梁和座体的连接强度和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横梁本体设有开口朝向电池包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过孔,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箱和位于电池箱内的多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箱后端面和两侧面均设有若干个蜂窝孔,所述第一过孔的面积大于蜂窝孔的面积,将横梁本体与竖梁连接时,横梁本体上的第一过孔与蜂窝孔相对。
本方案有益效果:1、第一通槽和第一过孔都能够减轻横梁本体的重量,也使得横梁本体减少吸收和储存热量,第一过孔能够便于风穿过与电池包接触,风穿过第一过孔时也能够快速改变横梁本体的温度,进而提高电池簇整体的散热效率;2、第一过孔与位于电池包上用于通风的蜂窝孔相对,使得用于散热的风能够通过第一过孔流向蜂窝孔中,使得用于散热的风尽可能多地流进电池包内,提高电池包内部的散热效率,而且第一过孔的面积大于位于电池包上蜂窝孔的面积,能够使得穿过第一过孔的风量大于穿过蜂窝孔的风量,能够有效进风。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支撑部下表面与横梁本体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电池包下表面与相邻电池包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本方案有益效果:第二支撑部下表面和横梁本体上表面围合形成第一风道口,电池包下表面与相邻电池包上表面之间围合形成第二风道口,第一能够便于从风道的风通过第一风道口后进入第二风道口,第二能够使得从第一风道口穿过的风量大于进入第二风道口的风量,能够有效进风,进而使得电池包能够快速调节自身温度。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沿着竖梁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连接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一通孔与竖梁连接在一起。
本方案有益效果:第一连接板沿着竖梁高度方向间隔分布能够提高相邻两电池簇之间连接稳定性,多个第一连接孔能够根据需要调节相邻两电池簇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板对称设置在横梁本体上,所述第二连接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二连接孔和第一通孔与横梁本体连接在一起。
本方案有益效果:第二连接板对称设置在横梁本体上能够增强相邻两电池簇之间连接稳定性,多个第二连接孔能够根据需要调节相邻两电池簇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通孔间隔分布在竖梁高度方向上,所述电池箱前端面两侧均对称设置有挂耳,挂耳内侧面与竖梁外侧面贴合,挂耳通过第二通孔与竖梁连接。
本方案有益效果:对称设置有挂耳,能够提高电池包与电池簇架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池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电池簇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A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电池簇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电池簇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围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电池簇另一角度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围挡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B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电池簇又一角度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电池簇架、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电池簇架、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具体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标记包括:横梁本体101、第一通槽102、第一过孔103、连接块104、座体105、竖梁106、第一通孔107、安装板108、第一支撑部109、第二支撑部110、第一弹性限位件111、第二弹性限位件112、第二通孔113、第一缺口114、第二缺口115、电池包116、电池簇架117;
螺钉201、第二过孔202;
围挡件301、侧板302、后围挡板303、进风箱304、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第二通槽307、扰流板308、第三过孔309、第四过孔310、第五过孔311、蜂窝孔312;
第一连接板401、第二连接板402、挂耳403、电池簇404、连接柱405、角座406、第一连接孔407、第二连接孔408。
储能集装箱的具体结构如下:
如图1所示,储能集装箱包括多个电池簇404。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池簇404包括电池簇架117、放置在电池簇架117上的多个电池包116和与电池簇架117连接的电池簇风道结构。
如图2所示,电池簇架117包括两个座体105,座体105是四边形的固定框,固定框的每条边为槽钢,上方的座体105前后侧之间连接有两根横梁本体101,能够便于用于散热的风穿过横梁本体101上的第一过孔103进入到电池簇内部,为电池簇内部散热,下方的座体105前后侧的端面均开有三个第四过孔310,下方的座体105前后侧之间连接有若干根连接柱405,本实施例中,共设置有两根连接柱405,连接柱405两端分别设有角座406。
如图2所示,两个座体105之间行列设置有多根竖梁106,本实施例中,两个座体105之间设置的竖梁106呈两行四列分布,竖梁106均为槽钢,竖梁106的开口均朝内,角座406与竖梁106内侧面连接,如图11所示,座体105前侧的竖梁106设有若干个第二通孔113,如图2所示,座体105后侧的竖梁106的一端面均设有若干个第二过孔202,本实施例中,每根竖梁106高度方向开有十八个第二过孔202。
座体105两侧及后侧的竖梁106之间均设置有横梁组,横梁组包括沿着竖梁106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根横梁本体101,本实施例中,座体105后侧的竖梁106之间连接有三根横梁本体101,座体105两侧的竖梁106之间连接有三根横梁本体101。
横梁本体101设有开口朝向电池包116的第一通槽102,第一通槽102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过孔103,第一通槽102侧壁两端都连接有与竖梁106连接的连接块104,本实施例中,位于座体后侧上的横梁本体101上的第一过孔103有四个,位于座体105两侧的横梁本体101上的第一过孔103有两个。
座体105两侧上的竖梁106和横梁本体101都设有若干个第一通孔107,本实施例中,横梁本体101上表面开有四个第一通孔107,两个第一通孔107为一组,竖梁106外表面开有两个第一通孔107,两个第一通孔107间隔分布在竖梁106外表面上。
座体105宽度方向上的竖梁106之间设有若干张用于安装电池包116的安装板108,安装板108沿着竖梁106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本实施例中,竖梁106位于两相邻的安装板108之间的部分对称开有第二通孔113,本实施例中,安装板108沿着竖梁106高度方向设置有八张,位于座体105两侧的安装板108与竖梁106内侧面连接,位于座体105宽度方向上其余两列的安装板108分别位于竖梁106两侧面上。
安装板108包括与竖梁106连接的第一支撑部109和与第一支撑部109连接并呈夹角的第二支撑部110,第一支撑部109连接有用于与电池包116侧面抵接的第一弹性限位件111,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109靠近座体105后侧的竖梁106的一端设有第一缺口114,本实施例中,沿着第一支撑部109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四个第一缺口114,能够便于用于散热的风通过第一缺口114吹向电池包116侧面,第一弹性限位件111倾斜设置,第一弹性限位件111一端与第一缺口114内侧壁连接,第一弹性限位件111与第一支撑部109之间的夹角开口朝向座体105后侧。
第二支撑部110下表面与横梁本体101上表面之间有距离,第二支撑部110连接有用于与电池包116上端面抵接的第二弹性限位件112,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部110靠近座体105后侧的竖梁106的一端设有第二缺口115,第二弹性限位件112倾斜设置,第二弹性限位件112一端与第二缺口115内侧壁连接,第二弹性限位件112与第二支撑部110之间的夹角开口朝向座体105后侧,本实施例中,沿着第二支撑部1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四个第二缺口115,能够便于用于散热的风穿过第二缺口115吹向电池包116下表面,第一支撑部109与竖梁106之间连接有配套的螺钉201和螺母,螺钉201一端面位于第二支撑部110上方并与第一支撑部109内侧面有距离。
本实施例中,1、第一缺口114能够在第一弹性限位件111摆动时提供容纳空间,便于第一弹性限位件111顺利摆动,还能够便于用于散热的风穿过为第一支撑部109散热;2、第一弹性限位件111倾斜设置且夹角开口朝向座体105后侧,能够便于电池包116放置在第二支撑部110上时电池包116两侧被逐渐稳定限位;3、第二缺口115能够在第二弹性限位件112摆动时提供容纳空间,便于第一弹性限位件111顺利摆动,还能够便于用于散热的风穿过为第二支撑部110散热,还能够减少电池包116下端面与第二支撑部110接触的面积,便于用于散热的风为电池包116下端面散热;4、第二弹性限位件112倾斜设置且夹角开口朝向座体105后侧,能够便于相邻电池包116放置在第二支撑部110上时该电池包116上端面被上方第二支撑部110上的第二弹性限位件112逐渐稳定限位。
如图5所示,电池包116包括电池箱和位于电池箱内的多组电池模组,电池箱后端面和两侧面均设有若干个蜂窝孔312,第一过孔103与位于电池包116上用于进风的蜂窝孔312相对,第一过孔103面积大于位于电池包116上用于通风的蜂窝孔312的面积,本实施例中,蜂窝孔312按照十二行十一列分布,第一过孔103的面积大于全部蜂窝孔312面积的总和,将横梁本体101与竖梁106连接时,横梁本体101上的第一过孔103与蜂窝孔312相对。
电池箱前端面两侧均对称设置有挂耳403,挂耳403内侧面与竖梁106外侧面贴合,当电池包116放在电池簇架117上时,电池包116前端面两侧的挂耳403通过螺钉穿过第二通孔113与竖梁106螺纹连接,电池箱四侧面均对称开有第五过孔311。
第一通槽102前端面与电池包116后端面之间有距离,电池包116前端面与座体105前侧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电池包116长度小于与第二支撑部110长度,第二支撑部110两端分别与座体105对应的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二支撑部110下表面与横梁本体101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电池包116下表面与相邻电池包116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如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电池簇风道结构包括围挡件301,围挡件301设置在座体105两侧的竖梁106之间,围挡件301包括分别与座体105两侧的竖梁106连接的侧板302、与侧板302连接的后围挡板303、位于上方的座体105上的进风箱304,后围挡板303倾斜设置,后围挡板303下端与位于下方的座体105后侧连接,上端与位于上方的座体105后侧有距离,后围挡板303为倾斜板,进风箱304分别与两侧板302上端和后围挡板303连接,进风箱304后端面与后围挡板303共面,进风箱304下端面靠近后围挡板303的一端与后围挡板303有距离,进风箱304设置有第一进风口305,进风箱304下端面一端与后围挡板303之间围合形成第二进风口306,进风箱304下端面开有第二通槽307,第二通槽307靠近后围挡板303的内侧壁连接有倾斜设置的扰流板308,扰流板308一端位于进风箱304内,扰流板308上设有若干个第三过孔309,本实施例中,扰流板308上开有四个第三过孔309,扰流板能够使得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风被引导流向第二通槽,然后流向电池簇内部,第三过孔能够使得部分风穿过扰流板,辅助扰流板散热。
图11和图12所示,侧板302上开有与竖梁106上的第一通孔107相对的通孔,第一连接板401沿着竖梁106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第一连接板401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407,本实施例中,共开有五个第一连接孔407,第一连接板401通过第一连接孔407和第一通孔107与竖梁106连接在一起。
侧板302开有多个用于第二连接板402穿过的通孔,第二连接板402对称设置在横梁本体101上,第二连接板402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408,第二连接板402通过第二连接孔408和第一通孔107与横梁本体101连接在一起。
综合上述结构,电池簇内形成多条风道,具体为: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和两侧板302围合形成第一风道,第一风道为电池簇提供主要进风风道,经过第一风道的风流向是从底座后侧向底座前侧流动,能够调节电池簇内部温度,后围挡板是倾斜的,后围挡板下端端面与下端的座体后侧端面之间垂直距离小于后围挡板上端端面与上端的座体后侧端面之间垂直距离,能够使得后围挡板上端与两侧板围合的面积大于后围挡板下端与两侧板围合的面积,进而使得风从第一风道进入之后,后围挡板上端与电池簇架围合的空间也有大量的风,能够使得用于散热的风吹向电池簇上端,防止因风的流速过快直接流向后围挡板下端,防止电池簇内散热不均匀,第一风道中的风流向为风先从第一进风口305流入,经过进风箱304,再经过第二进风口306流入后围挡板303和两侧板302之间,该风再分散流向电池簇前侧;
第一进风口305、扰流板308和第二通槽307围合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为电池簇的辅助进风风道,能够使得进入的部分风直接从电池簇顶部流向电池簇内部,即是从电池簇内部上方开始逐渐向电池簇内部进行散热,第二风道和第一风道配合作用,使得进入电池簇的风分两个大方向流动,进而能够提高电池簇散热效率,第二风道中的风流向为从第一进风口305流入的风经过第二通槽307时,扰流板308和第二通槽307配合作用,使得部分风直接穿过第二通槽307,流向电池簇内部上方,再从电池簇内部上方向电池簇内部扩散;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和第四过孔310围合形成第三风道,第三风道能够使得风流到座体与后围挡板连接处,进而使得座体和后围挡板连接处快速散热,第三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四过孔310,吹向座体105;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和第二过孔202围合形成第四风道,第四风道是风进入电池簇架内部的主要风道,第四风道能够使得风流向电池簇内部,即电池簇架和电池包之间,能够使得竖梁快速散热,也能够使得风快速吹向电池包外表面,能够提高电池簇内部散热效率,第四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二过孔202,进入到电池簇内部,直接流向电池包116和电池簇架外表面;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和第一过孔103围合形成第五风道,第五风道能够使得风穿过第一过孔流向电池包外表面,同时风穿过第一过孔时也辅助横梁本体散热,当电池包116后端面与横梁本体101相对时,第五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一过孔103流向电池包116外表面;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第一支撑部109和电池包116侧面之间围合形成第六风道,第六风道能够使得风直接吹向电池包侧面和第一支撑部,能够为电池包侧面和第一支撑部快速散热,第六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一支撑部109与电池包116侧面之间的间隙,流向电池包116侧面;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相邻电池包116之间围合形成第七风道,第七风道能够使得风直接吹向电池包下端面和相邻电池包上端面,为相邻电池包散热,第七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流向相邻电池包116之间,进一步与电池包下表面和相邻电池包上表面充分接触,本实施例中,相邻电池包116是指沿着竖梁106高度方向设置的相邻电池包116;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第二过孔202和第一缺口114围合形成第八风道,第八风道能够使得风吹向电池包侧面为电池包外表面散热,还能够在风穿过第一缺口时也为第一支撑部散热,第八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二过孔202,再穿过第一缺口114吹向电池包116侧面;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相邻电池包116之间和第二缺口115围合形成第九风道,第九风道能够使得进入相邻电池包之间的风能够吹向电池包与第二支撑部紧贴处,为电池包下端面散热,同时也能够为第二支撑部散热,第九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相邻电池包116之间,再穿过第二缺口115吹向电池包116下端面。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第二支撑部110下表面、横梁本体101上表面和相邻电池包116之间的间隙围合形成第十风道,第十风道能够使得在电池包与横梁本体相对时,风能够有效进入相邻电池包之间,进而实现对相邻电池包相邻的面散热,第十风道中的风流向为第一风道中的风遇见横梁本体101上表面后改向,然后再流向相邻电池包116之间;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横梁本体101上表面和第一通槽102围合形成第十一风道,第十一风道能够便于风到达横梁本体上表面后,从第一通槽前端面流向电池包外表面,实现对电池包后端面散热,第十一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先遇见横梁本体101上表面后改向,然后再通过第一通槽102流向电池包116外侧面;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和第五过孔311围合形成第十二风道,第十二风道能够便于风进入电池包内部,实现对电池包内部散热,第十二风道中的风流向为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五过孔311进入到电池包116内部;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第一支撑部109和电池包116侧面之间以及蜂窝孔312围合形成第十三风道,十三风道能够辅助风从电池包侧面进入到电池包内部,第十三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一支撑部109和电池包116侧面之间的间隙,再穿过蜂窝孔312流向电池包116内部;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和蜂窝孔312围合形成第十四风道,第十四风道是风进入电池包内部的主要通道,能够实现电池包内部的有效散热,第十四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蜂窝孔312直接进入电池包116内部;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横梁本体101上表面、第一通槽102和蜂窝孔312围合形成第十五风道,第十五风道能够使得风做短暂停留然后进入到电池包内部,第十五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先遇见横梁本体101上表面后改向,然后再通过第一通槽102流向电池包116外侧面,再通过蜂窝孔312流向电池包116内部;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第一过孔103和蜂窝孔312围合形成第十六风道,第十六风道能够使得在电池包后端面与横梁本体相对时,风能够通过第一过孔处进入电池包内,确保风从各个角度有效进入电池包内,第十六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一过孔103后,再穿过蜂窝孔312流向电池包116内部;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第二过孔202和相邻电池包116侧面之间围合形成第十七风道,第十七风道能够使得风快速吹向相邻电池包两侧面,为电池包侧面散热,为电池簇架内部散热,第十七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穿过第二过孔202后,流向位于座体105纵向方向的相邻电池包116侧面之间;
第一进风口305、第二进风口306、后围挡板303、第一支撑部109与电池包116侧面之间、相邻电池包116侧面之间围合形成第十八风道,第十八风道能够使得流向第一支撑部和电池包侧面的风吹向相邻电池包之间,为相邻电池包侧面散热,第十八风道中的风流向为来自第一风道中的风通过第一支撑部109与电池包116侧面之间的空隙流向位于座体长度方向的相邻电池包116侧面之间。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包括以下组装步骤:
S1:组装电池簇架117
将八根竖梁106按照两行四列设置在两座体105之间;
接着将十五根横梁本体101分别与位于座体105两侧和后侧的竖梁106连接,横梁本体101位于两相邻竖梁106之间,横梁本体101沿着竖梁106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具体为,位于座体105两侧的竖梁106之间连接有三根横梁本体101,位于座体105后侧的竖梁106之间连接有三根横梁本体101;
将两根横梁本体101与位于上端的座体105连接,并位于上端的座体105前后侧之间;
然后将四十八张安装板108与位于座体105宽度方向的两竖梁106连接,安装板108沿着竖梁106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具体的,安装板108位于竖梁106高度方向的有八张,位于座体105两侧的安装板108与竖梁106内侧面连接,位于座体105宽度方向上中间两列的安装板108分别与竖梁106两侧面连接,安装板108设有第一弹性限位件111的一端靠近横梁本体101,安装板108中的第二支撑部110与横梁本体101上表面有距离;
S2:组装电池簇风道结构
侧板302分别与位于座体105两侧的竖梁106连接,后围挡板303与位于座体105后侧的横梁本体101位于同侧,后围挡板303分别与下方的座体105后侧端面、两侧板302连接,位于上方的座体105与进风箱304连接,进风箱304后端面与后围挡板303共面,进风箱304分别与两侧板302、后围挡板303连接,进风箱304宽度大于座体105宽度,进风箱304前端面与座体105前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S3:多个组装了电池簇风道结构的电池簇架117组装在一起
两相邻电池簇架117上的后围挡板303相对,第一连接板401一端与一电池簇架117上的侧板302贴合,并通过第一连接孔407、侧板302上的通孔和靠近后围挡板303的竖梁106上的第一通孔107与竖梁106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电池簇架117上的侧板302贴合,并通过第一连接孔407、侧板302上的通孔和靠近后围挡板303的竖梁106上的第一通孔107与竖梁106螺纹连接,两相邻电池簇架117组装在一起;
两相邻电池簇架117上的侧板302相对,第二连接板402一端穿过侧板302上的通孔,再伸入一电池簇架117位于座体105横向方向的横梁本体101上,并通过第二连接孔408与横梁本体101上的第一通孔107螺纹连接,另一端穿过相邻侧板302上的通孔,再伸入相邻电池簇架117位于座体105横向方向的横梁本体101上,并通过第二连接孔408与横梁本体101上的第一通孔107螺纹连接,两相邻电池簇架117组装在一起;
S4:多个电池包116放在电池簇架117上组装成电池簇404
用挂钩通过第五过孔311吊起电池包116,并将电池包116放在位于竖梁106之间的两个相对的第二支撑部110上,电池包116侧面后端与第一弹性限位件111抵接,电池包116上表面后端与第二弹性限位件112抵接,电池包116前端上的挂耳403与竖梁106前端面抵接,挂耳403通过位于竖梁106上的第二通孔113与竖梁106连接;
S5:组装储能集装箱
将多个通过第一连接板401、第二连接板402连接在一起的电池簇404放入储能集装箱中。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组装步骤:
S1:组装电池簇架
将多根竖梁行列设置在两座体之间;
接着将多根横梁本体分别与位于座体两侧和后侧的竖梁连接,横梁本体位于两相邻竖梁之间,横梁本体沿着竖梁高度方向间隔分布;
将多根横梁本体与位于上端的座体连接,并位于上端的座体前后侧之间;
然后将多张安装板与位于座体宽度方向的两竖梁连接,安装板沿着竖梁高度方向间隔分布,位于座体两侧上的安装板与竖梁内侧面连接,位于座体宽度方向上其余列的安装板分布在竖梁两侧面上,安装板设有第一弹性限位件的一端靠近位于座体后侧的竖梁,安装板中的第二支撑部下表面与横梁本体上表面有距离;
S2:组装电池簇风道结构
侧板分别与位于座体两侧的竖梁连接,后围挡板与位于座体后侧的横梁本体位于同侧,后围挡板分别与下方的座体后侧端面、两侧板连接,位于上方的座体与进风箱连接,进风箱后端面与后围挡板共面,进风箱分别与两侧板、后围挡板连接,进风箱宽度大于座体宽度,进风箱前端面与座体前端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S3:多个组装了电池簇风道结构的电池簇架组装在一起
两相邻电池簇架上的后围挡板相对,第一连接板一端与电池簇架上的侧板贴合,并通过位于座体后侧的竖梁上的第一通孔与竖梁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相邻电池簇架上的侧板贴合,并通过位于座体后侧的竖梁上的第一通孔与竖梁螺纹连接,两相邻电池簇架组装在一起;
两相邻电池簇架上的侧板相对,第二连接板一端穿过侧板伸入电池簇架位于座体宽度方向的横梁本体上,并与横梁本体上的第一通孔螺纹连接,另一端穿过侧板伸入相邻电池簇架位于座体宽度方向的横梁本体上,并与横梁本体上的第一通孔螺纹连接,两相邻电池簇架组装在一起;
S4:多个电池包放在电池簇架上,组装电池簇
用挂钩通过第五过孔吊起电池包,并将电池包放在位于竖梁之间的两个相对的第二支撑部上,电池包侧面后端与位于第一支撑部上的第一弹性限位件抵接,电池包上表面后端与位于第二支撑部上的第二弹性限位件抵接,电池包前端上的挂耳与竖梁前端面抵接,挂耳通过位于竖梁上的第二通孔与竖梁连接;
S5:组装储能集装箱
将多个电池簇放入储能集装箱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位于下方的所述座体前后侧之间连接有若干根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两端分别设有角座,将角座与竖梁内侧面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设有开口朝向电池包的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底部设有若干个第一过孔,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箱和位于电池箱内的多组电池模组,所述电池箱后端面和两侧面均设有若干个蜂窝孔,所述第一过孔的面积大于蜂窝孔的面积,将横梁本体与竖梁连接时,横梁本体上的第一过孔与蜂窝孔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下表面与横梁本体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电池包下表面与相邻电池包上表面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沿着竖梁高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连接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第一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一通孔与竖梁连接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对称设置在横梁本体上,所述第二连接板长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板通过第二连接孔和第一通孔与横梁本体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间隔分布在竖梁高度方向上,所述电池箱前端面两侧均对称设置有挂耳,挂耳内侧面与竖梁外侧面贴合,挂耳通过第二通孔与竖梁连接。
CN202311062269.8A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Pending CN1170130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2269.8A CN117013044A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2269.8A CN117013044A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13044A true CN117013044A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69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62269.8A Pending CN117013044A (zh) 2023-08-23 2023-08-23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013044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3726A1 (zh) * 2021-03-19 2022-09-2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风电储能系统和多能互补能量站
CN218299907U (zh) * 2022-06-24 2023-01-13 北京昆兰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簇
US20230178865A1 (en) * 2021-12-08 2023-06-08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Co., Ltd. Battery cell,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cluster
CN116259904A (zh) * 2022-09-07 2023-06-1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架及电池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3726A1 (zh) * 2021-03-19 2022-09-22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风电储能系统和多能互补能量站
US20230178865A1 (en) * 2021-12-08 2023-06-08 Microvast Power Systems Co., Ltd. Battery cell, battery unit and battery cluster
CN218299907U (zh) * 2022-06-24 2023-01-13 北京昆兰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储能电池簇
CN116259904A (zh) * 2022-09-07 2023-06-13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架及电池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824630B (zh) 动力电池包及电动车
CN210805892U (zh) 一种方便快速检修的抽拉式锂离子电池储能柜
EP2631983B1 (en) Battery unit
JP2015106527A (ja) 組電池およ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移動体
CN110534218B (zh) 核电厂乏燃料卧式贮存模组
CN112803099A (zh) 一种储能用柜式集装箱及储能系统
CN109873093A (zh) 电池包
CN116799420A (zh) 一种用于安装电池包的电池簇架及电池簇
US20210119279A1 (en) Battery box
CN218101545U (zh) 一种电池柜结构
CN117013044A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的组装方法
CN115241560A (zh) 一种工业企业用锂电池智能温控保护储能供电站
CN111834697A (zh) 一种基于方形铁锂电池的风冷式储能模块
CN209249493U (zh) 电池包
CN116995356B (zh) 一种电池簇横梁、电池簇架及电池簇
CN117096506B (zh) 一种电池簇风道结构及电池簇
CN217719756U (zh) 电池架、电池簇及储能集装箱
CN218827567U (zh) 储能系统
CN116995356A (zh) 一种电池簇横梁、电池簇架及电池簇
CN108933296A (zh) 锂离子电池包
CN214589047U (zh) 一种储能用柜式集装箱及储能系统
CN215377536U (zh) 一种储能电池系统
US11527793B2 (en) Air-cooled energy storage module
CN211767651U (zh) 一种医药冷链高效保温减震保温箱
CN220382240U (zh) 一种电池簇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