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96543A -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96543A
CN116996543A CN202311262439.7A CN202311262439A CN116996543A CN 116996543 A CN116996543 A CN 116996543A CN 202311262439 A CN202311262439 A CN 202311262439A CN 116996543 A CN116996543 A CN 116996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ision multiplexing
frequency division
orthogonal frequency
communication
base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624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96543B (zh
Inventor
陈培俊
朱永东
赵旋
张文佳
赵庶源
刘云涛
杨斌
朱凯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Lab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L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Lab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Lab
Priority to CN20231126243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9654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96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6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96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96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04Control of transmission; Equali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设备信息时,基于接收到的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其中,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与传统以太网信号相比,正交频分复用基带携带的信息量大、传输速率高,适用于高速有线通信场景,并且在传输介质方面,本方法不依赖射频信号,使用有线传输基带信号,减少了硬件电路实现的复杂度,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维护难度,解决了传统以太网通信成本较高,难以广泛应用的问题。

Description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载功能也不断被完善。在现今的车辆上,电子部件越来越多,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总量不断增加以及数据传输和交换的实时性要求不断提高。
IEEE802.3bp是一种短距离高速以太网协议,也被称为1000BASE-T1。该协议可以支持最高1Gbps的数据传输速度,并能够通过单一双绞线STP或UTP实现。适用于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系统和机器视觉领域等场景。
但IEEE802.3bp对线材的质量要求也更高,线材的阻抗、传输器件的功耗等因素都需要考虑,符合IEEE802.3bp标准的物理层芯片技术门槛也相对较高。因此,基于IEEE802.3bp的车载通信系统和方法成本较高,难以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变速率且布设成本较低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所述通信方法应用于车载通信系统,所述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和接收端构成通信双方,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
在所述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所述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其中,所述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之前,还包括: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参数,计算所述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的传输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双方之间传输的数据的帧格式包括参数帧和可变长度的数据帧;所述参数帧的内容包含帧类型、数字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包括: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令所述发送端以最小传输速率向接收端发送请求参数帧,所述请求参数帧的类型被配置为协商请求,数字调制方式被配置为发送端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被配置为发送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
令所述接收端基于所述请求参数帧以最小传输速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应答参数帧,所述应答参数帧被配置为协商应答类型,所述数字调制方式被配置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被配置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在所述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所述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包括:
在所述发送端接收到所述接收端的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设备信息配置参数帧的各项内容参数,并将所述数据帧添加在所述参数帧之后由所述发送端发送至所述接收端;
基于第一调制方式在所述接收端处解调所述参数帧,得到所述参数帧的各项内容参数;并基于所述参数帧指示的所述各项内容参数,选择第二调制方式解调后续的所述数据帧,基于解调后的所述数据帧得到待传输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参数帧始终由中心位置的子载波承载,其中,所述位置数量为所述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最小带宽对应下的子载波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所述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包括:
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通过两路相同阻抗的传输线连接,分别独立传输所述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输出的两路模拟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别独立传输所述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输出的两路模拟信号,包括:
将待发送数据经过数字调制后并行插入各子载波,并在导频位置插入导频信息;基于所述子载波和所述导频信息得到并行频域符号,基于逆离散傅里叶变换将所述频域符号转换到时域,生成串行的发送基带序列;将所述发送基带序列中插入保护间隔,得到发送时域序列;将所述发送时域序列的实部和虚部分离,生成实部序列和虚部序列,将所述实部序列和所述虚部序列分别进行数模变换,得到两路模拟信号,将所述两路模拟信号分别送入两路所述传输线中从发送端独立传输至所述接收端;
当所述接收端接收到两路所述模拟信号时,对两路所述模拟信号分别进行模数变换,并抽样生成接收时域序列,利用所述接收时域序列中重复出现的保护间隔进行时间同步和频率校正;经过所述时间同步和频率校正处理后,移除保护间隔,得到接收基带序列,将所述接收基带序列转换到频域,提取各个所述子载波,并基于所述子载波解调出所述待发送数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输线外层设有屏蔽层,所述传输线和所述屏蔽层之间设有匹配电阻。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车载通信系统,所述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和接收端构成通信双方,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协商模块,用于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所述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其中,所述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
上述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应用于车载通信系统,所述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和接收端构成通信双方,通信双方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其中,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因此,本方法提出使用正交频分复用基带信号进行信息传输,与传统以太网信号相比,正交频分复用基带携带的信息量大、传输速率高,适用于高速有线通信场景,并且在传输介质方面,本方法不依赖射频信号,使用有线传输基带信号,减少了硬件电路实现的复杂度,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维护难度,解决了传统以太网通信成本较高,难以广泛应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车载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传输介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帧格式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附图标记:10、发送端;20、接收端;30、传输介质;31、传输线;32、屏蔽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基于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申请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此外,还可以理解的是,虽然这种开发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可能是复杂并且冗长的,然而对于与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相关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设计、制造或者生产等变更只是常规的技术手段,不应当理解为本申请公开的内容不充分。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申请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以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本申请所涉及的“连接”、“相连”、“耦接”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气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本申请所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本申请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载通信系统,如图1所示,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10和接收端20,发送端10和接收端20为车载设备,通过车载通信系统实现车载设备之间的数据的传输和通信,车载设备具体包括车载终端、车载导航设备、车载监控设备等。
车载通信系统传输的数据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OFDM)基带信号,因此,发送端10和接收端20之间的传输介质30采用有线传输介质30,发送端10输出的信号为两路模拟信号,传输介质30包括两路传输线31。为了增加传输的可靠性,减少外部干扰,传输线31外设有屏蔽层32,如图2所示,屏蔽层32也是传输过程中的参考地线。为了减少传输路径上的信号反射,使用相同阻抗(例如50Ω)的传输线31,并在每一根传输线31与参考地线之间连接相同阻抗的匹配电阻。
该车载通信系统使用有线介质传输基带信号,减少了硬件电路实现的复杂度,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维护难度;仅使用两路线缆进行传输,而不需要复杂的串并转换器件,简化了系统的布线和维护,减少了线缆的数量和成本,可应用于传输距离短、传输速率要求高、延时小的场景,特别适合车载以太网等环境。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通信方法应用于车载通信系统,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10和接收端20;发送端10和接收端20构成通信双方,如图3所示,该通信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
具体的,设备信息包括发送机数模转换速率、接收机模数采样速率、发送机数模转换器分辨率和接收机模数转换器分辨率等。
其中,根据发送机数模转换速率和接收机模数采样速率的不同,可分为多种不同传输速率的系统。低速情况下,模数转换器采样速率16M/s(即每秒进行1600万次的采样);高速情况下,模数转换器采样速率2048M/s(即每秒进行20.48亿次的采样)。
同一系统中各个发送机数模转换速率和接收机模数采样速率可不相同,同步前可通过最低速率通信以协商后续的基带参数。
根据发送机数模转换器分辨率和接收机模数转换器分辨率的不同,数字调制方式可采用BPSK、QPSK、16QAM、64QAM、256QAM、1024QAM、4096QAM。本方法可支持的分辨率包括8bit,9bit,10bit,12bit,16bit等,更高的分辨率可对应更高阶的调制方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S210之前,还包括: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参数,计算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的传输速率。其中,传输速率为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支持的所有速率。
示例性的,为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设置一组基本参数来满足不同的通信要求,并计算该系统支持的最小和最大传输速率。
(1)定义正交频分复用通信子载波带宽为Bs=250KHz。根据采样定律,当采样率为S=16M/s(本方法是双采样系统,相当于是32M的采样率)时,支持的带宽B=16MHz,子载波个数Ns
同理,当采样率为2048M/s时,子载波个数Ns
(2)定义单个OFDM符号时长Tsym=5μs,一秒内传输的符号数Rsym
单个OFDM符号的采样点数Nsym
Nsym=Tsym×S;
具体的,当采样率为16M/s时:Nsym=Tsym×S=5μs×16M/s=80;当采样率为2048M/s时:Nsym=Tsym×S=5μs×2048M/s=10240。
(3)按OFDM系统原理,离散傅里叶变换和逆变换点数:NDFT=Ns;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GI)点数:NGI=Nsym-NDFT;具体地,当采样率为16M/s时:NGI=Nsym-NDFT=80-64=16;当采样率为2048M /s时:NGI=Nsym-NDFT=10240-8192=2048。
本实施例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调制宽带和调制方式实现可变速率的通信传输,最低速率12.8Mbps,最高可达19Gbps。具体地,当采样率为16M/s、调制方式为BPSK时,子载波个数为64,每个子载波调制的数据为1bit,每秒最大可传输数据:
Rmax=Rsym×NDFT×1bit=200k×64×1bit=12.8Mb;
当采样率为2048M/s、调制方式为4096QAM时,子载波个数8192,每个子载波调制的数据为12bit,每秒最大可传输数据:
Rmax=Rsym×NDFT×1bit=200k×8192×12bit=19660.8Mb。
步骤S220,在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设备信息时,基于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其中,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31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
具体的,当通信双方的采样速率和调制方式不一致时,后续通信会降低到双方都能支持的速率和调制方式,否则后续通信会失败。
本方法所传输的数据是OFDM基带信号,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进行传输。发送过程如图1上半部分所示。上层的串行数据经过数字调制,并行插入各子载波,同时在导频位置插入导频信息,生成并行频域符号,而后进行逆离散傅里叶变换,转换到时域,生成串行的基带序列,加入保护间隔GI后生成完整的传输时域序列。由于逆离散傅里叶变换生成的是有实部和虚部的复数序列,在传输前将实部和虚部分离,生成两个序列,分别进行数模变换,输出两路模拟信号,分别送入两路传输介质30独立传输。接收过程如图1下半部分所示:输入两路模拟信号,分别进行模数变换,抽样生成时域序列,移除保护间隔GI,进行离散傅里叶变换,转换到频域,取出各个子载波符号,并解调出对应的数据。其中,设备在发送过程中同时进行接收,如果接收到数据与发送的数据不同,则可能与其他正在发送的设备冲突,需要等待若干微秒再尝试;若再次冲突,则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后再尝试,以减小冲突的概率。
上述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通过使用OFDM基带信号进行信息传输,与传统以太网信号相比,正交频分复用基带携带的信息量大、传输速率高,适用于高速有线通信场景,并且在传输介质30方面,本方法不依赖射频信号,使用有线传输基带信号,减少了硬件电路实现的复杂度,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维护难度,解决了传统以太网通信成本较高,难以广泛应用的问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双方之间传输的数据的帧格式包括参数帧和可变长度的数据帧;参数帧的内容包含帧类型、数字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
其中,发送的帧格式如图4所示,包括一帧参数帧和可变长度的数据帧。参数帧必须存在,且仅有一帧。数据帧可以不存在,且最大不超过255个。参数帧用于协商系统参数或指定数据帧的参数,数据帧用于传输数据。数据帧必须紧跟在参数帧后面传输,系统采样速率和数字调制方式由前面的参数帧指定。同一次传输所有的数据帧的采样速率和调制方式必须相同。
具体参数帧格式参见表1至表4,表1示出参数帧格式,表2示出参数帧格式中帧类型定义格式,表3示出参数帧格式中采样速率定义格式,表4示出参数帧格式中数字调制方式定义格式。
如表1至表4所示,参数帧具体内容包含:帧类型、数据长度、数字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自定义数据、CRC4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等。参数帧的帧类型包括数据指示、协商请求和协商应答。
具体的,当帧类型为数据指示时,用于数据传输,后续应当跟1-255个数据帧。系统采样速率(R4-R7)指定了后续数据帧的子载波个数Ns,数字调制方式(R8-R11)指定了后续数据帧每个OFDM符号携带信息的位数Bs,R12-R35指定了后续数据的长度Ldat。根据以上三个信息,可计算出后续数据帧的个数N,具体如下:
其中,Bs为每个OFDM符号携带信息的位数,15Ns/16为有效传输数据的子载波个数,Bs×15Ns/16表示每帧携带的数据长度,即上述公式表示后续数据的长度Ldat除以每帧携带数据长度向上取整。最后一帧的有效数据长度即上述除法的余数,剩余数据用0填充。
具体的,当帧类型为协商请求时,用于系统通信参数的协商,后续不跟数据帧。系统采样速率(R4-R7)指示了当前发送请求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数字调制方式(R8-R11)指示了当前发送请求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自定义数据(R12-R35)指示了当前发送请求设备的唯一标识。
具体的,当帧类型为协商应答时,用于系统通信参数协商,后续不跟数据帧。系统采样速率(R4-R7)指示了当前应答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数字调制方式(R8-R11)指示了当前应答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自定义数据(R12-R35)指示了当前应答设备的唯一标识。
在参数帧中,按需要填充R0-R35,将R36-R39填充为0。对R0-R39的5字节数据进行CRC4计算,得到4bit结果,重新填充到R36-R39。
表1:参数帧格式。
表2:参数帧格式中帧类型定义格式。
表3:参数帧格式中采样速率定义格式。
表4:参数帧格式中数字调制方式定义格式。
如此,通信双方按照规定的帧格式协商参数,以完成数据的高效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数帧始终由中心位置的子载波承载,其中,位置数量为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最小带宽对应下的子载波数量。
具体的,最小带宽16MHz包含64个子载波,令子载波编号为(-32,-31,…,-2,-1,0,1,2,…,30,31),不论实际传输带宽是多少,参数帧的有效数据始终由子载波-32到31的64个中心位置承载,即有效利用的带宽为16MHz。其他位置的子载波未承载信息。参数帧使用的64个子载波中包含3个导频载波和60个有效数据载波。
为了增加参数帧传输的可靠性,参数帧采用2/3的卷积码进行编码,即将40bit的有效数据编码为带有冗余纠错信息的60bit卷积码,再采用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Shift Keying,BPSK)编码后调制到60个子载波上。
参数帧和数据帧的子载波0上都不承载数据,并且都需要插入导频信号。导频插入规则为:从子载波-1位置开始,以16为间隔均匀的插入导频。当子载波个数为Ns时,将插入Ns/16-1个导频,加上子载波0不承载数据,有效传输数据的子载波个数为15Ns/16。示例性的,当带宽为16MHz时,子载波编号为(-32,-31,…,-2,-1,0,1,2,…,30,31),导频信号插入到子载波-1,-17,15。为了有效利用载波资源,边缘位置31不插入导频。也就是说,有3个导频载波,子载波0不承载数据,有效载波个数为60个。其他宽带情况,同理类推。
如此,基于最小带宽承载参数帧中的数据提高参数帧传输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步骤S210,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1,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令发送端10以最小传输速率向接收端20发送请求参数帧,请求参数帧的类型被配置为协商请求,数字调制方式被配置为发送端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被配置为发送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
步骤S212,令接收端20基于请求参数帧以最小传输速率向发送端10发送应答参数帧,应答参数帧被配置为协商应答类型,数字调制方式被配置为接收端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被配置为接收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
其中,请求参数帧只有一帧,其后不跟数据帧。示例性的,参见上述表3和表4,参数帧中可配置的采样速率包括16M/s、32M/s、64M/s、128M/s、256M/s、512M/s、1024M/s、2048M/s等,可配置的调整方式包括BPSK、QPSK、16QAM、64QAM、256QAM、1024QAM、4096QAM。具体配置情况基于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确定。
如此,基于请求参数帧和应答参数帧,向通信双方交换设备信息中的上限信息,协商后续通信的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基于步骤S220,在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设备信息时,基于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21,在发送端10接收到接收端20的设备信息时,基于接收到的设备信息配置参数帧的各项内容参数,并将数据帧添加在参数帧之后由发送端10发送至接收端20。
其中,发送端10接收到设备信息为上述步骤S212中接收端20发送的应答参数帧中携带的数字调制方式和系统采样速率等信息。发送端10基于接收端20支持数字调制方式和系统采样速率调制和发送数据帧,将帧类型配置为数据指示,并将本次通信的具体参数记录在参数帧中,例如,后续数据帧的子载波个数Ns、后续数据的长度Ldat,数字调制方式等。参数帧固定采用BPSK编码。
步骤S222,基于第一调制方式在接收端20处解调参数帧,得到参数帧的各项内容参数;并基于参数帧指示的各项内容参数,选择第二调制方式解调后续的数据帧,基于解调后的数据帧得到待传输数据。
其中,接收端20在没有接收到参数帧之前,一直使用BPSK解调数据,并按2/3的卷积码进行解码,并计算CRC4校验码。CRC4校验码正确,则认为参数帧接收成功。如果参数帧的帧类型是数据指示,后续的数据帧按参数帧指定的参数进行解调解码,数据不使用卷积码。
如此,发送端10将速率和调制方式配置为接收端20支持的速率和调制方式,接收端20使用相应的解调方式依次解调参数帧和数据帧,确保通信的可靠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送端10和接收端20之间通过两路相同阻抗的传输线31连接,分别独立传输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输出的两路模拟信号。
其中,分别独立传输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输出的两路模拟信号,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参见图1:
步骤S310,将待发送数据经过数字调制后并行插入各子载波,并在导频位置插入导频信息;基于子载波和导频信息得到并行频域符号,基于逆离散傅里叶变换(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DFT)将频域符号转换到时域,生成串行的发送基带序列;将发送基带序列中插入保护间隔(Guard Interval,GI),得到发送时域序列;将发送时域序列的实部和虚部分离,生成实部序列和虚部序列,将实部序列和虚部序列分别进行数模变换D/A,得到两路模拟信号,将两路模拟信号分别送入两路传输线21中从发送端10独立传输至接收端20。
其中,为了减小由于信号反射等原因引起的多径影响,截取时域序列的最后一部分作为GI,复制到序列前面,生成完整的发送时域序列。
即假设原本的基带序列为:
St={x1,x2,x3,...xm,xm+1,...,xn};
复制{xm+1,…,xn}到序列前面,生成发送时域序列:
Sgs={xm+1,...,xn,x1,x2,x3,...xm,xm+1,...,xn}。
步骤S320,当接收端接20收到两路模拟信号时,对两路模拟信号分别进行模数变换A/D,并抽样生成接收时域序列,利用接收时域序列中重复出现的保护间隔GI进行时间同步和频率校正;经过时间同步和频率校正处理后,移除保护间隔GI,得到接收基带序列,将接收基带序列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转换到频域,提取各个子载波,并基于子载波解调出待发送数据。
具体的,实部和虚部独立传输,虽然增加了传输线31的数量,但在接收端20可以使用更低速率的模数变换器件,可以有效减少成本。接收端20输入两路模拟信号,分别进行模数变换,生成两个时域序列按实部和虚部后重新组合为复数信号。
由于传输路线上存在阻抗和干扰,接收的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到频域后,幅值等信息会发生变化,可以用导频信号进行校正,也就是进行信道估计。但本方法是在短距离的有线介质上传输的基带信号,信号畸变非常小,加入导频信号是为了使传输更可靠。导频信号是固定幅值和相角的信号,对接收端20是已知信号,可以使用导频信号的变化量来校正其他子载波上的信号变化量。
如此,本实施例使用两路线缆进行传输,而不需要复杂的串并转换器件,简化了系统的布线和维护,减少了线缆的数量和成本。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如上所述的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装置,该系统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单元”、“子单元”等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在以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系统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应用于车载通信系统,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和接收端构成通信双方,该通信装置包括:信息协商模块51和数据传输模块52,其中:
信息协商模块51,用于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
数据传输模块52,用于在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设备信息时,基于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其中,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信息协商模块51还用于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参数,计算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的传输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装置中通信双方之间传输的数据的帧格式包括参数帧和可变长度的数据帧;参数帧的内容包含帧类型、数字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通信装置中的参数帧始终由中心位置的子载波承载,其中,位置数量为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最小带宽对应下的子载波数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信息协商模块51还用于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令发送端以最小传输速率向接收端发送请求参数帧,请求参数帧的类型被配置为协商请求,数字调制方式被配置为发送端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被配置为发送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令接收端基于请求参数帧以最小传输速率向发送端发送应答参数帧,应答参数帧被配置为协商应答类型,数字调制方式被配置为接收端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被配置为接收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模块52还用于在发送端接收到接收端的设备信息时,基于接收到的设备信息配置参数帧的各项内容参数,并将数据帧添加在参数帧之后由发送端发送至接收端;基于第一调制方式在接收端处解调参数帧,得到参数帧的各项内容参数;并基于参数帧指示的各项内容参数,选择第二调制方式解调后续的数据帧,基于解调后的数据帧得到待传输数据。
其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通过两路相同阻抗的传输线连接,分别独立传输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输出的两路模拟信号。传输线外层设有屏蔽层,传输线和屏蔽层之间设有匹配电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模块52还用于将待发送数据经过数字调制后并行插入各子载波,并在导频位置插入导频信息;基于子载波和导频信息得到并行频域符号,基于逆离散傅里叶变换将频域符号转换到时域,生成串行的发送基带序列;将发送基带序列中插入保护间隔,得到发送时域序列;将发送时域序列的实部和虚部分离,生成实部序列和虚部序列,将实部序列和虚部序列分别进行数模变换,得到两路模拟信号,将两路模拟信号分别送入两路传输线中从发送端独立传输至接收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模块52还用于当接收端接收到两路模拟信号时,对两路模拟信号分别进行模数变换,并抽样生成接收时域序列,利用接收时域序列中重复出现的保护间隔进行时间同步和频率校正;经过时间同步和频率校正处理后,移除保护间隔,得到接收基带序列,将接收基带序列转换到频域,提取各个子载波,并基于子载波解调出待发送数据。
上述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涉及的用户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设备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等)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于分析的数据、存储的数据、展示的数据等),均为经用户授权或者经过各方充分授权的信息和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光存储器、高密度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阻变存储器(ReRAM)、磁变存储器(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MRAM)、铁电存储器(Ferroelectric Random Access Memory,FRAM)、相变存储器(Phase Change Memory,PCM)、石墨烯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等。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等。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数据库可包括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中至少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可包括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库等,不限于此。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处理器可为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图形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器、基于量子计算的数据处理逻辑器等,不限于此。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方法应用于车载通信系统,所述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和接收端构成通信双方,所述通信方法包括: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
在所述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所述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其中,所述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之前,还包括: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参数,计算所述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的传输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双方之间传输的数据的帧格式包括参数帧和可变长度的数据帧;所述参数帧的内容包含帧类型、数字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包括: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令所述发送端以最小传输速率向接收端发送请求参数帧,所述请求参数帧的类型被配置为协商请求,数字调制方式被配置为发送端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被配置为发送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
令所述接收端基于所述请求参数帧以最小传输速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应答参数帧,所述应答参数帧被配置为协商应答类型,所述数字调制方式被配置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阶调制方式,系统采样速率被配置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子载波个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所述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包括:
在所述发送端接收到所述接收端的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接收到的所述设备信息配置参数帧的各项内容参数,并将所述数据帧添加在所述参数帧之后由所述发送端发送至所述接收端;
基于第一调制方式在所述接收端处解调所述参数帧,得到所述参数帧的各项内容参数;并基于所述参数帧指示的所述各项内容参数,选择第二调制方式解调后续的所述数据帧,基于解调后的所述数据帧得到待传输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数帧始终由中心位置的子载波承载,其中,所述位置数量为所述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最小带宽对应下的子载波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包括:
所述发送端和所述接收端之间通过两路相同阻抗的传输线连接,分别独立传输所述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输出的两路模拟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独立传输所述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输出的两路模拟信号,包括:
将待发送数据经过数字调制后并行插入各子载波,并在导频位置插入导频信息;基于所述子载波和所述导频信息得到并行频域符号,基于逆离散傅里叶变换将所述频域符号转换到时域,生成串行的发送基带序列;将所述发送基带序列中插入保护间隔,得到发送时域序列;将所述发送时域序列的实部和虚部分离,生成实部序列和虚部序列,将所述实部序列和所述虚部序列分别进行数模变换,得到两路模拟信号,将所述两路模拟信号分别送入两路所述传输线中从发送端独立传输至所述接收端;
当所述接收端接收到两路所述模拟信号时,对两路所述模拟信号分别进行模数变换,并抽样生成接收时域序列,利用所述接收时域序列中重复出现的保护间隔进行时间同步和频率校正;经过所述时间同步和频率校正处理后,移除保护间隔,得到接收基带序列,将所述接收基带序列转换到频域,提取各个所述子载波,并基于所述子载波解调出所述待发送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外层设有屏蔽层,所述传输线和所述屏蔽层之间设有匹配电阻。
10.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车载通信系统,所述车载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和接收端;发送端和接收端构成通信双方,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协商模块,用于基于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以最小传输速率交换双方的设备信息;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在所述通信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接收到所述设备信息时,基于所述设备信息选择相应的传输速率和调制方式与另一方进行进一步通信,其中,所述通信双方通过传输线连接,以将正交频分复用基带系统生成的基带信号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传输。
CN202311262439.7A 2023-09-27 2023-09-27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69965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62439.7A CN116996543B (zh) 2023-09-27 2023-09-27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62439.7A CN116996543B (zh) 2023-09-27 2023-09-27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6543A true CN116996543A (zh) 2023-11-03
CN116996543B CN116996543B (zh) 2024-01-09

Family

ID=88534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62439.7A Active CN116996543B (zh) 2023-09-27 2023-09-27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9654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3411A (ja) * 2001-07-09 2003-01-24 Victor Co Of Japan Ltd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信号生成装置、及び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信号復号装置
CN1588937A (zh) * 2004-08-26 2005-03-02 浙江大学 具有可变子载波数目的自适应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和系统
US20090279626A1 (en) * 2008-05-07 2009-11-12 Xianbin Wa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aptiv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ing Precoded Cyclic Prefix
CN102546515A (zh) * 2012-02-14 2012-07-04 北京邮电大学 光正交频分复用变速率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08243139A (zh) * 2018-01-18 2018-07-03 重庆邮电大学 自适应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法及系统
CN111327348A (zh) * 2020-03-09 2020-06-23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有线信号传输设计方法
RU2739940C1 (ru) * 2020-05-14 2020-12-3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о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истем управления и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ики» Способ адаптивной модуляции для систем связи, использующих сигналы с ортогональным частотным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ем
CN114143154A (zh) * 2022-02-07 2022-03-04 北京大学 基于ofdm调制的单对双绞线以太网传输系统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3411A (ja) * 2001-07-09 2003-01-24 Victor Co Of Japan Ltd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信号生成装置、及び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信号復号装置
CN1588937A (zh) * 2004-08-26 2005-03-02 浙江大学 具有可变子载波数目的自适应正交频分复用传输方法和系统
US20090279626A1 (en) * 2008-05-07 2009-11-12 Xianbin Wa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aptiv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ing Precoded Cyclic Prefix
CN102546515A (zh) * 2012-02-14 2012-07-04 北京邮电大学 光正交频分复用变速率传输系统和方法
CN108243139A (zh) * 2018-01-18 2018-07-03 重庆邮电大学 自适应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方法及系统
CN111327348A (zh) * 2020-03-09 2020-06-23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有线信号传输设计方法
RU2739940C1 (ru) * 2020-05-14 2020-12-30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о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систем управления и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ики» Способ адаптивной модуляции для систем связи, использующих сигналы с ортогональным частотным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ем
CN114143154A (zh) * 2022-02-07 2022-03-04 北京大学 基于ofdm调制的单对双绞线以太网传输系统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蔡慧;蔡惠智;刘云涛;邓红超;: "一种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的研究", 海洋技术, no. 03 *
郭勇;龙磊;白冬林;: "基于可变速率OFDM系统的MATLAB仿真实现", 信息通信, no. 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96543B (zh) 2024-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02875B (zh) 用于多载波系统的自适应穿孔技术
US11212705B2 (en) Extra high throughput preamble
KR101783928B1 (ko) Wlan 프레임 헤더 내 신호 필드의 변조
US7706455B2 (en) Multicarrier transmitter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uncturing bits for pilot tones
JPH0834443B2 (ja) 端数ビットレートのためのトレリス符号化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7948113B (zh) 基于三维信号插入降低ofdm系统峰均功率比的方法及系统
EP4142381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dentifying packet in wireless lan system
US9344232B2 (en) Mobi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ultiple bandwidth operation with tone count selection
CN101222469B (zh) 子载波映射方法及系统
CN104243383B (zh) 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16996543B (zh) 基于正交频分复用的车载以太网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2783112B (zh) 数据调制
CN103959696A (zh) 用于执行交织的系统、方法和设备
CN106533610A (zh) 基于双载波调制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11514786A (ja) データ転送率を増加させ、且つ信頼性を改善するためにofdmシステムにおいて保護トーンを使用するための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JP2011514113A (ja) Ofdm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シンボルのプレコーディング及びプレデコーディングの加速のための方法
CN107276954B (zh) 一种基带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665927B (zh) 一种适用于快变信道下的多天线差分空间调制方法
EP4054138A1 (en) Duplicated-mode dual-carrier modulation with coordinate interleaving
EP3989501A1 (en) Dual carrier index modulation (dc-im) ofdm
CN103916353A (zh) 一种降低峰均比的方法及装置
CN102511154B (zh) 调制发送方法、装置及通信系统
US20040190439A1 (en) Method and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the secure transmiss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CN117411596A (zh) 解调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