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81066A -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及其所进行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及其所进行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81066A
CN116981066A CN202310901458.3A CN202310901458A CN116981066A CN 116981066 A CN116981066 A CN 116981066A CN 202310901458 A CN202310901458 A CN 202310901458A CN 116981066 A CN116981066 A CN 1169810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bandwidth portion
location
base station
off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0145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佐佐木自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981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810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7Variable allocation of band or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2Hopping in multicarrie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68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up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26Division using four or more dim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使第一终端设备与该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带宽部分无关地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根据本发明的基站(100)包括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进行通信的通信处理单元(141),该带宽部分被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使用,其中该带宽部分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Description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及其所进行的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7月4日、申请号为2018800491315、发明名称为“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所进行的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站、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系统。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中,正进行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新空口(NR)的规范的研究。NR与作为现有移动通信系统的长期演进(LTE)有很大不同,并且在NR中,各终端设备的发送和接收带宽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参见非专利文献1、2和3)。
此外,在一般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用于指示下行链路中所接收到的数据是否被正确解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ARQ-ACK)信息。在NR中,使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作为用于发送包括该HARQ-ACK信息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的物理信道。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基站从预先向终端设备通知的候选中动态地确定PUCCH资源,并向终端设备通知该PUCCH资源。
NR中所使用的PUCCH预期具有与LTE中所使用的PUCCH格式1/1a/1b相同的结构。一个具体的共通点是支持时隙内的跳频。在这种PUCCH的发送中进行跳频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内进行发送频带的再调谐,这是因为例如如非专利文献1中所述,在NR中,各终端设备的最大发送带宽可能是不同的。具体地,最大发送带宽小于上行链路系统带宽的终端设备可能需要通过进行上述再调谐、使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两个边缘来进行跳频。
这里,例如如非专利文献4中所述,随着中心频率的变化,再调谐需要50微秒至200微秒的时间。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04061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AN WG1“LS on UE RF Bandwidth Adaptation in NR”,3GPP TSGRAN WG1 Meeting#87.Reno,USA,14-18 November 2016.R1-1613663
[非专利文献2]RAN WG1 NR Ad-Hoc#2“Bandwidth part configuration andfrequency resource allocation”,3GPP TSG RAN WG1 NR Ad-Hoc#2.Qingdao,P.R.China27th-30th June 2017.R1-1710164
[非专利文献3]RAN WG1“Further views on wider bandwidth operations forNR”,3GPP TSG RAN WG1 Meeting#89.Hangzhou,P.R.China 15th-19th May 2017.R1-1708494
[非专利文献4]RAN WG4“Reply LS on UE RF Bandwidth Adaptation in NR”,3GPP TSG RAN WG1 Meeting#88bis.Spokane,USA,3-7 April 2017.R1-1704179(R4-1702029)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为了进行再调谐,例如需要插入保护时间段。结果,可用于PUCCH的发送的通信资源减少,这可能导致覆盖范围缩小。
本发明的示例性目的是提供基站、终端设备、第一终端设备、方法、程序、记录介质和系统,其使得第一终端设备能够与该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带宽部分无关地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一种基站包括:通信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基站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用于识别所述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相对资源的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相对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为了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而使用的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一种终端设备包括:通信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其中,所述终端设备被配置为从所述基站接收用于识别所述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相对资源的第一控制信息,所述相对资源是为了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而使用的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一种基站包括:通信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一种第一终端设备包括:通信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一种第一方法包括: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一种第二方法包括: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第一程序是用于使处理器执行以下操作的程序: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第二程序是用于使处理器执行以下操作的程序: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第一记录介质是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上记录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第二记录介质是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上记录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一种系统包括:基站,其包括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处理单元,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以及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其包括被配置为在所述带宽部分中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通信处理单元,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方面,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与该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带宽部分无关地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注意,代替以上有益效果或者与以上有益效果一起,本发明还可以发挥其它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针对一个时隙包括14个OFDM符号的情况的长PUCCH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针对一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的情况的长PUCCH的示例性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Δ移位、循环移位编号u和正交覆盖码编号c的组合的示例的图。
图4是针对一个终端设备在长PUCCH上发送HARQ-ACK信息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最大发送带宽小于上行链路系统带宽的终端设备A~D各自进行跳频的资源位置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系统1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100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00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具体示例的子频带的图。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具体示例的子频带的图。
图11是示出针对终端组A设置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12是示出针对终端组B设置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13是示出终端组A和终端组B各自使用的长PUCCH的位置的图。
图14是示出子频带或候选频带内的长PUCCH资源的相对资源编号的具体示例的图。
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100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00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系统
100 基站
200 终端设备
141,150,231,240 通信处理单元
143 信息获得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注意,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应用相同或相似说明的元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由此可以省略重复说明。
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1.相关技术
2.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要
3.系统的结构
4.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4.1.基站的结构
4.2.终端设备的结构
4.3.技术特征
4.4.具体示例
5.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5.1.基站的结构
5.2.终端设备的结构
5.3.技术特征
6.其它示例性方面
<<1.相关技术>>
作为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相关的技术,主要说明了NR中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
在NR中,存在具有不同持续时间的两种PUCCH,即具有短持续时间的PUCCH(以下称为“短PUCCH”)和具有长持续时间的PUCCH(以下称为“长PUCCH”)。
两种PUCCH中的长PUCCH包括4至14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长PUCCH旨在主要用于覆盖范围改善。
此外,在长PUCCH上所发送的UCI的位数等于或小于2的情况下,考虑到迄今为止的协议,长PUCCH预期具有与LTE的PUCCH格式1/1a/1b相同的结构。
具体的共通点是对于时隙中的跳频的支持、要用作HARQ-ACK信息的调制方式的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或正交相移键控(QPSK)、按序列在时域中重复的调制符号的相乘、以及时域的正交覆盖码对UCI和参考信号(RS)的适用性。
注意,时隙是NR中的调度单位之一。在正常循环前缀(CP)的情况下,一个时隙包括7个或14个OFDM符号。
一个资源块(RB)包括频域上连续的12个子载波。注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RB”作为“频域中的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这是因为NR中的RB的时间段尚未定义。另外,这里所指的“RB”可被称为“物理资源块(PRB)”。
图1是示出针对一个时隙包括14个OFDM符号的情况的长PUCCH的示例性结构的图。具体地,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性结构中,14个OFDM符号用于长PUCCH的发送。在一个时隙中的所有OFDM符号可以用于上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下,实现具有这种结构的长PUCCH。
另一方面,在图1的(B)所示的示例性结构中,10个OFDM符号用于长PUCCH的发送。这是使用时分双工(TDD)的时隙结构的一个示例。具体地,在时隙的起点处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之后,插入从下行链路切换到上行链路所需的保护时间段。随后,在时隙的终点处发送短PUCCH和/或探测参考信号(SRS)。总共有4个OFDM符号用于这种发送,其余10个OFDM符号用于长PUCCH的发送。
图2是示出针对一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的情况的长PUCCH的示例性结构的图。在图2的(A)所示的示例性结构中,7个OFDM符号用于长PUCCH的发送。在图2的(B)所示的示例性结构中,4个OFDM符号用于长PUCCH的发送。
可以在长PUCCH中所包括的一个RB中复用多个终端设备所用的UCI。这种复用是通过各终端所使用的循环移位和正交覆盖码的不同组合来实现的。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说明而假定针对LTE的PUCCH格式1/1a/1b的复用方法。
首先,通过针对UCI和RS的发送使用恒包络零自相关(CAZAC)序列来实现利用循环移位的复用。CAZAC序列具有如下的性质:在循环移位值不为零的情况下,自相关值为零。循环移位表示按顺序将序列终点处的元素移位至起点的移位处理。CAZAC序列的一个示例是Zadoff-Chu序列。此外,在LTE中,对于序列长度为12或24的情况,使用计算机生成的序列(CGS)作为CAZAC序列。
在除CP部分之外的一个OFDM符号的时间段的十二分之一用ΔT表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进行u×ΔT(u是0至11之间的整数)的循环移位来复用最多十二个UCI和RS。这里,为了保持终端之间的正交性,需要循环移位之间的最小间隙大于传播信道的最大延迟路径。在LTE中,通过使用小区内共通的参数Δshiftshift=1、2、3)来调整循环移位之间的最小间隙Δshift×ΔT。因此,利用循环移位的最大复用数为12/Δshift
利用正交覆盖码的复用是通过在多个OFDM符号上对UCI和RS进行分块扩频来实现的。使用正交覆盖码使得能够通过分块扩频实现与序列长度相同数量的复数符号的复用。这里,正交覆盖码在跳频前后独立地应用于相应的UCI和RS,并且其序列长度等于被分配给UCI和RS各自的OFDM符号数。结果,最大复用数是在跳频前后分配给UCI和RS各自的OFDM符号数的最小值。
在图1的(A)所示的示例性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正交覆盖码的最大复用数为3,而在图1的(B)所示的示例性结构的情况下,利用正交覆盖码的最大复用数为2。另一方面,在图2的(A)和图2的(B)分别所示的示例性结构中,由于RS在跳频后包括单个OFDM符号,因此不进行利用正交覆盖码的复用。
针对长PUCCH的一个RB的复用UCI的数量(表示为N)由利用循环移位的最大复用数和利用正交覆盖码的最大复用数的乘积表示。例如,在利用循环移位的最大复用数为4(即Δshift=3)、并且利用正交覆盖码的最大复用数为3的情况下,针对一个RB可以复用4×3=12个UCI。
图3是示出Δshift、循环移位编号u和正交覆盖码编号c的组合的示例的图。可以通过选择如图3所示的组合之一来对针对长PUCCH的一个RB可以复用的资源进行编号。注意,图3是一个示例,并且例如可以针对各小区进行不同的编号。
图4是针对一个终端设备在长PUCCH上发送HARQ-ACK信息的情况的示意图。基站在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上发送终端设备所用的数据,并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上发送包括该数据的分配信息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另一方面,终端设备在PDCCH上接收到终端设备所用的DCI之后,基于该DCI接收PDSCH上的数据。然后,终端设备在上行链路时隙中的长PUCCH上发送用于指示数据是否被正确解码的HARQ-ACK信息。
在NR中,对于终端设备,针对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分别设置包括连续RB的带宽部分。注意,针对带宽部分设置的RB数等于或小于各个终端设备所支持的最大带宽。针对各个终端设置一个或多个带宽部分。终端设备在所设置的带宽部分的活动下行链路带宽部分内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并使用所设置的带宽部分的活动上行链路带宽部分来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2.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要>>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概要。
(1)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由于各终端设备的最大发送带宽在NR中可能不同,因此在长PUCCH的发送中进行跳频的情况下,频域中的跳跃间隙可能因终端设备而不同。例如,最大发送带宽小于上行链路系统带宽的终端设备可以针对长PUCCH的发送而进行向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边缘以外的区域的跳频。
图5是示出最大发送带宽小于上行链路系统带宽的终端设备A~D各自进行跳频的资源位置的具体示例的图。如图5所示,可能存在片段化资源。这种片段化资源的存在可能导致PUSCH资源分配的灵活性降低。
另外,在NR中约定使用循环前缀正交频分复用(CP-OFDM)和离散傅立叶变换扩频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这两者作为上行链路发送波形。此外,假定在使用DFT-s-OFDM作为PUSCH的发送波形的情况下仅支持连续的RB分配。
这里,在DFT-s-OFDM的情况下,考虑到上述的图5中所示的片段化RB的存在,可分配给一个终端设备的连续RB的数量受限。另外,在CP-OFDM的情况下,尽管可以进行非连续RB的分配,但是考虑到资源分配信息的开销,难以进行利用所有片段化RB的资源分配。因此,可能存在未使用RB数增加并且无线电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的可能性。
作为用以防止发生上述的片段化资源的方法,例如如以下参考文献中所公开的,提出了通过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中设置多个子频带来在存在于子频带边缘的资源上发送PUCCH。
[参考文献]CMCC“Discussion on subband-based PUCCH resource allocationand indication”,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NR Ad-Hoc#2.Qingdao,China,27-30June2017.R1-1710782
然而,在以上参考文献中,没有公开对子频带的RB数和频域起始位置设置限制。因此,如果具有任意数量的RB的子频带可以位于频域中的任意位置,则用于向终端设备通知与子频带有关的信息的开销将高。
这里,最大发送带宽小于上行链路系统带宽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进行用于切换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内的发送频带的再调谐、使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两个边缘来进行跳频。然而,对于伴随有中心频率的变化的再调谐,将需要例如50微秒至200微秒的时间。例如,为了进行这种再调谐,将需要插入保护时间段,并且可用于发送长PUCCH的OFDM符号数将减少,这可能导致覆盖范围缩小。
(2)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例如,基站包括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处理单元,该带宽部分能够被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该带宽部分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包括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通信处理单元,该带宽部分能够被第一终端设备使用,其中该带宽部分包括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与该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带宽部分无关地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更具体地,即使第一终端设备的带宽部分小于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注意,上述的技术特征是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并且当然,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上述的技术特征。
<<3.系统的结构>>
参考图6来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系统1的示意结构的示例。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系统1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说明图。根据图6,系统1包括基站100、终端设备200A和终端设备200B。以下,终端设备200A和终端设备200B各自被统称为终端设备200。
例如,系统1是符合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标准的系统。更具体地,例如,系统1可以是符合LTE/LTE-Advanced/LTE-Advanced Pro和/或系统架构演进(SAE)的标准/规格的系统。可选地,系统1可以是符合5G/新空口(NR)的标准/规格的系统。可以理解,系统1不限于这些示例。
(1)基站100
基站100是无线电接入网(RAN)的节点,并且与位于覆盖区域中的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200A和终端设备200B)进行无线通信。
例如,基站100可以是演进型节点B(eNB)、5G中的下一代节点B(gNB)或发送接收点(TRP)。基站100可以包括多个单元(或多个节点)。多个单元(或多个节点)可以包括进行较高协议层的处理的第一单元(或第一节点)和进行较低协议层的处理的第二单元(或第二节点)。作为示例,第一单元可被称为中央/中央单元(CU),并且第二单元可被称为分布式单元(DU)或接入单元(AU)。作为另一示例,第一单元可被称为数字单元(DU),并且第二单元可被称为无线电单元(RU)或远程单元(RU)。数字单元(DU)可以是基带单元(BBU),并且RU可以是远程无线电头端(RRH)或远程无线电单元(RRU)。用于指代第一单元(或第一节点)和第二单元(或第二节点)的术语当然不限于这些示例。可选地,基站100可以是单个单元(或单个节点)。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00可以是多个单元中的一个(例如,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并且可以连接至多个单元中的另一个(例如,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的另一个)。
(2)终端设备200
终端设备200与基站进行无线通信。例如,在终端设备200位于基站100的覆盖区域中的情况下,终端设备200与基站100进行无线通信。例如,终端设备200是用户设备(UE)。作为“终端设备”的替代,终端设备200可被称为“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终端”、“用户设备”、“用户终端”或“移动站”等。
例如,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终端设备200A具有与终端设备200B不同的最大接收带宽和不同的最大发送带宽。更具体地,终端设备200A具有与终端设备200B相比更小的最大接收带宽和更小的最大发送带宽。如所述,在系统1中,具有不同最大接收带宽/最大发送带宽的终端设备共存。
<<4.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参考图7至图14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
<4.1.基站的结构>
参考图7来说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100的结构的示例。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100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框图。根据图7,基站100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网络通信单元120、存储单元130和处理单元140。
(1)无线通信单元110
无线通信单元110无线地发送和接收信号。例如,无线通信单元110从终端设备接收信号并向终端设备发送信号。
(2)网络通信单元120
网络通信单元120从网络接收信号并向网络发送信号。
(3)存储单元130
存储单元130临时或永久地存储用于基站100的操作的程序(指令)和参数以及各种数据。程序包括用于基站100的操作的一个或多个指令。
(4)处理单元140
处理单元140提供基站100的各种功能。处理单元140包括通信处理单元141和信息获得单元143。注意,处理单元140还可以包括除这些构成组件之外的构成组件。换句话说,处理单元140还可以进行除这些构成元件的操作之外的操作。通信处理单元141和信息获得单元143的具体操作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例如,处理单元140(通信处理单元141)经由无线通信单元110来与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200)进行通信。
(5)示例性实现
无线通信单元110可以通过天线和射频(RF)电路等实现,并且天线可以是定向天线。网络通信单元120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和/或网络接口卡等实现。存储单元130可以通过存储器(例如,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易失性存储器)和/或硬盘等实现。处理单元140可以通过诸如基带(BB)处理器和/或其它类型的处理器等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通信处理单元141和信息获得单元143可以通过同一处理器实现,或者可以通过不同处理器单独实现。存储器(存储单元130)可被包括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或者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之外。
基站10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程序(指令)的存储器、以及能够执行程序(指令)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执行程序以进行处理单元140的操作(通信处理单元141和/或信息获得单元143的操作)。程序可以是使处理器执行处理单元140的操作(通信处理单元141和/或信息获得单元143的操作)的程序。
注意,基站100可以是虚拟化的。换句话说,基站100可被实现为虚拟化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00(虚拟化机器)可以在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的物理机(硬件)和管理程序上作为虚拟机运行。
<4.2.终端设备的结构>
参考图8来说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00的结构的示例。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00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框图。根据图8,终端设备200包括无线通信单元210、存储单元220和处理单元230。
(1)无线通信单元210
无线通信单元210无线地发送和接收信号。例如,无线通信单元210从基站接收信号并向基站发送信号。
(2)存储单元220
存储单元220临时或永久地存储用于终端设备200的操作的程序(指令)和参数以及各种数据。程序包括用于终端设备200的操作的一个或多个指令。
(3)处理单元230
处理单元230提供终端设备200的各种功能。处理单元230包括通信处理单元231。注意,处理单元230还可以包括除这些构成组件之外的构成组件。换句话说,处理单元230还可以进行除这些构成元件的操作之外的操作。通信处理单元231的具体操作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例如,处理单元230(通信处理单元231)经由无线通信单元210来与基站(例如,基站100)进行通信。
(4)示例性实现
无线通信单元210可以通过天线和射频(RF)电路等实现。存储单元220可以通过存储器(例如,非易失性存储器和/或易失性存储器)和/或硬盘等实现。处理单元230可以通过诸如基带(BB)处理器和/或其它类型的处理器等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通信处理单元231可以通过同一处理器实现,或者可以通过不同处理器单独实现。存储器(存储单元220)可被包括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或者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之外。作为一个示例,处理单元230可以在片上系统(SoC)中实现。
终端设备20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程序(指令)的存储器、以及能够执行程序(指令)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执行程序以进行处理单元230的操作(通信处理单元231的操作)。程序可以是使处理器执行处理单元230的操作(通信处理单元231的操作)的程序。
<4.3.技术特征>
接着,说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特征。
基站100(通信处理单元141)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进行通信,该带宽部分能够被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使用。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的通信处理单元231)在带宽部分中与基站100进行通信。该带宽部分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根据这种结构,例如,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可以与该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所使用的带宽部分无关地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100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更具体地,即使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的带宽部分小于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也可以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100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1)带宽部分
带宽部分可以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所使用的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这里,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各自可以在频率方向上彼此分离。
例如,在为了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而进行跳频的情况下,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中的一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可以是用于在跳频前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而另一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可以是用于在跳频后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区域。
另外,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包括多个子频带,并且多个子频带各自包括在频率方向上连续的多个资源块。在具有这种结构的上行链路系统频带中,带宽部分包括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或多个子频带。
另外,带宽部分可以是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或多个。也就是说,带宽部分的大小和位置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子频带确定。
此外,带宽部分可被配置为对应于特定的数理结构。特定的数理结构可以是基于子载波间距、发送时间间隔(TTI)和循环前缀(CP)类型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的参数。另外,可以针对每个分量载波(CC),对终端设备半静态地设置一个或多个带宽部分。
注意,在针对一个终端设备设置多个带宽部分的情况下,可以针对这多个带宽部分分别设置不同的数理结构。可以例如通过将基本子载波间距f0设置为15kHz以及将其它子载波间距设置为fsc=2n×f0等来将不同的数理结构设置为可伸缩值。也就是说,子载波间距可以是2的幂的可伸缩值。另外,可以针对多个带宽部分中的各带宽部分设置不同的CP类型。也就是说,可以针对各带宽部分设置正常CP和扩展CP中的任一个。
此外,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所使用的带宽部分可以包括与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不同的第二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B)所使用的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子频带中的一个或多个。
具体子频带的示例性结构将在后面说明。
(2)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物理上行链路信道区域位于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子频带内。
例如,在带宽部分包括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的情况下,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这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子频带内。
注意,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可以位于这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的边缘处的子频带内。这里,边缘处的子频带是这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在频率方向上最低的子频带、或者这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在频率方向上最高的子频带。
这里,在带宽部分如上所述包括在频率方向上彼此分离的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的情况下,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例如是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和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示例,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和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不同的子频带内。也就是说,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子频带内,并且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子频带内,其中这一个子频带与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子频带不同。注意,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和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不限于以上情况,并且可以包括在同一子频带内的在频率方向上彼此分离的位置处。
此外,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子频带内的预定部分中。这里,该预定部分是子频带的边缘处的部分、或者与子频带的边缘相隔预定间隙的部分。例如,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可以位于子频带边缘和与该边缘相隔子频带带宽的20%、25%和/或50%的部分之间。
-候选频带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可以位于带宽部分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中的一个候选频带内。这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各自是带宽部分内的一个子频带、或者带宽部分内的在频率方向上连续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
例如,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和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的具体位置如下。例如,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包括一个子频带的情况下,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该子频带的边缘处,并且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该子频带的另一边缘处。另一方面,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包括在频率方向上连续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的情况下,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候选频带的边缘处的子频带内,并且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候选频带的另一边缘处的子频带内。
(3)控制信息
基站100(信息获得单元143)获得用于指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的第一控制信息,并且基站100(通信处理单元141)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发送第一控制信息。
如上所述,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子频带内的情况下,将用于指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子频带的控制信息用作第一控制信息。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带宽部分内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中的一个候选频带内的情况下,将用于指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控制信息用作第一控制信息。
具体地,例如,以下两种类型的索引用作第一控制信息。首先,一种索引是用于识别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内的多个候选频带中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索引(以下称为绝对索引)。另一种索引是用于识别带宽部分内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中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索引(以下称为相对索引)。
例如,在基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约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候选频带的边缘处的子频带内的情况下,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可以通过基于索引识别候选频带来指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子频带。
另外,例如,基站100(通信处理单元141)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发送包括索引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基站100(通信处理单元141)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发送包括索引的媒体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
如上所述,在通过第一控制信息来识别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情况下,基站100(信息获得单元143)可以获得用于指定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的第二控制信息。然后,基站100(通信处理单元141)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发送第二控制信息。
具体地,基站100(通信处理单元141)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发送包括第二控制信息的MAC控制元素。注意,基站100(通信处理单元141)可以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发送包括第二控制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消息。
<4.4.具体示例>
接着,说明在系统1中进行的处理的具体示例。
(1)子频带的具体示例
-第一具体示例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一具体示例的子频带的图。在第一具体示例中,如图9中所述,通过将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均等地分割子频带数Nsb来设置子频带。注意,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RB数NUL RB不可被Nsb整除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示例,按照下式,子频带的RB数之间的差可以等于或小于1:
[数学式1]
其中Nsb RB(n)表示第n个子频带的RB数。
作为一个示例,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RB数NUL RB为275、并且子频带数Nsb为10的情况下,根据上式,P=5。也就是说,第0至第4个子频带各自包括28个RB,并且第5至第9个子频带各自包括27个RB。
另外,可以指派各子频带的RB数NRB。这里,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RB数NUL RB不可被NRB整除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示例,位于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任一边缘处的子频带的RB数可以是NUL RB mod NRB
-第二具体示例
图10是示出根据第二具体示例的子频带的图。在第二具体示例中,如图10所示设置保留区域。
这里,保留区域是用于确保每个终端设备的静态长PUCCH资源的区域。具体地,例如,保留区域用作供终端设备向基站发送任何请求(例如调度请求(SR)和波束故障恢复请求)用的长PUCCH资源,以及用作用于发送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CSI)的长PUCCH资源。优选使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两个边缘处的RB作为保留区域的这种长PUCCH资源。这是为了避免由于上行链路系统频带被静态分配的资源分离而引起的可动态分配的连续RB的数量的减少。
因此,在第二具体示例中,如图9所示,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两边缘处的总共Nrsv RB个RB是保留区域。另外,在第二具体示例中,将从上行链路系统频带中排除Nrsv RB个RB之外的RB数利用子频带数Nsb来进行均等分割。注意,在N’UL RB不可被Nsb整除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示例,按照下式,子频带的RB数之间的差可以等于或小于1:
[数学式2]
其中N’sb RB(n)表示第n个子频带的RB数。
作为一个示例,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RB数NUL RB为275,子频带数Nsb为10,并且包括从各频带边缘的4个RB的总共8个RB是保留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式,P’=7。也就是说,第0至第6个子频带各自包括27个RB,并且第7至第9个子频带各自包括26个RB。
另外,可以指派每个子频带的RB数NUL RB。这里,在从上行链路系统频带中排除这Nrsv RB个RB之外的RB数N’UL RB不可被NRB整除的情况下,作为示例,通过从上行链路系统频带中排除Nrsv RB个RB所获得的频带中的任一边缘处的子频带的RB数可以是N’UL RB mod NRB
-子频带的结构的通知
可以针对各小区、各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所属的各组发送子频带数Nsb或各子频带的RB数NRB。另外,子频带数Nsb或各子频带的RB数NRB可被包括在剩余最小系统信息(RMSI)中,以及/或者可被包括在RRC消息中。
另外,在允许增加开销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各子频带的起始RB的位置和连续RB的数量。
(2)候选频带的具体示例
当基站100针对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设置带宽部分时,基站100例如设置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然后,在针对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设置的带宽部分变为活动的情况下,基站100识别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中的一个候选频带,并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通知用于指示所识别出的候选频带的信息作为第一控制信息。然后,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使用位于基站100向第一终端设备通知的候选频带的两个边缘处的子频带内的RB来发送长PUCCH。
例如,通过子频带的起始位置SBstart和连续子频带数LCSBs的组合来唯一地识别候选频带。可以通过下式来计算唯一指定该组合的设置值X:
[数学式3]
如果:
则:X=Nsb(LCSBs-1)+SBstart
否则:X=Nsb(Nsb-LCSBs+1)+(Nsb-1-SBstart)
其中设置值X的位数如下:
[数学式4]
注意,基站100可以不设置候选频带,并且可以使用MAC控制元素和/或DCI直接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通知设置值X。对于这种通知方式,例如,在子频带数Nsb为10的情况下,将需要6位来发送设置值X。特别地,在使用DCI通知设置值X的情况下,6位是高开销。
因此,基站100预先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通知用于指定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的第二控制信息。然后,基站100使用MAC CE和/或DCI,向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仅发送用于识别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中的一个候选频带的索引(第一控制信息)。这使得可以减少用于识别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位数。
接着,说明针对带宽部分不同的两种类型的终端组设置的候选频带。首先,针对终端组A设置具有与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相同的带宽的带宽部分,并且针对终端组B设置具有比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小的带宽的带宽部分。作为一个示例,如果上行链路系统带宽为50MHz,则终端组A包括最大发送带宽为50MHz的多个终端设备,并且终端组B包括最大发送带宽为25MHz的多个终端设备。例如,终端组B中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A),并且终端组A中包括第二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B)。注意,因为带宽部分的带宽等于或小于终端设备的最大发送带宽,因此终端组B可以包括最大发送带宽为50MHz的终端设备。
图11是示出针对终端组A设置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的具体示例的图。在如图11所示针对终端组A设置了8个候选频带的情况下,给出下表1的设置值表并将该设置值表作为第二控制信息发送。例如,RRC消息和/或MAC CE可以用作设置值表的通知方法。
[表1]
/>
基站100使用MAC CE和/或DCI来向终端组A通知这些候选频带中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索引m。由于该通知所需的位数为3,因此与如上所述使用6位直接通知设置值X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位数。
图12是示出针对终端组B设置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的具体示例的图。如图12所示,在针对终端组B设置了四个候选频带的情况下,设置值X可以由例如绝对索引或相对索引指派。
在图1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例如,绝对索引可以基于唯一地识别包括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中的各子频带#0~#9的绝对子频带编号来识别各候选频带。另外,例如,相对索引可以基于唯一地识别包括在带宽部分中的各子频带(#0)~(#3)的相对子频带编号来识别各候选频带。
在使用绝对索引的情况下,给出下表2的设置值表并将该设置值表作为第二控制信息发送。这里,“子频带的起始位置SBstart”表示基于绝对子频带编号的起始位置。例如,RRC消息和/或MAC CE可以用作设置值表的通知方法。
[表2]
在使用相对索引的情况下,给出下表3的设置值表并将该设置值表作为第二控制信息发送。这里,“子频带的起始位置SBstart”表示基于相对子频带编号的起始位置。例如,RRC消息和/或MAC CE可以用作设置值表的通知方法。
[表3]
如由表2和表3明显看出,通知设置值表所需的位数在使用绝对索引的情况下为6×4=24,并且在使用相对索引的情况下为4×4=16。因此,在位数可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相对索引来减少位数。另一方面,在使用绝对索引的情况下,存在如下优点:可以独立地进行带宽部分的设置和设置值表的通知。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通知示例
在向终端组A和终端组B分别通知了设置值表之后,基站100向终端设备通知用于发送HARQ-ACK信息的候选频带的索引m,即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所在的候选频带的索引m。
作为该索引m的通知方法,可以使用用于调度与HARQ-ACK信息相对应的PDSCH的DCI。这使得能够针对PDSCH的每次发送(即,HARQ-ACK信息的每次发送)动态地通知索引m,并能够实现灵活的上行链路调度。
另外,可以设置系统,使得在DCI包括重复次数的情况下,针对与重复次数相对应的子帧数动态地切换索引m。此外,DCI可以包括用于指示针对与重复次数相对应的子帧数动态地切换索引m的控制信息。注意,索引m在重复发送的子帧之间可以不同,并且用于指示该索引的控制信息可被包括在DCI中。
注意,在不需要动态控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RRC消息和/或MAC CE来发送索引m。
图13是示出终端组A和终端组B各自使用的长PUCCH的位置的图。在图13所示的示例性通知中,假定向终端组A通知索引m=2、3、6,并且向终端组B通知索引m=3。在子频带编号(在图13的示例中为绝对子频带编号)为#0至#2的频带、子频带编号为#3至#6的频带、以及子频带编号为#7至#9的频带各自中,长PUCCH以外的部分可以用作可被分配用于PUSCH发送的连续频带。
如上所述,尽管终端组A和终端组B具有彼此不同的活动带宽部分,但是可以通过使用位于共通子频带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来集中分配共通子频带的边界附近的所有长PUCCH。这使得可以高效地复用长PUCCH,并抑制无线电资源的片段化。
-子频带或候选频带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示例性放置
终端设备需要指定用于发送HARQ-ACK信息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子频带或候选频带以及该子频带或该候选频带内的长PUCCH资源所用的相对资源编号。通过该相对资源编号,可以指定子频带或候选频带内的相对RB编号以及RB内的资源编号。RB内的资源编号可以指定要应用于长PUCCH的循环移位编号和/或正交覆盖码编号。
注意,在进行跳频的情况下,该相对资源编号可以指定跳频前的子频带或候选频带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的相对位置和跳频后的子频带或候选频带内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的相对位置中的至少任一个。
图14是示出子频带或候选频带内的长PUCCH资源所用的相对资源编号的具体示例的图。
该相对资源编号可以基于与发送同HARQ-ACK信息相对应的PDSCH的资源有关的信息隐式地确定。这种信息的示例是调度PDSCH所利用的开头OFDM符号编号、开头RB编号、最终OFDM符号编号或最终RB编号、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另外,相对资源编号可以基于与发送用于调度PDSCH的DCI的PDCCH资源有关的信息隐式地确定。这种信息的示例是发送PDCCH所利用的开头OFDM符号编号、开头RB编号、最终OFDM符号编号、最终RB编号、资源单元组(REG)的开头或最终索引、或控制信道单元(CCE)索引的开头或最终索引、或它们的任意组合。
另外,相对资源编号可以直接在MAC CE和/或DCI中指派。
此外,相对资源编号的一部分可以在MAC CE和/或DCI中直接指派,并且其余部分可以以上述的隐式方式确定。
可以针对每个终端、或为终端设置的每个带宽部分或候选频带半静态地指派长PUCCH发送时的跳频的开/关(on/off)。可选地,可以通过在DCI中包括用于指示跳频的开/关的标志来进行动态指派。
<<5.第二示例性实施例>>
接着,参考图15和图16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上述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是具体示例性实施例,而第二示例性实施例是更一般化的示例性实施例。
<5.1.基站的结构>
参考图15来说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100的结构的示例。图15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基站100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框图。根据图15,基站100包括通信处理单元150。通信处理单元150的具体操作将在后面说明。
通信处理单元150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BB处理器和/或其它类型的处理器等)和存储器实现。存储器可被包括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或者可以位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之外。
基站10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程序(指令)的存储器、以及能够执行程序(指令)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执行程序以进行通信处理单元150的操作。程序可以是使处理器执行通信处理单元150的操作的程序。
注意,基站100可以是虚拟化的。换句话说,基站100可被实现为虚拟化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基站100(虚拟化机器)可以在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的物理机(硬件)和管理程序上作为虚拟机运行。
注意,当然,基站100还可以包括通信处理单元150以外的构成组件。例如,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基站100还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网络通信单元120和/或存储单元130,以及/或者还可以包括其它构成组件。
<5.2.终端设备的结构>
参考图16来说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00的结构的示例。图16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终端设备200的示意结构的示例的框图。根据图16,终端设备200包括通信处理单元240。通信处理单元240的具体操作将在后面说明。
通信处理单元240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处理器(BB处理器和/或其它类型的处理器等)和存储器实现。存储器可被包括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或者可以位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之外。作为一个示例,通信处理单元240可以在SoC中实现。
终端设备200可以包括用于存储程序(指令)的存储器、以及能够执行程序(指令)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可以执行程序以进行通信处理单元240的操作。程序可以是使处理器执行通信处理单元240的操作的程序。
注意,当然,终端设备200还可以包括除通信处理单元240之外的构成组件。例如,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终端设备200还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210和/或存储单元220,以及/或者还可以包括其它构成组件。
<5.3.技术特征>
说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技术特征。
基站100(通信处理单元150)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进行通信,该带宽部分能够被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使用,并且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的通信处理单元240)在带宽部分中与基站100进行通信。该带宽部分包括第一终端设备(终端设备200)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例如,这使得:即使带宽部分在终端设备之间有所不同,第一终端设备也能够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更具体地,即使第一终端设备的最大发送带宽小,第一终端设备也可以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作为一个示例,与带宽部分、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和/或控制信息有关的说明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说明相同。因此,这里省略了重复说明。注意,在这种情况下,通信处理单元150可以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通信处理单元141那样操作,并且通信处理单元240可以如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通信处理单元231那样操作。
当然,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不限于这些示例。
<<6.其它示例性方面>>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示例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这些示例性实施例仅仅是示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可以提供包括这里所述的基站的构成元件(例如,通信处理单元和/或信息获得单元)的设备(例如,构成基站的多个设备(或单元)中的一个或多个设备(或单元)、或多个设备(或单元)其中之一的模块)。可以提供包括这里所述的终端设备的构成元件(例如,通信处理单元)的设备(例如,终端设备的模块)。此外,可以提供包括这些构成元件的处理的方法,并且可以提供用于使处理器执行这些构成元件的处理的程序。此外,可以提供在其上记录程序的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当然,这样的设备、模块、方法、程序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包括在本发明中。
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一些或全部可被描述为以下补充说明,但不限于以下说明。
(补充说明1)
一种基站,包括:
通信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补充说明2)
根据补充说明1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以及
所述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在频率方向上彼此分离。
(补充说明3)
根据补充说明1或2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包括多个子频带,以及
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或多个子频带。
(补充说明4)
根据补充说明3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多个子频带各自包括在频率方向上连续的多个资源块。
(补充说明5)
根据补充说明3或4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带宽部分是所述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或多个子频带。
(补充说明6)
根据补充说明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子频带内。
(补充说明7)
根据补充说明6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多个子频带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以及
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子频带内。
(补充说明8)
根据补充说明7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的边缘处的子频带内。
(补充说明9)
根据补充说明7或8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所述多个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包括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以及在频率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分离的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所述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子频带内,以及
所述第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子频带内,该一个子频带与所述第一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子频带不同。
(补充说明10)
根据补充说明7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带宽部分内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中的一个候选频带内,以及
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各自是所述带宽部分内的一个子频带、或者所述带宽部分内的在频率方向上连续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
(补充说明11)
根据补充说明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子频带内的预定部分中。
(补充说明12)
根据补充说明11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预定部分是在所述子频带的边缘处的部分。
(补充说明13)
根据补充说明11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预定部分是与所述子频带的边缘相隔预定间隙的部分。
(补充说明14)
根据补充说明5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带宽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不同的第二终端设备使用的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子频带中的一个或多个子频带。
(补充说明15)
根据补充说明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定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的第一控制信息。
(补充说明16)
根据补充说明15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包括多个子频带,
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多个子频带中的一个或多个子频带,
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带宽部分中所包括的子频带内,以及
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是用于指定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子频带的控制信息。
(补充说明17)
根据补充说明16所述的基站,其中,
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多个子频带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
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位于所述带宽部分内的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中的一个候选频带内,
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各自是所述带宽部分内的一个子频带、或者所述带宽部分内的在频率方向上连续的两个或更多个子频带,
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是用于识别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控制信息,以及
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定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的第二控制信息。
(补充说明18)
根据补充说明17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包括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的媒体接入控制即MAC控制元素。
(补充说明19)
根据补充说明17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包括所述第二控制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即RRC消息。
(补充说明20)
根据补充说明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是用于从所述上行链路系统频带内的多个候选频带中识别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索引。
(补充说明21)
根据补充说明17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息是用于从所述带宽部分内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候选频带中识别所述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所在的候选频带的索引。
(补充说明22)
根据补充说明20或21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包括所述索引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DCI。
(补充说明23)
根据补充说明20或21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通信处理单元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包括所述索引的媒体接入控制即MAC控制元素。
(补充说明24)
一种第一终端设备,包括:
通信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补充说明25)
一种方法,包括:
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补充说明26)
一种方法,包括:
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第一终端设备使用,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补充说明27)
一种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
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补充说明28)
一种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
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第一终端设备使用,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补充说明29)
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上记录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
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补充说明30)
一种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上记录有程序,所述程序用于使处理器执行:
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基站进行通信,所述带宽部分被第一终端设备使用,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补充说明31)
一种系统,包括:
基站,其包括被配置为在上行链路系统频带的带宽部分中与第一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处理单元,所述带宽部分被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使用;以及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其包括被配置为在所述带宽部分中与所述基站进行通信的通信处理单元,
其中,所述带宽部分包括所述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
本申请要求2017年8月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49247的优先权,其全部公开内容并入于此。
产业实用性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与该第一终端设备所使用的带宽部分无关地在不进行再调谐的情况下向基站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Claims (20)

1.一种用户设备即UE所进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基站接收包括用于识别第一索引的第一控制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即RRC消息,
其中,根据表将所述第一索引映射到多个可能偏移中的第一偏移;从所述基站接收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DCCH,其中所述PDCCH中承载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DCI;
基于所述DCI来确定第二距离;
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和所述第二距离来确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即PUCCH发送的资源块的第一位置;以及
在所述资源块的第一位置处进行所述PUCCH发送,
其中,所述PUCCH发送包括与所述DCI相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息即HARQ-ACK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
其中,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DCI独立,
其中,所述第一偏移指示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距离是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通过将所述第一偏移和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相加来确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频域中的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跳频来进行所述PUCCH发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偏移由频域中的资源的第一单位表示,所述第一单位的资源被定义在频域中的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并且被编号为0~(第一值-1),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值是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与相对于载波带宽的起始位置的第二偏移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位于载波带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可能偏移包括不连续的整数值。
9.一种基站所进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向用户设备即UE发送包括用于识别第一索引的第一控制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即RRC消息,
其中,根据表将所述第一索引映射到多个可能偏移中的第一偏移;
向所述UE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DCCH,其中所述PDCCH中承载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DCI;以及
在资源块的第一位置处从所述UE接收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
其中,所述PUCCH包括与所述DCI相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息即HARQ-ACK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偏移和基于所述DCI的第二距离相对应,其中,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DCI独立,
其中,所述第一偏移指示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距离是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通过将所述第一偏移和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相加来确定的。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频域中的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使用跳频来接收所述PUCCH。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偏移由频域中的资源的第一单位表示,所述第一单位的资源被定义在频域中的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并且被编号为0~(第一值-1),以及其中,所述第一值是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大小。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与相对于载波带宽的起始位置的第二偏移相对应。
15.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位于载波带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个可能偏移包括不连续的整数值。
17.一种用户设备即UE,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
从基站接收包括用于识别第一索引的第一控制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即RRC消息,
其中,根据表将所述第一索引映射到多个可能偏移中的第一偏移,以及
从所述基站接收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DCCH,其中所述PDCCH中承载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DCI;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
基于所述DCI来确定第二距离,
基于所述第一偏移和所述第二距离来确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即PUCCH发送的资源块的第一位置,以及
在所述资源块的第一位置处进行所述PUCCH发送,
其中,所述PUCCH发送包括与所述DCI相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息即HARQ-ACK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
其中,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DCI独立,
其中,所述第一偏移指示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距离是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UE,其中,所述控制单元通过将所述第一偏移和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相加来确定所述第一位置。
19.一种基站,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
向用户设备即UE发送包括用于识别第一索引的第一控制信息的无线电资源控制消息即RRC消息,
其中,根据表将所述第一索引映射到多个可能偏移中的第一偏移,
向所述UE发送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DCCH,其中所述PDCCH中承载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即DCI;以及
接收单元,用于:
在资源块的第一位置处从所述UE接收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即PUCCH,
其中,所述PUCCH包括与所述DCI相对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息即HARQ-ACK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位于上行链路带宽部分内,
其中,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偏移和基于所述DCI的第二距离相对应,其中,所述第一偏移与所述DCI独立,
其中,所述第一偏移指示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一距离,以及
其中,所述第二距离指示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一位置之间的距离。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通过将所述第一偏移和所述第二距离与所述上行链路带宽部分的起始位置相加来确定的。
CN202310901458.3A 2017-08-01 2018-07-04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及其所进行的方法 Pending CN1169810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9247 2017-08-01
JP2017149247 2017-08-01
PCT/JP2018/025345 WO2019026514A1 (ja) 2017-08-01 2018-07-04 基地局、端末装置、第1の端末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及びシステム
CN201880049131.5A CN110959302B (zh) 2017-08-01 2018-07-04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所进行的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9131.5A Division CN110959302B (zh) 2017-08-01 2018-07-04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所进行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81066A true CN116981066A (zh) 2023-10-31

Family

ID=6523385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9131.5A Active CN110959302B (zh) 2017-08-01 2018-07-04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所进行的方法
CN202310901458.3A Pending CN116981066A (zh) 2017-08-01 2018-07-04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及其所进行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49131.5A Active CN110959302B (zh) 2017-08-01 2018-07-04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所进行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7) US10834719B2 (zh)
EP (2) EP3664543B1 (zh)
JP (6) JP6477997B1 (zh)
CN (2) CN110959302B (zh)
ES (1) ES2971314T3 (zh)
MX (1) MX2020001189A (zh)
WO (1) WO20190265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4016B (zh) * 2016-07-26 2022-02-18 索尼移动通讯有限公司 基于跳频的定位测量
KR20190027705A (ko) * 2017-09-07 2019-03-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이용하는 장치
JP2021010043A (ja) * 2017-09-28 2021-0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WO2020032569A1 (ko) * 2018-08-10 2020-02-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TWI724502B (zh) 2019-08-20 2021-04-11 中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主控基地台及資源分配指示方法
CN113056003B (zh) * 2019-12-26 2024-03-22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21186689A1 (ja) * 2020-03-19 2021-09-2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WO2022005153A1 (ko) * 2020-07-01 2022-01-06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주파수 호핑을 수행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KR20240038966A (ko) * 2021-08-05 2024-03-26 파나소닉 인텔렉츄얼 프로퍼티 코포레이션 오브 아메리카 단말, 기지국, 및, 통신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99272B1 (ko) * 2010-02-03 2017-11-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의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AU2014200894B2 (en) * 2010-04-04 2015-06-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954100A (zh) * 2010-10-01 2015-09-30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正交资源选择发送分集
JP5926276B2 (ja) 2010-11-18 2016-05-25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制御情報を伝送す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KR102069071B1 (ko) 2010-12-21 2020-02-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337984B2 (en) * 2011-08-19 2016-05-1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ser equipment, method for receiv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base station
US9723592B2 (en) * 2011-10-13 2017-08-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 and method and evolved node B for receiving uplink signal
US9526091B2 (en) * 2012-03-16 2016-12-20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on of self-optimization func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9843986B2 (en) * 2012-08-23 2017-12-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US9769811B2 (en) * 2012-09-17 2017-09-1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3812620B (zh) * 2012-11-05 2017-07-11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用于harq的应答信息在pucch中位置的方法
MX344867B (es) * 2012-12-14 2017-01-1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Un nodo de red, un dispositivo inalámbrico y métodos en los mismos para habilitar y realizar transmisiones harq en una comunicación de d2d entre dispositivos inalámbricos en una red de telecomunicaciones inalámbrica.
US9401795B2 (en) 2013-01-31 2016-07-2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receipt acknowled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396445B2 (ja) * 2013-10-31 2018-09-26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無線通信方法、eNodeB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JP6159672B2 (ja) 2014-01-30 2017-07-05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送信方法、移動局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CN106031071B (zh) 2014-02-14 2019-08-06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harq-ack的方法和设备
AU2015301498B2 (en) * 2014-08-15 2019-12-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uplink transmission and MBMS for a WTRU with reduced bandwidth
WO2016182394A1 (ko) 2015-05-13 2016-11-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07852310B (zh) 2015-07-20 2020-10-02 Lg 电子株式会社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和用户设备及基站
WO2017023146A1 (en) 2015-08-06 2017-02-09 Innovative Technology Lab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hrough a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KR102581625B1 (ko) 2015-11-04 2023-09-22 인터디지탈 패튼 홀딩스, 인크 협대역 lte 동작을 위한 방법 및 프로시저
US10615925B2 (en) 2015-12-10 2020-04-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sig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supporting short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and device for supporting same
WO2017105145A1 (ko) * 2015-12-17 2017-06-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6645256B2 (ja) 2016-02-24 2020-02-1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用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ステアリングホイール
US10742362B2 (en) * 2016-08-21 2020-08-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KR102164967B1 (ko) * 2017-01-06 2020-10-13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채널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JP7206185B2 (ja) * 2017-03-23 2023-01-17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MX2020001291A (es) 2017-07-31 2020-03-12 Ntt Docomo Inc Terminal de usuario y metodo de comunicacion por radi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64543B1 (en) 2023-12-27
EP3664543A4 (en) 2020-07-15
JP2022068219A (ja) 2022-05-09
US20210112532A1 (en) 2021-04-15
US10904875B2 (en) 2021-01-26
JP6477997B1 (ja) 2019-03-06
US20220030566A1 (en) 2022-01-27
US20190335436A1 (en) 2019-10-31
US20230389035A1 (en) 2023-11-30
WO2019026514A1 (ja) 2019-02-07
CN110959302A (zh) 2020-04-03
EP4304280A3 (en) 2024-04-03
JP2020127248A (ja) 2020-08-20
JP2019083567A (ja) 2019-05-30
JP7306503B2 (ja) 2023-07-11
JP6954408B2 (ja) 2021-10-27
JPWO2019026514A1 (ja) 2019-08-08
JP2022000982A (ja) 2022-01-04
JP7024905B2 (ja) 2022-02-24
US11497011B2 (en) 2022-11-08
JP2023131172A (ja) 2023-09-21
US10834719B2 (en) 2020-11-10
ES2971314T3 (es) 2024-06-04
EP3664543C0 (en) 2023-12-27
US20200413381A1 (en) 2020-12-31
US20230007639A1 (en) 2023-01-05
EP3664543A1 (en) 2020-06-10
CN110959302B (zh) 2023-07-21
US11792820B2 (en) 2023-10-17
EP4304280A2 (en) 2024-01-10
JP6711429B2 (ja) 2020-06-17
US11330581B2 (en) 2022-05-10
MX2020001189A (es) 2020-03-12
US10925050B2 (en) 2021-02-16
US20190200334A1 (en)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59302B (zh) 用户设备及其所进行的方法以及基站所进行的方法
KR102551556B1 (ko) D2d 통신을 위한 d2d 데이터 자원을 결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3579515B1 (en) Base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s
CN110214466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通信方法和集成电路
WO2012138197A2 (ko) Tdd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CN115664614A (zh) 接收长pucch的方法和基站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JP2013524598A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アップリンク送信のタイミング
CN107683624B (zh) 指示资源的方法、基站和终端
JPWO2018203440A1 (ja)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WO2011083741A1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JP2021177637A (ja) TDDモードにおけるNB−IoT送信のためのスペシャルサブフレーム利用
KR102457905B1 (ko) 비면허 스펙트럼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8142154A1 (en) Transmission time frame structure for time division duplex communication
WO2018193780A1 (ja) 基地局、端末装置、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及び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