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80002A - 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80002A CN116980002A CN202210400168.6A CN202210400168A CN116980002A CN 116980002 A CN116980002 A CN 116980002A CN 202210400168 A CN202210400168 A CN 202210400168A CN 116980002 A CN116980002 A CN 1169800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sensing
- information
- measurement
- transmit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29940049705 immune stimulating antibody conjugate Drug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5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595 spec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108010076504 Protein Sorting Signal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468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101150071746 Pbsn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23 data manag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622 mature neutrocyt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6394 Sorghum bicolor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1684 Sorghum saccharat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9430 Thespesia populn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135 deep lea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123 defe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group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9 initi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801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9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44 propag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和终端,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包括:第一设备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多输入多输出(Multi Input Multi Output,MIMO)的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Communication,ISAC)(以下称之为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传感和通信系统通常是单独设计的,并占用不同的频段。由于毫米波和大规模MIMO技术的广泛部署,未来无线通信系统往往在时域和角度域都具有高分辨率,这使得利用通信信号实现高精度传感成为可能。因此,最好是联合设计传感和通信系统,使它们能够共享同一频段和硬件,以提高频率效率并降低硬件成本。这促使了对通信和感知一体化ISAC的研究。
此外,MIMO雷达领域的研究表明:增大雷达信号的带宽和频域密度能够提高距离分辨率以及增大距离无模糊范围,而增大雷达信号脉冲时间跨度(时长)以及时间密度能够提高速度分辨率以及增大无模糊速度范围。
虽然基于调频连续波的MIMO雷达已经广泛应用于雷达探测领域,但是,由于MIMO-ISAC系统中的信号时频图样、配置参数等都还不明确,使得MIMO-ISAC技术还不能够有效的实施。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能够自适应的确定MIMO-ISAC信号的时频图样以及配置参数等,使MIMO-ISAC技术能够有效的实施。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用于第一设备,该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包括:
第一感知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用于第一感知设备,该装置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执行模块,用于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包括:第一设备、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一设备用于根据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所述信号发送端用于根据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发送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信号发送端包括至少两个发射天线,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测量量和/或感知结果。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以及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包括:终端及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可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步骤,所述终端可用于执行如第三方面所述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步骤。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实现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或第三方面所述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能够根据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来配置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且在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生变化时,能够据此自适应的调节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配置信息,从而提升了感知通感一体化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IMO-ISAC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一;
图4b是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二;
图4c是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三;
图4d是时频图样示意图之四;
图4e是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五;
图4f是时频图样示意图之六;
图4g是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七;
图4h是时频图样示意图之八;
图5a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一;
图5b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二;
图5c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一;
图5d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时频图样示意图之二;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但是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机器人、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Device)、车载设备(VUE)、行人终端(PUE)、智能家居(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家居设备,如冰箱、电视、洗衣机或者家具等)、游戏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智能首饰(智能手镯、智能手链、智能戒指、智能项链、智能脚镯、智能脚链等)、智能腕带、智能服装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或核心网设备,其中,接入网设备12也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网设备、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接入网功能或无线接入网单元。接入网设备12可以包括基站、WLAN接入点或WiFi节点等,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eN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Service 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 Receiving Point,TRP)或所述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为例进行介绍,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核心网设备可以包含但不限于如下至少一项:核心网节点、核心网功能、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Entity,MME)、接入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用户平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边缘应用服务发现功能(Edge ApplicationServer Discovery Function,EASDF)、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统一数据仓储(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归属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Server,HSS)、集中式网络配置(Centralized network configuration,CNC)、网络存储功能(Network Repository Function,NRF),网络开放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本地NEF(Local NEF,或L-NEF)、绑定支持功能(Binding Support Function,BSF)、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核心网设备为例进行介绍,并不限定核心网设备的具体类型。
第一方面,近几十年来,无线通信和雷达传感(Communication&Sensing,C&S)一直在并行发展,但交集有限。它们在信号处理算法、设备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系统架构方面都有很多共性。近年来,这两个系统在共存、合作和联合设计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
早期人们对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共存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侧重是开发有效的干扰管理技术,使两个单独部署的系统能够在相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平稳运行。虽然雷达和通信系统可能在同一位置,甚至物理上集成,但它们在时间/频率域传输的是不同的两种信号。它们通过合作共享相同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同时工作时对彼此之间的干扰。相应的措施包括波束赋形、合作频谱共享、主次频谱共享、动态共存等。然而有效的干扰消除通常对节点的移动性和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频谱效率的提高实际比较有限。由于共存系统中的干扰是由发射两个独立的信号引起的,因此很自然地会问,我们是否可以同时使用一个发射信号同时进行通信和雷达传感。雷达系统通常使用特别设计的波形,如短脉冲和啁啾,能够实现高功率辐射和简化接收机处理。然而这些波形对雷达探测来说不是必需的,无源雷达或无源传感以不同的无线电信号作为感知信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进一步促进了非专用无线电信号用于雷达传感的潜力。有了这些技术,传统雷达正朝着更通用的无线感知方向发展。这里的无线感知可以广泛地指从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中检索信息,而不是在发射机上调制到信号的通信数据。对于感知目标位置相关的无线感知,可以通过常用的信号处理方法,对目标信号反射时延、到达角(Angle of Arrival,AOA)、离开角(Angle of Departure,AOD)、多普勒等动力学参数进行估计;对于感知目标物理特征,可以通过测量设备、对象、活物的固有模式信号来实现。两种感知方式可以分别称为感知参数估计以及模式识别。在这个意义上,无线感知是指使用无线电信号的更通用的传感技术和应用。
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有潜力将无线感知集成到大规模移动网络中,在这里称为感知移动网络(Perceptive Mobile Networks,PMNs)。PMN可以从目前的5G移动网络演变而来,有望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无线传感网络,同时提供稳定高质量的移动通信服务。它可以建立在现有移动网络基础设施之上,而不需要对网络结构和设备进行重大改变。它将释放移动网络的最大能力,并避免花费高昂基础设施成本去额外单独建设新的广域无线传感网络。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综合通信和传感能力有望实现许多新的应用。感知移动网络能够同时提供通信和无线感知服务,并且由于其较大的宽带覆盖范围和强大的基础设施,有可能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无线传感解决方案。其联合协调的通信和传感能力将提高我们社会的生产力,并有助于催生出大量现有传感器网络无法有效实现的新应用。利用移动信号进行被动传感的一些早期工作已经证明了它的潜力。例如基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的无线电信号的交通监控、天气预报和降雨遥感。感知移动网络可以广泛应用于交通、通信、能源、精准农业和安全领域的通信和传感,而现有的解决方案要么不可行,要么效率低下。它还可以为现有的传感器网络提供互补的传感能力,具有独特的昼夜操作功能,能够穿透雾、树叶甚至固体物体。一些常见的感知业务如下表1所示:
表1
第二方面,对于无线感知业务来说,未来通感一体化场景中,基于雷达技术的感知,诸如行人、车辆、无人机等的设备解耦(device-free)定位和轨迹追踪等,往往需要对某个区域一个或多个目标或事件进行感知,在此之前也可能需要对角度覆盖范围较大的区域先进行检测,识别目标所在大致区域。不同于传统雷达场景,通感一体化场景下,业务覆盖距离一般为几十~几百米,周围环境和物体容易形成显著杂波,对感知性能造成严重影响。通感一体化场景下,信号多径传播对于通信来说能够提升容量,但对于感知来说情况更复杂,一部分会成为杂波,另一部分也可能有助于提升感知性能。
上述基于雷达技术的感知可以是采用与雷达技术相似的原理对无线感知系统中的感知信号的时延、角度等信息进行检测,以获取感知结果,进而实现对行人、车辆、无人机等感知对象的定位和轨迹追踪等。
具体的,目前,世界各地都部署了各种现代雷达系统,面向多种应用,包括空中交通管制(Air Traffic Control,ATC)、地球物理监测、天气观测以及国防和安全监视等等。阵列雷达技术大约发展于1950年代后期,当时的美国麻省理工林肯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相控阵雷达的研究。雷达研究内容包括理论分析,应用研究,硬件设计,器件制造和系统测试。早期的具备多个雷达阵元的雷达主要是相控阵雷达,林肯实验室研制出了几种相控阵试验台,用于演示和评估组件、波束形成技术、校准和测试方法,同时还对包括天线辐射元件,移相技术,固态收发微波集成电路(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MMIC)技术进行了研究。
在早期,人们尝试通过调整雷达阵列各个天线阵元的发射信号相位,实现雷达波束的灵活、快速转向,以此代替通过机械转向改变波束的雷达。这种雷达称为相控阵(Phased-Array)雷达。在发展初期,高效且低成本的阵元相位调控还难以做到,尤其是相控阵雷达往往需要使用成百上千个天线阵元。天线发射信号的相位通过开关将信号切换至具有不同长度的传输线再经天线发射出去,实现几种预设相位改变。为了降低硬件成本,还采用过电控相位切换与机械旋转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大角度范围的波束扫描。后来随着电子电路技术的发展,相控阵雷达技术已经能够做到通过纯电路调控实现高精度的波束成形。
到了2003年前后,随着信号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雷达。普遍认为MIMO概念先用在了无线通信(1990年前后),随后被借鉴到了雷达领域。MIMO雷达特征是,阵列各天线发射相互正交的信号(可通过时分复用、频分复用、多普勒频分复用、码分复用,以及上述组合方式)。研究表明,MIMO雷达利用波形分集(Waveform Diversity)以及虚拟阵列(Virtual Array)特性,能够获得相对于相控阵(Phase Array)更高的探测/估计分辨率,更高的最大可识别目标数,以及更好的杂波抑制能力。MIMO雷达根据天线部署位置,又可以分为集中式MIMO雷达(Co-located MIMO Radar),以及分布式MIMO雷达(Distributed MIMO Radar)。
其中,分布式MIMO雷达中天线间距可以较大,理论上可以任意放置,这种雷达的信号模型天然考虑近场(球面波)假设。相对于集中式MIMO雷达,分布式MIMO雷达还可以更好地利用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分集(即RCS diversity),提高目标检测性能。
而集中式MIMO在阵列侧能够实现目标角度估计(远场假设),而分布式MIMO能直接得到目标的方位坐标,估计精度也很高。从实现来看,分布式MIMO雷达天线间的精确同步是个挑战。后来,又出现了相控阵MIMO(Phased-MIMO)雷达、波束空间MIMO(Beamspace-MIMO)雷达等新型雷达体制,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雷达信号、天线配置方案,使得雷达能够同时兼顾相控阵雷达和MIMO雷达的优势,具备优良检测和参数估计性能。
但是,基于各种雷达的感知技术分别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例如:基于相控阵雷达的感知技术,目前具有成熟的硬件实现方案和信号处理方法。相控阵雷达使用整个阵列进行波束赋形,能够形成高增益、高指向性窄波束,利于提高感知SNR。然而,相控阵雷达的波束宽度决定了角度分辨率,感知区域较大时需要进行波束扫描,多目标彼此距离小于波束宽度则无法区分;最大可探测目标数量受限。而MIMO雷达不同天线发送信号彼此独立(如:准正交或正交),一般波束都较宽。通过合理部署天线位置,能够在同样数量天线情况下,能够形成大孔径虚拟阵列,进而提升角度分辨率。此外,MIMO雷达具有较强的杂波抑制能力。
鉴于未来通信系统很大一部分为MIMO系统,因此,基于阵列雷达的感知技术是一大发展趋势。为了简便,我们将上述MIMO感知/通感一体化系统简称为MIMO-ISAC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根据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来实现第一信号的配置和自适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关技术中的MIMO雷达是一种基于调频连续波的雷达探测技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可以是只有感知功能而不包含传输信息的信号(如现有的LTE/NR同步和参考信号中使用伪随机序列,包括m序列、Zadoff-Chu序列、Gold序列等),也可以是雷达常用的单频连续波(Continuous Wave,CW)、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W,FMCW),以及超宽带高斯脉冲等;也可以是新设计的专用感知信号,该专用感知信号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和低峰均功率比(Peak to AveragePower Ratio,PAPR),或者新设计的通感一体化信号,该通感一体化信号既承载一定信息,同时具有较好的相关特性。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将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称之为第一信号。其中,MIMO-ISAC系统可以包括大量的发射天线,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及具体的时间节点,可以只有一部分发射天线发射信号,此时,上述第一信号可以是这一部分发射天线所发射的全部的发射信号。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些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其执行主体可以是第一设备,该第一设备可以包括基站、核心网设备(例如:感知网络功能(SensingNetwork Function,SNF)、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Function,AMF)、核心网中的感知应用服务器等)和终端中的至少一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2所示,该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第一设备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其中,第一业务可以是感知业务或通信感知一体化业务。上述信号发送端可以是MIMO-ISAC系统中用于发射信号的设备,而信号发送端可以是MIMO-ISAC系统中用于接收和/或对发射信号进行感知测量的设备。在实施中,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可以是基站也可以是终端,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甚至可以是同一设备上的不同端口,且MIMO-ISAC系统中的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假设MIMO-ISAC系统中的信号发送端为一个基站,该基站具有多个发射天线或者多个发射天线阵列,且MIMO-ISAC系统中的信号接收端为至少两个终端,则这至少两个终端可以分别对基站的发射信号进行测量。
例如:如图3所示,假设第一设备为核心网中的感知网络功能SNF,感知网络功能SNF能够通过核心网中的应用服务器获取用户的感知需求和感知目标等,此时,若感知网络功能SNF根据大量参与感知业务的基站和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的能力信息、资源信息、信道信息等等,确定信号发送端为基站,信号接收端为UE,则感知网络功能SNF可以分别为基站和UE配置信号配置信息,以使基站的各发射天线按照信号配置信息分别发射信号,使UE按照信号配置信息接收和/或测量基站的各发射天线发射信号,得到感知测量量,然后,该感知测量量可以在基站、UE、感知网络功能SNF之间传播,以由第三设备根据感知测量量来计算感知结果,并最终向应用服务器反馈该感知结果。其中,第三设备可以是基站、UE、感知网络功能SNF中的任一个,感知测量量可以基于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确定,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可以看作是最初级的感知测量量,当然,感知测量量还可以基于信号接收端接收到的第一信号进行一定的计算或处理得到,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上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可以包括一项或者多项测量参数值,例如:可以包括感知目标所在的感知区域、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感知目标相对所述发送设备的距离和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等测量参数值等,在对感知目标进行感知测量前,可以基于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确定其状态信息,在执行感知测量后,可以基于感知测量获得的测量参数值更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且上述感知结果可以基于一次或者多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测量参数值确定。以下对此进行示例性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感知结果可以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感知参数值,例如:在对感知目标进行位置感知的感知场景中,该感知结果可以为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感知结果可以为基于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感知参数值确定的目标结果,例如:在对感知目标进行轮廓感知的感知场景中,该感知结果可以基于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感知目标的离开方位角和离开俯仰角等多个感知参数值进行计算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感知结果可以基于多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感知参数值确定,例如:在对感知目标进行轨迹感知的感知场景中,该感知结果可以为多次执行感知测量获得的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确定的轨迹。
可选地,上述信道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RSRP)、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Noise Ratio,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在实施中,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具体可以是信号发送端的发射天线与信号接收端的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信息。即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可以包括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的任意天线对之间的信道信息。
基于该信道信息,可以确定能够满足感知需求的信道,从而使第一信号使用该信道传输。
可选地,上述资源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如:符号数、时隙数、帧数等)、频率资源(如:基本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数、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数、总带宽、可用频段位置等)、天线资源(如:天线/天线子阵列数)、多普勒频分复用(Doppler DivisionMultiplexing,DDM)相位调制资源(如:硬件移相器数)、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如:正交码类型、长度和数量)。
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资源信息可以表示信号接收端和信号发送端分别可用于第一业务的总的资源数。基于该资源信息可以从信号接收端和信号发送端的全部资源中选择可用于第一业务的资源,以供第一信号使用。
在实施中,第一设备可以接收来自信号发送端的所述第一信息;或者接收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第一信息;或者从信号发送端接收所述第一信息的一部分(如: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且从信号接收端接收所述第一信息的另一部分(如: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接收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或者信号接收端将第一信息的一部分发送给信号发送端,信号发送端将第一信息的另一部分和来自信号接收端的另一部分发送给第一设备。当然,第一设备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获取上述第一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例如:第一设备从核心网获取感知结果,并根据感知结果确定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
步骤202、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在实施中,信号配置信息可以用于配置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资源。当然,信号配置信息还可以在通感一体化业务中,对通信业务部分的数据调制解调提供参考。
其中,准正交可以是不同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不是完全正交,而是具备一定互相关性,但互相关性较弱。例如:该互相关性用相关系数表示,在相关系数小于0.5时,则认为互相关性较弱,从而满足准正交关系。
根据MIMO雷达领域的研究表明,增大雷达信号的带宽和频域密度对应提高距离分辨率以及增大距离无模糊范围,增大雷达信号脉冲时间跨度(时长)以及时间密度对应提高速度分辨率以及增大无模糊速度范围。在实施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感知业务需求来确定能够满足感知业务需求的距离分辨率、速度分辨率等,从而基于上述原则来根据第一信息自适应地配置第一信号,以使第一信号能够满足感知业务需求。
步骤203、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其中,信号发送端在获取其信号配置信息时,可以改变信号发送端中与第一业务关联的每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资源。信号接收端在获取其信号配置信息时,可以改变信号接收端中与第一业务关联的每一个接收天线的接收信号的时频资源。在实施中,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可以与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相同或者相关,第一设备可以同时确定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和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并分别将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发送给对应的信号发送端,将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发送给对应的信号接收端。
当然,在实施中,第一设备也可能只确定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并由信号发送端来确定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或者,第一设备可以同时确定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和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并将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和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发送给信号发送端,有信号发送端将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转发给对应的信号接收端。
作为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可以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各自的信号配置信息。
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可以确定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各自的信号配置信息,并统一发送给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中的一个,并由接收到该信号配置信息的一个向另一个转发信号配置信息。
作为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设备可以只确定第一节点的信号配置信息,且将该信号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节点,此时,该第一节点可以确定第二节点的信号配置信息,并将确定的信号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二节点,其中,第一节点为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一个,第二节点为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另一个。进一步的,第一节点在确定第二节点的信号配置信息之前,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参与感知的各个节点的能力信息等来选择第二节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在实施中,第一设备还可以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二节点的目标信息和第二信息,其中,目标信息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二节点上报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所述第二节点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第二节点的参与所述第一业务的资源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这样,第一节点则根据上述第二节点的目标信息和第二信息来从参与感知业务的信号接收端中确定参与所述第一业务的信号接收端,并确定该参与所述第一业务的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
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实施例中通常以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通常都是由第一设备确定的,且第一设备确定并分别向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发送各自的信号配置信息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此不构成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号配置信息。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在第一次获取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之前,可以直接根据预先获取的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来确定初始的第一信号配置信息。后续,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可以基于该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执行第一业务,以获得感知结果。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在确定初始的第一信号配置信息之后,可以基于第一信息的变化来触发对信号配置信息的更新,例如:在感知结果表征感知目标所在的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可以根据感知目标实际的感知区域来自适应地配置第一信号。这样,信号发射端和信号接收端可以基于更新后的信号配置信息对感知目标进行感知测量,得到感知结果,该感知结果相较于按照更新前的信号配置信息对感知目标进行感知测量得到的感知结果更加准确。
可选地,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确定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的动力学参数发生改变;
预设感知区域内的感知目标的数量和/或密度发生改变;
预设感知区域内的环境杂波和/或干扰发生改变;
所述第一业务可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发生改变;
所述MIMO-ISAC系统中可用的发射天线发生改变。
选项一,在感知目标的动力学参数(例如: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该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自适应地调节信号配置信息,例如:对于速度越快的感知目标,可以增大第一信号的时间密度,以提升速度分辨率。
选项二,在感知需求为对预设感知区域内的感知目标进行感知测量的情况下,在预设感知区域内的感知目标的数量和/或密度发生改变时,可以自适应地调节信号配置信息,例如:在预设感知区域内的感知目标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提升第一信号的时域/频域/空域密度,以提升对预设感知区域内的全部感知目标的感知精度。
选项三,在感知需求为对预设感知区域的环境或预设感知区域内的感知目标进行感知的情况下,预设感知区域内的环境杂波(Clutter)和/或干扰的变化会对感知精度产生影响,从而可以根据预设感知区域内的环境杂波和/或干扰的变化来自适应地调节信号配置信息,如:在预设感知区域内的环境杂波功率增加的情况下,可适当提升第一信号的强度,以提升第一信号的抗干扰强度。
选项四,所述第一信号使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为所述第一业务可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与之相对应的,在所述第一业务可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可以在改变后的第一业务可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中选择所述第一信号使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
选项五,在实施中,对于不同时频资源或信号类型的发射信号,其使用的发射天线可能不同,在所述MIMO-ISAC系统可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信号的发射天线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可以在改变后的可用于发射所述第一信号的发射天线中选择发射第一信号的发射天线。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在通信感知过程中,第一信息可以触发对信号配置信息的迭代更新,此外,第一设备除了基于上述预设条件来触发对信号配置信息的更新之外,也可以周期性地或实时地更新信号配置信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实施中,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之后,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可以基于该信号配置信息来执行第一业务相关的感知过程,以得到感知测量量。该感知测量量可以传输至计算节点,以通过计算节点来计算感知结果。其中,计算节点可以是基站、终端、核心网设备中的至少一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
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设备作为计算节点,以根据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感知测量量来计算感知结果,其中,感知测量量的传输流程可以是:信号接收端将测量得到的感知测量量发送给第一设备,或者,信号接收端将测量得到的感知测量量发送给信号发送端,并由该信号发送端转发给第一设备,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所述信号接收端和核心网设备中至少一项的感知结果,所述感知结果为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确定。
本实施方式中,计算节点是信号发送端、所述信号接收端和核心网设备中至少一项。
其中,在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感知结果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
所述第一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量,其中,所述感知测量量用于供所述核心网设备确定感知结果。
本实施方式中,计算节点是核心网设备(例如:SNF),第一设备可以将感知测量量转发给核心网设备来计算感知结果。例如:假设第一设备是基站,信号发送端和接收端是UE,则基站可以将UE的感知测量量转发给核心网设备,以在核心网计算感知结果。
可选地,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该距离可以是通过一次感知确定的距离,也可以是通过N次连续感知确定的N个距离的均值、标准差和方差中的至少一项,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该距离可以是通过一次感知确定的距离,也可以是通过N次连续感知确定的N个距离的均值、标准差和方差中的至少一项,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笛卡尔坐标或者球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为一阶统计量)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为二阶统计量)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为一阶统计量)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为二阶统计量)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其中,位置坐标可以是感知区域中某个预设参考点的坐标(笛卡尔坐标或者球坐标),物理范围大小包括预设坐标系中某个维度上的范围,比如笛卡尔坐标系至少1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长度,或者球坐标系径向方向长度和/或方位角或俯仰角夹角大小。
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上述状态信息可以判断感知目标的状态变化情况,第一设备可以据此确定与感知目标的当前状态相匹配的信号配置信息,以使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按照该信号配置信息来执行第一业务时,能够获得与感知目标的当前状态相匹配且满足感知需求的感知结果。
在实施中,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正交类型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TDM)、频分复用(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ing,FDM)、多普勒频分复用(Doppler Division Multiplexing,DDM)、码分复用(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CDM)。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正交方式一: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表示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进行时分复用TDM,即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分别在不同时刻发射信号,从而实现在时间域的正交性。
在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采用TDM正交方式的情况下,在单个发射脉冲内,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在时域不重叠,即在1个发送时刻(符号时域起始位置),只有1个天线发射信号
例如:如图4a所示,假设发射天线数为4,且这4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TDM正交,则这4个发射天线发送的信号所占用的时频资源如图4a所示,其中,无色区域表示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域间隔(在间隔区域内可以是发送数据信号或者不发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a所示实施例中,以1个子载波间隔为1个频域资源格宽度,1个符号长度为1个时域资源格宽度为例进行说明,即1个资源格表示1个基本资源单元(Resource Element,RE)。但是,上述时频域间隔只是示例,在实际应用中间隔可以不小于1个RE,其可以由信号发送端进行灵活配置。
值得提出的是,TDM方式下,单个发射天线能够充分利用整个第一业务可用的带宽资源,MIMO最大可测多普勒范围和数据吞吐量变为FDM的1/M,M为发射天线数;在有限总带宽下,FDM的距离分辨率会变为单天线满带宽发射的TDM/DDM/CDM方式的1/M。
正交方式二: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表示所述MIMO-ISAC系统中不同发射天线发射的是不同载频的感知信号,其也可看作是对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正交空间频率编码。
例如:如图4b所示,假设发射天线数为4,且这4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FDM正交,,则这4个发射天线发送的信号所占用的时频资源如图4b所示,其中,不同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占据不同频域资源(连续频段),且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在整个脉冲周期内频域没有重叠,且对于某个特定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其所占频域资源固定。
这种频分复用方法能够允许多个发射天线同时发射信号,提升了发射功率,此外正交性好,且各发射天线可以从发射频率集合中灵活配置信号频率。
在实施中,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可以同时进行TDM和FDM,例如:如下正交方式三至正交方式六。
正交方式三:
在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的情况下,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图样可以如图4c所示,即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频域图样(pattern)完全一样,只是发送时刻不一样(即符号时域起始位置不一样);
正交方式四:
在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的情况下,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图样可以如图4d所示,即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域位置可以交错但不重叠。
图4c与图4d中的第一信号,均具有较低的距离旁瓣和多普勒旁瓣。但是,图4a示例等效脉冲重复频率降低为原来的1/M,M为发射天线(或天线子阵列)数目,多普勒域无模糊范围较小;图4b示例距离分辨率会有约M倍的损失。
正交方式五:
在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的情况下,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图样可以如图4e或图4f所示。
其中,图4e中,在1个脉冲周期内不同发射天线占用的频域资源可以部分重叠,此外,不同脉冲周期之间,各发射天线所在的频带可以在所支持的总带宽内按照一定规则互换或者随机互换。
图4f中,在1个脉冲周期内,可以同时存在一部分发射天线占用的频域资源部分重叠,另一部分发射天线占用的频域资源完全不重叠,即各个发射天线的起始频率可以在总带宽内灵活配置,且各发射天线起始频率间隔可以不相等。此外,不同脉冲周期之间,各发射天线起始频率可以是按照一定规则设定或随机设定,只需保证完整脉冲落在总带宽内且各发射信号在任意时刻频域正交即可。
在效果上,图4e示例具有较低的距离旁瓣和多普勒旁瓣,但会损失一部分距离分辨率;图4f示例具有低多普勒旁瓣,但距离旁瓣较高且会损失一部分距离分辨率。
正交方式六:
在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的情况下,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图样可以如图4g或图4h所示,此时,某个时刻或某时间段内,只有部分发射天线同时发射信号,且该部分发射信号在频域彼此正交。在另一时刻或时间段内,另一部分发射天线同时发送发射信号,且该部分发射信号在频域彼此正交。
其中,图4g示例中,发射天线数为4,图4h示例中,发射天线数为8。当可用带宽和时间资源较为丰富,且天线数较少时,可使用类似图4g所示这种较为简单的配置方式,各天线资源以梳状方式在时频资源网格上稀疏分布;当可用带宽和时间资源较为紧张,且天线数较多时,可使用类似图4h所示资源排布较为紧凑的配置方式。
在第一业务关联的时频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上述正交方式三至正交方式六所示的TDM和FDM相结合的正交方式,能够增大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所占据的带宽和时间,这样,基于上述正交方式三至正交方式六所示的TDM和FDM相结合的正交方式的第一信号进行无线感知,能够为无线感知过程提供更加丰富的时域和频域(或者时延域和多普勒域)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
1)如图4a至图4h所示的时频域图样只是满足上述正交方式的一种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发射信号的时频域图样可以是多样的,且不同发射天线对应的发射信号的时频域图样可以各不相同或部分不同,例如,图4a至图4h中,发射信号的分布规律为:沿符号/时隙序号增大的方向,趋于在频率高的RE/RB上分布。但是,发射信号的分布规律也可以设计成沿符号/时隙序号增大的方向,趋于在频率低的RE/RB上分布,在此不构成具体限定。
2)如图4a至图4h所示的时频域图样只画出了1个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Block,PRB)在1~2个时隙内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时频图样可选方案。在实施中,时频图样中的频域和时域也可以是跨越和占据多个连续PRB以及多个时隙和信号帧。通过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可以改变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所占时频资源。
3)如图4a至图4h所示的时频域图样以MIMO-ISAC系统采用的通信波形是OFDM波形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MIMO-ISAC系统采用的通信波形还可以是正交时频空调制(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OTFS)波形。在MIMO-ISAC系统采用的通信波形是OFDM波形的情况下,第一信号可以是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Wave,FMCW)信号或者OFDM与FMCW的结合。
4)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射天线可以是单个物理天线,也可以是天线子阵列(单个物理天线阵列),该物理天线阵列天线数小于或等于发射端整个阵列的总天线数。通常而言,1个天线/天线子阵列对应1个天线端口。
值得提出的是,除了上述正交方式一至正交方式六之外,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还可以按照多普勒频分复DDM方式和/或码分复用CDM方式进行正交处理。
其中,DDM方式是将发射信号在多普勒域进行正交处理,具体做法实际上是在各发射天线沿慢时间(多个脉冲之间)增加不同的线性相位调制,从而使得发射信号在多普勒域得到分离。
CDM方式是对发射信号进行正交编码,使编码后的各个发射信号彼此正交。采用的正交编码可以为Walsh码、Hadamard码、Barker码等。其中,采用CDM的方式,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所占时频资源可以完全重叠,信号接收端则通过解码分离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一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感知目标、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项。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设备能够根据上述第二信息确定感知目标,或者还可以从大量参与感知业务的基站、终端等设备中选择出执行第一业务的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项,例如:感知需求为感知目标人物的运动轨迹,则感知目标为目标人物,感知业务类型可以是轨迹跟踪,然后,可以根据目标人物的先验信息(例如:初始位置等)来确定附近的基站和/或终端作为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
在实施中,第一设备可以直接向信号发送端发送其信号配置信息,对于信号接收端及其信号配置信息,则可以由信号发送端自行确定,此时,第一设备还可以为信号发送端提供用于确定信号接收端及其信号配置信息辅助信息,例如: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信号发送端还可以获取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信号接收端可用于第一业务的资源信息等,以根据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信号接收端可用于第一业务的资源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来确定信号接收端及其信号配置参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周期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重复周期和/或重复次数;
资源位置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时频位置;
资源图样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基本时频图样;
资源编码类参数,用于控制基于码分复用CDM的所述第一信号的正交码资源配置;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类型;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长度;
用于生产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的初始种子。
选项一,资源周期类参数可以用符号数或者时隙数来表示2次重复信号的时间间隔,用RE或RB数表示2个资源的频域间隔。例如:图4a至图4d示例中的参数P7、P8。
可选地,所述资源周期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集周期(Resource Periodicity),用于定义资源集的重复时间间隔;
资源重复系数(Resource Repetition Factor),用于定义单次感知业务的资源集的重复次数;
资源时间间隙(Resource Time Gap),用于定义同一个资源集中两个相邻的、相同资源ID的资源的时间间隔,其具体可以用时隙个数来表示;
子载波间隔(Subcarrier Spacing),用于定义MIMO-ISAC系统中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子载波间隔。
选项二,资源位置类参数可以包括频域PRB起始位置、RE起始位置、时隙起始位置、符号起始位置,例如:图4f中所示的参数P8,用于确定资源第1个符号的RE位置。
可选地,所述资源位置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起始频率(Start Frequency Point A),用于定义MIMO-ISAC系统中所有发射天线的最低频率(Lowest Subcarrier)的位置,其也可以称为频率参考点A;
资源集时隙偏移(Resource Set Slot Offset),用于定义资源集相对某个预先确定的参考时隙的时隙偏移,该参数用于确定资源集的起始时隙;
资源单元偏移(Resource Element Offset),用于定义资源的第一个符号在频域的起始RE偏置;
资源时隙偏移(Resource Slot Offset),用于定义资源相对于资源集时隙偏移(Resource Set Slot Offset)的时隙偏移,该参数用于确定资源的起始时隙;
资源符号偏移(Resource Symbol Offset),用于定义资源相对于资源时隙偏移(Resource Slot Offset)的符号偏移,该参数用于确定资源的起始符号(即在资源起始时隙中的起始符号)位置。
选项三,所述资源图样类参数可以控制第一业务相关的资源的基本时频图样(即所占时频网格形状)。例如:图4a至图4h示例中的参数P1-P5,其中P1、P2分别用于指示单个脉冲信号时频图样组成单元以及整个脉冲所占的频域大小;P3、P4分别用于指示单个脉冲信号时频图样组成单元以及整个脉冲所占的时域大小;P5、P6用于指示单个脉冲基本时频图样组成单元之间的时频间隔。
可选地,所述资源图样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时隙内符号数(Symbol Number),用于定义资源在1个时隙内所占符号数;
资源梳状大小(Comb Size),其中,对于频域梳状的发射信号,定义为发射信号梳状间隔,用于用非负整数表示;
静默图样(Muting Pattern),用于定义一个比特映射(bitmap),以指示一个感知资源集中哪些时间(符号/时隙)位置的发射信号将被静默(即不传输)。
可选地,所述信号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感知信号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用于定义发射信号的循环前缀;
信号正交类型(Multiplexing Type),用于指示MIMO-ISAC系统中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采用的正交方案,例如:TDM、FDM、TDM+FDM等;
资源集ID(Resource Set ID),所述资源集与MIMO-ISAC系统中的天线端口一一对应,表示该天线端口所分配的资源,其中,一个资源集中可以包含多个资源,不同资源具有不同时频位置;
资源带宽(Resource Bandwidth),用于定义资源集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 Block,PRB)个数;进一步地,其还可以定义所用的PRB的最小粒度(例如:4PRB)、最少占用PRB数(例如:24PRB)、最大占用PRB数(例如:272PRB)中的至少一项;
起始PRB索引(Start PRB Index),用于定义资源集相对于起始频率参考点A的PRB索引;
资源列表(Resource List),用于记录属于同一个资源集的资源;
资源ID(Resource Identity),用于区分和确定一个资源集中的不同资源,便于后续参数配置;
序列ID(Sequence Identity),该序列ID用于初始化cinit,cinit作为伪随机序列生成器的输入用于生成MIMO-ISAC系统中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伪随机序列;
准共址QCL信息(QCL Information),用于定义资源与其他参考信号的准共址信息。
在实施中信号配置信息的自适应可以划分为正交方式的自适应和同一正交方式下的时频资源自适应。
<场景一>
对于同一业务,同一正交方式下的时频资源自适应(例如:根据感知目标的速度、距离变化、感知区域目标数量等的改变,相应的改变时频资源以改变测距或测速分辨率)。
实施例一
一种典型用例为目标的距离、速度、角度感知。其中,感知目标可以为机动车、自行车、无人机、行人等移动目标。感知方式可以是节点A发射信号,节点B接收的方式,也可以是节点A自发自收信号。
以无人机角度、距离和速度感知为例说明,假设无人机速度由小到大,且MIMO-ISAC系统初始感知信号图样采用TDM方式,如图5a或图5b所示。这种方式下,感知资源具有较大带宽,距离分辨率较佳,但是由于采用了TDM方式,MIMO-ISAC系统可感知最大多普勒频率受限,无人机导致的多普勒频率可能大于最大多普勒频率,进而导致多普勒估计模糊。此时MIMO-ISAC系统改变参数P1和/或P2,以及P3和/或P4和/或P7实现信号自适应。具体地,改变P1和/或P2可适当缩小各发射天线(天线子阵列)资源在频域所占宽度以及密度,适当牺牲距离分辨率;改变P3和/或P4和/或P7可缩小不同天线(天线子阵列)资源在时域所占密度,能够在时频资源几乎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可感知的最大多普勒频率范围,确保无人机速度能够正确感知。可选地,若无人机速度由大变小,可以基于图5a图样示例,修改参数P7,增大时域上不同两天线资源的符号/时隙数目,节省感知资源开销。
实施例二
车流感知是另一种典型的无线感知用例,需要对某个区域的多个车辆目标进行测距、测速、测角。
假设某个感知区域(例如:某个路段)车辆密度逐渐增大,MIMO-ISAC系统初始信号图样如图5c或图5d所示。当距离分辨率以不足以使系统分辨出2个距离较近的车辆时,需要进行信号自适应。MIMO-ISAC系统可改变参数P1和/或P2,以及改变参数P7,以实现信号自适应。具体地,改变P1和/或P2可按需增大各天线(天线子阵列)资源在频域所占宽度以及密度,提高距离分辨率;改变P7可适当增大不同天线(天线子阵列)资源在时域所占密度,节省感知资源。
<场景二>
对于同一业务,正交方式的自适应(例如:根据目标速度、距离变化、感知区域目标数量的变化,相应的改变时频资源,以改变测距、测速、测角分辨率)。
第一信号自适应,还可以是第一信号在不同正交方式间的自适应。以多目标感知这种典型感知用例,假设需要对某个区域多个移动目标进行测距、测速、测角(例如:对某个空域的多个无人机目标进行同时定位和轨迹追踪)。假设大多数感知目标相对感知设备(例如基站)由远及近飞行,在初始阶段,大部分目标距离基站较远,因此可采用具有图4d特征的第一信号,该TDM+FDM正交信号相比于TDM方式,允许发射天线同时发射信号,提升了发射功率,有利于远距离感知,且具有极低的距离和多普勒旁瓣。当感知目标(无人机)距离基站较近后,反射信号的SNR增大,且往往需要提升距离分辨率,此时MIMO-ISAC系统可以通过修改参数P1、P4、P7自适应切换成具有图4a特征的TDM正交信号,或者通过修改参数P3、P4、P7自适应切换成具有图4e或图4f所示两种特征的TDM+FDM正交信号。后图4e或图4f所示TDM+FDM正交信号的优点是:低距离旁瓣和低多普勒旁瓣,能够提升距离分辨率。
<场景三>
对于同一业务,信号配置信息和/或正交方式的自适应(例如:根据感知节点可用时频资源、天线资源的改变,相应的改变时频资源,以改变测距、测速、测角分辨率)
第一信号自适应的另一种典型应用场景为:感知/通感业务进行中,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可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发生改变,导致可用时频资源无法满足感知性能要求,因此需要进行信号自适应来解决。
一个典型例子为,某个感知/通感一体化业务(例如:无人机定位和轨迹追踪)在业务初期为了获得较远的感知距离以及较低的多普勒旁瓣,采用FDM正交方式的第一信号。某个时间由于某些原因(例如:其他高优先级业务资源抢占),导致可用频率资源减少。此时MIMO-ISAC系统可以通过对第一信号进行自适应调整,切换为TDM信号(如图4a示例)并提高发射功率,或者切换为TDM+FDM信号(如图4c至图4f示例),实现频域感知资源的高效复用,保证感知/通感一体化性能。
仍以无人机定位与轨迹追踪为例,假设业务初期采用TDM信号(如图4a示例),无人机相对感知节点(基站或手机终端)由近及远运动。为了对其进行精确测角和测距,需要增大MIMO-ISAC发射阵列天线数目。发射天线数目增多会导致TDM信号等效脉冲重复频率降低,最大可感知速度范围减小。若目标移动速度较大,在MIMO-ISAC天线发送周期内状态可能已发生显著变化,各发射天线信号间引入额外的相位差,最终导致感知角度功率谱发生弥散,感知性能下降。使用本发明所述自适应方法,MIMO-ISAC系统可以切换为FDM信号(如图4b示例)或者TDM+FDM信号(如图4c至图4f示例),适当降低带宽分辨率,实现速度感知性能的维持以及角度感知性能的提升。
<场景四>
对于同一业务,信号配置信息和/或正交方式的自适应(例如:感知目标穿越不同区域,根据杂波干扰反馈,相应的改变信号改善抗干扰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还可以应用于提升MIMO-ISAC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一种典型的场景为感知目标所在环境变化导致杂波变化,进而影响感知/通感一体化性能。例如:对车辆目标进行连续定位和轨迹追踪,目标经过不同路段,环境的改变导致杂波功率谱发生显著变化。FDM以及DDM信号对于杂波抑制具有较好性能。杂波抑制性能可用杂波相消比来评价,即通过以下公式来表示杂波相消结果:
其中fa和fb分别代表相邻发射天线的信号载频,B为发射信号的总带宽,MCR的值越大,则表示杂波相消性能越差。
此时,通过调整所述信号配置信息(例如,调整图4b示例中的参数P1、P2、P6和P8中至少一项),等效于调整相邻天线端口资源的频率间隔fa-fb以及带宽B,这样,能够维持或者改善MIMO-ISAC系统的杂波抑制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设备能够根据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来配置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且在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生变化时,能够据此自适应的调节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配置信息,从而提升了感知通感一体化性能。
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其执行主体可以是第一感知设备,其中,第一感知设备可以包括发射信号的信号发送端和/或接收信号的信号接收端,其具体可以是基站、终端中的至少一项。
如图6所示,该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601、第一感知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
步骤602、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步骤603、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一信息、感知目标、状态信息、第一信号、信号配置信息等分别与如图2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设备、第一信息、感知目标、状态信息、第一信号、信号配置信息的含义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一感知设备包括信号发送端的情况下,步骤603中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可以是信号发送端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发送所述第一业务相关的发射信号。
在第一感知设备包括信号接收端的情况下,步骤603中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可以是信号接收端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接收和/或测量所述第一业务相关的发射信号,以得到感知测量量。
可选地,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
可选地,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可选地,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NR、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可选地,所述资源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天线资源、多普勒频分复用DDM相位调制资源、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向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
其中,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或者,
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向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根据第四信息,确定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可以确定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且由信号发送端将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转发给信号接收端。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可以确定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并辅助信号发送端确定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第四信息可以包括如图2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二信息和第三信息,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包括: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对所述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量。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并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结果;和/或,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量。
在实施中,用于根据感知测量量计算感知结果的计算节点可以是第一设备、信号发送端、信号接收端和核心网设备中的至少一个,其中,在计算节点是第一设备和/或核心网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量,以使第一设备和/或核心网设备根据接收的感知测量量来计算感知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与如图2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中至少一项的功能和执行步骤相对应,且能够基于第一设备的配置,根据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来调节感知设备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这样,在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资源信息、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等信息中的至少一项发生变化时,能够据此自适应的调节感知设备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配置信息,从而提升了感知通感一体化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MIMO-ISAC系统,该MIMO-ISAC系统包括:第一设备、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一设备用于根据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所述信号发送端用于根据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发送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信号发送端包括至少两个发射天线,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测量量和/或感知结果。
在实施中,第一设备可以执行如图2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可以执行如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且能够取得与如图2和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第一设备具体可以是核心网设备、基站或终端,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分别可以是基站或终端。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设备是核心网中的感知网络功能SNF等设备,信号发送端-信号接收端是基站-终端,或者终端-基站,或者终端-终端,或者基站-基站;
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设备是基站,信号发送端-信号接收端是基站-终端,或者终端-基站。
此外,MIMO-ISAC系统中的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的,所述第一设备用于在第一次获取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之前,根据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确定第一信号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
可选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
可选的,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可选的,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NR、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可选的,所述资源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天线资源、多普勒频分复用DDM相位调制资源、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
可选的,在所述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测量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信号发送端中的至少一个用于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所述感知结果。
可选的,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位于第二设备;
所述第二设备用于基于自身发送的且经所述感知目标反射的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感知测量量和/或所述感知结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感知目标、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项,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可选的,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感知目标和所述信号发送端,且所述信号发送端还用于根据第五信息确定所述信号接收端;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所述第五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为了便于说明,以如图3所示MIMO-ISAC系统架构为例(即第一设备是感知网络功能,信号发送端是基站,信号接收端是UE),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MIMO-ISAC系统中的各个设备的交互流程进行说明,MIMO-ISAC系统中的各个设备的交互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站发射信号,UE接收信号。
在步骤1之前,基站和UE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向感知网络功能发送第一信息(如: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道信息、资源信息等),感知网络功能可以根据该第一信息下发或者更新基站和UE的信号配置信息。
步骤2、基站和UE执行感知/通感一体化业务,由计算节点计算感知结果。
其中,计算节点可以是基站、UE、感知网络功能和应用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且计算节点在计算得到感知结果之后,可以通过应用服务器将该感知结果发送给感知需求的发起方。
可选地,计算节点还可以将感知结果发送至感知网络功能、基站和UE中的至少一个,作为后者确定/执行信号配置信息自适应的依据之一。
步骤3、感知网络功能基于:感知结果、来自基站和/或UE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道信息、资源信息、第二信息中的至少一项,进行信号配置信息的自适应。
感知网络功能进行信号配置信息的自适应,可以是感知网络功能自适应的更新信号配置信息,并将更新后的信号配置信息发送给基站和UE中的至少一项,以使基站和UE按照更新后的信号配置信息来执行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的自适应。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步骤1至步骤3是可重复执行的,前一次得到的感知结果可以作为后续信号配置信息自适应的依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出的MIMO-ISAC系统能够解决单个感知业务由于感知目标状态变化,或者无线感知环境变化,或者感知资源变化引起的感知性能下降问题。通过信号自适应,能够达到维持或者提升感知/通感一体化性能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以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执行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
请参阅图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可以是第一设备内的装置,如图7所示,该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700可以包括以下模块:
第一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第一确定模块7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第一发送模块703,用于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的情况下,第一确定模块702,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号配置信息。
可选的,第一确定模块702,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
进一步的,第一确定模块702,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的动力学参数发生改变;
预设感知区域内的感知目标的数量和/或密度发生改变;
预设感知区域内的环境杂波和/或干扰发生改变;
所述第一业务可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发生改变;
所述MIMO-ISAC系统中可用的发射天线发生改变。
可选的,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700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
可选的,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700还包括:
第三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所述信号接收端和核心网设备中至少一项的感知结果,所述感知结果为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确定。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感知结果的情况下,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700还包括:
第四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
第三发送模块,用于向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量,其中,所述感知测量量用于供所述核心网设备确定感知结果。
可选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
可选的,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可选的,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NR、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可选的,所述资源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天线资源、多普勒频分复用DDM相位调制资源、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
可选的,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700还包括:
第五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感知目标、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项。
可选的,第一发送模块703,具体用于:
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
可选的,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周期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重复周期和/或重复次数;
资源位置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时频位置;
资源图样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基本时频图样;
资源编码类参数,用于控制基于码分复用CDM的所述第一信号的正交码资源配置;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类型;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长度;
用于生产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的初始种子。
可选的,所述资源周期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集周期、资源重复系数、资源时间间隙和子载波间隔;
和/或,
所述资源位置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起始频率、资源集时隙偏移、资源单元偏移、资源时隙偏移和资源符号偏移;
和/或,
所述资源图样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时隙内符号数、资源梳状大小和静默图样。
可选的,所述信号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感知信号循环前缀、信号正交类型、资源集ID、资源带宽、起始物理资源块PRB索引、资源列表、资源ID、序列ID和准共址QCL信息。
可选的,所述信号正交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时分复用、频分复用、多普勒频分复用、码分复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700能够执行如图2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可以是感知设备内的装置,如图8所示,该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800可以包括以下模块:
第二发送模块801,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接收模块802,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执行模块803,用于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
可选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
可选的,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可选的,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NR、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可选的,所述资源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天线资源、多普勒频分复用DDM相位调制资源、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情况下,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800还包括:
第四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
其中,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或者,
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800还包括:
第四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四信息,确定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可选的,执行模块803,具体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对所述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量。
可选的,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800还包括:
第五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
第五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结果,和/或,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800能够执行如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可以是电子设备,例如具有操作系统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电子设备中的部件,例如集成电路或芯片。该电子设备可以是网络侧设备或终端。示例性的,终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终端11的类型,其他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能够实现图2和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900,包括处理器901和存储器902,存储器902上存储有可在所述处理器9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900为终端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901执行时实现如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该通信设备900为网络侧设备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901执行时实现如图2或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的各个步骤,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以及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该终端实施例与如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终端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具体地,图10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终端10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001、网络模块1002、音频输出单元1003、输入单元1004、传感器1005、显示单元1006、用户输入单元1007、接口单元1008、存储器1009以及处理器1010等中的至少部分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10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0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10中示出的终端结构并不构成对终端的限定,终端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10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10041和麦克风10042,图形处理器10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1006可包括显示面板10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0061。用户输入单元1007包括触控面板10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0072中的至少一种。触控面板10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10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10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1001接收来自网络侧设备的下行数据后,可以传输给处理器1010进行处理;另外,射频单元1001可以向网络侧设备发送上行数据。通常,射频单元1001包括但不限于天线、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
存储器10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或指令以及各种数据。存储器1009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或指令的第一存储区和存储数据的第二存储区,其中,第一存储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或指令(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此外,存储器1009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者,存储器1009可以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RAM)。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1009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处理器10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可选的,处理器1010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涉及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的操作,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信号,如基带处理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010中。
其中,射频单元1001,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
射频单元1001,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射频单元1001,还用于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
可选地,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
可选地,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可选地,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NR、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可选地,所述资源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天线资源、多普勒频分复用DDM相位调制资源、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情况下,射频单元1001在执行所述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之后,还用于:
向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
其中,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或者,
在射频单元1001执行所述向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之前,处理器1010,还用于根据第四信息,确定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可选地,射频单元1001执行的所述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对所述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量。
可选地,在射频单元1001执行的所述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之后:
处理器1010,还用于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并控制射频单元1001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结果;和/或,
射频单元1001,还用于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1000,能够执行如图8所示第二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800中的各模块执行的各个过程,且能够取得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用于: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该网络侧设备实施例与上述网络侧设备方法实施例对应,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网络侧设备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图11所示,该网络侧设备1100包括:天线1101、射频装置1102、基带装置1103、处理器1104和存储器1105。天线1101与射频装置110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102通过天线110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10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10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102,射频装置110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101发送出去。
以上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110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1103包括基带处理器。
基带装置110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11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基带处理器,通过总线接口与存储器110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110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设备操作。
该网络侧设备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1106,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11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105上并可在处理器110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104调用存储器110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7(第一设备为网络侧设备)或图8(第一感知设备为网络侧设备)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如图12所示,该网络侧设备1200包括:处理器1201、网络接口1202和存储器1203。其中,网络接口1202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12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1203上并可在处理器1201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1201调用存储器1203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7(第一设备为核心网设备,如:SNF或AMF)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图2或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图2或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图2或图6所示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感知系统,包括:终端和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可用于执行如图2(即第一设备为网络侧设备)方法的步骤;所述终端可用于执行如图6(即感知设备为终端)方法的步骤。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41)
1.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设备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第一信号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确定所述第一信息满足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预设条件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的动力学参数发生改变;
预设感知区域内的感知目标的数量和/或密度发生改变;
预设感知区域内的环境杂波和/或干扰发生改变;
所述第一业务可用的时频资源和/或天线资源发生改变;
所述MIMO-ISAC系统中可用的发射天线发生改变。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所述信号接收端和核心网设备中至少一项的感知结果,所述感知结果为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确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感知结果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来自所述信号发送端或所述信号接收端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的感知测量量;
所述第一设备向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量,其中,所述感知测量量用于供所述核心网设备确定感知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NR、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天线资源、多普勒频分复用DDM相位调制资源、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一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获取第二信息,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感知目标、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项。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发送第三信息,所述第三信息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周期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重复周期和/或重复次数;
资源位置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时频位置;
资源图样类参数,用于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的基本时频图样;
资源编码类参数,用于控制基于码分复用CDM的所述第一信号的正交码资源配置;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类型;
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长度;
用于生产所述第一信号的信号序列的初始种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周期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集周期、资源重复系数、资源时间间隙和子载波间隔;
和/或,
所述资源位置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起始频率、资源集时隙偏移、资源单元偏移、资源时隙偏移和资源符号偏移;
和/或,
所述资源图样类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资源时隙内符号数、资源梳状大小和静默图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配置信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感知信号循环前缀、信号正交类型、资源集ID、资源带宽、起始物理资源块PRB索引、资源列表、资源ID、序列ID和准共址QCL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正交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时分复用、频分复用、多普勒频分复用、码分复用。
18.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第一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道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发送所述信号配置信息。
19.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感知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NR、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天线资源、多普勒频分复用DDM相位调制资源、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向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
其中,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或者,
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向所述信号接收端发送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根据第四信息,确定所述信号接收端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包括: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对所述感知目标的感知测量量。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感知结果,并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结果;和/或,
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感知测量量。
27.一种信号配置和自适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第一感知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设备发送第一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所述第一感知设备包括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信号配置信息用于配置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为多输入多输出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执行模块,用于按照所述信号配置信息执行与所述第一信号关联的第一业务。
28.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通信感知一体化MIMO-ISAC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设备、信号发送端和信号接收端;
所述第一设备用于根据第一信息确定信号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信号发送端与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与第一业务关联的资源信息、在预设时间段内执行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
所述信号发送端用于根据所述信号配置信息发送与所述第一业务关联的第一信号,其中,所述信号发送端包括至少两个发射天线,所述第一信号为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的集合,所述MIMO-ISAC系统中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或准正交;
所述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测量量和/或感知结果。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用于在第一次获取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结果之前,根据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确定第一信号配置信息。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触发将所述第一信号配置信息更新为第二信号配置信息。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相对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距离;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速度;
所述感知目标的移动方向;
第一速度分量,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在预设笛卡尔坐标系上至少一个坐标轴方向上的速度分量大小;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一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一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速度分量与速度分量对应的第一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
至少两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二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二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感知目标的位置坐标和与所述位置坐标对应的第二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上至少一个天线阵元上接收到的所述第一信号的第一测量参数的第一测量值,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包括接收功率、信噪比SNR和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
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测量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至少两个第三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三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一测量值与所述第一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三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信号接收端的天线阵列中至少两个天线阵元之间接收到的第一信号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
所述感知目标的时延功率谱的第二测量参数的第二测量值,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时延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时延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四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四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二测量值与所述第二测量参数对应的第四预测值的差值;
所述感知目标的多普勒功率谱的第三测量参数的第三测量值,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包括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平均多普勒频移和第一信号的接收信号多普勒扩展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五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五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三测量值与所述第三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五预测值的差值;
环境杂波功率;
至少两个第六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六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环境杂波功率与所述环境杂波功率对应的第六预测值的差值;
第四测量参数的第四测量值,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包括环境杂波的多普勒带宽和环境杂波与感知目标叠加的多普勒带宽中的至少一项;
至少两个第七值的均值、标准差或方差,所述第七值为一次感知测量获得的所述第四测量值与所述第四测量参数对应的第七预测值的差值;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数量;
预设感知区域内感知目标的密度;
在感知区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感知区域的位置坐标以及物理范围大小相关的参数。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相互正交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时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同的频域图样,且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在互不相同的发送时刻发送;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分别为预设时频图样在频域和/或时域的不同循环移位版本;
所述MIMO-ISAC系统中的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具备多个脉冲周期,其频域资源部分重叠或者完全不重叠,且在多个不同信号脉冲周期间各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按照预设规则改变所使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一时域资源,所述MIMO-ISAC系统中至少一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第二时域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域资源与所述第二时域资源相互正交,且使用所述第一时域资源的至少两个发射天线的发射信号使用相互正交的频域资源。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信道传输函数、信道冲击响应、信道状态信息CSI、信道质量指示CQI、秩指示RI;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SNR、SINR、传输速率、吞吐量、频谱效率、误码率和误块率。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资源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可用于所述第一业务的时间资源、频率资源、天线资源、多普勒频分复用DDM相位调制资源、码分复用CDM正交码资源。
35.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号接收端用于基于所述第一信号获取所述第一业务的感知测量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信号发送端中的至少一个用于根据所述感知测量量确定所述感知结果。
36.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位于第二设备;
所述第二设备用于基于自身发送的且经所述感知目标反射的所述第一信号确定所述感知测量量和/或所述感知结果。
37.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感知目标、所述信号发送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中的至少一项,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38.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还用于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感知目标和所述信号发送端,且所述信号发送端还用于根据第五信息确定所述信号接收端;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服务质量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所述第五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信号发送端的信号配置信息、来自所述信号接收端的所述感知目标的状态信息、所述信号发送端与所述信号接收端之间的信道信息和所述信号接收端的资源信息、感知需求、感知业务类型、感知QoS或通信感知一体化QoS、感知区域的先验信息、感知目标的先验信息。
3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步骤。
40.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9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步骤。
41.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19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00168.6A CN116980002A (zh) | 2022-04-15 | 2022-04-15 | 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400168.6A CN116980002A (zh) | 2022-04-15 | 2022-04-15 | 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80002A true CN116980002A (zh) | 2023-10-31 |
Family
ID=88469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400168.6A Pending CN116980002A (zh) | 2022-04-15 | 2022-04-15 | 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80002A (zh) |
-
2022
- 2022-04-15 CN CN202210400168.6A patent/CN116980002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220053351A1 (en) | Measurement Repor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11796669B2 (en) | Multi-stream MIMO/beamforming radar | |
Ji et al. | Networking based ISAC hardware testbed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 |
US20240337726A1 (en) | Sen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sensing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a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16347327A (zh) | 定位感知方法、感知测量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González-Prelcic et al. | The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revolution for 6G: Vis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 |
CN116981078A (zh) | 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
CN116980002A (zh) | 信号配置和自适应方法、装置、mimo-isac系统、网络侧设备和终端 | |
CN116347469A (zh) | 无线感知的参数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 | |
WO2024109637A1 (zh) | 信息发送方法、信息接收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 |
WO2024027538A1 (zh) |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WO2024027536A1 (zh) |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WO2024109784A1 (zh) |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
WO2024109785A1 (zh) |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
CN116980918A (zh) |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以及终端 | |
WO2024114460A1 (zh) | 测量方法、装置及设备 | |
WO2024109640A1 (zh) |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
US11598841B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tributed dual-function radar-communication | |
WO2024131756A1 (zh) | 信号配置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6963103A (zh) |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网络侧设备以及终端 | |
CN118283676A (zh) | 感知方法及装置 | |
CN117440399A (zh) |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7440397A (zh) |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网络侧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Du et al. | 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s for Emerging Applications in 6G Wireless Networks | |
CN117440396A (zh) | 感知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