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4873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4873A
CN116964873A CN202180095038.XA CN202180095038A CN116964873A CN 116964873 A CN116964873 A CN 116964873A CN 202180095038 A CN202180095038 A CN 202180095038A CN 116964873 A CN116964873 A CN 1169648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terminal
housing
main body
counter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50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永阳介
内山隆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64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48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4Securing in base or case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insulating parts having at least one resilient insulating pa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连接器(10)具备端子模块(14)和连接器壳体(16),端子模块(14)具有:外壳(20);弹性构件(18),收纳于外壳(20);第1端子(22),以被弹性构件(18)向一侧弹压的状态支承于外壳(20),被对方连接器按压;第2端子(42),位于比第1端子(22)靠另一侧;以及可挠导体(44),将第1端子(22)和第2端子(42)连接,连接器壳体(16)具有将端子模块(14)收纳的主体部(64)的第1开口部(75)被第1盖部(66)覆盖的结构,第1盖部(66)与可挠导体(44)对置,并且能相对于主体部(64)滑动。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本申请基于2021年3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1-061107号主张优先权,并援用所述日本申请记载的全部记载内容。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端子模块和收纳端子模块的连接器壳体,所述端子模块具有第1端子(电接触构件)、第2端子(外部连接构件)、以及将第1端子和第2端子电连接的可挠导体(编织线)。连接器壳体由多个分割体构成。连接器壳体与可挠导体对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015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连接器,与沿着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第1方向相对地接近的对方连接器嵌合,并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端子模块,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电连接;和连接器壳体,收纳所述端子模块,所述端子模块具有:外壳,包括顶壁和从所述顶壁向所述一侧延伸的一对侧壁;弹性构件,收纳于所述外壳,并且能沿着所述第1方向弹性变形;第1端子,以被所述弹性构件朝向所述一侧弹压的状态支承于所述一对侧壁,并且通过被所述对方连接器按压而能向所述另一侧移动;第2端子,位于比所述第1端子靠另一侧;以及可挠导体,将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主体部,具有在与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开口的第1开口部,并且收纳所述端子模块;和第1盖部,装配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覆盖所述第1开口部,所述第1盖部与所述可挠导体对置,并且能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滑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嵌合状态的连接器及对方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非嵌合状态的连接器及对方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针对图2所示的连接器从与图3不同的方向观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沿图2的箭头V-V所示的剖线剖切的连接器的剖视放大图。
图6是示出连接器的端子模块和对方连接器的对方端子的连接前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1的箭头VII-VII所示的剖线剖切的连接器的剖视放大图。
图8是示出连接器的端子模块和对方连接器的对方端子的连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主体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第1盖部的立体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对方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组装连接器时,有可能将端子模块的可挠导体夹入连接器壳体的分割体之间。因此,在连接器的组装作业性的观点上,连接器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提高组装作业性的连接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连接器,起到能提高组装作业性的效果。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
(1)与沿着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第1方向相对地接近的对方连接器嵌合,并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端子模块,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电连接;和连接器壳体,收纳所述端子模块,所述端子模块具有:外壳,包括顶壁和从所述顶壁向所述一侧延伸的一对侧壁;弹性构件,收纳于所述外壳,并且能沿着所述第1方向弹性变形;第1端子,以被所述弹性构件朝向所述一侧弹压的状态支承于所述一对侧壁,并且通过被所述对方连接器按压而能向所述另一侧移动;第2端子,位于比所述第1端子靠另一侧;以及可挠导体,将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主体部,具有在与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开口的第1开口部,并且收纳所述端子模块;和第1盖部,装配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覆盖所述第1开口部,所述第1盖部与所述可挠导体对置,并且能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滑动。
根据该结构,第1盖部与可挠导体对置,并且能相对于主体部滑动。在组装连接器时,即使可挠导体存在于使第1盖部相对于主体部滑动的前进道路上,可挠导体也根据第1盖部的按压而变形,进入主体部的内部。因此,在组装连接器时,能抑制可挠导体被夹在主体部与第1盖部之间。因此,能提高连接器的组装作业性。
(2)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导轨,所述第1盖部具有与所述导轨嵌合的导向突片,并且能沿着所述导轨滑动。
根据该结构,主体部具有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导轨,第1盖部具有与导轨嵌合的导向突片,并且能沿着导轨滑动。因此,在组装连接器时,组装作业者能使第1盖部沿着主体部的导轨滑动地组装。因此,能提高连接器的组装作业性。
(3)优选的是,设置有多个所述端子模块,所述主体部具有:隔壁,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盖部对置;和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由所述隔壁划定,所述多个端子模块单独地收纳于所述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所述隔壁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多个端子模块之间,所述导轨配置于所述隔壁。
根据该结构,在主体部设置有隔壁,隔壁配置于相邻的多个端子模块之间,将多个端子模块单独地收纳的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由隔壁划定而设置。将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划定的隔壁与第1盖部对置。另外,在该隔壁设置有导轨。因此,将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划定的隔壁在组装连接器时也作为第1盖部的导向部执行功能。因此,不必在主体部准备用于另外设置导轨的空间。进而能抑制连接器的体积增大。另外,在组装连接器时,即使可挠导体存在于使导向突片相对于主体部滑动的前进道路上,可挠导体也根据导向突片的按压而变形,进入端子模块收纳部的内部。因此,在组装连接器时,能抑制可挠导体跨越隔壁。因此,在组装连接器时,能抑制可挠导体向相邻的端子模块收纳部伸出。
(4)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在与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导向槽,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导向槽卡止的导向突起。
根据该结构,外壳具有与导向槽卡止的导向突起。因此,在组装连接器时,外壳与主体部卡止,因此能抑制端子模块相对于主体部错位。因此,能提高连接器的作业性。
(5)优选的是,所述端子模块能沿着所述导向槽滑动。
根据该结构,端子模块能沿着导向槽滑动。因此,在将端子模块收纳于主体部时,作业者能将端子模块沿着导向槽插入。因此,能提高连接器的组装作业性。
(6)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具有保持所述第2端子的保持部。
根据该结构,主体部具有保持第2端子的保持部。连接有可挠导体的第2端子由主体部的保持部保持。因此,在组装连接器时,即使存在于使第1盖部相对于主体部滑动的前进道路上的可挠导体根据第1盖部的按压而变形,也能抑制第2端子错位。因此,能提高连接器的组装作业性。
(7)优选的是,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第2盖部,所述第2盖部装配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1盖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在所述一侧开口的第2开口部、和与第2盖部卡合的第1卡合突起,所述第1盖部具有朝向与所述可挠导体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和与所述第2盖部卡合的第2卡合突起,所述第2盖部具有与所述第1卡合突起卡合的第1卡合片、与所述第2卡合突起卡合的第2卡合片、以及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对方端子能进入的对方端子插通孔,所述第2盖部覆盖所述第2开口部,所述可挠导体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能进入所述鼓出部的内部,所述第2卡合片配置于比所述鼓出部靠所述一侧,并且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看时与所述鼓出部重叠。
根据该结构,第2卡合片配置于比鼓出部靠一侧,并且在从第1方向观看时与鼓出部重叠。在用于抑制可挠导体的磨损的鼓出部的一侧,第2盖部与第1盖部卡合。因此,在处理连接器时,能抑制作业者错误地从另一侧接触第2卡合片而解除第1盖部和第2盖部的卡合。因此,能提高将连接器与对方连接器电连接时的作业性。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具体例。在各附图中,说明便利起见,有时将结构的一部分放大或者简化示出。另外,关于各部分的尺寸比率,有时在各附图中不同。另外,关于多个相同构件,有时仅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对其他构件省略附图标记。另外,在本公开中,所谓平行并不是指几何学中严格意义上的平行,而是如果是可视为平行的范围,则在起到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具有宽度的意思。另外,在本公开中,所谓正交并不是指几何学中严格意义上的正交,而是如果是可视为正交的范围,则在起到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具有宽度的意思。
<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概要>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10及对方连接器12分别设置于车辆上搭载的机器。例如,连接器10设置于包括逆变电路的PCU(Power Control Unit,机器的一例),对方连接器12设置于电动机(对方机器的一例)。
通过对方连接器12沿着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第1方向相对地接近连接器10,从而对方连接器12向连接器10插入。即,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嵌合,且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电连接。通过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PCU和电动机电连接。关于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将后述。
<连接器10>
连接器10具备端子模块14和连接器壳体16。端子模块14是用于将对方连接器12包括的对方端子124和机器包括的电路(省略图示)电连接的模块。
如图3~图5所示,连接器壳体16收纳有端子模块14。连接器壳体16具有主体部64、第1盖部66以及第2盖部68。端子模块14收纳于主体部64与第1盖部66及第2盖部68之间的空间。端子模块14、主体部64以及第1盖部66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主体部64和第2盖部68沿着第1方向排列。
<端子模块14>
如图5和图6所示,端子模块14具备外壳20、弹性构件18、第1端子22、第2端子42以及可挠导体44。以下说明的端子模块14的各部结构是未嵌合状态的连接器10中的结构。
<外壳20>
如图6所示,外壳20具有顶壁24、从顶壁24延伸的一对侧壁26、26、以及从顶壁24延伸的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外壳20例如为金属制。外壳20例如为不锈钢制。外壳20收纳有弹性构件18。外壳20例如通过对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有顶壁24、一对侧壁26、26以及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
一对侧壁26、26相互对置。一对侧壁26、26对置的方向与第1方向正交。一对侧壁26、26对置的方向与主体部64和第1盖部66排列的方向正交。
在以下说明中,便利起见,将沿着第1方向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一对侧壁26、26的对置方向称为左右方向。将与第1方向及一对侧壁26、26的对置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即,将主体部64和第1盖部66排列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在以下说明中,便利起见,在上下方向上,将另一侧称为上方,将一侧称为下方。在前后方向上,将主体部64侧称为前方,将第1盖部66侧称为后方。
顶壁24是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设置的平板状的区域。顶壁24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宽度大于弹性构件18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宽度。在从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侧观看时,顶壁24将弹性构件18覆盖。
一对侧壁26、26是从顶壁24的左右方向的边缘朝向下方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一对壁。一对侧壁26、26分别具有成为镜像对称的形状。以下,代表性地对右侧的侧壁26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侧壁26具有基部26A、第1腿部26B、第2腿部26C以及导向突起26D。
基部26A与顶壁24相连。基部26A在前后方向上与顶壁24具有相同宽度。基部26A具有在弹性构件18压缩或者拉伸时承接向左右方向弯曲的弹性构件18的功能。
第1腿部26B在基部26A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从基部26A朝向下方延伸并且向前方倾斜。第1腿部26B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前后方向的倾斜幅度长。第1腿部26B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比基部26A小的宽度。第1腿部26B例如具有基部26A的四分之一程度的宽度。第1腿部26B在下端部分具有朝向前方延伸的第1承接部26B 1。第1承接部26B 1的上表面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面。第1腿部26B的后方的面作为在对方连接器12嵌合时引导第1端子22的导向面26B2执行功能。导向面26B2以向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向下方延伸,因此第1端子22沿着导向面26B2在上下方向被引导,并且也在前后方向也被引导。
第2腿部26C从基部26A朝向下方延伸。第2腿部26C位于第1腿部26B的后方。第2腿部26C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腿部26B分离。第2腿部26C在前后方向上具有比基部26A小的宽度。第2腿部26C例如具有基部26A的四分之一程度的宽度。第2腿部26C具有第2承接部26C1和下端部26C2。第2承接部26C1配置于比下端部26C2靠上方。第2承接部26C1朝向比下端部26C2靠后方突出。第2承接部26C1的上表面是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面。
导向突起26D从基部26A朝向右方突出。导向突起26D从基部26A朝向与弹性构件18相反的一侧突出。导向突起26D通过使侧壁26的一部分朝向右方弯折而形成。例如,导向突起26D通过在一对狭缝27、27之间使侧壁26朝向右方弯折而形成,狭缝27、27设置于导向突起26D的上下两侧,因此容易使导向突起26D朝向右方弯折。
导向突起26D配置于比第1腿部26B靠上方。导向突起26D配置于比第2腿部26C靠上方。导向突起26D在侧壁26的前方和侧壁26的后方各设置一个。在侧壁26的前方配置的导向突起26D和在侧壁26的后方配置的导向突起26D在从前后方向观看时重叠。在侧壁26的前方配置的导向突起26D的上表面的位置与在侧壁26的后方配置的导向突起26D的上表面的位置相同。在侧壁26的前方配置的导向突起26D的下表面的位置与在侧壁26的后方配置的导向突起26D的下表面的位置相同。
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是从顶壁24的前后方向的边缘朝向下方延伸的相互平行的一对壁。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在左右方向上具有比顶壁24小的宽度。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例如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顶壁24的三分之一程度的宽度。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比侧壁26小的宽度。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例如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侧壁26的二分之一程度的宽度。如图5所示,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的前后方向的内表面与弹性构件18的前后方向的侧部稍微空开间隙地对置。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具有在弹性构件18压缩或者拉伸时承接向前后方向弯曲的弹性构件18的功能。
<弹性构件18>
弹性构件18是将金属制的线材卷绕成线圈状的螺旋弹簧。弹性构件18例如为不锈钢制。
如图6所示,弹性构件18收纳于外壳20。即,弹性构件18被顶壁24、一对侧壁26、26以及一对弹性构件保持壁28、28包围。弹性构件18以在上下方向压缩的状态被顶壁24和第1端子22夹着。弹性构件18将第1端子22朝向下方弹压。弹性构件18将顶壁24朝向上方弹压。在该状态下,弹性构件18能在上下方向进一步压缩。即,弹性构件18以比弹簧的自由长度短且比最大压缩时的长度长的范围被顶壁24和第1端子22压缩。
弹性构件18具有第1端部18a和第2端部18b。第1端部18a是从弹性构件18的上端算起一圈程度的区域。第1端部18a与顶壁24接触。第2端部18b是从弹性构件18的下端算起一圈程度的区域。第2端部18b与第1端子22接触。
<第1端子22>
如图5~图8所示,第1端子22是能与对方端子124物理接触的端子。如图5和图6所示,第1端子22装配于一对侧壁26、26。第1端子22以被弹性构件18朝向下方弹压的状态支承于一对侧壁26、26。第1端子22具有第1部分22a、第2部分22b、第1面22A以及配置于与第1面22A相反的一侧的第2面22B。第1端子22为金属制。第1端子例如为铜合金制。第1端子22通过对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有第1部分22a和第2部分22b。
第1部分22a从顶壁24向下方分离地配置。第1部分22a与顶壁24平行地设置。即,第1部分22a沿着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延伸。第2部分22b从第1部分22a的后方的边缘朝向上方延伸。因此,第1端子22在从左右方向观看时具有L字形状。第1部分22a具有一对第1卡合部58、58和一对被导向部62、62。第2部分22b具有一对第2卡合部60、60。
第1部分22a中的第1面22A与弹性构件18的第2端部18b接触。第1部分22a中的第1面22A作为承接弹性构件18的第2端部18b的承接面执行功能。第1部分22a中的第2面22B作为能与对方端子124包括的对方触点128接触的接触面执行功能。
第1卡合部58在第1部分22a的前边缘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第1卡合部58相对于第1腿部26B的第1承接部26B 1从上方抵接。第1卡合部58与第1承接部26B1的上表面抵接。第1卡合部58被第1承接部26B1接住。
被导向部62在第1部分22a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被导向部62插入到第1腿部26B与第2腿部26C之间。被导向部62在连接器10与对方连接器12嵌合时沿着导向面26B2在上下方向被引导,并且在前后方向也被引导。
第2部分22b中的第1面22A是朝向弹性构件18侧的面。第2部分22b中的第2面22B是朝向与弹性构件18相反的一侧的面。第2部分22b中的第2面22B连接有可挠导体44。
第2卡合部60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第2卡合部60配置于比第2部分22b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靠下方。第2卡合部60相对于第2腿部26C的第2承接部26C1从上方抵接。第2卡合部60与第2承接部26C1的上表面抵接。第2卡合部60被第2承接部26C1接住。
通过第1卡合部58与第1承接部26B1抵接,并且第2卡合部60与第2承接部26C1抵接,从而第1端子22被限制向下方移动。即,在非嵌合状态下,第1端子22被弹性构件18和一对侧壁26、26夹持。在非嵌合状态下,第1端子22被弹性构件18和一对第1承接部26B 1、26B1及一对第2承接部26C1、26C1夹持。
<第2端子42>
如图1~5所示,第2端子42是与PCU包括的电路(省略图示)电连接的平板形状的端子。第2端子42具有上部分42A、下部分42B以及缩颈部42C。第2端子42为金属制。第2端子42例如为铜合金制。第2端子42通过对板材进行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有上部分42A、下部分42B以及缩颈部42C。第2端子42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6。第2端子42由连接器壳体16保持于比第1端子22靠上方的位置。
上部分42A配置于连接器壳体16的外侧。上部分42A是与电路(省略图示)连接的区域。下部分42B从上部分42A朝向下方延伸。下部分42B配置于连接器壳体16的内侧。下部分42B连接有可挠导体44。缩颈部42C是在上部分42A和下部分42B的边界区域中向左右方向内侧凹陷的区域。缩颈部42C与连接器壳体16凹凸嵌合。
<可挠导体44>
可挠导体44是具有可挠性的导体。如图5所示,可挠导体44将第1端子22和第2端子42电连接。可挠导体44是可挠性比第1端子22优良的导体。可挠导体44是可挠性比第2端子42优良的导体。可挠导体44能反复变形。
可挠导体44例如是具有导电性的多根金属线材编织成的带状的编织线。编织线例如通过铜合金制的线材编织而形成。可挠导体44具有与第1端子22接合的第1接合部52、与第2端子42接合的第2接合部48、以及第1接合部52与第2接合部48之间的中间部分53。
第1接合部52通过电阻焊与第1端子22接合。第1接合部52例如通过电阻焊与第1端子22的第2部分22b接合。第1接合部52的刚性比中间部分53高。第2接合部48通过电阻焊与第2端子42接合。第2接合部48例如通过电阻焊与第2端子42的下部分42B接合。第2接合部48的刚性比中间部分53高。
第1端子22的第2部分22b和第2端子42在上下方向排列。即,第1接合部52和第2接合部48在上下方向排列。在第1接合部52、第2接合部48以及中间部分53中,第1接合部52配置于最下方。在第1接合部52、第2接合部48以及中间部分53中,第2接合部48配置于最上方。
<连接器壳体16>
如图3和图4所示,连接器壳体16具有主体部64、第1盖部66以及第2盖部68。连接器壳体16收纳有端子模块14。连接器壳体16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有三个端子模块14。主体部64装配有加强构件64F。第1盖部66装配于主体部64的后方。第2盖部68装配于主体部64和第1盖部66的下方。
<主体部64>
主体部64例如为热塑性树脂制。如图3~图5所示,主体部64具有前壁64A、右壁64B、左壁64C、支承壁64D以及上壁64E。前壁64A、右壁64B、左壁64C、支承壁64D以及上壁64E例如通过注射成型一体成形。
前壁64A是配置于外壳20的前方的壁。右壁64B是从前壁64A的右方的边缘朝向后方延伸的壁。左壁64C是从前壁64A的左方的边缘朝向后方延伸的壁。支承壁64D是配置于外壳20的上方的壁。支承壁64D与前壁64A、右壁64B以及左壁64C相连。上壁64E是从支承壁64D的后方的边缘朝向上方延伸的壁。
支承壁64D配置于外壳20的顶壁24的上方。支承壁64D具有抵接面64D1和配置于与抵接面64D1相反的一侧的加强面64D2。
抵接面64D1与外壳20对置。抵接面64D1与顶壁24对置。抵接面64D1能与外壳20抵接。抵接面64D1能与顶壁24抵接。
如图3、图4以及图9所示,主体部64具有收纳端子模块14的端子模块收纳部70、隔壁71、第1开口部75、第2开口部77、保持部82以及第1卡合突起84。
第1开口部75通过主体部64的后方开放而形成。第1开口部75使端子模块收纳部70露出到主体部64的外部。因此,主体部64例如能将端子模块14从后方收纳于端子模块收纳部70。
第2开口部77通过主体部64的下方开放而形成。第2开口部77使端子模块收纳部70露出到主体部64的外部。
端子模块收纳部70具有外壳收纳部72和可挠导体收纳部74。端子模块收纳部70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端子模块收纳部70是主体部64的内部空间。端子模块收纳部70沿着左右方向设置有多个。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70通过由隔壁71将主体部64的内部空间划定而形成。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70将多个端子模块14单独地收纳。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端子模块收纳部70在左右方向排列。
隔壁71朝向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延伸。隔壁71与前壁64A、支承壁64D以及上壁64E相连。隔壁71将用于将多个端子模块14单独地收纳于主体部64的空间划定。即,隔壁71配置于相邻的端子模块收纳部7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形成三个端子模块收纳部70而设置有两个隔壁7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隔壁71在左右方向排列。
隔壁71配置于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外壳收纳部72之间。即,隔壁71配置于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外壳20之间。隔壁71在左右方向上与外壳20对置。隔壁71配置于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可挠导体收纳部74之间。即,隔壁71配置于在左右方向相邻的可挠导体44之间。隔壁71在左右方向上与可挠导体44对置。
隔壁71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99。导轨99例如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槽。导轨99设置于隔壁71的后表面。隔壁71的后表面与第1盖部66对置。导轨99与第1盖部66对置。
外壳收纳部72收纳端子模块14的外壳20。外壳收纳部72配置于比可挠导体收纳部74靠下方。外壳收纳部72与外壳20对置。外壳收纳部72的后方通过第1开口部75而开放。外壳收纳部72的下方通过第2开口部77而开放。
外壳收纳部7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方向排列有三个。位于最右方的外壳收纳部72由前壁64A、右壁64B、支承壁64D以及隔壁71划定。位于最左方的外壳收纳部72由前壁64A、左壁64C、支承壁64D以及隔壁71划定。左右方向上的正中间的外壳收纳部72由前壁64A、支承壁64D以及一对隔壁71、71划定。
外壳收纳部72具有限制端子模块14的移动方向的导向槽76。导向槽76设置于右壁64B、左壁64C以及隔壁71。导向槽76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导向槽76与外壳20对置。导向槽76与一对侧壁26、26对置。在导向槽76中插入外壳20的导向突起26D,导向槽76保持导向突起26D。导向突起26D与导向槽76卡止。设置于一对侧壁26、26的导向突起26D能在导向槽76滑动。因此,端子模块14能沿着导向槽76滑动。
可挠导体收纳部74收纳端子模块14的可挠导体44。可挠导体收纳部74配置于比外壳收纳部72靠上方。可挠导体收纳部74与外壳收纳部72相连。可挠导体收纳部74配置于上壁64E。可挠导体收纳部74与可挠导体44对置。可挠导体收纳部74的后方通过第1开口部75而开放。可挠导体收纳部74具有与可挠导体44对置的对置壁79和形成于对置壁79的凹部78。
如图5所示,凹部78与可挠导体44对置。凹部78朝向与可挠导体44相反的一侧凹陷。可挠导体44能进入凹部78的内部空间。凹部78配置于比第1接合部52靠上方。即,凹部78配置于比第1接合部52靠另一侧。凹部78配置于比第2接合部48靠下方。即,凹部78配置于比第2接合部48靠一侧。
凹部78具有第1倾斜面78A和第2倾斜面78B。第1倾斜面78A随着向后方接近而朝向下方倾斜。即,第1倾斜面78A随着向可挠导体44接近而朝向一侧倾斜。第2倾斜面78B随着向后方接近而朝向上方倾斜。即,第2倾斜面78B随着向可挠导体44接近而朝向另一侧倾斜。第2倾斜面78B配置于比第1倾斜面78A靠上方。
保持部82以使第2端子42配置于比第1端子22靠上方的方式进行保持。保持部82与第2端子42的缩颈部42C凹凸嵌合。保持部82配置于上壁64E。保持部82配置于比外壳收纳部72靠上方。保持部82配置于比可挠导体收纳部74靠上方。
第1卡合突起84与第2盖部68卡合。第1卡合突起84设置于主体部64的前壁64A。第1卡合突起84配置于前壁64A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多个第1卡合突起84。
<加强构件64F>
如图2、图3以及图5所示,加强构件64F是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构件。加强构件64F例如为不锈钢制。加强构件64F的刚性比连接器壳体16优良。加强构件64F的刚性比支承壁64D优良。
加强构件64F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6。加强构件64F装配于主体部64。加强构件64F装配于支承壁64D。加强构件64F与支承壁64D的加强面64D2相接。
加强构件64F与连接器壳体16一体化。加强构件64F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连接器壳体16。加强构件64F例如通过嵌件成型与连接器壳体16一体化。加强构件64F与主体部64一体化。加强构件64F与主体部64一体化。加强构件64F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主体部64。加强构件64F例如通过嵌件成型与支承壁64D一体化。
加强构件64F在从上下方向的上侧观看时与支承壁64D重叠。加强构件64F在从上下方向的上侧观看时与抵接面64D1重叠。加强构件64F在从上下方向的上侧观看时与端子模块14的外壳20的顶壁24重叠。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构件64F在从上下方向的上侧观看时与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三个端子模块14的顶壁24全部重叠。
加强构件64F具有能将连接器10固定于PCU的箱体的固定部64F1。固定部64F1分别设置于加强构件64F的左右方向的两侧。
<第1盖部66>
如图1~图5所示,第1盖部66装配于主体部64。第1盖部66将主体部64的第1开口部75覆盖。第1盖部66与可挠导体44对置。第1盖部66相对于主体部64能滑动。更具体而言,第1盖部66相对于主体部64能沿着上下方向滑动。第1盖部66具有鼓出部102、第2卡合突起108以及导向突片117。
如图5所示,鼓出部102与可挠导体44对置。鼓出部102在前后方向上与可挠导体44对置。鼓出部102向与可挠导体44相反的一侧鼓出。鼓出部102朝向后方鼓出。鼓出部102配置于比第1接合部52靠上方。鼓出部102配置于比第1接合部52靠另一侧。鼓出部102配置于比第2接合部48靠下方。即,鼓出部102配置于比第2接合部48靠一侧。可挠导体44能进入鼓出部102的内部。
鼓出部102在从前后方向观看时与凹部78重叠。即,鼓出部102在从与一对侧壁26、26对置的方向及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观看时与凹部78重叠。
鼓出部102在从左右方向观看时相对于可挠导体44位于与凹部78相反的一侧。鼓出部102和凹部78位于可挠导体44的前后两侧。即,可挠导体44在从一对侧壁26、26对置的方向观看时配置于鼓出部102与凹部78之间。
第2卡合突起108与第2盖部68卡合。第2卡合突起108设置于第1盖部66的后表面。即,第2卡合突起108设置于第1盖部66中的与和可挠导体44对置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第2卡合突起108设置于第1盖部66的下方。第2卡合突起108配置于比鼓出部102靠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第2卡合突起108。
如图10所示,导向突片117设置于第1盖部66的前表面。导向突片117朝向前方突出。导向突片117沿着上下方向延伸,能沿着导轨99滑动。导向突片117嵌入到主体部64的导轨99。导向突片117能使第1盖部66沿着导轨99相对于主体部64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导向突片117。
<第2盖部68>
如图2和图5所示,第2盖部68装配于主体部64和第1盖部66。第2盖部68装配于主体部64的下侧。第2盖部68装配于第1盖部66的下侧。第2盖部68将主体部64的第2开口部77覆盖。如图2~图5所示,第2盖部68具有与主体部64卡合的第1卡合片120、与第1盖部66卡合的第2卡合片121、以及在上下方向空着的对方端子插通孔122。
第1卡合片120与前壁64A的下侧部分卡合。第1卡合片120与前壁64A的第1卡合突起84卡合。第2卡合片121与第1盖部66的下侧部分卡合。第2卡合片121与第1盖部66的第2卡合突起108卡合。第2卡合片121配置于与第1卡合片120相反的一侧。第2卡合片121配置于比鼓出部102靠下方。第2卡合片121在从上下方向观看时与鼓出部102重叠。
对方端子插通孔122与主体部64的第2开口部77重叠。对方端子插通孔122使端子模块14露出到第2盖部68的外部。对方端子插通孔122使端子模块14的第1端子22露出到第2盖部68的外部。对方端子插通孔122容许对方端子124从下方进入,容许对方端子124和第1端子22的物理接触。对方端子插通孔122以与收纳于连接器壳体16的端子模块14的个数对应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个对方端子插通孔122。
<对方连接器12>
如图11所示,对方连接器12具有对方端子124和对方壳体126。对方端子124保持于对方壳体126。对方端子124的至少一部分埋设于对方壳体126。对方端子124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而设置。
对方端子124是导电性的金属构件。对方端子124例如为铜合金制。对方端子124包括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区域、和从该区域向前侧延伸的区域。对方端子124在从左右方向观看时具有L字形状。对方端子124具有与第1端子22的第1部分22a的第2面22B抵接的对方触点128。对方触点128通过使对方端子124的一部分塑性变形,从而在对方端子124的上表面设置成筋状。
对方壳体126是树脂制的构件。对方壳体126具有能进入连接器壳体16的对方端子插通孔122的嵌合部130。嵌合部130具有向上方凸的形状。嵌合部130在其上表面支承对方端子124。
<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
参照图5和图7及图6和图8说明对方连接器12向连接器10嵌合的情况。当对方连接器12朝向上方移动而向连接器10接近时,则对方连接器12的对方端子124及嵌合部130在对方端子插通孔122中通过而进入连接器壳体16的内部。并且,对方端子124的对方触点128与第1端子22的第2面22B接触。此外,在对方连接器12与连接器10嵌合时,只要连接器10及对方连接器12在上下方向相对地接近即可,连接器10也可以朝向下方移动而向对方连接器12接近。
当在对方触点128与第2面22B接触后对方连接器12进一步朝向上方移动时,通过第1端子22被对方触点128按压,从而第1端子22一边压缩弹性构件18一边朝向上方移动。通过可挠导体44变形,从而第1端子22被容许向上方移动。此时,第1端子22的被导向部62与第1腿部26B的导向面26B2滑动。因此,第1端子22朝向上方移动,并且导向面26B2朝向后方移动向前后方向倾斜的量。因为导向面26B2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向前后方向倾斜的幅度长,所以嵌合时的第1端子22的向上方的移动量比向后方的移动量多。
朝向后方移动的第1端子22的第2面22B与朝向上方移动的对方触点128在前后方向滑动。由此,附着于第2面22B与对方触点128之间的异物被除去。作为异物,例如可列举在第2面22B的表面形成的硫化物、氧化物等覆膜。
并且,当对方连接器12进一步朝向上方移动时,对方连接器12与连接器10嵌合。在该状态下,第1端子22的第1部分22a从弹性构件18受到朝下的弹压力,并且从对方触点128受到朝上的按压力。第1端子22的第1部分22a被弹性构件18和对方触点128在上下方向夹持。这样,通过第1部分22a被弹性构件18按压到对方触点128,从而第1端子22能与对方触点128更可靠地电连接。
如图5和图7所示,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前后,伴随第1端子22朝向上方移动,第1接合部52与第2接合部48之间的直线距离变短。因此,伴随第1端子22朝向上方移动,可挠导体44变形,可挠导体44的挠曲量增大。因此,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嵌合后与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嵌合前相比,可挠导体44有更容易摇动的倾向。即,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与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非嵌合状态相比,可挠导体44有更容易摇动的倾向。可挠导体44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能进入鼓出部102的内部。可挠导体44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能进入凹部78的内部。
如图7所示,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外壳20与抵接面64D1抵接。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顶壁24与抵接面64D1抵接。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弹性构件18将顶壁24朝向支承壁64D弹压。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弹性构件18将顶壁24朝向支承壁64D按压。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顶壁24由支承壁64D和加强构件64F支承。
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第1端子22与对方触点128抵接。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弹性构件18将第1端子22朝向对方连接器12弹压。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将第1端子22朝向对方连接器12按压。在连接器10和对方连接器12的嵌合状态下,第1端子22由对方连接器12支承。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第1盖部66与可挠导体44对置,并且能相对于主体部64滑动。在组装连接器10时,即使可挠导体44存在于使第1盖部66相对于主体部64滑动的前进道路上,可挠导体44也根据第1盖部66的按压而变形,进入主体部64的内部。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能抑制可挠导体44被夹在主体部64与第1盖部66之间。因此,能提高连接器10的组装作业性。
(2)主体部64具有沿着第1方向延伸的导轨99,第1盖部66具有与导轨99嵌合的导向突片117,并且能沿着导轨99滑动。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组装作业者能使第1盖部66沿着主体部64的导轨99滑动地组装。因此,能提高连接器10的组装作业性。
(3)在主体部64设置有隔壁71,隔壁71配置于相邻的多个端子模块14之间,将多个端子模块14单独地收纳的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70由隔壁71划定而设置。将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70划定的隔壁71与第1盖部66对置。另外,在隔壁71设置有导轨99。因此,将端子模块收纳部70划定的隔壁71在组装连接器10时也作为第1盖部66的导向部执行功能。因此,不必在主体部64准备用于另外设置导轨99的空间。进而能抑制连接器10的体积增大。另外,在组装连接器10时,即使可挠导体44存在于使导向突片117相对于主体部64滑动的前进道路上,可挠导体44也根据导向突片117的按压而变形,进入端子模块收纳部70的内部。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能抑制可挠导体44跨越隔壁71。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能抑制可挠导体44向相邻的端子模块收纳部70伸出。
(4)外壳20具有与导向槽76卡止的导向突起26D。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外壳20与主体部64卡止,因此能抑制端子模块14相对于主体部64错位。因此,能提高连接器10的作业性。
(5)端子模块14能沿着导向槽76滑动。因此,在将端子模块14收纳于主体部64时,作业者能将端子模块14沿着导向槽76插入。因此,能提高连接器10的组装作业性。
(6)主体部64具有保持第2端子42的保持部82。连接有可挠导体44的第2端子42由主体部64的保持部82保持。因此,在组装连接器10时,即使可挠导体44存在于使第1盖部66相对于主体部64滑动的前进道路上,可挠导体44根据第1盖部66的按压而变形,也能抑制第2端子42错位。因此,能提高连接器10的组装作业性。
(7)第2卡合片121配置于比鼓出部102靠一侧,并且在从第1方向观看时与鼓出部102重叠。鼓出部102是用于抑制可挠导体44的磨损的区域,在那样的鼓出部102的一侧,第2盖部68与第1盖部66卡合。因此,在处理连接器10时,能抑制作业者错误地从另一侧接触第2卡合片121而解除第1盖部66和第2盖部68的卡合。因此,能提高将连接器10与对方连接器12电连接时的作业性。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能按如下变形而实施。上述实施方式及以下变形例能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而实施。
·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模块14的数量不限定于三个,也可以变更为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
·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壳体1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有主体部64、第1盖部66以及第2盖部68,但是不限于此。连接器壳体16只要能收纳端子模块14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的弹性构件18只要是能在上下方向伸缩的构件,也可以是螺旋弹簧以外的构件。弹性构件18也可以不是不锈钢制。弹性构件18例如既可以是板簧,也可以是橡胶构件。
·上述实施方式的外壳20也可以不是不锈钢制。外壳20例如也可以是铁合金制、铜合金制、铝合金制。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端子22也可以不是铜合金制。第1端子22例如也可以是铝合金制。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端子22也可以不被实施电镀处理。第1端子22例如也可以被实施镀铜锡处理。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端子22也可以不一体形成第1部分22a和第2部分22b,而是将第2部分22b省略。在第2部分22b被省略的情况下,第2卡合部60设置于第1部分22a。在该情况下,可挠导体44与第1部分22a接合。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端子42也可以不是铜合金制。第2端子42例如也可以是铝合金制。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端子42也可以被实施电镀处理。也可以对第2端子42例如实施镀铜锡处理。
·上述实施方式的可挠导体44只要是具有可挠性的导体就没有特别限定。可挠导体44例如既可以是筒状的编织线,也可以是由导线性的绞线构成的裸电线。可挠导体44例如既可以是利用绝缘体将导电性的绞线包覆的包覆电线,也可以是使导电性的薄板层积的层积母线。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接合部52只要与第1端子22接合即可,不限定于基于电阻焊的接合。第1接合部52例如也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或压接与第1端子22接合。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2接合部48只要与第2端子42接合即可,不限定于基于电阻焊的接合。第2接合部48例如也可以通过超声波焊接或压接与第2端子42接合。
·上述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64F只要刚性比支承壁64D优良,也可以使用金属以外的材料。加强构件64F例如既可以是热固性性树脂制,也可以是热塑性树脂制。
·上述实施方式的加强构件64F也可以省略。
·上述实施方式的异物不限定于在第2面22B的表面形成的硫化物、氧化物等覆膜。异物例如既可以是在对方触点128的表面形成的硫化物、氧化物等覆膜,也可以是在第2面22B的表面附着的灰尘,还可以是在对方触点128的表面附着的灰尘。
·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4中的导轨99也可以省略。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盖部66中的导向突片117也可以省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轨99配置于隔壁71,但是不限于此。导轨99例如也可以在主体部64中配置于与第1盖部66对置的部位。
·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4中的隔壁71也可以省略。在省略隔壁71的情况下,例如只要通过使用与隔壁71独立的部件而以使相邻的端子模块14不接触的方式将端子模块收纳部70划定即可。
·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4中的导向槽76也可以省略。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盖部66中的导向突起26D也可以省略。
·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4中的保持部82也可以省略。
·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盖部66中的鼓出部102也可以省略。
·上述实施方式的主体部64中的凹部78也可以省略。
·应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的方面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不是通过上述的意思,而是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10 连接器
12 对方连接器
14 端子模块
16 连接器壳体
18 弹性构件
18a第1端部
18b第2端部
20外壳
22第1端子
22a第1部分
22b第2部分
22A第1面
22B第2面
24 顶壁
26 侧壁
26A 基部
26B第1腿部
26B1第1承接部
26B2导向面
26C第2腿部
26C1第2承接部
26C2下端部
26D 导向突起
27 狭缝
28 弹性构件保持壁
42第2端子
42A 上部分
42B 下部分
42C 缩颈部
44 可挠导体
48第2接合部
52第1接合部
53中间部分
58第1卡合部
60第2卡合部
62 被导向部
64 主体部
64A 前壁
64B 右壁
64C 左壁
64D 支承壁
64D1抵接面
64D2加强面
64E 上壁
64F 加强构件
64F1固定部
66第1盖部
68第2盖部
70 端子模块收纳部
71 隔壁
72 外壳收纳部
74 可挠导体收纳部
75第1开口部
76导向槽
77第2开口部
78凹部
78A第1倾斜面
78B第2倾斜面
79 对置壁
82 保持部
84第1卡合突起
99 导轨
102 鼓出部
108第2卡合突起
117导向突片
120第1卡合片
121第2卡合片
122 对方端子插通孔
124 对方端子
126 对方壳体
128 对方触点
130 嵌合部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与沿着从一侧朝向另一侧的第1方向相对地接近的对方连接器嵌合,并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具备:
端子模块,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电连接;和
连接器壳体,收纳所述端子模块,
所述端子模块具有:
外壳,包括顶壁和从所述顶壁向所述一侧延伸的一对侧壁;
弹性构件,收纳于所述外壳,并且能沿着所述第1方向弹性变形;
第1端子,以被所述弹性构件朝向所述一侧弹压的状态支承于所述一对侧壁,并且通过被所述对方连接器按压而能向所述另一侧移动;
第2端子,位于比所述第1端子靠另一侧;以及
可挠导体,将所述第1端子和所述第2端子电连接,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
主体部,具有在与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开口的第1开口部,并且收纳所述端子模块;和
第1盖部,装配于所述主体部,并且覆盖所述第1开口部,
所述第1盖部与所述可挠导体对置,并且能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的导轨,
所述第1盖部具有与所述导轨嵌合的导向突片,并且能沿着所述导轨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设置有多个所述端子模块,
所述主体部具有:隔壁,沿着所述第1方向延伸并且与所述第1盖部对置;和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由所述隔壁划定,
所述多个端子模块单独地收纳于所述多个端子模块收纳部,
所述隔壁配置于相邻的所述多个端子模块之间,
所述导轨配置于所述隔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在与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导向槽,
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导向槽卡止的导向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端子模块能沿着所述导向槽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保持所述第2端子的保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连接器壳体具有第2盖部,所述第2盖部装配于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第1盖部,
所述主体部具有在所述一侧开口的第2开口部、和与第2盖部卡合的第1卡合突起,
所述第1盖部具有朝向与所述可挠导体相反的一侧鼓出的鼓出部、和与所述第2盖部卡合的第2卡合突起,
所述第2盖部具有与所述第1卡合突起卡合的第1卡合片、与所述第2卡合突起卡合的第2卡合片、以及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对方端子能进入的对方端子插通孔,
所述第2盖部覆盖所述第2开口部,
所述可挠导体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的嵌合状态下能进入所述鼓出部的内部,
所述第2卡合片配置于比所述鼓出部靠所述一侧,并且在从所述第1方向观看时与所述鼓出部重叠。
CN202180095038.XA 2021-03-31 2021-09-29 连接器 Pending CN11696487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61107 2021-03-31
JP2021061107 2021-03-31
PCT/JP2021/035918 WO2022208942A1 (ja) 2021-03-31 2021-09-29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4873A true CN116964873A (zh) 2023-10-27

Family

ID=83458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5038.XA Pending CN116964873A (zh) 2021-03-31 2021-09-29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170879A1 (zh)
JP (1) JP7384314B2 (zh)
CN (1) CN116964873A (zh)
WO (1) WO202220894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8208B2 (ja) * 2004-06-09 2007-10-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17073289A1 (ja) * 2015-10-28 2017-05-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金具及びコネクタ
JP6500771B2 (ja) * 2015-12-25 2019-04-1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170879A1 (en) 2024-05-23
JP7384314B2 (ja) 2023-11-21
WO2022208942A1 (ja) 2022-10-06
JPWO2022208942A1 (zh) 2022-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5869B (zh) 连接器
US11575224B2 (en) Terminal module
CN111771306B (zh) 阴端子
CN112753138B (zh) 阳型连接器及连接器装置
CN111009757B (zh) 连接器组件
CN202817242U (zh) 回路连接器和闭路成形连接器
US10218104B2 (en) Connector with a spring terminal ensuring reliable connection to a mating terminal
CN116964873A (zh) 连接器
JP7439989B2 (ja) コネクタ
JP7384313B2 (ja) コネクタ
CN114930652A (zh) 屏蔽连接器
CN115053412A (zh) 高电压用连接器
US20220393395A1 (en) Terminal module and connector
WO2022259694A1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及びコネクタ
US20240120674A1 (en) Terminal module and connector
JP6996601B2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および嵌合構造
JP7126936B2 (ja) 金属端子、及び、端子付き電線
US20240055791A1 (en) Terminal module
CN116746000A (zh) 端子模块
CN116830394A (zh) 端子模块
JP2021034161A (ja) ケーブル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CN116964870A (zh) 端子模块
KR20100089756A (ko) 전기 커넥터
CN116114121A (zh) 连接器
JP2021044196A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