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3336A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3336A
CN116963336A CN202310920961.3A CN202310920961A CN116963336A CN 116963336 A CN116963336 A CN 116963336A CN 202310920961 A CN202310920961 A CN 202310920961A CN 116963336 A CN116963336 A CN 116963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vibration
cooking cavity
microwave
microwa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2096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子文
司鹏
卢阳佳
刘奇
叶雪冰
温戴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Kitchen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20961.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633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63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33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4Mode transformers or mode stirr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2Radiators or antenn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腔;微波馈入部,微波馈入部用于向烹饪腔馈入微波;振动部,振动部设于微波馈入部和烹饪腔中的至少一者,振动部用于对微波馈入部馈入的微波产生扰动。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为达到均匀加热的目的,通常采用以下方式:微波馈口在侧边或顶部,微波从磁控管发出后,经波导管导入到烹饪腔内,底部使用转盘来盛放食物,通过转盘的转动来达到均匀加热的目的。在这种设计中,烹饪腔内放置的食物需转动,即食物放置在烹饪腔内的有效可放置区域是圆形,而微波炉的烹饪腔一般是方形的,这会造成使用空间的浪费,有效使用面积比实际看起来的要小(小于80%);且此结构转盘下面的腔体内容易积累污垢,不便于清洁;并且,需要在底部设置电机带动转盘转动,增加了对微波炉空间的占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腔;微波馈入部,微波馈入部用于向烹饪腔馈入微波;振动部,振动部设于微波馈入部和烹饪腔中的至少一者,振动部用于对微波馈入部馈入的微波产生扰动。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烹饪腔、微波馈入部和振动部,烹饪腔内用于盛装食材,微波馈入部用于向烹饪腔内馈入微波,进而通过微波实现食材的处理,提升食材处理的便捷性。其中,振动部设置在微波馈入部和烹饪腔中的至少一者,振动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进而振动部产生的振动能够对微波馈入部馈入的微波产生扰动,使得烹饪腔内的微波场不断地变化,以达到均匀加热的目的。同时,通过振动部的振动对微波进行扰动,不需要使用电机等驱动机构,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进而减小了对烹饪器具内空间的占用,提高了对微波扰动的可靠性,还提升了制造效率。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部,与振动部连接,控制部用于控制振动部的振动信息,其中,振动信息包括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部,控制部与振动部连接,控制部能够调节振动部的振动信息,振动部的振动信息不同,对微波的扰动程度不同,因此会使得微波具有不同的加热效果。也即,通过控制部对振动部的振动信息的调节,能够实现微波不同的加热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烹饪腔包括至少一个烹饪区,控制部能够控制振动部的振动幅度,以使微波对至少一个烹饪区内的食材进行加热。
在该设计中,烹饪腔包括至少一个烹饪区,通过对振动部的振动幅度的调节,使得烹饪区内的热点与冷点不重合,实现烹饪区内热场和冷场的区分,进而能够实现对至少一个烹饪区内食材的定点加热,以提升加热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在烹饪区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控制部能够控制振动部的振动幅度,以使至少两个烹饪区的温度不同或相同。
在该设计中,在烹饪区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控制部能够调节振动部的振动幅度,以使得微波场对至少两个烹饪区加热,使得至少两个烹饪区的温度相同或者不同,进而在至少两个烹饪区的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实现对需要不同加热温度的食材进行同时加热,在至少两个烹饪区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还能够实现对需要相同加热温度的食材进行同时加热,提升了烹饪腔的便捷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微波馈入部包括:波导管,波导管用于向烹饪腔导入微波,振动部设于波导管。
在该设计中,微波馈入部包括波导管,以将微波导入烹饪区内,进而通过微波实现食材的烹饪。其中,将振动部设置在波导管内,提升了振动部对微波的扰动效果,进而提升了微波对烹饪腔内食材的烹饪效果,使得对食材的加热更加均匀。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波导管包括耦合口,波导管通过耦合口向烹饪腔导入微波,振动部对应耦合口设置。
在该设计中,波导管包括耦合口,波导管能够通过耦合口向烹饪腔内导入微波,将振动部设置在耦合口附近,能够提高振动部对微波的扰动效果,提升微波加热的均匀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振动部位于烹饪腔的侧壁或底壁。
在该设计中,振动部位于烹饪腔的侧壁或者底壁,使得振动部的安装位置具有多样性,可依据烹饪器具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电器仓,设于烹饪腔的一侧,振动部位于烹饪腔靠近电器仓的一侧。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电器仓,电器仓用于安装电器件,将振动部设置在烹饪腔靠近电器仓的一侧,能够节省对烹饪腔内空间的占用。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振动部的振动幅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0mm。
在该设计中,振动部的振动幅度在3mm至50mm之间,进而能够实现对微波的扰动,以提升微波的加热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振动部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振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
在该设计中,振动部能够沿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振动,进而实现对微波的不同扰动效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振动部包括压电振子。
在该设计中,振动部包括压电振子,压电振子的振动不需要电机的驱动,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进而降低了对烹饪器具空间的占用。同时,压电振子的稳定性较好,不易损坏,提升了烹饪器具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烹饪器具包括微波炉、微蒸烤一体机。
在该设计中,烹饪器具具体可以是微波炉或者微蒸烤一体机等设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5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压电振子安装在烹饪腔的侧壁时的仿真效果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压电振子工作状态下加热16宫格水负载的红外成像图;
图8示出了相关技术中一个实施例的压电振子工作状态下加热16宫格水负载的红外成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烹饪腔,2微波馈入部,22波导管,220耦合口,3振动部,30压电振子,4控制部,5电器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出的烹饪器具。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烹饪腔1、微波馈入部2和振动部3。
具体地,微波馈入部2用于向烹饪腔1馈入微波;振动部3设于微波馈入部2和烹饪腔1中的至少一者,振动部3用于对微波馈入部2馈入的微波产生扰动。
本发明提供的烹饪器具,包括烹饪腔1、微波馈入部2和振动部3,烹饪腔1内用于盛装食材,微波馈入部2用于向烹饪腔1内馈入微波,进而通过微波实现食材的处理,提升食材处理的便捷性。其中,振动部3设置在微波馈入部2和烹饪腔1中的至少一者,振动部3工作时会产生振动,进而振动部3产生的振动能够对微波馈入部2馈入的微波产生扰动,使得烹饪腔1内的微波场不断地变化,以达到均匀加热的目的。同时,通过振动部3的振动对微波进行扰动,不需要使用电机等驱动机构,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进而减小了对烹饪器具内空间的占用,提高了对微波扰动的可靠性,还提升了制造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微波能够实现食材的烹饪、解冻、加热等处理。
在具体应用中,可通过调节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使得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达到1/4的微波波长,进而实现微波场热点的不断移动,使得微波场的热点与烹饪腔1内的冷点相互叠加,进而达到均匀加热的目的。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部4。控制部4与振动部3连接,控制部4用于控制振动部3的振动信息,其中,振动信息包括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中的至少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控制部4,控制部4与振动部3连接,控制部4能够调节振动部3的振动信息,振动部3的振动信息不同,对微波的扰动程度不同,因此会使得微波具有不同的加热效果。也即,通过控制部4对振动部3的振动信息的调节,能够实现微波不同的加热效果。
具体地,控制部4能够调节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或控制部4能够调节振动部3的振动频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烹饪腔1包括至少一个烹饪区,控制部4能够控制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以使微波对至少一个烹饪区内的食材进行加热。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腔1包括至少一个烹饪区,在振动信息包括振动幅度的情况下,控制部4通过对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的调节,使得烹饪区内的热点与冷点不重合,实现烹饪区内热场和冷场的区分,进而能够实现对至少一个烹饪区内食材的定点加热,以提升加热效率。
在具体应用中,可将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控制在3mm至15mm之间,让微波场的热点与冷点不重合,进而实现热场和冷场的区分,实现定点加热。
具体地,控制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为5mm,以实现烹饪区的定点加热。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在烹饪区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控制部4能够控制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以使至少两个烹饪区的温度不同或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在烹饪区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控制部4能够调节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以使得微波场对至少两个烹饪区加热,使得至少两个烹饪区的温度相同或者不同,进而在至少两个烹饪区的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实现对需要不同加热温度的食材进行同时加热,在至少两个烹饪区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还能够实现对需要相同加热温度的食材进行同时加热,提升了烹饪腔1的便捷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振动部3对应微波馈入部2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微波馈入部2包括:波导管22,波导管22用于向烹饪腔1导入微波,振动部3设于波导管22。
在该实施例中,微波馈入部2包括波导管22,以将微波导入烹饪区内,进而通过微波实现食材的烹饪。其中,将振动部3设置在波导管22内,提升了振动部3对微波的扰动效果,进而提升了微波对烹饪腔1内食材的烹饪效果,使得对食材的加热更加均匀。
在具体应用中,振动部3可以设置在波导管22内部,也可以设置在波导管22的耦合口220处。
在具体应用中,烹饪器具还包括微波发生件,微波发生件用于发出微波,波导管22包括腔体,腔体与微波发生件和烹饪腔1连通,以将微波发生件发出的微波导入烹饪区内。具体地,微波发生件包括磁控管。
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波导管22包括耦合口220,波导管22通过耦合口220向烹饪腔1导入微波,振动部3对应耦合口220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波导管22包括耦合口220,波导管22能够通过耦合口220向烹饪腔1内导入微波,将振动部3设置在耦合口220附近,能够提高振动部3对微波的扰动效果,提升微波加热的均匀性。
可以理解的是,微波经波导管22导向耦合口220,通过耦合口220进入烹饪腔1;耦合口220可根据实际烹饪腔1的调整需要作形状上的调整,不一定是规则的矩形。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振动部3设置在烹饪腔1内。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振动部3位于烹饪腔1的侧壁或底壁。
在该实施例中,振动部3位于烹饪腔1的侧壁或者底壁,使得振动部3的安装位置具有多样性,可依据烹饪器具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可以理解的是,振动部3位于烹饪腔1的侧壁或者底壁,包括振动部3独立于微波馈入部2、单独设置在烹饪腔1的侧壁或者底壁,也可以是振动部3设置在微波馈入部2上的情况下,随微波馈入部2一同设置在烹饪腔1的侧壁或者底壁。
如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烹饪器具还包括:电器仓5。电器仓5设于烹饪腔1的一侧,振动部3位于烹饪腔1靠近电器仓5的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还包括电器仓5,电器仓5用于安装电器件,将振动部3设置在烹饪腔1靠近电器仓5的一侧,能够节省对烹饪腔1内空间的占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0mm。
在该实施例中,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在3mm至50mm之间,进而能够实现对微波的扰动,以提升微波的加热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达到30mm的情况下,能够使得冷点与热点叠加,达到均匀加热的目的。在振动部3的振动幅度达到5mm的情况下,能够使得热点和冷点不重叠,实现冷场和热场的区分,进而实现定点加热,或对需要不同热量的食材进行同时加热。
如图3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振动部3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振动,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振动部3能够沿第一方向或者第二方向振动,进而实现对微波的不同扰动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方向为烹饪器具的上下方向,第二方向为烹饪器具的前后方向。也即,振动部3可以前后振动,也可以上下振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振动部3包括压电振子30。
在该实施例中,振动部3包括压电振子30,压电振子30的振动不需要电机的驱动,减少了零部件的使用,进而降低了对烹饪器具空间的占用。同时,压电振子30的稳定性较好,不易损坏,提升了烹饪器具的可靠性。
可以理解的是,压电振子30包括两个电极和夹在两个电极之间的压电晶片。把压电振子30接在交流电路中,由于逆压电效应,压电振子30两极的交变电压使得压电晶片发生机械振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烹饪器具包括微波炉、微蒸烤一体机。
在该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具体可以是微波炉或者微蒸烤一体机等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一步地,振动部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振动部3均匀地设置在烹饪腔1内,以提升对微波的扰动效果。
在具体应用中,本发明提出一种烹饪器具,针对微波炉的导波结构,以振动的压电振子30来让烹饪腔1内的阻抗处于变化状态,从而让烹饪腔1内的微波场不断变化,达到均匀加热的目的,且压电振子30在各工况下的可靠性均强于驱动电机。
具体地,本申请提出的烹饪器具,无转动驱动结构,取消了驱动电机及对应的搅拌片或天线,以压电振子30来取代,增加了产品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波导管22的微波耦合口220附近,装配压电振子30,此压电振子30振动幅度可达30mm(λ/4),其中,λ为微波的波长,可实现烹饪腔1内微波场热点的不断移动,与冷点相互叠加,从而达到均匀加热的目的。
进一步地,压电振子30可通过调整输入电压来控制振动幅度,如振动幅度设置在5mm,让热点与冷点不重叠,实现冷场与热场的区分,可以此来实现定点加热,或对需要不同热量的食材进行同时加热。
进一步地,压电振子30装配在波导管22内或烹饪腔1内,可减少相关技术中驱动电机和扰动天线的装配空间,在外形尺寸一定时,可加大烹饪腔1的容积。
进一步地,压电振子30可前后振动,也可上下振动。
进一步地,图3和图4所示为压电振子30在烹饪腔1的侧面安装的示意图,其形态可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图示。
如图6所示,是压电振子30在侧面安装时的仿真效果图。
如图7所示,为压电振子30工作状态下加热16宫格水负载的红外成像图,温度标准差为3.0,温度场相对较均匀,已达到常规微波炉的加热效果。
图8是相关技术中烹饪器具工作时烹饪腔内加热时的仿真图,加热时间以及水负载重量、初始温度与图7所示实施例一致,温度标准差为4.1,可见,本申请提出的烹饪器具,能够使得烹饪腔1内的温度更加均匀。
本申请提出的实施例,在同一外形尺寸下,能够让用户的可使用面积增大。优化了搅拌系统,无搅拌部件,以振动来实现微波的均匀性,提升了产品的整体可靠性。减少了部件的装配,由3个或2个部件(驱动电机+转环+玻璃盘/驱动电机+扰动天线)缩减为1个部件,可提升产品的制造效率,同时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腔;
微波馈入部,所述微波馈入部用于向所述烹饪腔馈入微波;
振动部,所述振动部设于所述微波馈入部和所述烹饪腔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振动部用于对所述微波馈入部馈入的微波产生扰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部,与所述振动部连接,所述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振动部的振动信息,
其中,所述振动信息包括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腔包括至少一个烹饪区,所述控制部能够控制所述振动部的振动幅度,以使所述微波对至少一个所述烹饪区内的食材进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烹饪区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能够控制所述振动部的振动幅度,以使至少两个所述烹饪区的温度不同或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馈入部包括:
波导管,所述波导管用于向所述烹饪腔导入微波,所述振动部设于所述波导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波导管包括耦合口,所述波导管通过所述耦合口向所述烹饪腔导入微波,所述振动部对应所述耦合口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部位于所述烹饪腔的侧壁或底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电器仓,设于所述烹饪腔的一侧,所述振动部位于所述烹饪腔靠近所述电器仓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部的振动幅度大于等于3mm,且小于等于5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部能够沿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振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部包括压电振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微波炉、微蒸烤一体机。
CN202310920961.3A 2023-07-26 2023-07-26 烹饪器具 Pending CN1169633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20961.3A CN116963336A (zh) 2023-07-26 2023-07-26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20961.3A CN116963336A (zh) 2023-07-26 2023-07-26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3336A true CN116963336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57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20961.3A Pending CN116963336A (zh) 2023-07-26 2023-07-26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6333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08483A (en)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microwave energy to a cavity
KR100218444B1 (ko) 전자레인지의 균일가열장치
CA1193326A (en) Microwave oven with rotary antenna
CN116963336A (zh) 烹饪器具
WO2000003564A1 (fr) Unite a impedance variable, dispositif l'utilisant, et four a micro-ondes
JP2016213099A (ja) 加熱調理器
EP3481149A1 (en) High-frequency heating device
JP2013037795A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KR101762163B1 (ko) 조리기기
CN109417839B (zh) 具有改进的烘脆功能的多重馈送式微波炉
KR100208693B1 (ko) 개선된 구조를 갖는 전자렌지용 도파관
WO2022220160A1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CN216357382U (zh) 微波烹饪器具
JP2998521B2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7313312B2 (ja) 加熱調理器
JP4966650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EP2647915B1 (en) Heating cooker
KR0127628Y1 (ko) 전자렌지의 고주파 분산장치
JP2017211106A (ja) 加熱調理器
RU2091988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ввода и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энергии для свч-печи
JP2004206938A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3063546B2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KR101762162B1 (ko) 조리기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GB2119210A (en) Microwave oven with rotary antennas
KR100215066B1 (ko) 전자렌지의 고주파 방사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