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61687A - 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61687A
CN116961687A CN202311219977.8A CN202311219977A CN116961687A CN 116961687 A CN116961687 A CN 116961687A CN 202311219977 A CN202311219977 A CN 202311219977A CN 116961687 A CN116961687 A CN 1169616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unit
uni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2199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61687B (zh
Inventor
于海洋
曹会青
伍健
李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pur Shandong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spur Shandong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pur Shandong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spur Shandong Comput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2199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616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61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16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616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616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解决的是传统方案中天线无法始终保持最佳状态的问题,应用于信号传输技术领域,包括: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第1至第N输出部件以及切换控制部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用于接收并传递射频信号;切换控制部件用于按照设定规则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状态,控制为第i状态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第i输出部件用于将射频信号发送至第i天线。应用本申请的方案,通过天线的切换,有利于让通信装置所使用的天线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也即有利于提高通信装置中的天线辐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广播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在例如汽车,电脑等需要实现无线通信的设备中,会设置有天线,而天线的信号传输质量会受到天线周围结构的影响。
以笔记本电脑的天线设计方案为例,目前的一种设计方案中,是将笔记本电脑的天线设置在屏幕转轴处,但是,由于笔记本电脑结构的影响,对于设置在屏幕转轴处的天线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辐射效率损失,还有一种方案是将笔记本电脑的天线设置在屏幕边框处。这样的方案中,在笔记本电脑为开启状态时,不会造成辐射效率的损失,但是,当笔记本电脑为关闭状态时,即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与键盘结构闭合时,设置在屏幕边框处的天线则会因为结构的闭合而无法工作。这也就导致目前的大部分型号的笔记本电脑,仍然是选择将笔记本电脑的天线设置在屏幕转轴处,并且会采取将转轴设置为非金属等辅助手段,以尽量降低对于辐射效率所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出,由于笔记本电脑的设备状态发生了变化,使得天线无法始终保持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其他的一些设备也存在这类问题,即由于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使得天线无法始终保持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
综上所述,如何有利于让设备中的天线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以让设备中的天线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广播通信设备,所述广播通信设备设置于通信装置中,所述通信装置中设置有N个天线,所述广播通信设备包括: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第1输出部件至第N输出部件,以及切换控制部件;
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用于将自身的信号输入端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自身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切换控制部件用于按照设定规则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状态,并且,当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为第i状态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
所述第i输出部件用于将接收的所述射频信号发送至第i天线;
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i为正整数且1≤i≤N。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数据输入传输层,第一中间介质层以及第一接地屏蔽层;
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的第二端作为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用于将所述信号输入端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所述信号输出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单元和第二传输单元;
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的第二端;
当所述切换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为第i状态时,所述第二传输单元连接至所述第i输出部件。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和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均为矩形的传输单元,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重合;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宽度低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宽度;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长度方向为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长度方向为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长度方向垂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接地屏蔽层;
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层与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均位于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顶层,且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层与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之间无连接;
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层与位于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底层的所述第一接地屏蔽层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层包括:分列在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两侧的第一接地屏蔽单元和第二接地屏蔽单元。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一中间介质层的第一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一接地屏蔽层连接;
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一中间介质层的第二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一接地屏蔽层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连接件和所述第二金属连接件均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N=2,第1天线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边框中,第2天线设置在所述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中。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述第1输出部件和第2输出部件复用同一块3层板卡,且所述第1输出部件包括:位于顶层的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第二中间介质层以及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所述第2输出部件包括:位于顶层的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以及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
其中,所述第1输出部件和所述第2输出部件复用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以及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
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1输出部件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1输出部件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用于将接收的所述射频信号发送至所述第1天线;
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2输出部件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2输出部件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用于将接收的所述射频信号发送至所述第2天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包括:第三传输单元和第四传输单元;
所述第三传输单元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传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二端以连接至所述第1天线;
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包括:第五传输单元和第六传输单元;
所述第五传输单元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传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二端以连接至所述第2天线。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传输单元与所述第四传输单元的连接处为弧形;所述第五传输单元与所述第六传输单元的连接处为弧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包括第四接地屏蔽层;
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与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以及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均位于顶层,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与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之间无连接,且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之间无连接;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包括:第三接地屏蔽单元,第四接地屏蔽单元以及第五接地屏蔽单元;
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单元和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单元分列在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两侧,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单元和所述第五接地屏蔽单元分列在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两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的第三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连接;
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的第四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连接;
所述第五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的第五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金属连接件,所述第四金属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五金属连接件均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控制部件固定在目标转轴上,且所述切换控制部件与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固定连接;
当所述目标转轴转动时,所述切换控制部件随所述转轴转动,以通过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位置切换实现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状态切换。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目标转轴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切换控制部件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连接的传动单元,以及与所述电机连接的操作装置;
所述操作装置用于:
当接收到第i输入信息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并通过所述传动单元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位置达到第i位置,使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为第i状态。
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目前的设备天线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本申请考虑到可以设置一种广播通信设备,并且在该广播通信设备所处的通信装置中,可以同时设置N个不同的天线,使得在设备的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出相应的1个天线来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
具体的,本申请的广播通信设备包括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第1输出部件至第N输出部件,以及切换控制部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可以接收射频信号,并且将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自身的信号输出端。切换控制部件则可以按照设定规则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状态,当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为第i状态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此时第i输出部件可以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发送至第i天线。可以看出,在切换控制部件的控制下,输入信号切换部件所连接的部件可以进行切换,只要预先设置好合适的切换规则,便可以使得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到合适的天线作为通信装置当前所使用的天线,即不同情况下,都能够使得通信装置能够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方案通过天线的切换,有利于让通信装置所使用的天线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也即有利于提高通信装置中的天线辐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广播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金属连接件和第二金属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1输出部件和第2输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1输出部件和第2输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金属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种具体场合中,输入信号切换部件连接至第1输出部件时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情况下,在2GHz-6GHz频段下的仿真示意图;
图10为一种具体场合中,输入信号切换部件连接至第2输出部件时的示意视图;
图11为图10的情况下,在2GHz-6GHz频段下的仿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广播通信设备,通过天线的切换,有利于让通信装置所使用的天线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也即有利于提高通信装置中的天线辐射效率。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中一种广播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广播通信设备设置于通信装置中,该通信装置中设置有N个天线,本申请的广播通信设备可以包括: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第1输出部件10至第N输出部件,以及切换控制部件40;
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用于将自身的信号输入端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自身的信号输出端;
切换控制部件40用于按照设定规则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并且,当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i状态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
第i输出部件用于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发送至第i天线;
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i为正整数且1≤i≤N。
本申请的广播通信设备可以设置在通信装置中,例如具体可以是电脑、汽车等设备的通信装置,从而实现通信装置的无线通信功能。本申请的后文中,以广播通信设备是设置在笔记本电脑中为例进行说明,即该广播通信设备设置于笔记本电脑的通信装置中。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本申请的广播通信设备而言,既可以接收输入的射频信号进而通过天线进行信号发送,又可以接收天线的信号并将射频信号发送给笔记本电脑,本申请的各个实施例中,均描述的是广播通信设备接收笔记本电脑的射频信号进而通过天线向外传输的过程,对于接收天线信号的过程,由于只是数据传输方向与此相反,便不再对接收天线信号的过程展开说明。
具体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入端可以接收笔记本电脑所需要发送的射频信号,例如一种场合中,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入端可以通过信号导线连接至笔记本电脑的无线通信部件,从而接收无线通信部件所发出的射频信号。
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可以将自身的信号输入端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自身的信号输出端,也就是说,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需要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当然,实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通常可以通过一根金属线或者一块铜皮来实现。
切换控制部件40可以按照设定规则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并且,当切换控制部件40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i状态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
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本申请的图1中,以N=2为例进行说明,即包括了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也是实际应用中较为常用的实施方式。此外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更多数量的天线,有利于让设备在不同情况下,能够使用到信号传输质量最佳的天线。当然,天线数量设置地越多,成本越高,相应电路的体积也会越大,布线越复杂,因此实际应用中,通常设置2根天线,应用本申请的方案之后,便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
并且,在图1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是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与第1输出部件10相连接的状态。
N=2时,即通信装置中设置有2个天线,分别称为第1天线和第2天线。当切换控制部件40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1状态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第1输出部件10,此时,第1输出部件10便可以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发送至第1天线,例如一种场合中,第1天线是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边框中,也就是说,当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1状态时,此时笔记本电脑当前是使用第1天线来实现无线通信。相应的,当切换控制部件40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2状态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出端便会连接至第2输出部件20,此时,第2输出部件20便可以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发送至第2天线,例如一种场合中,第2天线是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中,也就是说,当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2状态时,笔记本电脑当前是使用第2天线来实现无线通信。
第1输出部件10至第N输出部件均可以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当然,实现任一输出部件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通常可以通过一根金属线或者一块铜皮来实现某个输出部件。
可以看出,在切换控制部件40的控制下,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会连接至第1输出部件10至第N输出部件中的其中1个输出部件,从而决定了当前实现数据传输的天线是哪一根天线。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设置了本申请的通信装置的设备而言,该设备的状态不同,会相应地影响通信装置中的各个天线的性能。仍然以笔记本电脑为例,且N=2,即对于笔记本电脑而言,笔记本电脑的状态不同,第1天线的性能和第2天线的性能也会不同。
而本申请的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当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i状态时,第i天线的性能应当高于剩余的N-1个天线。仍然以笔记本电脑且N=2为例,当笔记本电脑为开启状态,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1状态,此时第1天线的性能应当高于第2天线,而当笔记本电脑为关闭状态,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2状态,此时第2天线的性能应当高于第1天线。当然,衡量天线性能的指标可以选择1项指标或者多项指标的组合,例如简单的方式便是用辐射效率的高低来衡量天线的当前的数据传输性能。
切换控制部件40需要按照设定规则来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这一设定规则也即预先设定的天线的切换规则,该规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预先设置,即可以基于切换控制部件40的具体构成,各个天线的具体位置等因素而预先设置,但是可以理解的是,所设定的规则,应当要使得通信装置所处的设备在不同状态下,切换控制部件40可以选择出合适的天线来作为通信装置当前所使用的用于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也即,当切换控制部件40按照设定规则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i状态时,此时第i天线的性能高于其余的N-1个天线。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在笔记本电脑为开启状态时,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边框处的第1天线性能更优,而在笔记本电脑为关闭状态时,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处的第2天线性能更优。则基于该实际情况,例如切换控制部件40按照设定规则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时,设定规则便可以是:在笔记本电脑为开启状态时,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为第1状态,在笔记本电脑为关闭状态时,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为第2状态。
可以看出,该例子中,设定规则的制定,是使得在笔记本电脑为开启状态时,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为第1状态,此时启用的是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边框中的第1天线,而在笔记本电脑为关闭状态时,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为第2状态,此时启用的是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处的第2天线。
又如,以汽车中的通信装置为例,且N=2,设定规则例如可以是:在汽车驾驶位的车门为开启状态时,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为第1状态,使得在当前状态下,由设置在车尾处的性能更优的第1天线进行数据传输。而在汽车驾驶位车门为关闭状态时,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为第2状态,使得在当前状态下,由设置在车门处的性能更优的第2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目前的设备天线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本申请考虑到可以设置一种广播通信设备,并且在该广播通信设备所处的通信装置中,可以同时设置N个不同的天线,使得在设备的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出相应的1个天线来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
具体的,本申请的广播通信设备包括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第1输出部件10至第N输出部件,以及切换控制部件40。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可以接收射频信号,并且将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自身的信号输出端。切换控制部件40则可以按照设定规则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当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i状态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此时第i输出部件可以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发送至第i天线。可以看出,在切换控制部件40的控制下,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所连接的部件可以进行切换,只要预先设置好合适的切换规则,便可以使得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到合适的天线作为通信装置当前所使用的天线,即不同情况下,都能够使得通信装置能够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方案通过天线的切换,有利于让通信装置所使用的天线达到最佳的信号传输状态,也即有利于提高通信装置中的天线辐射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可以具体包括:依次连接的数据输入传输层31,第一中间介质层32以及第一接地屏蔽层33;
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第一端作为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入端,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第二端作为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出端,数据输入传输层31用于将信号输入端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信号输出端。
如上文的描述,本申请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需要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而实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通常可以通过一根金属线或者一块铜皮来实现。
该种实施方式进一步地考虑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需要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在传递过程中,通过接地屏蔽能够有效地提高信号质量,对此,可参阅图2,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结构示意图。该种实施方式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3层结构,即依次连接的,顶层的数据输入传输层31,中间的第一中间介质层32,以及底层的第一接地屏蔽层33。
数据输入传输层31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因此,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第一端作为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入端,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第二端作为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信号输出端,通过数据输入传输层31,可以将其信号输入端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其信号输出端。
第一中间介质层32为不导电的介质材料,第一接地屏蔽层33则是金属材料作为地,起到屏蔽的效果,即减小了数据输入传输层31在传递射频信号过程中的损耗。
进一步的,可参阅图3,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数据输入传输层31可以包括:第一传输单元311和第二传输单元312;
第一传输单元311的第一端作为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第一端,第一传输单元311的第二端与第二传输单元31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传输单元312的第二端作为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第二端;
当切换控制部件40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i状态时,第二传输单元312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
本申请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除了需要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在切换控制部件40的控制下,连接至N个输出部件中的1个输出部件,因此,该种实施方式考虑到,数据输入传输层31可以设置为第一传输单元311和第二传输单元312的结构,第二传输单元312起到的是延长线的效果,从而便于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与相应的输出部件的连接。
由第一传输单元311和第二传输单元312的连接关系可知,第一传输单元311的第一端作为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第一端,可以接收射频信号,进而传递至作为延长线的第二传输单元312,第二传输单元312再将射频信号传递给相应的输出部件。
第一传输单元311和第二传输单元312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和调整,并且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传输单元312起到的是延长线的效果,因此第二传输单元312可以较为细长。
可参阅图3,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结构示意图。该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单元311和第二传输单元312均为矩形的传输单元,第一传输单元311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与第二传输单元312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重合;第二传输单元312的宽度低于第一传输单元311的宽度;
其中,第一传输单元31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传输单元311的延伸方向,第一传输单元311的宽度方向与第一传输单元311的长度方向垂直;第二传输单元312的长度方向为第二传输单元312的延伸方向,第二传输单元312的宽度方向与第二传输单元312的长度方向垂直。
第一传输单元311的长度方向为第一传输单元311的延伸方向,在图3的实施方式中即从左至右的方向为第一传输单元311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则与长度方向垂直。同样的,在图3中,从左至右的方向为第二传输单元312的长度方向。
该种实施方式中,第一传输单元311和第二传输单元312均为矩形的传输单元,并且第一传输单元311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与第二传输单元312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重合,即第一传输单元311与第二传输单元312所构成的形状是轴对称的形状,这样的实施方式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并且,第二传输单元312的宽度低于第一传输单元311的宽度,即第一传输单元311这一矩形较宽,这样有利于保障信号质量,而第二传输单元312这一矩形较窄,即第二传输单元312更细,如上文的描述,这样有利于方便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与相应的输出部件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二接地屏蔽层;
第二接地屏蔽层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均位于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顶层,且第二接地屏蔽层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之间无连接;
第二接地屏蔽层与位于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底层的第一接地屏蔽层33连接。
在上文的实施方式中,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中设置有第一接地屏蔽层33,可以起到屏蔽的效果,减小了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数据输入传输层31在传递射频信号过程中的损耗。
该种实施方式进一步地考虑到,可以进一步地在顶层设置第二接地屏蔽层,来进一步地提高屏蔽效果。即第二接地屏蔽层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均位于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顶层,当然,二者之间要存在一定间距,即第二接地屏蔽层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之间不存在电连接。并且,需要进行第二接地屏蔽层与位于底层的第一接地屏蔽层33之间的电连接。
第二接地屏蔽层设置在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顶层,具体形状以及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和选取,只要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之间不存在电连接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考虑到数据输入传输层31通常为长条形,即矩形,为了保障较好的屏蔽效果,顶层的屏蔽地可以设置在长条形的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两侧,即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地屏蔽层可以具体包括:分列在数据输入传输层31两侧的第一接地屏蔽单元34和第二接地屏蔽单元35,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屏蔽效果,减小了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数据输入传输层31在传递射频信号过程中的损耗。图3中便采用的是该种实施方式。
如上文的描述,设置了第二接地屏蔽层之后,需要进行第二接地屏蔽层与位于底层的第一接地屏蔽层33之间的电连接。实现二者电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地屏蔽单元34通过贯穿第一中间介质层32的第一金属连接件36,与位于底层的第一接地屏蔽层33连接;
第二接地屏蔽单元35通过贯穿第一中间介质层32的第二金属连接件37,与位于底层的第一接地屏蔽层33连接。
该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一金属连接件36,来贯穿第一中间介质层32,从而使得第一接地屏蔽单元34与位于底层的第一接地屏蔽层33连接。同样的,使用第二金属连接件37,来贯穿第一中间介质层32,从而使得第二接地屏蔽单元35与位于底层的第一接地屏蔽层33连接。
通过金属连接件贯穿介质层来实现的顶层与底层导体的连接,结构上较为稳定,也不需要额外接线,较为方便,并且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也较小。
第一金属连接件36和第二金属连接件37的具体形状可以有多种,能够实现第一金属连接件36和第二金属连接件37的功能即可,例如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连接件36和第二金属连接件37可以均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
可参阅图4,图4示出了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金属连接件36和第二金属连接件37的结构示意图,图4中为了便于观看第一金属连接件36和第二金属连接件37,将第一中间介质层32设置为透明的。可以看出,第一金属连接件36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圆柱形的金属导体可以均匀排列,并且具有一定间距,能够有效地提高屏蔽效果,减小信号传输的损耗。同样的,第二金属连接件37可以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这些圆柱形的金属导体可以均匀排列且具有一定间距。
在实际应用中N=2是较为常用的实施方式,并且本申请的通信装置通常可以是笔记本电脑中的通信装置,而考虑到笔记本电脑的开关状态会影响天线的性能,因此,第1天线例如可以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边框中,以使得开机状态下启用第1天线时,数据传输性能较高,而第2天线例如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中,以使得关机状态下启用第2天线时,数据传输性能较高。
进一步的,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可以复用同一块3层板卡,第1输出部件10包括:位于顶层的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以及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第2输出部件20包括:位于顶层的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以及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
其中,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复用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以及第三接地屏蔽层13;
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的第一端作为第1输出部件10的信号输入端,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的第二端作为第1输出部件10的信号输出端,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用于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发送至第1天线;
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的第一端作为第2输出部件20的信号输入端,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的第二端作为第2输出部件20的信号输出端,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用于将接收的射频信号发送至第2天线。
如上文的描述,本申请的第1输出部件10需要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而实现第1输出部件10的具体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通常可以通过一根金属线或者一块铜皮来实现。
该种实施方式进一步地考虑到,第1输出部件10需要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在传递过程中,通过接地屏蔽能够有效地提高信号质量,对此,可参阅图5,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的结构示意图。该种实施方式的第1输出部件10为3层结构,即依次连接的,顶层的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中间的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以及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
同样的,第2输出部件20也可以设置为3层结构,并且该种实施方式进一步地考虑到,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可以共用中间的介质层以及底层的接地层,因此,该种实施方式中,第2输出部件20为3层结构,并且包括依次连接的,顶层的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中间的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以及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即,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复用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以及第三接地屏蔽层13,这样有利于提高方案的集成度,降低占用体积。
并且由上文的描述也可以得知,本申请的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在不同状态下,可以分别连接至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因此,让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复用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以及第三接地屏蔽层13,使得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距离较近,从而可以方便二者与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连接,即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只需要进行小幅度的平移和/或旋转,便可以连接至相应的输出部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可以具体包括:第三传输单元111和第四传输单元112;
第三传输单元111的第一端作为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的第一端,第三传输单元111的第二端与第四传输单元112的第一端连接,第四传输单元112的第二端作为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的第二端以连接至第1天线;
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包括:第五传输单元211和第六传输单元212;
第五传输单元211的第一端作为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的第一端,第五传输单元211的第二端与第六传输单元212的第一端连接,第六传输单元212的第二端作为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的第二端以连接至第2天线。
本申请的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除了需要起到射频信号传递的功能,还需要在相应的情况下,连接至数据输入传输层31。因此,与上文实施方式中数据输入传输层31设置为第一传输单元311和第二传输单元312的思路同理,该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可以设置为第三传输单元111和第四传输单元112,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则设置为第五传输单元211和第六传输单元212。
该种实施方式中,第三传输单元111起到的是延长线的效果,从而便于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连接。第五传输单元211起到的是延长线的效果,从而便于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连接。
由第三传输单元111和第四传输单元112的连接关系可知,作为延长线的第三传输单元111可以接收射频信号,进而传递至第四传输单元112,第四传输单元112再将射频信号传递给第1天线。同理,由第五传输单元211和第六传输单元212的连接关系可知,作为延长线的第五传输单元211可以接收射频信号,进而传递至第六传输单元212,第六传输单元212再将射频信号传递给第2天线。
进一步的,可参阅图6,第三传输单元111与第四传输单元112的连接处为弧形;第五传输单元211与第六传输单元212的连接处为弧形。
该种实施方式进一步地考虑到,为了方便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连接,以及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连接,第三传输单元111与第四传输单元112可以不同轴,而是存在一定弧度,即第三传输单元111与第四传输单元112的连接处为弧形,同样的,第五传输单元211与第六传输单元212的连接处为弧形,这样设计,使得数据输入传输层31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与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以及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之间的连接。
当然,第三传输单元111与第四传输单元112的连弧形接处的具体角度设计,以及第五传输单元211与第六传输单元212的连弧形接处的具体角度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和调整,只要能够方便的实现与数据输入传输层31的连接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包括第四接地屏蔽层;
第四接地屏蔽层与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以及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均位于顶层,第四接地屏蔽层与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之间无连接,且第四接地屏蔽层与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之间无连接;
第四接地屏蔽层与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连接。
在上文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三接地屏蔽层13的设置,可以起到屏蔽的效果,减小了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以及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在传递射频信号过程中的损耗。
该种实施方式进一步地考虑到,可以进一步地在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以及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所在的这一层设置第四接地屏蔽层,来进一步地提高屏蔽效果。即第四接地屏蔽层与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以及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均位于顶层,当然,三者之间均存在一定的间距,即第四接地屏蔽层与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之间不存在电连接,第四接地屏蔽层与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之间也不存在电连接。此外,还需要进行第四接地屏蔽层与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之间的电连接。
第四接地屏蔽层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和选取,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和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通常都是长条形,因此,为了保障较好的屏蔽效果,第四接地屏蔽层具体的位置设计,可以选择设置在长条形的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和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的两侧。
并且进一步的考虑到,由于第1输出部件10和第2输出部件20复用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以及第三接地屏蔽层13,使得在大部分场合中,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和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较为接近,因此,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和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之间的部分,设置1个屏蔽单元即可。
即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四接地屏蔽层可以包括:第三接地屏蔽单元14,第四接地屏蔽单元15以及第五接地屏蔽单元16;
第三接地屏蔽单元14和第四接地屏蔽单元15分列在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的两侧,第四接地屏蔽单元15和第五接地屏蔽单元16分列在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的两侧。
该种实施方式中,第四接地屏蔽层具体包括第三接地屏蔽单元14,第四接地屏蔽单元15以及第五接地屏蔽单元16,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屏蔽效果,减小了第1输出部件10以及第2输出部件20各自在传递射频信号过程中的损耗。图6中便采用的是该种实施方式。
并且该种实施方式中,如上文的描述,在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和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之间设置的是第四接地屏蔽单元15,即第四接地屏蔽单元15由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和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共用。
当然,在一些场合中,如果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和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之间的距离较远时,则可以为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11和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21分别配置两侧的接地屏蔽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接地屏蔽单元14通过贯穿第二中间介质层12的第三金属连接件17,与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连接;
第四接地屏蔽单元15通过贯穿第二中间介质层12的第四金属连接件18,与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连接;
第五接地屏蔽单元16通过贯穿第二中间介质层12的第五金属连接件19,与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13连接。
该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使用第三金属连接件17,来贯穿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从而使得第三接地屏蔽单元14与位于第三接地屏蔽层13连接。同样的,使用第四金属连接件18,来贯穿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从而使得第四接地屏蔽单元15与第三接地屏蔽层13连接。使用第五金属连接件19,来贯穿第二中间介质层12,从而使得第五接地屏蔽单元16与第三接地屏蔽层13连接。
与上文同理,通过金属连接件贯穿介质层来实现的顶层与底层导体的连接,结构上较为稳定,也不需要额外接线,较为方便,并且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也较小。
并且与上文同理,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金属连接件14,第四金属连接件15以及第五金属连接件16可以均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
可参阅图7,图7示出了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第三金属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中为了便于观看,将第二中间介质层12设置为透明的。以第三金属连接件14为例,可以看出,第三金属连接件14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并且在实际应用中,这些圆柱形的金属导体可以均匀排列,并且具有一定间距,能够有效地提高屏蔽效果,减小信号传输的损耗。同样的,第四金属连接件15以及第五金属连接件16可以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这些圆柱形的金属导体可以均匀排列且具有一定间距。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切换控制部件40固定在目标转轴上,且切换控制部件40与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固定连接;
当目标转轴转动时,切换控制部件40随转轴转动,以通过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位置切换实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切换。
如上文的描述,在切换控制部件40的控制下,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会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从而决定了当前实现数据传输的天线是哪一根天线。
可以理解的是,切换控制部件40在进行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控制时,可以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形态发生改变,也可以是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位置发生改变,还可以是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内部的电路状态发生改变,换而言之,对于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状态改变,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取决于实际设定,只要能够完成本申请的功能要求即可。
而该种实施方式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一种较为简单方便的实施方式,是通过切换控制部件40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转动,使得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状态改变。
对此,该种实施方式中,切换控制部件40固定在目标转轴上,同时,切换控制部件40与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固定连接,因此,当目标转轴转动时,切换控制部件40会随着转轴转动。
例如目标转轴从初始位置转动到终点位置时,切换控制部件40会正向旋转,进而使得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位置达到第一位置,此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一状态。相应的,目标转轴从终点位置转动回初始位置时,切换控制部件40会反向旋转,进而使得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位置达到第二位置,此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二状态。
可以看出,该种实施方式中,目标转轴起到机械传动的功能,通过转轴的转动来最终实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位置切换,即状态的切换,方案的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可靠性高。
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目标转轴通常选取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或者与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存在机械结构联动的其他转轴。例如在一种场合中,目标转轴直接选取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切换控制部件40可以包括:电机,与电机连接的传动单元,以及与电机连接的操作装置;
操作装置用于:
当接收到第i输入信息时,控制电机转动并通过传动单元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位置达到第i位置,使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i状态。
该种实施方式考虑到,部分场合中,可以由用户主动决定,或者由相关程序自动决定选取哪一个天线,对此,该种实施方式的切换控制部件40设置有与电机连接的操作装置。
仍然以N=2为例,操作装置接收到第1输入信息,例如用户按下某个按钮,或者相关程序在满足一定条件时,自动发送第1输入信息,操作装置便可以接收到第1输入信息,进而可以控制电机正向转动,从而通过传动单元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位置达到设定的第1位置,使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1状态。相应的,当接收到第2输入信息时,则会控制电机反向转动,从而通过传动单元控制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的位置达到设定的第2位置,使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为第2状态。
可参阅图8和图9,图8为一种具体场合中,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连接至第1输出部件10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情况下,在2GHz-6GHz频段下的仿真示意图,可以实现S11小于-10dB,S21大于-0.5dB,S31小于-30dB的仿真性能。图9的横轴为频率,纵轴为相应的损耗,单位为dB(分贝),后文的图11与此同理。可参阅图10和图11,图10为一种具体场合中,输入信号切换部件30连接至第2输出部件20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情况下,在2GHz-6GHz频段下的仿真示意图,可以实现S11小于-10dB,S21大于-0.5dB,S31小于-30dB的仿真性能。也就是说,本申请的方案中,可以实现较好的输入输出信号传输性能,同时又可以实现输出端口与非输出端口间较高的隔离度性能。上述的S11表示的是回波损耗,S21反映的是信号从端口1至端口2的能量传输率回波损耗,S31反映的是信号从端口1至端口3的能量传输率回波损耗,图8和图10中均标记出了仿真过程中所设定的端口1,端口2以及端口3。
相应于上面的广播通信设备的实施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笔记本电脑,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项广播通信设备。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申请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本申请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广播通信设备设置于通信装置中,所述通信装置中设置有N个天线,所述广播通信设备包括: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第1输出部件至第N输出部件,以及切换控制部件;
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用于将自身的信号输入端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自身的信号输出端;
所述切换控制部件用于按照设定规则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状态,并且,当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为第i状态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第i输出部件;
所述第i输出部件用于将接收的所述射频信号发送至第i天线;
其中,N为不小于2的正整数,i为正整数且1≤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数据输入传输层,第一中间介质层以及第一接地屏蔽层;
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的第一端作为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信号输入端,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的第二端作为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信号输出端,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用于将所述信号输入端所接收的射频信号传递至所述信号输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包括:第一传输单元和第二传输单元;
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第一端作为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的第二端;
当所述切换控制部件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为第i状态时,所述第二传输单元连接至所述第i输出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和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均为矩形的传输单元,所述第一传输单元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在宽度方向上的对称轴重合;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宽度低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宽度;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长度方向为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传输单元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长度方向为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传输单元的长度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接地屏蔽层;
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层与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均位于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顶层,且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层与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之间无连接;
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层与位于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底层的所述第一接地屏蔽层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层包括:分列在所述数据输入传输层两侧的第一接地屏蔽单元和第二接地屏蔽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一中间介质层的第一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一接地屏蔽层连接;
所述第二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一中间介质层的第二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一接地屏蔽层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连接件和所述第二金属连接件均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N=2,第1天线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边框中,第2天线设置在所述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输出部件和第2输出部件复用同一块3层板卡,且所述第1输出部件包括:位于顶层的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第二中间介质层以及位于底层的第三接地屏蔽层;所述第2输出部件包括:位于顶层的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以及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
其中,所述第1输出部件和所述第2输出部件复用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以及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
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1输出部件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1输出部件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用于将接收的所述射频信号发送至所述第1天线;
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2输出部件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2输出部件的信号输出端,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用于将接收的所述射频信号发送至所述第2天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包括:第三传输单元和第四传输单元;
所述第三传输单元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一端,所述第三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传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二端以连接至所述第1天线;
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包括:第五传输单元和第六传输单元;
所述第五传输单元的第一端作为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一端,所述第五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传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传输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第二端以连接至所述第2天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传输单元与所述第四传输单元的连接处为弧形;所述第五传输单元与所述第六传输单元的连接处为弧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接地屏蔽层;
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与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以及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均位于顶层,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与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之间无连接,且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与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之间无连接;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层包括:第三接地屏蔽单元,第四接地屏蔽单元以及第五接地屏蔽单元;
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单元和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单元分列在所述第一数据输出传输层的两侧,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单元和所述第五接地屏蔽单元分列在所述第二数据输出传输层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的第三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连接;
所述第四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的第四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连接;
所述第五接地屏蔽单元通过贯穿所述第二中间介质层的第五金属连接件,与位于底层的所述第三接地屏蔽层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金属连接件,所述第四金属连接件以及所述第五金属连接件均包括多个圆柱形的金属导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控制部件固定在目标转轴上,且所述切换控制部件与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固定连接;
当所述目标转轴转动时,所述切换控制部件随所述转轴转动,以通过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位置切换实现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状态切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转轴为笔记本电脑的屏幕转轴。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控制部件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连接的传动单元,以及与所述电机连接的操作装置;
所述操作装置用于:
当接收到第i输入信息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并通过所述传动单元控制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的位置达到第i位置,使所述输入信号切换部件为第i状态。
2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任一项所述的广播通信设备。
CN202311219977.8A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Active CN1169616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19977.8A CN116961687B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219977.8A CN116961687B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1687A true CN116961687A (zh) 2023-10-27
CN116961687B CN116961687B (zh) 2023-12-19

Family

ID=88442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219977.8A Active CN116961687B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61687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1356A (zh) * 2001-06-12 2003-01-15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向辐射无线通讯发射装置及使用其的无线通讯电子装置
JP2014183290A (ja) * 2013-03-21 2014-09-29 Hitachi Metals Ltd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CN108933325A (zh) * 2017-05-23 2018-12-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天线切换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双屏终端
CN109802223A (zh) * 2019-01-11 2019-05-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CN110190400A (zh) * 2019-05-27 2019-08-30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系统及电子设备
US20210242557A1 (en) * 2018-09-20 2021-08-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ingle-pole multi-throw switch device having simple structure
KR102290591B1 (ko) * 2020-03-25 2021-08-17 광운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밀리미터파 대역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스위치 빔포밍 안테나 장치
CN114696064A (zh) * 2020-12-29 2022-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和电子设备
US20220216588A1 (en) * 2019-04-25 2022-07-07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onnector
WO2022215964A1 (ko) * 2021-04-05 2022-10-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5458918A (zh) * 2022-09-30 2022-12-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579609A (zh) * 2022-08-31 2023-01-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3008619A1 (ko) * 2021-07-29 2023-0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US20230163485A1 (en) * 2021-11-24 2023-05-25 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 Signal conditioning modules in phased array antennas
WO2023133750A1 (en) * 2022-01-13 2023-07-20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Ultra wideband board-to-board transitions for stripline rf transmisison lines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1356A (zh) * 2001-06-12 2003-01-15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向辐射无线通讯发射装置及使用其的无线通讯电子装置
JP2014183290A (ja) * 2013-03-21 2014-09-29 Hitachi Metals Ltd 差動信号伝送用ケーブル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CN108933325A (zh) * 2017-05-23 2018-12-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天线切换方法、可读存储介质和双屏终端
US20210242557A1 (en) * 2018-09-20 2021-08-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ingle-pole multi-throw switch device having simple structure
CN109802223A (zh) * 2019-01-11 2019-05-24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
US20220216588A1 (en) * 2019-04-25 2022-07-07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onnector
CN110190400A (zh) * 2019-05-27 2019-08-30 上海安费诺永亿通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系统及电子设备
KR102290591B1 (ko) * 2020-03-25 2021-08-17 광운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밀리미터파 대역 무선 통신을 위한 스위치 빔포밍 안테나 장치
CN114696064A (zh) * 2020-12-29 2022-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和电子设备
WO2022215964A1 (ko) * 2021-04-05 2022-10-1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안테나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23008619A1 (ko) * 2021-07-29 2023-0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안테나를 구비하는 전자 기기
US20230163485A1 (en) * 2021-11-24 2023-05-25 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 Corp. Signal conditioning modules in phased array antennas
WO2023133750A1 (en) * 2022-01-13 2023-07-20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Ultra wideband board-to-board transitions for stripline rf transmisison lines
CN115579609A (zh) * 2022-08-31 2023-01-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5458918A (zh) * 2022-09-30 2022-12-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HU-CHUAN CHEN等: "Switchable Long-Term Evolution/ 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Multiple-Input and Multiple-Output Antenna System for Laptop Computers", 《 IEEE ACCESS》 *
刘源: "笔记本内置CMMB接收系统的设计",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信息科技辑》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61687B (zh) 2023-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33756C (zh) 便携式无线通信设备
JP4526115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
JP2002314491A (ja) 携帯型無線利用機器
CN106207320B (zh) 移相器和天线
US8441964B2 (en) Feeding device for smart antenna
US20130267284A1 (en) Mobile terminal
CN111987431B (zh) 天线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2152661A (zh) 天线组件、射频系统和客户前置设备
CN112448129A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8232397A (zh) 一种小型化功分器
CN116961687B (zh) 一种通信装置及其广播通信设备
US10505251B2 (en) Cable for coupling a coaxial line to a strip-line including a coupling ground plane for reducing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interference in the cable
EP2629358B1 (en) Phase shifter and antenna
US3713166A (en) Flush mounted antenna and receiver tank circuit assembly
CN112821035A (zh) 电子设备
WO2004091039A2 (en) Antenna element and antenna modul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ing same
CN208782008U (zh) 一种平面类同轴微波延迟线
WO2020034686A1 (zh) 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CN109428177A (zh) 一种分集天线装置和终端
CN1266972C (zh) 具有双重天线装置的移动通信终端
CN109755748B (zh) 电子设备
CN113242053B (zh) 一种射频模组、射频矩阵及射频设备
CN207835444U (zh) 数据收发电路和电子设备
KR102525796B1 (ko) 전자 장치
US2022014047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