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1800A -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1800A
CN116951800A CN202311189492.9A CN202311189492A CN116951800A CN 116951800 A CN116951800 A CN 116951800A CN 202311189492 A CN202311189492 A CN 202311189492A CN 116951800 A CN116951800 A CN 116951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orine pump
liquid
storage tank
liquid storag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894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51800B (zh
Inventor
岳宝
杨凯中
苏林
曾海源
郭政余
杨晴川
颜利波
丁云霄
陈伟
汤志国
雷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8949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18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1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1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518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18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8Means for preventing liquid refrigerant entering into the compress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涉及制冷系统技术领域。该控制方法用于双循环制冷系统,所述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的出口和储液罐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所述氟泵的出口和双循环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之间连接的管路设有节流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接收到的氟泵启动指令,将所述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并将节流装置调节至第一预设开度;基于所述氟泵的出口与入口的压差大于预设压差,则所述氟泵完成启动;所述第一预设开度设置成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以及根据室内外温差确定。通过控制手段结合储液罐与氟泵出口之间的旁通管路设计,解决氟泵启动难和易使压缩机积液的问题。

Description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制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由于离心泵在寿命方面的巨大优势,机房空调现有的氟泵自然冷却机组常使用离心泵作为冷媒运送的装置,但离心泵(氟泵)在入口冷媒气化时非常容易由于不能液封而使离心泵扬程丢失、造成断流,且由于储液罐的存在,泵进口过冷度较低,环境极端变化时,氟泵断流情况很难完全避免发生。现有技术一般通过较大的氟泵启动频率来提高启动的成功率,但一方面启动频率过大会使系统运行时冷媒流量过大,蒸发器的出口过热度不足,从而使压缩机带液,在频繁切换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氟泵制冷模式的场景下会给压缩机带来可靠性问题;另一方面启动频率过小会使氟泵启动成功率低,尤其是在超低温工况。此外,即使采用大(氟泵)频率、小(电子膨胀阀)开度的方法启动氟泵,由于氟泵循环流量仍然较小,其效果与小(氟泵)频率、大(电子膨胀阀)开度启动的成功率相当。且由于氟泵应用温度范围广,大频率易积液和小频率难启动的矛盾很难调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控制手段结合储液罐与氟泵出口之间的旁通管路设计,解决氟泵启动难和易使压缩机积液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双循环制冷系统,所述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的出口和储液罐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所述氟泵的出口和所述双循环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之间连接的管路设有节流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基于接收到的氟泵启动指令,将所述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并将节流装置调节至第一预设开度;
基于所述氟泵的出口与入口的压差大于预设压差,则所述氟泵完成启动;
所述第一预设开度设置成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以及根据室内外温差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循环制冷系统,包括:
双循环制冷回路,包括氟泵和储液罐,所述氟泵的出口和所述储液罐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和
上述的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所述双循环制冷回路的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可用于控制具有旁通管路的双循环制冷系统。旁通管路的设置,使得自氟泵的出口排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可通过旁通管路回流至储液罐,以便利用氟泵的出口的高压力,减缓或抑制储液罐由于压力骤然下降引发的冷媒气化,从而使得氟泵制冷回路抵抗断流的能力大大提升,解决了现有氟泵制冷回路中氟泵(离心泵)容易断流、失效的问题,极大程度提升了氟泵制冷回路运行可靠性。
在进行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控制过程中,接收到氟泵启动指令后,可将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并将节流装置调节至第一预设开度,其中,节流装置的第一预设开度可根据氟泵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以及根据室内外温差确定,有利于实现氟泵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节流装置的开度以及室内外温差的配合,有利于提高氟泵启动的成功率(当氟泵的出口与入口的压差大于预设压差,表明氟泵完成启动),且能够在实现氟泵容易启动的同时,避免压缩机积液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启动氟泵时,根据氟泵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以及室内外温差来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再配合氟泵的出口到储液罐的旁通管路设计,实现氟泵容易启动的同时避免压缩机积液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双循环制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组件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组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组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组件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还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冷凝器,2-入口管,3-储液罐,31-进液口,32-出液口,33-回液口,4-氟泵,5-出口管,6-旁通管路,7-安全阀,8-旁通阀,9-压缩机,10-蒸发器,11-节流装置,12-压缩机旁通流路,13-第一单向阀;14-氟泵旁通流路;15-第二单向阀,16-冷凝风机,17-蒸发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双循环制冷系统。
如图1所示,该双循环制冷系统包括双循环制冷回路,双循环制冷回路可包括:压缩机9、冷凝器1、储液罐3、氟泵4、蒸发器10和节流装置11,压缩机9、冷凝器1、储液罐3、氟泵4、节流装置11和蒸发器10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回路。其中,氟泵4的出口和储液罐3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6。
该双循环制冷系统还可包括:与压缩机9并联的压缩机旁通流路12和设于压缩机旁通流路12的第一单向阀13;以及与氟泵4并联的氟泵旁通流路14和设于氟泵旁通流路14的第二单向阀15。
该双循环制冷系统还可包括:冷凝风机16和蒸发风机17,冷凝风机16用于驱动室外空气流经冷凝器1,蒸发风机17用于驱动室内空气流经蒸发器10。
其中,压缩机9和氟泵4能够驱动冷媒在封闭回路内进行循环流动,构成双循环制冷系统。蒸发器10和蒸发风机17设置于室内侧,蒸发器10用于吸收室内的热量;冷凝器1和冷凝风机16设置于室外侧,冷凝器1用于将蒸发器10吸收的热量散发至室外的环境中。节流装置11可以但不限于为电子膨胀阀,通过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可以调节流向蒸发器10的冷媒的流量。第一单向阀13设置成按照由蒸发器10的出口流向冷凝器1的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第二单向阀15设置成按照由储液罐3的出液口流向蒸发器10的入口的方向单向导通。
双循环制冷系统可以设置成具有以下三个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氟泵制冷模式、混合制冷模式。各制冷模式的工作原理如下:
压缩机制冷模式:第一单向阀13关闭,第二单向阀15导通。压缩机9、冷凝器1、储液罐3、氟泵旁通流路14、节流装置11以及蒸发器10形成压缩机制冷回路,冷媒可依次流经压缩机制冷回路。该压缩机制冷模式下,氟泵4停机,压缩机9启动,为系统制冷运行提供动力。
氟泵制冷模式:第一单向阀13导通,第二单向阀15关闭。如图1所示,氟泵4、节流装置11、蒸发器10、压缩机旁通流路12、冷凝器1以及储液罐3形成氟泵制冷回路,冷媒可依次流经氟泵制冷回路。氟泵制冷回路可与冷凝风机16、蒸发风机17配合,形成氟泵系统。该氟泵制冷模式下,氟泵4启动,压缩机9停机,以充分利用室外的自然冷源,使用氟泵4代替压缩机9来为系统循环提供动力。由于氟泵4的功率远小于压缩机9的功率,因而可以显著地降低双循环制冷系统的电能消耗,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混合制冷模式:第一单向阀13关闭,第二单向阀15关闭。压缩机9、冷凝器1、储液罐3、氟泵4、节流装置11以及蒸发器10形成混合制冷回路,冷媒可依次流经混合制冷回路。该混合制冷模式下,氟泵4和压缩机9都启动,部分利用室外自然冷源,氟泵4可以补偿系统中冷媒的循环动力,降低冷媒在循环过程中的压力损失,使压缩机9在最佳工况下工作,降低压缩机9能耗,提高制冷效率,具有一定的节能效果。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可用于上述双循环制冷系统,该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4的出口和储液罐3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6,且氟泵4的出口和蒸发器10之间连接的管路设有节流装置11(如图1所示)。该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202:基于接收到的氟泵启动指令,将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并将节流装置调节至第一预设开度;
步骤S204:基于氟泵的出口与入口的压差大于预设压差,则氟泵完成启动。
其中,第一预设开度设置成根据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以及根据室内外温差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可用于控制图1所示的具有旁通管路6的双循环制冷系统。旁通管路6的设置,使得自氟泵4的出口排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可通过旁通管路6回流至储液罐3,以便利用氟泵4的出口的高压力,减缓或抑制储液罐3由于压力骤然下降引发的冷媒气化,从而使得氟泵制冷回路抵抗断流的能力大大提升,解决了现有氟泵制冷回路中氟泵4(离心泵)容易断流、失效的问题,极大程度提升了氟泵制冷回路运行可靠性。
在进行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控制过程中,接收到氟泵4启动指令后,可将氟泵4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并将节流装置11调节至第一预设开度,其中,节流装置11的第一预设开度可根据氟泵4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以及根据室内外温差(即蒸发风机17(或蒸发器10)的回风温度和冷凝风机16(或冷凝器1)的回风温度之间的温差)确定,有利于实现氟泵4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节流装置11的开度以及室内外温差的配合,有利于提高氟泵4(或氟泵系统)启动的成功率(当氟泵4的出口与入口的压差大于预设压差,表明氟泵4(或氟泵系统)完成启动),且能够在实现氟泵4容易启动的同时,避免压缩机9积液问题。氟泵4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的步骤(即氟泵4的调节步骤),以及节流装置11调节至第一预设开度的步骤(即节流装置11的调节步骤),二者可同时(或几乎同时)进行,或者可一前一后进行,如:氟泵4的调节步骤可在节流装置11的调节步骤之后进行,或者在节流装置11的调节步骤之前进行。
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启动氟泵4时,根据氟泵4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以及室内外温差来确定节流装置11的开度,再配合氟泵4的出口到储液罐3的旁通管路6的设计,实现氟泵4容易启动的同时避免压缩机9积液问题。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开度设置成可与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负相关,即氟泵4启动时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越高,节流装置11的第一预设开度越小。其中,氟泵4启动时,其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可设置为预设的较大转速(如:额定转速)或预设的较大频率(如:额定频率),使得此时节流装置11的第一预设开度较小。
通过设置节流装置11的第一预设开度与氟泵4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负相关,可以实现氟泵4的大频率、大流量的启动,提高启动成功率,且可通过关小节流装置11的开度,使多余的冷媒流量通过旁通管路6循环,防止氟泵系统中的冷媒流量过多导致压缩机9积液,解决氟泵4启动难和易使压缩机9积液的问题。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开度设置成可与室内外温差正相关,即室内外温差越大,节流装置11的第一预设开度越大。
通过设置节流装置11的第一预设开度与氟泵4启动时的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负相关,与室内外温差正相关,使得氟泵4启动时,可实现大氟泵4频率或转速、小节流装置11开度启动,配合氟泵4的出口到储液罐3的旁通管路6,可实现氟泵4容易启动的同时避免压缩机9积液问题。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开度的取值范围可设置为节流装置11的最大开度的12%-80%,如:第一预设开度可为节流装置11的最大开度的20%、30%、40%、50%、60%、70%、80%等。
当然,第一预设开度的取值范围不限于上述,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氟泵4的第一预设频率的取值范围可设置为40Hz-80Hz。如:第一预设频率的取值范围可设置为40Hz、45Hz、50Hz、55Hz、60Hz、65Hz、70Hz、75Hz、80Hz等。
当然,第一预设频率的取值范围不限于上述,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氟泵完成启动后,以蒸发器的出口处的吸气过热度为目标,对氟泵的转速或频率进行PID控制。
PID(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控制是指,按被控对象的实时数据采集的信息与给定值比较产生的误差的比例、积分和微分进行的控制,PID控制具有原理简单,鲁棒性强和实用面广等优点。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还包括:
氟泵完成启动后,将节流装置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
在氟泵制冷模式下,调节节流装置11的开度,可调节从储液罐3流出的冷媒的量,从而调节氟泵制冷回路中的冷媒量以及储液罐3内的液位。在氟泵4(或氟泵系统)启动成功后,将节流装置11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有利于增大氟泵制冷模式下氟泵制冷回路中的冷媒的量,有利于提高冷媒的换热效果,进而降低系统的能耗;此外,将节流装置11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有利于增加储液罐3内的液态冷媒量,以有效避免氟泵4断流的情况发生。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将节流装置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包括:
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随时间而线性增大,直至最大开度;或者
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随时间而非线性增大,直至所述最大开度;或者
以蒸发器的出口处的吸气过热度为目标,对节流装置的开度进行PI控制,且逐渐降低氟泵的频率,以使节流装置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
在氟泵4(或氟泵系统)启动成功后,控制节流装置11的开度随时间而线性增大,直至节流装置11达到最大开度;或者,控制节流装置11的开度随时间而非线性增大,直至最大开度;或者,以蒸发器10的出口处的吸气过热度为目标,对节流装置11的开度进行PI(proportional integral)控制(PI控制指:根据给定值与实际输出值构成控制偏差,将偏差的比例和积分通过线性组合构成控制量,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且逐渐降低氟泵4的频率,以使节流装置11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
应当理解,节流装置11的开度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控制以逐渐达到最大开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通过控制手段结合储液罐3与氟泵4的出口之间的旁通管路6设计,可以使氟泵4大频率、大流量的启动,提高启动成功率,且可通过关小节流装置11的开度,使多余的冷媒流量通过旁通管路6循环,防止氟泵制冷回路中冷媒流量过多导致压缩机9积液,解决氟泵4启动难和易使压缩机9积液的问题。在氟泵4启动成功后,通过一定的控制逻辑,将节流装置11调至最大开度,并降低氟泵4的运行频率,从而实现节能的效果。即本申请的控制方法,启动时采取“大频率(氟泵)、小开度(节流装置)”的高成功率控制,启动后逐渐转变为“小频率(氟泵)、大开度(节流装置)”的高节能性控制,使氟泵系统在启动完成后会运行至更节能的状态。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将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冷凝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
在氟泵4启动前,可控制冷凝风机16有前置动作,例如:在氟泵4未开启时,可控制冷凝风机16以第二转速运行,以利用冷凝风机16对冷凝器1进行冷吹,然后再调节氟泵4的频率或转速、节流装置11的开度以进行启动。
在氟泵4启动前,控制冷凝风机16对冷凝器1进行吹冷,有利于降低冷凝器1中的冷媒的温度以及自冷凝器1流到储液罐3中的冷媒的温度,进而有利于提高氟泵4的入口的过冷度,避免氟泵4发生断流情况。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将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控制蒸发风机以第三预设转速运行。
其中,第三预设转速不大于第二预设转速。
在氟泵4启动前,可控制蒸发风机17有前置动作,例如:在氟泵4未开启时,可控制蒸发风机17以第三转速运行,使得室内空气可流经蒸发器10并与蒸发器10进行换热,有利于提高蒸发器10的出口(即压缩机9的进气口)处的过热度,避免压缩机9带液。
在氟泵4启动前,控制冷凝风机16和蒸发风机17转动,其中冷凝风机16的转速一般较大,如:第二预设转速可为冷凝风机16的额定转速(最大转速)的30%-100%,具体地,第二预设转速可为冷凝风机16的额定转速的30%、40%、50%、60%、70%、80%、90%、100%等;蒸发风机17的转速可设置成小于或等于冷凝风机16的转速,如:第三预设转速可设置成蒸发风机17的额定转速(最大转速)或者其他转速。
当然,在氟泵4启动前,蒸发风机17也可以设置成不进行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该控制方法主要通过氟泵4的转速、节流装置11的开度控制配合,来实现氟泵系统的快速不带液启动,且能在启动后运转到高能状态。其具体控制过程为:
在接收到氟泵启动指令后,将氟泵开至某一较大转速(即第一预设转速,如:额定转速)fp_s,并根据fp_s、以及蒸发器(或蒸发风机)的回风温度Th与冷凝器(或冷凝风机)的回风温度Tc之差△T(△T=Th-Tc),将节流装置11的开度设定为EEV(△T,fp_s);
在氟泵的出口压力Pout与进口压力Pin的压差△P(△P=Pout-Pin)大于设定值△P_s时,判定完成启动;
完成启动后,氟泵的转速以吸气过热度为控制目标进行PID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以某一规律逐渐开至最大开度。
在接收到氟泵启动指令后、开启氟泵前,还可将冷凝风机开至一较大的特定转速(第二预设转速)fc,将蒸发风机开至特定转速(第三预设转速)fv。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处理器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上述的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简称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处理器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循环制冷系统,除包括上述的双循环制冷回路,还可包括如上述实施例的控制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考图4至图8,储液罐3、氟泵4和旁通管路6可组成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组件或防断流供液装置。其中,储液罐3包括进液口31、出液口32和回液口33,储液罐3的进液口31设置成通过入口管2连接至双循环制冷系统的冷凝器1,储液罐3的出液口32通过出口管5连接至氟泵4的入口,氟泵4的出口设置成可通过双循环制冷系统的节流装置11连接至蒸发器10。旁通管路6的一端与储液罐3的回液口33连接,另一端与氟泵4的出口连接。其中,氟泵4可为离心泵。
储液罐3连接在冷凝器1和氟泵4之间,氟泵4用于对从储液罐3接收的冷媒进行加压后传输给蒸发器10。氟泵制冷模式下,当系统中的冷媒压力快速下降(如氟泵4发生断流导致冷媒压力快速降低)时,储液罐3内冷媒对应的饱和温度也下降;而储液罐3内的温度降低速度明显低于压力降低速度,导致储液罐3内的冷媒变为温度高于饱和温度的状态,从而蒸发产生气液两相,冷媒发生气化,使氟泵4发生气蚀,并且储液罐3内部液位下降。本申请实施例从氟泵4的出口设置连接到储液罐3的回液口33的旁通管路6。由于氟泵4的出口的高压力,一部分冷媒可以从氟泵4的出口经由旁通管路6回流到储液罐3内,从而使储液罐3内液位升高,并且储液罐3内的压力升高以减缓或抑制冷媒气化,防止氟泵4发生气蚀、断流;另一部分冷媒可以从氟泵4的出口经节流装置11流向蒸发器10,以在氟泵制冷回路中循环。
本申请实施例的氟泵组件,针对氟泵(离心泵)4容易断流的问题,通过将氟泵4的出口与储液罐3的回液口33相连,利用氟泵4的出口的高压力,减缓或抑制储液罐3由于压力骤然下降引发的冷媒气化,从而使得氟泵制冷回路抵抗断流的能力大大提升,解决了现有氟泵制冷回路中氟泵(离心泵)容易断流、失效的问题,极大程度提升了氟泵制冷回路运行可靠性。
相比于一些情况中,在双循环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与储液罐之间连接旁通管路,以将蒸发器中的液态冷媒回流至储液罐的技术方案,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氟泵4的出口和储液罐3的回液口33之间连接旁通管路6,这样在双循环制冷系统处于氟泵制冷模式,利用氟泵4为冷媒循环提供动力时,氟泵4的出口处的压力最高,将氟泵4的出口处的高压冷媒通过旁通管路6回流到储液罐3,能更好地减缓或抑制储液罐3内的冷媒气化,防止氟泵4发生气蚀、断流;由于氟泵4的出口处的压力最高,因此,储液罐3内的冷媒不会通过旁通管路6逆流到氟泵4的出口,因此,可无需在旁通管路6上设置单向阀等部件以防止旁通管路6内发生逆流,有利于简化氟泵组件的结构,降低氟泵组件的成本。
此外,储液罐3和氟泵4通常设置在双循环制冷系统的室外机中,而蒸发器10通常设置在双循环制冷系统的室内机中。相比于在室内机的蒸发器与室外机的储液罐之间连接旁通管路,导致存在旁通管路过长、旁通管路内的流动阻力大等缺点,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室外机的储液罐3和氟泵4之间连接旁通管路6,旁通管路6的长度较短,液态冷媒在旁通管路6内回流的阻力小,有利于氟泵4的出口处的部分冷媒回流到储液罐3内,以达到减缓或抑制储液罐3内的冷媒气化、防止氟泵4发生气蚀、断流的效果。
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旁通管路6的几何特征满足以下两个公式至少之一:
公式(1):
公式(2):
其中,d为旁通管路6的内径(内直径),D为氟泵4的出口与节流装置11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内径(即连接在双循环制冷系统的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的液管的内直径),L为旁通管路6的长度。
通过对旁通管路6的内径d和长度L的限定,可以限制旁通管路6内的阻力(压力),从而控制通过旁通管路6回流到储液罐3的冷媒的量。如果旁通管路6内的阻力太小,则从氟泵4的出口流出的冷媒大部分回流到储液罐3,而不会流到蒸发器10,导致氟泵制冷回路中的冷媒量减少,氟泵制冷回路的能耗高;如果旁通管路6的阻力太大,则从氟泵4的出口回流到储液罐3的冷媒少,储液罐3内的液位和压力不能有效升高,进而不能达到防气蚀、防断流的目的。通过上述两个公式对旁通管路6的内径d和长度L进行限定,适当地限制旁通管路6内的阻力,一方面使储液罐3内的压力保持在一定范围,避免冷媒气化、氟泵4断流问题,同时又保证足够量的冷媒流到蒸发器10,使氟泵制冷回路能够正常运行。
公式(2)主要是根据氟泵制冷回路中通常采用的压力设置的,公式(2)没有限制氟泵4的出口与节流装置11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内径D。与公式(2)相比,公式(1)限制了氟泵4的出口与节流装置11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内径D,通过对旁通管路6和氟泵制冷回路中的阻力(压力)进行限制,可以适用于氟泵制冷回路具有不同压力的情况,使得氟泵组件的适用范围更广。
利用本申请实施例的双循环制冷系统进行测试实验,实验结果如表1。
表1
表1中,等效CV值=
由表1可以看出,旁通管路6的几何特征满足公式(2)时,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断流(防止氟泵4断流)的效果,且能够实现氟泵4的功率损失和防断流效果二者的平衡。同样地,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旁通管路6的几何特征满足公式(1)时,也可以实现氟泵4的功率损失和防断流效果二者的平衡。
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图7至图8所示,储液罐3中,回液口33靠近进液口31、远离出液口32。
回液口33远离出液口32,可以避免通过旁通管路6回流的冷媒直接从出液口32流走,这样会影响回流的冷媒对储液罐3的液位和压力的提升效果,进而不能达到防气蚀、防断流的目的。
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进液口31和出液口32均设在储液罐3的底部,回液口33设在储液罐3的顶部。
出液口32设在储液罐3的底部并且回液口33设在储液罐3的顶部,且相比于出液口32,回液口33设置成更靠近进液口31所在的一侧,使得回液口33远离出液口32,增强回流的冷媒的作用效果。另外,出液口32设在储液罐3的底部,便于冷媒聚集到底部的出液口32,使冷媒向下流动到氟泵4的入口更顺畅,减少阻力,减少冷媒的气化。
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8所示,入口管2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一端伸入储液罐3内并靠近储液罐3的顶部,出口管5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二端靠近储液罐3的底部,旁通管路6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三端到入口管2的第一端的垂直距离S1小于到出口管5的第二端的垂直距离S2。
入口管2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一端的高度高于出口管5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二端的高度,且氟泵制冷回路正常运行时,储液罐3内的液位高度H低于入口管2的第一端的高度,且高于出口管5的第二端的高度。入口管2的第一端高于储液罐3内的液位高度H,可以避免冷凝器1内的压力比储液罐3内的压力小时,冷媒通过入口管2从储液罐3回流到冷凝器1;出口管5的第二端低于储液罐3内的液位高度H,可以方便储液罐3内的冷媒通过出口管5流出。进一步,出口管5的第二端可靠近储液罐3的底部,使得在储液罐3内的冷媒量较少时出口管5仍能浸没在液态冷媒中,以便将液态冷媒输送到氟泵4,避免氟泵4由于不能液封而扬程丢失造成断流。
应当理解,储液罐3不限于上述的进液口31和出液口32设在储液罐3的底部、回液口33设在储液罐3的顶部,还可以为其他情况。
例如:在另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进液口31和出液口32均设在储液罐3的底部,回液口33设在储液罐3的侧部。
回液口33设置在储液罐3的侧部,即旁通管路6连接至储液罐3的侧部,该旁通管路6的设置,同样能够引导氟泵4的出口流出的部分冷媒回流至储液罐3,达到防止氟泵4气蚀、断流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如图5和图6所示,回液口33设置于出液口32的远离进液口31的一侧。
回液口33设置于出液口32的远离进液口31的一侧,相比于回液口33设置于出液口32的靠近进液口31的一侧,该设置方式有利于缩短旁通管路6的长度L,以便调节旁通管路6的阻力,达到防止氟泵4气蚀、断流的同时,确保氟泵制冷回路的能耗低。
例如:在又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进液口31、出液口32和回液口33均设在储液罐3的顶部。
进液口31、出液口32和回液口33均设在储液罐3的顶部,同样能够引导氟泵4的出口流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旁通管路6回流至储液罐3,达到防止氟泵4气蚀、断流的问题发生。
进一步,如图7所示,回液口33设置于出液口32和进液口31之间,且回液口33靠近进液口31、远离出液口32。
回液口33设置于出液口32和进液口31之间,即进液口31、回液口33和出液口32在储液罐3的顶部依次排列,且相比于出液口32,回液口33更靠近进液口31。如此设置,可兼顾旁通管路6的长度L、以及回液口33与进液口31、出液口32之间的距离远近,从而能达到较好地防止氟泵4气蚀、断流的效果。
在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储液罐3采取倒置的方式,进液口31和出液口32均设在储液罐3的底部。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储液罐3采取正置的方式,进液口31和出液口32均设在储液罐3的顶部。
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8所示,入口管2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一端伸入储液罐3的长度设置成大于或者等于出口管5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二端伸入储液罐3的长度;和/或,入口管2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一端的高度设置成不低于出口管5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二端的高度;和/或,入口管2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一端靠近储液罐3的顶部或底部,出口管5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二端靠近储液罐3的底部。
如图4、图5和图8所示,出液口32和进液口31设置于储液罐3的底部,入口管2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一端伸入储液罐3的长度大于出口管5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二端伸入储液罐3的长度,使得入口管2的第一端靠近储液罐3的顶部,出口管5的第二端靠近储液罐3的底部,入口管2的第一端的高度高于出口管5的第二端的高度。
如图6所示,入口管2与出口管5分别从储液罐3的底部的进液口31和出液口32连接到储液罐3,并且入口管2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一端伸入储液罐3的长度大致等于出口管5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二端伸入储液罐3的长度,入口管2的第一端和出口管5的第二端均靠近储液罐3的底部,入口管2的第一端的高度与出口管5的第二端的高度大致齐平。
如图7所示,入口管2与出口管5分别从储液罐3的顶部的进液口31和出液口32伸入储液罐3内,并且入口管2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一端伸入储液罐3的长度大致等于出口管5与储液罐3连接的第二端伸入储液罐3的长度,入口管2的第一端和出口管5的第二端均靠近储液罐3的底部,入口管2的第一端的高度与出口管5的第二端的高度大致齐平。
虽然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储液罐3是卧式的,但是应当理解,储液罐3也可以是立式的。
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旁通管路6设有控制旁通管路6通断的旁通阀8。
旁通阀8可控制旁通管路6通断,在氟泵4启动时旁通阀8可以打开,氟泵4启动完成后正常运行时旁通阀8可以关闭,以减少自氟泵4的出口回流到储液罐3内的冷媒量,进而使得氟泵制冷回路中流动的冷媒量增大,因此使氟泵制冷回路更加节能,提高了制冷效果。旁通阀8可以是手动阀,或者是电动阀,比如电磁阀等。
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8所示,储液罐3的顶部设有安全阀7。
安全阀7设置在储液罐3的顶部,当储液罐3内的压力过高超过额定安全值时,安全阀7能够自动泄压,保证系统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控制方法,因而具有上述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步骤,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 “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在上述任意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一组合来实施。如果以软件实施,那么功能可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经由计算机可读介质传输,且由基于硬件的处理单元执行。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含对应于例如数据存储介质等有形介质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包含促进计算机程序例如根据通信协议 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任何介质的通信介质。以此方式,计算机可读介质通常可对应于非暂时性的有形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例如信号或载波等通信介质。数据存储介质可为可由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或者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取以检索用于实施本公开中描述的技术的指令、代码和/或数据结构的任何可用介质。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含计算机可读介质。
举例来说且并非限制,此类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装置、磁盘存储装置或其它磁性存储装置、快闪存储器或可用来以指令或数据结构的形式存储所要程序代码且可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它介质。而且,还可以将任何连接称作计算机可读介质举例来说,如果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例如红外线、无线电及微波等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指令,则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纹线、DSL或例如红外线、无线电及微波等无线技术包含于介质的定义中。然而应了解,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数据存储介质不包含连接、载波、信号或其它瞬时(瞬态)介质,而是针对非瞬时有形存储介质。如本文中所使用,磁盘及光盘包含压缩光盘(CD)、激光光盘、光学光盘、数字多功能光盘(DVD)、软磁盘或蓝光光盘等,其中磁盘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生数据,而光盘使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生数据。上文的组合也应包含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举例来说,可由例如一个或多个数字信号理器(DSP)、通用微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或其它等效集成或离散逻辑电路等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来执行指令。因此,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处理器”可指上述结构或适合于实施本文中所描述的技术的任一其它结构中的任一者。另外,在一些方面中,本文描述的功能性可提供于经配置以用于编码和解码的专用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内,或并入在组合式编解码器中。并且,可将所述技术完全实施于一个或多个电路或逻辑元件中。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在广泛多种装置或设备中实施,包含无线手机、集成电路(IC)或一组IC(例如,芯片组)。本公开实施例中描各种组件、模块或单元以强调经配置以执行所描述的技术的装置的功能方面,但不一定需要通过不同硬件单元来实现。而是,如上所述,各种单元可在编解码器硬件单元中组合或由互步骤硬件单元(包含如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的集合结合合适软件和/或固件来提供。

Claims (16)

1.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双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氟泵的出口和储液罐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所述氟泵的出口和所述双循环制冷系统的蒸发器之间连接的管路设有节流装置;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基于接收到的氟泵启动指令,将所述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并将所述节流装置调节至第一预设开度;
基于所述氟泵的出口与入口的压差大于预设压差,则所述氟泵完成启动;
所述第一预设开度设置成根据所述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以及根据室内外温差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设开度设置成与所述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负相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预设开度设置成与室内外温差正相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氟泵完成启动后,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处的吸气过热度为目标,对所述氟泵的转速或频率进行PID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氟泵完成启动后,将所述节流装置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节流装置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包括:
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随时间而线性增大,直至所述最大开度;或者
控制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随时间而非线性增大,直至所述最大开度;或者
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处的吸气过热度为目标,对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进行PI控制,且逐渐降低所述氟泵的频率,以使所述节流装置逐渐调节至最大开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冷凝风机以第二预设转速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氟泵调节至第一预设转速或第一预设频率之前,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控制蒸发风机以第三预设转速运行;
所述第三预设转速不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转速。
9.一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0. 一种双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双循环制冷回路,包括氟泵和储液罐,所述氟泵的出口和所述储液罐之间连接有旁通管路;和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装置,设置成控制所述双循环制冷回路的工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循环制冷回路还包括:
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储液罐、所述氟泵、所述节流装置和所述蒸发器通过管路依次连接形成回路;
与所述压缩机并联的压缩机旁通流路和设于所述压缩机旁通流路的第一单向阀;以及
与所述氟泵并联的氟泵旁通流路和设于所述氟泵旁通流路的第二单向阀。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路的几何特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至少之一:
;和
其中,d为所述旁通管路的内径,D为所述氟泵的出口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的连接管路的内径,L为所述旁通管路的长度。
13.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包括与所述冷凝器连接的进液口、与所述氟泵的入口连接的出液口和与所述旁通管路连接的回液口,其中:
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设在所述储液罐的底部,所述回液口设在所述储液罐的顶部,且所述回液口靠近所述进液口、远离所述出液口;或者
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均设在所述储液罐的底部,所述回液口设在所述储液罐的侧部,且所述回液口设置于所述出液口的远离所述进液口的一侧;或者
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和所述回液口均设在所述储液罐的顶部,所述回液口设置于所述出液口和所述进液口之间,且所述回液口靠近所述进液口、远离所述出液口。
14.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双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储液罐的进液口之间连接有入口管,所述储液罐的出液口和所述氟泵的入口之间连接有出口管,其中:
所述入口管与所述储液罐连接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储液罐的长度设置成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出口管与所述储液罐连接的第二端伸入所述储液罐的长度;和/或
所述入口管与所述储液罐连接的第一端的高度设置成不低于所述出口管与所述储液罐连接的第二端的高度;和/或
所述入口管与所述储液罐连接的第一端靠近所述储液罐的顶部或底部,所述出口管与所述储液罐连接的第二端靠近所述储液罐的底部。
15.如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循环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路设有控制所述旁通管路通断的旁通阀。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311189492.9A 2023-09-15 2023-09-15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9518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89492.9A CN116951800B (zh) 2023-09-15 2023-09-15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89492.9A CN116951800B (zh) 2023-09-15 2023-09-15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1800A true CN116951800A (zh) 2023-10-27
CN116951800B CN116951800B (zh) 2024-01-02

Family

ID=88449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89492.9A Active CN116951800B (zh) 2023-09-15 2023-09-15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1800B (zh)

Citation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5237A (ja) * 2000-02-18 2001-08-31 Toyo Eng Works Ltd 冷凍システム
JP2002013781A (ja) * 2000-06-30 2002-01-18 Hitachi Ltd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7155315A (ja) * 2005-11-08 2007-06-21 Toyo Eng Works Ltd 自然冷媒冷却システム
JP2008231981A (ja) * 2007-03-19 2008-10-02 Sanden Corp 内燃機関の廃熱利用装置
US20090129941A1 (en) * 2007-11-16 2009-05-21 Sebastian Haa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ump arrangement, and pump arrangement
CN101504222A (zh) * 2009-02-19 2009-08-12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
JP2012067945A (ja) * 2010-09-22 2012-04-05 Ntt Facilities Inc 空調機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13083382A (ja) * 2011-10-07 2013-05-0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3092318A (ja) * 2011-10-27 2013-05-16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CN203744461U (zh) * 2013-11-12 2014-07-30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含有泵的控制装置和冷却系统
CN104142031A (zh) * 2013-05-08 2014-11-12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51581A (zh) * 2013-06-28 2014-12-31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泵的启动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一种制冷系统
CN105650921A (zh) * 2016-03-28 2016-06-08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闪气旁通梯级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系统
US20160298883A1 (en) * 2013-11-14 2016-10-13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uid flow and temperature within a pumped two-phase 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
CN107421171A (zh) * 2017-06-20 2017-12-01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定频制冷剂泵入口防汽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458518A (zh) * 2018-04-26 2018-08-28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氟泵的管路系统
CN108626900A (zh) * 2018-05-25 2018-10-09 天津市正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膨胀增压的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CN111043781A (zh) * 2019-12-13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CN112413941A (zh) * 2020-11-24 2021-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泵系统、空调系统及液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3418310A (zh) * 2021-06-22 2021-09-21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过程防汽蚀制冷系统
CN217715501U (zh) * 2021-04-09 2022-11-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116017934A (zh) * 2022-12-05 2023-04-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
CN116222010A (zh) * 2023-03-09 2023-06-06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多联式动力热管空调、氟泵扬程建立方法
CN116336704A (zh) * 2021-12-23 2023-06-27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以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6412150A (zh) * 2023-04-13 2023-07-11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离心泵控制方法及装置、设备、系统、空调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5237A (ja) * 2000-02-18 2001-08-31 Toyo Eng Works Ltd 冷凍システム
JP2002013781A (ja) * 2000-06-30 2002-01-18 Hitachi Ltd 空調システム
JP2007155315A (ja) * 2005-11-08 2007-06-21 Toyo Eng Works Ltd 自然冷媒冷却システム
JP2008231981A (ja) * 2007-03-19 2008-10-02 Sanden Corp 内燃機関の廃熱利用装置
US20090129941A1 (en) * 2007-11-16 2009-05-21 Sebastian Haas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pump arrangement, and pump arrangement
CN101504222A (zh) * 2009-02-19 2009-08-12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
JP2012067945A (ja) * 2010-09-22 2012-04-05 Ntt Facilities Inc 空調機の運転制御方法
JP2013083382A (ja) * 2011-10-07 2013-05-09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3092318A (ja) * 2011-10-27 2013-05-16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142031A (zh) * 2013-05-08 2014-11-12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251581A (zh) * 2013-06-28 2014-12-31 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泵的启动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一种制冷系统
CN203744461U (zh) * 2013-11-12 2014-07-30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含有泵的控制装置和冷却系统
US20160298883A1 (en) * 2013-11-14 2016-10-13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uid flow and temperature within a pumped two-phase 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
CN105650921A (zh) * 2016-03-28 2016-06-08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闪气旁通梯级冷却的双级压缩制冷循环系统
CN107421171A (zh) * 2017-06-20 2017-12-01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定频制冷剂泵入口防汽蚀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458518A (zh) * 2018-04-26 2018-08-28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氟泵的管路系统
CN108626900A (zh) * 2018-05-25 2018-10-09 天津市正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膨胀增压的双级压缩制冷系统
CN111043781A (zh) * 2019-12-13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CN112413941A (zh) * 2020-11-24 2021-02-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泵系统、空调系统及液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7715501U (zh) * 2021-04-09 2022-11-0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及空调器
CN113418310A (zh) * 2021-06-22 2021-09-21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过程防汽蚀制冷系统
CN116336704A (zh) * 2021-12-23 2023-06-27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以及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6017934A (zh) * 2022-12-05 2023-04-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双循环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
CN116222010A (zh) * 2023-03-09 2023-06-06 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 多联式动力热管空调、氟泵扬程建立方法
CN116412150A (zh) * 2023-04-13 2023-07-11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离心泵控制方法及装置、设备、系统、空调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1800B (zh) 2024-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14862A1 (zh) 压缩机和氟泵复合空调系统
CN102705964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175276A (zh) 一种风冷直流变频磁悬浮自然冷源冷水机组
CN107664339B (zh) 中央空调的冷却水泵的控制方法、装置以及中央空调
CN109883086B (zh) 空调器的冷却系统、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CN113597511A (zh) 压缩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6951800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4654679A (zh) 一种冷凝系统、风冷式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3048668A (zh) 一种防汽蚀制冷系统
CN105387658A (zh) 水冷冷风型空调设备及基于该设备的操作方法
CN210267822U (zh) 一种提高氟泵入口过冷度的系统
CN205066251U (zh) 水冷冷风型空调设备
CN209744618U (zh) 一种机房空调的节能改造系统
CN107289653A (zh) 冷凝压力调节装置、压缩冷凝机组、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KR102513802B1 (ko) 냉각 시스템
JP2009186031A (ja) ターボ冷凍機
CN113324312B (zh) 空调机组的控制方法和空调机组
CN116928902A (zh) 双循环制冷系统及其防断流供液装置
CN112212461A (zh) 中央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473542A (zh) 一种适用于单台空气源热泵机组冷热调节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14198872A (zh) 一种机房空调、机房空调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JP2015183979A (ja) ターボ冷凍機
CN114251873B (zh) 风冷冷水热泵系统
CN213396005U (zh) 一种适用于单台空气源热泵机组冷热调节系统
CN114962215B (zh) 空压机余热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