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51574A - 多联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多联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51574A
CN116951574A CN202310757597.3A CN202310757597A CN116951574A CN 116951574 A CN116951574 A CN 116951574A CN 202310757597 A CN202310757597 A CN 202310757597A CN 116951574 A CN116951574 A CN 116951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valve
port
compressor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575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站稳
刘长意
贾洪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5759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5157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51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515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联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设置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室外换热器;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生活热水器,与第二换热器并联;地暖系统,与第二换热器并联;第一电磁阀,选择性地连通排气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第二电磁阀,选择性地连通回气口和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多通阀,选择性地连通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一端,并且多通阀选择性地连通压缩机与换热组件的另一端。其中,多联空调系统在制冷或制热的同时,可实现生活热水器的制热水功能;制冷时将从室内吸收的热量进行热回收利用来加热水;通过换热组件实现多联空调系统的不降温除湿功能;集成制冷制热和生活热水器、地暖系统等功能,极大提高经济性。

Description

多联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联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消费者生活中需要用到空调来解决冷和热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生活热水用于洗刷及洗澡、需要地暖系统来进行冬季取暖,同时在春夏及夏秋交叉季节,面临湿度较大,而环境温度又不是很高,需要实现不降温除湿等。
相关技术中,普通多联空调的制冷制热和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地暖系统等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是多套空调系统,需分别安装,不能集成到一起,投入费用高,分别占用安装空间;并且多联空调制冷期间,从室内吸收的热量通过制冷剂迁移到室外,直接排到空气中,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多联空调系统,多联空调系统在制冷或制热的同时,可实现生活热水器的制热水功能,集成制冷制热和生活热水器、地暖系统等功能,降低设备费用,减少安装空间,极大提高经济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设置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室外换热器;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均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生活热水器,所述生活热水器连接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生活热水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联;地暖系统,所述地暖系统连接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地暖系统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联;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回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多通阀,所述多通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并且所述多通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多联空调系统在制冷或制热的同时,可实现生活热水器的制热水功能;制冷时将从室内吸收的热量进行热回收利用来加热水;同时在湿度较大时,通过换热组件实现多联空调系统的不降温除湿功能;集成制冷制热和生活热水器、地暖系统等功能,降低设备费用,减少安装空间,极大提高经济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回气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生活热水器还包括: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生活热水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和/或,
所述地暖系统还包括: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连接在所述地暖系统和所述压缩机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高低压阀,所述高低压阀连接在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气阀,所述气阀连通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液阀和第一节流元件,所述液阀连接在所述换热组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连通在所述液阀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以及,
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四节流元件,所述第四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生活热水器包括:水箱和第五节流元件,所述第五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水箱之间;
以及,地暖系统包括:热水模块和第六节流元件,所述第六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热水模块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储液箱,所述储液箱的一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连通且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一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二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三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四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五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六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七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八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的第九模式的回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多联空调系统;
10、压缩机;11、排气口;12、回气口;
21、室外换热器;22、第一节流元件;23、液阀;24、第五电磁阀;
30、换热组件;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3、第二节流元件;34、第三节流元件;35、高低压阀;36、气阀;
41、第三换热器;42、第四节流元件;
51、生活热水器;52、水箱;53、第三电磁阀;54、第五节流元件;55、地暖系统;56、热水模块;57、第四电磁阀;58、第六节流元件;
60、多通阀;61、第一电磁阀;62、第二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空调系统。
结合图1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包括: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21、换热组件30、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系统55。
压缩机10对冷媒进行压缩使得低压冷媒受压缩形成高压冷媒,低温低压的冷媒进入压缩机10内受压缩后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在室外换热器21处与室外空气进行换热,室外换热器21被配置为将室外空气与在室外换热器21中传输的冷媒进行热交换。例如,室外换热器21在多联空调系统100的制冷模式下作为冷凝器进行工作,使得由压缩机10压缩的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21将热量散发至室外空气而冷凝。室外换热器21在多联空调系统100的制热模式下作为蒸发器进行工作,使得减压后的冷媒通过室外换热器21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而蒸发。
压缩机10设置有排气口11和回气口12,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11排出,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外换热器21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的冷媒再流向室外换热器21,在室外换热器21处与室外空气换人,放出大量热量,低温的冷媒在室内换热器处吸收热量,以降低室内温度,实现制冷,最后低温低压的冷媒从回气口12回到压缩机10内,完成冷媒在多联空调系统100内的循环。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30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的一端均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也就是说,第一换热器31的一端和第二换热器32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设置在室内,空调处于制冷模式时,压缩机10输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与室外空气换热,放出大量热量,实现气态冷媒的冷凝,此时冷媒变成液态;液态冷媒经过室内换热器,即,第一换热器31或第二换热器32处,在第一换热器31或第二换热器32处吸收大量的热量,气化成气态冷媒,最终从回到压缩机10,实现冷媒在空调系统内的循环。
生活热水器51连接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1之间,生活热水器51与第二换热器32并联;地暖系统55连接在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1之间,地暖系统55与第二换热器32并联。也就是说,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系统55均并联在第二换热器32两端,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系统55的一端均与室外换热器21连接,并且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系统55的另一端与压缩机10连接,以及,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系统55的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和压缩机10连接的一端连接。当第二换热器32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连通时,生活热水器51或地暖系统55可以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连通,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经生活热水器51或地暖系统55,从而实现热水和地暖的供给。
第一电磁阀61选择性地连通排气口11和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也就是说第一电磁阀61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换热器32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不连通;第一电磁阀61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一电磁阀61的一端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相连接,第一电磁阀61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连接,使得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可以与第二换热器32连通,使得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第二换热器32处放热,此时第二换热器32作为冷凝器。
第二电磁阀62选择性地连通回气口12和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即,第二电磁阀62处于关闭状态时,回气口12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不连通;第二电磁阀62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二电磁阀62的一端与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相连通,第二电磁阀62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相连通,即,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可以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连通,第二换热器32此时作为蒸发器,高温高压的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放出热量后,冷凝为低温的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在第二换热器32处吸收热量,气化为低压的气态冷媒,从回气口12回到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循环。
多通阀60选择性地连通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1的一端,并且多通阀60选择性地连通压缩机10与换热组件30的另一端。具体来说,多通阀60的其中两个阀口分别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和回气口12连接,其中另一个阀口与室外换热器21连接,又一个阀口与第一换热器31的另一端连接,由此,多通阀60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室外换热器21时,室外换热器21作为冷凝器,接着多通阀60连通第一换热器31与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第一换热器31作为蒸发器,对室内进行降温制冷;多通阀60连通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室外换热器21时,室外换热器21作为蒸发器,多通阀60连通第一换热器31和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第一换热器31作为冷凝器,从而对室外进行制热。
以及,多联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三换热器41,第三换热器41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多通阀60连通压缩机10与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具体来说,当室外换热器21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相连通,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连通,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与室外空气换热,液化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流向第三换热器41,在第三换热器41处与室内空气换热,吸收大量热量,降低室内温度,实现制冷。
或者,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连通,室外换热器21与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连通,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第三换热器41处与室内空气换热,液化为液态冷媒,放出大量热量,升高室内温度,液态冷媒流向室外换热器21,在室外换热器21处与室外空气换热,吸收大量热量,气化为气态冷媒,回到压缩机10,实现多联空调系统100的制热。
下面描述多联空调系统100的其中三种工作模式。
根据图2所示的第一模式,即,单制冷模式:此时第一电磁阀61关闭,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不连通,第二电磁阀62开启,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连通,多通阀60连通室外换热器21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连通,多通阀60还连通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换热器41均与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与室外空气换热,放出大量热量,室外换热器21此时充当冷凝器,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换热器41均充当蒸发器,实现气态冷媒的冷凝,此时冷媒变成液态;液态冷媒经过室内换热器,即,一部分液态冷媒流向第一换热器31,另一部分流向第二换热器32处,又一部分流向第三换热器41处,在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换热器41处吸收大量的热量,气化成气态冷媒,最终从回到压缩机10,实现多联空调系统100的制冷。
根据图3所示的第二模式,即,制冷--除湿-制热水模式:此时第一电磁阀61开启,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和生活热水器51的另一端,第二电磁阀62关闭,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与回气口12不连通,多通阀60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和室外换热器21,以及多通阀60还连通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第一换热器31的另一端和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一部分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与室外空气换热,放出大量热量,液化为液态冷媒;室外换热器21此时充当冷凝器,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32,在第二换热器32处放出大量热量,液化为液态冷媒;又一部分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向生活热水器51,在生活热水器51处放出大量热量,实现制热水,液化为液态冷媒;
接着,这三个回路的液态冷媒汇合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器31,在第一换热器31处吸收大量热量,气化为气态冷媒,则换热组件30可以实现不降温除湿功能,其余部分流向第三换热器41,在第三换热器41处吸收大量热量,气化为气态冷媒,则第三换热器41可以实现制冷功能,最后两部分气态冷媒汇合,回到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由此,在制冷的同时,实现除湿和制热水的功能。由此,多联空调系统100在制冷时,将从室内吸收的热量用于加热生活热水器51,进行了热回收,而不是将热量排放至室外,实现生活热水的供给。
根据图4所示的第三模式,即,制热-制热水模式:冬季室内温度较低时,需要制热水和开启地暖系统55。此时,第一电磁阀61开启,第二电磁阀62关闭,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生活热水器51的另一端和/或地暖系统55的另一端,第二电磁阀62关闭,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与回气口12不连通,多通阀60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一换热器31的另一端和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以及多通阀60连通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室外换热器2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电磁阀62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生活热水器51的另一端和地暖系统55的另一端。从压缩机10排气口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流经第一电磁阀61,分为三部分,分别流向第二换热器32、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系统55,分别在第二换热器32、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系统55处放出大量热量,液化为液态冷媒,在制热的同时,实现热水和地暖的供给;
另一路冷媒经由多通阀60,分为两部分,分别流向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分别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放出大量热量,液化为液态冷媒,实现制热;五部分液态冷媒汇合后,流向室外换热器21,室外换热器21此时充当蒸发器,液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吸收大量热量,气化为气态冷媒,最后回到压缩机10。由此,多联空调系统100在制热的同时,实现热水和地暖的供给。
由此,多联空调系统100在制冷或制热的同时,可实现生活热水器51的制热水功能;制冷时将从室内吸收的热量进行热回收利用来加热水;同时在湿度较大时,通过换热组件30实现多联空调系统100的不降温除湿功能;集成制冷制热和生活热水器51、地暖系统55等功能,降低设备费用,减少安装空间,极大提高经济性。生活热水器51、地暖系统55和制热制热也可独自运行,方便灵活。
多通阀60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第一阀口与排气口11连通,第二阀口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第三阀口与回气口12连通,第四阀口与第一换热器31的另一端连通,并且第四阀口与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阀口,即,图1-图10中的A口;第二阀口,即,图1-图10中的B口;第三阀口,即,图1-图10中的B口;第四阀口,即,图1-图10中的B口。
多联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五电磁阀24,第五电磁阀24选择性地连通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1的一端,即,第五电磁阀24处于关闭状态时,压缩机10和室外换热器21的一端不连通;第五电磁阀24处于开启状态时,第五电磁阀24的一端与第二阀口相连通,第五电磁阀24的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1的一端相连通,若第二阀口与第一阀口相连通,即,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可以与室外换热器21的一端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时,室外换热器21此时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的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放出热量后,冷凝为低温的液态冷媒;
若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相连通,即,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室外换热器21的一端连通,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时,室外换热器21此时作为蒸发器,液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吸收热量,气化为低压的气态冷媒,从回气口12回到压缩机10,实现冷媒的循环。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此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室外换热器21此时作为冷凝器,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此时作为蒸发器。
根据图4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三模式时,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此时,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此时作为冷凝器,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室外换热器21此时作为蒸发器。
参照图4-图6所示,生活热水器51还包括:第三电磁阀53,第三电磁阀53连接在生活热水器51和压缩机10之间。具体来说,第三电磁阀53处于关闭状态时,生活热水器51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不连通,生活热水器51不参与多联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当第三电磁阀53处于开启状态时,生活热水器51并联在第二换热器32的两端,只有当第一电磁阀61打开时,第二换热器32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连通,此时生活热水器51也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连通,在制冷或制热的同时,实现热水的供给。
如图7所示,地暖系统55还包括:第四电磁阀57,第四电磁阀57连接在地暖系统55和压缩机10之间。具体来说,第四电磁阀57处于关闭状态时,地暖系统55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不连通,地暖系统55不参与多联空调系统100的运行;当气温低时,打开第四电磁阀57,第四电磁阀57处于开启状态,地暖系统55并联在第二换热器32的两端,只有当第一电磁阀61打开时,第二换热器32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连通,此时地暖系统55器也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连通,在制热的同时,实现地暖的供给。
根据图5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的第四模式,即,单制热模式,第三电磁阀53和第四电磁阀57处于关闭状态,第一电磁阀61开启,第二电磁阀62关闭,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第二电磁阀62关闭,第二换热器32的另一端与回气口12不连通,多通阀60连通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一换热器31的另一端和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以及多通阀60连通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室外换热器21。从压缩机10排气口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流经第一电磁阀61,分为三部分,流向第二换热器32,在第二换热器32处放出大量热量,液化为液态冷媒,实现制热。
另外,多联空调系统100还包括:高低压阀35,高低压阀35连接在第二换热器32与第一电磁阀61和第二电磁阀62之间。具体地,高低压阀35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连接,高低压阀35的另一端与第一电磁阀61的一端以及第二电磁阀62的一端连接,高温高压或者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均可以通过高低压阀35。第一电磁阀61打开时,第二电磁阀62关闭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流经高低压阀35;从而流向第二换热器32和生活热水器51,从而实现加热水和调节温度。
空调处于第一模式,即,单制冷模式,第一电磁阀61关闭,第二电磁阀62开启,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流经高低压阀35,流向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此时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均不与压缩机10连通,不参与多联空调系统100的运行。
根据图1-图4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气阀36,气阀36连通压缩机10与第一换热器31的另一端与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具体地,气阀36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的另一端以及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连接,气阀36的另一端与第四阀口连接,高温高压或者高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均可以通过气阀36。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此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室外换热器21此时作为冷凝器,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连通,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此时作为蒸发器,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处吸收热量,气化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实现制冷。
如图4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三模式时,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的另一端连通,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流经气阀36,从而流向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调节室内温度。
如图1-图4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还包括:液阀23和第一节流元件22,液阀23连接在换热组件30的一端和第三换热器41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1的另一端之间,第一节流元件22连通在液阀23和室外换热器21的另一端之间。具体地,液阀23的一端与换热组件30的一端,即液阀23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的一端以及第二换热器32的一端连接,以及液阀23的这一端与第三换热器41的一端连接,液阀23的另一端与第一节流元件22的一端,第一节流元件22的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1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节流元件33可以调节压力和流量,低温高压或者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均可以通过液阀23。
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或者第二模式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连通。此时,第一阀口与第二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室外换热器21此时作为冷凝器,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室外换热器21处放出大量热量,液化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先流经第一节流元件22,降低液态冷媒的压力,冷媒成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再经过液阀23,从而流向第三换热器41或换热组件30。
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三模式时,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时,压缩机10的回气口12与室外换热器21连通,室外换热器21此时作为蒸发器,从换热组件30、第三换热器41、生活热水器51和地暖系统55流出的液态冷媒先经过液阀23,最终冷媒经过室外换热器21回到压缩机10。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换热组件30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33和第三节流元件34,第二节流元件33连接在液阀23和第一换热器31之间,第三节流元件34连接在液阀23和第二换热器32之间,多联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四节流元件42,第四节流元件42连接在液阀23和第三换热器41之间。第二节流元件33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连接,另一端与液阀23连接,第三节流元件34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2连接,另一端与液阀23连接,第二节流元件33、第三节流元件34和第四节流元件42可以调节液态冷媒的压力,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元件33和第三节流元件34时,因受阻而使压力下降,导致部分液态冷媒气化,同时吸收气化潜热,其本身温度也相应降低,成为低温低压的湿蒸汽。
如图2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时,即,单制冷模式,第一电磁阀61关闭,第二电磁阀62开启,第三节流元件34调节流向第二换热器32的液态冷媒的压力;第二节流元件33调节流向第一换热器31的液态冷媒的压力;第四节流元件42调节流向第三换热器41的液态冷媒的压力。
如图3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二模式时,第一电磁阀61打开时,第二电磁阀62关闭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流向第二换热器32,在第二换热器32处换热液化为液态冷媒,第三节流元件34调节流出第二换热器32的液态冷媒的压力;第二节流元件33调节流向第一换热器31的液态冷媒的压力;第四节流元件42调节流向第三换热器41的液态冷媒的压力。
如图4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处于第三模式时,第一电磁阀61打开时,第二电磁阀62关闭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10的排气口11流向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换热器41,在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和第三换热器41处换热液化为液态冷媒,第三节流元件34调节流出第二换热器32的液态冷媒的压力;第二节流元件33调节流出第一换热器31的液态冷媒的压力;第四节流元件42调节流出第三换热器41的液态冷媒的压力。
,生活热水器51包括:水箱52和第五节流元件54,第五节流元件54连接在液阀23和水箱52之间;地暖系统55包括:热水模块56和第六节流元件58,第六节流元件58连接在液阀23和热水模块56之间。具体地,第五节流元件54的一端与水箱52连接,第五节流元件54的另一端与液阀23的一端以及第一换热器31的一端、第二换热器32的一端和第三换热器41的一端连接,第五节流元件54调节流出水箱52的液态冷媒的压力和流量,将高压液态冷媒转为低压液态冷媒;第六节流元件58的一端与热水模块56连接,另一端与液阀23的一端以及第一换热器31的一端、第二换热器32的一端和第三换热器41的一端连接,第六节流元件58调节流出水箱52的液态冷媒的压力和流量,将高压液态冷媒转为低压液态冷媒,低压液态冷媒再流向第一换热器31或第三换热器41或室外换热器21。
结合图1-图10所示,多联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储液箱,储液箱的一端与回气口12相连通,另一端与第二电磁阀62连通,并且与第三阀口连通。也就是说,储液箱用于储存液态冷媒,高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先储存在储液箱内,可以满足不同功耗下对冷媒的需求。高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可以从第三阀口或第二电磁阀62流向储液箱,再从回气口12回到压缩机10。
此外,如图6所示,为多联空调系统100的第五模式,制热-制热水模式,在第三模式的基础上,第三电磁阀53开启,第四电磁阀57关闭,在制热的同时,实现加热水。
如图7所示,为多联空调系统100的第六模式,制热-地暖模式,在第三模式的基础上,第三电磁阀53关闭,第四电磁阀57开启,在制热的同时,实现加热地暖。
如图8所示,为多联空调系统100的第七模式,不降温除湿模式,在第二模式的基础上,第五电磁阀24关闭,第四节流元件42关闭,只有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工作,实现降温不除湿功能。
如图9所示,为多联空调系统100的第八模式,在第一模式的基础上,第三节流元件34关闭,只有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工作,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实现制冷。
如图10所示,为多联空调系统100的第九模式,在第一模式的基础上,第二节流元件33和第四节流元件42关闭,只有第二换热器32工作,可以降低室内温度,实现制冷。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多联空调系统,包括:
压缩机,设置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室外换热器;
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均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
生活热水器,所述生活热水器连接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生活热水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联;
地暖系统,所述地暖系统连接在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所述地暖系统与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联;
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
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回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
多通阀,所述多通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并且所述多通阀选择性地连通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组件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通阀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和第四阀口;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阀口与所述回气口连通,所述第四阀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阀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活热水器还包括: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生活热水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和/或,
所述地暖系统还包括: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电磁阀连接在所述地暖系统和所述压缩机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高低压阀,所述高低压阀连接在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气阀,所述气阀连通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液阀和第一节流元件,所述液阀连接在所述换热组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三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之间,所述第一节流元件连通在所述液阀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节流元件和第三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三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以及,
所述多联空调系统还包括:第四节流元件,所述第四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第三换热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生活热水器包括:水箱和第五节流元件,所述第五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水箱之间;
以及,地暖系统包括:热水模块和第六节流元件,所述第六节流元件连接在所述液阀和所述热水模块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联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箱,所述储液箱的一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磁阀连通且与所述第三阀口连通。
CN202310757597.3A 2023-06-25 2023-06-25 多联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695157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7597.3A CN116951574A (zh) 2023-06-25 2023-06-25 多联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57597.3A CN116951574A (zh) 2023-06-25 2023-06-25 多联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51574A true CN116951574A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41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57597.3A Pending CN116951574A (zh) 2023-06-25 2023-06-25 多联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5157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05102B (zh) 空调系统
CN111237928B (zh) 一种双温双闪发空调制冷系统
CN113154522B (zh) 一种多联空调机系统及除霜控制方法
CN112944522A (zh) 一种空调、地暖、生活热水三联供系统
CN210832213U (zh) 空调器
CN111412687A (zh)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CN116123744A (zh) 一种超低温单双级混合式空气源热泵机组
CN215930176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5930175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114046612A (zh) 具有双蒸发温度的空调\地暖\地冷多联系统
CN210832603U (zh) 空调器
CN209944564U (zh) 空调器
CN209944565U (zh) 空调器
CN209944563U (zh) 空调器
CN116951574A (zh) 多联空调系统
CN209084936U (zh) 空调系统
CN112577103A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9724286B (zh)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112082284A (zh) 具有双吸排气的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4370578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214249789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217031455U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214249792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CN22054125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4249791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