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40883A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40883A
CN116940883A CN202280000240.4A CN202280000240A CN116940883A CN 116940883 A CN116940883 A CN 116940883A CN 202280000240 A CN202280000240 A CN 202280000240A CN 116940883 A CN116940883 A CN 1169408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adjusting
light
layer
display panel
adjus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02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舒适
李翔
李伟
于勇
李少辉
姚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940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408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第一衬底基板、色转换层、发光器件层以及液晶层;其中,发光器件层包括发光器件,液晶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光路调节部和第二光路调节部,第一光路调节部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光路调节部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在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以及,第二光路调节部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当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第一状态时,使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中,经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发生折射,以收窄发光器件的发光角度,或者使该部分光线发生至少一次散射。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具有长寿命、高信赖性、高色纯度、模块化、可定制、可修复等优势,是未来最有可能成为替代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的显示技术。
目前微发光二极管的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芯片发光均匀性和巨量转移良率等。以上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是长期影响微发光二极管技术发展的重要难题。除了在诸如垒晶均匀性等方面的努力外,色转换技术也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以上问题的方式。色转换技术通过设置在微发光二极管出光侧的色转换层来进行光致发光,进而实现色转换功能。这样一来,可以仅在显示面板中设置一种颜色的微发光二极管,从而减少显示面板厂商对微发光二极管的依赖,特别是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良率低的红色微发光二极管。而且,色转换技术可以将原有的三次巨量转移(红色微发光二极管、蓝色微发光二极管和绿色微发光二极管)简化至一次,大幅降低因巨量转移导致的良率损失和修复工作量。
但是,在采用色转换技术的显示面板中,微发光二极管与色转换层之间存在较大间距,而这会引起串色现象,进而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第一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色转换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所述色转换层之间的发光器件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和所述色转换层之间的液晶层;
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发光器件,所述液晶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光路调节部和第二光路调节部,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以及,
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使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中,经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发生折射,以收窄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角度,或者使该部分光线发生至少一次散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第一驱动组件;
其中,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具有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施加的电场,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的折射率,以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的发生折射;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的折射率大致相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液晶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层;
设置在所述液晶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电极层;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中的第一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中的第二电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之间的像素电路层;
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或者,
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端 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三电极层,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层中的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配置为:响应于提供至所述第一子电极的第一电信号和提供至所述第二子电极的第二电信号,产生所述电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向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提供的电信号包括交流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中的液晶包括第一液晶和第二液晶,所述第二液晶由光聚合物型液晶材料在预设电场下经紫外光照射后得到;
其中,所述第二液晶配置为,使所述第一液晶的长轴保持在预设方向上,以使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始终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第二驱动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中的液晶均包括第三液晶,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具有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施加的电场,在所述第三状态和所述第四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三状态,且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中的所述第三液晶呈有序排列,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中的所述第三液晶呈无序排列,以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的发生散射;当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四状态,且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中的所述第三液晶均呈无序排列。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四电极层和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之间的像素电路层,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四电极层中的第四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与第三电压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压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压差,产生电场;或者,响应于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二端之 间的电压差,产生电场。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三液晶包括聚合物分散型液晶和网络互穿聚合物型液晶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挡墙层;
其中,所述色转换层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量子点,所述挡墙层包括挡墙,所述挡墙将多个所述量子点彼此间隔开;以及,
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配置为: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该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朝向所述挡墙出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驱动组件;
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该第二光路调节部的至少部分光线朝向至少一个所述量子点出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挡墙包括反射材料,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挡墙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光吸收层;
所述光吸收层包括光吸收部,所述光吸收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挡墙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光吸收部包括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叠置的多个色阻,其中,不同的色阻的颜色不同;或者,
所述光吸收部包括黑矩阵。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微发光二极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配向层以及设置在所述液晶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一配向层和所述第二配向层的配向角相同;或者,
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包括自取向液晶材料。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色转换层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之间的隔垫物层;
所述隔垫物层包括隔垫物,所述隔垫物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内容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一对比例中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区中的截面图之一;
图4和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光路调节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示意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二;
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三;
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四;
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五;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六;
图11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和/或描述的目的,可以放大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如此,各个元件的尺寸和相对尺寸不必限于图中所示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在说明书和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当元件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所述元件可以直接在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所述另一元件或直接结合到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然而,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另一元件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不存在中间元件。用于描述元件之间的关系的其他术语和/或表述应当以类似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对“直接在……之间”、“相邻”对“直接相邻”或“在……上”对“直接 在……上”等。此外,术语“连接”可指的是物理连接、电连接、通信连接和/或流体连接。此外,X轴、Y轴和Z轴不限于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并且可以以更广泛的含义解释。例如,X轴、Y轴和Z轴可彼此垂直,或者可代表彼此不垂直的不同方向。出于本公开的目的,“X、Y和Z中的至少一个”和“从由X、Y和Z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可以被解释为仅X、仅Y、仅Z、或者诸如XYZ、XYY、YZ和ZZ的X、Y和Z中的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如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所列相关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和所有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在此用于描述各种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但是这些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应受到这些术语限制。而是,这些术语用于将一个部件、构件、元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与另一个相区分。因而,例如,下面讨论的第一部件、第一构件、第一元件、第一区域、第一层和/或第一部分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第二构件、第二元件、第二区域、第二层和/或第二部分,而不背离本公开的教导。
为了便于描述,空间关系术语,例如,“上”、“下”、“左”、“右”等可以在此被使用,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另一元件或特征如图中所示的关系。应理解,空间关系术语意在涵盖除了图中描述的取向外,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其它不同取向。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颠倒,则被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之下”或“下面”的元件将取向为“在”其它元件或特征“之上”或“上面”。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表述“厚度”指的是沿垂直于显示面板设置有各个膜层的表面的尺寸,即沿显示面板的出光方向的尺寸。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表述“构图工艺”一般包括光刻胶的涂布、曝光、显影、刻蚀、光刻胶的剥离等步骤。表述“一次构图工艺”意指使用一块掩模板形成图案化的层、部件、构件等的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表述“同一层”,“同层设置”或类似表述,指的是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用于形成特定图形的膜层,然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对该膜层图案化所形成的层结构。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一次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形成的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还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者具有不同的厚度。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表述“电连接”可以表示两个部件或元件直接电连接,例如,部件或元件A与部件或元件B直接接触,并且二者之间可以传递电 信号;也可以表示两个部件或元件通过例如导电线的导电媒介电连接,例如,部件或元件A通过导电线与部件或元件B电连接,以在两个部件或元件之间传递电信号;还可以表示两个部件或元件通过至少一个电子元器件电连接,例如,部件或元件A通过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与部件或元件B电连接,以在两个部件或元件之间传递电信号。
图1示意性示出了一对比例中显示面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该对比例中,显示面板采用色转换技术,具体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1上的发光器件层12、位于发光器件层1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一侧的色转换层13、位于色转换层13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一侧的第二衬底基板14以及位于发光器件层12与第一衬底基板11之间的像素电路层15等。发光器件层12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器件121,发光器件121可以包括电致发光器件,例如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等。色转换层13包括多个量子点131。可选地,量子点131与发光器件121一一对应设置。量子点131包括能够进行波长转换的光致发光材料,发光器件12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与其对应的量子点131后,能够转换为所需的颜色,进而实现色转换功能。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在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中,一半首先将发光器件层12形成在第一衬底基板11上,以及将色转换层13形成在第二衬底基板14上。之后,再使形成有发光器件层12的第一衬底基板11和形成有色转换层13的第二衬底基板14进行对盒等工艺以使二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得到显示面板。在上述过程中,为保证发光器件层12中的发光器件121不会受到外力影响而损伤,需要使发光器件层12远离第一衬底基板11的一侧具有一定的缓冲空间,这就使得制备得到的显示面板中,发光器件层12和色转换层1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例如,请继续参照图1,假设左侧的量子点131为绿色量子点,右侧的量子点131为红色量子点,当需要显示红色画面时,位于红色量子点下方的发光器件121进行发光,由于发光器件层12和色转换层1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右侧的发光器件121发出的光线的一部分将会传播至左侧的绿色量子点中,进而出现串色现象,影响显示效果。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平面图,如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以具有显示区AA和位于显示区AA之外的非显示区NA,显示区AA中设置有沿第一方向和 第二方向呈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P,其中,第一方向可以包括显示面板的行方向,也即图2中的水平方向,第二方向可以包括显示面板的列方向,也即图2中的竖直方向。每个像素单元P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可以包括有一个下文将会提到的发光器件。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区中的截面图之一,结合图2和图3所示,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第一衬底基板21、以及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色转换层22、发光器件层23、液晶层24。其中,发光器件层23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21和色转换层22之间,液晶层24设置在发光器件层23和色转换层22之间。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层23包括发光器件231,可选地,发光器件层23包括多个发光器件231,发光器件231可以包括电致发光器件,例如,发光器件231可以包括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或者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可选地,下文以发光器件231包括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进行说明。
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发光器件层23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像素电路层26,像素电路层26包括多个像素电路(图中未示出),至少一个像素电路与一个发光器件231对应设置并电连接,例如,像素电路与发光器件231一一对应设置并电连接。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且位于非显示区NA中的栅极驱动电路和数据驱动芯片(图中未示出)等,栅极驱动电路和数据驱动芯片可以通过相应的栅线和数据线与多个像素电路电连接,进而通过每个像素电路驱动与该像素电路相应的发光器件231进行发光。
液晶层24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和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23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发光器件23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发光器件层23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器件231,不同的发光器件231的颜色不同,例如,多个发光器件231可以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液晶层24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和多个第二光路调节部242。至少一个发光器件231可以与至少一个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对应设置,不同的发光器件231所对应的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不同。例如,发光器件231可以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一一对应设置。可选地,至少一个第一光路 调节部24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可以与其对应的发光器件23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从而使得该发光器件231在进行发光时,该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能够经过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后出射。
可选地,液晶层24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之间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或者,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之间可以设置有一个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再或者,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并且,沿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之间也设置有一个第二光路调节部242。
请参照图3,下面以沿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和位于该两个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之间的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和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光路调节部242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一状态时,使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中,经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发生折射,以收窄发光器件231的发光角度,或者使该部分光线发生至少一次散射。以经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发生折射为例,当显示纯色画面时,例如红色画面、绿色画面和蓝色画面等,对于图3中任一个发光器件231,该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在经过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时,由于是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因此,斜向入射的光线将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这样能够收窄该发光器件231的出光角度,改善了该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入射至其他量子点221中而发生的串色问题,从而提高纯色画面的色纯度。例如,对于图3中右侧的发光器件231,其发出的光线在经过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收窄后,能够入射至左侧的量子点221中的光线将大大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呈无序排列,且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液晶呈有序排列时,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的能够发生散射,每发生一次散射,光线强度即被减弱,对于图3中右侧的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当经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的能够发生一次或多次散射时,该部分光线难以穿过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从而也能够改善串色问题,该设置方案的具体内容将在下文进行详细介 绍,在此先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纯色画面可以是指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中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例如,纯色画面可以是指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P所显示的画面。每个像素单元P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同一个像素单元P中的子像素的颜色不同,例如,多个子像素包括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蓝色子像素,“纯色”可以是指一个像素单元P中其中一个子像素的颜色,例如,纯色可以包括红色、绿色和蓝色。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的能够发生折射或散射,下面首先结合图2至图9对本公开实施例中,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的能够发生折射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图4和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光路调节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的示意图,其中,图4中第二光路调节部处在第一状态,图5中第二光路调节部处在第二状态。结合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25,第二光路调节部242配置为:响应于第一驱动组件25施加的电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第一驱动组件25,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组件25与一个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对应设置,不同的第一驱动组件25所对应的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不同,例如,第一驱动组件25与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一一对应设置。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可以配置为:响应于与其相应的第一驱动组件25施加的电场,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可选地,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组件25可以包括位于液晶层24相对两侧的两个板状电极;或者,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组件25可以包括位于液晶层24一侧的狭缝电极,具体将在下文进行详细介绍,在此先不赘述。
对于纯色画面,例如红色画面、绿色画面和蓝色画面等,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折射率小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的折射率,以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的发生折射,此时,能够收窄该发光器件231的出光角度,从而改善串色问题,提高纯色画面的色纯度。对于混色画面,例如黄色画面、青色画面、品红色画面、白色画面等,可以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二状态。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第二光 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折射率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的折射率大致相同,此时,发光器件231的出光角度不变,对于图5中的两个发光器件231,左侧的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除了可以入射至其上方的量子点221之外,还可以入射至右侧的量子点221;同理,右侧的发光器件231发出的光线除了可以入射至其上方的量子点221之外,还可以入射至左侧的量子点221,这样一来,入射至每个量子点221中的光源的强度变大,从而可以提高显示亮度,进而降低显示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混色画面可以是指显示面板所显示的图像中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例如,混色画面可以是指一个或多个像素单元所显示的画面。如前文所述,“纯色”可以是指一个像素单元中其中一个子像素的颜色,相应的,混色可以是指一个像素单元中由多个子像素混合形成的颜色,例如,黄色、青色、品红色、白色等。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二,如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挡墙层27。其中,色转换层22包括多个量子点221,量子点221包括能够进行波长转换的光致发光材料,例如,量子点221可以包括CdSe和InP等有机的光致发光材料。不同的量子点221的颜色不同,例如,多个量子点221可以包括红色量子点、绿色量子点和蓝色量子点。
可选地,量子点221中可以掺杂反射材料,通过在量子点221中掺杂反射材料,可以提高量子点221的光利用率。
挡墙层27包括挡墙271,挡墙271可以包括不透光材料,挡墙271将多个量子点221彼此间隔开。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具体配置为: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能够使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该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朝向挡墙271出射。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一状态时,使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该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至少部分光线朝向至少一个量子点221出射。
可选地,挡墙层27包括多个挡墙271,至少一个挡墙27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对应设置,例如,挡墙271与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一一对应设置。至少一个挡墙27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和与其相对应的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 分交叠。
可选地,至少一个挡墙27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覆盖与该挡墙271相对应的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
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能够使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该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朝向与该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相对应的挡墙271出射。请继续参照图6,对于右侧的发光器件231,其发出的光线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通过第一光路调节部241朝向位于该发光器件231上方的量子点221出射,以在量子点221中实现色转换。另一部分则通过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后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由于该部分光线从光密介质入射至光疏介质,因此,该部分光线向上偏折,由于挡墙27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覆盖与该挡墙271相对应的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因此,倘若偏折后的光线仍然具有较大的出光角度,那么,该偏折后的光线可以被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上方的挡墙271所阻挡,而不会入射至左侧的量子点221中,从而进一步地改善了串色的问题。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使从第一光路调节241部入射至该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至少部分光线朝向至少一个量子点221出射,这样一来,入射至每个量子点221中的光源的强度变大,从而可以提高显示亮度,进而降低显示功耗。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挡墙271可以包括吸光材料,或者,挡墙271可以包括反射材料,通过在挡墙271中掺杂反射材料,可以提高量子点221的光利用率。当挡墙271包括反射材料时,为防止从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入射至挡墙271的光线被挡墙271反射,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挡墙层27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光吸收层28。光吸收层28包括光吸收部281,光吸收部28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挡墙27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光吸收部281可以吸收从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出射的光线,以及吸收被挡墙271反射回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从而防止出现由于光线在挡墙层27与第一衬底基板21之间发生多次反射而引起的光线串扰的问题。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光吸收部281包括在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叠置的多 个色阻,其中,不同的色阻的颜色不同,例如,多个色组可以包括红色色组、绿色色组和蓝色色组。或者,光吸收部281包括黑矩阵。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液晶层24中的液晶可以包括正性液晶或者负性液晶。正性液晶可以是指满足ε1>ε2,且n1>n2的液晶材料,其中,ε1表示正性液晶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介电常数,ε2表示正性液晶处于竖直状态时的介电常数,n1表示正性液晶处于水平状态时的折射率,n2表示正性液晶处于竖直状态时的折射率。负性液晶可以是指满足ε3<ε4,且n1<n2的液晶材料,其中,ε3表示负性液晶处于水平状态时的介电常数,ε4表示负性液晶处于竖直状态时的介电常数,n3表示负性液晶处于水平状态时的折射率,n4表示正性液晶处于负性液晶时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液晶层24中的液晶包括正性液晶时,可以使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液晶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的初始状态也为水平状态。其中,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的初始状态可以是指:当第一驱动组件25未向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施加电场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所处的状态。如前文所述,由于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折射率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的折射率大致相同,因此,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二状态时,可以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为初始状态,也即,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处于水平状态。当第一驱动组件25向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施加电场时,可以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至少部分液晶处于竖直状态,由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液晶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因此,此时的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折射率小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的折射率,从而使得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发生偏折,以收窄出光角度。如前文所述,由于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折射率小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的折射率,因此,当液晶层24中的液晶包括正性液晶时,第一状态具体可以是指通过施加电场,使得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至少部分液晶处于竖直状态的状态。
当液晶层24中的液晶包括负性液晶时,可以使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液晶始终保持在竖直状态,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的初始状态也为竖直状态。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二状态时,可以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为初始状态,也即,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处于竖直状态。当第一驱 动组件25向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施加电场时,可以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至少部分液晶处于水平状态,由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液晶始终保持在竖直状态,因此,此时的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折射率小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的折射率,从而使得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发生偏折,以收窄出光角度。因此,当液晶层24中的液晶包括负性液晶时,第一状态具体可以是指通过施加电场,使得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至少部分液晶处于水平状态的状态。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4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一配向层(图中未示出)以及设置在液晶层24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二配向层(图中未示出),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的配向角相同。这样一来,当第一驱动组件25未向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施加电场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能够在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的作用下而处于初始状态。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液晶层24中的液晶包括自取向液晶材料,这样一来,当第一驱动组件25未向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施加电场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无需借助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也可以处于初始状态,从而可以省去第一配向层和第二配向层,进而简化工艺步骤。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5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从而防止第一驱动组件25产生的电场对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液晶产生干扰,进而使得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液晶可以始终保持在水平状态(或者竖直状态)。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向第一驱动组件25提供的电信号可以包括直流信号或者交流信号,可选地,当向第一驱动组件25提供的电信号包括交流信号时,交流信号的电压可以设置为1V至50V。通过向第一驱动组件25提供交流信号,可以防止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发生极化,延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组件25可以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4相对两侧的两个板状电极,也可以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4一侧的狭缝电极。下面首先结合图6,对第一驱动组件25包括两个板状电极进行说明。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4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一电极层291、以及设置在液晶层24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 二电极层292。其中,第一驱动组件25包括位于第一电极层291中的第一电极251和位于第二电极层292中的第二电极252,第一电极251和第二电极252均包括板状电极。可选地,第二电极25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电极25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挡墙27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光吸收部28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和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二电极252的材料可以包括透光导电材料,从而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朝向第二电极252出射的光线可以穿过第二电极252以被光吸收部281吸收,这样一来,可以避免第二电极252将光线反射回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从而防止光线在第二电极252与第一衬底基板21之间发生多次反射,避免出现由此导致的串色等问题。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可以与第一电极25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致相同。或者,第二电极25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第一电极25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发光器件层23与第一衬底基板21之间的像素电路层26。像素电路层26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31,发光器件231通过第一连接电极321与第一薄膜晶体管311的第一极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电极321与第一电极251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同层设置指的是采用同一构图工艺形成。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一次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形成的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形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还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者具有不同的厚度。
可选地,第一电极层291位于第一配向层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的一侧,第二电极层292位于第二配向层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1的一侧。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薄膜晶体管31可以包括像素电路中的发光控制晶体管,第一薄膜晶体管31可以与驱动晶体管电连接,驱动晶体管可以响应于其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差,产生驱动电流,第一薄膜晶体管31可以配置为:响应于发光控制信号的控制,将驱动晶体管产生的驱动电流传输至第一连接电极321,进而通过第一连接电极321将驱动电流传输至发光器件231,以驱动发光 器件231进行发光。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2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大于第一电极25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这样一来,可以使得第一电极251的面积尽量小,防止第一电极251的布设影响第一连接电极321,降低第一连接电极321或者相关电路器件短路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得第二电极252的面积尽量增大,从而使得第一驱动组件25所产生的电场的范围尽量大,并且,电场中的边缘电场能够使得其所影响的液晶处于竖直状态和水平状态之间的倾斜状态,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出射的光线在此处时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折,而这部分光线在到达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时,继续发生偏折,而这有利于进一步收窄发光器件231的出光角度,从而能够更好地改善串色问题。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像素电路层26包括半导体层41、栅极绝缘层42、栅极层43、层间绝缘层44、源漏金属层45和有机绝缘层46,有源层41、栅极绝缘层42、栅极层43、层间绝缘层44、源漏金属层45和有机绝缘层46沿逐渐远离第一衬底基板21的方向,依次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与发光器件层23之间。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31的有源层311位于半导体层41中,第一薄膜晶体管31的栅极位312于栅极层43中,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3131和第二极3132位于源漏金属层45中,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311包括第一极连接部、第二极连接部以及位于第一极连接部和第二极连接部之间的沟道部,沟道部与栅极312正对设置。第一薄膜晶体管31的第一极3131通过贯穿层间绝缘层44和栅极绝缘层42的第一过孔与第一极连接部电连接,第一薄膜晶体管31的第二极3132通过贯穿层间绝缘层44和栅极绝缘层42的第二过孔与第二极连接部点连接。第一连接电极321通过贯穿有机绝缘层46的第三过孔与第一薄膜晶体管31的第一极3131电连接。其中,第一薄膜晶体管31的第一极3131和第二极3132中,一者为源极,另一者为漏极。可选地,第一薄膜晶体管31的第二极3132可以与驱动晶体管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一薄膜晶体管能够响应于发光控制信号的控制,将驱动晶体管与第一连接电极321导通,进而将驱动晶体管产生的驱动电流传输至第一连接电极321。
可选地,有源层的材料可以包括可为低温多晶硅半导体和氧化物半导体等。
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三,如图7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2与第一电压端电连接,第一电极251与发光器 件231的第二端231a和第二电压端电连接。可选地,第一电极层291还包括第二连接电极322,发光器件231的第二端231a可以通过第二连接电极322与第二电压端电连接,第二电压端可以为一恒定电压端,例如低电平电压端VSS。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电压端也可以为一恒定电压端,从而在第一电极251和第二电极252之间产生恒定的电场,以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保持在第一状态。
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四,如图8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52与第一电压端电连接,第一电极251与发光器件231的第一端231b电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提供至发光器件231的第一端231b的电信号控制第一电极251和第二电极252之间是否产生电场,以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采用上述方式设置的第一电极251,能够使得发光器件231的第二端231a(或者第一端231b)与第一电极251之间的电信号保持一致,因此,可以避免由于发光器件231的第二端231a与第一电极251之间的电信号不同而导致的液晶偏转受到干扰的问题。
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五,如图9所示,下面对第一驱动组件25包括狭缝电极进行说明。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4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三电极层293,第一驱动组件25包括位于第三电极层293中的第三电极2931,第三电极293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电极2931a和第二子电极2931b,第一子电极2931a和第二子电极2931b构成狭缝电极。其中,第一驱动组件25配置为:响应于提供至第一子电极2931a的第一电信号和提供至第二子电极2932b的第二电信号,产生电场,其中,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的电压不同。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向第一驱动组件25提供驱动信号之后,第一驱动组件25形成电场,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在电场中的边缘电场的水平分量的作用下发生偏转,从而使得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折射率降低,进而使得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发生偏转,以收窄发光器件231的出光角度。可选地,第三电极层293位于第一配向层331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的一侧,第一连接电极321'和第二连接电极322'可以位于第三电极层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未详尽说明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4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四电极层,第一驱动组件25包括位于第四电极层中的第四电极,第四电极包括狭缝电极。可选地,第四电极层293位于第二配向层332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1的一侧。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4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五电极层,第五电极层可以位于第一配向层331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的一侧,第一连接电极321可以位于第五电极层中。采用上述方式设置的第一驱动组件25,第一驱动组件25的电极(也即第四电极)与第一连接电极位于不同层,从而更好地降低了对第一连接电极走线的影响。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液晶层24中的液晶包括第一液晶和第二液晶,第二液晶由光聚合物型液晶材料在预设电场下经紫外光照射后得到。其中,第二液晶配置为,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第一液晶的长轴保持在预设方向上,以使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始终处于第一状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完成显示面板的对盒工艺后,可以通过第一驱动组件25向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施加预设电场,以使得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第一液晶和第二液晶发生偏转,此时,可以通过紫外光照射固化,使得液晶分子中活性单体发生聚合交联,固定第一液晶和第二液晶的排列。这样一来,在后续使用中,无需再向第二光路调节部242提供驱动信号,从而能够降低功耗。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与第一衬底基板21相对设置的第二衬底基板51、设置在色转换层22靠近第二衬底基板51一侧的滤色层52和黑矩阵层53,其中,黑矩阵层53上设置有开口,滤色层52包括多个滤光部521,多个滤光部521设置在黑矩阵层53的开口中。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光吸收层28远离第二衬底基板51一侧的封装层54,封装层54用于对封装层54与第二衬底基板51上的各个膜层进行封装。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极层292可以设置在封装层54背离第二衬底基板51的一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封框胶(图中未示出),封框胶用于对液晶层24进行封装,可选地,可以使得封框胶的厚度较大,从而使得液晶层24具有较大的盒厚,进而抵消液晶层24中部区域下陷的问题。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色转换层22与第一衬底基板21之间的隔垫物层34。隔垫物层34包括多个隔垫物341,隔垫物在第一衬底基 板2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可选地,隔垫物341的厚度可以设置为5μm至30μm。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隔垫物341的一端可以与第一配向层相接触,隔垫物341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配向层相接触,通过隔垫物341可以使得液晶层24各处的盒厚保持一致,这样一来,无需使得液晶层24保持较大的盒厚即可改善液晶层24中部区域下陷问题,而较小的盒厚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上述的串色问题。
综上,采用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其利用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和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可以控制发光器件231的出光角度,从而在显示纯色画面时,可以解决串色问题,提高色纯度;而在显示混色时,可以利用多个发光器件231作为一个量子点221的光源,从而提高显示亮度,降低显示功耗。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六,图11示意性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图之七,其中,图10中的第三液晶包括聚合物分散型液晶,图11中的第三液晶包括网络互穿聚合物型液晶。下面结合图10和图11对本公开实施例中,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的能够发生散射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衬底基板21上的第二驱动组件61。
其中,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和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液晶均包括第三液晶,可选地,第三液晶包括聚合物分散型液晶和网络互穿聚合物型液晶中的至少一者。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具有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第一光路调节部241配置为:响应于第二驱动组件61施加的电场,在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之间切换。
当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处于第三状态,且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第三液晶呈有序排列,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第三液晶呈无序排列,以使从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的发生散射。当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处于第四状态,且第二光路调节部24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与第一光路调节部中的第三液晶均呈无序排列。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当第一光路调节部241中的第三液晶呈有序排列时,第一光路调节部241能够透射光线,例如,第三液晶的长轴方向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相同,也即,第三液晶的长轴方向垂直于第一衬底基板21所在板面。当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的第三液晶呈无序排列时,从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第二光 路调节部242的光线的能够发生散射,通过合理配置,能够使得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不透光,从而使得从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无法穿过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从而防止发生串色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从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入射至第二光路调节部242的光线的除了能够发生散射之外,还可以发生反射,这取决于第二光路调节部242中第三液晶的实际配置,具体可以根据需要确定。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4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1一侧的第四电极层和设置在发光器件层23与第一衬底基板21之间的像素电路层,第二驱动组件61包括位于第四电极层中的第四电极611,第四电极611与第三电压端电连接,可选地,第三电压端为一恒定电压端。
其中,像素电路层26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31,发光器件231的第一端231b与第一薄膜晶体管31电连接,发光器件231的第二端231a与第四电压端电连接,可选地,第四电压端为一恒定电压端。
可选地,发光器件231可以包括叠置的多个膜层,其中,多个膜层包括第一发光电极层和第二发光电极层,发光器件231的第一端231b可以与第一发光电极层电连接,发光器件231的第二端231a可以与第二发光电极层电连接第二端231a。
可选地,第一发光电极层第一端231b可以位于第二发光电极层第二端231a靠近第一衬底基板21的一侧,此时,由于第二发光电极层第二端231a与第四电极611更近,且第二发光电极层与发光器件231的第二端231a电连接,因此,可以使得第二驱动组件61配置为,响应于第四电极611和发光器件231的第二端231a之间的电压差,产生电场。这样一来,在显示面板上电后,第一端231b由于第三电压端和第四电压端均为恒定电压端,因此,可以在发光器件231的第二发光电极层第二端231a和第四电极611之间产生恒定的电场,以使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在切换至第三状态后能够保持在第三状态。
可选地,第一发光电极层第一端231b可以位于第二发光电极层第二端231a背离第一衬底基板21的一侧,此时,由于第一发光电极层第一端231b与第四电极611更近,且第一发光电极层与发光器件231的第一端231b电连接,因此,可以使得第二驱动组件61配置为,响应于第四电极611和发光器件231的第一端231b之间的电压差,产生电场。这样一来,在显示面板上电后,当发光器件 231的第一端231b接收到由第一薄膜晶体管31传输的驱动信号时,发光器件231进行发光,同时,在发光器件231的第一发光电极层第一端231b与第四电极611之间产生电场,从而使得第一光路调节部241在发光器件231发光时才切换至第三状态,从而降低功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未详尽说明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例如,色转换层22和挡墙层27等结构均可以与前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在本公开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可以包括平板个人计算机(PC)、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游戏机或腕表式电子装置等。然而,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意图限制显示装置的类型。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不仅可用于诸如电视机(TV)或外部广告牌等大型电子装置中,而且可用于诸如PC、笔记本式计算机、汽车导航装置或相机等中型或小型电子装置中。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并非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尽管在以上分别描述了各实施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各个实施例中的措施不能有利地结合使用。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做出多种替代和修改,这些替代和修改都应落在本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20)

  1. 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第一衬底基板;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色转换层;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和所述色转换层之间的发光器件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和所述色转换层之间的液晶层;
    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发光器件,所述液晶层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光路调节部和第二光路调节部,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以及,
    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至少具有第一状态,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使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中,经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发生折射,以收窄所述发光器件的发光角度,或者使该部分光线发生至少一次散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第一驱动组件;
    其中,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具有所述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施加的电场,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折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的折射率,以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的发生折射;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折射率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的折射率大致相同。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液晶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电极层;
    设置在所述液晶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电极层;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中的第一电极和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中的第二电极。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之间的像素电路层;
    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同层设置且材料相同。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压端电连接;或者,
    所述第二电极与第一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端电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三电极层,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层中的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子电极和第二子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配置为:响应于提供至所述第一子电极的第一电信号和提供至所述第二子电极的第二电信号,产生所述电场。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向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提供的电信号包括交流信号。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中的液晶包括第一液晶和第二液晶,所述第二液晶由光聚合物型液晶材料在预设电场下经紫外光照射后得到;
    其中,所述第二液晶配置为,使所述第一液晶的长轴保持在预设方向上,以 使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始终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第二驱动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和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中的液晶均包括第三液晶,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具有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施加的电场,在所述第三状态和所述第四状态之间切换;
    当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三状态,且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中的所述第三液晶呈有序排列,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中的所述第三液晶呈无序排列,以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的发生散射;当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四状态,且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中的所述第三液晶均呈无序排列。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四电极层和设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之间的像素电路层,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第四电极层中的第四电极,所述第四电极与第三电压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第一薄膜晶体管,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电连接,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压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组件配置为,响应于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一端之间的电压差,产生电场;或者,响应于所述第四电极和所述发光器件的第二端之间的电压差,产生电场。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三液晶包括聚合物分散型液晶和网络互穿聚合物型液晶中的至少一者。
  13.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挡墙层;
    其中,所述色转换层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量子点,所述挡墙层包括挡墙,所述挡墙将多个所述量子点彼此间隔开;以及,
    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配置为: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该第二光路调节部的光线朝向所述挡墙出射。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第一驱动组件;
    当所述第二光路调节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使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入射至该第二光路调节部的至少部分光线朝向至少一个所述量子点出射。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挡墙包括反射材料,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挡墙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光吸收层;
    所述光吸收层包括光吸收部,所述光吸收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挡墙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16. 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光吸收部包括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叠置的多个色阻,其中,不同的色阻的颜色不同;或者,
    所述光吸收部包括黑矩阵。
  17.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包括微发光二极管。
  18.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液晶层靠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配向层以及设置在所述液晶层背离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配向层,所述第一配向层和所述第二配向层的配向角相同;或者,
    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包括自取向液晶材料。
  19. 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 还包括位于所述色转换层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之间的隔垫物层;
    所述隔垫物层包括隔垫物,所述隔垫物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光路调节部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20.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80000240.4A 2022-02-23 2022-02-2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9408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77446 WO2023159383A1 (zh) 2022-02-23 2022-02-2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40883A true CN116940883A (zh) 2023-10-24

Family

ID=87764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0240.4A Pending CN116940883A (zh) 2022-02-23 2022-02-23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40883A (zh)
WO (1) WO202315938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1175A (zh) * 2016-01-28 2016-04-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0596919B (zh) * 2019-08-26 2022-12-20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宽窄视角可切换的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59383A1 (zh)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336423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and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e of display device
CN107211504B (zh) 使用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及制造方法
KR102516440B1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220367757A1 (en) Display device using micro-led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KR20190106885A (ko) 마이크로 led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11444066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80081378A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20375915A1 (en) Display device using micro le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KR20190105537A (ko) 마이크로 led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220246583A1 (en) Display device using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KR102206782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0498461C (zh) 电光装置、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KR20200002733A (ko)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90104276A (ko) 마이크로 led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00095210A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40168328A1 (en) Hybrid display device and spliced display device
CN114975740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1961947B2 (en)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90245006A1 (en) Micro led display device
US20220216189A1 (en) Displays with embedded light emitters
CN11694088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00005096A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4355657A (zh)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US20230017298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5050280B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