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9058A -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9058A
CN116939058A CN202311194396.3A CN202311194396A CN116939058A CN 116939058 A CN116939058 A CN 116939058A CN 202311194396 A CN202311194396 A CN 202311194396A CN 116939058 A CN116939058 A CN 1169390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ocol
constraint
communication
evaluation index
protocol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943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939058B (zh
Inventor
刘波涛
张星智
胡洋
林琳
杨舒
杨鹏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Cloud Manufacturing Sichuan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Cloud Manufacturing Sichuan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Cloud Manufacturing Sichuan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Cloud Manufacturing Sichuan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9439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905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939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9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939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9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8Multiprotocol handlers, e.g. single devices capable of handling multiple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涉及通信管理技术领域,接收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以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进行传输限制分析进行标签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的二级约束条件,遍历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进行通信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针对交联模块的通信方面,传统多协议通信无法对接入协议类型进行客观遴选,导致自动化程度低,所执行的通信协议与处理任务的适配度不足的技术问题,针对任务请求配置协议类型标签并进行传输限制约束,构建约束条件进行层次遴选处理,确定与任务请求高度适配的推荐协议类型进行通信配置,提高工业云制造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Description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结合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型云制造模式应运而生,以新兴的服务制造理念,实现基于工业云的高额附加制造与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协同。目前,针对工业云制造处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针对交联模块的通信方面,传统多协议通信无法对接入协议类型进行客观遴选,导致自动化程度低,所执行的通信协议与处理任务的适配度不足。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针对交联模块的通信方面,传统多协议通信无法对接入协议类型进行客观遴选,导致自动化程度低,所执行的通信协议与处理任务的适配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用户端上传的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其中,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包括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多个数据传输任务;
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
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调取所述传输速度限制级和所述并行数量限制级进行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
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二级约束条件,所述一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
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所述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端上传的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其中,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包括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多个数据传输任务;
标签配置模块,所述标签配置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传输限制分析模块,所述传输限制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
约束标签生成模块,所述约束标签生成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调取所述传输速度限制级和所述并行数量限制级进行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
约束条件构建模块,所述约束条件构建模块用于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二级约束条件,所述一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
通信配置模块,所述通信配置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接收用户端上传的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进行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构建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的一级约束条件和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的二级约束条件,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并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进行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的通信配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针对交联模块的通信方面,传统多协议通信无法对接入协议类型进行客观遴选,导致自动化程度低,所执行的通信协议与处理任务的适配度不足的技术问题,针对任务请求配置协议类型标签并进行传输限制约束,构建约束条件进行层次遴选处理,确定与任务请求高度适配的推荐协议类型进行通信配置,提高工业云制造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中多组协议类型标签配置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中多个推荐协议类型获取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请求接收模块11,标签配置模块12,传输限制分析模块13,约束标签生成模块14,约束条件构建模块15,通信配置模块16。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通过提供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接收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以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进行传输限制分析进行标签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的二级约束条件,遍历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进行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的通信配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针对交联模块的通信方面,传统多协议通信无法对接入协议类型进行客观遴选,导致自动化程度低,所执行的通信协议与处理任务的适配度不足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应用于云制造平台,所述云制造平台包括平台端和用户端,包括:
S10:接收用户端上传的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其中,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包括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多个数据传输任务;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结合云计算与物联网等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型云制造模式应运而生,以新兴的服务制造理念,实现基于工业云的高额附加制造与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共享协同。本申请提供的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针对任务请求配置协议类型标签并进行传输限制约束,构建约束条件进行层次遴选处理,确定与任务请求高度适配的推荐协议类型进行通信配置,提高工业云制造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其中,所述云制造平台作为对制造企业提供制造领域云计算服务的公共平台,包括了所述平台端与用户端。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为需进行工业云制造处理的请求执行任务,包括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与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获取制造企业确定的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并基于所述用户端上传至所述云制造平台,所述用户端为连接实体制造与工业云的端口,平台接收上传的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并进行处理。
S20: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进一步而言,如图2所示,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本申请S20还包括:
S21:所述通信类型包括直连通信、无线通信、内网通信、跨网通信、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
S22:基于所述直连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所述内网通信、所述跨网通信、所述单工通信、所述半双工通信和所述全双工通信,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
S23:遍历所述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在协议标识云数据库进行协议配置,生成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所述边缘感知设备为数据源附件的感知处理设备,例如边缘服务器、本地终端设备、物联网网关等硬件单元,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间存在数据交互通信,以进行硬件单元的协同与数据传输执行处理。
进一步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进行通信类型的确定,所述通信类型包括所述直连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所述内网通信、所述跨网通信、所述单工通信、所述半双工通信和所述全双工通信,不同通信类型对应的通信方式、信道标准与通信协议不同,例如所述全双工通信于通时刻可执行数据的接收与发送,至少包括双信道,可同步进行两端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的数据双向独立传输。对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与所述通信类型进行匹配,基于匹配的通信类型,确定各个边缘感知设备的约束标签,例如,基于约束维度,如信道类型、通信方式、通信距离、通信网络等生成的约束序列,作为一个边缘感知设备对应的一组约束标签,获取所述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所述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与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一一对应。
其中,所述协议标识云数据库为覆盖完备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与协议类型标签映射关系的数据库,例如,基于工业互联网,检索针对通信类型与协议类型进行关联数据采集与提取,获取通信类型约束标签与协议类型标签并进行映射关联,基于类型进行集成与归属整合,生成所述协议标识云数据库。进一步的,遍历所述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于所述协议标识云数据库中进行匹配,将匹配结果关联映射的协议类型标签,作为该通信类型约束标签对应的协议类型标签,获取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并有效保障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与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的适配度。
S30: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
进一步而言,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本申请S30还包括:
S31:遍历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提取传输需求因子,所述传输需求因子包括多个传输最大需求速度和多个最大并行需求数量;
S32:将所述多个传输最大需求速度设为所述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将所述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设为所述多个最大并行需求数量。
不同数据传输任务的具体传输要求存在差异化,针对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分别进行传输速度与并行传输数量的限制分析,获取所述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与所述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以映射对应的所述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所述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在平台端作为二元关联数据进行存储,以进行任务执行约束。
具体的,基于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中的各个数据传输任务,分别进行传输最大需求速度与最大并行需求数量的识别提取,即数据传输速度与同频传输信道数量的最大值,获取所述多个最大需求速度与所述多个最大并行需求数量。进一步将所述多个最大需求速度设为所述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将所述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设为所述多个最大并行需求数量,即进行限制约束的临界数据,其中,所述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所述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与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存在一一对应关系。通过确定满足数据传输任务的传输限制信息,用于进行后续通信约束,以确保通信配置与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相符。
S40: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调取所述传输速度限制级和所述并行数量限制级进行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
对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与所述传输速度限制级和所述并行数量限制级进行映射匹配与调用,以所述传输速度限制级与所述并行数量限制级为约束,进行对应组的协议类型标签的契合性判定与清洗,即对每组协议类型标签中不满足对应传输速度限制级与并行数量限制级的标签进行清洗,对清洗后的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进行规整,生成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具有符合当前通信需求的高度适配性。
S50: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二级约束条件,所述一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
进一步而言,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二级约束条件,所述一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本申请S50还包括:
S51:加载协议评价指标,其中,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包括访问路径长度、数据完整度、数据安全度、协议成本和协议故障率;
S52: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反馈至所述平台端的管理终端,设定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构建所述一级约束条件;
S53:遍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对所述管理终端进行赋权配置,生成评价指标赋权结果,生成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构建所述二级约束条件。
进一步而言,遍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对所述管理终端进行赋权配置,生成评价指标赋权结果,本申请S53还包括:
S531:当所述管理终端接收到赋权配置指令时,随机激活所述管理终端的N个赋权节点,将所述N个赋权节点之间置为通信隔离状态;
S532:调取所述N个赋权节点接收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生成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基于赋权配置算法对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赋权,生成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
其中,基于赋权配置算法对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包括:
S5321:加和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生成第一综合评分,加和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的任意一个协议评价指标的评分,获取多个指标评分;
S5322:遍历所述多个指标评分与所述第一综合评分求比,生成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S53还包括:
S533: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为:
其中,fit表征任意一组的任意一个协议的约束函数值,M表征评价指标总维度,wi表征第i个指标的权重,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的归一化和正向化数值,min(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最小值,max(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最大值。
具体的,确定数据访问跳转次数,作为所述访问路径长度;采集预设时长的通信记录,计算数据失真频率的通信次数在总的次数中的占比,作为所述数据完整度;采集预设时长的通信记录,计算数据被劫持频率的通信次数在总的次数中的占比,作为所述数据安全度;确定协议应用所需要缴纳的费用,以及管理人员、设备的数量等,作为所述协议成本;采集预设时长的通信记录,计算故障频率的通信次数在总的次数中的占比,作为所述西医故障率,将所述访问路径长度、所述数据完整度、所述数据安全度、所述协议成本和所述协议故障率作为所述协议评价指标,以所述协议评价指标为基准进行约束条件的配置。
进一步的,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反馈至所述平台端的管理终端,以所述协议评价指标为矩阵行,以多个协议为矩阵列,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的具体特征值作为矩阵项,进行指标规整分布,构成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将其作为所述第一约束条件。
进一步遍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对所述管理终端进行赋权配置。具体的,随着所述协议评价指标于所述平台端的管理终端的反馈,同步生成所述赋权配置指令,即进行管理终端赋权的开始指令。随着所述赋权配置指令的接收,随机激活所述管理终端的N个赋权节点,即配置于所述管理终端进行赋权配置的执行节点,N为大于1的随机数量,所述N个赋权节点的功能相同,存在处理机制的差异化。同步将所述N个赋权节点之间置为通信隔离状态,以确保各个赋权节点的分析独立性,针对各个赋权节点的评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保障指标赋权的客观性。
进而基于所述N个赋权节点,分别接收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并进行重要性评分,获取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其中,各组重要性评分结果分别包括各个协议评价指标的评分。以所述N组重要性评价结果为基准,结合赋权配置算法进行所述协议评价指标的赋权。
具体的,对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进行加和,作为所述第一综合评分;基于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提取同一协议评价指标对应的多个评分,并进行加和计算,作为该协议评价指标的指标评分,进行各协议评价指标的评分提取与加和,获取所述多个指标评分。进一步遍历所述多个指标评分,分别与所述第一综合评分进行比值计算,确定多个评分比值作为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之和为1。
进而结合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生成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表达式为:
其中,fit表征任意一组的任意一个协议的约束函数值,M表征评价指标总维度,wi表征第i个指标的权重,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的归一化和正向化数值,min(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最小值,max(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最大值,上述参量结合基于本申请实施例前期的分析或数据处理进行获取,为已知参量。结合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进行各协议的约束函数值的计算,进行协议与对应约束函数值的映射关联,构建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基于所述一级约束条件与所述二级约束条件,进行协议类型的筛选限制。
S60: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
进一步而言,如图3所示,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本申请S60还包括:
S61: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进行一层遴选,获取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
S62: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进行二层遴选,获取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包括:
S63:当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寻优数量阈值,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枚举映射,生成多个协议约束系数,进行最大值遴选,生成第一推荐协议类型,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
S64:当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数量大于所述寻优数量阈值,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对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第k个协议类型,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映射,生成第k协议约束系数;
S65:判断所述第k协议约束系数是否大于或等于第k-1代最优约束系数;
S66:若大于或等于,淘汰第k-1代最优协议类型,存储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为k代最优协议类型;
S67:若小于,淘汰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存储所述第k-1代最优协议类型为所述k代最优协议类型;
S68:当k满足预设迭代次数时,将所述k代最优协议类型设为所述第一推荐协议类型,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
具体的,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进行各协议评价指标的一层遴选,提取满足各个协议评价指标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组,作为所述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其中,各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中各个标签项皆满足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进一步在所述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基础上进行二层遴选。
设定所述寻优数量阈值,即本领域技术人员自定义设定的用于限定是否执行寻优分析的临界数量。基于所述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提取任意一组,作为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并进行数量统计,校对所述寻优数量阈值。若数量小于等于所述寻优数量阈值,表明符合要求的标签数量较少,无需进行寻优处理,结合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对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进行枚举映射,即进行标签的常量化,基于直观的离散常量进行各协议约束状态的直观表征,具体常量类型不做具体限制,例如阿拉伯数字,获取所述多个协议约束系数。对所述多个协议约束系数由大到小进行正序列化整合,针对排序结果进行最大值遴选,以确定适配度最高的协议类型,作为所述第一推荐协议类型,并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中。
若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数量大于所述寻优数量阈值,表明数量较多,为了保障遴选效率与遴选结果的优选性,结合寻优算法进行最优协议类型的确定。具体的,基于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结合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调取第k个协议类型,并确定对应的所述第k协议约束系数,协议约束系数的确定方式同上。
其中,所述第k-1代最优约束系数为迭代确定的当前最优值,对所述第k协议约束系数与所述第k-1协议约束系数进行校对,若大于或等于,表明所述第k协议约束系数对应的协议类型优选性更高,淘汰所述第k-1代最优协议类型,并进行当前最优迭代,存储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为k代最优协议类型。若小于,表明所述第k-1协议约束系数对应的协议类型优选性更高,淘汰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继续将所述第k-1代最优协议类型迭代为所述k代最优协议类型。
进一步获取所述预设迭代次数,即设定的最大寻优迭代次数,当k满足所述预设迭代次数时,停止进行协议类型的寻优迭代,将当前最优协议类型,即迭代确定的所述k代最优协议类型,设为所述第一推荐协议类型,并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
同理,针对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中的各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分别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进行一层遴选,针对一层遴选结果基于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遴选,获取标签适配的推荐协议类型,并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中,其中,各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的层级遴选方式相同。进一步以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与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以保障通信配置标准与数据传输任务的高度适配性。
本申请提供的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针对上传的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针对通信类型配置协议类型标签并进行传输限制约束,进而配置约束条件进行协议类型约束标签的层次遴选,以确定与任务请求高度适配的通信协议类型,提高协议通信的自动化程度。
2、搭建评价指标约束矩阵进行一级遴选,在此基础上搭建评价指标约束函数,通过进行多赋权节点的独立处理与综合性分析,确保函数处理的客观性与精准度。进一步进行二级遴选,保障筛选的完备性与有序性,针对不同遴选状况,结合适配方式进行协议类型寻优,以最大化保障确定的协议类型的通信处理适配度。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11,所述请求接收模块11用于接收用户端上传的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其中,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包括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多个数据传输任务;
标签配置模块12,所述标签配置模块12用于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传输限制分析模块13,所述传输限制分析模块13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
约束标签生成模块14,所述约束标签生成模块14用于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调取所述传输速度限制级和所述并行数量限制级进行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
约束条件构建模块15,所述约束条件构建模块15用于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二级约束条件,所述一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
通信配置模块16,所述通信配置模块16用于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标签配置模块12还包括:
通信类型剖析模块,所述通信类型剖析模块用于所述通信类型包括直连通信、无线通信、内网通信、跨网通信、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
通信类型约束标签确定模块,所述通信类型约束标签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直连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所述内网通信、所述跨网通信、所述单工通信、所述半双工通信和所述全双工通信,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
协议配置模块,所述协议配置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在协议标识云数据库进行协议配置,生成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进一步而言,所述传输限制分析模块13还包括:
传输需求因子提取模块,所述传输需求因子获取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提取传输需求因子,所述传输需求因子包括多个传输最大需求速度和多个最大并行需求数量;
参量设定模块,所述参量设定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传输最大需求速度设为所述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将所述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设为所述多个最大并行需求数量。
进一步而言,所述约束条件构建模块15还包括:
指标加载模块,所述指标加载模块用于加载协议评价指标,其中,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包括访问路径长度、数据完整度、数据安全度、协议成本和协议故障率;
一级约束条件构建模块,一级约束条件构建模块用于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反馈至所述平台端的管理终端,设定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构建所述一级约束条件;
二级约束条件构建模块,所述二级约束条件构建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对所述管理终端进行赋权配置,生成评价指标赋权结果,生成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构建所述二级约束条件。
进一步而言,所述二级约束条件构建模块还包括:
赋权节点激活模块,所述赋权节点激活模块用于当所述管理终端接收到赋权配置指令时,随机激活所述管理终端的N个赋权节点,将所述N个赋权节点之间置为通信隔离状态;
指标赋权模块,所述指标赋权模块用于调取所述N个赋权节点接收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生成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基于赋权配置算法对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赋权,生成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
其中,基于赋权配置算法对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包括:
指标评分模块,所述指标评分模块用于加和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生成第一综合评分,加和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的任意一个协议评价指标的评分,获取多个指标评分;
评价指标赋权结果生成模块,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生成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个指标评分与所述第一综合评分求比,生成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二级约束条件构建模块还包括:
函数获取模块,所述函数获取模块用于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为:
其中,fit表征任意一组的任意一个协议的约束函数值,M表征评价指标总维度,wi表征第i个指标的权重,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的归一化和正向化数值,min(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最小值,max(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最大值。
进一步而言,所述通信配置模块16还包括:
一层遴选模块,所述一层遴选模块用于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进行一层遴选,获取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
二层遴选模块,所述二层遴选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进行二层遴选,获取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包括:
第一推荐协议类型生成模块,所述第一推荐协议类型生成模块用于当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寻优数量阈值,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枚举映射,生成多个协议约束系数,进行最大值遴选,生成第一推荐协议类型,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
第k协议约束系数生成模块,所述第k协议约束系数生成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数量大于所述寻优数量阈值,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对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第k个协议类型,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映射,生成第k协议约束系数;
协议约束系数判断模块,所述协议约束系数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k协议约束系数是否大于或等于第k-1代最优约束系数;
k-1代最优协议类型淘汰模块,所述k-1代最优协议类型淘汰模块用于若大于或等于,淘汰第k-1代最优协议类型,存储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为k代最优协议类型;
第k个协议类型淘汰模块,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淘汰模块用于若小于,淘汰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存储所述第k-1代最优协议类型为所述k代最优协议类型;
第一推荐协议类型确定模块,所述第一推荐协议类型确定模块用于当k满足预设迭代次数时,将所述k代最优协议类型设为所述第一推荐协议类型,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
本说明书通过前述对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本实施例中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云制造平台,所述云制造平台包括平台端和用户端,包括:
接收用户端上传的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其中,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包括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多个数据传输任务;
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
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调取所述传输速度限制级和所述并行数量限制级进行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
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二级约束条件,所述一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
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包括:
所述通信类型包括直连通信、无线通信、内网通信、跨网通信、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
基于所述直连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所述内网通信、所述跨网通信、所述单工通信、所述半双工通信和所述全双工通信,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
遍历所述多组通信类型约束标签,在协议标识云数据库进行协议配置,生成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包括:
遍历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提取传输需求因子,所述传输需求因子包括多个传输最大需求速度和多个最大并行需求数量;
将所述多个传输最大需求速度设为所述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将所述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设为所述多个最大并行需求数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二级约束条件,所述一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包括:
加载协议评价指标,其中,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包括访问路径长度、数据完整度、数据安全度、协议成本和协议故障率;
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反馈至所述平台端的管理终端,设定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构建所述一级约束条件;
遍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对所述管理终端进行赋权配置,生成评价指标赋权结果,生成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构建所述二级约束条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遍历所述协议评价指标,对所述管理终端进行赋权配置,生成评价指标赋权结果,包括:
当所述管理终端接收到赋权配置指令时,随机激活所述管理终端的N个赋权节点,将所述N个赋权节点之间置为通信隔离状态;
调取所述N个赋权节点接收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重要性评分,生成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基于赋权配置算法对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赋权,生成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
其中,基于赋权配置算法对所述协议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包括:
加和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生成第一综合评分,加和所述N组重要性评分结果的任意一个协议评价指标的评分,获取多个指标评分;
遍历所述多个指标评分与所述第一综合评分求比,生成所述评价指标赋权结果。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为:
其中,fit表征任意一组的任意一个协议的约束函数值,M表征评价指标总维度,wi表征第i个指标的权重,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的归一化和正向化数值,min(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最小值,max(yi)表征任意一组的第i个指标特征值最大值。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包括:
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进行一层遴选,获取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
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进行二层遴选,获取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包括:
当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寻优数量阈值,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枚举映射,生成多个协议约束系数,进行最大值遴选,生成第一推荐协议类型,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
当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数量大于所述寻优数量阈值,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对所述第一组协议类型一层遴选标签的第k个协议类型,调取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映射,生成第k协议约束系数;
判断所述第k协议约束系数是否大于或等于第k-1代最优约束系数;
若大于或等于,淘汰第k-1代最优协议类型,存储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为k代最优协议类型;
若小于,淘汰所述第k个协议类型,存储所述第k-1代最优协议类型为所述k代最优协议类型;
当k满足预设迭代次数时,将所述k代最优协议类型设为所述第一推荐协议类型,添加进所述多个推荐协议类型。
8.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云制造平台,所述云制造平台包括平台端和用户端,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所述请求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端上传的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其中,所述云制造计算任务请求包括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多个数据传输任务;
标签配置模块,所述标签配置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确定通信类型,配置多组协议类型标签;
传输限制分析模块,所述传输限制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多个数据传输任务进行传输限制分析,生成多个传输速度限制级和多个并行数量限制级;
约束标签生成模块,所述约束标签生成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标签调取所述传输速度限制级和所述并行数量限制级进行约束,生成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
约束条件构建模块,所述约束条件构建模块用于构建一级约束条件和二级约束条件,所述一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矩阵,所述二级约束条件包括评价指标约束函数;
通信配置模块,所述通信配置模块用于遍历所述多组协议类型约束标签,激活所述评价指标约束矩阵和所述评价指标约束函数进行二层筛选,获取多个推荐协议类型,遍历所述多个边缘感知设备和所述平台端进行通信配置。
CN202311194396.3A 2023-09-15 2023-09-15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6939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94396.3A CN116939058B (zh) 2023-09-15 2023-09-15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94396.3A CN116939058B (zh) 2023-09-15 2023-09-15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9058A true CN116939058A (zh) 2023-10-24
CN116939058B CN116939058B (zh) 2023-11-28

Family

ID=88386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94396.3A Active CN116939058B (zh) 2023-09-15 2023-09-15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39058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7049A (zh) * 2011-11-25 2012-03-21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nmp协议的云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CN103561085A (zh) * 2013-10-30 2014-02-0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约束的服务云评价方法
US20180242100A1 (en) * 2017-02-20 2018-08-23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otoco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O2019134483A1 (zh) * 2018-01-03 2019-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维约束下路径计算方法、装置、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CN111010390A (zh) * 2019-12-12 2020-04-14 重庆工商大学 一种基于多协议异构物联网的自适应呼叫方法与系统
CN112261061A (zh) * 2020-11-03 2021-01-22 合沃物联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关的设备多协议解析方法
CN114979310A (zh) * 2022-05-23 2022-08-30 杨永东 一种通讯协议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15185600A (zh) * 2022-07-01 2022-10-14 湖南大学 一种个性化车路云协同任务卸载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15225726A (zh) * 2021-03-31 2022-10-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多协议终端的组网方法、通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3019986A1 (zh) * 2021-08-19 2023-02-23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组合赋权与模糊灰色聚类的科技服务质量评估方法和装置
CN116074403A (zh) * 2023-04-04 2023-05-05 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协议融合通信方法、装置及架构
CN116614565A (zh) * 2023-07-18 2023-08-18 河北六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场景执法的多协议融合通信方法、平台、系统及介质
US20230269791A1 (en) * 2020-08-03 2023-08-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etworking Method, Network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7049A (zh) * 2011-11-25 2012-03-21 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nmp协议的云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CN103561085A (zh) * 2013-10-30 2014-02-05 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服务等级协议约束的服务云评价方法
US20180242100A1 (en) * 2017-02-20 2018-08-23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multi-protoco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O2019134483A1 (zh) * 2018-01-03 2019-07-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维约束下路径计算方法、装置、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CN111010390A (zh) * 2019-12-12 2020-04-14 重庆工商大学 一种基于多协议异构物联网的自适应呼叫方法与系统
US20230269791A1 (en) * 2020-08-03 2023-08-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Networking Method, Network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261061A (zh) * 2020-11-03 2021-01-22 合沃物联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工业物联网关的设备多协议解析方法
CN115225726A (zh) * 2021-03-31 2022-10-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多协议终端的组网方法、通信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3019986A1 (zh) * 2021-08-19 2023-02-23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组合赋权与模糊灰色聚类的科技服务质量评估方法和装置
CN114979310A (zh) * 2022-05-23 2022-08-30 杨永东 一种通讯协议接入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CN115185600A (zh) * 2022-07-01 2022-10-14 湖南大学 一种个性化车路云协同任务卸载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16074403A (zh) * 2023-04-04 2023-05-05 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协议融合通信方法、装置及架构
CN116614565A (zh) * 2023-07-18 2023-08-18 河北六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场景执法的多协议融合通信方法、平台、系统及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GENQING BIAN ET AL: ""Certificateless Provable Data Possession Protocol for the Multiple Copies and Clouds Case"", 《 IEEE ACCESS 》 *
周清松;黄嵩;陈洪磊: "基于概率检测的物联网节点多址接入协议研究", 计算机仿真, no. 0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9058B (zh) 2023-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19430A1 (zh) 协议接口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830445B (zh) 一种异常访问对象的识别方法及设备
KR20010072353A (ko) 정규식을 사용한 트랜잭션 인지 및 예측
CN110807085B (zh) 故障信息的查询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0390584A (zh) 一种异常用户的识别方法、识别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118779A (zh) 交通违章信息识别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267288A (zh) 移动网络投诉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16319777A (zh)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网关业务处理方法
CN109740789B (zh) 布线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939058B (zh)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多协议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CN109409780B (zh) 变更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6974805A (zh) 根因确定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2035286A (zh) 故障原因的确定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Volkova et al. High-performance complex event processing
CN115795368A (zh)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企业内训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6800633A (zh) 一种基于多属性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评价系统
CN107797924A (zh) 一种sql脚本的异常检测方法及其终端
CN110990810B (zh) 一种用户操作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428906A (zh) 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系统及终端
CN109040155A (zh) 资产识别方法和计算机设备
CN111026740B (zh) 基于数据指纹的数据对账方法及系统
CN117390495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多源数据风险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9587223A (zh) 数据聚合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7372210B (zh) 一种法律服务咨询系统
US20230099325A1 (en)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terprise operations and a method to operate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