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36927A -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936927A
CN116936927A CN202210336763.8A CN202210336763A CN116936927A CN 116936927 A CN116936927 A CN 116936927A CN 202210336763 A CN202210336763 A CN 202210336763A CN 116936927 A CN116936927 A CN 1169369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on battery
lithium ion
electrolyte
lithium
nick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3367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向天
朱学全
黄慧聪
邱阳
张晓宇
赵倩
王建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shan Advanced Materials Q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shan Advanced Materials Q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shan Advanced Materials Q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shan Advanced Materials Q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33676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369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9369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9369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7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additi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本发明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包含非水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成膜添加剂,所述成膜添加剂中包含磷酸盐类化合物,所述磷酸盐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其中,取代基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1‑4个碳的烷基、烯基、炔基、氟代烷基及氰基。本发明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通过优化配方,在独特组合的多种组分的共同作用下,使电解液体系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在电解液适配角度,满足高镍正极电池对循环性能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消耗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的研究开发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已有大量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和地热能等被开发使用,但这些能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受限,需要适当的转换和存储才能使用。
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环保高能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最为理想也最具有潜力的可充电电池。相比于其他电池,其具备无记忆效应、可快速充放电、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小型电子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摄像机、手机、电子手表等。然而,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及便携式储能设备等对锂离子电池容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期待研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的锂离子电池来实现长久续航及储能。
对于三元正极锂离子电池,提高正极中镍的含量可提升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但高镍正极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有金属离子的溶出和材料结构的塌陷,高压下正极氧化能力增强、大量的金属溶解、气体析出以及材料相变使得电池失效甚至可能发生危险,这些问题限制了高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和发展。因此,需要开发适配高镍正极的电解液。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本发明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通过优化配方,在独特组合的多种组分的共同作用下,使电解液体系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在电解液适配角度,满足高镍正极电池对循环性能的需求。
为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包含非水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成膜添加剂,所述成膜添加剂中包含磷酸盐类化合物,所述磷酸盐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其中,取代基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1-4个碳的烷基、烯基、炔基、氟代烷基及氰基。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取代基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1-4个碳的烯基、炔基、氟代烷基及氰基,所述氟代烷基中仅端基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氟取代。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磷酸盐类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磷酸盐类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为0.5-1%。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添加剂中还包含1,3-丙烷磺酸内酯、1,3-丙烯磺酸内酯、碳酸亚乙烯酯、硫酸亚乙酯、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硫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1,3-丙烷磺酸内酯、1,3-丙烯磺酸内酯、碳酸亚乙烯酯、硫酸亚乙酯、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硫酸乙烯酯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为0.5-5%。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添加剂中还包含1,3-丙烷磺酸内酯、碳酸亚乙烯酯、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和硫酸乙烯酯,其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分别为0.3-0.7%、0.3-0.7%、0.3-0.7%、0.7-1.3%,优选为0.5%、0.5%、0.5%、1%。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质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与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二氟双草酸硼酸锂、二氟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质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与双氟磺酰亚胺锂、二氟磷酸锂的混合物,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六氟磷酸锂与双氟磺酰亚胺锂、二氟磷酸锂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分别为10-15%、0.7-1.3%、0.7-1.3%,优选为12.5%、1%、0.8%。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质锂盐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为10-20%。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水有机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
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的质量比为25-35:15-25:45-55。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本发明前述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正极的活性物质为三元NCM材料;所述负极的材料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钛酸锂、硅氧负极、硅负极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锂离子电池的上限截止电压为4.2-4.25V。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中,具有特定结构式的磷酸盐类化合物所含有的官能团在正负极形成稳定的CEI与SEI膜,抑制正极与电解液的副反应,优化水酸环境,防止气体生成、抑制界面电阻增长,保证了电池的循环性能、提升了电池的热稳定性。
(2)本发明的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通过优化配方,改善溶剂,具有特定结构式的磷酸盐类化合物、混合锂盐、其它添加剂的共同作用,可确保高镍锂离子电池获得优良的循环性能,使电解液体系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应当理解,以下描述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文中所用的术语“包含”、“包括”、“具有”、“含有”或其任何其它变形,意在覆盖非排它性的包括。例如,包含所列要素的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不必仅限于那些要素,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此种组合物、步骤、方法、制品或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连接词“由…组成”排除任何未指出的要素、步骤或组分。如果用于权利要求中,此短语将使权利要求为封闭式,使其不包含除那些描述的材料以外的材料,但与其相关的常规杂质除外。当短语“由…组成”出现在权利要求主体的子句中而不是紧接在主题之后时,其仅限定在该子句中描述的要素;其它要素并不被排除在作为整体的所述权利要求之外。
当量、浓度、或者其它值或参数以范围、优选范围、或一系列上限优选值和下限优选值限定的范围表示时,这应当被理解为具体公开了由任何范围上限或优选值与任何范围下限或优选值的任一配对所形成的所有范围,而不论该范围是否单独公开了。例如,当公开了范围“1至5”时,所描述的范围应被解释为包括范围“1至4”、“1至3”、“1至2”、“1至2和4至5”、“1至3和5”等。当数值范围在本文中被描述时,除非另外说明,否则该范围意图包括其端值和在该范围内的所有整数和分数。
单数形式包括复数讨论对象,除非上下文中另外清楚地指明。“任选的”或者“任意一种”是指其后描述的事项或事件可以发生或不发生,而且该描述包括事件发生的情形和事件不发生的情形。
本发明要素或组分前的不定冠词“一种”和“一个”对要素或组分的数量要求(即出现次数)无限制性。因此“一个”或“一种”应被解读为包括一个或至少一个,并且单数形式的要素或组分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所述数量明显只指单数形式。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发明实施例和对比例中的磷酸盐类化合物的结构及代号如下:
M1的结构式为:
M2的结构式为:
M3的结构式为:
M4的结构式为:
M5的结构式为:
M6的结构式为:
实施例1
电解液的制备: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氧含量≤1ppm,水含量≤1ppm),将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以30:20:50的体积比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溶液,再向混合溶液中加入基于电解液总质量12.5%的六氟磷酸锂(LiPF6)、0.8%的二氟磷酸锂(LiPO2F2)和1%的双氟磺酰亚胺锂盐(LiFSI),随后向混合溶液中加入基于电解液总质量0.5%的磷酸盐类化合物M1、基于电解液总质量0.5%的1,3-丙烷磺酸内酯(PS)、基于电解液总质量0.5%的碳酸亚乙烯酯(VC)、基于电解液总质量0.5%的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TMSB)和基于电解液总质量1%的硫酸乙烯酯(DTD),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得到实施例1的电解液。
实施例2-12
实施例2-12也是电解液制备的具体实施例,除了电解液各成分组成配比按表1所示添加外,其它参数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例1-8
对比例1-8除了电解液各成分组成配比按表1所示添加外,其它参数及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表1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电解液组成
注:锂盐中各组分的含量为在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
添加剂中各组分的含量为在电解液中的质量百分含量;
溶剂中各组分的比例为质量比。
三元电池的制备:
将正极活性物质NCM811、导电剂乙炔黑、粘结剂聚偏二氟乙烯按照质量比95:3:2在N-甲基吡络烷酮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铝箔上烘干冷压,得到正极片。
将负极活性物质人造石墨、导电剂超级炭黑、增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粘结剂丁苯橡胶按照质量比95:1:2:2在去离子水溶剂体系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涂覆于铜箔上烘干、冷压,得到负极片。
以聚乙烯为基膜,并在基膜上涂覆纳米氧化铝涂层作为隔膜。
将正极片、隔膜、负极片按顺序叠好,使隔膜处于正、负极片中间起到隔离作用,并卷绕得到裸电芯。将裸电芯置于外包装中,注入制备的电解液,进行封装搁置、化成、老化、二次封装、分容等工序,得到NCM811/石墨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
(1)常温循环性能测试:在25℃下,将上述三元/石墨锂离子电池按1C恒流恒压充电至4.25V,截止电流均为0.05C,然后分别按1C恒流放电至3.0V。充/放电500次循环后计算第500周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计算公式为:
第500周容量保持率=第500周循环放电容量/首周循环放电容量×100%。
(2)60℃高温储存性能:室温下将上述三元/石墨锂离子电池按1C充放电一次,截止电流0.05C,记录初始容量。再按1C恒流恒压充满,测试电池初始厚度和初始内阻;将满电电池置于60℃的恒温环境中存储14天,计算热态膨胀率;待电池冷却至常温6h后按1C放电至3.0V,记录电池剩余容量,计算电池容量剩余率,计算公式为:
电池热态膨胀率(%)=(热厚度-初始厚度)/初始厚度×100%;
电池容量剩余率(%)=剩余容量/初始容量×100%;
电池容量恢复率(%)=恢复容量/初始容量×100%
表2实施例与对比例的电池性能
从实施例1-12和对比例1-8可看出,采用实施例1-12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的常温循环性能、高温存储性能、阻抗表现都优于对比例1-8的锂离子电池。这是因为本发明的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通过优化配方,在独特组合的多种组分的共同作用下,特别是通过具有特定结构式的磷酸盐类化合物与其他添加剂的联合使用,可以稳定CEI膜、降低高镍下正极表面的电解液氧化速率,优化水酸环境,防止气体生成、抑制界面电阻增长,从而保证高容量三元-石墨电池具备长循环寿命和优良的高温存储性能。同时,磷酸盐类化合物的最适加入量在0.5%。
对比例2-3数据表明,只添加所述磷酸盐类化合物的配方作用有限;而未添加磷酸盐类化合物的对比例1、4常温循环500周的容量保持率相较实施例较低,说明磷酸盐类化合物形成的界面膜较为优异稳定,可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实施例1-12表明不同取代基的磷酸盐类化合物相对比,M2、M3、M4、M5能够形成低阻抗高质量的CEI膜,在循环方面表现较好,同时储存性能较好,M1、M6则作用一般。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包含非水有机溶剂、电解质锂盐、成膜添加剂,所述成膜添加剂中包含磷酸盐类化合物,所述磷酸盐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其中,取代基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1-4个碳的烷基、烯基、炔基、氟代烷基及氰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取代基R1、R2各自独立地选自1-4个碳的烯基、炔基、氟代烷基及氰基,所述氟代烷基中仅端基碳原子上的氢原子被氟取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盐类化合物选自以下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磷酸盐类化合物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为0.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中还包含1,3-丙烷磺酸内酯、1,3-丙烯磺酸内酯、碳酸亚乙烯酯、硫酸亚乙酯、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硫酸乙烯酯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1,3-丙烷磺酸内酯、1,3-丙烯磺酸内酯、碳酸亚乙烯酯、硫酸亚乙酯、三(三甲基硅烷)磷酸酯、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硫酸乙烯酯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为0.5-5%;优选地,所述添加剂中还包含1,3-丙烷磺酸内酯、碳酸亚乙烯酯、三(三甲基硅烷)硼酸酯和硫酸乙烯酯,其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分别为0.3-0.7%、0.3-0.7%、0.3-0.7%、0.7-1.3%,优选为0.5%、0.5%、0.5%、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与双氟磺酰亚胺锂、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二氟双草酸硼酸锂、二氟磷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电解质锂盐选自六氟磷酸锂与双氟磺酰亚胺锂、二氟磷酸锂的混合物,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六氟磷酸锂与双氟磺酰亚胺锂、二氟磷酸锂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分别为10-15%、0.7-1.3%、0.7-1.3%,优选为12.5%、1%、0.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锂盐在电解液中的质量占比为10-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水有机溶剂选自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优选地,所述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的质量比为25-35:15-25:45-55。
9.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的活性物质为三元NCM材料;所述负极的材料为天然石墨、人造石墨、钛酸锂、硅氧负极、硅负极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锂离子电池的上限截止电压为4.2-4.25V。
CN202210336763.8A 2022-04-01 2022-04-01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Pending CN1169369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6763.8A CN116936927A (zh) 2022-04-01 2022-04-01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36763.8A CN116936927A (zh) 2022-04-01 2022-04-01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936927A true CN116936927A (zh) 2023-10-24

Family

ID=88374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336763.8A Pending CN116936927A (zh) 2022-04-01 2022-04-01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9369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55635B (zh) 一种兼顾高低温性能的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电解液及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
CN109873205B (zh) 一种适用于硅碳负极的电解液及包含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CN109638353B (zh) 一种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含有该添加剂的电解液及其应用
CN112928332B (zh)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2448034A (zh) 一种高电压锂离子电池用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1477962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含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CN111834665B (zh) 一种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091175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3401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含该非水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
CN116093430A (zh) 高电压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4976247A (zh) 一种电解液和含有该电解液的电池
CN116936927A (zh)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1200163A (zh) 一种适用于高镍-硅碳体系无ec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CN112310475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6936926A (zh) 一种三元高镍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4709481B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14899484B (zh) 一种非水电解液及其锂离子电池
CN116111187A (zh) 一种三元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7013070A (zh) 一种三元耐高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6093427A (zh) 一种高电压钴酸锂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6742118A (zh) 一种高电压钴酸锂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7638221A (zh) 一种高电压钴酸锂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7117313A (zh) 一种三元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7936897A (zh) 一种三元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CN117013069A (zh) 一种三元高电压锂离子电池非水电解液及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