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9516A - 施夹钳 - Google Patents
施夹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19516A CN116919516A CN202210342583.0A CN202210342583A CN116919516A CN 116919516 A CN116919516 A CN 116919516A CN 202210342583 A CN202210342583 A CN 202210342583A CN 116919516 A CN116919516 A CN 1169195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ip
- jaw assembly
- assembly
- guide
- arm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10000004204 blood vessel Anatomy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1356 surgical procedur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23597 hemostasi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24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30225 antihemorrhagic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25 haemo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17/12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 A61B17/128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applying or removing clamps or clip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 A61B2017/120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ligaturing or otherwise compressing tubular parts of the body, e.g. blood vessels, umbilical cord for haemostasis, for prevention of bleed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productive Health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施夹钳,包括钳口组件和夹子;所述夹子可操作地位于所述钳口组件中的准备位置;所述钳口组件具有指示标志,所述指示标志沿垂直于所述钳口组件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所述夹子的远端与近端之间,以允许在所述施夹钳的使用过程中观察被夹持物与所述指示标志的位置关系,从而确定所述被夹持物与所述夹子的位置关系。本发明通过设置钳口组件具有指示标志,使得操作者能够快速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由此能够保证施夹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同时提高施夹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施夹钳。
背景技术
在微创手术中,常用夹子来夹持组织或血管。夹子一般置于施夹钳中,通过施夹钳将其固定于组织或血管上。在施夹时,夹子被推至施夹钳的钳口组件中,再将组织或血管置于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通过钳口组件的闭合,使位于钳口组件中的夹子闭合以使目标组织或血管固定于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从而起到止血、结扎闭合的作用。
操作者在使用施夹钳时,有时难以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到达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若钳口组件闭合时,组织或血管未能准确置于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可能会导致血管、组织破裂,或者血管、组织不能被有效夹紧,即便操作者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观察来确认组织或血管相对夹子的位置,但这会导致时间的延长,无法快速准确的施夹。
基于上述,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施夹钳做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施夹钳,解决了操作者无法快速准确的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到达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施夹钳,包括钳口组件和夹子;
所述夹子可操作地位于所述钳口组件中的准备位置;
所述钳口组件具有指示标志,所述指示标志沿垂直于所述钳口组件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所述夹子的远端与近端之间,以允许在所述施夹钳的使用过程中观察被夹持物与所述指示标志的位置关系,从而确定所述被夹持物与所述夹子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的,所述夹子包括两个夹臂,所述钳口组件包括两个钳臂,一个所述夹臂的至少一部分可操作的位于一个所述钳臂中,另一个所述夹臂的至少一部分可操作的位于另一个所述钳臂中;每一个所述夹臂的远端具有卡合部,响应于所述钳口组件的闭合,一个所述夹臂的卡合部卡入另一个所述夹臂的卡合部。
进一步的,所述指示标志沿垂直于所述钳臂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所述夹臂的卡合部的近侧。
进一步的,所述指示标志设置于所述钳臂的外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钳口组件还具有释放机构,响应于所述钳口组件的闭合,所述释放机构能驱动所述夹子运动以使所述夹子脱离所述钳口组件,所述释放机构的一部分设置于其所在所述钳臂中的所述夹臂的所述卡合部的远侧。
进一步的,所述释放机构包括释放组件,所述释放组件具有相连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响应于所述钳口组件的闭合,所述第一元件被施加力而运动,使得所述第二元件运动以驱动所述释放组件所在的所述钳臂中的所述夹臂运动,进而使所述夹臂脱离所述钳臂。
进一步的,每一个所述钳臂中均设置有所述释放组件,响应于所述钳口组件的闭合,其中一个所述钳臂中的所述第一元件与另一个所述钳臂中的所述第一元件相抵接,以向两个所述第一元件分别施加所述力。
进一步的,所述释放组件与所述钳臂枢转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元件与所述钳臂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
进一步的, 每一个所述夹臂均具有耳部,一个所述夹臂的所述耳部可操作地位于一个所述钳臂中,另一个所述夹臂的所述耳部可操作地位于另一个所述钳臂中;
响应于施加力于所述第一元件,所述第一元件运动,使得所述第二元件运动以驱动所述释放组件所在的所述钳臂中的所述夹臂的耳部运动,进而使所述夹臂脱离所述钳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设置钳口组件具有指示标志,使操作者能够快速准确判断血管或组织与夹子的相对位置,保证了施夹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同时提高施夹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施夹钳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A-2B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夹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夹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施夹钳的第一角度的剖视图,其中钳口组件处于打开状态;
图5A-5B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施夹钳的部分区域的剖视图,其中送夹组件未与夹子抵接;
图6A-6B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施夹钳的部分区域的剖视图,其中送夹组件与夹子抵接并将夹子推至钳口组件中;
图7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钳口组件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钳口组件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释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夹子与释放组件配合方式的示意图,其中夹子未闭合;
图1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钳口组件的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钳口组件的闭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钳口组件闭合状态下夹子与第二弹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施夹钳的第一角度的部分区域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施夹钳的第一角度的剖视图,其中钳口组件处于闭合状态;
图16A-16B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向枢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扳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B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导引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扳手、导向枢转件与止退机构配合的示意图,其中扳手处于打开状态;
图18B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扳手、导向枢转件与止退机构配合的示意图,此时施夹钳处于送夹完成时刻;
图19A-19B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路径切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头部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是扳手处于打开位置时,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21B是扳手从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前,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22A是扳手处于闭合位置时,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图22B是扳手复位运动且到达打开位置前,路径切换件的状态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操作组件;2-头部壳体;3-手柄壳体;4-扳手;5-杆身组件;6-夹盒;7-底壁;8-第一侧壁;9-第二侧壁;10-开口;11-第一横向倒刺;12-第二横向倒刺;13-倾斜末端;14-钳口组件;15-第一钳臂;16-第二钳臂;17-第二复位件;18-底部;19-侧部;20-第一弹片;21-第二弹片;22-夹子;23-第一夹臂;24-第一卡合部;25-第一耳部;26-连接部;27-第二夹臂;28-第二卡合部;29-第二耳部;31-推夹块;32-钳口驱动管;33-凸筋;34-挡板;35-套管;36-第一复位件;37-基座;38-导向槽;39-导向斜面;40-送夹杆;41-弹性杆;42-送夹块;43-送夹驱动管;44-凹槽;45-第三复位件;46-推夹座;47-第一元件;48-安装槽;49-第一柱体;50-第二元件;51-销轴;52-弹性元件;53-第二柱体;55-推臂;56-凹陷部;57-导引斜面;62-座体;63-第一离合件;64-第二离合件;65-导向柱;66-第一引导面;67-第二引导面;68-第四复位件;69-上齿条;70-下齿条;71-中间件;72-弹簧;73-指示线;74-偏置弹簧;75-导向件;76-枢接部;77-受力部;78-导向部;79-止退部;80-第一转臂;81-第二转臂,82-第三转臂;83-握持部;84-推爪;85-枢转端;86-导引通道;87-主通道;88-开口部;89-从通道;90-第一头部壳体;91-路径切换件;92-枢转部;93-第一触发部;94-第二触发部;95-执行部;96-凸部;97-第一凹部;98-第二凹部;99-第一导向肋;100-第一导向斜面;101-第二导向肋;102-第二导向斜面;103-导向枢转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理解的是,本文所用术语“近”、“后”和“远”、“前”是相对于操纵施夹钳的手柄的临床医生而言的。术语“近”、“后”是指靠近临床医生的部分,术语“远”、“前”则是指远离临床医生的部分。即手柄组件为近端,钳口组件为远端,如某个零部件的近端表示相对靠近手柄组件的一端,远端则表示相对靠近钳口组件的一端。术语“上”、“下”是以钳口组件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相对位置为参考,具体的,第一钳臂在“上”,第二钳臂在“下”。然而,施夹钳可以在许多方向和位置使用,因此这些表达相对位置关系的术语并不是受限和绝对的。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相连”、“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还可以是可运动地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抵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在“相连”、“连接”前有限定语时,其具有相应限定语所限定的含义,只排除明显需要排除的情形,不排除其它可能的情形。
本文所用术语“轴向”是指套管35的长度方向。
参考图1,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施夹钳,具体是一种连续施夹的施夹钳,用于将夹子22施加到人体上,例如血管或除血管以外的其它组织。按照总体的位置关系,施夹钳包括操作组件1、自操作组件1延伸的杆身组件5、传动机构、设置于杆身组件5远端的钳口组件14和夹子22。夹子22可操作地位于钳口组件14中。杆身组件5的延伸方向为纵长方向。
操作组件1包括主体和扳手4。主体包括壳体,扳手4可活动地连接壳体。壳体按位置关系分为头部壳体2和从头部壳体2的下侧延伸出的手柄壳体3。手柄壳体3和扳手4组成手柄组件,用户可以单手掌握手柄壳体3,手指拉动扳手4,使得扳手4相对主体而运动,从而能够驱动传动机构运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知道,虽然示出和描述扳手4,但是本文所公开的施夹钳也可以无需包括扳手4,例如,施夹钳可以为电动的并且可包括用于致动马达以控制施夹钳的送夹动作、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和推夹动作的致动按钮。
杆身组件5包括夹盒6。在施夹前,夹子22被放置于夹盒6中。夹盒6的近端与操作组件1的主体连接,夹盒6的远端与钳口组件14连接。参考图2A,夹盒6内容置多个夹子22,多个夹子22从夹盒6的远端向近端顺序布置,分别为第一夹子、第二夹子至第N夹子。第一夹子最靠近夹盒6的远端,最先被送入钳口组件14。定义夹盒6中第一夹子以外的夹子22为其它夹子。夹盒6内包括M个工位,从夹盒6的远端向近端布置,分别为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M工位,第一夹子位于最前端的第一工位,第二夹子至第N夹子相应的顺序布置在第二工位至第N工位。M≥2,M≥N。
参考图3,夹子22包括第一夹臂23、第二夹臂27和连接部26,连接部26位于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之间。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通过连接部26枢转连接,具体的,第一夹臂23的近端与连接部26的一端连接,第二夹臂27的近端与连接部26的另一端连接,连接部26是柔性的,使得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能彼此相对枢转。
第一夹臂23的远端具有第一卡合部24,第一卡合部24包括两个第一耳部25,一个第一耳部25设于第一夹臂23的一侧,另一个第一耳部25设于第一夹臂23相对的另一侧。第二夹臂27的远端具有第二卡合部28,第二卡合部28为弯曲的C型钩部。第二夹臂27靠近第二卡合部28处设有两个第二耳部29,一个第二耳部29设于第二夹臂27的一侧,另一个第二耳部29设于第二夹臂27相对的另一侧。两个第一耳部25属于第一卡合部24的一部分,两个第二耳部29不属于第二卡合部28。
钳口组件14包括第一钳臂15和第二钳臂16。第一夹臂23的第一耳部25可操作地位于第一钳臂15中。第二夹臂27的第二耳部29可操作地位于第二钳臂16中。
响应于钳口组件14的闭合,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绕连接部26彼此相对枢转,第二夹臂27的第二卡合部28卡入第一夹臂23的第一卡合部24,具体的,第二夹臂27的C型钩部卡入第一夹臂23的两个第一耳部25之间,使得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充分夹紧,从而被置于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之间的血管或组织能被有效夹紧、止血。
参考图2A-2B,夹盒6包括沿轴向延伸的底壁7以及相对的第一侧壁8和第二侧壁9。夹子22安装在夹盒6内时,受限于夹盒6的尺寸和内部空间,夹子22被压缩。具体的,夹子22的第一夹臂23与第一侧壁8抵接,第二夹臂27与第二侧壁9抵接,使得两个夹臂被压缩但未被压缩至闭合状态,即夹子22的两个夹臂相互靠近,但未卡合。
夹盒6的底壁7沿其长度形成有多个抵持组件,每一个工位处设置有一个抵持组件。参考图2B,每个抵持组件包括两个横向倒刺,即第一横向倒刺11和第二横向倒刺12。第一横向倒刺11成一列与第二横向倒刺12成一列共成两列布置在底壁7上,第一横向倒刺11靠近第一侧壁8设置,第二横向倒刺12靠近第二侧壁9设置,每一列上的相邻的横向倒刺沿轴向等间距布置。每个横向倒刺自底壁7朝向夹盒6的远端并朝向夹盒6内倾斜,即,每个横向倒刺的近端与底壁固定,远端可活动,本实施例中横向倒刺为远端翘起的弹性片。每个横向倒刺的远端为倾斜末端13。
每一个抵持组件的第一横向倒刺11在夹子22的一个第一耳部25的后方抵持住该第一耳部25时,第二横向倒刺12在同一个夹子22的一个第二耳部29的后方抵持住该第二耳部29。具体的,第一横向倒刺11的倾斜末端13卡住一个第一耳部25的时刻,第二横向倒刺12的倾斜末端13卡住与该第一耳部25同侧的第二耳部29。由此,每一个抵持组件能够阻止夹子22在夹盒6中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近端工位。
夹子22沿轴向向前移动时,夹子22滑动接触前方的横向倒刺将横向倒刺压向底壁7,从而夹子22能顺利通过该横向倒刺,使得夹子22能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远端工位。具体的,夹子22沿轴向向前移动时,夹子22的第一夹臂23滑动经过其前方的第一横向倒刺11,同时,夹子22的第二夹臂27滑动经过其前方的第二横向倒刺12,使第一横向倒刺11和第二横向倒刺12均向底壁7弯曲,从而夹子22顺利通过第一横向倒刺11和第二横向倒刺12,以进入相邻的前端工位。
为连续施加多个夹子22,施夹钳需执行三个动作:送夹动作、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和推夹动作。为了执行上述三个动作,传动机构包括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和推夹驱动机构。送夹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夹子22进入钳口组件14内(送夹动作),推夹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夹盒6内的其它夹子前移一个工位(推夹动作),钳口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钳口组件14运动。扳手4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使得送夹驱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钳口驱动机构执行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推夹驱动机构执行推夹动作。
参考图4,钳口驱动机构包括钳口驱动管32、套管35和第一复位件36。钳口驱动管32收容于操作组件1的壳体内。套管35套设于夹盒6外,套管35也构成杆身组件5的一部分。套管35的近端与钳口驱动管32连接,套管35的远端与钳口组件14相配合,钳口驱动管32能够驱动套管35向远端运动以驱动钳口组件14闭合。第一复位件36为弹性件。第一复位件36设置于施夹钳的头部壳体2内并套设于钳口驱动管32外。第一复位件36的近端与钳口驱动管32外表面上的挡板34抵接,远端与头部壳体2的内壁抵接,第一复位件36用于在钳口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第一复位件36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钳口驱动机构的复位后退提供动力。
钳口组件14包括分别可枢转地相连于夹盒6远端的第一钳臂15和第二钳臂16。参考图11,第一钳臂15与第二钳臂16之间具有第二复位件17,第二复位件17为弹性件。当钳口驱动管32驱动套管35向远端移动时,钳口组件14能够从套管35的远端被收容于套管35内使得钳口组件14闭合,此时两个钳臂之间的第二复位件17被压缩,同时第一复位件36也被压缩。当施夹完成后,在第一复位件36的作用下,套管35向近端移动,钳口组件14能够从套管35的远端伸出,第二复位件17释放能量而使钳口组件14打开。
参考图5A-5B,杆身组件5还包括基座37,基座37具有较强的刚性,基座37部分设置于套管35内,部分设置于头部壳体2内。基座37安装于夹盒6的底壁7的外侧。夹子22、夹盒6的第一侧壁8和夹盒6的第二侧壁9均位于底壁7的内侧,内侧和外侧指底壁7所在平面的两侧。
参考图4、图5A-5B、图6A-6B,送夹驱动机构包括送夹组件、送夹驱动管43和第三复位件45。送夹驱动管43部分位于钳口驱动管32内,且能够在钳口驱动管32内轴向运动。送夹组件的近端与送夹驱动管43连接,送夹驱动管43能够驱动送夹组件向远端移动。基座37上设有收容送夹组件且供其轴向运动的导向槽38,导向槽38的远端设有导向斜面39,导向斜面39与轴向呈角度设置。基座37安装于夹盒6时,导向斜面39朝向远端且朝向夹盒6倾斜。夹盒6的底壁7上设有与导向斜面39对应的开口10。
第三复位件45为弹性件。参考图4,钳口驱动管32的内壁设置有凸筋33。第三复位件45的远端与钳口驱动管32的凸筋33相抵接,近端与送夹驱动管43的远端面相抵接,第三复位件45用于在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储存能量,第三复位件45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送夹驱动机构的复位后退提供动力。
参考图5A-5B、图6A-6B,送夹组件包括送夹杆40、弹性杆41和送夹块42。送夹杆40的近端与送夹驱动管43连接,送夹杆40的远端与弹性杆41的近端连接,弹性杆41的远端与送夹块42连接。送夹杆40的刚性强,不易发生形变,避免了其在导向槽38内轴向运动时弯折而造成送夹组件阻滞。
参考图5A-5B、图6A-6B,送夹驱动管43驱动送夹杆40向远端移动,使得弹性杆41和送夹块42也向远端移动,此时第三复位件45产生形变。当弹性杆41向远端移动至送夹块42抵触到导向斜面39时,弹性杆41开始弯曲,送夹块42沿着导向斜面39倾斜地从夹盒6的开口10处进入夹盒6内的第一夹子与第二夹子之间,并在第一夹子的后端抵接第一夹子来推动其前进至钳口组件14中。
夹子22夹持于钳口组件14中后,弹性杆41远端的送夹块42继续从夹子22的后端抵接夹子22,以防止夹子22在施夹过程中向近端(即向后)移动。钳口组件14闭合使得夹子22闭合,再打开钳口组件14以使夹子22与钳口组件14脱离,即完成施夹。钳口组件14闭合后,送夹组件在第三复位件45的作用下复位,具体的,送夹杆40在导向槽38中沿轴向向近端运动,带动弹性杆41和送夹块42沿着导向斜面39从开口10退回至导向槽38中。
参考图4,图5B和图6B,推夹驱动机构包括推夹座46。推夹座46的近端位于送夹驱动管43内,推夹座46的其他部分向远端延伸并设置于套管35内,基座37安装于夹盒6的一侧,推夹座46设置于夹盒6的相对的另一侧。推夹座46能在送夹驱动管43内轴向运动。
参考图5A-5B、图6A-6B,对应夹盒6的M个工位,推夹座46上间隔设置有M个侧腔,每个侧腔中设置有推夹块31。每个推夹块31与推夹座46之间通过弹簧72连接。弹簧72提供给推夹块31一个朝向侧腔的外侧转动的力,具体为使推夹块31的远端伸出侧腔朝着夹子22倾斜。在推夹座46沿轴向前进时,每个推夹块31的远端分别抵接并推动一个夹子22前进,使得夹子22沿轴向向前移动,夹子22顺利通过第一横向倒刺11和第二横向倒刺12,从而夹子22从当前工位进入相邻的远端工位。由此,推夹座46能够推动夹盒6内的其它夹子(第一夹子以外的夹子22)前移一个工位。
在推夹座46沿轴向后退时,由于夹子22在第一横向倒刺11与第二横向倒刺12的作用下无法后退,使得推夹块31受夹子22的挤压而向侧腔内转动,避开了夹子22,从而避免了推夹块31在后退时带着夹子22后退。当推夹座46后退动作结束时,每个推夹块31运动至其所在侧腔所对应工位处的夹子22的后方。当推夹座46再次沿轴向前进时,每个推夹块31再次推动对应的夹子22前移一个工位。
扳手4驱动传动机构运动,使送夹驱动机构、钳口驱动机构及推夹驱动机构执行相应动作的方式在下文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杆身组件5中的夹盒6和基座37、传动机构的结构及运行方式均不会对钳口组件14中的释放机构的功能产生影响。
第一钳臂15与第二钳臂16之间可支撑一个夹子22。钳口组件14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切换。钳口组件14的打开状态包括打开到底的状态,此时第一钳臂15的远端与第二钳臂16的远端在上、下方向的距离最大。钳口组件14在闭合状态下,第一钳臂15的远端与第二钳臂16的远端在上、下方向的距离最小,钳口组件14的闭合使得夹子22由打开状态转变为闭合状态,夹子22的闭合状态即夹子22的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充分夹紧的状态。
在施夹时,送夹驱动机构驱动夹子22进入钳口组件14中的准备位置,再将组织或血管置于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通过钳口组件的闭合,使夹子22的两个夹臂闭合以将组织或血管固定于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以达到止血、结扎闭合的作用。准备位置为夹子22被钳口组件14稳定地夹持和能被有效地压缩至闭合状态的位置,如果夹子22在钳口组件14内滑动使其没有位于准备位置,在施夹过程中会造成对夹子22的支撑性不足而使夹子22自动弹出或使夹子22扭转,导致压缩的效果不佳,甚至导致夹子不能闭合。
若钳口组件14闭合时,组织或血管仅进入到夹臂的卡合部的远侧,而未能准确置于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可能会导致血管、组织破裂,或者血管、组织不能被有效夹紧。
在使用施夹钳夹持组织或血管时,组织或血管可能被夹子22的卡合部阻挡而不能进入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当操作空间较小时,操作者无法灵活的调整钳口组件14的角度,在一些角度下存在视线遮挡的问题,导致操作者难以观察到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即便操作者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观察来确认组织或血管相对夹子的位置,但这会导致时间的延长,无法快速准确的施夹。由此,当操作空间较小时,快速准确的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到达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会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能够快速准确的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到达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本实施例中,钳口组件14具有指示标志,指示标志沿垂直于钳口组件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夹子的远端与近端之间,以允许在施夹钳的使用过程中观察被夹持物与指示标志的位置关系,从而确定被夹持物与夹子的位置关系。当操作者无法观察到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时,通过观察组织或血管与指示标志的位置关系,即能够快速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 由此能够保证施夹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
在操作施夹钳时,组织或血管运动至卡合部的近侧时,组织或血管即进入了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具体的,以第一钳臂为例,参考图6A 、图11,夹子22的第一夹臂23位于第一钳臂15中,当组织或血管从第一钳臂15的远端进入到第一卡合部24的近侧时,组织或血管即进入了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之间,此时闭合钳口组件,使得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闭合,能够将组织或血管固定于两个夹臂之间,从而起到止血、结扎闭合的作用。
如上文所述,每一个钳臂包括底部、设置于底部一侧的一个侧部、设置于底部另一侧的另一个侧部。优选指示标志分布于每一个钳臂的两个侧部和底部。
指示标志设置于钳臂的外表面,便于操作者观察到指示标志所在的位置。指示标志可以选择图案,图案包括但不限于指示线73、指示色块。指示标志的颜色不同于钳臂的外表面的其它部分的颜色,便于操作者识别出指示标志。
参考图7-8、图11,本实施例中指示标志为指示线73,指示线73设置于钳臂的外表面,指示线73可以采用镭射激光或丝印方式加工于钳臂,或者,指示线73由不同于钳臂材质的其它材质附着或嵌入钳臂的外表面而形成。第一钳臂15与第二钳臂16的外表面均具有指示线73。
第一钳臂15的指示线73分布于其两个侧部19和底部18,第一钳臂15的指示线73沿垂直于第一钳臂15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位于准备位置的夹子22的第一夹臂23的第一卡合部24的近侧。
第二钳臂16的指示线73分布于其两个侧部19和底部18,第二钳臂16的指示线73沿垂直于第二钳臂16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位于准备位置的夹子22的第二夹臂27的第二卡合部28的近侧。
优选第一钳臂15的指示线73和第二钳臂16的指示线73沿钳口组件的纵长方向对称设置。
由此,操作者在多个角度均能够观察到指示线73所在的位置,从而能够观察到组织或血管与指示线73的位置关系,进而能够判断出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当组织或血管运动至指示线73的近侧时,即已经运动至夹子的卡合部的近侧而进入了两个夹臂之间。
以第一钳臂15为例,参考图11,夹子22的第一夹臂23位于第一钳臂15中,当组织或血管从第一钳臂15的远端进入到第一钳臂15的指示线73的近侧时,表示组织或血管已经进入了第一卡合部24的近侧,即进入了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之间,此时闭合钳口组件,使得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闭合,能够将组织或血管固定于两个夹臂之间,从而起到止血、结扎闭合的作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指示标志选用的图案为指示色块,指示色块的颜色不同于钳臂的颜色。第一钳臂15和第二钳臂16的外表面均具有指示色块。以第一钳臂15为例,第一钳臂15的指示色块分布于其两个侧部和底部,第一钳臂15的指示色块沿垂直于第一钳臂15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第一夹臂23的第一卡合部24的近侧,组织或血管从指示色块的远端通过后,即代表组织或血管进入了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
在其他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钳臂15和第二钳臂16的外表面开设凹槽或增加凸肋来做为指示标志。以第一钳臂15为例,凹槽或凸肋分布于第一钳臂15的两个侧部16和底部18,凹槽或凸肋沿垂直于第一钳臂15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第一夹臂23的第一卡合部24的近侧,操作者能够根据其所观察到的凹槽或凸肋与组织或血管的位置关系,来判断出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的两个夹臂之间,当组织或血管运动至凹槽或凸肋的近侧时,即已经运动至夹子的卡合部的近侧而进入了两个夹臂之间。
当然,指示标志也可以采用凹槽、凸肋、图案中的几种相结合。具体而言,在钳臂上同时设置凹槽、凸肋、图案中的两种或三种,使得操作者能够容易观察到指示标志,从而能够快速判断出血管或组织与夹子的相对位置。
钳口组件14闭合使得夹子22夹持于组织或血管上后,在钳口组件14打开时,容易发生夹子22难以从钳口组件14中脱离,导致夹子22对组织或血管造成撕扯,因此,本实施例中,施夹钳的钳口组件14还具有释放机构。释放机构能驱动夹子22运动以使夹子22脱离钳口组件14,从而避免夹子22对组织或血管造成撕扯,降低微创手术的风险。夹子22难以从钳口组件14中脱离的原因以及释放机构驱动夹子22运动以使夹子22脱离钳口组件14的机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具体的,第一钳臂15和第二钳臂16中均设置有释放机构。释放机构的一部分设置于其钳臂中的夹臂的卡合部的远侧。从而当夹子22位于钳口组件14中的准备位置时,钳臂的远端与夹臂的卡合部之间具有较远的距离,组织或血管需要自钳臂的远端移动较远的距离才能到达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若不设置指示标志,在使用施夹钳时,当操作空间较小,存在视线遮挡时,由于设置了释放机构,导致操作者更加难以快速准确的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到达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指示标志,在钳臂的远端与夹臂的卡合部之间具有较远距离时,操作者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或血管与指示标志的位置关系,即能够快速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 由此能够保证施夹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
下面介绍夹子22难以从钳口组件14中脱离的原因:
在施夹前,夹子22被放置于夹盒6中。在施夹时,送夹驱动机构驱动夹子22进入钳口组件14中,第一夹臂23的至少一部分可操作地位于第一钳臂15中,第二夹臂27的至少一部分可操作地位于第二钳臂16中。每个夹臂位于钳臂中的至少一部分包括耳部。
夹子22安装在夹盒6内时被压缩。由于夹子22自装配到夹盒6后至手术中实际使用会间隔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压缩,使得夹子22被推出至钳口组件14中后,仍然有保持被压缩后形状的趋势,其不能充分张开近而不能有效容纳待夹持的血管或除血管以外的其它组织,对其使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克服夹子22被推出后仍然保持压缩后形状而影响其使用的问题,本实施例钳口组件14具有弹片,夹子22在钳口组件14中向远端移动的过程中,弹片能够对夹子22的耳部起到导向作用,使得夹子22的两个夹臂能够逐渐展开至恢复其打开形状,从而克服夹子22被推出后仍然保持压缩后形状而影响其使用的问题。
具体的,参考图7-8,每一个钳臂包括底部18、设置于底部18一侧的一个侧部19、设置于底部18另一侧的另一个侧部19。
第一钳臂15中设置有两个第一弹片20,以分别与夹子22的两个第一耳部25相配合。每一个第一弹片20大体上沿第一钳臂15的延伸方向设置。一个第一弹片20靠近第一钳臂15的一个侧部19设置,且其近端与该侧部19固定连接,远端可作为自由端活动。另一个第一弹片20靠近第一钳臂15的另一个侧部19设置,且其近端与该侧部19固定连接,远端可作为自由端活动。每一个第一弹片20与第一钳臂15的底部18之间构成了第一导向空间。每一个第一弹片20均具有弹性。
参考图7-8,第二钳臂16中设置有两个第二弹片21,以分别与夹子22的两个第二耳部29相配合。每一个第二弹片21大体上沿第二钳臂16的延伸方向设置。一个第二弹片21靠近第二钳臂16的一个侧部19设置,且其近端与该侧部19固定连接,远端可作为自由端活动。另一个第二弹片21靠近第二钳臂16的另一个侧部19设置,且其近端与该侧部19固定连接,远端可作为自由端活动。每一个第二弹片21与第二钳臂16的底部18之间构成了第二导向空间。每一个第二弹片21均具有弹性。
夹子22在钳口组件14中向远端运动时,第一夹臂23大体上在两个第一弹片20之间移动,每一个第一耳部25在与其对应的第一导向空间内移动,第二夹臂27大体上在两个第二弹片21之间移动,每一个第二耳部29在与其对应的第二导向空间内移动。从而,每一个第一弹片20能在第一夹臂23向远端移动的过程中对与其对应的第一耳部25起到导向作用,每一个第二弹片21能在第二夹臂27向远端移动的过程中对与其对应的第二耳部29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第一夹臂23与第二夹臂27能逐渐展开至恢复其打开形状,从而克服夹子22被推出后仍然保持压缩后形状而影响其使用的技术问题。
夹子22运动至钳口组件14中的准备位置时,弹片与夹子22的耳部相抵接使耳部可操作的位于钳臂中。当钳口组件14闭合使得夹子22夹持于组织或血管上后,从而钳口组件14打开时,容易发生耳部与弹片未脱离的现象,弹片会对夹子22的夹臂产生作用力,导致夹子22难以从钳口组件14中脱离,导致夹子22对组织或血管造成撕扯,增加了微创手术的风险。
为了克服夹子22难以从钳口组件14中脱离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施夹钳的钳口组件14还具有释放机构。
下面介绍释放机构驱动夹子22运动以使夹子22脱离钳口组件14的机理:
释放机构包括释放组件。本实施例在第一钳臂15和第二钳臂16中均设置有释放组件。释放组件能够驱动钳口组件14中的夹子22运动。具体的,释放组件能驱动其所在钳臂中的夹臂运动,使夹臂脱离其所在的钳臂,从而能够解除弹片对夹子22的限制作用,使夹子22处于可脱离钳口组件14的状态。夹子22处于可脱离钳口组件14的状态,是指当钳口打开时,夹子22不再受弹片的限制,从而可以顺利地自钳口组件14脱离,进而不会对被夹持物带来拉扯或损伤。
参考5A、图7-9,释放组件包括相连的第一元件47和第二元件50。为了便于安装和制造,本实施例第一元件47和第二元件50是一体的。 第一元件47位于释放组件的远端,第二元件50位于释放组件的近端。
参考图7-9,每一个释放组件均通过销轴51与其所在的钳臂枢转连接。销轴51穿设于释放组件中,且销轴51设于第一元件47和第二元件50之间。在第一钳臂15中,销轴5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钳臂15的两个侧部19连接,使得第一钳臂15中的释放组件能够绕销轴51相对第一钳臂15转动。在第二钳臂16中,销轴5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钳臂16的两个侧部19连接,使得第二钳臂16中的释放组件能够绕销轴51相对第二钳臂16转动。
释放组件与其所在的钳臂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52,弹性元件52用于在释放组件运动时储存能量,弹性元件52恢复形变而释放该能量从而为释放组件的复位提供动力。释放组件的第一元件47与其所在的钳臂的底部18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52,弹性元件52可以选用弹簧。参考图10,第一元件47对应于弹性元件52设有安装槽48,在安装槽48中设有第一柱体49。参考图5A和图6A,每一个钳臂的底部18均设置有第二柱体53。每个弹性元件52的一端设置于其所在的第一元件47的安装槽48中,且套设于第一柱体49上,另一端套设于其所在的钳臂的第二柱体53上,弹性元件52的一端与其所在的钳臂中的第一元件47相抵接,另一端与其所在的钳臂的底部18相抵接。
参考图5A、图6A、图9-10,释放组件的第二元件50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推臂55。在第一钳臂15中,第二元件50的两个推臂55对应于第一夹臂23的两个第一耳部25设置。每一个推臂55朝向第二钳臂16的端面由其远端至其近端依次设有凹陷部56和导引斜面57,导引斜面57的远端和凹陷部56相接。当钳口组件14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元件52能够向第一元件47施加向下的力(以图5A中施夹钳的放置角度为参考),使得第二元件50与第一钳臂15相抵接,从而使得每一个推臂55的导引斜面57的近端和第一钳臂15的底部18相接。通过设置导引斜面57,使每一个推臂55的凹陷部56与第一钳臂15的底部18之间平滑过渡。由此,夹子22在钳口组件14中运动时,夹子22的每一个第一耳部25从第一钳臂15的底部18移动到与其对应的导引斜面57上,再滑过导引斜面57而移动至与其对应的凹陷部56中。由于设置了第一弹片20,当每一个第一耳部25位于与其对应的凹陷部56中时,每一个第一弹片20的远端能够与和其对应的第一耳部25相抵,以将第一耳部25抵持于与其对应的凹陷部56中。
参考图5A、图6A、图8-10,在第二钳臂16中,第二元件50的两个推臂55对应于第二夹臂27的两个第二耳部29设置。每一个推臂55朝向第一钳臂15的端面由其远端至其近端依次设有凹陷部56和导引斜面57。导引斜面57的远端和凹陷部56相接。当钳口组件14处于打开状态时,弹性元件52能够向第一元件47施加向上的力(以图5A中施夹钳的放置角度为参考),使得第二元件50与第二钳臂16相抵接,从而使得每一个推臂55的导引斜面57的近端和第二钳臂16的底部18相接。通过设置导引斜面57,使每一个推臂55的凹陷部56和第二钳臂16的底部18之间平滑过渡。由此,夹子22在钳口组件14中运动时,夹子22的每一个第二耳部29从第二钳臂16的底部18移动到与其对应的导引斜面57上,再滑过导引斜面57而移动至与其对应的凹陷部56中。由于设置了第二弹片21,当每一个第二耳部29位于与其对应的凹陷部56中时,每一个第二弹片21的远端能够与和其对应的第二耳部29相抵,以将第二耳部29抵持于与其对应的凹陷部56中,此时释放机构的至少一部分是位于夹子22的远侧。
响应于钳口组件14的闭合, 第一钳臂15中的第一元件47和第二钳臂16中的第一元件47相抵,使得第一钳臂15和第二钳臂16中的释放组件能够沿相反方向转动,从而,第一钳臂15中的释放组件能够推动第一耳部25运动,第二钳臂16中的释放组件能够推动第二耳部29运动,使得夹子22的夹臂脱离钳口组件14。具体而言,每一个第一元件47包括受力部,当钳口组件14闭合时,第一钳臂15中第一元件47的受力部和第二钳臂16中第一元件47的受力部相抵,使得两个第一元件47能够相互施加力。响应于施加在第一元件47的受力部上的力,第一元件47转动,与其对应的第二元件50转动,由此能够推动夹子22的耳部运动,使夹子22的夹臂能够脱离钳口组件14。
参考图6A和图12,对于第一钳臂15中的释放组件,当钳口组件14闭合时,响应于施加在第一元件47的受力部的力,第一元件47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使得第二元件5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二元件50的每一个推臂55能够驱动位于其凹陷部56中的第一耳部25运动,使每一个第一耳部25具有朝向远端和朝向第二钳臂16的运动,从而两个第一耳部25均能在与其对应的第二元件50的推动下与对应的第一弹片20脱离以脱离第一钳臂15。第一钳臂15中的第一元件47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元件47与第一钳臂15之间的弹性元件52被压缩。
参考图6A、图12-13,对于第二钳臂16中的释放组件,当钳口组件14闭合时,响应于施加在第一元件47的受力部上的力,第一元件47沿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第二元件5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二元件50的每一个推臂55能够驱动位于其凹陷部56中的第二耳部29运动,使每一个第二耳部29具有朝向远端和朝向第一钳臂15的运动,从而两个第二耳部29均能在与其对应的第二元件50的推动下与对应的第二弹片21脱离以脱离第二钳臂16。第二钳臂16中的第一元件47沿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第一元件47与第二钳臂16之间的弹性元件52被压缩而储存能量。
参考图12-13,钳口组件14完全闭合时,每个第一耳部25均与对应的第一弹片脱离,每个第二耳部29均与对应的第二弹片脱离,每个第一耳部25和每个第二耳部29均置于对应的凹陷部56中,直到钳口组件14打开,每个第一耳部25和每个第二耳部29分别从对应的凹陷部56中脱离。钳口组件14打开时,在弹性元件52的作用下,每一个释放组件均复位。
参考图11,第一钳臂15中的第一元件47相对于第一钳臂15是凸出的,同时第二钳臂16中的第一元件47相对于第二钳臂16是凸出的。因此,响应于钳口组件14的闭合,两个第一元件47会在钳口组件14完全闭合前而相互抵推以互相施加力,从而使两个第二元件50运动。在钳口组件14到达完全闭合状态前,两个第二元件50已经分别对第一耳部25和第二耳部29施力,以推动第一耳部25和第二耳部29运动。具体而言,在钳口组件14完全闭合前,两个第二元件50对夹子22的耳部产生推力,使夹子22被压缩但未完全闭合。参考图12-13,在钳口组件14完全闭合时,在两个第二元件50的推动下,第二夹臂27的第二卡合部28卡合于第一夹臂23的第一卡合部27,夹子22完全闭合,此时每个第一耳部25均与对应的第一弹片20脱离,每个第二耳部29均与对应的第二弹片21脱离。
钳口组件14闭合前,夹子22的耳部可能已经脱离对应的弹片。或者,当钳口组件14完全闭合时,夹子22的耳部脱离弹片。在两个第二元件50对夹子22产生推力使夹子22被压缩而逐渐达到完全闭合的过程中,夹子22的两个第一耳部25和两个第二耳部29均始终置于对应的凹陷部56中,直到钳口组件14打开,两个第一耳部25和两个第二耳部29分别从对应的凹陷部56中脱离。并且钳口组件14的闭合是一个快速闭合的过程,若夹子22的耳部在钳口组件14完全闭合前脱离弹片,自夹子22的耳部脱离弹片至钳口组件14达到完全闭合状态的时间差较小,夹子22的耳部在脱离弹片后,仍然能够正常闭合。综上,在钳口组件14闭合的过程中,无论夹子22的耳部是何时脱离弹片,均不会影响夹子22的闭合。
参考图6A、图8、图11-12,第一钳臂15中的释放组件的第一元件47设置于第一夹臂23的第一卡合部24的远侧,第二钳臂16中的释放组件的第一元件47设置于第二夹臂27的第二卡合部28的远侧,从而当夹子22位于钳口组件14中的准备位置时,钳臂的远端与夹臂的卡合部之间具有较远的距离,组织或血管需要移动较远的距离才能到达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指示标志,在钳臂的远端与夹臂的卡合部之间具有较远距离时,操作者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或血管与指示标志的位置关系,即能够快速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由此能够保证施夹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
传动机构还包括切换机构和配接机构。下面以图4中施夹钳的放置方向和角度为参考,对切换机构的结构和原理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4、图14-15,切换机构包括座体62、第一离合件63、离合切换机构和第二离合件64。座体62具有第一腰形孔和第二腰形孔,第一腰形孔和第二腰形孔沿垂直于纸面方向相对设置(以图14中施夹钳的放置角度为参考)。第一离合件63容置于座体62中,第二离合件64即为座体62的远端端面。
送夹驱动管43套设于推夹座46的外部。送夹驱动管43部分位于钳口驱动管32内,并能够在钳口驱动管32内轴向运动。
送夹驱动管43的近端设置有凹槽44。在初始状态下,座体62套设于送夹驱动管43的外部,第一离合件63的底端插入凹槽44内,第一离合件63的上端与离合切换机构连接。
离合切换机构包括导向柱65和导轨。第一离合件63的上端导向柱65连接。导轨设置于头部壳体2内,导向柱65能在导轨上移动。具体的,施夹钳的头部壳体2包括第一头部壳体2和第二头部壳体2。第一头部壳体2与第二头部壳体2沿轴向对称设置。导轨对称设置在第一头部壳体2和第二头部壳体2的内壁。即,第一头部壳体2的内壁设置有导轨,第二头部壳体2的内壁也设置有导轨。
导向柱65容置于座体62,导向柱65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导向柱65的第一端从第一腰形孔伸出后位于第一头部壳体2内壁的导轨上并能在该导轨上移动,导向柱65的第二端从第二腰形孔伸出后位于第二头部壳体2内壁的导轨上并能在该导轨上移动。每个腰形孔均沿上下方向延伸,导向柱65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导轨包括第一引导面66和第二引导面67,第二引导面67高于第一引导面66。
扳手4抵推座体62使得座体62向远端移动,第一离合件63随之前进且带动送夹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以执行送夹动作。导向柱65能够跟随第一离合件63的运动而在导轨上运动。导向柱65在第一引导面66上运动时,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管43保持结合状态。由于第二引导面67高于第一引导面66,导向柱65运动至导轨的第二引导面67上时,带动第一离合件63向上移动,使得第一离合件63脱离送夹驱动管43的凹槽44而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
扳手4驱动送夹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的过程,第二离合件64(座体62的远端端面)与钳口驱动管32的近端面逐渐靠近。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的时刻,第二离合件64与钳口驱动管32的近端端面相抵接以推动钳口驱动管32运动,进而驱动钳口驱动机构运动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
配接机构的一处与座体62连接,另一处与推夹座46的近端连接,配接机构的一处与其另一处之间具有距离。通过配接机构使得送夹驱动机构前进时,推夹驱动机构后退蓄能,送夹驱动机构执行的送夹动作和推夹驱动机构执行的推夹动作不同步。
配接机构包括上齿条69、中间件71和下齿条70,中间件71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上齿条69与第一齿轮啮合,下齿条70与第二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同轴设置。座体62与上齿条69连接,推夹座46与下齿条70连接。上齿条69和下齿条70的运动方向相反,上齿条69向远端运动时,下齿条70向近端运动。上齿条69和下齿条70均沿轴向设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设置在上齿条69与下齿条70之间。推夹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复位件68,第四复位件68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下齿条70的近端连接。第四复位件68为弹性件。
施夹钳还包括止退机构,止退机构可以在切换机构的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机构分离瞬间,抵住送夹驱动机构以防止送夹驱动机构后退。
参考图14-15、图16A-16B,止退机构包括导向枢转件103和偏置弹簧74。导向枢转件103具有枢接部76。枢接部76与壳体通过第一转轴枢转连接,使得导向枢转件103能够绕第一转轴相对壳体转动。导向枢转件103还具有受力部77、导向部78和止退部79。
具体而言,导向枢转件103包括从枢接部76向近端延伸出的第一转臂80,以及从枢接部76向远端延伸出的第二转臂81。导向枢转件103还包括从枢接部76倾斜向上延伸出的第三转臂82,第三转臂82与第一转臂80呈钝角夹角。第一转臂80的末端为受力部77,第二转臂81的末端为导向部78,第三转臂82的末端为止退部79。
偏置弹簧74的一端抵接受力部77,另一端抵接壳体。第一转臂80与第二转臂81以枢接部76的第一转轴为支点形成杠杆,偏置弹簧74和导向部78位于杠杆的两端,偏置弹簧74处于压缩状态时,偏置弹簧74施加给受力部77一个推力,使得导向枢转件103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即,止退部79和导向部78也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以图15中施夹钳的放置角度为参考)。
参考图17A,扳手4包括扳手主体、设置于扳手主体一端的操作者操作的握持部83、和设置于扳手主体另一端的推爪84,推爪84抵接并推动切换机构的座体62,使得切换机构能够向远端移动。扳手主体上设置有与壳体枢转连接的枢转端85,扳手4能够绕枢转端85转动。扳手4还具有导引通道86。导引通道86位于扳手主体,且位于枢转端85和推爪84之间。
参考图16A、图18A、图18B ,本实施例止退机构还包括导向件75,导向件75设置于导向枢转件103的导向部78。至少部分导向件75容置于导引通道86。扳手4绕其枢转端85转动时,导引通道86随之转动,带动导向件75在偏置弹簧74的作用下绕第一转轴运动。导引通道86为四周包围的封闭通道,导向件75在导引通道86中向四周运动都被限制住无法离开导引通道86,从而本实施例中导向件75无法脱离扳手4。
参考图17B,导引通道86包括起点a、止退点b和终点c。起点a到扳手4枢转端85的距离以及终点c到扳手4枢转端85的距离均小于止退点b到扳手4枢转端85的距离。即,止退点b的位置高于起点a和终点c。按压扳手4,扳手4运动而带动导向件75在偏置弹簧74的作用下从起点a顺时针旋转而向上抬起至止退点b,扳手4继续移动使得导向件75从止退点b下移动至终点c。当导向件75移动至止退点b时,导向枢转件103向上转动,使得止退部79上移。
导引通道86包括主通道87和仅一个从主通道87的开口部88延伸的从通道89,开口部88位于主通道87的两端之间。从通道89从主通道87的开口部88向远离扳手4枢转端85的方向延伸,即,从通道89与枢转端85之间的距离大于主通道87与枢转端85之间的距离。主通道87的两端分别设有起点a和终点c。止退点b位于从通道89内。偏置弹簧74施加给导向枢转件103作用力,使得导向件75能够脱离主通道87进入从通道89。
操作者按压扳手4,使得导向件75能够从起点a依次运动至止退点b和终点c。
参考图18A、图18B,操作者按压扳手4使导向件75从起点a运动至止退点b时,导向件75自主通道87进入从通道89,导向枢转件103向上转动,此时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第二离合件64与钳口驱动管32抵接,切换机构能够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此时为送夹完成时刻,送夹驱动机构已经将夹子22送至准备位置,止退部79上移至与送夹驱动管43相抵接以防止其后退。
操作者继续按压扳手4,使导向件75从止退点b移动至终点c前的过程,导向件75继续在从通道89中移动,导向枢转件103未下移,止退部79与送夹驱动管43保持抵接以避免送夹驱动管43后退,使得送夹组件的送夹块42能够在夹子22的近端抵接夹子22,夹子22不会在施夹过程中后退,从而能够保证施夹的稳定性。此过程中,第二离合件64与钳口驱动管32抵接,切换机构驱动钳口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以执行钳口闭合动作(施夹动作)。
操作者继续按压扳手4,使导向件75从止退点b移动至终点c时,导向件75移动至主通道87中,止退部79移动至送夹驱动管43的下方,止退部79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送夹驱动管43在第三复位件45作用下后退复位。导向件75到达终点c时为施夹完成时刻,位于准备位置的夹子22被施加于组织或血管。松开扳手4,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一复位件36的作用下复位,切换机构在第四复位件68的作用下复位,扳手4在切换机构的带动下复位。
用户按压扳手4,使得扳手4转动而使得施夹钳执行送夹动作和钳口闭合动作为扳手4的正向运动,用户松开扳手4,扳手4做复位运动。
在扳手4做正向运动时,导向件75在导引通道86中的运动路径为第一路径。在扳手4做复位运动时,导向件75在导引通道86中的运动路径为第二路径。第一运动路径包括主通道87和从通道89,第二运动路径包括主通道87且不包括从通道89。
本实施例施夹钳还包括路径切换件91、定位机构和路径驱动件。路径切换件91具有开启状态和封闭状态。路径切换件91处于开启状态时,路径切换件91让开从通道89以允许导向件75进入或退出从通道89。路径切换件91处于封闭状态时,路径切换件91屏蔽从通道89以阻挡导向件75进入从通道89。
参考图14、图18A、图18B,路径切换件91与扳手4连接。路径切换件91设置于扳手4与第一头部壳体90之间。如上文所述,扳手主体上设置有与壳体枢转连接的枢转端85,扳手4能够绕枢转端85转动。扳手4的握持部83设置于枢转端85的一侧,路径切换件91设置于枢转端85相对的另一侧。
参考图19A-19B,路径切换件91包括枢转部92、第一触发部93、第二触发部94和执行部95。路径切换件91的枢转部92通过第二转轴与扳手主体连接。路径切换件91能绕第二转轴相对扳手4转动。第一触发部93设置于枢转部92的一侧,第二触发部94设置于枢转部92相对的另一侧,执行部95设置于第一触发部93,执行部95与导引通道86的从通道89对应设置,执行部95用于屏蔽从通道89。优选的,第一触发部93与第二触发部94之间呈钝角夹角,并且该钝角夹角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触发部93与第二触发部94之间可呈锐角或直角。
当执行部95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时,执行部95能够将主通道87的开口部88封闭以封闭从通道89,使得导向件75不能从开口部88进入从通道89,此时导向件75只能自主通道87的终点c处沿执行部95运动到主通道87的起点a。
当路径切换件91绕枢转部92处的第二转轴相对扳手4转动时,使得第一触发部93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转动或是朝向扳手4转动,当第一触发部93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转动时,第二触发部94朝向扳手4转动,当第一触发部93朝向扳手4转动时,第二触发部94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转动。
定位机构包括凸部96、第一凹部97和第二凹部98。参考图19B,凸部96设置于路径切换件91的枢转部92。路径切换件91绕第二转轴转动时,凸部96随之同步转动。参考21A,第一凹部97和第二凹部98均设置于扳手主体。凸部96具有弹性,使得凸部96能够自第一凹部97内运动至第二凹部98内,也能够自第二凹部98内运动至第一凹部97内。
当凸部96位于第二凹部98内时,第二触发部94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第一触发部93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设置于第一触发部93的执行部95也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使得执行部95让开从通道89,此时路径切换件91处于开启状态。
当凸部96位于第一凹部97内时,第二触发部94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第一触发部93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设置于第一触发部93的执行部95也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使得执行部95封闭从通道89,此时路径切换件91处于封闭状态。
当没有外力作用时,凸部96可操作的容置于第二凹部98或者第一凹部97内,凸部96能够被第二凹部98或者第一凹部97所限位,使得路径切换件91不能绕第二转轴转动,从而使得路径切换件91始终保持在开启状态或者封闭状态。
扳手4运动期间路径切换件91与路径驱动件发生相对运动。路径驱动件能够驱动路径切换件91在开启状态和封闭状态之间切换。具体的,路径驱动件驱动路径切换件91绕第二转轴相对扳手4转动,使得凸部96在第二凹部98与第一凹部97之间运动。当路径切换件91的凸部96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二凹部98内时,路径切换件91需要绕第二转轴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第一角度,才能使凸部96运动至第一凹部97内。当路径切换件91的凸部96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一凹部97内时,路径切换件91需要绕第二转轴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第二角度,才能使凸部96运动至第二凹部98内。第一预设方向与第二预设方向互为相反方向,例如,当第一预设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时,第二预设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参考图20,路径驱动件包括第一导向肋99和第二导向肋101,第一导向肋99和第二导向肋101均设置于第一头部壳体90的内壁。第一导向肋99具有第一导向斜面100,第二导向肋101具有第二导向斜面102。
初始时刻,操作者未操作扳手4,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当操作者按压扳手4使得钳口组件闭合的时刻(施夹完成时刻),扳手4处于闭合位置。即,扳手4做正向运动自打开位置运动至闭合位置,扳手4做复位运动而自闭合位置运动至打开位置。
扳手4位于打开位置,路径切换件91位于第二导向肋101处与第一导向肋99脱离。响应于扳手4从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运动,扳手4能够带动路径切换件91从第二导向肋101处向第一导向肋99处运动。当扳手4位于闭合位置时,路径切换件91位于第一导向肋99处,路径切换件91与第二导向肋101脱离。响应于扳手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运动,扳手4能够带动路径切换件91从第一导向肋99处向第二导向肋101处运动。具体而言:
参考图21A,初始时刻,扳手4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触发部93与第一导向肋99脱离,第二触发部94位于第二导向肋101与扳手4之间,第二触发部94不与第二导向肋101抵接,凸部96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二凹部98内,第二触发部94朝向扳手4方向倾斜,第一触发部93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使得执行部95朝向第一头部壳体90内壁的方向倾斜,执行部95让开从通道89,路径切换件91处于开启状态。
参考图21B,扳手4从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之前的过程,扳手4带动路径切换件91从第二导向肋101处向第一导向肋99处运动,当第一触发部93运动至第一导向肋99的第一导向斜面100上,第一触发部93继续沿着第一导向斜面100移动,第一导向斜面100对第一触发部93施加力,使得路径切换件91开始绕第二转轴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由于未转动足够的角度,即未转动第一角度,凸部96仍然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二凹部98内,第二凹部98对凸部96限位,路径切换件91始终保持在开启状态。扳手4做正向运动从打开位置运动到闭合位置之前的过程,导向件75均在从通道89内运动。
参考图22A,扳手4到达闭合位置的时刻,路径切换件91的第一触发部93沿第一导向斜面100运动至第一导向肋99与扳手4之间,路径切换件91绕第二转轴沿第一预设方向转动了第一角度,凸部96从第二凹部98运动至第一凹部97内,路径切换件91切换至封闭状态。
参考图22B,扳手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复位运动且到达打开位置之前的过程,在扳手4的带动下,路径切换件91从第一导向肋99处向第二导向肋101处移动,当第二触发部94运动至第二导向肋101的第二导向斜面102上,第二触发部94继续沿着第二导向斜面102移动,第二导向斜面102对第二触发部94施加力,使得路径切换件91开始绕第二转轴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由于未转动足够的角度,即未转动第二角度,凸部96仍然可操作地容置于第一凹部97内,第一凹部97对凸部96限位,路径切换件91始终保持在封闭状态。扳手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复位运动且到达打开位置之前的过程,导向件75不能在从通道89内运动。
参考图21A,扳手4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复位运动且到达打开位置时,路径切换件91的第二触发部94沿第二导向斜面102运动至第二导向肋101与扳手4之间,使得路径切换件91绕第二转轴沿第二预设方向转动了第二角度,凸部96从第一凹部97运动至第二凹部98内,路径切换件91切换至开启状态。
综上,扳手4做正向运动时,导向件75能够自主通道87的起点a运动至从通道89的止退点b再运动至主通道87的终点c。扳手4做复位运动时,导向件75自主通道87的终点c直接运动至主通道87的起点a而不经过从通道89,扳手4的复位运动的过程不需要任何停止,保证了扳手4和止退机构的顺利复位。
下面详细介绍施夹钳的传动机构执行送夹动作、施夹动作、推夹动作的工作过程:
操作者按压扳手4,扳手4抵推切换机构的座体62,使得切换机构向远端移动,导向柱65在第一引导面66上运动,第一离合件63随切换机构前进且带动送夹驱动机构向远端移动以执行送夹动作,同时上齿条69向远端移动。上齿条69向远端移动的过程中,上齿条69通过中间件71驱动下齿条70后退,由于下齿条70和推夹座46连接,进而驱动推夹座46后退,使得第四复位件68蓄能。
继续按压扳手4,使得切换机构继续向前移动,当导向柱65运动至导轨的第二引导面67上时,第一离合件63与送夹驱动管43分离,同时第二离合件64与钳口驱动管32的近端端面相抵接以推动钳口驱动管32运动,此时夹子22进入准备位置(送夹动作完成)。此时,在止退机构的作用下,送夹驱动机构的推夹块继续从夹子22的后端抵接夹子22,使夹子22保持在准备位置。
再继续按压扳手4,切换机构继续推动钳口驱动机构和上齿条69前进,同时上齿条69通过中间件71继续驱动下齿条70后退,由于下齿条70和推夹座46连接,推夹座46继续后退,第四复位件68继续蓄能,钳口驱动管32驱动套管35前进以闭合钳口组件14(施夹动作完成),第四复位件68蓄能结束,此时,止退机构完全脱离送夹驱动管43,送夹驱动管43在第三复位件45作用下复位。
释放扳手4,钳口驱动机构在第一复位件36的作用下复位,推夹座46在第四复位件68的作用下前进以将夹盒6内的其他夹子22前移一个工位(推夹动作完成)。
综上,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钳口组件14具有指示标志,当操作者无法观察到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时,通过观察组织或血管与指示标志的位置关系,即能够快速判断组织或血管是否进入到夹子22的两个夹臂之间, 由此能够保证施夹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同时提高施夹效率。进一步的,通过在钳口组件14中设置释放机构,释放机构能够在钳口组件闭合时推动夹子22运动以使夹子22与钳口组件14脱离,由此在钳口组件14打开时,钳口组件14不会拉扯夹子22,从而夹子22不会拉扯组织或血管,降低了微创手术的风险。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施夹钳,其特征在于,包括钳口组件和夹子;
所述夹子可操作地位于所述钳口组件中的准备位置;
所述钳口组件具有指示标志,所述指示标志沿垂直于所述钳口组件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所述夹子的远端与近端之间,以允许在所述施夹钳的使用过程中观察被夹持物与所述指示标志的位置关系,从而确定所述被夹持物与所述夹子的位置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子包括两个夹臂,所述钳口组件包括两个钳臂,一个所述夹臂的至少一部分可操作的位于一个所述钳臂中,另一个所述夹臂的至少一部分可操作的位于另一个所述钳臂中;每一个所述夹臂的远端具有卡合部,响应于所述钳口组件的闭合,一个所述夹臂的卡合部卡入另一个所述夹臂的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标志沿垂直于所述钳臂纵长方向的正投影落在所述夹臂的卡合部的近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标志设置于所述钳臂的外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钳口组件还具有释放机构,响应于所述钳口组件的闭合,所述释放机构能驱动所述夹子运动以使所述夹子脱离所述钳口组件,所述释放机构的一部分设置于其所在所述钳臂中的所述夹臂的所述卡合部的远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机构包括释放组件,所述释放组件具有相连的第一元件和第二元件,响应于所述钳口组件的闭合,所述第一元件被施加力而运动,使得所述第二元件运动以驱动所述释放组件所在的所述钳臂中的所述夹臂运动,进而使所述夹臂脱离所述钳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钳臂中均设置有所述释放组件,响应于所述钳口组件的闭合,其中一个所述钳臂中的所述第一元件与另一个所述钳臂中的所述第一元件相抵接,以向两个所述第一元件分别施加所述力。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释放组件与所述钳臂枢转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元件与所述钳臂之间设置有弹性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施夹钳,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所述夹臂均具有耳部,一个所述夹臂的所述耳部可操作地位于一个所述钳臂中,另一个所述夹臂的所述耳部可操作地位于另一个所述钳臂中;
响应于施加力于所述第一元件,所述第一元件运动,使得所述第二元件运动以驱动所述释放组件所在的所述钳臂中的所述夹臂的耳部运动,进而使所述夹臂脱离所述钳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42583.0A CN116919516A (zh) | 2022-03-31 | 2022-03-31 | 施夹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342583.0A CN116919516A (zh) | 2022-03-31 | 2022-03-31 | 施夹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19516A true CN116919516A (zh) | 2023-10-24 |
Family
ID=88384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342583.0A Pending CN116919516A (zh) | 2022-03-31 | 2022-03-31 | 施夹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19516A (zh) |
-
2022
- 2022-03-31 CN CN202210342583.0A patent/CN116919516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21519137A (ja) | ロックアウト及びロックアウトの人為的なロック解除を可能にする外部アクセスオリフィスを備える外科用ステープル留めアセンブリ | |
JP2021519140A (ja) | 内部に取り付けられた不適合なカートリッジのカムアセンブリの前進を阻止するための機構を有する外科用ステープル留め装置 | |
WO2017028362A1 (zh) | 一种保险装置可单手操作的外科器械及其操作方法 | |
US20220218343A1 (en) | Medical device | |
JP2022517310A (ja) | 手術器具のセキュリティ装置 | |
WO2022143959A1 (zh) | 一种施夹钳 | |
WO2022143953A1 (zh) | 一种施夹钳 | |
CN218684551U (zh) | 闭合驱动机构及医用吻合器 | |
CN112971895A (zh) | 一种带自锁功能的转向机构、其操作方法及吻合器 | |
CN111820970B (zh) | 一种用于吻合器的驱动切换机构及吻合器 | |
CN116919516A (zh) | 施夹钳 | |
CN111150444A (zh) | 腔镜外科吻合器的启闭操纵机构 | |
WO2022143957A1 (zh) | 施夹钳 | |
CN209996389U (zh) | 击发机构及吻合器 | |
CN210095817U (zh) | 转向件、吻合器用切割刀驱动装置及吻合器 | |
CN116919517A (zh) | 施夹钳 | |
EP4218612A1 (en) | Electric anastomosis device | |
CN114680997A (zh) | 施夹钳 | |
CN219629710U (zh) | 施夹钳 | |
WO2022143956A1 (zh) | 一种施夹钳 | |
CN118000804A (zh) | 施夹钳 | |
WO2022143955A1 (zh) | 一种施夹钳 | |
CN118267038A (zh) | 施夹钳 | |
CN118044846A (zh) | 外科器械 | |
WO2022143954A1 (zh) | 一种施夹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