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5897B - 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15897B CN116915897B CN202311137431.8A CN202311137431A CN116915897B CN 116915897 B CN116915897 B CN 116915897B CN 202311137431 A CN202311137431 A CN 202311137431A CN 116915897 B CN116915897 B CN 1169158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display
- screen
- desktop
- display st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528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91 p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416 au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9 biological neural network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988 bone and bon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62 f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569 neur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514 refle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77 ren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218 segmen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1—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based on specific properties of the displayed interaction object or a metaphor-based environment, e.g. interaction with desktop elements like windows or icons, or assisted by a cursor's changing behaviour or appearan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外折叠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电子设备处于桌面场景,且检测到外折叠屏的屏幕折叠角度变化以使电子设备的显示状态产生变化时,执行冻屏流程。在冻屏流程过程中,电子设备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对桌面图层进行截屏以显示对应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并隐藏桌面图层;电子设备基于角度变化信息,确定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的调整策略。在完成桌面图层的新绘制后,执行解冻流程。在解冻流程过程中,电子设备基于调整策略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以使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与电子设备变化后的显示状态匹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外折叠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外折叠屏通常包括主屏区域和副屏区域,且配置有外折叠屏的电子设备所呈现的壁纸图层通常以居中方式显示在外折叠屏中。例如,当电子设备同时显示主屏区域和副屏区域呈全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的中心可能位于主屏区域靠近副屏区域的位置;而当电子设备单独显示主屏区域呈半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的中心可能位于主屏区域的中心位置。如此,当电子设备检测到外折叠屏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通常会向主屏区域平移,以使壁纸图层以居中方式呈现在半屏显示状态的外折叠屏中。
然而,当电子设备检测到外折叠屏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可能会直接将壁纸图层向主屏区域平移,导致副屏区域可能出现漏屏、黑屏现象,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其中,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折叠角度的外折叠屏,外折叠屏显示有:与第一折叠角度对应的第一显示状态的壁纸图层和桌面图层,其特征在于,方法包括:电子设备检测到外折叠屏从第一折叠角度变化为第二折叠角度;响应于第二折叠角度,执行冻屏流程,以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并对桌面图层进行截屏并显示对应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隐藏桌面图层,以使得第二折叠角度的外折叠屏显示有对应第一显示状态的壁纸图层和桌面图层;基于从第一折叠角度变化为第二折叠角度的角度变化信息,确定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的调整策略;执行解冻流程,以基于调整策略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以使得第二折叠角度的外折叠屏变化显示为:与第二折叠角度对应的第二显示状态的壁纸图层和桌面图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检测到外折叠屏从第一折叠角度变化为第二折叠角度以使电子设备的显示状态产生变化时,执行冻屏流程以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可以避免壁纸图层产生平移而导致的漏屏、黑屏以及显示不完整的现象。并且,由于外折叠屏中的主屏区域和副屏区域的宽度不同,即电子设备在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图标大小可能与电子设备在半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图标大小具有一定差异,如此电子设备通过对原始的桌面图层进行截图显示截图图层而隐藏原始的桌面图层,不仅可以避免冻屏过程中电子设备的显示界面出现图标重影现象,且从用户视觉角度出发,电子设备在冻屏前以及冻屏过程中电子设备的壁纸图层以及桌面图层均无变化,确保壁纸图层和桌面图层变化同步性,提高用户视觉体验。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基于调整策略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外折叠屏包括逻辑屏,逻辑屏包括用于呈现显示区域的显示框,以及用于承载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的图层堆叠框,其中,逻辑屏作为显示框的参考坐标系,显示框作为图层堆叠框的参考坐标系;基于显示框以及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基于显示框以及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对应于第一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第二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且半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一侧的显示内容;将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从第一原始值逐渐变化为第一基准值,以使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将图层堆叠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设置为第二基准值,并将图层堆叠框与显示框的宽度设置相等,以使图层堆叠框跟随显示框同步变化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隐藏截图图层,显示桌面图层,并基于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的变化带动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向靠近第一侧的方向平移,以逐渐显示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二侧的显示内容,以及全屏显示状态对应的壁纸图层。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基于显示框以及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对应于第一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第二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且半屏显示状态中的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二侧的显示内容;将逻辑屏的原始坐标系沿靠近第二侧的方向平移得到第一目标坐标系,以使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二侧的显示内容位于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移动对应半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以使截图图层位于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将第一目标坐标系投影至原始坐标系中;将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从第一原始值逐渐变化为第一基准值,以使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将图层堆叠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设置与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相同,并将图层堆叠框与显示框的宽度设置相等,以使图层堆叠框跟随显示框同步变化将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沿靠近第一侧的方向平移至原始坐标系中;隐藏截图图层,显示桌面图层,基于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的变化,以逐渐显示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一侧的显示内容以及全屏显示状态所对应的壁纸图层。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基于显示框以及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对应于第一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第二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且半屏显示状态中的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一侧的显示内容;将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从第二原始值逐渐变化为第三基准值,以使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从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将图层堆叠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设置为第二基准值,并将图层堆叠框与显示框的宽度设置相等,以使图层堆叠框跟随显示框同步变化从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逐渐隐藏截图图层,逐渐显示桌面图层,并基于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的变化带动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沿靠近第二侧的方向平移,以逐渐隐藏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二侧的显示内容并显示半屏显示状态所对应的壁纸图层。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基于显示框以及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对应于第一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第二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包括第一侧和第二侧,且半屏显示状态中的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二侧的显示内容;将逻辑屏的原始坐标系沿靠近第一侧的方向平移得到第二目标坐标系,以使半屏显示状态中的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位于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的目标区域;移动对应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以使截图图层中的第二侧的显示内容位于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的目标区域;将第二目标坐标系投影至原始坐标系中;将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从第二原始值逐渐变化为第三基准值,以使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从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将图层堆叠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设置为第三基准值,并将图层堆叠框与显示框的宽度设置相等,以使图层堆叠框跟随显示框同步变化将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沿靠近第二侧的方向平移至原始坐标系中;逐渐隐藏截图图层,逐渐显示桌面图层,基于显示框靠近第一侧的横坐标的变化,以逐渐隐藏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第一侧的显示内容并显示半屏显示状态所对应的壁纸图层。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执行解冻流程,还包括:释放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中,上述第一显示状态的桌面图层承载有第一图标集合,第二显示状态的桌面图层承载有第二图标集合;对应于第一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第二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第二图标集合包括第一图标集合;或,对应于第一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第二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第一图标集合包括第二图标集合。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该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电子设备上执行时使电子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由电子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及处理器,是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中包括指令,在该指令被电子设备执行时可以使电子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及上述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实现提供的任意一种显示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外折叠屏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折叠角度的变化示意图;
图2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全屏显示状态的示意图;
图2B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半屏显示状态的示意图;
图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漏屏的示意图;
图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屏幕显示不完整的示意图;
图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全屏显示状态时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示意图;
图6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机半屏显示状态时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示意图;
图6B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手机半屏显示状态时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示意图;
图7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手机的截图图层示意图;
图8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冻屏流程中手机半屏显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8B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机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第一帧的显示画面的示意图;
图8C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解冻后手机全屏显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9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冻屏流程中手机半屏显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9B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手机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第一帧的显示画面的示意图;
图9C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解冻后手机全屏显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0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冻屏流程中手机全屏显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0B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机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第一帧的显示画面的示意图;
图10C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解冻后手机半屏显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1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冻屏流程中手机全屏显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1B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手机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第一帧的显示画面的示意图;
图11C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解冻后手机半屏显示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12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动效元素分解的示意图;
图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流程图;
图1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流程图;
图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显示方法的流程步骤图;
图16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机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说明性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一种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下面结合附图1A至图16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
图1A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外折叠屏手机(以下简称手机)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A所示,手机10的屏幕显示区域包括主屏区域11和副屏区域12;当手机10处于展开态时,手机10同时显示主屏区域11和副屏区域12,即手机10呈全屏显示状态;当手机10处于折叠态时,副屏区域12被折叠,手机10仅显示主屏区域11,即手机10呈半屏显示状态。
以下通过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的过程作为示例,对手机10的折叠角度以及显示状态变化进行解释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B所示,当手机10的主屏区域11的主屏结构部分与副屏区域12的副屏结构部分的折叠角度为180至150度时,手机10处于展开态,手机10呈全屏显示状态,即手机10同时显示主屏区域11和副屏区域12;当手机10的主屏结构部分与副屏结构部分的折叠角度变化为149至60度时,手机10由展开态变化为支架态,且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即手机10仅显示主屏区域11;当手机10的主屏结构部分与副屏结构部分的折叠角度变化为59至0度时,手机10由支架态变化为折叠态,此时副屏区域12被折叠,手机10保持半屏显示状态,即手机10仅显示主屏区域11。
可以理解,结合图1A和1B所示,由于主屏区域11背面通常设置有摄像模组13,摄像模组13占用了主屏区域11背面的部分面积,即副屏区域12的宽度通常设置小于主屏区域11的宽度,以使得副屏区域12被折叠与主屏区域11重叠时,副屏区域11与摄像模组13错位,避免副屏区域11与摄像模组13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所呈现的壁纸图层通常以居中方式显示在手机10的显示屏中。例如,结合图1A和图1B所示,手机10呈全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的中心可能位于主屏区域11靠近副屏区域12的位置;而当手机10呈半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的中心可能位于主屏区域11的中心位置。如此,当手机10检测到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会将全屏显示状态中的壁纸图层向主屏区域方向平移,以使得手机10在半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以居中方式呈现。
为更清楚解释本申请实施例,以下通过桌面场景的示例,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2A和2B分别示出了手机10在桌面场景中全屏显示状态和半屏显示状态的示意图。可以理解,手机10的桌面场景通常包括桌面图层和壁纸图层,且壁纸图层通常以居中方式呈现。其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各个图标所在图层为桌面图层,蝴蝶样式图案以及黑点样式背景所在图层为壁纸图层。
可以理解,桌面场景可以包括手机10解锁后的桌面场景,例如图2A和2B;在其他实施例中,桌面场景也可以包括手机10解锁前的桌面场景,具体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当手机10处于全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同时显示主屏区域(图2A右侧)和副屏区域(图2A左侧)。结合图2A和图2B所示,当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从图2A所示显示界面变化为图2B所示显示界面。如图2B所示,当手机10处于半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仅显示主屏区域(对应图2A右侧),且图2B所示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图2A所示桌面图层的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手机10在从图2A所示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图2B所示半屏显示状态时,图2B所示壁纸图层相对图2A所示壁纸图层向右进行平移。也就是说,壁纸图层的中心随手机10的显示状态变化而相应产生平移。如此,手机10在全屏显示状态和半屏显示状态时可以使用同一壁纸图层,在手机10显示状态变化时可以通过壁纸图层的平移来确保壁纸图层以居中方式呈现在手机10的显示屏中。
然而,当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可能会直接将壁纸图层向右平移,导致手机10在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过程中,手机10的左侧区域可能出现漏屏、黑屏现象,影响用户体验。例如,如图3所示,若将手机10放置于水平桌面,在手机10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过程中,由于壁纸图层的向右平移,即从俯视角度或从靠近手机10左侧方向角度观测手机10时,可观测到手机10左侧虚线框所框选区域出现漏屏现象,视觉效果较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则可能出现屏幕显示不完整的现象。例如,如图4所示,当用户从图2B所示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图2A所示全屏显示状态时,图2A所示壁纸图层相对图2B的壁纸图层向左进行平移,导致手机10无法显示壁纸图层的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而对应在手机10中壁纸图层也未以居中方式呈现,用户视觉效果较差。
如此,当手机10折叠角度变化产生显示状态变化时,手机10会直接对壁纸图层进行平移,导致漏屏、黑屏以及屏幕显示不完整等现象,影响手机10的用户体验。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显示方法,手机处于桌面场景,且手机检测到外折叠屏的屏幕折叠角度从初始值变化为目标值,以使手机的显示状态产生变化时,手机执行冻屏流程。在冻屏流程过程中,手机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对桌面图层进行截屏以显示对应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并隐藏桌面图层;同时,手机基于初始值变化为目标值的角度变化信息,确定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的调整策略。在确定调整策略后,手机执行解冻流程。在解冻流程过程中,手机基于调整策略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例如对桌面图层进行重绘和平移、对截图图层进行隐藏和平移、释放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等调整,以使手机的显示界面与手机变化后的显示状态匹配。
可以理解,手机在显示状态产生变化时,执行冻屏流程以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可以避免壁纸图层产生平移而导致的漏屏、黑屏以及显示不完整的现象。并且,由于手机的外折叠屏中的主屏区域和副屏区域的宽度不同,即手机在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图标大小可能与手机在半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图标大小具有一定差异,如此手机通过对原始的桌面图层进行截图显示截图图层而隐藏原始的桌面图层,不仅可以避免冻屏过程中手机的显示界面出现图标重影现象,且从用户视觉角度出发,手机在冻屏前以及冻屏过程中手机的壁纸图层以及桌面图层均无变化,确保壁纸图层和桌面图层变化同步性。
可以理解,手机在执行解冻流程中,基于冻屏流程中预先确定的调整策略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以使得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从用户视觉角度上产生同步变化,提高用户视觉体验。其中,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的调整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仅作为配置有外折叠屏的电子设备的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配置有外折叠屏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车载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或专门的照相机(例如单反相机、卡片式相机)等,具体不做限制。
以下通过图2A和图2B所示的手机10作为电子设备的示例,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半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可以是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或也可以是全屏显示状态中的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例如,手机10全屏显示状态时的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可以是图5所示的显示内容;相应的,手机10半屏显示状态时的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可以是图6A所示的图5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也可以是图6B所示的图5的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半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可以是全屏显示状态中桌面图层的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或也可以是全屏显示状态中的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具体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或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过程中,桌面图层的窗口蒙版以及显示内容的变化,可以通过手机10中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框架的视图系统(view system)、表面合成器(surfaceflinger)、UI线程等软件系统进行绘制或重绘。例如,图6A所示手机10半屏显示状态时桌面图层所呈现的显示内容,当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通过UI框架可以得到图5所示桌面图层所呈现的显示内容。可以理解,图6A和图5的桌面图层为同一图层,图6A和图5区别在于窗口蒙版大小以及显示内容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或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过程中,手机10的壁纸图层如图7所示,且壁纸图层无需进行重绘,仅需进行平移和放缩等调整即可。例如,当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壁纸图层向右进行平移以使得壁纸图层以居中方式呈现在半屏显示状态的手机10的显示屏中;当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向左进行平移以使得壁纸图层以居中方式呈现在全屏显示状态的手机10的显示屏中。
以下通过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作为示例,对上述桌面图层和截图图层的调整进行解释说明。
1、手机10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手机10全屏显示状态中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至图8C所示,图中黑色方框用于表示手机10的逻辑屏100。逻辑屏100是指将整个外折叠屏视为一个逻辑上的单一屏幕,不考虑硬件上的折叠分割,即逻辑屏100的大小不会随手机10的显示状态变化而发生改变。其中,逻辑屏的左半部分为副屏区域,右半部分为主屏区域。例如图8A所示,副屏区域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899,主屏区域的横坐标范围为900至1984,且副屏区域和主屏区域的纵坐标范围均为0至2272。
在一些实施例中,逻辑屏100中承载有显示框(displayrect)和图层堆叠框(layerstack)(未在图中示出)。显示框以逻辑屏100作为参考坐标系,用于表示逻辑屏100中显示区域的大小。例如,当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900至1984时,则逻辑屏100中900至1984横坐标范围内的显示区域有显示内容,0至899横坐标范围内的显示区域无显示内容,即手机10呈半屏显示状态。图层堆叠框以显示框作为参考坐标系,用于承载桌面图层、截图图层、壁纸图层等图层,通过图层堆叠框的移动变化可以带动桌面图层、截图图层、壁纸图层等产生移动。例如,当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900至1984时,则显示框对应将显示框中横坐标900作为横坐标原点,若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逐渐向0扩展,且显示框横坐标原点保持为0,则显示框可以跟随显示框左侧横坐标的扩展向右产生平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A至图8C所示,图8A为手机10的半屏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900(第一原始值的实例)至1984,图层堆叠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084;图8C为手机10的全屏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984,图层堆叠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984。可以理解,图8A所示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图8C所示全屏显示状态中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可以理解,图8C所示全屏显示状态中的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作为第一侧的显示内容的实例,相平行的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作为第二侧的显示内容的实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侧的显示内容可以表示为主屏区域(即主屏侧)的显示内容,第一侧的显示内容可以表示为副屏区域(即副屏侧)的显示内容;或者,在其他电子设备中,第一侧的显示内容也可以是上半部分的显示内容,第二侧的显示内容也可以是下半部分的显示内容。可以理解,前述描述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可以是对应同一电子设备的不同方向角度的描述,例如当用户面对正立状态的手机10时,手机10的主屏区域为右半部分,副屏区域为左半部分,而当用户面对倒立状态的手机10时,手机10的主屏区域为左半部分,副屏区域为右半部分等,具体不做限制。
以下以手机10的主屏区域作为右半部分,副屏区域作为左半部分的示例,即以全屏显示状态中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为主屏区域的显示内容(第二侧的显示内容),全屏显示状态中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为副屏区域的显示内容(第一侧的显示内容)的示例,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行解释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检测到外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变化,使得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执行冻屏流程。例如,图8A所示显示界面为冻屏流程中的显示界面,此时原始的桌面图层被隐藏,图8A显示为原始的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
进一步地,手机10在冻屏过程中,确定截图图层以及桌面图层的调整策略。例如,将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从900逐渐变化为0(第一基准值的实例),即将显示框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同时,将图层堆叠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恒定为0(第二基准值的实例),且设置显示框和图层堆叠框的横向宽度相等。如此,在显示框左侧横坐标向左平移以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过程中,可以带动图层堆叠框同步运动,即带动桌面图层以及隐藏的截图图层同步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确定调整策略后,执行解冻流程。如图8B所示,图8B所示显示界面为解冻流程中第一帧的显示画面,此时截图图层隐藏,显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手机10的显示界面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的左半部分。随后,根据冻屏流程中确定的调整策略,将显示框左侧横坐标从900逐渐变化为0,以通过图层堆叠框带动图8B所示的显示的桌面图层以及隐藏的截图图层向左平移,使得手机10的显示界面的右侧逐渐显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的右半部分,最后呈现为图8C所示显示界面。如此,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手机10的桌面图层逐渐向左平移且桌面图层的右半部分逐渐被显示的动画效果。
可以理解,图8A至图8C中壁纸图层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出壁纸图层逐渐向左平移以呈现出全屏显示状态的动画效果。
2、手机10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手机10全屏显示状态中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A至9C所示,图9A为手机10的半屏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900至1984,图层堆叠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084;图9C为手机10的全屏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984,图层堆叠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984。可以理解,图9A所示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图9C所示全屏显示状态中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检测到外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变化,使得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执行冻屏流程。例如,图9A所示显示界面为冻屏流程中的显示界面,此时原始的桌面图层被隐藏,图9A显示为原始的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
进一步地,手机10在冻屏过程中,确定截图图层以及桌面图层的调整策略。其中,由于新绘制的桌面图层在解冻流程第一帧的显示画面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如图9B和8B所示),为确保解冻流程中第一帧的显示画面与冻屏流程中的显示界面保持连贯性,故将逻辑屏100的原始坐标系整体向右移动得到第一目标坐标系(未在图中示出),以使得图9B所示的第一帧的显示画面的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位于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并将第一目标坐标系中的显示画面投影至原始坐标系中。同时,基于逻辑屏100原始坐标系的移动将图9A所示的截图图层同步移动至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随后,将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从900逐渐变化为0,即将显示框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并将图层堆叠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等于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以及设置显示框和图层堆叠框的横向宽度相等,以使得图层堆叠框在跟随显示框移动过程中可以将桌面图层和截图图层移动至逻辑屏100的原始坐标系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确定调整策略后,执行解冻流程。如图9B所示,图9B所示显示界面为解冻流程中第一帧的显示画面,此时截图图层隐藏,显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可以理解,由于调整策略中截图图层随逻辑屏100原始坐标系的移动同步移动,即图9B所示隐藏的截图图层位于新绘制的桌面图层的右半部分;并且,由于逻辑屏100原始坐标系整体向右移动,此时显示框位于新绘制的桌面图层的右半部分,即在图9B时,手机10的显示界面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的右半部分。随后,根据冻屏流程中确定的调整策略,将显示框左侧横坐标从900逐渐变化为0,以使得手机10的显示界面的左侧逐渐显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的左半部分,并通过图层堆叠框带动图9B所示的显示的桌面图层以及隐藏的截图图层向左平移以归位至逻辑屏100的原始坐标系中,最后呈现为图9C所示显示界面。如此,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手机10的桌面图层的左半部分逐渐被显示的动画效果。
可以理解,图9A至图9C中壁纸图层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出壁纸图层逐渐向左平移以呈现出全屏显示状态的动画效果。
以下通过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作为示例,对上述桌面图层和截图图层的调整进行解释说明。
1、手机10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手机10全屏显示状态中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A至图10C所示,图10A为手机10的全屏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第二原始值的实例)至1984,图层堆叠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984;图10C为手机10的半屏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900至1984,图层堆叠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084。可以理解,图10C所示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图10A所示全屏显示状态中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检测到外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变化,使得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执行冻屏流程。例如,图10A所示显示界面为冻屏流程中的显示界面,此时原始的桌面图层被隐藏,图10A显示为原始的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
进一步地,在冻屏过程中,确定截图图层以及桌面图层的调整策略。例如,将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从0逐渐变化为900(第三基准值的实例),即将显示框从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同时,将图层堆叠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恒定为0,且设置显示框和图层堆叠框的横向宽度相等。如此,在显示框左侧横坐标向右平移以从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过程中,可以带动图层堆叠框同步运动,即带动桌面图层以及隐藏的截图图层同步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确定调整策略后,执行解冻流程。如图10B所示,图10B所示显示界面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随后,根据冻屏流程中确定的调整策略,将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从0逐渐变化为900,通过图层堆叠框带动图10B所示的显示的桌面图层以及截图图层向右平移,并在平移过程中逐渐显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逐渐隐藏截图图层,以使手机10的显示界面中右侧逐渐隐藏截图图层的右半部分,最后呈现为图10C所示显示界面。如此,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出手机10的桌面图层逐渐向右平移且桌面图层的右半部分逐渐隐藏的动画效果。
可以理解,图10A至图10C中壁纸图层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出壁纸图层逐渐向右平移以呈现出半屏显示状态的动画效果。
2、手机10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手机10全屏显示状态中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A至图11C所示,图11A为手机10的全屏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984,图层堆叠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984;图11C为手机10的半屏显示状态,此时显示框的横坐标范围为900至1984,图层堆叠框的横坐标范围为0至1084。可以理解,图11C所示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图11A所示全屏显示状态中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检测到外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变化,使得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手机10执行冻屏流程。例如,图11A所示显示界面为冻屏流程中的显示界面,此时原始的桌面图层被隐藏,图11A显示为原始的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
进一步地,在冻屏过程中,确定截图图层以及桌面图层的调整策略。其中,由于新绘制的桌面图层在解冻流程第一帧的显示画面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如图10B和11B所示),为确保解冻流程中第一帧的显示画面与冻屏流程中的显示界面保持连贯性,故将逻辑屏100的原始坐标系整体向左移动得到第二目标坐标系(未在图中示出),以使得图11B所示的第一帧的显示画面的显示内容位于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右侧区域(目标区域的实例),并将第二目标坐标系中的显示画面投影至原始坐标系中。同时,基于逻辑屏100原始坐标系的移动将图11A所示的截图图层同步移动,以使得截图图层的右半部分的显示内容位于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右侧区域。随后,将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从0逐渐变化为900,即将显示框的从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并将图层堆叠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为900,以及设置显示框和图层堆叠框的横向宽度相等,以使得图层堆叠框在跟随显示框移动过程中可以将桌面图层和截图图层移动至逻辑屏100的原始坐标系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手机10确定调整策略后,执行解冻流程。如图11B所示,图11B所示显示界面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随后,根据冻屏流程中确定的调整策略,将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从0逐渐变化为900,并逐渐显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逐渐隐藏截图图层,以使手机10的显示界面的左侧逐渐隐藏截图图层的左半部分,最后呈现为图11C所示显示界面。如此,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桌面图层的左半部分逐渐被隐藏的动画效果。
可以理解,图11A至图11C中壁纸图层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出壁纸图层逐渐向右平移以呈现出半屏显示状态的动画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8A至11C所示,在手机10的解冻流程中,动效元素分解可分为图12所示的进场类型和退场类型。其中,进场类型用于表示从隐藏变化至显示,退场类型用于表示从显示变化至隐藏。例如,如图9A至9C所示,进场类型包括新绘制的桌面图层以及投影图层(即第一目标坐标系或第二目标坐标系投影至原始坐标系的图层),其中,新绘制的桌面图层的动画效果包括放缩、平移以及透明度渐视;投影图层的动画效果包括投影区域变化和投影边界调整;退场类型包括截图图层、壁纸图层以及其他图层,其中,截图图层的动画效果包括放缩、平移以及透明度渐出,壁纸图层的动画效果包括放缩和平移,其他图层的动画效果包括状态栏、导航栏、画中画(picture-in-picture,PiP)以及悬浮窗等,且其他图层在解冻流程中均呈隐藏状态。
图13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流程图。如图13所示,通过手机10中的桌面管理单元(launcher)、动画管理单元(animation)以及动画执行单元(animationlf)可以分别实施冻屏流程和解冻流程的各步骤。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当手机10检测到外折叠屏的折叠角度产生变化以使手机10的显示状态变化时,执行冻屏流程。冻屏流程中,在T0时刻先通过桌面管理单元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其次在T1时刻通过动画管理单元创建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显示对应的截图图层并隐藏桌面图层,同时基于角度变化信息确定截图图层、桌面图层以及壁纸图层的调整策略。随后,在T2时刻通过桌面管理单元完成桌面图层的新绘制时,执行解冻流程。解冻流程中,在T2时刻通过动画执行单元同步获取T1时刻的调整策略,基于调整策略搬移桌面图层、壁纸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至对应位置,以呈现出解冻流程中对应解冻动画的第一帧的显示画面;随后动画执行单元基于调整策略相应移动桌面图层、壁纸图层以及壁纸图层,以呈现出解冻流程中对应解冻动画的每一帧的显示画面。最后,在T3时刻通过动画管理单元显示T1时刻被隐藏的桌面图层以及释放T0时刻被拦截的移动程序,以使得手机10当前显示界面与手机10当前显示状态所对应的界面匹配。
图14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另一种流程图。如图14所示,手机10检测外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变化以使手机10的显示状态变化时,手机10的显示界面的显示信息变更但不生效。例如,手机10在显示状态变化时,应重新对桌面图层进行绘制以显示新绘制的桌面图层,以及应对壁纸图层进行平移以显示平移后的壁纸图层。在显示变更后,手机10获取更新配置,以执行冻屏流程。在冻屏流程中,手机10根据更新配置的配置信息对原始的桌面图层创建截屏以显示截图图层并隐藏原始的桌面图层。同时,手机10从更新配置中获取桌面图层配置以进行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重绘。待绘制完成后,执行解冻流程。在解冻流程中,手机10基于冻屏流程中确定的调整策略,对新绘制的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呈现对应动画效果(图12),以实施解冻动画播放,使得变更的显示信息生效。
图15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显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以理解,图15所示流程的各步骤执行主体均为手机10。为了简化描述,以下在介绍图15所示流程各步骤时将不再重复描述各步骤的执行主体。如图15所示,该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S101:检测到折叠角度变化以使手机的显示状态产生变化时,执行冻屏流程,以将手机的显示界面停留在产生变化前的显示状态所对应的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检测到外折叠屏的折叠角度变化以使手机10的显示状态产生变化时,例如外折叠屏的折叠角度从180至150度变化为149度至60度时,手机10的显示状态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手机10执行冻屏流程。在冻屏流程中,手机10拦截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对桌面图层进行截屏以显示对应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并隐藏桌面图层。如此,在冻屏流程中可以将手机10的显示界面停留在手机10显示状态变化前所对应的界面。
S102:在冻屏流程中确定对应手机中各个显示图层的调整策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基于折叠角度变化的角度变化信息,确定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的调整策略。例如,如图8A至8C所示,当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且手机10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手机10全屏显示状态中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时,桌面图层以及截图图层的调整策略包括:将显示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从900逐渐变化为0,以将显示框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同时,将图层堆叠框的左侧横坐标设置恒定为0,且设置显示框和图层堆叠框的横向宽度相等。如此,在显示框左侧横坐标向左平移以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过程中,可以带动图层堆叠框同步运动,即带动桌面图层以及隐藏的截图图层同步运动等,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关于桌面图层和截图图层的调整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壁纸图层的调整策略基于手机10的显示状态确定,例如,当手机10从半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全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向左平移以呈现全屏显示;或例如,当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壁纸图层向右平移以呈现半屏显示等,具体不做限制。
S103:执行解冻流程,基于调整策略对手机中各个显示图层进行调整,以将手机的显示界面调整为与变化后的显示状态所对应的界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手机10确定调整策略过程中,手机10通过UI框架基于手机10的显示状态变化对桌面图层所承载的图标集合进行重绘。例如,当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且手机10半屏显示状态的显示内容为手机10全屏显示状态中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时,原始的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可以是图5所示的显示内容,新绘制的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可以是图6A所示的图5左半部分的显示内容。
可以理解,结合图5和图6A所示,图5所示显示内容所对应的图标集合包括图6A所示显示内容所对应的图标集合,即原始的桌面图层所承载的图标集合包括新绘制的桌面图层所承载的图标集合。相应地,当手机10从全屏显示状态变化为半屏显示状态时,新绘制的桌面图层所承载的图标集合包括原始的桌面图层所承载的图标集合。
进一步地,在手机10确定调整策略且手机10完成桌面图层的新绘制时,执行解冻流程。在解冻流程中,基于冻屏流程中确定的调整策略对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进行调整,以使得调整后的桌面图层、截图图层以及壁纸图层与手机10变化后的显示状态所对应的显示界面匹配。例如,如图8A至8C所示,从用户视觉可以呈现出手机的桌面图层和壁纸图层逐渐向左平移且桌面图层的右半部分逐渐被显示以最后呈现出全屏显示的动画效果。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关于桌面图层和截图图层的调整的描述,在此不做赘述。
可以理解,在冻屏流程中手机10通过对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的拦截,可以避免壁纸图层产生平移而导致的漏屏、黑屏以及显示不完整的现象。并且,手机10通过对原始的桌面图层进行截图显示截图图层而隐藏原始的桌面图层,不仅可以避免冻屏过程中手机10的显示界面出现图标重影现象,且从用户视觉角度出发,手机10在冻屏前以及冻屏过程中手机10的壁纸图层以及桌面图层均无变化,确保壁纸图层和桌面图层变化同步性,提高用户视觉体验。
图16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手机1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可以理解,本申请的实施例所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1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如图16所示,手机1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折叠屏开合检测)、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执行前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对应的指令。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 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上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提高处理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 input/output,GPIO)接口、SIM接口、和/或USB接口等。
USB接口1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1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手机10充电,也可以用于手机10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也可以用于连接耳机,通过耳机播放音频。该接口还可以用于连接其他电子设备,例如AR设备等。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手机1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在一些有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USB接口130接收有线充电器的充电输入。在一些无线充电的实施例中,充电管理模块140可以通过手机10的无线充电线圈接收无线充电输入。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手机10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 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电源管理模块141还可以用于监测电池容量,电池循环次数,电池健康状态(漏电,阻抗)等参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也可以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管理模块141和充电管理模块140也可以设置于同一个器件中。
手机1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手机1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手机10上的包括2G/3G/4G/5G/6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被设置于处理器110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移动通信模块150的至少部分功能模块可以与处理器110的至少部分模块被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是独立的器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10,与移动通信模块150或其他功能模块设置在同一个器件中。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手机1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是集成至少一个通信处理模块的一个或多个器件。无线通信模块160经由天线2接收电磁波,将电磁波信号调频以及滤波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到处理器110。无线通信模块160还可以从处理器110接收待发送的信号,对其进行调频,放大,经天线2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手机1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该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5G以及后续演进标准、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其中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手机1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手机1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ISP用于处理摄像头193反馈的数据。例如,在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该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ISP还可以对图像的噪点,亮度,肤色进行算法优化。ISP还可以对拍摄场景的曝光,色温等参数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ISP可以设置在摄像头193中。
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物体通过镜头生成光学图像投射到感光元件。感光元件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光电晶体管。感光元件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将电信号传递给ISP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ISP将数字图像信号输出到DSP加工处理。DSP将数字图像信号转换成标准的RGB,YUV等格式的图像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手机1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手机1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手机1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结构,例如借鉴人脑神经元之间传递模式,对输入信息快速处理,还可以不断的自学习。通过NPU可以实现手机1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手机1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该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手机1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通用闪存存储器(universal flash storage,UFS)等。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和/或存储在设置于处理器中的存储器的指令,执行手机1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临时存储前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指令。
手机1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195,或从SIM卡接口195拔出,实现和手机10的接触和分离。手机1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1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同一个SIM卡接口195可以同时插入多张卡。该多张卡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不同类型的SIM卡。SIM卡接口195也可以兼容外部存储卡。手机10通过SIM卡和网络交互,实现通话以及数据通信等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机1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手机10中,不能和手机10分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中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中的方法。
在附图中,可以以特定布置和/或顺序示出一些结构或方法特征。然而,应该理解,可能不需要这样的特定布置和/或排序。而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这些特征可以以不同于说明性附图中所示的方式和/或顺序来布置。另外,在特定图中包括结构或方法特征并不意味着暗示在所有实施例中都需要这样的特征,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不包括这些特征或者可以与其他特征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各设备实施例中提到的各单元/模块都是逻辑单元/模块,在物理上,一个逻辑单元/模块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模块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模块的组合实现,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本身的物理实现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逻辑单元/模块所实现的功能的组合才是解决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的关键。此外,为了突出本申请的创新部分,本申请上述各设备实施例并没有将与解决本申请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模块引入,这并不表明上述设备实施例并不存在其它的单元/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的示例和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虽然通过参照本申请的某些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申请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第一折叠角度的外折叠屏,所述外折叠屏显示有:与所述第一折叠角度对应的第一显示状态的壁纸图层和桌面图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检测到所述外折叠屏从所述第一折叠角度变化为第二折叠角度;
响应于所述第二折叠角度,执行冻屏流程,以拦截所述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并对所述桌面图层进行截屏并显示对应所述桌面图层的截图图层,隐藏所述桌面图层,以使得所述第二折叠角度的所述外折叠屏显示有对应所述第一显示状态的壁纸图层和所述第一显示状态的桌面图层所对应的截图图层;
基于所述从所述第一折叠角度变化为第二折叠角度的角度变化信息,确定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的调整策略;
执行解冻流程,以基于所述调整策略对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进行调整,以使得所述第二折叠角度的所述外折叠屏变化显示为:与所述第二折叠角度对应的第二显示状态的壁纸图层和桌面图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调整策略对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
所述外折叠屏包括逻辑屏,所述逻辑屏包括用于呈现显示区域的显示框,以及用于承载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的图层堆叠框,其中,所述逻辑屏作为所述显示框的参考坐标系,所述显示框作为所述图层堆叠框的参考坐标系;
基于所述显示框以及所述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显示框以及所述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
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包括第一侧的内容和第二侧的内容,且所述半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一侧的显示内容;
将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从第一原始值逐渐变化为第一基准值,以使所述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
将所述图层堆叠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设置为第二基准值,并将所述图层堆叠框与所述显示框的宽度设置相等,以使所述图层堆叠框跟随所述显示框同步变化从所述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
隐藏所述截图图层,显示所述桌面图层,并基于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的变化带动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向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平移,以逐渐显示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二侧的显示内容,以及所述全屏显示状态对应的壁纸图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显示框以及所述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
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包括第一侧的内容和第二侧的内容,且所述半屏显示状态中的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二侧的显示内容;
将所述逻辑屏的原始坐标系沿靠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平移得到第一目标坐标系,以使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二侧的显示内容位于所述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
移动对应所述半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截图图层,以使所述截图图层位于所述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
将所述第一目标坐标系投影至所述原始坐标系中;
将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从第一原始值逐渐变化为第一基准值,以使所述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从半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全屏显示;
将所述图层堆叠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设置与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相同,并将所述图层堆叠框与所述显示框的宽度设置相等,以使所述图层堆叠框跟随所述显示框同步变化将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沿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平移至所述原始坐标系中;
隐藏所述截图图层,显示所述桌面图层,基于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的变化,以逐渐显示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一侧的显示内容以及所述全屏显示状态所对应的壁纸图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显示框以及所述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
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包括第一侧的内容和第二侧的内容,且所述半屏显示状态中的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一侧的显示内容;
将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从第二原始值逐渐变化为第三基准值,以使所述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从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
将所述图层堆叠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设置为第二基准值,并将所述图层堆叠框与所述显示框的宽度设置相等,以使所述图层堆叠框跟随所述显示框同步变化从所述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
逐渐隐藏所述截图图层,逐渐显示所述桌面图层,并基于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的变化带动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沿靠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平移,以逐渐隐藏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二侧的显示内容并显示所述半屏显示状态所对应的壁纸图层。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显示框以及所述图层堆叠框的坐标调整,对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进行调整,包括:
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包括第一侧的内容和第二侧的内容,且所述半屏显示状态中的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为: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二侧的显示内容;
将所述逻辑屏的原始坐标系沿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方向平移得到第二目标坐标系,以使所述半屏显示状态中的所述桌面图层的显示内容位于所述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的目标区域;
移动对应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截图图层,以使所述截图图层中的所述第二侧的显示内容位于所述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中的目标区域;
将所述第二目标坐标系投影至所述原始坐标系中;
将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从第二原始值逐渐变化为第三基准值,以使所述显示框的显示区域从全屏显示逐渐变化为半屏显示;
将所述图层堆叠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设置为第三基准值,并将所述图层堆叠框与所述显示框的宽度设置相等,以使所述图层堆叠框跟随所述显示框同步变化将所述桌面图层、所述截图图层以及所述壁纸图层沿靠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平移至所述原始坐标系中;
逐渐隐藏所述截图图层,逐渐显示所述桌面图层,基于所述显示框靠近所述第一侧的横坐标的变化,以逐渐隐藏所述全屏显示状态中所述桌面图层的所述第一侧的显示内容并显示所述半屏显示状态所对应的壁纸图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解冻流程,包括:
释放所述拦截所述壁纸图层的移动程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状态的桌面图层承载有第一图标集合,所述第二显示状态的桌面图层承载有第二图标集合;
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二图标集合包括所述第一图标集合;或,
对应于所述第一显示状态为全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二显示状态为半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一图标集合包括所述第二图标集合。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在电子设备上执行时使所述电子设备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由电子设备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
以及处理器,是所述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之一,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37431.8A CN116915897B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37431.8A CN116915897B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15897A CN116915897A (zh) | 2023-10-20 |
CN116915897B true CN116915897B (zh) | 2024-03-08 |
Family
ID=88365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137431.8A Active CN116915897B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15897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766048A (zh) * | 2018-12-29 | 2019-05-1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屏的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
WO2020061783A1 (zh) * | 2018-09-25 | 2020-04-02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可弯折电子设备及其界面适配方法 |
CN114820318A (zh) * | 2022-04-28 | 2022-07-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壁纸的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2227984A1 (zh) * | 2021-04-30 | 2022-11-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5543159A (zh) * | 2022-01-05 | 2022-12-30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壁纸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CN116263652A (zh) * | 2021-12-13 | 2023-06-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壁纸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6302259A (zh) * | 2023-02-23 | 2023-06-23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
-
2023
- 2023-09-05 CN CN202311137431.8A patent/CN11691589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61783A1 (zh) * | 2018-09-25 | 2020-04-02 |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 可弯折电子设备及其界面适配方法 |
CN109766048A (zh) * | 2018-12-29 | 2019-05-1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屏的显示方法及移动终端 |
WO2022227984A1 (zh) * | 2021-04-30 | 2022-11-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6263652A (zh) * | 2021-12-13 | 2023-06-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壁纸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15543159A (zh) * | 2022-01-05 | 2022-12-30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壁纸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CN114820318A (zh) * | 2022-04-28 | 2022-07-2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壁纸的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
CN116302259A (zh) * | 2023-02-23 | 2023-06-23 | 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方法、智能终端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15897A (zh) | 2023-10-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679537B (zh) | 一种拍摄方法及终端 | |
WO2021052279A1 (zh) | 一种折叠屏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
WO2021036771A1 (zh) | 具有可折叠屏幕的电子设备及显示方法 | |
US20220319077A1 (en) | Image-text fu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115769B (zh) | 一种显示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9829864B (zh) | 图像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WO2021208723A1 (zh) | 全屏显示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EP4421626A1 (en) | Display method for foldable screen and related apparatus | |
CN114089932B (zh) | 多屏显示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20230350631A1 (en) | Projection display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114756184B (zh) | 协同显示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WO2020233593A1 (zh) | 一种前景元素的显示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1930787A (zh) | 同步方法及装置 | |
CN115631250B (zh) | 图像处理方法与电子设备 | |
CN118276805A (zh) | 应用界面显示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459832A (zh) | 一种摄像头的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363678A (zh) | 一种投屏方法及设备 | |
CN116915897B (zh) | 显示方法、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5460318B (zh) | 显示方法及相关装置 | |
JP7444527B2 (ja) | インタフェース表示方法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 |
CN116540908A (zh) | 一种应用布局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4640743B (zh) | 一种界面动效的显示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EP4280055A1 (en) | Image display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16719569B (zh) | 启动应用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7135259B (zh) | 摄像头的切换方法、电子设备、芯片系统及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