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911630A - 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911630A CN116911630A CN202310824627.8A CN202310824627A CN116911630A CN 116911630 A CN116911630 A CN 116911630A CN 202310824627 A CN202310824627 A CN 202310824627A CN 116911630 A CN116911630 A CN 1169116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nd
- low
- utility
- target
- identifi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58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966 trim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1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G06Q10/06375—Prediction of business process outcome or impact based on a proposed chang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16—Real estate
- G06Q50/165—Land develop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涉及用地识别技术领域,技术问题为识别低效用地的准确性不高。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进行判断,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本申请具有参考较多维度识别低效用地,提升识别低效用地的准确性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用地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高效利用土地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建设用地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是盘活城市保有的低效用地的重要途径。其中,低效用地为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的存量建设用地。因此需要对建设用地中的低效用地进行科学智能的识别,为后续低效用地的再开发,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CN112419124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低效工业用地的快速识别方法,装置和及其存储介质,通过对企业的用水信息进行分析计算,以反映工业用地斑块的生产获取程度,以实现对低效工业用地的识别。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仅通过单一维度去判断识别低效用地,参考的维度较少,使得识别低效用地的准确性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识别低效用地的准确性,本申请提供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具体包括:
获取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所述土地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用地效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
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所述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所述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所述环境信息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判断所述能耗信息是否符合能耗标准以及判断所述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所述判断维度包括所述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
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所述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所述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所述判断维度包括所述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
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获取到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后,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时,从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和科创信息是否符合对应标准,判断过程中一旦存在判断维度不符合标准,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所有判断维度均符合标准后,最后通过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对利用效率进行判断,如果不符合要求,说明待识别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较低,利用效率较差,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当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时,仅依次从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两个判断维度判断是否符合对应的标准,不符合即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两个判断维度均符合标准,进行利用效率的判断,如果利用效率不符合对应的标准,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实现从多个维度识别低效用地,提升识别低效用地的准确性。
可选的,所述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时,获取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
计算所述所属区域中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与所述所属区域中所有建设用地的数量比值,在所述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若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不小于年限阈值,则将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在所述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若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小于年限阈值,则获取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的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产业类型的第二政策补贴强度;
基于所述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所述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确定是否将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说明所属区域存在较多的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较低,进而说明此所属区域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接着所属区域中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创立年限不小于年限阈值,说明创立较长时间但依旧集约程度较低,需要添加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列为后续再开发的对象;如果创立年限小于年限阈值,说明集约程度较低是由于企业处于创立初期,那么进一步地根据此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能匹配到的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第二政策补贴强度,判断对应的企业能否正向发展,进而再确定是够将此第二低效用地列为再开发对象,从而使得较为合理地从第二低效用地中确定再开发对象。
可选的,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所述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确定是否将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数量比值确定第一系数,并获取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企业资质信息,根据所述企业资质信息确定第二系数,所述企业资质信息为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小巨人企业资质和其他资质中的一种;
对所述第一系数与所述第一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所述第二系数与所述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求和,得到最终政策补贴强度;
若所述最终政策补贴强度未超过预设补贴强度,则将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由于数量比值越大,所属区域中的第二低效用地占比越大,所属区域的整体发展较为落后,补贴政策也会更多倾向,因此数量比值会影响所属区域的第一政策补贴强度,根据数量比值确定第一系数,利用第一系数对第一政策补贴强度修正较为合理准确。另外,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资质信息不同,相应的补贴政策也会不同,因此根据企业资质信息确定第二系数能较为准确地对第二政策补贴强度进行修正。从而使得到的最终政策补贴强度更为准确。最后最终政策补贴强度如果没超过预设补贴强度,说明政策补贴对此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支持力度较小,因此将其列为后续再开发的对象,从而起到合理确定后续再开发对象的作用。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的第一低效用地添加至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确定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和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所述判断维度的数量越多,所述再开发优先级越小;
根据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生成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并按照所述再开发优先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所述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中对应的低效用地进行颜色标记,所述再开发优先级越大,对应的低效用地标记的颜色越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判断维度的数量,对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优先级的确定,接着生成再开发土地列表中低效用地对应的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最后按照再开发优先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对低效用地进行颜色标记,再开发优先级越大,越先进行颜色标记,并且标记的颜色越深,从而将低效用地更好地可视化展示,方便人员快速查找到再开发优先级偏大的低效用地,进行优先开发决策。
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和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之后,还包括:
筛选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中再开发优先级相同,并且位置相邻的目标第一低效用地;
若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未超过数量阈值,则根据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并根据所述优先级增加量对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
若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超过数量阈值,则根据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相邻的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二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
根据所述优先级增加量对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得到目标优先级,并将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所述目标优先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果第一数量未超过数量阈值,说明再开发优先级相同、互相相邻的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数量较少,那么按照第一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根据优先级增加量提升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如果超过数量阈值,说明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数量较多,那么此时如果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相邻有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即相邻有集约程度较低的低效用地,说明目标第一低效用地和目标第二低效用地整体可进行整体规划,整体的再开发优先级均可进行提升,那么根据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共同确定优先级增加量,根据优先级增加量将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目标优先级,同时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也一并调整为目标优先级,从而实现对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合理确定,更好进行后续再开发决策。
可选的,所述将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所述目标优先级之后,还包括:
筛选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中位置相邻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若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不存在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则保持所述目标优先级不变;
若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存在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则根据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三数量,调整所述目标优先级,并将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的剩余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调整后的所述目标优先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果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不存在目标第二低效用地,说明目标第二低效用地与其他第二低效用地并不相邻,那么无需进行对目标优先级进行调整;如果第二低效用地集合存在目标第二低效用地,说明目标第二低效用地与其他第二低效用地相邻,那么需要根据第三数量,即彼此相邻的数量,重新调整目标优先级,并且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的剩余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也均调整为目标优先级,从而较为准确地确定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
可选的,所述确定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和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之后,还包括:
确定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和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不同的目标所属区域;
计算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中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之和,并根据各所述数量之和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得到第一集合;
选取所述第一集合中数量之和大于预设数量的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第二集合,将所述第一集合剩余的目标所属区域确定为第三集合,并计算所述第二集合中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的第一低效用地与对应的数量之和的目标比值;
按照各所述目标比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所述第二集合中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并和所述第三集合组合为第四集合,所述第二集合在所述第三集合之前;
根据所述第四集合中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从前到后的顺序,确定每个所述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修正系数,并对每个所述目标所属区域中的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均乘以对应的修正系数,得到修正优先级,将各所述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对应的修正优先级,目标所属区域越靠前,对应的修正系数越大,且修正系数大于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之和越大,说明对应的目标所属区域中低效用地较多,再开发的顺序也靠前,接着确定第二集合,第二集合中各个目标所属区域的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总数较多,然后根据第一低效用地的数量占比从大到小的顺序,对第二集合中的各个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并将第三集合排在最后,得到第四集合,从而确定所有目标所属区域的再开发顺序。最后根据每个目标所属区域的再开发顺序,确定对应目标所属区域中的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从而使得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较为合理。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系统,具体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所述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所述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所述环境信息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判断所述能耗信息是否符合能耗标准以及判断所述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
第一识别模块,用于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所述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所述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
第二识别模块,用于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信息获取模块获取到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后,如果是工业用地,由第一判断模块从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科创信息多个判断维度判断是否符合对应的标准,再由第一识别模块根据判断结果识别是否为低效用地;如果是非工业用地,由第二判断模块从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两个判断维度判断是否符合对应的标准,最后第二识别模块根据判断结果识别是否为低效用地。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获取到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后,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时,从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和科创信息是否符合对应标准,判断过程中一旦存在判断维度不符合标准,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所有判断维度均符合标准后,最后通过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对利用效率进行判断,如果不符合要求,说明待识别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较低,利用效率较差,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当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时,仅依次从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两个判断维度判断是否符合对应的标准,不符合即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两个判断维度均符合标准,进行利用效率的判断,如果利用效率不符合对应的标准,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实现从多个维度识别低效用地,提升识别低效用地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的多端交互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识别低效用地的逐级判断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中定性认定和定量评价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识别低效用地的逐级判断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最终政策补贴强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1、信息获取模块;12、第一判断模块;13、第一识别模块;14、第二判断模块;15、第二识别模块;16、开发确定模块;17、开发排序模块。
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示性的”、“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性的”、“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性的”、“例如”或者“举例来说”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实现,也可运行于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装置上。该计算机程序可集成在应用中,也可作为独立的工具类应用运行,具体包括:
S101:获取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土地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用地效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
具体的,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需要进行低效用地识别的建设土地,城市建设用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的土地,主要包括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教育用地以及其它用地。城市建设用地集合由多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组成,并且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均是通过arcgis工具对城市所有建设用地对应的遥感图像进行土地斑块分类而区分开来,其中,遥感图像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等平台获取。土地利用状态主要指待识别建设用地是否处于利用状态,可以通过QGIS工具对待识别建设用地对应的遥感图像进行建筑物轮廓提取,从而确定土地利用状态,如果没有提取到任何建筑物轮廓,则为未利用状态,反之则为利用状态。
土地用途指待识别建设用地实际的功能或用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要通过待识别建设用地的遥感图像中建筑物轮廓图形来进行表征。环境信息指的是待识别建设用地对应的空气质量指数,可以通过,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污染物含量。土地利用强度的衡量指标为容积率,容积率为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来描述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可以通过arcgis工具获取。在其他实施例中,土地利用强度的衡量指标也可以为建筑密度,建筑密度为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占用地面积的比例,指的是建筑的覆盖率,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同样可以通过arcgis工具获取。土地用地效益,又称土地利用效益,是影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用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的经济效益来衡量,通过产出的经济效益除以土地面积可以得到。或者,可以用单位用地面积的投资强度来衡量,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投资额除以土地面积得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用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与土地产出的经济效益的比值来衡量。
需要说明的是,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时,获取的土地信息中还包括待识别建设用地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为待识别建设用地在建的工厂企业。能耗信息为目标企业正常运行所消耗的水、电、气,通过对目标企业的水、电、气进行远程抄表来获取。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为年均研发费用和年均专利数量,获取方式下文有所论述。
另外,如图2所示,获取到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后,统一地存储到建设用地信息数据库中,需要通过本申请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进行低效用地识别时,逐一从建设用地信息数据库调取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以根据土地信息对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进行低效用地的识别。
S102: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环境信息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判断能耗信息是否符合能耗标准以及判断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判断维度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
在一个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判断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具体包括:获取待识别建设用地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资质信息,资质信息为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小巨人企业资质和其他资质中的一种;
根据资质信息确定对应的科创标准值,小巨人企业资质对应的科创标准值最高,其他资质对应的科创标准值最低,并且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对应的科创标准值高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科创标准值;
对年均研发费用和年均专利数量加权求和,得到科创水平值;
若科创水平值低于科创标准值,则确定目标企业符合科创标准。
具体的,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确定后,通过查询城市的地籍数据库,如果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判断维度为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根据判断维度判断待识别建设用地多个维度上是否符合对应的非低效用地的标准,并且是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进行依次判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判断维度的优先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合理可行的顺序。
根据此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如果不为利用状态,说明此待识别建设用地还未开发或建设。判断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用途标准为待识别建设用地的规划图形,如果待识别建设用地的遥感影像中建筑物轮廓图形与规划图形不一致,说明土地用途不符合用途标准。判断环境信息,即空气质量指数是否符合环保标准,环保标准为空气质量指数阈值,如果空气质量指数超过空气质量指数阈值,说明此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污染程度较高,环境信息不符合环保标准。判断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是否符合能耗标准,即判断此待识别建设用地上的目标企业的水电气消耗总量是否超过水电气消耗量阈值,如果超过,说明目标企业为高能耗,能耗信息不符合能耗标准。
最后判断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进一步地,通过企业信息工具查询目标企业的资质信息、历年专利数量,进而得到目标企业的年均专利数量,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到目标企业历年发布的财报信息,从财报信息提取研发费用,进而确定年均研发费用。接着从科创标准值匹配表中匹配目标企业的资质信息对应的科创标准值,科创标准值匹配表包括不同资质信息以及对应的科创标准值。最后对年均专利数量和年均研发费用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目标企业的科创水平值,如果科创水平值低于科创标准值,说明目标企业的科创水平较弱,即,科创信息不符合科创标准。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年均专利数量和年均研发费用进行加权求和时,可以根据目标企业的资质信息较为合理的确定年均专利数量和年均研发费用的权重,例如,资质较低企业实力有限,年均研发费用的权重相应地设置偏低,年均专利数量的权重相应地设置偏高。资质较高企业实力较为雄厚,年均研发费用的权重相应地设置偏高,年均专利数量的权重相应地设置偏低。资质高低顺序依次为:小巨人企业资质、专精特新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以及其他资质。
S103: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具体的,如图3所示,按照判断维度优先级高低顺序进行判断时,如果出现判断维度的判断结果为否,说明可能此待识别建设用地未开发利用,或土地用途不符合用地标准,或污染程度较高,或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较高、或目标企业的科创水平较低,生产工艺较为落后,那么停止判断维度的继续判断,直接定性分析确定此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无需再进一步定量分析待识别建设用地的集约程度;如果判断结果为是则继续进行下一个判断维度的判断。
如果最终所有判断维度对应的判断结果均为是,说明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科创信息均符合要求,但是并不能表明此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高效用地,还需将其对应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对比,如果均高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将待识别建设用地确定为高效用地;如果不高于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说明此待识别建设用地集约程度不够,进而说明对其的利用效率较低,那么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均为低效用地。综上所述,如图4所示,对于低效用地识别过程涉及到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能耗信息以及科创信息的定性认定过程,同时还涉及到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的定量评价,最终通过定性认定和定量评价分别识别低效用地,较为地合理科学。
S104: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维度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
具体的,如果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此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判断维度只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不同于工业用地,无需进行环境信息、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的判断维度的判断。详细判断过程可参见步骤S102,在此不再赘述。
S105: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对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两个判断维度进行判断时,例如,进行第一个判断维度的判断,判断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如果判断结果为否,说明此待识别建设用地未开发利用,那么停止判断,即,不再进行第二个判断维度(土地用途)的判断,直接将此待识别建设用地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如果第一个判断维度的判断结果为是,则继续进行第二个判断维度的判断,第二个判断维度的判断结果为否,说明此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用途不符合用地标准,即布局较为不适宜,再次停止判断,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
在当两个判断维度的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则最后判断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是否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如果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说明待识别建设用地的集约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那么将此待识别建设用地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具体判断过程可参见步骤S103,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另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可依赖于计算机程序实现,也可运行于基于冯诺依曼体系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装置上。该计算机程序可集成在应用中,也可作为独立的工具类应用运行,具体包括:
S201:获取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土地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用地效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
S202: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环境信息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判断能耗信息是否符合能耗标准以及判断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判断维度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
S203: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S101-S103,在此不再赘述。
S204: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时,获取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
具体的,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并且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后,根据此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地址信息,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所属区域可以是待识别建设用地所在区级管辖区域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区分多个待识别建设用地时,是将整个的城市建设用地的遥感图像导入arcgis工具处理实现得到,并且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对应的遥感图像是包含有经纬度信息,因此,可以通过经纬度信息导入到地图工具中得到此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地址信息,进而确定所属区域。
S205:计算所属区域中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与所属区域中所有建设用地的数量比值,在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若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不小于年限阈值,则将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具体的,所属区域确定后,统计所属区域中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即当前已经确定的、集约程度较低的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然后根据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所有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地址信息,统计所有待识别建设用地中在所属区域内的数量,即所属区域中所有建设用地的数量,接着计算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与所属区域中所有建设用地的数量比值,如果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其中,比值阈值为衡量所属区域中第二低效用地数量多少程度的临界值,说明此所属区域中存在较多的集约程度低的第二低效用地,进而说明此所属区域的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工具确定每个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如果创立年限不小于年限阈值,说明对应的企业创立的时间超长,进而进一步确定对应的企业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较低,那么将此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使得此再开发土地列表能辅助相关部门对城市中真正意义上的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的决策,以提高城市中各个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其中,年限阈值为衡量企业成立时长长短的临界值。
S206:在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若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小于年限阈值,则获取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的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产业类型的第二政策补贴强度。
具体的,在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与所属区域中所有建设用地的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如果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小于年限阈值,说明对应的企业创立不久,结合所属区域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的前提,直接将其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列为后续再开发对象较为不合理。那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与此所属区域相关的区域补贴政策的数量,根据区域补贴政策的数量从区域补贴强度匹配表中匹配对应的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同理查找此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企业的产业类型相关的产业补贴政策的数量,根据产业补贴政策的数量从产业补贴强度匹配表中匹配对应的第二政策补贴强度。从而方便后续根据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第二政策补贴强度进一步判断是否将此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列为再开发对象。
S207:基于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确定是否将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在一个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数量比值确定第一系数,并获取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企业资质信息,根据企业资质信息确定第二系数,企业资质信息为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小巨人企业资质和其他资质中的一种;
对第一系数与第一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第二系数与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求和,得到最终政策补贴强度;
若最终政策补贴强度未超过预设补贴强度,则将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具体的,如图7所示,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确定后,需要根据数量比值和企业资质信息对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第二政策补贴强度进行修正。数量比值越大,说明所属区域中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较多,即存在较多集约程度较低的企业,为支持发展,相关部门对此所属区域的政策补贴力度会增加,因此根据数量比值从第一系数匹配表中匹配对应的第一系数,第一系数大于1,数量比值越大,第一系数越大。
另外,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工具获取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企业资质信息,企业资质信息按照资质等级高低顺序依次为:小巨人企业资质、专精特新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以及其他资质。资质等级越高的企业,相关部门对其的政策补贴力度越高,第二系数越大,进而根据企业资质信息匹配对应的第二系数,第二系数大于1。
接着将第一系数乘以第一政策补贴强度,以实现基于所属区域的整体发展情况对第一政策补贴强度进行修正。将第二系数乘以第二政策补贴强度,以实现基于每个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企业资质信息,对第二政策补贴强度进行修正。最后对第一系数与第一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第二系数与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进行求和,得到与此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匹配的最终政策补贴强度。
如果最终政策补贴强度没有超过预设补贴强度,说明此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政策补贴水平较低,即使对应的企业创立年限较短,未来发展效率可能较低,集约程度依旧较低,那么将此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列为后续再开发利用的对象。
如果最终政策补贴强度超过预设补贴强度,说明此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政策补贴水平较高,进而说明此第二低效用地只是暂时集约程度较低,暂时无需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从而较为合理地从众多第二低效用地中确定后续再开发的对象。
S208: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维度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
S209: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具体的,可参考步骤S104-S105,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S209之后还包括:将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的第一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确定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第一低效用地和各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判断维度的数量越多,再开发优先级越小。
具体的,将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的建设用地添加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列为后续再开发的对象。因此再开发土地列表包括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中列为再开发的对象。接着对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个第一低效用地和各个第二低效用地进行再开发优先级确定,一种可行的确定方式为:实际进行判断的判断维度的数量越多,再开发优先级越小,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最低,且各个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相同。
例如,待识别建设用地A的进行第一个判断维度的判断时,若其土地利用状态不为利用状态,那么停止判断,直接确定A为第一低效用地,其实际进行判断的判断维度的数量为1个,那么A的再开发优先级最高,最优先进行再开发。
在另一个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确定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第一低效用地和各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之后,还包括:
筛选各第一低效用地中再开发优先级相同,并且位置相邻的目标第一低效用地;
若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未超过数量阈值,则根据第一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并根据优先级增加量对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
若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超过数量阈值,则根据第一数量和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相邻的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二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
根据优先级增加量对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得到目标优先级,并将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目标优先级。
具体的,筛选出各个第一低效用地中再开发优先级相同的第一低效用地,即,判断维度的数量相同的第一低效用地,例如,B和C两个第一低效用地,判断维度的数量均为2,说明B和C均为土地用途不符合用途标准,进而说明B和C的低效主导成因相同。接着根据开发优先级相同的第一低效用地的地址信息,判断开发优先级相同的第一低效用地中是否存在位置相邻的第一低效用地,如果存在位置相邻情况,那么筛选出来确定为目标第一低效用地,各个相邻的目标第一低效用地拥有着共同的低效主导成因,即此低效主导成因的土地范围增大,如果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未超过数量阈值,因此将各个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增加优先级增加量,其中,根据第一数量从预设的第一匹配表中匹配对应的优先级增加量,第一匹配表包括第一数量和对应的优先级增加量。
如果第一数量超过数量阈值,说明位置相邻的目标第一低效用地数量较多,在有集约程度较低的第二低效用地相邻时,可以考虑整体规划,再开发优先级需进一步提高。根据第一数量匹配初始优先级增加量,然后根据第二数量从预置的第二匹配表中匹配对应的调整系数,调整系数大于1,并且第二数量越大,调整系数越大。将初始优先级增加量乘以调整系数,得到最终的优先级增加量,最后将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加上优先级增加量,得到目标优先级,同时也将与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相邻的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目标优先级。
筛选各第二低效用地中位置相邻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若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不存在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则保持目标优先级不变;
若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存在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则根据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三数量,调整目标优先级,并将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的剩余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调整后的目标优先级。
具体的,按照筛选第一低效用地中位置相邻的目标第一低效用地同样的方式,筛选各个第二低效用地中位置相邻的第二低效用地,并组成多个第二低效用地集合,第二低效用地集合包括互相相邻的第二低效用地。如果多个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存在目标第二低效用地,说明此目标第二低效用地还与其他第二低效用地位置相邻,因此统计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三数量,接着根据第三数量对目标优先级进行调整,一种可行的调整方式为:从预置的第三匹配表中匹配第三数量对应的微调系数,微调系数大于1,并将目标优先级乘以微调系数。最后将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剩余的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也均调整为调整后的目标优先级。
在又一个可实现的实施方式中,确定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第一低效用地和各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之后,还包括:
确定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第一低效用地和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不同的目标所属区域;
计算各目标所属区域中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之和,并根据各数量之和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各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得到第一集合;
选取第一集合中数量之和大于预设数量的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第二集合,将第一集合剩余的目标所属区域确定为第三集合,并计算第二集合中各目标所属区域的第一低效用地与对应的数量之和的目标比值;
按照各目标比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对第二集合中各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并和第三集合组合为第四集合,第二集合在第三集合之前;
根据第四集合中各目标所属区域从前到后的顺序,确定每个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修正系数,并对每个目标所属区域中的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均乘以对应的修正系数,得到修正优先级,将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对应的修正优先级,目标所属区域越靠前,对应的修正系数越大,且修正系数大于1。
具体的,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第一低效用地和各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确定后,根据各个第一低效用地和各个第二低效用地的位置信息,确定存在低效用地的目标所属区域,其中,所属区域为城市的区级管辖区域,低效用地包括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接着通过目标所属区域的再开发顺序,对各个第一低效用地和各个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合理调整,详细如下:
按照所包含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之和从大到小的顺序,将对应的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得到第一集合,其中,数量之和越大,存在低效用地的越多,对应的目标所属区域的再开发顺序越靠前。从第一集合中筛选出低效用地存在数量较多的一批目标所属区域,组成第二集合,即,选取第一集合中数量之和大于预设数量的目标所属区域,第一集合中剩余的目标所属区域组成第三集合,第三集合中的目标所属区域存在较少的低效用地。接着对第二集合中的目标所属区域进行再开发顺序的重新排序,并将第三集合中的目标所属区域排列第二集合之后,得到第四集合。一种可行的重新排序方式为:计算第二集合中每个目标所属区域中第一低效用地与数量之和的目标比值,由于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本身就比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大,因此目标比值越大,第一低效用地在目标所属区域中占比越大,目标所属区域的再开发顺序越靠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计算目标所属区域中第一低效用地与此目标所属区域内土地总数的目标比值,目标比值越大,目标所属区域的再开发顺序越靠前。
最后根据第四集合中各个目标所属区域从前到后的顺序,确定每个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修正系数,一种可行的修正系数确定方式为:根据排序的序号从预置的第四匹配表中匹配序号对应的修正系数,排序越靠前,序号越小,修正系数越大,且修正系数大于1。最终将每个目标所属区域中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均乘以修正系数,得到修正优先级,将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均调整为对应的修正优先级。从而实现对再开发土地列表中所有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的合理调整。
根据再开发土地列表,生成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并按照再开发优先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中对应的低效用地进行颜色标记,再开发优先级越大,对应的低效用地标记的颜色越深。
具体的,再开发土地列表中各个第一低效用地和各个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后,一种可行的生成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的方式为:将城市建设用地的遥感图像导入至arcgis工具并根据土地斑块一一将城市建设用地区分开来,得到土地斑块分布图(对应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接着将土地斑块分布图中各个低效用地标注上对应的再开发优先级,最终得到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并且,为了方便人员较好地了解到所有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性,按照再开发优先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对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中对应的低效用地的区域进行颜色标记,并且再开发优先级越大,进行标注的颜色越深,从而使得人员更快速从多个地块中查找到再开发优先程度更高的低效用地。
本申请实施例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的实施原理为:获取到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后,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时,从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和科创信息是否符合对应标准,判断过程中一旦存在判断维度不符合标准,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所有判断维度均符合标准后,最后通过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对利用效率进行判断,如果不符合要求,说明待识别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较低,利用效率较差,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当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时,仅依次从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两个判断维度判断是否符合对应的标准,不符合即确定为第一低效用地,两个判断维度均符合标准,进行利用效率的判断,如果利用效率不符合对应的标准,确定为第二低效用地,实现从多个维度识别低效用地,提升识别低效用地的准确性。
下述为本申请系统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对于本申请系统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
请参见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应用于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系统可以通过软件、硬件或者两者的结合实现成为系统的全部或一部分。该系统包括信息获取模块11、第一判断模块12、第一识别模块13、第二判断模块14和第二识别模块15。
信息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
第一判断模块12,用于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环境信息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判断能耗信息是否符合能耗标准以及判断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
第一识别模块13,用于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第二判断模块14,用于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
第二识别模块15,用于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土地利用强度和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可选的,如图9所示,该系统还包括开发确定模块16,具体用于:
在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时,获取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
计算所属区域中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与所属区域中所有建设用地的数量比值,在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若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不小于年限阈值,则将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在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若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小于年限阈值,则获取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的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产业类型的第二政策补贴强度;
基于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确定是否将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可选的,开发确定模块16,具体还用于:
根据数量比值确定第一系数,并获取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企业资质信息,根据企业资质信息确定第二系数,企业资质信息为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小巨人企业资质和其他资质中的一种;
对第一系数与第一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第二系数与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求和,得到最终政策补贴强度;
若最终政策补贴强度未超过预设补贴强度,则将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可选的,该系统还包括开发排序模块17,具体用于:
将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的第一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确定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第一低效用地和各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判断维度的数量越多,再开发优先级越小;
根据再开发土地列表,生成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并按照再开发优先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中对应的低效用地进行颜色标记,再开发优先级越大,对应的低效用地标记的颜色越深。
可选的,开发排序模块17,具体还用于:
筛选各第一低效用地中再开发优先级相同,并且位置相邻的目标第一低效用地;
若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未超过数量阈值,则根据第一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并根据优先级增加量对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
若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超过数量阈值,则根据第一数量和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相邻的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二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
根据优先级增加量对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得到目标优先级,并将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目标优先级。
可选的,开发排序模块17,具体还用于:
筛选各第二低效用地中位置相邻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若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不存在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则保持目标优先级不变;
若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存在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则根据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三数量,调整目标优先级,并将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的剩余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调整后的目标优先级。
可选的,开发排序模块17,具体还用于:
确定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第一低效用地和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不同的目标所属区域;
计算各目标所属区域中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之和,并根据各数量之和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各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得到第一集合;
选取第一集合中数量之和大于预设数量的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第二集合,将第一集合剩余的目标所属区域确定为第三集合,并计算第二集合中各目标区域的第一低效用地与对应的数量之和的目标比值;
按照各目标比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对第二集合中各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并和第三集合组合为第四集合,第二集合在第三集合之前;
根据第四集合中各目标所属区域从前到后的顺序,确定每个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修正系数,并对每个目标所属区域中的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均乘以对应的修正系数,得到修正优先级,将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对应的修正优先级,目标所属区域越靠前,对应的修正系数越大,且修正系数大于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系统在执行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系统与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体现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并且,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
其中,计算机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介质中,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件形式等,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能够携带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元器件。
其中,通过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将上述实施例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并且,被加载并执行于处理器上,以方便上述方法的存储及应用。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电子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采用了上述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
其中,电子设备可以采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云端服务器等电子设备,并且,电子设备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以及存储器,例如,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以及总线等。
其中,处理器可以采用中央处理单元(CPU),当然,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也可以采用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采用微处理器或者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存储器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电子设备的硬盘或者内存,也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电子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C)、安全数字卡(SD)或者闪存卡(FC)等,并且,存储器还可以为电子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与外部存储设备的组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以及电子设备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存储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通过本电子设备,将上述实施例的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存储于电子设备的存储器中,并且,被加载并执行于电子设备的处理器上,方便使用。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不能以此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即但凡依本公开教导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公开涵盖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记载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所述土地信息包括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用地效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
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所述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所述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所述环境信息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判断所述能耗信息是否符合能耗标准以及判断所述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所述判断维度包括所述土地利用状态、土地用途、环境信息、对应的目标企业的能耗信息以及对应的目标企业的科创信息;
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所述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所述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所述判断维度包括所述土地利用状态和土地用途;
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时,获取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
计算所述所属区域中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与所述所属区域中所有建设用地的数量比值,在所述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若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不小于年限阈值,则将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在所述数量比值大于比值阈值的情况下,若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企业的创立年限小于年限阈值,则获取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的所属区域的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产业类型的第二政策补贴强度;
基于所述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所述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确定是否将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政策补贴强度和所述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确定是否将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再开发土地列表中,具体包括:
根据所述数量比值确定第一系数,并获取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的企业资质信息,根据所述企业资质信息确定第二系数,所述企业资质信息为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专精特新企业资质、小巨人企业资质和其他资质中的一种;
对所述第一系数与所述第一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所述第二系数与所述第二政策补贴强度的乘积求和,得到最终政策补贴强度;
若所述最终政策补贴强度未超过预设补贴强度,则将所述已识别的第二低效用地添加至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的第一低效用地添加至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确定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和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所述判断维度的数量越多,所述再开发优先级越小;
根据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生成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并按照所述再开发优先级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将所述低效用地动态分布图中对应的低效用地进行颜色标记,所述再开发优先级越大,对应的低效用地标记的颜色越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和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之后,还包括:
筛选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中再开发优先级相同,并且位置相邻的目标第一低效用地;
若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未超过数量阈值,则根据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并根据所述优先级增加量对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
若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第一数量超过数量阈值,则根据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相邻的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二数量确定优先级增加量;
根据所述优先级增加量对所述目标第一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进行调整,得到目标优先级,并将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所述目标优先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所述目标优先级之后,还包括:
筛选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中位置相邻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若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不存在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则保持所述目标优先级不变;
若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存在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则根据所述目标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第二低效用地的第三数量,调整所述目标优先级,并将对应的第二低效用地集合中的剩余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调整后的所述目标优先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和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之后,还包括:
确定所述再开发土地列表中的各所述第一低效用地和各所述第二低效用地对应的不同的目标所属区域;
计算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中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数量之和,并根据各所述数量之和从大到小的顺序,对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得到第一集合;
选取所述第一集合中数量之和大于预设数量的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第二集合,将所述第一集合剩余的目标所属区域确定为第三集合,并计算所述第二集合中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的第一低效用地与对应的数量之和的目标比值;
按照各所述目标比值从大到小的顺序,对所述第二集合中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进行排序,并和所述第三集合组合为第四集合,所述第二集合在所述第三集合之前;
根据所述第四集合中各所述目标所属区域从前到后的顺序,确定每个所述目标所属区域对应的修正系数,并对每个所述目标所属区域中的第一低效用地和第二低效用地的再开发优先级均乘以对应的修正系数,得到修正优先级,将各所述再开发优先级调整为对应的修正优先级,目标所属区域越靠前,对应的修正系数越大,且修正系数大于1。
8.一种低效用地智能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11),用于获取城市建设用地集合中每个待识别建设用地的土地信息;
第一判断模块(12),用于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所述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所述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判断所述环境信息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判断所述能耗信息是否符合能耗标准以及判断所述科创信息是否符合科创标准;
第一识别模块(13),用于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第二判断模块(14),用于在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非工业用地的情况下,按照判断维度的优先级高低顺序依次判断所述土地利用状态是否为利用状态、判断所述土地用途是否符合用途标准;
第二识别模块(15),用于若当前判断结果为否,则停止下一判断,并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一低效用地,在所有判断结果均为是时,判断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是否均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若所述土地利用强度和所述土地用地效益中至少一个不符合对应的预设标准值,则确定所述待识别建设用地为第二低效用地。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时,采用了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加载并执行计算机程序时,采用了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24627.8A CN116911630A (zh) | 2023-07-06 | 2023-07-06 | 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824627.8A CN116911630A (zh) | 2023-07-06 | 2023-07-06 | 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911630A true CN116911630A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64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824627.8A Pending CN116911630A (zh) | 2023-07-06 | 2023-07-06 | 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911630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66415A (zh) * | 2017-09-08 | 2018-03-06 | 华南理工大学 | 基于用电数据的城镇低效工业用地快速识别方法 |
CN108681816A (zh) * | 2018-05-17 | 2018-10-19 | 山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 一种土地利用综合监管系统和方法 |
CN110428146A (zh) * | 2019-07-11 | 2019-11-08 | 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城镇低效用地精准识别与智能规划系统 |
CN115796688A (zh) * | 2022-12-07 | 2023-03-14 | 江苏联合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城市工业低效用地评估方法 |
CN116090737A (zh) * | 2022-11-28 | 2023-05-09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一种基于特征评价的全过程工业用地类型划分方法 |
-
2023
- 2023-07-06 CN CN202310824627.8A patent/CN11691163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66415A (zh) * | 2017-09-08 | 2018-03-06 | 华南理工大学 | 基于用电数据的城镇低效工业用地快速识别方法 |
CN108681816A (zh) * | 2018-05-17 | 2018-10-19 | 山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 | 一种土地利用综合监管系统和方法 |
CN110428146A (zh) * | 2019-07-11 | 2019-11-08 | 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城镇低效用地精准识别与智能规划系统 |
CN116090737A (zh) * | 2022-11-28 | 2023-05-09 |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一种基于特征评价的全过程工业用地类型划分方法 |
CN115796688A (zh) * | 2022-12-07 | 2023-03-14 | 江苏联合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 | 一种城市工业低效用地评估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Ou et al. | Quant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forms and carbon emissions using panel data analysis | |
CN112579718B (zh) | 一种城市用地功能的识别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
CN108256724B (zh) | 一种基于动态行业系数的配电网可开放容量规划方法 | |
WO2021139811A1 (zh) | 区域碳排放特征的类型识别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1881243B (zh) | 一种出租车轨迹热点区域分析方法及系统 | |
CN111415035A (zh) | 一种预估建筑功能户型比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2614007B (zh) | 充电潜力小区的识别方法和装置 | |
CN115829811A (zh) | 一种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评估方法及系统 | |
CN116013084B (zh) | 交通管控场景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341967A (zh) | 基于gis模型的公园绿地方案评价与优化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Zhou et al. | High-resolution estimation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at the city level | |
CN112566029A (zh) | 基于手机定位数据的城市就业中心识别方法及装置 | |
CN113689226A (zh) | 商业综合体的选址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2950079B (zh) | 绿地供需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310035A (zh) | 主动配电网综合评价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2348324B (zh) | 一种冲突空间识别方法、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379269A (zh) | 多因素空间聚类的城市商业功能区划方法、装置及介质 | |
CN116433053B (zh) |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7858040A (zh) | 一种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城镇空间单元社群划分方法 | |
CN116227760B (zh) | 旅游活动的影响力预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 |
CN116911630A (zh) | 低效用地智能识别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0765226A (zh) | 货主匹配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 |
CN114265879B (zh) | 一种土地利用效益评估方法及系统 | |
CN113469635B (zh) | 基于考勤数据的人员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0175199A (zh) | 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的能源企业关键用户识别分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