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78133A - 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78133A
CN116878133A CN202311143570.1A CN202311143570A CN116878133A CN 116878133 A CN116878133 A CN 116878133A CN 202311143570 A CN202311143570 A CN 202311143570A CN 116878133 A CN116878133 A CN 116878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temperature
branch pipe
angle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14357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878133B (zh
Inventor
许泽锋
李维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xi New Energy Technology Fuji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shroom Iot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shroom Iot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shroom Iot Technology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14357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781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878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78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878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781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涉及物联网领域,通过将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节为最小角度,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分别将与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之间距离由小到大的分管出风口依次作为被调分管出风口,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直至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在阈值范围内,在被调分管出风口的调节过程中,关闭被调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余风管的分管出风口,解决在不同区域不同出风口的温度不均衡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风管式中央空调系统是一种常见的空调系统,广泛应用于大型商业建筑、办公楼、酒店以及个人住房等场所,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风管式中央空调有一拖一和一拖多两种结构。
风管式中央空调的工作原理如下:
制冷过程:空调机组中的压缩机将低压低温气态冷媒压缩成高压高温气态冷媒,高压高温气态冷媒进入冷凝器,冷却后变成高压低温液态冷媒。液态冷媒经过膨胀阀减压后,进入蒸发器,吸收周围空气热量蒸发成低压低温气态冷媒,循环至压缩机。被制冷的空气通过风管输送到各个出风口。
制热过程:制热时,空调系统通过四通阀改变冷媒流向,使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功能互换。此时,冷凝器作为热源,将周围的空气加热后通过风管向室内输送热量,蒸发器作为冷却器,将室外空气中的热量吸收并排放至外部。
风管式中央空调具备造价便宜、节能环保、易于维护和适应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空气流通不易控制,各区域温度控制不均匀的问题。如在制冷模式下,会经常出现离空调主机近的区域温度过低,离主机远的区域则出现温度过高问题。
为解决风管式中央空调温度不均匀问题,目前做法有以下主要两种:
1、一拖一控制方式
一拖一控制方式即每个区域都由一台室外机和一台室内机组成一个控制系统。这种方式空调送风量大,而且送风温差小,使得房间温差控制在升高下降1℃上下,室内温度均匀分布,可极大满足用户舒适度。但由于调控区域都单独控制,会导致空调占用空间大,成本高;
2、合理设计风管和出风口
这种方式根据所控区域的布局和所用风管特性,常用设计方法有等速法、等压法、静压再获得法和全压法等。其中全压法一种主流的设计方法,其原理是风管内的静压与空调机组的扇机出口处的静压相等,风管内的速度压与空调机组的扇机出口处的速度压相等,从而使风管各截面流量保持恒定。全压法的特点是风量连续,风速平稳,风压较易保持均衡,系统效率较高。但计算和设计复杂,适应性查,安装环境变化都需要重新设计,造成人工成本高。
基于风管设计控制方法复杂,一个空间的设计结果无法复制到另外一个空间,可复制性差。另外,如果风管老化需要更换,如果新风管与原理的存在差异,则会影响出风效果,因此不便于维护。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提到的中央空调在不同区域存在的温度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风管式中央空调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风管,室外机与室内机连接,室内机与风管连接,风管设有若干个分管出风口,每个分管出风口设有风量控制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温度采集步骤,将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节为最小角度,并将室内机的风扇的转速调至任意恒定状态,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角度调节步骤,分别将与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之间距离由小到大的分管出风口依次作为被调分管出风口,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直至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在阈值范围内,在被调分管出风口的调节过程中,关闭被调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余风管的分管出风口。
作为优选,还包括:调温步骤,获取调温控制指令,响应于存在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记录,根据调温控制指令和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记录将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整到对应的角度,并重复温度采集步骤和角度调节步骤。
作为优选,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具体包括:
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获取室内机的工作模式;
响应于确定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或除湿模式,且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小于参考温度,则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或除湿模式,且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大于参考温度,则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大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小于参考温度,则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大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大于参考温度,则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作为优选,角度调节步骤还包括: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阈值,则不调整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
作为优选,温度采集步骤中采用定时的方式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作为优选,角度调节步骤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有分管出风口都调整或检测完成,则延长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的时间,并保存当前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信息。
作为优选,参考温度为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装置,风管式中央空调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风管,室外机与室内机连接,室内机与风管连接,风管设有若干个分管出风口,每个分管出风口设有风量控制装置,包括:
温度采集模块,被配置为将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节为最小角度,并将室内机的风扇的转速调至任意恒定状态,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角度调节模块,被配置为分别将与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之间距离由小到大的分管出风口依次作为被调分管出风口,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直至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在阈值范围内,在被调分管出风口的调节过程中,关闭被调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余风管的分管出风口。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中任一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出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通过温度传感器定时检测各出风口的温度,根据被调分管出风口与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温度(称为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是否在阈值范围内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被调风管的风量控制装置,直到调整完除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外的所有风量控制装置,实现匀温。
(2)本发明提出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采用八分法对被调分管出风口风量控制装置的快速调整,直到其与参考温度差值的绝对值处于阈值范围内。在调整过程中,关闭被调分管上方(靠近室内机方向)的分管出风口。依次调整,直到离室内机最近的分管出风口也调整完成。使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进入到一种均温状态,各个分管的终端控制装置记录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上报给主控模块,主控模块将各个出风口风量控制装置对应的角度存放到存储装置,供下次使用,使距离主控模块远近的多个房间的出风口的温度均保持一致。
(3)本发明提出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在获取到用户的调温控制指令时,首先检查存储设备是否存放有各分管出风口的角度数据,如有记录,则主控模块将分管出风口风量控制装置对应角度下方给对应的终端控制模块,终端控制模块接收到调整控制命令后,将风量控制装置调整到对应的角度,使各分管所在所控区域达到了一种相对恒温状态。主控模块定时读取各分管终端控制模块发送的温度信息,如温差值在阈值范围内,则不做调整,否则重新进入协调调温的调整流程,以实现基于各出风口温度调整出风量达到各区域温度均衡,空调厂商不用再需要根据具体的用户环境去设计各风管,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用户要想实现各空间温度均衡的效果,不再需要购买多台一拖一空调,可以有效减少空调厂商设计成本及用户购买成本。可根据用户实际环境灵活调整各分管出风口风阀,即使中央空调使用较长年限,也不会因风管变形或者堵塞情况出现问题,节省空调后期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其中的示例性装置架构图;
图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主控模块与终端控制模块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终端控制模块的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主控模块的模块连接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出风口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多出风口协同调整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三程序之间主要关联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主程序工作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按键中断处理程序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定时器中断处理程序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终端控制模块工作程序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的八分法调整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装置的示意图;
图15是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或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装置的示例性装置架构100。
如图1所示,装置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1、102、103,网络104和服务器105。网络104用以在终端设备101、102、103和服务器105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104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用户可以使用终端设备101、102、103通过网络104与服务器105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终端设备101、102、103上可以安装有各种应用,例如数据处理类应用、文件处理类应用等。
终端设备101、102、103可以是硬件,也可以是软件。当终端设备101、102、103为硬件时,可以是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膝上型便携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等等。当终端设备101、102、103为软件时,可以安装在上述所列举的电子设备中。其可以实现成多个软件或软件模块(例如用来提供分布式服务的软件或软件模块),也可以实现成单个软件或软件模块。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服务器105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例如对终端设备101、102、103上传的文件或数据进行处理的后台数据处理服务器。后台数据处理服务器可以对获取的文件或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处理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可以由服务器105执行,也可以由终端设备101、102、103执行,相应地,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装置可以设置于服务器105中,也可以设置于终端设备101、102、103中。
应该理解,图1中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在所处理的数据不需要从远程获取的情况下,上述装置架构可以不包括网络,而只需服务器或终端设备。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风管式中央空调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风管,室外机与室内机连接,室内机与风管连接,风管设有若干个分管出风口,每个分管出风口设有风量控制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节为最小角度,并将室内机的风扇的转速调至任意恒定状态,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步骤S1中采用定时的方式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具体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一拖一的方式作为示例,即一个空间只需安装一台室外机和一台室内机,各个温控区域布置风管,风管上设有若干个分管出风口,一拖多的方式也同样适用本方法。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原理基于:当远端的两个或以上的分管出风口温度近似相同时(认为出风量一致),即使其上的通风管风量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这些分管出风口的温度(风量)一致性。参考图3、图4和图5,室内机设有主控模块,风管的每个分管出风口处设有终端控制模块,终端控制模块包括第一MCU、温度传感器、分管风量调节阀控制器和第一通讯模块,第一MCU实现各种控制、计算、数据处理等功能。分管风量调节阀控制器在第一MCU的控制下,控制分管出风口处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以调节风量,具体的,风量控制装置可为风量控制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分管出风口处的温度。当主控下发温度查询命令时,第一通讯模块与主控模块通信,向主控模块传输数据,如温度信息。主控模块包括第二MCU、第二通讯模块、遥控无线收发器和风扇风量调节阀控制器,第二MCU为主控模块的核心,实现各种控制、计算、数据处理等功能。风扇风量调节阀控制器在第二MCU的控制下,控制室内机的风扇的转速,第二通讯模块与各个终端控制模块通信,向终端控制模块发送控制命令,接收终端控制模块上报的数据,如温度信息。终端控制模块与主控模块之间通过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连接,具体的,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之间采用有线连接,如RS485总线。将每个终端控制模块的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信息发送至主控模块,主控模块根据接收到的终端控制模块上报的温度信息,根据温度信息来决定是否需要向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下发控制命令控制风量。
参考图6,终端控制模块位于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分管出风口侧,用于定时测量温度并将温度数据上报给主控。接收来自主控模块的控制命令,根据控制命令逐步控制风量控制装置的打开、关闭以及角度,风量控制装置的打开、关闭以及角度控制。
通过温度传感器来间接检测风管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如果各分管出风口温度近似相等,则表示各分管出风口风量基本相同。阈值Absc以离主控模块最远的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传感器所测值T0为准,温度近似相等定义为被测分管出风口的温度Tn与T0的差值的绝对值不超过阈值Absc。
S2,分别将与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之间距离由小到大的分管出风口依次作为被调分管出风口,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直至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在阈值范围内,在被调分管出风口的调节过程中,关闭被调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余风管的分管出风口。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具体包括:
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获取室内机的工作模式;
响应于确定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或除湿模式,且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小于参考温度,则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或除湿模式,且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大于参考温度,则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大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小于参考温度,则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大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大于参考温度,则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步骤S2还包括: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阈值,则不调整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参考温度为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调温步骤,获取调温控制指令,响应于存在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记录,根据调温控制指令和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记录将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整到对应的角度,并重复温度采集步骤和角度调节步骤。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步骤S2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有分管出风口都调整或检测完成,则延长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的时间,并保存当前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信息。
具体的,在进行协同调温时,依次获取风管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通过将计算出的和最远端分管出风口的温差值与允许误差对比,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风量控制装置。温度调控主要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使分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保持最大口径,此时分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整为最小角度。
(2)室外机在任意模式下(如在安装时调节,可调制送风模式),主控模块将风扇的转速调至任意恒定状态。
(3)从次远端的分管出风口开始,使用八分法依次向室内机方向逐个调整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以使其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温度近似保持一致。当调节某个分管出风口风量时,关闭该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他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经过调整,使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温度的差值不超过正负Absc℃范围内。图7展示一种简单情形的多分管出风口协同调整过程的示例,分管出风口3为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其保持最大口径即可。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越大,表示出风口的口径越小,风量越小。依次向室内机方向调整分管出风口2和分管出风口1,使其与分管出风口3的温差的绝对值不超过阈值范围。在调整分管出风口2时,其向室内机方向的分管出风口即为如图7中的分管出风口1,保持关闭状态。
(4)调节完成,主控模块记录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信息。
(5)用户设定某个温度,主控模块首先查找存储设备是否有存放有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信息,如有则控制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调整至该角度值。
(6)主控模块定时检测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是否在阈值范围内,如不在则重新进行调整。
具体的,以上控制流程的软件部分在实现过程中所用到的一些关键符合或变量定义如下:
温差的阈值:Absc,若该值为1,表示为±1℃的误差范围。
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温度:T0
其他某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Tn,n为1表示次远端的分管出风口,2为次次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依次类推。
差值:ΔT = Tn - T0
工作模式调整方向标志:DirF,制冷模式对应DirF=1,表示当ΔT<0,且|ΔT|>Absc,则要关闭一部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阀。制热模式对应DirF=-1,表示当ΔT>0,且|ΔT|>Absc,则要关闭一部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阀。制冷模式、除湿模式等对应DirF=1,制热模式对应DirF=-1。
定时器溢出时间:t,即定时器中断处理函数被调用一次所用的时间。
定时器溢出次数计数:counter,从0开始计数,直到计数值达到NMax或NMin。
counter的最大计数值或最小计数值:NMax和NMin,通过这两个值控制监控各个分管出风口温度的时间,在程序实现中,往往使用一个变量,这里定义为Num,来存放NMax/NMin的值。当counter=Num时,counter从0开始重新计数,从而实现循环计数。
定时监控各个分管出风口温度的时间:T,T = t * Num。协同调温时T可以设置为较小的值,如5s。一旦调整完所有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后,T的值可以设置较大的值,如1h。在程序初始化时,T的值确定后,由于t的值也在初始化时确定,故NMax/NMin的初始值就可以得出来。
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当前最大调整角度或最小调整角度:AngMax/AngMin。该值用于终端控制软件,程序初始化时从风量控制装置获取,之后根据与T0温度的对比值进行八分法调整。
具体的,在软件部分主要包含一个定时器中断处理程序、一个检测用户按键的中断处理程序和一个主程序。定时器中断处理程序用于定时计数counter,用户按键中断处理程序根据用户是否按下按键来确定风口调整时间,主程序完成主要功能。三个程序的主要关联如图8所示。
主程序根据定时时间定时检测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根据查询的分管出风口的温度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该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当所有分管出风口都调整或检测完成(包括不需要调整),则将下次检测时间变长,并保存当前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信息。主程序工作流程如图9所示。
按键中断处理程序主要用来检测用户是否有调温操作。如果有,则先检查存储器是否有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信息,如果没有,则将定时时间变小,通知主控程序进行调温。按键中断处理程序工作流程如图10所示。
定时器中断处理程序主要用来计时,定时器溢出的时间(或中断处理程序每调用一次的时间)通过MCU相关寄存器进行设置。定时器中断处理程序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1所示。
终端控制模块主要接收并响应主控模块下发的控制命令,其主要工作流程如图12所示。八分法用于快速调整电动风量控制阀到与最远端分管出风口协温的角度,其实现流程主要流程如下图13所示。
进一步参考图14,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实施例与图2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以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装置,风管式中央空调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风管,室外机与室内机连接,室内机与风管连接,风管设有若干个分管出风口,每个分管出风口设有风量控制装置,包括:
温度采集模块1,被配置为将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节为最小角度,并将室内机的风扇的转速调至任意恒定状态,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角度调节模块2,被配置为分别将与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之间距离由小到大的分管出风口依次作为被调分管出风口,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直至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在阈值范围内,在被调分管出风口的调节过程中,关闭被调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余风管的分管出风口。
下面参考图15,其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例如图1所示的服务器或终端设备)的计算机装置1500的结构示意图。图15示出的电子设备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15所示,计算机装置15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1501和图形处理器(GPU)1502,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503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1509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1504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 1504中,还存储有装置15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1501、GPU1502、ROM 1503以及RAM 1504通过总线1505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1506也连接至总线1505。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1506: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1507;包括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1508;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1509;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1510。通信部分1510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1511也可以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1506。可拆卸介质1512,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1511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1509。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1510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1512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1501和图形处理器(GPU)1502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方法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装置、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装置、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装置、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Smalltalk、C++,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也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该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装置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模块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模块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将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节为最小角度,并将室内机的风扇的转速调至任意恒定状态,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分别将与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之间距离由小到大的分管出风口依次作为被调分管出风口,响应于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直至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在阈值范围内,在被调分管出风口的调节过程中,关闭被调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余风管的分管出风口。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所述风管式中央空调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风管,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连接,所述室内机与所述风管连接,所述风管设有若干个分管出风口,每个分管出风口设有风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温度采集步骤,将所述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节为最小角度,并将所述室内机的风扇的转速调至任意恒定状态,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角度调节步骤,分别将与所述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之间距离由小到大的分管出风口依次作为被调分管出风口,响应于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直至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在阈值范围内,所述参考温度为所述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在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调节过程中,关闭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余风管的分管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温步骤,获取调温控制指令,响应于存在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记录,根据所述调温控制指令和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记录将所述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整到对应的角度,并重复温度采集步骤和角度调节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具体包括:
响应于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获取室内机的工作模式;
响应于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或除湿模式,且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小于所述参考温度,则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制冷模式或除湿模式,且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大于所述参考温度,则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大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小于所述参考温度,则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大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响应于确定所述工作模式为制热模式,且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大于所述参考温度,则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角度值变更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步骤还包括:响应于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阈值,则不调整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采集步骤中采用定时的方式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调节步骤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有分管出风口都调整或检测完成,则延长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的时间,并保存当前各个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信息。
7.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装置,所述风管式中央空调包括室外机、室内机和风管,所述室外机与所述室内机连接,所述室内机与所述风管连接,所述风管设有若干个分管出风口,每个分管出风口设有风量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度采集模块,被配置为将所述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调节为最小角度,并将所述室内机的风扇的转速调至任意恒定状态,获取风管的各个分管出风口的温度;
角度调节模块,被配置为分别将与所述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之间距离由小到大的分管出风口依次作为被调分管出风口,响应于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大于阈值,则将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风量控制装置的角度的最小值或最大值调节为最小角度与最大角度之和的八分之一,直至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温度与所述参考温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在阈值范围内,所述参考温度为所述风管最远端的分管出风口的温度,在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的调节过程中,关闭所述被调分管出风口与室内机之间的其余风管的分管出风口。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311143570.1A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Active CN1168781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43570.1A CN116878133B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143570.1A CN116878133B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78133A true CN116878133A (zh) 2023-10-13
CN116878133B CN116878133B (zh) 2024-01-26

Family

ID=88255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143570.1A Active CN116878133B (zh) 2023-09-06 2023-09-06 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7813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8146A (zh) * 2012-02-27 2012-07-04 苏州市创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风口特殊结构实现等风速微温差的空调送风方法
CN108895624A (zh) * 2018-05-10 2018-11-27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一拖一空调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486904A (zh) * 2019-08-19 2019-11-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阀开度动态调节方法、装置及空调设备
CN111473450A (zh) * 2020-03-19 2020-07-31 浙江新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大空间的智能通风系统
CN111780328A (zh) * 2020-06-24 2020-10-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风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设备
WO2021009802A1 (ja) * 2019-07-12 2021-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CN113203170A (zh) * 2021-05-11 2021-08-0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管机出风控制方法及风管机
CN113218057A (zh) * 2021-05-28 2021-08-0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隔板工位送风系统、使用方法及校核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38146A (zh) * 2012-02-27 2012-07-04 苏州市创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风口特殊结构实现等风速微温差的空调送风方法
CN108895624A (zh) * 2018-05-10 2018-11-27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一拖一空调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WO2021009802A1 (ja) * 2019-07-12 2021-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CN110486904A (zh) * 2019-08-19 2019-11-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风阀开度动态调节方法、装置及空调设备
CN111473450A (zh) * 2020-03-19 2020-07-31 浙江新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大空间的智能通风系统
CN111780328A (zh) * 2020-06-24 2020-10-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风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设备
CN113203170A (zh) * 2021-05-11 2021-08-0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管机出风控制方法及风管机
CN113218057A (zh) * 2021-05-28 2021-08-0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隔板工位送风系统、使用方法及校核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78133B (zh) 2024-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38587B2 (en) HVAC system with automated blower capacity dehumidification, a HVAC controller therefor and a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CN111023401B (zh) 空调器的除湿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107514743A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07014037B (zh) 一种智能空调控制系统以及空调器
CN110740617B (zh) 机架式变频空调控制方法和机架式变频空调
CN110332648B (zh) 一种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多联空调系统
CN109323414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5987478B (zh) 变频空调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变频空调
CN108800479A (zh) 一拖多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525217A (zh) 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12268348A (zh) 空调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655083B (zh) 一种控制数据中心静压箱均匀送风的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US11585552B2 (en) HVAC control during demand response event
CN116878133B (zh) 一种风管式中央空调分管协同调温方法、装置及可读介质
CN113294897A (zh) 空调器的转速控制方法、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N105423492A (zh) 机房监测系统及方法
US20220373206A1 (en) Chiller controller for optimized efficiency
CN110486905B (zh) 风机静压自动调整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CN106931544A (zh) 节能型中央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EP3817237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pipe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for
CN106765900A (zh) 壁挂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7314477B (zh) 一种中央空调制冷量智能分配系统
US1178873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dehumidification
CN205261833U (zh) 空调冷却水系统的控制装置
CN110594949A (zh) 一种远程托管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5

Address after: Unit 805, 8th Floor, Building 2, Aviation Free Trade Plaza, No. 426 Gaoqi North Road, Xiamen Area, China (Fujian) Pilot Free Trade Zone,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361000

Applicant after: Huaxi New Energy Technology (Fujia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0341, Unit 209, No. 62 Chengyi North Street, Software Park Phase III, Xiamen Torch High tech Zone,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00

Applicant before: Mushroom IoT Technology (Xiamen)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