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60033A - 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 Google Patents

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60033A
CN116860033A CN202310703205.5A CN202310703205A CN116860033A CN 116860033 A CN116860033 A CN 116860033A CN 202310703205 A CN202310703205 A CN 202310703205A CN 116860033 A CN116860033 A CN 116860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fluid
control valve
opening
flow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0320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宝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filed Critical C&b Electronics SZ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0320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600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60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600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19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G05D23/20Control of temperatur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with sensing elements having variation of electric or magnetic properties with change of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003Environmental or reliability tes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其中,调温装置包括第一导热结构、第二导热结构以及储流结构,第一导热结构设有调温面,第一导热结构内设有第一液流腔;第二导热结构层叠连接于第一导热结构背对调温面的一侧,第二导热结构内设有第二液流腔;储流结构设有连通第一液流腔的第一输送管和连通第二液流腔的第二输送管,第一输送管设有第一控流阀,第二输送管设有第二控流阀,储流结构用以向第一液流腔输入第一温度的流体,并向第二液流腔输入第二温度的流体。本发明技术方案旨在实现调温装置的精准控温,提高调温装置的控温效率,进一步提高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和检测可靠性。

Description

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流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分流器生产加工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分流器检测设备对生产加工后的分流器检流模块进行多种温度环境下的阻值检测标定,保障生产的分流器符合合格要求。
而在现有的分流器检测设备中,大多采用电加热方式的调温装置对分流器检流模块进行温度调节,实现分流器在多个温度下的阻值检测标定。可是,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调温速率较慢,导致调温装置的调温耗时较长,降低了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并且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控温精度较低,无法很好地使调温装置控温恒定在较小误差范围内的温度,导致调温装置的控温误差较大,使得分流器的检测境地较低,降低了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检测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旨在实现调温装置的精准控温,提高调温装置的控温效率,进一步提高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和检测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调温装置包括第一导热结构、第二导热结构以及储流结构,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设有调温面,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内设有第一液流腔;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层叠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背对所述调温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内设有第二液流腔;所述储流结构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液流腔的第一输送管和连通所述第二液流腔的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设有第一控流阀,所述第二输送管设有第二控流阀,所述储流结构用以向所述第一液流腔输入第一温度的流体,并向所述第二液流腔输入第二温度的流体。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一导热结构于所述调温面与所述第一液流腔的腔顶壁之间的厚度为W,则满足条件:W≤3mm。
可选地,所述第一调温主体具有高度方向,定义所述第一液流腔沿高度方向相对的腔顶壁与腔底壁之间的间距为L,则满足条件:2mm≤L≤6mm。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送管的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液流腔内,所述第一输送管设于所述第一液流腔内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一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间隔排列设置。所述第二输送管的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液流腔内,所述第二输送管设于所述第二液流腔内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二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孔间隔排列设置。
可选地,所述储流结构包括第一储流槽和第二储流槽,所述第一储流槽设有所述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连通所述第一储流槽和所述第一液流腔,所述第一储流槽用以存储第一温度的流体;所述第二储流槽设有所述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连通所述第二储流槽和所述第二液流腔,所述第一储流槽用以存储第二温度的流体。
可选地,所述第一储流槽还设有第一回流管,所述第一储流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恒温部和第一回流部。所述第一输送管连通所述第一恒温部和所述第一液流腔,所述第一回流管连通所述第一回流部和所述第一液流腔。
可选地,所述第二储流槽还设有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二储流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恒温部和第二回流部。所述第二输送管连通所述第二恒温部和所述第二液流腔,所述第二回流管连通所述第二回流部和所述第二液流腔。
可选地,所述第一储流槽还设有第一恒温机构,所述第一恒温机构用以使第一储流槽恒温至第一温度。所述第二储流槽还设有第二恒温机构,所述第二恒温机构用以使所述第二储流槽恒温至第二温度。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所述调温装置为以上所述的调温装置,所述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调温面的温度,并依据目标调温温度与所述调温面的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调温范围;
依据调温范围确定所述第一控流阀的第一开度和所述第二控流阀的第二开度;
调节所述第一控流阀至第一开度,调节所述第二控流阀至第二开度。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分流器检测设备,所述分流器检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和调温装置,所述调温装置为以上所述的调温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导热结构和第二导热结构相互连接并层叠形成一个调温机构,使第一导热结构表面形成承载加工工件进行调温的调温面。通过使储流结构利用第一输送管连通第一导热结构的第一液流腔,并利用第二输送管连通第二导热结构的第二液流腔,可以使储流结构向第一液流腔输送第一温度的流体,向第二液流腔输送第二温度的流体,进而使第一导热结构或者第二导热结构可以独立将内腔流动的流体的温度传递到调温面,或者使第一导热结构和第二导热结构相互热干涉达到热平衡后将热量传递至调温面,实现对放置在调温面上的加工工件进行调温的目的。此时,通过在第一输送管上设置第一控流阀,在第二输送管上设置第二控流阀,可以通过控制调节第一控流阀和第二控流阀的开度实现对第一液流腔和第二液流腔内流体流速和流量的调节,进而可以快速将承载在调温面上的加工工件调温至目标检测温度,并更好地恒定加工工件的温度至目标检测温度,使加工工件可以更稳定可靠地在目标检测温度下进行检测,有效提高分流器的检测精度和检测可靠性,提高了调温装置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调温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调温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调温装置 5113 第一控流阀
10 第一导热结构 513 第一回流部
11 调温面 5131 第一回流管
13 第一液流腔 53 第二储流槽
30 第二导热结构 531 第二恒温部
31 第二液流腔 5311 第二输送管
50 储流结构 5313 第二控流阀
51 第一储流槽 533 第二回流部
511 第一恒温部 5331 第二回流管
5111 第一输送管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现有的分流器检测设备中,大多采用电加热方式的调温装置对分流器检流模块进行温度调节,实现分流器在多个温度下的阻值检测标定。可是,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调温速率较慢,导致调温装置的调温耗时较长,降低了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并且采用电加热的方式控温精度较低,无法很好地使调温装置控温恒定在较小误差范围内的温度,导致调温装置的控温误差较大,使得分流器的检测境地较低,降低了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检测可靠性。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调温装置100。
参照图1至图4,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调温装置100包括第一导热结构10、第二导热结构30以及储流结构50,第一导热结构10设有调温面11,第一导热结构10内设有第一液流腔13;第二导热结构30层叠连接于第一导热结构10背对调温面11的一侧,第二导热结构30内设有第二液流腔31;储流结构50设有连通第一液流腔13的第一输送管5111和连通第二液流腔31的第二输送管5311,第一输送管5111设有第一控流阀5113,第二输送管5311设有第二控流阀5313,储流结构50用以向第一液流腔13输入第一温度的流体,并向第二液流腔31输入第二温度的流体。
可以理解的是,该分流器检测设备可以应用于对分流器的检流模块进行多个温度环境下的检测,以使分流器生产加工后可以通过分流器检测设备进行多个方面的性能检测,进而评定分流器的生产是否满足合格要求,其中,分流器检测设备可以通过将生产后的检流模块等加工工件放置到调温装置100的调温面11上进行调温控温,使调温装置100将加工工件调节到合适的检测温度后再使用检测装置对加工工件进行检测,保障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正常运作。
而在本申请中,调温装置100的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可以为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质制作形成,使得第一导热结构10与第二导热结构30之间可以实现热交换进而达到热平衡,此时,通过将加工工件放置在第一导热结构10上的调温面11上,可以通过在第一液流腔13内通入一定温度的流体,使流体上的温度可以通过第一导热结构10传递到加工工件实现对加工工件的调温;或者可以在第二液流腔31内通入一定温度的流体,使流体上的温度可以通过第二导热结构30和第一导热结构10传递到加工工件上实现对加工工件的调温;又或者可以在第一液流腔13内和第二液流腔31内分别通入不同温度的流体,使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干涉进而达到热平衡对加工工件进行调温。在本实施例中,储流结构50向第一液流腔13输入的第一温度的流体可以为低温流体,储流结构50向第二液流腔31输入的第二温度的流体可以为高温流体,以使第二导热结构30可以利用高温导热更快速的特性提高第二导热结构30通过第一导热结构10导热至调温面11对加工工件进行调温的效率,其中,第一温度的流体温度可以为-40℃、-25℃、-10℃或者0℃等等,而第二温度的流体温度可以为50℃、80℃、100℃或者125℃等等。而在储流结构50内可以设置有对流体温度进行调节并恒定流体温度的设备,以使储流结构50可以更稳定地向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输送温度恒定的流体实现对加工工件的温度调节。
通过在储流结构50连通第一液流腔13的第一输送管5111上设置第一控流阀5113,在连通第二液流腔31的第二输送管5311上设置第二控流阀5313,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开度,进而调节第一输送管5111和第二输送管5311的流速和流量,实现对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的温度调节,达到快速将加工工件调节至目标检测温度并恒定加工工件温度的目的。例如,当需要将加工工件从室温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检测加工工件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属性时,此时可以根据目标升温温度与当前调温面11的差值,先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开度调到最大,使较高温度的第二温度的流体快速通入第二液流腔31内,使第二导热结构30将热量传递至第一导热结构10的调温面11上使加工工件快速升温,在调温过程中可以实时监测加工工件的温度,当加工工件的温度达到临近目标调温温度时,检测调温面11的升温速率,并结合第一温度流体的降温速率控制第一控流阀5113开启并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的开度,同时调节第二控流阀5313的开度,进而通过调节第一输送管5111和第二输送管5311内的流体流速和流量使第一导热结构10与第二导热结构30快速达到热平衡,使加工工件的温度可以稳定达到目标检测温度并恒定加工工件的温度至目标检测温度,保障分流器检测的正常运作。同理,在需要将加工工件的温度调节到较低的温度时,同样可以通过先开启第一控流阀5113实现快速降温再开启调节第二控流阀5313以及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使加工工件稳定达到目标检测温度并恒定加工工件的温度至目标检测温度进行检测。当然,本申请的调温控温逻辑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同时开启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开度实现调温装置100的热平衡调温使加工工件更平稳地达到目标检测温度进行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连接并层叠形成一个调温机构,使第一导热结构10表面形成承载加工工件进行调温的调温面11。通过使储流结构50利用第一输送管5111连通第一导热结构10的第一液流腔13,并利用第二输送管5311连通第二导热结构30的第二液流腔31,可以使储流结构50向第一液流腔13输送第一温度的流体,向第二液流腔31输送第二温度的流体,进而使第一导热结构10或者第二导热结构30可以独立将内腔流动的流体的温度传递到调温面11,或者使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干涉达到热平衡后将热量传递至调温面11,实现对放置在调温面11上的加工工件进行调温的目的。此时,通过在第一输送管5111上设置第一控流阀5113,在第二输送管5311上设置第二控流阀5313,可以通过控制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开度实现对第一液流腔13和第二液流腔31内流体流速和流量的调节,进而可以快速将承载在调温面11上的加工工件调温至目标检测温度,并更好地恒定加工工件的温度至目标检测温度,使加工工件可以更稳定可靠地在目标检测温度下进行检测,有效提高分流器的检测精度和检测可靠性,提高了调温装置100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定义第一导热结构10于调温面11与第一液流腔13的腔顶壁之间的厚度为W,则满足条件:W≤3mm。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导热结构10在调温面11与第一液流腔13的腔顶壁之间的厚度W控制在3mm以下,在该范围下,可以有效提高调温面11处的热传导效率,使调温装置100可以更快速地通过调温面11将加工工件的温度调节至目标检测温度,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控温效率。而通过将第一导热结构10在调温面11处的厚度调节在该范围下,有利于更好地降低调温面11处的导热损耗,进而可以更好地降低调温装置100的控温误差,使调温装置100可以将加工工件更精确地调节至目标检测温度,进一步提高了调温装置100的控温可靠性和实用性,提高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检测精度。
参照图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调温主体具有高度方向,定义第一液流腔13沿高度方向相对的腔顶壁与腔底壁之间的间距为L,则满足条件:2mm≤L≤6mm。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液流腔13的腔顶壁与腔底壁之间的间距L控制在2mm至6mm之间,可以使第一液流腔13的容腔高度在该高度范围内保持较小的液流通道,使得第一温度的流体可以更快速地填充第一液流腔13,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第一导热结构10对加工工件的调温效率,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控温效率。而在该范围内,可以利用第一液流腔13较小的容腔高度更好地减少第一液流腔13内的流体温度损失,使第一温度的流体可以更全面地将温度传递到第一导热结构10上对加工工件进行调温,有利于更好地减少第一导热结构10的调温误差,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结构可靠性和实用性。
参照图3,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管5111的部分穿设于第一液流腔13内,第一输送管5111设于第一液流腔13内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一出液孔,多个第一出液孔间隔排列设置。第二输送管5311的部分穿设于第二液流腔31内,第二输送管5311设于第二液流腔31内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二出液孔,多个第二出液孔间隔排列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管5111可以连接在第一导热结构10上并部分穿设在第一液流腔13内延伸,此时第一输送管5111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导热结构10外侧的部分以及设置在第一液流腔13内的部分,通过将第一输送管5111的部分在第一液流腔13内延伸,并使第一输送管5111设置在第一液流腔13内的部分设置多个第一出液孔,将多个第一出液孔间隔排列设置,进而可以使第一输送管5111通过多个第一出液孔在第一液流腔13内均匀输送第一温度的流体,使第一温度的流体可以更均匀地流入至第一液流腔13并充满第一液流腔13,有利于避免仅从第一液流腔13的一侧输入第一温度流体而有一定几率导致第一液流腔13内距离第一输送管5111较远的流体与第一输送管5111刚输入第一液流腔13内的流体之间存在温差,更好地保障第一导热结构10的温度均衡性,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导热可靠性和稳定性。其中,第一输送管5111设置在第一液流腔13内的部分可以包括有主输送管和若干输送支管,主输送管与第一输送管5111位于第一导热结构10外部连接储流结构50和第一导热结构10的部分连接,并在第一液流腔13内沿第一输送管5111的输送方向延伸,若干输送支管可以间隔连接在主输送管上,并沿与主输送管呈夹角的方向延伸,通过在输送管和若干输送支管上均匀间隔设置第一出液孔,可以使第一输送管5111在第一液流腔13内输送的第一温度流体能更均匀地填充第一液流腔13,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热结构10的整体均温性。
同理,第二输送管5311可以连接在第二导热结构30上并部分穿设在第二液流腔31内延伸,此时第二输送管5311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导热结构30外侧的部分以及设置在第二液流腔31内的部分,通过将第二输送管5311的部分在第二液流腔31内延伸,并使第二输送管5311设置在第二液流腔31内的部分设置多个第二出液孔,将多个第二出液孔间隔排列设置,进而可以使第二输送管5311通过多个第二出液孔在第二液流腔31内均匀输送第二温度的流体,使第二温度的流体可以更均匀地流入至第二液流腔31并充满第二液流腔31,有利于避免仅从第二液流腔31的一侧输入第二温度流体而有一定几率导致第二液流腔31内距离第二输送管5311较远的流体与第二输送管5311刚输入第二液流腔31内的流体之间存在温差,更好地保障第二导热结构30的温度均衡性,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导热可靠性和稳定性。其中,第二输送管5311设置在第二液流腔31内的部分可以包括有主输送管和若干输送支管,主输送管与第二输送管5311位于第二导热结构30外部连接储流结构50和第二导热结构30的部分连接,并在第二液流腔31内沿第二输送管5311的输送方向延伸,若干输送支管可以间隔连接在主输送管上,并沿与主输送管呈夹角的方向延伸,通过在输送管和若干输送支管上均匀间隔设置第二出液孔,可以使第二输送管5311在第二液流腔31内输送的第二温度流体能更均匀地填充第二液流腔31,进一步提高第二导热结构30的整体均温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调温装置100还包括测温机构,测温机构用以监测调温面11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调温装置100可以通过利用测温机构实时获取监测调温面11上的温度,使得调温装置100可以及时根据监测到的调温面11上的温度反馈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进而使调温装置100可以更稳定可靠地将加工工件的温度调节至目标检测温度并恒定在目标检测温度进行检测,进一步提高了调温装置100的实用性和结构可靠性。其中,测温机构可以采用接触式的测温探头直接接触调温面11获取监测调温面11的温度,此时测温机构上可以包裹有隔热结构,使测温机构可以减少环境温度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测温机构测温的精确度;又或者,测温机构可以采用红外测温结构间接探测获取调温面11上的温度,以减少测温机构与第一导热结构10的干涉,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储流结构50包括第一储流槽51和第二储流槽53,第一储流槽51设有第一输送管5111,第一输送管5111连通第一储流槽51和第一液流腔13,第一储流槽51用以存储第一温度的流体;第二储流槽53设有第二输送管5311,第二输送管5311连通第二储流槽53和第二液流腔31,第一储流槽51用以存储第二温度的流体。
在本实施例中,储流结构50可以通过利用隔热材料分隔形成第一储流槽51或者第二储流槽53,又或者可以通过分别设置的储流箱或者储流筒的内腔形成第一储流槽51或者第二储流槽53,进而可以通过利用第一储流槽51存储第一温度的流体,利用第二储流槽53存储第二温度的流体,使储流结构50可以稳定地向第一液流腔13输送第一温度的流体,并使储流结构50可以稳定地向第二液流腔31输送第二温度的流体,有效避免储流结构50内的流体相互干涉,进一步提高了调温装置100的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其中,储流结构50可以整体采用具有良好保温材料制作形成;或者可以使第一储流槽51的内壁和第二储流槽53的内壁设置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涂层或者保温材料,进而使第一储流槽51可以更稳定地保持第一温度的流体恒温,使第二储流槽53可以更稳定地保持第二温度的流体恒温,减少流体在储流结构50内的温变,使调温装置100可以实现更加稳定可靠的调温效果,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控温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调温装置100的控温误差,进一步提高了分流器检测设备的检测可靠性和检测精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储流槽51还设有第一回流管5131,第一储流槽5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恒温部511和第一回流部513。第一输送管5111连通第一恒温部511和第一液流腔13,第一回流管5131连通第一回流部513和第一液流腔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储流槽51可以通过设置与第一液流腔13连通的第一回流管5131,使第一温度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一输送管5111输入至第一液流腔13内,并在填满第一液流腔13换热后从第一回流管5131回流至第一储流槽51内,使得第一储流槽51可以持续向第一液流腔13输送第一温度的流体进行调温,有利于使第一导热结构10的温度保持在第一温度,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控温可靠性和稳定性。其中,通过在第一储流槽51内分隔形成相互独立并相互隔热的第一恒温部511和第一回流部513,可以通过将第一温度的流体存储在第一恒温部511内保持流体的温度,使第一储流槽51可以更稳定可靠地向第一液流腔13输入稳定在第一温度的流体。而利用第一回流管5131连通第一回流部513和第一液流腔13,可以使注入第一液流腔13内并进行换热后的流体可以经第一回流管5131回流至第一回流部513内,使流体经过重新调温至第一温度后再进入至第一恒温部511内,有效避免换热后的流体直接进入第一恒温部511影响第一恒温部511内的温度恒定,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照图1,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储流槽53还设有第二回流管5331,第二储流槽5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恒温部531和第二回流部533。第二输送管5311连通第二恒温部531和第二液流腔31,第二回流管5331连通第二回流部533和第二液流腔3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储流槽53可以通过设置与第二液流腔31连通的第二回流管5331,使第二温度的流体可以通过第二输送管5311输入至第二液流腔31内,并在填满第二液流腔31换热后从第二回流管5331回流至第二储流槽53内,使得第二储流槽53可以持续向第二液流腔31输送第二温度的流体进行调温,有利于使第二导热结构30的温度保持在第二温度,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控温可靠性和稳定性。其中,通过在第二储流槽53内分隔形成相互独立并相互隔热的第二恒温部531和第二回流部533,可以通过将第二温度的流体存储在第二恒温部531内保持流体的温度,使第二储流槽53可以更稳定可靠地向第二液流腔31输入稳定在第二温度的流体。而利用第二回流管5331连通第二回流部533和第二液流腔31,可以使注入第二液流腔31内并进行换热后的流体可以经第二回流管5331回流至第二回流部533内,使流体经过重新调温至第二温度后再进入至第二恒温部531内,有效避免换热后的流体直接进入第二恒温部531影响第二恒温部531内的温度恒定,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储流槽51还设有第一恒温机构,第一恒温机构用以使第一储流槽51恒温至第一温度。第二储流槽53还设有第二恒温机构,第二恒温机构用以使第二储流槽53恒温至第二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储流槽51上设置第一恒温机构,在第二储流槽53上设置第二恒温机构,可以利用第一恒温机构将第一储流槽51恒定在第一温度,利用第二恒温机构将第而储流槽恒定在第二温度,使得存储在储流结构50内的流体温度可以更加稳定地保持在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进而使储流结构50可以更稳定地向第一液流腔13输送第一温度的流体,向第二液流腔31输送第二温度的流体,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分流器检测装置的检测可靠性和检测精度。其中,第一恒温机构和第二恒温机构可以通过间隔一定时间采样第一储流槽51和第二储流槽53的温度,利用采样温度与恒定温度的温度差定时对第一储流槽51和第二储流槽53的温度进行调节,实现储流结构50的温度恒定,进一步提高调温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调温装置100的控温方法,参照图4,图4为本发明调温装置100的控温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调温装置100为以上所述的调温装置100,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调温装置100的控温方法包括:
步骤S10:获取调温面11的温度,并依据目标调温温度与调温面11的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调温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调温温度指的是调温装置100预期将加工工件控温达到的温度,目标调温温度可以高于当前调温面11的温度也可以低于当前调温面11的温度。
作为一种实现方案,在调温装置100上可以设置有对调温面11进行实时监测温度的测温机构,使得调温装置100可以通过测温机构实时获取调温面11的温度,进而将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输入至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系统的处理器中,当用户需要利用调温装置100进行控温时,可以由用户端输入目标调温温度后,经由所述处理器计算出目标调温温度和当前时刻测温机构采集到的温度值之间的温度差,进而根据温度差确定调温范围。
步骤S20:依据调温范围确定第一控流阀5113的第一开度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第二开度;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目标调温温度和调温面11当前温度之间的温度差的不同,确定出的第二控流阀5313和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也不相同,通常而言,温度差越大,对应调温的控流阀的开度也就越大。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出调温范围之后,可以同时将第二控流阀5313和第一控流阀5113打开至相应的开度,使储流结构50中的第一温度的流体和第二温度的流体同时流出分别输入至第一液流腔13和第二液流腔31内,进而利用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结构的相互热干涉达到热平衡后恰好等于目标调温温度,使得加工工件在目标调温温度的调温面11加热/制冷下达到所述目标温度对应的温度值。
若调温范围为升温,即目标调温温度高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则第二控流阀5313对应的第二开度和第一控流阀5113对应的第一开度需要满足的条件为:第二温度流体在第二导热结构30上的制热量大于第一温度流体在第一导热结构10上的制冷量,且二者之间的热量差恰好等于所述温度差对应的热量。
同理,若调温范围为降温,即目标调温温度低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则第二控流阀5313对应的第二开度和第一控流阀5113对应的第一开度需要满足的条件为:第一温度流体在第一导热结构10上的制冷量大于第二温度流体在第二导热结构30上的制热量,且二者之间的热量差恰好等于所述温度差对应的热量。
步骤S30: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至第一开度,调节第二控流阀5313至第二开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第一开度和第二开度之后,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系统中的处理器生成第一开度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以及第二开度对应的第二控制信号,分别将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发送给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系统中的压电阀,压电阀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控制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置为第一开度,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控制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置为所述第二开度,从而使储流结构50中的第一温度的流体以第一开度对应的流速和流量流入第一液流腔13,以及使储流结构50中的第二温度的流体以所述第二开度对应的流速和流量流入第二液流腔31,使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干涉达到热平衡,进而使调温面11达到目标调温温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若确定出的调温范围较大,为了确保温控效率,可以先将对应降温的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或者对应升温的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以确定出的目标开度打开一段时间后,再将另一控流阀的阀门打开至目标开度,从而提高调温装置100的升温/降温速率。
具体的,若目标调温温度大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可以先控制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打开至第二开度,以使第二温度流体流至第二液流腔31,此时第二液流腔31内的流体温度大于目标调温温度,可以使第二导热结构30将热量经第一导热结构10传导至调温面11使调温面11快速升温一段时间,当调温面11接近目标温度时,再立刻控制第一控流阀5113打开至第一开度,从而使第一温度流体流至第一液流腔13后,使第一导热结构10与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干涉达到热平衡中和调温面11的温度,使调温面11的温度平稳达到目标调温温度,使得调温面11将加工工件的温度调节至目标调温温度。
具体的,若目标调温温度小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可以先控制控制第一控流阀5113打开至第一开度,以使第一温度流体流至第一液流腔13,此时第一液流腔13内的流体温度小于目标调温温度,可以使第一导热结构10对调温面11进行控温使调温面11快速降温一段时间,当调温面11接近目标温度时,再立刻控制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打开至第二开度,从而使第二温度流体流至第二液流腔31后,使第一导热结构10与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干涉达到热平衡中和调温面11的温度,使调温面11的温度平稳达到目标调温温度,使得调温面11将加工工件的温度调节至目标调温温度。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若确定出的调温范围较小,为了保证温控质量,可以同时打开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使得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干涉快速达到热平衡,使调温面11的温度快速地接近目标温度,提高调温装置100的调温稳定性和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若从温控效率的维度去确定的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应当大于基于温控质量的维度确定的阀门开度。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储流结构50利用第一输送管5111连通第一导热结构10的第一液流腔13,利用第二输送管5311连通第二导热结构30的第二液流腔31,并在第一输送管5111上设置第一控流阀5113,在第二输送管5311上设置第二控流阀5313,使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能够根据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和需要达温的目标调温温度之间的温度差确定的调温范围进行调节,通过确定出的阀门开度打开阀门,使第一温度的流体可以流入第一液流腔13和使第二温度的流体可以流入第二液流腔31,进而在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干涉达到热平衡后使调温面11的温度恰好等于目标温度,从而对控温槽进行精确控温。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30之后,还包括:
步骤S40:根据当前时刻调温面11的温度变化速率,预测达温时长;
步骤S50:当达温时长小于预设的达温时长阈值时,控制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关闭,以使调温面11的温度恒定至目标调温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调温面11出现过温现象,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达温时长阈值,当根据当前时刻调温面11的温度变化速率预测出的达温时长小于该达温时长阈值时,意味着此时储流结构50向第一导热结构10和/或第二导热结构30流出的流体已经能够使调温面11达到目标温度,控制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关闭,此时残留在第一输送管5111和/或第二输送管5311内的流体仍然会流至第一液流腔13和/或第二液流腔31,使调温面11变化至目标温度。
进一步,在第二实施例中,基于任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20包括:
步骤S21:根据调温范围和预设的快速达温策略,确定第一开度和第二开度;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可以从达温效率的维度去考虑,来设置快速达温策略,从而尽可能快速地将调温面11调整至目标温度。
可选地,快速达温策略的选择,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应用时的需求去选取,当用户需要在短时间内对调温面11的温度进行改变时,通过选择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系统中的“快速达温模式”进程来使系统基于快速达温策略去计算该调温范围对应的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各自的目标开度。
可选地,也可以由设备去自动判断是否选择快速达温策略,通过判断当前调温面11与目标调温温度的温度差是否大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差阈值,若大于,则意味着调温面11所需的温度改变量较大,为了确保达温效率,则执行步骤S21中的方案。可选地,第一温度差阈值可以设置为10℃。
或者,步骤S22:根据调温范围和预设的均匀达温策略,确定第一开度和第二开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从达温稳定性的维度去考虑,来设置均匀达温策略,从而使调温面11的温度稳定变化至目标温度。
可选地,均匀达温策略的选择,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应用时的需求去选取,当用户需要对调温面11的温度进行小幅度改变时,通过选择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系统中的“均匀达温模式”进程来使系统基于均匀达温策略去计算该温度差对应的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各自的目标开度。
可选地,也可以由设备去自动判断是否选择均匀达温策略,通过判断当前调温面11与目标调温温度的温度差是否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差阈值,若小于,则意味着调温面11所需的温度改变量较小,为了确保达温精度,则执行步骤S22中的方案。可选地,第二温度差阈值可以设置为5℃。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快速达温和均匀达温两种不同的维度去计算该调温范围对应的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各自的目标开度,来满足用户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不同需求。当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需要调整的目标开度与调温范围较大时,考虑到调温装置100加热/制冷所需时间较长,可以采用快速达温策略来调整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目标开度,来尽可能使达温时间缩短;当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需要调整的目标开度与调温范围较小时,油槽的加热/制冷所需时间较短,但调温面11在较小的温度之间变化时所需的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目标开度调节精度较高,可以采用均匀达温策略来调整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目标开度,来尽可能使达温过程的温度升高/降低速率稳定,避免最后的实际达温的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偏差较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1包括:
步骤S211:若目标调温温度高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最大开度确定为第二开度,并确定第二控流阀5313以第二开度向第二液流腔31输入第二温度的流体时调温面11的升温速率,以及确定目标调温温度和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当升温速率和第二温度差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最大开度,确定为第一开度;
步骤S212:若目标调温温度低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最大开度确定为第一开度,确定第一控流阀5113以第一开度向第一液流腔13输入第一温度的流体时调温面11的升温速率,以及确定目标调温温度和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之间的第三温度差,当降温速率和第三温度差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最大开度,确定为第二开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若选择采用快速达温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是在于,直接将某一控流阀的阀门的开度调整为最大,使得该控流阀对应的输送管将流体以最大流速流至第一导热结构10或第二导热结构30后,直接以最快的温变速率对调温面11进行加热/制冷,当调温面11的温度接近目标温度时,再将另一控流阀的阀门的开度调整为最大,使该控流阀对应的输送管将流体以最大流速流至第一导热结构10或第二导热结构30,进而使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可以在此时相互热干涉并达到热平衡,使调温面11平稳地降温/升温至目标温度,从而使调温面11最终的温度趋于目标调温温度。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若需要实现上述方案,目标调温温度应当高于储流结构50中第一温度流体的温度,低于储流结构50中第二温度流体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若需要升高调温面11的温度,即目标调温温度高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则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最大开度确定为第二开度,确定第二温度的流体以第二开度流入第二液流腔31时调温面11的升温速率(此处的升温速率可以由测试人员预先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调为最大后,监测调温面11的温度变化率得到,在需要确定时直接获取到该升温速率即可),再次监测目标调温温度和调温面11当前温度之间的第二温度差(为了与一开始确定的温度差区别开,此处称为第二温度差,第二温度差为一个变量),将第二温度差和升温速率作为判据,当该判据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为了避免过达温,则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最大开度确定为第一开度,使得第一温度的流体以最大流速流入第一液流腔13,使第一导热结构10与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交换实现热平衡,从而以最快速率将调温面11的温度平稳调节至目标温度对应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若需要降低调温面11中的温度,即目标调温温度低于控温槽的当前温度,则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最大开度确定为第一开度,确定第一温度的流体以第一开度流入第一液流腔13时调温面11的降温速率(此处的降温速率也可以由测试人员预先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调为最大后,监测调温面11的温度变化率得到,在需要确定时直接获取到该降温速率即可),再次监测目标调温温度和调温面11当前温度之间的第三温度差(为了与前面确定的温度差区别开,此处称为第三温度差,第三温度差同样为一个变量),将第三温度差和降温速率作为判据,当该判据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为了避免过达温,则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最大开度确定为第二开度,使得第二温度的流体以最大流速流入第二液流腔31,使第一导热结构10与第二导热结构30相互热交换实现热平衡,从而以最快速率将调温面11的温度平稳调节至目标温度对应的油温。
可选地,第一预设条件可以为:第二温度差小于预设的第一温度差阈值,且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
其中,第一温度差阈值表征为:将第一温度的流体以最大流速流入第一液流腔13并将调温面11降低至目标温度的所需要的时间,小于或等于调温面11以当前升温速率达到目标温度所需的时间,所对应的最小温度差;
其中,第一速率阈值表征为:将第一温度的流体以最大流速流入第一液流腔13并将调温面11降低至目标温度的所需要的时间,小于或等于调温面11以当前升温速率达到目标温度所需的时间,所对应的最小速率。
若此时第二温度差小于第一温度差阈值,且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一速率阈值,则意味着调温面11保持当前升温速率进行加热,此时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调至最大开度使第一温度的流体以最快流速流入第一液流腔13,使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达到热平衡后也会使调温面11的实际达温超过目标调温温度,因此,该条件作为一个第一控流阀5113开启时刻的触发条件,当第一控流阀5113在满足这个条件的时刻立刻将阀门开度置为最大时,能确保调温面11不会出现过达温现象。
可选地,第二预设条件可以为,第三温度差小于预设的第二温度差阈值,且降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
其中,第二温度差阈值表征为:将第二温度的流体以最大流速流入第二液流腔31并将调温面11升高至目标温度的所需要的时间,小于或等于调温面11以当前降温速率达到目标温度所需的时间,所对应的最小温度差;
其中,第二速率阈值表征为:将第二温度的流体以最大流速流入第二液流腔31并将调温面11升高至目标温度的所需要的时间,小于或等于调温面11以当前降温速率达到目标温度所需的时间,所对应的最小速率。
若此时第三温度差小于第二温度差阈值,且升温速率大于预设的第二速率阈值,则意味着控温槽保持当前降温速率进行降温,此时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调至最大开度使第二温度的流体以最快流速流入第二液流腔31,使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达到热平衡后也会使调温面11的实际达温小于目标调温温度,因此,该条件作为一个第二控流阀5313开启时刻的触发条件,当第二控流阀5313在满足这个条件的时刻立刻将阀门开度置为最大时,能确保调温面11不会出现欠达温现象。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若需要升高调温面11的温度,则先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最大开度作为目标开度,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再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最大开度作为目标开度;若需要降低调温面11的温度,则先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最大开度作为目标开度,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再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最大开度作为目标开度,使得调温面11的温度变化速率保持最大,从而提高达温效率。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22包括:
步骤S221:若目标调温温度高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将满足预设升温速率的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确定为第二开度,以及将满足预设升温速率的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确定为第一开度,以控制调温面11保持升温速率升温至目标温度;
步骤S222:若目标调温温度低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将满足预设降温速率的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确定为第二开度,以及将满足预设降温速率的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确定为第一开度,以控制调温面11保持降温速率降温至目标温度。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若选择采用均匀达温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是在于,确保调温面11的温变速率保持一定值不变,以温变速率为导向去动态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确保调温装置100在升温/降温时的速率稳定,使调温面11稳定的降温/升温至目标温度,从而使调温装置100最终的温度稳定的趋于目标温度。
可选地,可以采用PID(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比例-积分-微分)控制来实现以温变速率为导向的开度调节。其中,P的比例与升温速率有关,I的积分与达温时长有关,D的与邻近超温时的快速闭阀有关。
可选地,预设的升温速率可以为+0+5℃/+,预设的降温速率可以为-0+3℃/+。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若采用均匀达温策略,若需要升高调温面11的温度,将满足预设升温速率的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确定为各自的目标开度,若需要降低调温面11的温度,将满足预设降温速率的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确定为各自的目标开度,使得调温面11的温度变化速率稳定,从而提高调温精度。
在第三实施例中,基于任一实施例,步骤S20之后,还包括:
步骤S60:确定调温范围的绝对值是否小于预设的防过温阈值;
步骤S70:若是且目标调温温度高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基于预设的防过温策略,减小第二开度和/或增大第一开度,以降低调温面11的升温速率;
步骤S80:若是且目标调温温度低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基于防过温策略增大第二开度和/或减小第一开度,以降低调温面11的降温速率;
步骤S90:否则,间隔预设周期后返回执行确定调温范围是否小于预设的防过温阈值的步骤。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在确定出第二控流阀5313和第一控流阀5113的目标开度之后,由于热量在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上相互热交涉并达到热平衡对调温面11进行升温/降温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冗余时间,因此,设置一防过温阈值,当调温范围的绝对值小于防过温阈值时,意味着若再保持当前的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调温面11可能会出现过温,因此在调温装置100的控温系统中预设有防过温策略,当调温面11当前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目标调温温度时,改变第一开度和第二开度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均改变,使得升温/降温速率降低,从而防止调温面11过温。
若目标调温温度高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则需要加热调温面11,当防过温策略是在调温范围绝对值小于防过温阈值时,此处提供三种调节方式:减小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增大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以及减小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同时增大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目的是将降低调温面11的升温速率。
若目标调温温度低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则需要制冷调温面11,此时的防过温策略是在调温范围绝对值小于防过温阈值时,此处提供三种调节方式:增大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减小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以及增大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的同时减小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目的是将降低调温面11的降温速率。
在本实施例中,防过温阈值的设置条件需满足:调温面11以最快温变速率从防过温阈值变化至目标调温温度所需的时间,小于或等于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以最小预设开度值使流体流入第一液流腔13和第二液流腔31中,使得第一导热结构10和第二导热结构30达到热平衡时调温面11达为目标调温温度所需的时间。
具体的防过温阈值的数值,与第一输送管5111和第二输送管5311的长度、储流结构50内储存流体的的比热容、第一温度的流体和第二温度的流体之间的温差、调温装置100所处环境和最小预设开度值的设置等因素有关,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得到的阈值不同,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此外,若此时确定调温范围的绝对值并未小于预设的防过温阈值,意味着调温面11当前温度离目标调温温度较远,则间隔预设周期后再次执行该步骤。可选地,预设间隔周期可以为0+5S。
可选地,防过温策略可以包括:将当前时刻的调温范围对应的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值确定为第二开度,和/或将当前时刻的调温范围对应的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值确定为第一开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防过温策略的设置思路为:当调温范围的绝对值低于防过温阈值时,此时不同的调温范围对应不同的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开度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防过温策略的设置思路为:当温度差的绝对值低于防过温阈值时,此时不同的温度差对应不同的控流阀开度值。
示例性地,设防过温阈值为5℃,假设此时的温度差为-4℃,此时触发防过温策略,假设温度差每减小1摄氏度,便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开度增加0+05,设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为0+3,则:
若假设温度差每减小1摄氏度,便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开度减小0+1,设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为1,则:
温度差(℃) 第一控流阀的阀门开度
-3 0+9
-2 0+8
-1 0+7
0 0+6
若假设温度差每减小1摄氏度,便将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开度减小0+06,将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开度增加0+04,设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为1,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为0+3,则:
温度差(℃) 第一控流阀的阀门开度 第二控流阀的阀门开度
-3 0+94 0+34
-2 0+88 0+38
-1 0+82 0+42
0 0+76 0+46
可选地,防过温策略可以包括:若目标调温温度高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基于预设时间间隔确定当前时刻的调温范围对应的第二开度负增量和/或第一开度正增量,根据第二开度负增量调节第二开度和/或根据第一开度正增量调节第一开度;若目标调温温度低于调温面11的当前温度,基于预设时间间隔确定当前时刻的调温范围对应的第二开度正增量和/或第一开度负增量,根据第二开度正增量调节第二开度和/或根据第一开度负增量调节第一开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防过温策略的设置思路为:当调温范围的绝对值低于防过温阈值时,不同的调温范围对应不同的第一控流阀5113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开度变化量。
示例性地,设防过温阈值为5℃,假设此时的温度差为-4℃,此时触发防过温策略,若选择增大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开度,则:
若选择减小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开度,则:
温度差(℃) 第一控流阀的阀门开度变化量
-3 -0+1
-2 -0+08
-1 -0+032
0 -0+011
若选择同时增大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开度和减小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开度,则:
温度差(℃) 第一控流阀的阀门开度 第二控流阀的阀门开度
-3 -0+07 +0+009
-2 -0+067 +0+0031
-1 -0+025 +0+0027
0 -0+007 +0+0013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作为不同防过温策略下,反映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开度和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开度的变化趋势的示例,不代表与实际的开度变化量或开度值相同,具体的开度变化量或开度值需要测试人员在具体环境下测试得到,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防过温阈值,以及防过温策略,来从而防止调温装置100出现过温,从而使调温面11准确达到目标温度。
在第四实施例中,基于任一实施例,所述步骤S30包括:
步骤S31:基于第一预设开度增量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直至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调节至第一开度,以及基于第二预设开度增量调节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直至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调节至第二开度;
或者,步骤S32:基于预设调节速率调节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至第一开度,以及基于所述预设调节速率调节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的当前开度至第二开度。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若将控流阀的阀门开度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变化,虽然会使调温面11的温度迅速改变,但会造成第一输送管5111和/或第二输送管5311中的压强随之发生改变,导致第一输送管5111和/或第二输送管5311内部出现震荡,长时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会对系统造成损坏,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本实施例中提供两种不同的流速调节,一种基于一定的增量逐渐将控流阀的阀门开度增大至目标开度;一种是基于一定的调节速率将控流阀的阀门开度增大至目标开度。两种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开度在短时间内发生太大变化。
若选择增量调节,则预设两个开度增量:第一预设开度增量和第二预设开度增量,使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每间隔预设时长就将开度增大第一预设开度增量对应的值,直至达到第一开度;以及使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每间隔预设时长就将开度增大第二预设开度增量对应的值,直至达到第二开度。
若选择匀速调节,则预设一调节速率。使第二控流阀5313的阀门和第一控流阀5113的阀门以该调节速率匀速调整至相应的目标开度。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对控流阀的阀门开度值进行增量调节或匀速调节,避免控流阀的阀门开度短时间内迅速对系统造成的损伤,在提高控温精度的同时增加了调温装置的控温系统的耐久。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分流器检测设备,该分流器检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和调温装置100,该调温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分流器检测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导热结构,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设有调温面,所述第一导热结构内设有第一液流腔;
第二导热结构,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层叠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热结构背对所述调温面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热结构内设有第二液流腔;以及
储流结构,所述储流结构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液流腔的第一输送管和连通所述第二液流腔的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设有第一控流阀,所述第二输送管设有第二控流阀,所述储流结构用以向所述第一液流腔输入第一温度的流体,并向所述第二液流腔输入第二温度的流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导热结构于所述调温面与所述第一液流腔的腔顶壁之间的厚度为W,则满足条件:W≤3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温主体具有高度方向,定义所述第一液流腔沿高度方向相对的腔顶壁与腔底壁之间的间距为L,则满足条件:2mm≤L≤6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管的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液流腔内,所述第一输送管设于所述第一液流腔内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一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一出液孔间隔排列设置;
所述第二输送管的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二液流腔内,所述第二输送管设于所述第二液流腔内的部分设有多个第二出液孔,多个所述第二出液孔间隔排列设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流结构包括:
第一储流槽,所述第一储流槽设有所述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连通所述第一储流槽和所述第一液流腔,所述第一储流槽用以存储第一温度的流体;和
第二储流槽,所述第二储流槽设有所述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连通所述第二储流槽和所述第二液流腔,所述第一储流槽用以存储第二温度的流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流槽还设有第一回流管,所述第一储流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恒温部和第一回流部;
所述第一输送管连通所述第一恒温部和所述第一液流腔,所述第一回流管连通所述第一回流部和所述第一液流腔。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流槽还设有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二储流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恒温部和第二回流部;
所述第二输送管连通所述第二恒温部和所述第二液流腔,所述第二回流管连通所述第二回流部和所述第二液流腔。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流槽还设有第一恒温机构,所述第一恒温机构用以使第一储流槽恒温至第一温度;
所述第二储流槽还设有第二恒温机构,所述第二恒温机构用以使所述第二储流槽恒温至第二温度。
9.一种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温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调温装置,所述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调温面的温度,并依据目标调温温度与所述调温面的温度之间的差值确定调温范围;
依据调温范围确定所述第一控流阀的第一开度和所述第二控流阀的第二开度;
调节所述第一控流阀至第一开度,调节所述第二控流阀至第二开度。
10.一种分流器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检测设备包括检测装置和调温装置,所述调温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所述的调温装置。
CN202310703205.5A 2023-06-13 2023-06-13 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Pending CN1168600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3205.5A CN116860033A (zh) 2023-06-13 2023-06-13 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03205.5A CN116860033A (zh) 2023-06-13 2023-06-13 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60033A true CN116860033A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24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03205.5A Pending CN116860033A (zh) 2023-06-13 2023-06-13 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6003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14676A (zh) * 2023-11-09 2023-12-12 成都梓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fpga老炼测试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14676A (zh) * 2023-11-09 2023-12-12 成都梓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fpga老炼测试系统
CN117214676B (zh) * 2023-11-09 2024-01-23 成都梓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fpga老炼测试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860033A (zh) 调温装置、调温装置的控温方法和分流器检测设备
KR100769238B1 (ko) 온도제어장치
US9983259B2 (en) Dual loop type temperature control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tes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RU2020119162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аэрозоль, с управлением с обратной связью
KR102674659B1 (ko) 연료전지의 냉각 제어시스템 및 제어방법
CN104199479B (zh) 无级温度控制系统
US20230024244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energy store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04566839A (zh) 空调系统喷气增焓的控制方法
CN113794003A (zh) 一种安全电池箱及电池包
US10118267B2 (en) Machine tool with a machine rack constructed of structural parts
CN115377777A (zh) 激光器控温方法和机加工设备
US7148450B2 (en) Portable blackbody furnace
MX2021005548A (es) Enfriador doble.
CN113359907B (zh) 一种快速响应的主动控温方法
CN114530649A (zh) 调温方法、调温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053448B (zh) 一种液冷机组的冷却液温度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US9909935B1 (en) Calibration and control system for a climate system utilizing closed loop feedback and a phase change cell
CN111854491A (zh) 温度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KR20160039856A (ko) 반도체 설비용 온도 조절 장치
CN116377411A (zh) 温控系统、真空镀膜设备以及串级控制方法
CN212905287U (zh) 一种测试装置
CN114326862A (zh) 一种冷却循环回路的温度自适应调节方法
JPS584202B2 (ja) オンドホシヨウツキリユウリヨウセイギヨソウチ
CN114935951A (zh) 一种燃料电池测试夹具温度控制方法
RU2511075C1 (ru) Способ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тепловым состоянием и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ми параметрами технических устройст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