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47495A -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47495A
CN116847495A CN202310688673.XA CN202310688673A CN116847495A CN 116847495 A CN116847495 A CN 116847495A CN 202310688673 A CN202310688673 A CN 202310688673A CN 116847495 A CN116847495 A CN 116847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structure
coil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duction heating
cold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886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百公
周振虎
梁大荣
刘金星
许静
王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068867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474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47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474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4Coil arrangements having more than one coil or coil segmen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 H05B6/42Cooling of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装置包括车体、升降平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升降平台横跨车体上方中部并与车体活动连接,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结构相同,两者对称间隔安装于升降平台底部,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包括支撑体、线圈主体、辅助轮,线圈主体为圆弧形,弧口朝下安装于支撑体的下部,在线圈主体的两头分别设有一个辅助轮,辅助轮分别与支撑体连接。本发明可自适应工件形状、可自由调节线圈长度、适用于曲面加工,能够运用于多种场景单,可以处理形状结构复杂工件,可靠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感应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存在着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感应加热线圈为多匝线圈或单匝线圈,其形状固定、大小固定。在传统感应线圈的具体工作环境中,对被加热工件条件要求较高,在船舶建造时,尤其在涉及船舶外板的曲面位置时,传统线圈的工件平整或者与线圈自身形状相适应的要求,很难使用现有感应加热线圈对船舶外板等复杂曲面形状进行热处理。
目前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无论是在家用电器还是工业热处理等领域都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感应加热线圈的结构也形式各异。但现有线圈结构均为直的或其他固定形状的刚性结构,而不是软的、形状可变的柔性结构,还尚未有能够适应被加热工件不同形状而自适应调整线圈形状的线圈结构形式。例如专利CN201821287813.3保护的是一种专用于真空玻璃封接的感应焊接头,其采用的环形单匝线圈与柱状聚磁体形状、大小固定,不具备形状自适应、自由调节长度的功能。CN202010788371.6保护的是一种形状大小固定的矩形双面加热感应线圈,也是形状固定不具备自适应功能。CN201621284257.5保护的线圈形状是一种沿单一方向绕制的同心圆结构,形状与大小固定不可变,难以适用于曲面加工。专利CN202210653055.7与CN202210832756.7所涉及线圈结构为单匝矩形线圈,在对船舶钢板热处理时,不具有长度可调且形状自适应的功能,因此难以对船舶外板等曲面结构进行热处理加工。专利CN201520399965.2、CN201822171314.4和CN202122120794.3保护的线圈结构都是形状大小固定不具有根据待加工工件形状自适应的能力。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使曲率自适应性、距离自适应性更强,实现线圈长度的可调,增强适用性。并提供了其工作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包括车体、升降平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升降平台横跨车体上方中部并与车体活动连接,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结构相同,两者对称间隔安装于升降平台底部,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包括支撑体、线圈主体、辅助轮,线圈主体为圆弧形,弧口朝下安装于支撑体的下部,在线圈主体的两头分别设有一个辅助轮,辅助轮分别与支撑体连接。
辅助轮用于帮助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在工件表面伸展与收缩,设置的辅助轮应保证其直径略大即可,以确保线圈主体与工件之间空隙适当。
进一步的,支撑体包括左支撑结构、左连接结构、右连接结构、右支撑结构、定位弹簧,左支撑结构和右支撑结构水平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与升降平台的底面连接,左连接结构与左支撑结构的一端连接,右连接结构与右支撑结构的一端连接,线圈主体设置于左连接结构和右连接结构之间,其两端分别与二者连接,定位弹簧设置于线圈主体上方,其两端分别与左连接结构、右连接结构连接,左连接结构、右连接结构的底部分别安装有一个辅助轮。
进一步的,左支撑结构呈L型,其一端开设有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进水口,且靠近该端的一侧面设有外凸的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进水口与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互通,左支撑结构另一端的一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左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
最佳的,左连接结构为一端设有L型缺口一的柱状结构,左连接结构在L型缺口一的竖向面上设有左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左支撑结构的一端置于L型缺口一中,左支撑结构与L型缺口一的横向面之间具有间隙A,且左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与左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活动连接,左连接结构的中部的一侧还设有左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以及与其平行设置的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左连接结构的下部还开设有与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呈垂直的左连接结构螺纹孔,定位弹簧的一端与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连接,线圈主体的一端通过左连接结构螺纹孔与左连接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右支撑结构呈L型,其一端开设有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出水口,且靠近该端的一侧面设有外凸的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出水口与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互通,右支撑结构另一端的一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右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
最佳的,右连接结构为一端设有L型缺口二的柱状结构,右连接结构在L型缺口二的竖向面上设有右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右支撑结构的一端置于L型缺口二中,右支撑结构与L型缺口二的横向面之间具有间隙B,且右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与右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活动连接,右连接结构的中部的一侧还设有右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以及与其平行设置的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右连接结构的下部还开设有与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呈垂直的右连接结构螺纹孔,定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连接,线圈主体的另一端通过右连接结构螺纹孔与右连接结构连接。
左支撑结构、左连接结构、右连接结构、右支撑结构采用T3铜材质,外凸的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以及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便于与左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右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连接。
两个连接结构设有内置冷水通道,用于联通冷水;设置连接孔,用于与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在靠近线圈一侧设置弹簧固定圆柱用于固定定位弹簧,且冷水通道进水孔应适当延长深处结构外侧,便于与连接结构冷水通道连接,且出水孔应设置内螺纹便于与线圈主体连接。
左、右弹簧固定圆柱应进行表面绝缘处理,以保证定位弹簧不会有电流通过,以此保证磁场强度和线圈整体功率效率。
连接结构与支撑结构活动连接,连接结构可以绕连接孔中心点自由旋转;连接结构与支撑结构水冷通道延伸部分之间使用软管连接,在自由旋转同时实现二者之间的冷水联通。
为保证连接结构与支撑结构之间活动连接,连接结构与支撑结构之间应保持适当距离,即分别为间隙A和间隙B,此距离最大应不超过支撑结构连接孔中心点到支撑结构外侧顶点之间距离;这样在旋转过程中,由于旋转中心到外顶点之间距离大于保留距离,因此会自然形成限制旋转的最大限位点,保证了线圈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线圈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左侧长螺纹铜柱、多软股导线及冷水软管、右侧长螺纹铜柱。
线圈主体左、右侧长螺纹铜柱选用中空铜柱,并且螺纹周围分布有通孔,可以保证在导电的同时冷水可以流通。左、右侧长螺纹铜柱之间并联有多股软导线,软导线焊接在左、右侧长螺纹铜柱上,并通过较软导线组粗的软管密封。使用多股软导线并联实现了对复杂曲面的形状适应并可以保证在实现电流流通产生磁场的同时冷水流可以流通给线圈降温。
左、右侧长螺纹铜柱采用T3铜材质,且由于磁场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因此多软股导线与冷水软管之间缝隙不应过大。冷水软管应采用耐高温软管,并对冷水软管进行隔热保护。此外为了实现长度可调,两侧螺栓螺纹方向应反向。使用反向的螺纹形状可以保证线圈主体两头同步调节伸长与缩短。
进一步的,车体包括支撑框架、后行进轮、前行进轮、转向舵机、升降限位螺栓、限位弹簧,支撑框架为矩形框架结构,后行进轮和前行进轮均设有两个,分别安装于支撑框架底面的四个顶角处,转向舵机安装于支撑框架上,支撑框架的相对两侧上分别安装有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升降限位螺栓,每个升降限位螺栓上分别套设有一个限位弹簧,升降平台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两个升降限位螺栓与支撑框架螺纹连接,且限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框架和升降平台抵合。
支撑框架为整体结构提供支撑与固定功能,后行进轮、前行进轮用于在待加工工件表面行进,转向舵机用于实现行进途中的转向操作。升降平台与支撑框架通过升降限位螺栓连接,通过限位弹簧的支撑以及弹性的作用,实现升降平台的上下位置的可调,同时保证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与待加工面的贴合度。
升降平台应采取具有一定强度的绝缘材料制作,且升降平台所设置线圈进出水口连接孔周围应采用导电材料,用于实现水电联通。
进一步的,升降平台为矩形板状结构,其上相对开设有用于与升降限位螺栓连接的升降限位孔一、升降限位孔二,以及用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连通水电的通孔一、通孔二。
一种上述的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所需规格的线圈主体;
S2:将机构整体接入电气控制系统与冷水循环系统;
S3:调整下压升降平台,将线圈主体紧贴待加工工件表面,辅助轮根据工件形状移动,使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根据工件形状自适应变化;
S4: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通电产生磁场,开始加热工件;
S5:加热完成,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停止工作,撤去升降平台压力;
S6: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恢复初始形状,感应加热工作完成。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线圈采用柔性导线组并联,能够自适应待加工工件曲率,加工不同弯曲形状的钢板,或用于船舶不同外板形状的矫正与背烧作业。
(2)线圈冷水保护,加热线圈主体被保护在冷水管道中,保证线圈正常工作,且持续地给冷水软管降温,保护线圈处于低温工作状态。
(3)线圈两连接结构之间设置定位弹簧,可以保证线圈使用时处于阻尼状态,并可以顺利回复初始状态。
(4)线圈安装在电磁感应加热执行机构上与本执行机构配合使用,方便线圈使用,操作简单快捷。
(5)升降平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开孔数量连接多个线圈,文中为了实现对船舶外板的加热设置两个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去除车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的正视图;
图5是本发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升降平台与线圈一的连接正视图;
图7是本发明线圈主体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如图1~7所示,包括车体100、升降平台2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
升降平台200横跨车体100上方中部并与车体100活动连接,车体100包括支撑框架101、后行进轮102、前行进轮103、转向舵机104、升降限位螺栓105、限位弹簧,支撑框架101为矩形框架结构,后行进轮102和前行进轮103均设有两个,分别安装于支撑框架101底面的四个顶角处,转向舵机104安装于支撑框架101上,支撑框架101的相对两侧上分别安装有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升降限位螺栓105,每个升降限位螺栓105上分别套设有一个限位弹簧,升降平台200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两个升降限位螺栓105与支撑框架101螺纹连接,且限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框架101和升降平台200抵合。升降平台200为矩形板状结构,其上相对开设有用于与升降限位螺栓105连接的升降限位孔一201、升降限位孔二202,以及用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连通水电的通孔一203、通孔二204。
车体100可以通过带有动力的后行进轮102、前行进轮103运动,转向操作通过转向舵机104完成,升降限位螺栓105用于限制升降平台200的升降范围。
升降限位孔一201、升降限位孔二202孔径不大于升降限位螺栓105的大端直径,从而起到限制作用。通孔一203、通孔二204为连接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的水电通孔,保证水电联通。升降平台200材质选用绝缘材料保证各通孔之间绝缘性,且保证了对升降平台200施加压力的安全性。
车体100主要实现总体的行进与结构支撑,升降平台200提供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的固定与升降操作。通过按压升降平台200压缩升降平台200与升降限位螺栓105间的限位弹簧,升降平台200下方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受压力作用伸展。
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结构相同,两者对称间隔安装于升降平台200底部。
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包括支撑体、线圈主体330、辅助轮370,线圈主体330为圆弧形,弧口朝下安装于支撑体的下部,在线圈主体330的两头分别设有一个辅助轮370,辅助轮370分别与支撑体连接。
支撑体包括左支撑结构310、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右支撑结构350、定位弹簧360,左支撑结构310和右支撑结构350水平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与升降平台200的底面连接,左连接结构320与左支撑结构310的一端连接,右连接结构340与右支撑结构350的一端连接,线圈主体330设置于左连接结构320和右连接结构340之间,其两端分别与二者连接,定位弹簧360设置于线圈主体330上方,其两端分别与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连接,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的底部分别安装有一个辅助轮370。
左支撑结构310、右支撑结构350实现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整体的受力支撑和水电通道。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主要将线圈主体330与左支撑结构310、右支撑结构350连接起来,控制线圈主体330弯曲曲率,连接左支撑结构310、右支撑结构350与线圈主体330之间的水电连接。左支撑结构310、右支撑结构350和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均设置有冷水通道,且冷水通道适当外延,使用软管接通形成完整通道。线圈主体300主要实现磁场产生并接通两侧冷水通道。
左支撑结构310呈L型,其一端开设有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进水口311,且靠近该端的一侧面设有外凸的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12,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进水口311与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12互通,左支撑结构310另一端的一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左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13。
左连接结构320为一端设有L型缺口一的柱状结构,左连接结构320在L型缺口一的竖向面上设有左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21,左支撑结构310的一端置于L型缺口一中,左支撑结构310与L型缺口一的横向面之间具有间隙A,且左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13与左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21活动连接,左连接结构320的中部的一侧还设有左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22以及与其平行设置的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23,左连接结构320的下部还开设有与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23呈垂直的左连接结构螺纹孔324,定位弹簧360的一端与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23连接,线圈主体330的一端通过左连接结构螺纹孔324与左连接结构320连接。
右支撑结构350呈L型,其一端开设有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出水口351,且靠近该端的一侧面设有外凸的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52,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出水口351与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52互通,右支撑结构350另一端的一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右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53。
右连接结构340为一端设有L型缺口二的柱状结构,右连接结构340在L型缺口二的竖向面上设有右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41,右支撑结构350的一端置于L型缺口二中,右支撑结构350与L型缺口二的横向面之间具有间隙B,且右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53与右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41活动连接,右连接结构340的中部的一侧还设有右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42以及与其平行设置的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43,右连接结构340的下部还开设有与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43呈垂直的右连接结构螺纹孔344,定位弹簧360的另一端与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43连接,线圈主体330的另一端通过右连接结构螺纹孔344与右连接结构340连接。
左连接结构固定弹簧连接柱323与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43之间连接定位弹簧360,可以使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工作完成之后恢复初始状态,且在工作过程中处于阻尼状态。且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的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均连接辅助轮370,在贴近工件表面改变线圈主体330形状时便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的张开与闭合。
如图6所示,右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53与右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41之间活动连接,因此实现了连接结构可以绕连接孔中心点自由旋转。由于又连接结构340与右支撑结构350之间保留了适当间隙B,因此既保证了自由转动又保证了存在限位点限制最大旋转角度。
左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13与左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21之间活动连接,同样实现了自由转动与最大角度限制。
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12与左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22通过软水管连接,软水管的长度多出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12与左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22直线距离的50%,以此在调整旋转位置时,长度可以满足要求。
与上述相同,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52与右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42通过软水管连接,软水管的长度多出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52与右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42直线距离的50%,同样可以在调整旋转位置时,长度可以满足要求。
线圈主体330包括依次连接的左侧长螺纹铜柱331、多软股导线及冷水软管332、右侧长螺纹铜柱333。
左连接结构螺纹孔324与左侧长螺纹铜柱331,右侧长螺纹铜柱333与右连接结构螺纹孔344相互配合连接,通过调节不同的拧入深度,线圈主体330长度就实现了调节。此外,左侧长螺纹铜柱331、右侧长螺纹铜柱333均选用中空螺栓,冷水经左侧长螺纹铜柱331中部的通孔流入多股导线及冷水软管332,实现了线圈的冷却保护功能。
整体结构中支撑结构、连接结构与线圈主体部分均采用T3铜材质,因此电流可以顺利流通。
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的冷水流通路为:冷水从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进水口311进入,经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12通过软水管流至左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22,经内部冷水通道流至左连接结构螺纹孔324并经左侧长螺纹铜柱331的中空孔径流入多股导线及冷水软管332,从右侧长螺纹铜柱333中空孔径中流向右连接结构螺纹孔344,经右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42流出,通过软水管流至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52,最后通过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出水口351流出,经上述通道实现了冷水通路。
本发明是一种具有曲率自适应能力、加热线圈柔性可变、长度可调的新型电磁感应加热线圈结构。
本发明使用工作流程如下:
(1)调整长螺纹铜柱,选择适当长度。
(2)整体接入电气控制系统与冷水循环系统。
(3)将多股导线及冷水紧贴待加工工件表面,按压升降平台,辅助轮根据工件形状移动,使导线根据工件形状自适应变化。
(4)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开始加热工件。
(5)加热完成,线圈停止工作,撤去升降平台压力。
(6)在定位弹簧作用下,线圈恢复初始形状,感应加热工作完成。

Claims (10)

1.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00)、升降平台(2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升降平台(200)横跨车体(100)上方中部并与车体(100)活动连接,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结构相同,两者对称间隔安装于升降平台(200)底部,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包括支撑体、线圈主体(330)、辅助轮(370),线圈主体(330)为圆弧形,弧口朝下安装于支撑体的下部,在线圈主体(330)的两头分别设有一个辅助轮(370),辅助轮(370)分别与支撑体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支撑体包括左支撑结构(310)、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右支撑结构(350)、定位弹簧(360),左支撑结构(310)和右支撑结构(350)水平相对间隔设置且分别与升降平台(200)的底面连接,左连接结构(320)与左支撑结构(310)的一端连接,右连接结构(340)与右支撑结构(350)的一端连接,线圈主体(330)设置于左连接结构(320)和右连接结构(340)之间,其两端分别与二者连接,定位弹簧(360)设置于线圈主体(330)上方,其两端分别与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连接,左连接结构(320)、右连接结构(340)的底部分别安装有一个辅助轮(37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左支撑结构(310)呈L型,其一端开设有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进水口(311),且靠近该端的一侧面设有外凸的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12),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进水口(311)与左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12)互通,左支撑结构(310)另一端的一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左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左连接结构(320)为一端设有L型缺口一的柱状结构,左连接结构(320)在L型缺口一的竖向面上设有左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21),左支撑结构(310)的一端置于L型缺口一中,左支撑结构(310)与L型缺口一的横向面之间具有间隙A,且左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13)与左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21)活动连接,左连接结构(320)的中部的一侧还设有左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22)以及与其平行设置的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23),左连接结构(320)的下部还开设有与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23)呈垂直的左连接结构螺纹孔(324),定位弹簧(360)的一端与左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23)连接,线圈主体(330)的一端通过左连接结构螺纹孔(324)与左连接结构(320)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右支撑结构(350)呈L型,其一端开设有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出水口(351),且靠近该端的一侧面设有外凸的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52),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出水口(351)与右支撑结构冷水通道外延进水口(352)互通,右支撑结构(350)另一端的一侧面上开设有贯通的右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5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右连接结构(340)为一端设有L型缺口二的柱状结构,右连接结构(340)在L型缺口二的竖向面上设有右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41),右支撑结构(350)的一端置于L型缺口二中,右支撑结构(350)与L型缺口二的横向面之间具有间隙B,且右支撑结构活动连接孔(353)与右连接结构活动连接孔(341)活动连接,右连接结构(340)的中部的一侧还设有右连接结构冷水通道外延出水口(342)以及与其平行设置的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43),右连接结构(340)的下部还开设有与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43)呈垂直的右连接结构螺纹孔(344),定位弹簧(360)的另一端与右连接结构弹簧固定圆柱(343)连接,线圈主体(330)的另一端通过右连接结构螺纹孔(344)与右连接结构(34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线圈主体(330)包括依次连接的左侧长螺纹铜柱(331)、多软股导线及冷水软管(332)、右侧长螺纹铜柱(33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车体(100)包括支撑框架(101)、后行进轮(102)、前行进轮(103)、转向舵机(104)、升降限位螺栓(105)、限位弹簧,支撑框架(101)为矩形框架结构,后行进轮(102)和前行进轮(103)均设有两个,分别安装于支撑框架(101)底面的四个顶角处,转向舵机(104)安装于支撑框架(101)上,支撑框架(101)的相对两侧上分别安装有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的升降限位螺栓(105),每个升降限位螺栓(105)上分别套设有一个限位弹簧,升降平台(200)的相对两侧分别通过两个升降限位螺栓(105)与支撑框架(101)螺纹连接,且限位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框架(101)和升降平台(200)抵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升降平台(200)为矩形板状结构,其上相对开设有用于与升降限位螺栓(105)连接的升降限位孔一(201)、升降限位孔二(202),以及用于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300)、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400)连通水电的通孔一(203)、通孔二(204)。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所需规格的线圈主体;
S2:将机构整体接入电气控制系统与冷水循环系统;
S3:调整下压升降平台,将线圈主体紧贴待加工工件表面,辅助轮根据工件形状移动,使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根据工件形状自适应变化;
S4: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通电产生磁场,开始加热工件;
S5:加热完成,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停止工作,撤去升降平台压力;
S6: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一、电磁感应加热线圈二恢复初始形状,感应加热工作完成。
CN202310688673.XA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Pending CN1168474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88673.XA CN116847495A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88673.XA CN116847495A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47495A true CN116847495A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60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88673.XA Pending CN116847495A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4749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25894A (zh) * 2023-11-30 2024-03-0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带钢边部横向磁通电磁感应加热一体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25894A (zh) * 2023-11-30 2024-03-01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带钢边部横向磁通电磁感应加热一体装置及方法
CN117625894B (zh) * 2023-11-30 2024-05-07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带钢边部横向磁通电磁感应加热一体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847495A (zh) 一种电磁感应线圈加热执行机构及其工作方法
CA2943862C (en) Electrical hollow conductor for an electromagnetic machine
CN208214878U (zh) 一种新型cnc侧板装夹工装
CN103366932B (zh) 中高频变压器
CN2909089Y (zh) 一种即热式电磁热水器发热装置
CN106834989A (zh) 一种铜线退火装置
CN105397259B (zh) 一种手工中频焊接控制柜中焊接控制器控制方法
CN107378522A (zh) 一种可调节角度的机械加工用平台
CN204291433U (zh) 加热金属件的电感应加热器
CN214361530U (zh) 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及热处理设备
CN213231198U (zh) 一种用于工程机械的吊钩组件
CN205218630U (zh) 一种柔性仿形夹具
CN111482460B (zh) 一种强电流智能集流装置
CN102290231B (zh) 马鞍型铜导线线圈的绕线装置
CN220208681U (zh) 一种新型线圈
CN204934920U (zh) 电伺服机器人焊钳冷却装置
CN202076125U (zh) 马鞍型铜导线线圈的绕线装置
CN211136142U (zh) 一种便于焊接的外镀内涂环氧复合钢管
CN107378631A (zh) 一种金属制品加工用钻孔装置
CN216789368U (zh) 高速电磁阀
CN212056058U (zh) 一种电磁阀用线圈与铁芯组合装置
CN216502901U (zh) 一种用于螺柱焊的可控型螺柱焊接地座
CN211063492U (zh) 嵌入式扁平电机冷却结构
CN201112027Y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电永磁磁座
CN203706801U (zh) 电抗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