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8555A - 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28555A
CN116828555A CN202311099453.XA CN202311099453A CN116828555A CN 116828555 A CN116828555 A CN 116828555A CN 202311099453 A CN202311099453 A CN 202311099453A CN 116828555 A CN116828555 A CN 1168285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rsu
ob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9945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朝
何涛勇
黄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martways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martways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martways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martways Wuh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9945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285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285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85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4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vehicles and infrastructures, e.g. vehicle-to-cloud [V2C] or vehicle-to-home [V2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该系统通过同时设置RSU设备和OBU设备,并且基于信道判断模块对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进行数据统计;再通过设置信道转换阈值,并比较接收数据包总数以确定当前场景适合的信道,从而得到对应的通讯标志位;最后由信道选取模块根据通讯标志位适应性调整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从而实现满足不同通信场景的需求。

Description

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V2X(vehicle to everything),与流行的B2B、B2C如出一辙,意为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为了实现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通过两种传输方式通信,其中,一种是基于邻近服务通信5(proximity-based services communication 5,PC5)接口进行通信,即车与外界之间可直接通信,该直接通信不通过运营商网络(例如,基站);另一种是基于UU接口进行通信,即经过移动运营商网络进行通信。
目前,PC5接口通信主要应用于近距离通信,UU接口通信主要应用于远距离通信。由于PC5接口通信相对于UU接口通信而言,在同样的速度和有限的距离条件下,通信时延和丢包率都相对较低,除去设备成本外,PC5接口通信也没有额外网络流量的开销,因此受到广泛欢迎。然而,现有技术中,在使用PC5接口通信的过程中,还存在部分远距离通信需求的场景,但是两种传输方式通信通常单独使用,从而导致无法在保证成本的情况下,较好地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
因此,现有技术中,在单独使用PC5接口通信或者UU接口通信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存在无法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需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单独使用PC5接口通信或者UU接口通信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存在的无法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需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应用于V2X,该系统包括:
RSU设备;
OBU设备,用于与RSU设备进行通信;
信道判断模块,设置有信道转换阈值和通讯标志位,分别与RSU设备和OBU设备通讯连接,用于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根据接收数据包总数和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
信道选取模块,分别与RSU设备、OBU设备和信道判断模块通讯连接,用于获取通讯标志位,并根据通讯标志位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
其中,数据发送信道包括PC5信道和UU信道。
进一步地,RSU设备和OBU设备均包括PC5发送接口、PC5接收接口和UU接口;
其中,PC5发送接口用于对自定义消息进行广播;
PC5接收接口用于接收自定义消息;
UU接口基于蜂窝网路的MQTT协议进行建立。
进一步地,通讯标志位包括PC5模式和UU模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应用于上文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该方法包括:
设置信道转换阈值;
基于信道判断模块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根据接收数据包总数和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
基于信道选取模块获取通讯标志位,并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
其中,数据发送信道包括PC5信道和UU信道。
进一步地,通讯标志位包括PC5模式和UU模式;基于信道判断模块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通过比较接收数据包总数和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包括:
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
当接收数据包总数不小于信道转换阈值时,确定通讯标志位为PC5模式;
当接收数据包总数小于信道转换阈值时,确定通讯标志位为UU模式。
进一步地,基于信道选取模块获取通讯标志位,并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包括:
当通讯标志位为PC5模式时,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为PC5信道;
当通讯标志位为UU模式时,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为UU信道。
进一步地,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包括:
设置信道判断频率;
信道判断模块按照信道判断频率实时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
进一步地,信道判断频率设置为10Hz。
进一步地,接收的数据包至少包括国际V2X标准中的BSM消息、RSM消息、RSI消息、MAP消息和SPAT消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包括如上文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该系统通过同时设置RSU设备和OBU设备,并且基于信道判断模块对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进行数据统计;再通过设置信道转换阈值,并比较接收数据包总数以确定当前场景适合的信道,从而得到对应的通讯标志位;最后由信道选取模块根据通讯标志位适应性调整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从而实现满足不同通信场景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确定通讯标志位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确定信道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基于V2X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申请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在陈述实施例之前,先对RSU设备、OBU设备、PC5通信和UU通信进行阐述:
RSU(Road Side Unit,路侧单元)设备,是ETC系统中,安装在路侧,采用DSRC(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技术,与OBU(On Board Unit,车载单元)设备进行通讯,实现车辆身份识别,电子扣分的装置。
PC5通信指的是设备之间直接通信方式,即,该直接通信方式采用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进行通信,不用再通过运营商网络(例如,基站)。
UU通信指的是设备之间基于UU接口进行通信的传输方式,即,设备之间经过运营商网络进行通信。
V2X(vehicle to everything),与流行的B2B、B2C如出一辙,意为车对外界的信息交换。为了实现车与外界的信息交换,通过两种传输方式通信,其中,一种是基于邻近服务通信5(proximity-based services communication 5,PC5)接口进行通信,即车与外界之间可直接通信,该直接通信不通过运营商网络(例如,基站);另一种是基于UU接口进行通信,即经过移动运营商网络进行通信。
BSM消息是指基本安全消息(Basic Safety Message)。
RSM消息是指路侧单元消息(Road Side Message)。
RSI消息是指路侧信息(Road Side Information)。
MAP消息是指地图消息。
SPAT消息是信号灯消息(Signal Phase and Timing Message)。
目前,PC5接口通信主要应用于近距离通信,UU接口通信主要应用于远距离通信。由于PC5接口通信相对于UU接口通信而言,在同样的速度和有限的距离条件下,通信时延和丢包率都相对较低,除去设备成本外,PC5接口通信也没有额外网络流量的开销,因此受到广泛欢迎。然而,仅仅依靠直通链路PC5接口无法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因此,需要增加一种传输方式,用以解决PC5接口通讯距离短的问题。目前基于蜂窝网络的通信协议比较常用,并且MQTT(消息队列遥测传输)消息协议是为硬件性能低下的远程设备以及网络状况糟糕的情况下而设计的发布/订阅型消息协议,所以选择MQTT协议来实现UU通信,作为PC5接口的补充。
然而,现有技术中,两种传输方式通信通常单独使用,从而导致无法在保证成本的情况下,即单独使用PC5接口通信,较好地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
因此,现有技术中,在单独使用PC5接口通信或者UU接口通信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存在无法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需求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10包括:
RSU设备11;
OBU设备12,用于与RSU设备11进行通信;
信道判断模块13,设置有信道转换阈值和通讯标志位,分别与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通讯连接,用于获取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根据接收数据包总数和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
信道选取模块14,用于获取通讯标志位,并根据通讯标志位确定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的信道;
其中,数据发送信道包括PC5信道和UU信道。
本实施例中,通过同时设置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并且基于信道判断模块13对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进行数据统计;再通过设置信道转换阈值,并比较接收数据包总数以确定当前场景适合的信道,从而得到对应的通讯标志位;最后由信道选取模块14根据通讯标志位适应性调整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的信道,从而实现满足不同通信场景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初始的信道既可以选PC5信道,也可以选UU信道,在此不作限定。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均包括PC5发送接口、PC5接收接口和UU接口;
其中,PC5发送接口用于对自定义消息进行广播;
PC5接收接口用于接收自定义消息;
UU接口基于蜂窝网路的MQTT协议进行建立。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的正常运作,同时支持PC5信道和UU信道,需要设置对应的接口,以实现基本的硬件支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还需要对RSU设备11和OBU设备12进行初始化,以更好地符合实际需要。具体地,RSU设备和OBU设备初始化PC5发送接口,将自定义消息通过PC5接口广播;RSU设备和OBU设备初始化PC5接收接口,接收自定义消息,记录接收数据包总数。
其中,自定义消息是一个结构体,发送频率为100Hz,消息不需要进行UPER编码。
对接收的自定义消息进行筛选,符合要求的数据才会增加接收数据包总数。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结构体包含消息类型、负载长度和负载。消息类型采用枚举类型enum进行定义,实施例中定义为“packet_loss_count_msg”。负载长度为1byte,负载定义为1~128循环的整数。
自定义消息的发送频率为100Hz,考虑到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发布的T/ITS0110-2020《基于LTE的车联网无线通信技术直连通信系统路侧单元技术要求》中4.4章节提到的路侧消息发送周期最小为100ms,对应频率为10Hz。为使统计能够满足最小周期的要求,自定义消息的发送频率确认为100Hz。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UU通信的建立基于蜂窝网路的MQTT协议。RSU和OBU选择mosquitto开源库进行方案开发,在使用中分别连接搭建在公网中的MQTT BROKER。RSU发布消息使用主题“huali/rsu”,并订阅主题为“huali/obu”的消息。OBU发布消息使用主题“huali/obu”,并订阅主题为“huali/rsu”的消息。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通讯标志位包括PC5模式和UU模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S101:设置信道转换阈值;
步骤S102:基于信道判断模块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根据接收数据包总数和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
步骤S103:基于信道选取模块获取通讯标志位,并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
其中,数据发送信道包括PC5信道和UU信道。
本实施例中,首先,设置信道转换阈值;然后,基于信道判断模块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根据接收数据包总数和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最后,基于信道选取模块获取通讯标志位,并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其中,数据发送信道包括PC5信道和UU信道。
本实施例中,通过信道判断模块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基于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实现有效判断当前的数据包接收情况,从而反映当前的信道与当前场景的适配情况;通过信道选取模块根据通讯标志位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能够实现根据需要实时调整当前的信道,进而有效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需求。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在步骤S101中,信道转换阈值设置为9个;需要说明的是,对应的接收数据包总数的最大值为10个,即,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最多接收10个数据包。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信道转换阈值的具体值进行调整。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在步骤S102中,通讯标志位包括PC5模式和UU模式;为了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确定通讯标志位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S121: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
步骤S122:当接收数据包总数不小于信道转换阈值时,确定通讯标志位为PC5模式;
步骤S123:当接收数据包总数小于信道转换阈值时,确定通讯标志位为UU模式。
本实施例中,在获取到接收数据包总数后,以信道转换阈值为分界点,当接收数据包总数不小于信道转换阈值时,确定通讯标志位为PC5模式,当接收数据包总数小于信道转换阈值时,确定通讯标志位为UU模式;通过设置明确的信道转换阈值,能够较快地确定通讯标志位的具体分类结果,以缩短调整信道的时间。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在步骤S121中,预设周期设置为100ms,接收数据包总数是指RSU设备和OBU设备在100ms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
另外,为了保证接收数据包总数的有效性,还需要对接收数据包的类别进行设置,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要。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接收的数据包至少包括国际V2X标准中的BSM消息、RSM消息、RSI消息、MAP消息和SPAT消息。
在其他实施例中,数据包还可以包括通过自定义消息定义的其它数据,不局限于国际V2X标准。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RSU和OBU在接收到自定义消息后,判断消息类型是否为“packet_loss_count_msg”,负载中整数是否在1~128之间。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记录当前接收数据包总数的全局变量加1。
进一步地,为了满足实时调整信道的需要,以适应不同通信场景的需要,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专门设置信道判断频率,从而使得信道判断模块按照信道判断频率实时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以实现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通讯标志位的识别结果。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信道判断频率设置为10Hz,信道判断模块按照10Hz的频率不断获取接收数据包总数。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信道判断频率的具体值进行调整。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信道转换阈值是通过读取配置文件进行获取的。每隔100ms会进行一次信道判断,首次进入判断仅记录当前接收数据包个数,不做判断直接返回。第二次以后,会使用当前接收数据包总数减去上一次判断时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如果差值大于等于信道转换阈值,则设置通讯标志位为“PC5_MODE”;否则,设置通讯标志位为“UU_MODE”。
信道转换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实现单PC5通讯、单UU通讯、PC5和UU自主切换共3种工作模式。当设置信道转换阈值为0时,接收数据包总数大于等于信道转换阈值恒成立,则通讯标志位始终为“PC5_MODE”;当设置信道转换阈值为大于10时,100ms内接收到的自定义消息个数最大为10个,接收数据包总数小于信道转换阈值恒成立,则通讯标志位始终为“UU_MODE”;当设置信道转换阈值为1-10时,则可以进行PC5和UU自主切换。
作为优选的实施例,在步骤S103中,数据发送信道包括PC5信道和UU信道;为了确定对应的信道,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确定信道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包括:
步骤S131:当通讯标志位为PC5模式时,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为PC5信道;
步骤S132:当通讯标志位为UU模式时,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为UU信道。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通讯标志位后,为了及时确定信道选取模块的调整方向,对应于通讯标志位还专门设置了信道,其中,PC5模式与PC5信道对应,UU模式与UU信道对应,从而保证信道的唯一确定性,能够有效缩短调整信道的时间。
本实施例中,能够在PC5通信质量较好的情况下使用PC5接口,当通讯距离过长出现通信质量差时使用UU接口,能够保证数据传输跨越通信距离的限制,而且兼顾PC5和UU通信的优势。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基于V2X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信道判断模块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基于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通讯标志位,实现有效判断当前的数据包接收情况,从而反映当前的信道与当前场景的适配情况;通过信道选取模块根据通讯标志位确定RSU设备和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能够实现根据需要实时调整当前的信道,进而有效适应不同的通信场景需求。实现在PC5通信质量较好的情况下使用PC5接口,当通讯距离过长出现通信质量差时使用UU接口,既能保证数据传输跨越通信距离的限制,还能在短距传输时,节约网络流量的开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上文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应用于V2X,其特征在于,包括:
RSU设备;
OBU设备,用于与所述RSU设备进行通信;
信道判断模块,设置有信道转换阈值和通讯标志位,分别与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通讯连接,用于获取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包总数和所述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所述通讯标志位;
信道选取模块,分别与所述RSU设备、所述OBU设备和所述信道判断模块通讯连接,用于获取所述通讯标志位,并根据所述通讯标志位确定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
其中,所述数据发送信道包括PC5信道和UU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均包括PC5发送接口、PC5接收接口和UU接口;
其中,所述PC5发送接口用于对自定义消息进行广播;
所述PC5接收接口用于接收所述自定义消息;
所述UU接口基于蜂窝网路的MQTT协议进行建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标志位包括PC5模式和UU模式。
4.一种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信道转换阈值;
基于信道判断模块获取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根据所述接收数据包总数和所述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所述通讯标志位;
基于信道选取模块获取所述通讯标志位,并确定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
其中,所述数据发送信道包括PC5信道和UU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讯标志位包括PC5模式和UU模式;所述基于信道判断模块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并通过比较所述接收数据包总数和所述信道转换阈值,确定对应的所述通讯标志位,包括:
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
当所述接收数据包总数不小于所述信道转换阈值时,确定所述通讯标志位为所述PC5模式;
当所述接收数据包总数小于所述信道转换阈值时,确定所述通讯标志位为所述UU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信道选取模块获取所述通讯标志位,并确定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的数据发送信道,包括:
当所述通讯标志位为所述PC5模式时,确定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的所述数据发送信道为PC5信道;
当所述通讯标志位为所述UU模式时,确定所述RSU设备和所述OBU设备的所述数据发送信道为UU信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包括:
设置信道判断频率;
所述信道判断模块按照所述信道判断频率实时获取RSU设备和OBU设备在预设周期内的接收数据包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判断频率设置为10Hz。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接收的数据包至少包括国际V2X标准中的BSM消息、RSM消息、RSI消息、MAP消息和SPAT消息。
10.一种车辆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
CN202311099453.XA 2023-08-30 2023-08-30 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Pending CN1168285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9453.XA CN116828555A (zh) 2023-08-30 2023-08-30 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9453.XA CN116828555A (zh) 2023-08-30 2023-08-30 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8555A true CN116828555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9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99453.XA Pending CN116828555A (zh) 2023-08-30 2023-08-30 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28555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0382A (zh) * 2015-08-14 2017-03-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授权验证方法、配置信息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WO2017119919A1 (en) * 2016-01-08 2017-07-13 Intel Corporation Group handover for mission critical applications
CN110831075A (zh) * 2018-08-10 2020-0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业务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1208659A1 (zh) * 2020-04-17 2021-10-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接口切换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6325581A (zh) * 2020-06-19 2023-06-2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直连链路中继中的反馈和流量区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70382A (zh) * 2015-08-14 2017-03-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授权验证方法、配置信息接收方法、装置、基站及终端
WO2017119919A1 (en) * 2016-01-08 2017-07-13 Intel Corporation Group handover for mission critical applications
CN110831075A (zh) * 2018-08-10 2020-02-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业务切换方法及装置
WO2021208659A1 (zh) * 2020-04-17 2021-10-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接口切换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6325581A (zh) * 2020-06-19 2023-06-23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直连链路中继中的反馈和流量区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201819B1 (en) Process for transmitting data packets from mobile stations to base stations in mobile radio systems operated on the time multiplex system
AU200222600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transmission control in a high data rat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536597A4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RADIO NETWORK
US9723451B2 (en) Provid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of a terminal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A260036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idle handoff in a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A260484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ement of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151935A (zh) Mbms反馈和相邻小区测量报告
Jeon et al. An explicit reservation-augmented resource allocation scheme for C-V2X sidelink mode 4
Kutila et al. 5G network performance experiments for automated car functions
US2022021751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v2x communication
KR20140074782A (ko) 차량 인포테인멘트 서비스 제공을 위한 차량 통신장치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스템
US6804516B2 (en) Information system for a traveler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the service
US20020082050A1 (en)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components in a mobility network
Hu et al. A LTE-Cellular-based V2X solution to future vehicular network
WO2021236376A1 (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feedback management based on location information availability and sidelink signal quality for group sidelink communication
CN210016640U (zh) 一种基于多模通信的车路协同rsu设备
CN1110932C (zh) 通信系统中用于将数据传送到基站的数据网关和方法
CN116828555A (zh) Pc5和uu自主切换的通信系统和方法
JP3446028B2 (ja)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KR100735692B1 (ko) 적응 부호화와 재전송을 이용한 부호화 변환 방법
CN1643817A (zh) 减少通信系统中的内务操作
KR20190128452A (ko) 긴급 메시지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CN110224803B (zh) 一种实现beacon自主发现的LoRa通信方法
KR100516536B1 (ko) 2개의 순방향 링크 송신 안테나를 교대로 사용한 데이터전송방법
EP1879150B1 (en) Method and protocol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within an enforcement system of a monitoring or road charging system, enforcement unit and mobil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