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5409A -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25409A CN116825409A CN202310799585.7A CN202310799585A CN116825409A CN 116825409 A CN116825409 A CN 116825409A CN 202310799585 A CN202310799585 A CN 202310799585A CN 116825409 A CN116825409 A CN 1168254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pressure vessel
- reactor pressure
- detected
- magnetic attra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5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9193 craw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41000219098 Parthenocissus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13 weake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13 activ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69 thermo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6 thermosoftening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21C17/003—Remote inspection of vessels, e.g. pressure vessels
- G21C17/013—Inspection vehicle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21C17/003—Remote inspection of vessels, e.g. pressure vessels
- G21C17/007—Inspection of the outer surfaces of vesse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爬行装置实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调节磁吸件至释放位置;调整驱动车体和从动车体与吸附车体之间的角度,以使车体的运行方向能够与待测面的延伸方向适应;调整检测装置的拍摄视角;判断爬行装置的待测面环境属于顶盖密封槽还是法兰密封面;若待测面是顶盖密封槽,将爬行装置倒置于顶盖密封槽内,以使驱动轮与待测面接触;调节磁吸件至吸附位置,以使磁吸件吸附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启动爬行装置,以使爬行装置的车体沿着顶盖密封槽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检测装置能够对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
背景技术
反应堆压力容器主要由容器本体和顶盖部分组成,通过多根主螺栓连接并采用内外两道密封环进行密封。压力容器密封环与顶盖密封槽、容器法兰密封面共同构成一回路压力边界。
由于核领域的特有性,随着机组运行时间增长,压力容器顶盖具有极高的放射性。大修期间,压力容器顶盖需吊运并存放至顶盖存放间支腿上,并在低水位期间完成密封槽的检查。
相关技术中对压力容器的法兰密封面和顶盖密封槽检查工作都是通过检修人员手工完成的,由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位于下侧,因此对顶盖密封槽的检查需要检修人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需长时间保持下蹲姿势并处于高辐照环境下,还将受到很大的辐射剂量并具有体表沾污风险。而密封面若出现未被发现的缺陷可能造成压力容器密封失效,导致延误大修主线时间,严重影响电厂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没有专用的检测设备对法兰密封面和顶盖密封槽进行缺陷检查的问题,提供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采用爬行装置实现,所述爬行装置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检测装置,车体底部设置有多个驱动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待测面的缺陷;
所述车体包括吸附车体、驱动车体及从动车体,所述吸附车体远离待测面的一侧连接有车身;驱动车体和从动车体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车体的两端;所述吸附车体上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纵向导向轮;所述吸附车体设有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包括磁吸件和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磁吸件与所述待测面的距离;以使所述磁吸件调节至能吸附所述待测面的吸附位置或能释放所述待测面的释放位置;
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所述磁吸件至所述释放位置;
调整所述驱动车体和所述从动车体与所述吸附车体之间的角度,以使所述车体的运行方向能够与所述待测面的延伸方向适应;
调整所述检测装置的拍摄视角;
判断所述爬行装置的待测面环境属于顶盖密封槽还是法兰密封面;
若待测面是顶盖密封槽,将所述爬行装置倒置于所述顶盖密封槽内,以使所述驱动轮与待测面接触;调节所述磁吸件至所述吸附位置,以使所述磁吸件吸附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
启动所述爬行装置,以使所述爬行装置的车体沿着所述顶盖密封槽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所述检测装置能够对所述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上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在对密封面检测之前,首先将吸附组件调节至释放位置,使得磁吸件为对于待测面的磁性减弱状态。而后调节驱动车体和从动车体相对吸附车体的角度,使其能够适应待测环境,使得当爬行装置放置于待测面,车体的运行方向能够与待测面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同时调整检测装置的角度与车体行进方向相一致,便于检测装置在爬行装置行进过程中拍摄拍平面图像以及扫描生成三维立体图像。此时对需要检测的待测面环境进行判断,判断其属于顶盖密封槽还是法兰密封面,若需进行缺陷检测的待测面环境为顶盖密封槽,由于顶盖密封槽需进行检测的待测面位于压力容器的顶盖的下侧,爬行装置倒置于顶盖密封槽内,使得驱动轮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接触,能够在待测面上运行,同时调节磁吸件至吸附位置,使得爬行装置倒置在顶盖密封槽内时能够吸附于待测面上。此时启动爬行装置,使得吸附于待测面上的爬行装置能够沿着顶盖密封槽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远程控制控制单元控制检测装置“开始拍照”和“开始扫描”,以实现对顶盖密封槽上待测面上的缺陷的识别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待测面在所述顶盖密封槽上时,在调整所述驱动车体及所述从动车体与所述吸附车体之间的角度与槽的延伸方向适应的步骤之前,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安装所述纵向导向轮,并调整所述纵向导向轮相对所述待测面的高度,以使所述纵向导向轮与所述顶盖密封槽的槽底的导向槽相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磁吸件调节至吸附位置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锁定所述磁吸件,以使所述爬行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所述磁吸件能够靠近并吸附于所述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完成扫描和拍照作业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调节所述磁吸件至释放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所述待测面在法兰密封面时,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
在调整所述检测装置的拍摄视角的步骤之后,将所述爬行装置正放在所述法兰密封面的待测面上,并保持所述磁吸件至释放位置;
启动所述爬行装置,以使所述爬行装置的车体沿着所述待测面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所述检测装置能够对所述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调整所述驱动车体及所述从动车体与所述吸附车体之间的角度与槽的延伸方向适应的步骤之前,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拆除所述纵向导向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爬行装置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驱动车体上,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在待测面上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对所述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所述爬行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检测装置将拍摄和扫描的平面图像和三维立体图像传输至控制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启动所述爬行装置之前,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所述爬行装置自动运行一周自动停止,取出所述爬行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出所述爬行装置之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在低辐射区对所述爬行装置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包括2D相机和3D相机,所述2D相机和所述3D相机能够对所述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在一些实施例中,启动所述爬行装置的步骤之前,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控制所述2D相机拍照,根据拍照效果调整所述光源件的光源曝光直至效果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爬行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体侧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吸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提供的升降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杆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导向柱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2D相机组件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3D相机组件示意图。
车体10;吸附车体101;第一滑槽1011;第二滑槽1012;驱动车体102;第一滑动凸块1021;主动驱动轮1022;从动车体103;第二滑动凸块1031;从动驱动轮1032;动力装置20;
吸附装置30;磁吸件301;调节组件302;升降部件3021;转动杆3121;偏摆轮3221;牵引绳3321;锁紧件3022;锁块3122;拨杆3222;支架3023;定位座3024;棘轮3025;外壳303;导向柱304;弹性件305;导杆306;轴承3061;浮动导杆3062;弹簧3063;挡销3064;固定座307;
检测装置40;2D相机组件401;2D相机4011;2D相机支架4012;2D连接座4013;光源件4014;光源支架4015;2D防护罩4016;
3D相机组件402;3D相机4021;3D相机支架4022;3D连接座4023;3D防护罩4024;
侧向导向轮501;纵向导向轮502;
车身60;第一侧板601;第一面板6011;第二面板6012;第二侧板602;第三侧板603;第四侧板604;隔板605;支撑板606;盖板607;底板608;
控制单元70;蓄电池80;通讯设备90;通讯天线901;电源开关110;充电接口1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11,本申请提供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采用爬行装置实现。如图2所示,爬行装置包括:车体10和设置在车体10上的检测装置40,车体10底部设置有多个驱动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待测面的缺陷;车体10包括吸附车体101、驱动车体102及从动车体103,吸附车体101远离待测面的一侧还连接有车身60;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分别设置于驱动车体102的两端;吸附车体101上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纵向导向轮502;吸附车体101设有吸附装置30,吸附装置30包括磁吸件301和调节组件302,调节组件302用于调节磁吸件301与待测面的距离检测装置40,以使所述磁吸件调节至能吸附所述待测面的吸附位置或能释放所述待测面的释放位置。
其中车体10上设有多个驱动轮,使得能够通过驱动轮转动来带动车体10在待测面上移动,以便爬行装置能够在待测面移动来实现在待测面上自动运行,实现对待测面上多方位的缺陷的检测。吸附装置30设于车体10靠近待测面的地面上,能够吸附于待测面上,使得当对顶盖密封槽检测时,由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位于下侧,通过设置吸附装置30,使得爬行装置能够倒置于顶盖密封槽内,并吸附在顶盖密封槽的底壁上,以便对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进行检测。检测装置40连接于车体10上,能够在车体10移动时,对待测面上的磕碰、划痕等缺陷进行检测。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上分别设有与吸附车体101弧形滑槽相配合的凸块,使得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能够分别相对吸附车体101沿弧形滑槽转动,以实现能够通过调节驱动车体102及从动车体103相对吸附车体101的角度来适应待测面的状况。磁吸件301设于吸附车体101内,并能够露出于吸附车体101的底面,使得磁吸件301靠近待测面时能够对待测面进行吸附。通过调节组件302调节磁吸件301的位置,来调节磁吸件301对待测面磁吸力的强弱。使得磁吸件301调节至能吸附待检测面的吸附位置或能释放待检测面的释放位置。采用磁吸方式克服了对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复合材料20mm厚不锈钢密封面的倒置吸附检测技术。吸附车体101远离待测面的一侧连接有车身60,检测装置40连接于车身60的两端,并能相对车身60转动,以便调节检测装置40的拍摄角度。控制单元70能够控制检测装置40在行进中进行图像采集并识别表面的缺陷,通过数据处理构成三维立体模型和平面图像。
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磁吸件301至释放位置;
调整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与吸附车体101之间的角度,以使车体10的运行方向能够与待测面的延伸方向适应;
调整检测装置40的拍摄视角;
判断爬行装置的待测面环境属于顶盖密封槽还是法兰密封面;
若待测面是顶盖密封槽,将爬行装置倒置于顶盖密封槽内,以使驱动轮与待测面接触;调节磁吸件301至吸附位置,以使磁吸件301吸附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
启动爬行装置,以使爬行装置的车体10沿着顶盖密封槽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检测装置40能够对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上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在对密封面检测之前,首先将吸附组件调节至释放位置,使得磁吸件301为相对待测面的磁性减弱状态。而后调节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相对吸附车体101的角度,使其能够适应待测环境,使得当爬行装置放置于待测面,车体10的运行方向能够与待测面的延伸方向相一致,同时调整检测装置40的角度与车体10行进方向相一致,便于检测装置40在爬行装置行进过程中拍摄拍平面图像以及扫描生成三维立体图像。此时对需要检测的待测面环境进行判断,判断其属于顶盖密封槽还是法兰密封面,若需进行缺陷检测的待测面环境为顶盖密封槽,由于顶盖密封槽需进行检测的待测面位于压力容器的顶盖的下侧,爬行装置倒置于顶盖密封槽内,使得驱动轮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接触,能够在待测面上运行,同时调节磁吸件301至吸附位置,使得爬行装置倒置在顶盖密封槽内时能够吸附于待测面上。此时启动爬行装置,使得吸附于待测面上的爬行装置能够沿着顶盖密封槽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远程控制控制单元70控制检测装置40“开始拍照”和“开始扫描”,以实现对顶盖密封槽上待测面上的缺陷的识别检测。
如图3和图4所示,吸附装置30置于吸附车体101内,且吸附车体101两端分别设有相背离的第一滑槽1011和第二滑槽1012,第一滑槽1011和第二滑槽1012的延伸方向均为圆弧;驱动车体102连接于吸附车体101的一端,并设有第一滑动凸块1021,滑动凸块与第一滑槽1011相配合,能够在第一滑槽1011内滑动;从动车体103连接于吸附车体101的另一端,并设有第二滑动凸块1031,第二滑动凸块1031与第二滑槽1012相配合,能够在第二滑槽1012内滑动。
吸附车体101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滑槽1011和第二滑槽1012,驱动车体102与吸附车体101连接的一端设有与第一滑槽1011相配合的第一滑动凸块1021,从动车体103与吸附车体101连接的一端设有与第二滑槽1012相配合的第二滑动凸块1031。由于第一滑槽1011和第二滑槽1012的延伸方向均为圆弧,且第一滑动凸块1021与第二滑动凸块1031分别与第一滑槽1011和第二滑槽1012在其延伸方向上相配合,使得第一滑动凸块1021与第二滑动凸块1031能够分别沿第一滑槽1011和第二滑槽1012的延伸方向在第一滑槽1011和第二滑槽1012内滑动。使得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能够分别相对吸附车体101转动,以实现能够通过调节驱动车体102及从动车体103相对吸附车体101的角度来适应待测面的状况。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进行缺陷检测的待测面可以为平面、圆环面和沟槽面。通过调节驱动车体102与从动车体103的角度可实现对不同弧面角度的兼容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爬行装置还设有卡紧件,当调节驱动车体102,使其相对吸附车体101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后,使用卡紧件来锁紧第一滑槽1011与第一滑动凸块1021,使其相对固定。当调节从动车体103,使其相对吸附车体101调整至合适的角度后,使用卡紧件来锁紧第二滑槽1012与第二滑动凸块1031,使其相对固定。根据被测工件结构,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能够相对吸附车体101调节±30°内的任意角度,来保证被测表面的完整度。
如图2至图4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轮包括主动驱动轮1022和从动驱动轮1032;驱动车体102安装有成对的主动驱动轮1022,动力装置20安装于驱动车体102内,以驱动主动驱动轮1022相对待测面移动;从动车体103还设有成对的从动驱动轮1032,成对的从动驱动轮1032与成对的主动驱动轮1022联动,以使主动驱动轮1022带动从动驱动轮1032相对待测面移动;从动车体103内设有编码器,用于记录行进距离。多个驱动轮设于车体10底部,包括成对的主动驱动轮1022和成对的从动驱动轮1032。具体地,主动驱动轮1022至少有一对,设于驱动车体102靠近待测面的底部,由于动力装置20安装于驱动车体102,并能够驱动主动驱动轮1022转动来带动驱动车体102相对待测面移动。从动驱动轮1032能够与主动驱动轮1022联动,当主动驱动轮1022转动时能够带动从动驱动轮1032转动,从而带动从而车体10相对待测面移动,以实现爬行装置的移动。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装置20为电机,电机转轴与成对的主动驱动轮1022之间的连接杆通过齿轮连接,电机驱动带动转轴转动,从而带动主动驱动轮1022转动。从动车体103内设有编码器,当爬行装置置于待测面上进行检测时,能够通过编码器来记录爬行装置在检测过程中的行进距离,以配合检测装置40完成检测。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组件302包括升降部件3021和锁紧件3022,升降部件3021包括转动杆3121、多个偏摆轮3221和至少一对牵引绳3321,转动杆3121可转动地连接于吸附车体101的侧壁上,一端露出于吸附车体101,转动杆3121设于磁吸件301上方,锁紧件3022用于锁定转动杆3121;多个偏摆轮3221转动连接于转动杆3121上,并沿转动杆的轴向依次排布;每对牵引绳3321包括两根牵引绳3321;每根牵引绳3321的两端穿过磁吸件301连接于不同的两个偏摆轮3221上,每对牵引绳3321中的两根牵引绳3321分别连接于磁吸件301的相背离的两端。
升降部件3021包括转动杆3121、多个偏摆轮3221,和至少一对牵引绳3321,其中转动杆3121置于吸附车体101内,可转动的连接于吸附车体101的侧壁上,即远离待测面的一侧,其中转动杆3121的一端露出于吸附车体101,便于从外部采用专用扳手转动转动杆3121,转动杆3121设于磁吸件301上方,并与磁吸件301平行,便于通过牵引绳3321对磁吸件301进行升降。置于吸附车体101内的转动杆3121上穿设有多个偏摆轮3221,至少一对牵引绳3321中的每根牵引绳33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偏摆轮3221上,并穿过磁吸件301,以便通过牵引绳3321升降磁吸件301。调节磁吸件301对待检测磁吸力时,通过转动吸附车体101侧壁的转动杆3121来带动偏摆轮3221转动,从而带动偏摆轮3221转动以收紧或释放牵引绳3321,以实现调节磁吸件301相对待测面的距离。当爬行装置需吸附于待测面时,释放牵引绳3321缩小磁吸件301与被测工件之间的间隙,以使磁吸件301贴近待测面增强磁吸力。当待检测的被测工件不需要爬行装置吸附来保证爬行装置在待测面上运行时,收紧牵引绳3321以使磁吸件301远离待测面,减弱磁吸力,以避免爬行装置运行过程中磁吸力的干扰。通过设置偏摆轮3221收放牵引绳3321,使得安装牵引绳3321后,调节牵引绳3321长度使其相等,并在运行中保证磁吸件301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偏摆轮3221为两对,分别用于连接一对牵引绳3321中的两根牵引绳3321,且同一根牵引绳3321的两端连接的偏摆轮3221相间隔设置。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302还包括支架3023和定位座3024,转动杆3121端部连接有棘轮3025,锁紧件3022包括锁块3122和拨杆3222,拨杆3222用于控制锁块3122,锁块3122、棘轮3025和拨杆3222安装在支架3023上。通过棘轮3025和锁块3122限制转动杆3121旋转的位置。定位座3024和支架3023分别用于将转动杆3121连接在吸附车体101的两侧,并使转动杆3121和磁吸件301平行。
在其他实施例中,偏摆轮3221也可设置为其他能够收放牵引绳3321的凸轮。转动杆3121上还设有调节螺母,用于调节钢丝绳的涨紧度。
如图5和图7所示,调节组件302还包括一对导杆306,置于吸附车体101内,一对导杆306中的两个导杆306分别平行的设置于转动杆3121的两侧,各导杆306的外周设有环形引导槽,牵引绳3321沿环形引导槽饶设于导杆306。
两个导杆306平行于转动杆3121,分别设置于转动杆3121的两侧,且两端安装在吸附车体101的侧面上,使得连接在转动杆3121偏摆轮3221上的牵引线能够平行于磁吸件301。由于导杆306外周设有环形引导槽,使得牵引绳3321能够沿环形导向槽饶设于导杆306的,并通过环形引导槽连接在磁吸件301的两端。使得通过牵引绳3321来升降磁吸件301时,牵引绳3321在导向槽内移动能够防止牵引绳3321窜动,保证升降过程的稳定性。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杆306上还设有轴承3061、浮动导杆3062、弹簧3063和挡销3064,弹簧3063和浮动导杆3062安装于导杆306内,且互动导杆306能够相对导杆306轴向伸缩,挡销3064用于限制浮动导杆3062的移动距离。以便导杆306能够安装于吸附车体101上。
如图5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附装置30还包括外壳303,外壳303置于吸附车体101内,与第一开口相配合,磁吸件301固定于外壳303,两根牵引绳3321分别连接于外壳303相背离的两端;外壳303上设有多个固定孔,吸附车体101上设有导向孔,导向孔贯穿吸附车体101的顶壁,调节组件302还包括多个导向柱304和多个弹性件305,多个导向柱304置于吸附车体101内,一端滑动连接于导向孔,另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固定孔内;多个弹性件305分别套设于对应的导向柱304上,一端与固定孔的底壁抵靠,另一端抵靠于吸附车体101的顶壁
外壳303置于吸附车体101内,并与第一开口相配合,使得外壳303能够露出于第一开口,从而磁吸件301能够露出于第一开口,以便磁吸件301能够吸附于待测面上。外壳303上设有多个固定孔,吸附车体101的顶壁上设有多个导向孔,使得导向柱304的一端能够分别固定连接于对应的导向孔内,另一端滑动连接于导向孔,当牵引绳3321牵引外壳303升降时,带动导向柱304在导向孔滑动,导向孔能够为导向柱304以及外壳303的升降起导向作用,保证在调节磁吸件301距离时的可靠性。多个弹性件305套设于对应的导向柱304上,且弹性件30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吸附车体101的顶壁和导向孔的底壁,当牵引磁吸件301上升时,由于弹性件305能够同时对吸附车体101的顶壁和外壳303施加弹性力提高调节的精确性,避免影响吸附效果。当使磁吸件301下降时,弹性件305能够使磁吸件301快速回弹以使磁吸件301与待测面之间的间隙缩小,吸附于物体上,提高操作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磁吸件301为强力磁铁,吸附装置30还包括隔磁板、耐磨片,隔磁板设于外内与磁吸件301贴合的一面,用于消除强磁另一侧的吸力,避免干扰其他部件的运行。耐磨片安装于磁吸件301靠近待测面的一侧,用于保护强磁受外力冲击,起到保护作用。吸附车体101的侧壁上还固定连接有固定座307,固定座307上设有导向孔,以便导向柱304滑动连接在导向孔内。
如图2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爬行装置还包括车身,车身设有容纳腔,车身连接于吸附车体远离待测面的一侧;检测装置包括2D相机组件,2D相机组件包括:2D连接座、2D相机、2D相机支架和光源件,2D连接座连接于车身的一端,并能相对车身摆动;2D相机连接于连接座,用于拍摄待测面的平面图像;2D相机支架连接于连接座,2D相机安装于支架上;光源件连接于连接座上,用于提供光源。
吸附车体101远离待测面的一侧还连接有车身60,车身60设有容纳腔。2D相机组件401连接于车身60一端,以便在车体10带动车身60运行时,2D相机组件401能够同步移动来对待测面的缺陷进行检测并拍摄平面图像。2D相机组件401包括2D相机4011、2D连接座4013、2D相机支架4012和光源件4014,2D连接座4013固定连接于车身60的一端,2D相机4011及光源件4014固定连接于2D连接座4013上。具体地,2D相机4011通过2D相机支架4012连接于2D连接座4013上。由于2D连接座4013能够相对车身60转动,以便调节2D相机4011的拍摄角度,从而调节2D相机4011和光源件4014与被测工件上待测面之间的距离,光源件4014为2D相机4011拍摄提供光源,保证2D相机4011所拍摄的平面图像的可靠性。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2D连接座4013包括固定座307和摆动座,固定座307固定连接于车身60的一端,摆动座连接于固定座307上并能相对固定座307摆动。2D相机组件401还包括光源支架4015,光源件4014连接于光源支架4015上,光源支架4015和2D相机支架4012均连接于摆动座上,且摆动座上带有刻度,以便调整2D相机4011拍摄角度使其与光源和被测工件切线重合。且光源件4014、光源支架4015、2D相机4011、2D相机支架4012、摆动座和固定座307等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加工成型,以保证实用性。2D相机组件401还包括2D防护罩4016,2D防护罩4016采用PE材料热塑成型,防止设备刚性磕碰,同时起到防沾污保护。2D防护罩4016与2D连接座4013一同安装于车身60的一端,以将2D相机4011、2D连接座4013、2D相机支架4012,光源件4014等罩入其中,防止相机磕碰、沾污,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装置包括3D相机组件,3D相机组件包括3D连接座、3D相机和3D相机支架,3D连接座连接于车身的另一端,并能相对车身转动;3D相机连接于连接座,用于记录待测面数据并生成三维立体图像;3D相机支架固定连接于3D连接座,3D相机安装于3D相机支架上。
3D相机组件402安装于车身60的另一端,且安装于车身60两端的2D相机组件401与3D相机组件402相背离设置。3D相机组件402包括3D连接座4023、3D相机4021和3D相机支架4022,3D连接座4023安装于车身60的另一端,3D相机支架4022固定连接于3D连接座4023上,3D相机4021安装在3D相机支架4022上,由于3D连接座4023能够相对车身60转动,以便调节3D相机4021和被测工件的距离,并生成三维立体图像。3D相机支架4022用于安装3D相机4021且带有刻度,可调整3D相机4021拍摄角度使其与被测工件切线重合。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3D相机组件402还包括3D防护罩4024,3D防护罩4024采用PE材料热塑成型,防止设备刚性磕碰,同时起到防沾污保护。3D防护罩4024与3D连接座4023一同安装于车身60的另一端上,以将3D相机4021、3D连接座4023、3D相机支架4022罩入其中,防止相机磕碰、沾污,从而起到保护作用。通过融合2D相机组件401及3D相机组件402的检测技术,即可实时获取2D图像及缺陷检测结果也可获取待测模块的3D视图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爬行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70、蓄电池80和通讯设备90,控制单元70置于容纳腔内,用于控制3D相机4021与2D相机4011,并接受2D相机4011拍摄的平面图像或者3D相机4021生成的三维立体图像;蓄电池80置于容纳腔内,与控制单元70电连接,用于为控制单元70提供电能;通讯设备90置于容纳腔内,为控制单元70接受和发送指令提供转换媒介。
控制单元70、蓄电池80和通讯设备90均设于容纳腔内,控制单元70用于对3D相机4021及2D相机4011发送指令,使得2D相机4011能够对待测面缺陷处进行拍摄并记录或传输所拍摄的平面图像,3D相机4021能够对待测面缺陷处进行扫描并生成三维立体图像记录下来。蓄电池80与控制单元70连接,为控制单元70提供电能,保证爬行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控制单元70能够正常运行并发送指令。通讯设备90为外部主控设备对控制单元70发送信号及控制单元70对2D相机组件401和3D相机组件402发送指令转换成适合传输介质的信号来提供转换媒介,以便信号传输。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体10包括隔板605与支撑板606;隔板605置于容纳腔内,并将容纳腔分隔为主控舱和第一容纳腔,控制单元70置于主控舱内;支撑板606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并将第一容纳腔分隔为电池舱和通讯舱,通讯设备90置于通讯舱中,蓄电池80置于电池舱中。
隔板605和支撑板606均设于容纳腔内,隔板605将容纳腔分隔为第一容纳腔和主控舱,且主控舱和第一容纳腔分别位于容纳腔的上下两部分。支撑板606设于第一容纳腔中,将第一容纳腔分割为通讯舱和电池舱。控制单元70置于主控舱中,通讯设备90设置在通讯舱中,蓄电池80设于电池舱中。且支撑板606设于第一容纳腔中,将第一容纳腔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外,还用于支撑隔板605。通过设置隔板605和支撑板606对容纳腔进行分隔,以使控制单元70、通讯设备90及蓄电池80能够置于容纳腔中,以采用高度集成、分层布局电控设计,来减少电气元件之间的互相干扰,增加系统的稳定性。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具有第一侧板601、第二侧板602、第三侧板603及第四侧板604,且均与吸附车体101连接,具体地,车体10还包括底板608,底板608用于连接吸附车体101和上述多个侧板。第一侧板601、第二侧板602、第三侧板603及第四侧板604之间依次采用止口方式拼接成型。由于第二侧板602与第四侧板604相对设置,且2D相机组件401连接于第二侧板602上,3D相机组件402连接于第四侧板604上,并使2D相机组件401与3D相机组件402为相背离设置,以便2D相机组件401和3D相机组件402在爬行装置运行过程中分别进行检测工作。且车身60及连接于车身60的2D相机组件401和3D相机组件402位于车体10上部,这种基于上下位机双自主控制架构设计实现大量视觉数据的实时处理。第一侧板601包括第一面板6011和第二面板6012,其中第二面板6012和第二侧板602及第四侧板604连接以固定第一侧板601,第一面板6011遮盖第一容纳腔在第一侧板601的开口,第二面板6012遮盖通讯舱及电池舱在第一侧板601的开口。由于第一面板6011能够相对第二面板6012滑动,抽拉式的面板使得电池能够露出于车身60,以便对电池舱的电池进行更换,提高便捷性。
在本实施例中,车体10还设有锁紧部件,锁紧部件安装于支撑板606上,用于锁紧电池,避免爬行装置运行过程中电池发生晃动。车体10还包括盖板607,盖板607置于第一侧板601、第二侧板602、第三侧板603及第四侧板604的上部,且在盖板607顶部还安装有通讯天线901。第一侧板601、第二侧板602、第三侧板603及第四侧板604、隔板605、支撑板606、盖板607、底板608和锁紧部件等采用高强度铝合金加工成型后组装。盖板607与第二面板6012、第二侧板602、第三侧板603及第四侧板604采用止口连接。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爬行装置还包括电源开关110和充电接口120,充电接口120与电源开关110设于第二面板6012上,充电接口120与蓄电池80电连接,以便为外部电源对蓄电池80传输电能提供操作口,电源开关110与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控制控制单元的通断。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爬行装置还包括侧向导向轮501和纵向导向轮502,侧向导向轮501连接于吸附车体101的侧壁,纵向导向轮502可拆卸的连接于吸附车体101,纵向导向轮502用于与顶盖密封槽的槽底的导向槽相配合。
当使用爬行装置对法兰密封面检测时,由于法兰密封面上待测面的侧边有高出法兰的法兰凸台。侧向导向轮501安装于吸附车体101的侧面,在对法兰密封面进行检测时,侧向导向轮501能够同步沿高于法兰凸台的侧面滑动,以保证爬行装置在运行时的稳定性。根据待测面所处环境,可以对纵向导向轮进行安装或拆除,以便使设备可以兼容应用到法兰密封面和顶盖密封槽。从而实现爬行装置对不同被测工况的兼容性。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驱动轮、侧向导向轮501和纵向导向轮502均采用聚氨酯包覆,不仅耐磨损、抗辐射、电绝缘、减震性能好等优点,还能防止损伤被测工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待测面在顶盖密封槽上时,在调整驱动车体102及从动车体103与吸附车体101之间的角度与槽的延伸方向适应的步骤之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安装纵向导向轮502,并调整纵向导向轮502相对待测面的高度,以使导向轮与顶盖密封槽的槽底的导向槽相配合。
在对顶盖密封槽进行检测时,顶盖密封槽的底壁上还具有与顶盖密封槽延伸方向一致的导向槽,通过在吸附车体101101的底面上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纵向导向轮502502,来与导向槽相配合,使得顶盖密封槽检测时,保证爬行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待测面在法兰密封面上时,在调整驱动车体102及从动车体103与吸附车体101之间的角度与槽的延伸方向适应的步骤之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拆除纵向导向轮502。
在爬行装置应用于法兰密封面上时,由于法兰密封面上不具有与纵向导向轮502相配合的导向槽,需要确认拆除纵向导向轮502。避免纵向导向轮502对爬行装置在法兰密封面上的运行产生干扰,影响检测结果。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组件302包括升降部件3021和锁紧件3022,升降部件3021与磁吸件301连接,用于调节磁吸件301升降;锁紧件3022与升降部件3021联动,用于锁定升降部件3021,以锁定磁吸件301相对待测面的距离。
升降部件3021和锁紧件3022均设于吸附车体101内,其中升降部件3021与磁吸件301相连接,能够对磁吸件301进行升降以调节磁吸件301相对待测面的距离,从而控制磁吸件301对待测面磁吸力的强弱。锁紧件3022能够锁定升降部件3021,使得当调节升降部件3021使磁吸件301相对待测面距离合适时,能够锁定磁吸件301的位置,以使磁吸件保持在释放位置或者吸附位置,从而保证爬行装置运行过程中,磁吸件301的稳定性以及对待测面的吸附性。实现磁力输出在线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待测面在顶盖密封槽上时,将磁吸件301调节至吸附位置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锁定磁吸件301,以使爬行装置在运行过程中磁吸件301能够靠近并吸附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上。
在升降部件3021对磁吸件301的位置调节至吸附位置后,通过锁紧件对升降部件3021进行锁定,使得与升降部件3021连接的磁吸件301能够锁定在吸附位置,从而保证爬行装置运行过程中,磁吸件301301的稳定性以及对待测面的吸附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待测面在顶盖密封槽上时,检测装置40完成扫描和拍照作业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解锁吸附装置30,调节磁吸件301至释放位置。
当爬向装置倒置并吸附在顶盖密封槽内,通过检测装置40对待测面上的缺陷进行识别、定位,完成拍照和扫描作业后,通过锁紧件解锁升降部件3021,以便通过升降部件3021对磁吸件301进行调节,使得调节磁吸件301至释放位置,以减弱磁吸件301对顶盖密封槽的磁吸力,以便拿取爬行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待测面在法兰密封面时,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在调整检测装置40的拍摄视角的步骤之后,将爬行装置正放在法兰密封面的待测面上,并保持磁吸件301至释放位置;启动爬行装置,以使爬行装置的车体10沿着法兰面凸台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检测装置40能够对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若需对法兰密封面进行检测时,在调整检测装置40的拍摄视角后,由于法兰密封面的侧边高出法兰,在将爬行装置正放在法兰密封面上,侧向导向轮能够抵靠在法兰密封面高出法兰的法兰面凸台。启动爬行装置,纵向导向轮502能够沿法兰面凸台运行,保证爬行装置在运行时的稳定性。同时远程控制控制单元70控制检测装置40“开始拍照”和“开始扫描”,以实现对顶盖密封槽上待测面上的缺陷的识别检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装置40对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爬行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检测装置40拍摄的平面图像和扫描的三维立体图像传输至控制单元70。
检测装置40能够将拍摄的平面图像和扫描的三维立体图像传输至控制单元70记录下来,以便完成检测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对待测面上的缺陷进行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启动爬行装置之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爬行装置自动运行一周自动停止,取出爬行装置。
由于对待测面上的缺陷进行识别记录后,检测装置40分别将拍摄的平面图像和扫描的三维立体图像记录在控制单元70,因此,启动爬行装置后,爬行装置在待测面上运行一周,保证了对待测面检测的完整度后,需取下爬行装置,以便对记录的数据进行提取,并对缺陷进行处理。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出爬行装置之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在低辐射区对爬行装置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
取出爬行装置后,将爬行装置带离辐射区,并在低辐射区对其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以完成对待测面缺陷的检测工作,并能够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对待测面上的可能存在的缺陷进行进一步处理,避免压力容器密封失效。通过爬行装置对封面的缺陷进行检测,避免了检修人员在辐射强度较高的工况下长时间工作。
检测装置包括2D相机和3D相机,2D相机和3D相机能够对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检测装置40对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后,2D相机4011对待测面缺陷位置拍摄平面图像,3D相机4021能够对缺陷位置的进行扫描并绘制成三维立体模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启动爬行装置的步骤之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还包括:控制2D相机4011拍照,根据拍照效果调整光源件的光源曝光直至效果稳定。
在驱动爬行装置之前,需对2D相机4011的拍照效果进行调整检测,首先控制2D相机4011开始拍照,并通过2D相机4011输出的平面图像对应调整光源件的光源曝光,并再次拍照,检查拍照效果,直至2D相机4011排出的平面图像效果稳定,能够识别并显示待测面上的缺陷,此时2D相机4011为准备就绪状态,可以进行检测作业。
通过如上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电控系统作为设备的核心控制系统,还包括主控单元,主控单元和控制单元70均为爬行装置电控系统的一部分。电控系统用于实现设备的移动、拍照及扫描等作业功能,由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系统作为电控系统的实体构建整个功能框架,包括远程控制模块、无线通讯模块、车载控制模块、驱动模块、2D检测模块、3D检测模块、无线客户端模块及供电模块。其中,主控单元为远程控制模块,设置通讯设备90及通讯天线901为无线通讯模块和无线客户端模块,控制单元70为车载控制模块,驱动车体102的动力装置20为驱动模块,2D相机组件401为2D检测模块,3D相机组件402为3D检测模块,电池和充电接口120为供电模块。从而电控系统具备半自主作业功能,检测作业过程中无需人员介入,简单操作方法,技能水平要求低。
软件系统按功能分为上位机软件、下位机软件及三维扫描软件三部分,各部分通过TCP/IP协议进行通讯。其中,上位机软件运行在远程控制模块,用于接受、处理操作人员的操作并下发给下位机软件;同时接收下位机软件反馈的信息供操作人员参考。下位机软件运行在机器人本体部分车体10控制模块,用于接收、分析上位机软件的指令并控制设备的其他模块。三维扫描软件用于接收下位机软件的控制指令、返回三维扫描设备工作状态及编码器脉冲数并对三维扫描数据进行处理。
根据如上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若对顶盖密封槽进行检测,安装纵向导向轮502,并调整纵向导向轮502的高度,使其能够与顶盖密封槽的槽底的导向槽相配合。由于顶盖密封槽为o环槽,还需调节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相对吸附车体101的角度,使其能够适应待测环境,调整至合适位置后,采用卡紧件以锁定驱动车体102和从动车体103相对吸附车体101的角度。同时调整2D相机4011和3D相机4021的角度与车体10行进方向相一致,便于2D相机4011和3D相机4021在爬行装置行进过程中拍摄图像。而后由于顶盖密封槽需进行检测的待测面位于压力容器的顶盖的下侧,爬行装置需倒置于顶盖密封槽内。因此调节磁吸件301的位置,当磁吸件301调节至吸附位置后,调节锁紧件3022锁紧升降部件3021,锁定磁吸件301位置。将爬行装置置于顶盖密封槽内,倒置的吸附于待测面上,并调整吸附位置,确保其能够对待测面进行吸附。通过上述操作使得爬行装置能够吸附于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上,并保证爬行装置倒置于顶盖密封槽内沿槽的弧面运行。此时进行2D相机4011拍摄,根据拍摄效果调整光源曝光直至效果稳定。准备就绪后,远程控制控制单元70打开“开始拍照”“开始扫描”,并启动动力装置20,并调整运行速度,以便2D相机4011和3D相机4021能够进行对缺陷位置进行识别并记录,使得设备自动运行一周并自动停止。在2D相机4011和3D相机4021的拍照和扫描完成后将磁吸件解锁,取下爬行装置,完成检测后在低辐射区域进行数据后处理。
在对法兰密封面进行缺陷检测时,无需安装纵向导向轮502,使侧向导向轮501与高出法兰的侧面能够贴合,将爬行装置正方在法兰密封面的待测面上,保持磁吸件301处于车体10的高位,即调整磁吸件处于释放位置,确保不会再运行时对法兰密封面进行磁吸影响检测效果。此时进行2D相机4011拍摄,根据拍摄效果调整光源曝光直至效果稳定。准备就绪后,远程控制控制单元70打开“开始拍照”“开始扫描”,并启动动力装置20,并调整运行速度,以便2D相机4011和3D相机4021能够进行对缺陷位置进行识别并记录,使得设备自动运行一周并自动停止。取下爬行装置调节磁吸件处于解锁放松状态,完成检测后在低辐射区域进行数据后处理。
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能够分别针对法兰密封面和顶盖O环密封槽在检修过程中产生的磕碰、划痕等缺陷进行自动识别、精准定位及三维重构。操作界面简单,对人员技术水平要求低,实现远程在线监测及缺陷识别。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采用爬行装置实现,所述爬行装置包括:车体和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检测装置,所述车体底部设置有多个驱动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待测面的缺陷;
所述车体包括吸附车体、驱动车体及从动车体,所述吸附车体远离待测面的一侧连接有车身;所述驱动车体和所述从动车体分别设置于所述驱动车体的两端;所述吸附车体上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纵向导向轮;所述吸附车体设有吸附装置,所述吸附装置包括磁吸件和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磁吸件与所述待测面的距离,以使所述磁吸件调节至能吸附所述待测面的吸附位置或能释放所述待测面的释放位置;
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调节所述磁吸件至所述释放位置;
调整所述驱动车体和所述从动车体与所述吸附车体之间的角度,以使所述车体的运行方向能够与所述待测面的延伸方向适应;
调整所述检测装置的拍摄视角;
判断所述爬行装置的待测面环境属于顶盖密封槽还是法兰密封面;
若待测面是顶盖密封槽,将所述爬行装置倒置于所述顶盖密封槽内,以使所述驱动轮与待测面接触;调节所述磁吸件至所述吸附位置,以使所述磁吸件吸附于所述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
启动所述爬行装置,以使所述爬行装置的所述车体沿着所述顶盖密封槽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所述检测装置能够对所述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待测面在所述顶盖密封槽上时,在调整所述驱动车体及所述从动车体与所述吸附车体之间的角度与槽的延伸方向适应的步骤之前,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安装所述纵向导向轮,并调整所述纵向导向轮相对所述待测面的高度,以使所述纵向导向轮与所述顶盖密封槽的槽底的导向槽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磁吸件调节至吸附位置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锁定所述磁吸件,以使所述爬行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所述磁吸件能够靠近并吸附于所述顶盖密封槽的待测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完成扫描和拍照作业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调节所述磁吸件至释放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待测面在法兰密封面时,在调整所述检测装置的拍摄视角的步骤之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
将所述爬行装置正放在所述法兰密封面的待测面上,并保持所述磁吸件至释放位置;
启动所述爬行装置,以使所述爬行装置的车体沿着所述待测面的延伸方向运行,同时所述检测装置能够对所述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在调整所述驱动车体及所述从动车体与所述吸附车体之间的角度与待测面的延伸方向适应的步骤之前,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拆除所述纵向导向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爬行装置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车体上,用于驱动所述驱动轮在待测面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对所述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所述爬行装置还包括控制单元;所述检测装置将拍摄的平面图像和扫描的三维立体图像传输至控制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启动所述爬行装置之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所述爬行装置自动运行一周自动停止,取出所述爬行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取出所述爬行装置之后,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在低辐射区对所述爬行装置记录的数据进行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2D相机和3D相机,所述2D相机和所述3D相机能够对所述待测面进行拍照和扫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其特征在于,启动所述爬行装置的步骤之前,所述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的步骤还包括:控制所述2D相机拍照,根据拍照效果调整光源曝光直至效果稳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99585.7A CN116825409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0799585.7A CN116825409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25409A true CN116825409A (zh) | 2023-09-29 |
Family
ID=88140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799585.7A Pending CN116825409A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825409A (zh)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10799585.7A patent/CN116825409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760365C (en) | Rapid assembly and operation of an x-ray imaging system | |
CN107839779A (zh) | 一种tofd探伤爬壁机器人 | |
CN107380420A (zh) | 一种基于无人机机械臂的起重机金属结构检测装置及方法 | |
CN107170499A (zh) | 一种核燃料检测装置和方法 | |
JPS6230943A (ja) | タイヤ負荷試験断層撮影装置 | |
EP3505974B1 (en) | Vehicle-mounted type back scattering inspection system | |
WO2022086223A1 (ko) | 중수로 사용후핵연료가 수용된 연료바스켓의 절단장치 | |
CN112917299A (zh) | 一种压力容器内部焊缝打磨装置 | |
CN116825409A (zh) | 一种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密封面缺陷检查工艺 | |
JP6817776B2 (ja) | 浮力調整システムおよび浮力調整方法 | |
EP0708326A2 (en) | Arrangement for the inspection of welded plate sections | |
CN116741418A (zh) | 核电厂爬行检测装置 | |
CN216646314U (zh) | 一种耐张线夹与导地线接续管带电检测设备 | |
CN109277727A (zh) | 水下焊接机器人移动载体 | |
CN207087172U (zh) | 水下焊接机器人移动载体 | |
CN113640306A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叶片的无损检测系统及计算机储存介质 | |
JP2000002798A (ja) | ライニング貯槽の水中欠陥検査装置 | |
CN221056312U (zh) | 一种核电站堆坑混凝土结构老化状态检测装置 | |
US6434207B1 (en) | Insp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iping | |
CN220145933U (zh) | 一种轮船舱内检测拍照机器人 | |
JP3767376B2 (ja) | 原子炉内検査装置 | |
CN116297287A (zh) | 一种用于石油石化油库储罐的油气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及方法 | |
CN218208680U (zh) | 一种视觉旋转云台机构 | |
CN118083002B (zh) | 罐壁t字焊缝无损检测自动化检测系统 | |
CN114878345B (zh) | 一种承压模型破坏过程的图像捕捉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