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17518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17518A
CN116817518A CN202210287386.3A CN202210287386A CN116817518A CN 116817518 A CN116817518 A CN 116817518A CN 202210287386 A CN202210287386 A CN 202210287386A CN 116817518 A CN116817518 A CN 1168175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artment
port
air
heat exchange
refrige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873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延庆
张军
张方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8738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1751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2981 priority patent/WO202317964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8175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175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7/00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 F25D17/04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 F25D17/06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cooling fluids; Arrangements for circulating gas, e.g. air, within refrigerated spaces for circulating air, e.g. by convection by forced circ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F25D23/04Doors; Covers with special compartments, e.g. butter condition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12Arrangements of compartments additional to cooling compartments; Combinations of refrigerators with other equipment, e.g. stove

Abstract

一种冰箱,包括箱体以及枢轴连接箱体的门体,所述门体包括门壳以及形成于门壳内并沿箱体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所述门体还包括设置于门壳内并连通第一间室与第二间室的连通风道,所述门壳上形成有连通第一间室的第一风口、连通第二间室的换热风口,所述连通风道具有朝向第一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一连通口、朝向第二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风口、第一连通口分别设置于第一间室的不同内壁,所述换热风口、第二连通口分别设置于第二间室的不同内壁;参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的制冷气体在间室内换热的时间增加,提高了间室的制冷效率。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冰箱是在由门遮蔽的内部的储存空间中能够低温储存食物的家电装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储存空间的需求也日趋增加,除了增大箱体尺寸以储存更多物品的外,还会在门体上设置多个制冷间室,以满足储存要求。
现有的门体储物方案中,通过门体关闭时与箱体相对接的方式,将箱体内的制冷循环气流连通门体内部,以对门体内的间室进行制冷。但是,受限于门体自身的尺寸,往往会将将同一个间室的出风口和进风口均设置于门体的同一侧,以方便门体关闭后与箱体对接,这样就导致了参与间室制冷的气流未进行充分换热即被排出,间室的制冷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门体间室制冷效率的冰箱。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冰箱,包括箱体以及枢轴连接箱体的门体,所述门体包括门壳以及形成于门壳内并沿箱体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所述门体还包括设置于门壳内并连通第一间室与第二间室的连通风道,所述门壳上形成有连通第一间室的第一风口、连通第二间室的换热风口,所述连通风道具有朝向第一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一连通口、朝向第二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风口、第一连通口分别设置于第一间室的不同内壁,所述换热风口、第二连通口分别设置于第二间室的不同内壁。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分别设置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的同一侧。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冰箱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间室和/或第二间室内的制冰机,所述门壳包括形成第一间室的第一内胆、形成第二间室的第二内胆,所述连通风道设置于第一内胆和第二内胆背离门体连接箱体的一侧。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风口设置为进风口,所述第一风口设置为出风口,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水平高度小于换热风口的水平高度,所述换热风口的水平高度小于第一连通口的水平高度。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体还包括设置于门壳内并连通换热风口的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具有朝向第二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二换热口,所述第二换热口沿着箱体的上下方向延伸贯穿第二内胆设置,所述制冰机设置于第二间室内并位于第二换热口的正下方。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风口设置为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口设置为进风口,所述制冰机设置于第一间室内并位于第一风口的下方。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通风道具有与第一内胆相对的第一壁、与第二内胆相对的第二壁,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于第一壁上,并沿箱体的水平方向延伸贯穿第一内胆设置,所述第二连通口设置于第二壁上,并沿箱体的水平方向延伸贯穿第二内胆设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风道还具有朝向第一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一换热口,所述换热风道内设置有与换热风口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内的隔板,在所述隔板靠近第一换热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风门,以对通过第一换热口的风量进行调节。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隔板靠近第二换热口的一侧、于所述换热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风门,以对通过第二换热口的风量进行调节。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壳上还形成有连通第二间室的第二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口设置为第一间室的进风口、第一风口设置为第一间室的出风口,所述第二换热口设置为第二间室的进风口、第二风口设置为第二间室的出风口。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壳还包括容纳第一内胆和第二内胆的内壳,所述第一风口和换热风口均位于门体连接箱体的一侧,并沿箱体的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内壳上,所述第一风口沿箱体的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内胆设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换热风道与换热风口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内,并置于第一内胆与第二内胆之间。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壳还包括连接于内壳前侧的外壳、形成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保温腔、枢轴连接外壳并覆盖于第一间室前侧的第一门、枢轴连接外壳并覆盖于第二间室前侧的第二门,所述换热风道和连通风道均设置于保温腔内,在保温腔内、于换热风道的前侧设置有隔热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参与第一间室制冷循环的第一风口和第一连通口分别处于第一间室的不同内壁,参与第二间室制冷循环的换热风口与第二连通口分别处于第二间室的不同内壁,使得参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的制冷气体在间室内换热的时间增加,提高了间室的制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中冰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门体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第一门和第二门均处于打开状态;
图3是图2中门体在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换热风道处局部视图;
图5是本发明优选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门体在A-A处的剖视;
图6是图1中门体在B-B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应该理解,本文使用的例如“上”、“下、”“外”、“内”等表示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是出于便于说明的目的来描述如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单元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单元或特征的关系。空间相对位置的术语可以旨在包括设备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图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
设备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转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应地解释本文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语。如在本发明中,为方便描述,在冰箱正常使用时,朝向地面的方向为向下,背离地面的方向为朝上;平行于地面的方向为水平方向,而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竖直方向;靠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远离用户的一侧为后侧。
参考图1到图4所示,本发明优选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冰箱,该冰箱还可以是其他采用风冷方式的制冷设备。
具体的,如图1所示,一种冰箱,包括箱体10以及枢轴连接箱体10的门体20。本实施例中,冰箱还包括设置于箱体10内的制冷风道以及通过管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以对箱体10以及门体内的储物间室进行供冷。其中,蒸发器在蒸发室内产生的冷量,会通过蒸发风机从制冷风道持续不断地输送至各个储物间室。门体20为处于冰箱上侧的冷藏室门体,从而方便用户取用。当门体20关闭时,前述制冷风道会连通门体20的内部间室,以将蒸发器产生的冷量输送至门体20内的各个间室中。
配合参照图2所示,具体的,所述门体20包括门壳21以及形成于门壳21内并沿箱体10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本实施例中,第一间室23与第二间室25相邻设置,彼此之间相互隔离,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各自的温度设置。同等门体20面积的条件下,能够减小门体20在左右方向的尺寸。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室23与第二间室25也可以沿着左右方向间隔设置。
配合参照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门体20还包括设置于门壳21内并连通第一间室23与第二间室25的连通风道29。本实施例中,连通风道29能够保持第一间室23与第二间室25内部气压平衡,当两个间室温差较大时,其中一间室能够与其中另一间室进行换热,避免两个间室之一产生温度过高的情况。而且,由于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内部相通,因此两个间室可以共用进风口和/或出风口,从而节约门体20的制造成本。
具体的,所述门壳21上形成有连通第一间室23的第一风口21a、连通第二间室25的换热风口21c。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1a、换热风口21c用于与前述制冷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进行对接,从而将蒸发室内的冷量输送至两间室内,以进行换热并制冷。其中换热风口21可以是直接连通于第二间室,也可以是通过风道件间接连通第二间室25。
具体的,所述连通风道29具有朝向第一间室23开放设置的第一连通口29a、朝向第二间室25开放设置的第二连通口29b。本实施例中,连通风道29的内部形成连通风道腔,第一连通口29a与第二连通口29b均连通于前述连通风道腔,使得彼此之间相互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口21a、第一连通口29a分别设置于第一间室23的不同内壁,所述换热风口21c、第二连通口29b分别设置于第二间室25的不同内壁。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风口21a和第一连通口29a位于第一间室23的不同内壁,使得第一风口21a和第一连通口29a处于不同平面,从而进入第一间室23的进风口和排出第一间室23的出风口处于不同平面,继而在第一间室23内形成较大范围的气体流动,增加了制冷气流在第一间室23内的换热时间,提高了第一间室23的制冷效果。从另一方面讲,相对于第一风口21a和第一连通口29a处于同一平面而言,本方案中的制冷气体从进入第一间室23到排出第一间室23的时间增加,从而提高了第一间室23的制冷效率。
同理,第二风口21b、第二连通口29b分别设置于第二间室25的不同内壁,使得第二风口21b和第二连通口29b处于不同平面,从而进入第二间室25的进风口和排出第二间室25的出风口处于不同平面,也能提高第二间室25的制冷效果,并提高了第二间室25的制冷效率。
因此,参与第一间室23制冷循环的第一风口21a和第一连通口29a分别处于第一间室23的不同内壁,参与第二间室25制冷循环的换热风口21c与第二连通口29b分别处于第二间室25的不同内壁,使得参与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的制冷气体在间室内换热的时间增加,提高了间室的制冷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通口29a、第二连通口29b分别设置于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连通风道29、第一连通口29a和第二连通口29b均位于两个间室的同一侧,从而减少了连通封道29的拐角设计,便于第一连通口29a与第二连通口29b之间的相互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冰箱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间室23和/或第二间室25内的制冰机30。本实施例中,将制冰机30设置于门体20内,从而方便用户取冰。
具体的,所述门壳21包括形成第一间室23的第一内胆21d、形成第二间室25的第二内胆21e,所述连通风道29设置于第一内胆21d和第二内胆21e背离门体20连接箱体10的一侧。本实施例中,连通风道29设置于门体20背离其连接箱体10的一侧,并且将第一连通口29a和第二连通口29b设置于两个间室的同一侧,能够节约连通风道29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门壳21内两个间室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通风道29也可以设置于门体20靠近其连接箱体10的一侧或者其他位置,第一连通口29a和第二连通口29b也可以设置于连个间室的不同侧。
继续配合参照图3所示,具体的,所述换热风口21c设置为进风口,所述第一风口21a设置为出风口,所述第二连通口29b的水平高度小于换热风口21c的水平高度,所述换热风口21c的水平高度小于第一连通口29a的水平高度。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间室25位于第一间室23的下方,通过换热风口21c进入第二间室25的冷空气会下沉,从而顺利地进入换热风口21c下方的第二连通口29b。当冷空气完全充满第二间室25后,连通风道29内的冷空气才会逐渐被吹动至换热风口21c上方的第一连通口29a,最终进入第一间室23,才能保证第二间室25的优先制冷。
如图3,蒸发室内形成的冷量通过换热风口21c进入第二间室25内,第二间室25内完成换热的气流会通过第二连通口29b进入连通风道29内,连通风道29内的气流通过第一连通口29a排出并进入第一间室23内,然后第一间室23内换热完成的气流最终通过第一风口21a排出并回到蒸发室内,如此往复。
因此,第二间室25会先于第一间室23进行制冷,即同等条件下第二间室25的降温速度快于第一间室23,从而第二间室25可以优选为冷冻室。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换热风口21c设置为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口21a设置为进风口,所述制冰机30设置于第一间室23内并位于第一风口21a的下方。本实施例中,第一间室23会先于第二间室25进行制冷,即同等条件下第一间室23的降温速度快于第一间室23。而且,第一风口21a位于制冰机30的上方,此时第一风口21a作为第一间室23的进风口,将冷气输入第一间室23后,由于冷空气下沉,会使冷气直接流向冰盘,加速制冰机30的制冰过程,提高了制冰机30的制冷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门体20还包括设置于门壳21内并连通换热风口21c的换热风道27。本实施例中,换热风口21c通过换热风道27连通第二间室25,从而改变进入第二间室25的气流方向。
具体的,所述换热风道27与换热风口21c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内,并包括与换热风口21c相对的侧壁27c,所述换热风口21c沿箱体10的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侧壁27c设置。
本实施例中,由于换热风道27与换热风口21c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而且换热风口21c沿水平方向延伸贯穿侧壁27c,使得气流通过换热风口21c进入或者排出换热风道27时更为顺畅,提高风冷效率。
所述换热风道27还包括与第一内胆21d相对的顶壁27d、与第二内胆21e相对的底壁27e,所述顶壁27d和底壁27e连接于侧壁27c沿箱体10上下方向的两端。本实施例中,换热风道27的顶壁27d贴合于第一内胆21d的下壁,从而节约换热风道27与第一内胆21d之间连接管路的长度。换热风道27的底壁27e贴合于第二内胆21e的上壁,从而节约换热风道27与第二内胆21e之间连接管路的长度。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口27a设置于顶壁27d上,并沿着箱体10的上下方向延伸贯穿第一内胆21d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口27b设置于底壁27e上,并沿着箱体10的上下方向延伸贯穿第二内胆21e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口27a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换热风口21c的延伸方向,第二换热口27b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换热风口21c的延伸方向,从而增加了气流在换热风口21c与第一换热口27a之间、换热风口21c与第二换热口27b之间的流动时间,继而增加制冷气流在两间室内的制冷时间,进一步提升制冷效率。
具体的,所述换热风道27具有朝向第二间室25开放设置的第二换热口27b,所述第二换热口27b沿着箱体10的上下方向延伸贯穿第二内胆25设置,所述制冰机30设置于第二间室25内并位于第二换热口27b的正下方。本实施例中,换热风口21c进入换热风道27内的气流会通过第二换热口27b进入第二间室,而第二换热口27b沿着竖直方向吹入第二间室25,并吹向位于第二换热口27b正下方的制冰机的冰盘,加速制冰机30的制冰过程,提高了制冰机30的制冷效率。
具体的,所述连通风道29具有与第一内胆21d相对的第一壁29c、与第二内胆25相对的第二壁29d。本实施例中,连通风道29沿着箱体10的上下方向延伸。连通风道29的第一壁29c贴合于第一内胆21d的左侧壁,从而节约连通风道29与第一内胆21d之间连接管路的长度。连通风道29的第二壁29d贴合于第二内胆21e的左侧壁,从而节约第二壁29d与第二内胆21e之间连接管路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通口29a设置于第一壁29c上,并沿箱体10的水平方向延伸贯穿第一内胆21d设置,所述第二连通口29b设置于第二壁29d上,并沿箱体10的水平方向延伸贯穿第二内胆21e设置。
本实施例中,在第二间室25内,第二连通口29b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换热口27b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因此第二连通口29b与第二换热口27b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这样一来,进入第二间室25的进风路径与排出第二间室25的出风路径相互垂直,使得第二间室25内的气体流动更顺畅的同时,风冷效率更高。
而且,第一连通口29a和第二连通口29b的延伸方向均垂直于连通风道29的延伸方向,因此第一连通口29a和第二连通口29b的延伸方向相互平行,这样一来,进入和排出连通风道29的气流相互平行,且与连通风道29内的气流方向垂直,使得进入第一间室23内的气流获得增强,从而提升第一间室23的风冷效果。
配合参照图4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风道27还具有朝向第一间室23开放设置的第一换热口27a。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口27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设置为第一间室23的进风口,用于将换热风道27内的气流输送至第一间室23内。在第一间室23内,第一连通口29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风口21a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这样一来,进入第一间室23的进风路径与排出第一间室23的出风路径相互垂直,使得第一间室23内的气体流动更顺畅的同时,风冷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风道27内设置有与换热风口21c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内的隔板27f。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27f位于第一换热口27a与第二换热口27b之间。在换热风口21c作为出风口时,隔板27f的设置,能够避免第一换热口27a和第二换热口27b直接对流时产生冲击;在换热风口21c作为进风口时,隔板27f的设置,能够避免换热风道27内的气流无序地进入第一换热口27a和第二换热口27b,从而准确控制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的温度,还避免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之间发生串味。隔板27f与换热风口21c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刚好能够将换热风道27等分为上下两个相等容积的风道腔,当换热风口21c作为进风口时,第一换热口27a和第二换热口27b能够均匀地排出换热风道27内的制冷气流;当换热风口21c作为出风口时,通过第一换热口27a和第二换热口27b进入换热风道27的风量也相同,并且共同从换热风口21c排出时不会产生两个风道腔内气压不均匀的情况。
进一步的,在所述隔板27f靠近第一换热口27a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风门27g,以对通过第一换热口27a的风量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口27a被设置为第一间室23的进风口,通过调节第一风门27g的开启,实现换热风道27连通第一间室23与第二间室25,从而加速第一间室23制冷。
进一步的,在所述隔板27f靠近第二换热口27b的一侧、于所述换热风道27内还设置有第二风门27h,以对通过第二换热口27b的风量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门27h的设置,并配合第一风门27g,能够对通过换热风口27进入第一间室23、第二间室25的冷量进行准确调节,满足各间室的制冷需要。
具体的,所述隔板27f具有靠近换热风口21c的自由端和背离换热风口21c的固定端,所述第一风门27g和第二风门27h均设置于隔板27f的自由端处。
如图4所示,隔板27f除了一个自由端与侧壁27c相对设置外,其余三个端部均与换热风道27的内壁密封固定,从而在隔板27f与顶壁27d之间形成了第一空腔,在隔板27f与底壁27e之间形成了第二空腔。其中,第一空腔分别与第一换热口27a、换热风口21c连通,第一风门27g设置于第一空腔内,并位于第一换热口27a与换热风口21c之间,能够调节通过第一换热口27a的风量大小,从而调整进入或排出第一间室23的风量大小。第二空腔分别与第二换热口27b、换热风口21c连通,第二风门27h设置于第二空腔内,并位于第二换热口27b与换热风口21c之间,能够调节通过第二换热口27b的风量大小,从而调整进入或排出第二间室25的风量大小。
配合参照图5所示,进一步的,所述门壳21上还形成有连通第二间室25的第二风口21b,所述第一换热口27a设置为第一间室23的进风口、第一风口21a设置为第一间室23的出风口,所述第二换热口27b设置为第二间室25的进风口、第二风口21b设置为第二间室25的出风口。
本实施例中,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均具有各自独立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这样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就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的温度。如图5,蒸发室内形成的冷量通过换热风口21c进入换热风道27内,由于第一风门27g和第二风门27h均处于打开状态,换热风道27内气流能够通过第一换热口27a进入第一间室23内、通过第二换热口27b进入第二间室25内,第一间室23内完成换热的气流会通过第一风口21a排出并回到蒸发室内,第二间室25内完成换热的气流也会通过第二风口21b排出并回到蒸发室内,如此往复。
配合参照图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门壳21还包括容纳第一内胆21d和第二内胆21e的内壳21f。本实施例中,当冰箱的门体20关闭时,内壳21f置于箱体10的储物间室内,并抵接于储物间室的内壁,从而使得门体20的两个间室与制冷风道相通。
具体的,所述第一风口21a和换热风口21c均位于门体20连接箱体10的一侧,并沿箱体10的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内壳21f上。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1a、换热风口21c以及第二风口21b沿着上下方向设置于门体20的同一侧,便于关闭门体20时,内壳21f与箱体10储物间室的内壁对接,同时还便于门体20的制造。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口21a沿箱体10的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内胆21d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口21a的气流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与第一连通口29a的延伸方向相平行,使得第一间室23内的气流更快地排出。
另外,所述第二风口21b沿箱体10的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二内胆21e设置。当第一风门27g和第二风门27h均处于打开状态时,在第一间室23内,第一风口21a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一换热口27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因此第一风口21a与第一换热口27a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这样一来,进入第一间室23的进风路径与排出第一间室23的出风路径相互垂直,使得第一间室23内的气体流动更顺畅的同时,风冷效率更高。同理,在第二间室25内,第二风口21b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换热口27b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因此第二风口21b与第二换热口27b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这样一来,进入第二间室25的进风路径与排出第二间室25的出风路径相互垂直,使得第二间室25内的气体流动更顺畅的同时,风冷效率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风道27与换热风口21c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内。本实施例中,由于换热风道27与换热风口21c处于同一水平高度,而且换热风口21c沿水平方向延伸贯穿侧壁27c,使得气流通过换热风口21c进入或者排出换热风道27时更为顺畅,提高风冷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风道27置于第一内胆21d与第二内胆21e之间。本实施例中,换热风道27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一内胆21d与第二内胆21e之间,合理地利用了门壳21的内部空间,减少了换热风道27的占用空间,从而提高门壳21内两个间室的空间利用率。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口27a和第二换热口27b沿着箱体10的上下方向设置于换热风道27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口27a和第二换热口27b分别设置于换热风道27的上下两端,进一步节约换热风道27占用空间的同时,便于换热风道27与第一间室23、第二间室25进行连通和对接。
具体的,所述门壳21还包括连接于内壳21f前侧的外壳21g、形成于内壳21f与两个内胆之间的保温腔21h、枢轴连接外壳21g并覆盖于第一间室23前侧的第一门21i、枢轴连接外壳21g并覆盖于第二间室25前侧的第二门21j。本实施例中,如图2,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分别具有独立启闭的第一门21i和第二门21j,从而进一步保证第一间室23和第二间室25内的温度分别可调,从而满足用户对多个间室具有多个不同温度的需要。
具体的,所述换热风道27和连通风道29均设置于保温腔21h内。本实施例中,换热风道27和连通风道29通过预设的方法固定于保温腔21h内,后期则在保温腔21h内填充保温材料。
进一步的,在保温腔21h内、于换热风道27的前侧设置有隔热件22。本实施例中,换热风道27位于第一门21i和第二门21j之间,使得换热风道27前侧的保温材料较少,换热风道27内有冷气通过时会在外壳21g上形成冷凝水,将隔热件22设置于第一门21i和第二门21j之间,能够有限避免换热风道27前侧的外壳21g上形成冷凝水。隔热件可以采用VIP(Vacuum Insulation Panel的简称)材料制作,并覆盖于换热风道27的前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冰箱,包括箱体以及枢轴连接箱体的门体,所述门体包括门壳以及形成于门壳内并沿箱体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还包括设置于门壳内并连通第一间室与第二间室的连通风道,所述门壳上形成有连通第一间室的第一风口、连通第二间室的换热风口,所述连通风道具有朝向第一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一连通口、朝向第二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一风口、第一连通口分别设置于第一间室的不同内壁,所述换热风口、第二连通口分别设置于第二间室的不同内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分别设置于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的同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冰箱还包括设置于第一间室和/或第二间室内的制冰机,所述门壳包括形成第一间室的第一内胆、形成第二间室的第二内胆,所述连通风道设置于第一内胆和第二内胆背离门体连接箱体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口设置为进风口,所述第一风口设置为出风口,所述第二连通口的水平高度小于换热风口的水平高度,所述换热风口的水平高度小于第一连通口的水平高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还包括设置于门壳内并连通换热风口的换热风道,所述换热风道具有朝向第二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二换热口,所述第二换热口沿着箱体的上下方向延伸贯穿第二内胆设置,所述制冰机设置于第二间室内并位于第二换热口的正下方。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口设置为出风口,所述第一风口设置为进风口,所述制冰机设置于第一间室内并位于第一风口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风道具有与第一内胆相对的第一壁、与第二内胆相对的第二壁,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于第一壁上,并沿箱体的水平方向延伸贯穿第一内胆设置,所述第二连通口设置于第二壁上,并沿箱体的水平方向延伸贯穿第二内胆设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道还具有朝向第一间室开放设置的第一换热口,所述换热风道内设置有与换热风口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内的隔板,在所述隔板靠近第一换热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风门,以对通过第一换热口的风量进行调节。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板靠近第二换热口的一侧、于所述换热风道内还设置有第二风门,以对通过第二换热口的风量进行调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壳上还形成有连通第二间室的第二风口,所述第一换热口设置为第一间室的进风口、第一风口设置为第一间室的出风口,所述第二换热口设置为第二间室的进风口、第二风口设置为第二间室的出风口。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壳还包括容纳第一内胆和第二内胆的内壳,所述第一风口和换热风口均位于门体连接箱体的一侧,并沿箱体的上下方向排列设置内壳上,所述第一风口沿箱体的水平方向延伸并贯穿第一内胆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风道与换热风口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内,并置于第一内胆与第二内胆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壳还包括连接于内壳前侧的外壳、形成于内壳与外壳之间的保温腔、枢轴连接外壳并覆盖于第一间室前侧的第一门、枢轴连接外壳并覆盖于第二间室前侧的第二门,所述换热风道和连通风道均设置于保温腔内,在保温腔内、于换热风道的前侧设置有隔热件。
CN202210287386.3A 2022-03-22 2022-03-22 冰箱 Pending CN1168175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87386.3A CN116817518A (zh) 2022-03-22 2022-03-22 冰箱
PCT/CN2023/082981 WO2023179641A1 (zh) 2022-03-22 2023-03-22 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87386.3A CN116817518A (zh) 2022-03-22 2022-03-22 冰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17518A true CN116817518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00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87386.3A Pending CN116817518A (zh) 2022-03-22 2022-03-22 冰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17518A (zh)
WO (1) WO202317964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4480A (zh) * 2011-12-05 2012-06-13 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冰箱门体和具有该冰箱门体的冰箱
KR101651334B1 (ko) * 2014-10-17 2016-08-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KR20170114580A (ko) * 2016-04-05 2017-10-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장고
CN114183977A (zh) * 2020-09-15 2022-03-15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CN217465044U (zh) * 2022-03-22 2022-09-20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CN217465043U (zh) * 2022-03-22 2022-09-20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79641A1 (zh) 2023-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14195B2 (en) Refrigerator
US9581377B2 (en) Refrigerator
CN217465044U (zh) 冰箱
KR101872607B1 (ko) 냉장고
CN217465043U (zh) 冰箱
KR101565387B1 (ko) 냉장고
JP3904866B2 (ja) 冷蔵庫
JP4960399B2 (ja) 冷蔵庫
KR20180129472A (ko) 냉장고
KR20070074209A (ko) 냉장고
KR101740333B1 (ko) 냉장고
JP3399880B2 (ja) 冷蔵庫
WO2021190356A1 (zh) 冰箱
KR20100050350A (ko) 냉장고
CN116817518A (zh) 冰箱
KR101645731B1 (ko) 냉장고
CN214039113U (zh) 风冷冰箱
CN209893743U (zh) 压机舱的后壁具有连续板面的冰箱
CN116817519A (zh) 冰箱
CN113915815A (zh) 冰箱
KR100382480B1 (ko) 냉장고의 냉기순환구조
JPH0571850A (ja) 冷凍冷蔵庫
CN219318744U (zh) 冰箱
JP3322495B2 (ja) 冷凍冷蔵庫
CN220771590U (zh) 一种保鲜储物容器及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