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6108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6108A
CN116806108A CN202210253530.1A CN202210253530A CN116806108A CN 116806108 A CN116806108 A CN 116806108A CN 202210253530 A CN202210253530 A CN 202210253530A CN 116806108 A CN116806108 A CN 1168061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535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晓飞
李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25353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06108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06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61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与显示区连接的周边区,周边区包括依次连接的非显示区、折弯区和绑定区,非显示区与显示区连接,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连接引线;连接引线设于衬底基板的一侧,连接引线位于折弯区的一部分为第一部分,连接引线的至少第一部分为中性层或与中性层相邻设置,折弯时所述中性层的应力为零。在显示面板折弯时,连接引线的应力几乎等于零或很小,因此,连接引线不会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驱动芯片的信号能够正常传递至显示区的薄膜晶体管,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显示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目前全面屏手机已经普及,手机边框越来越窄,显示面板进行折弯的半径也越来越小,满足消费者对于显示产品的要求。
但是,显示面板的折弯的半径越小,越容易出现显示异常。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容易出现显示异常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容易出现显示异常的显示面板及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连接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依次连接的非显示区、折弯区和绑定区,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连接,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连接引线,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折弯区的一部分为第一部分,所述连接引线的至少所述第一部分为中性层或与中性层相邻设置,折弯时所述中性层的应力为零。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功能层组,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功能层组包括中性层,所述第一功能层组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贯穿至所述中性层,所述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显示区向所述折弯区,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折弯区,所述连接引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部分至少包括所述第一部分。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一部分还包括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在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引线还包括:
第三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功能层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在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第四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所述第四部分在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层组的至少部分功能层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的部分为第五部分,所述第五部分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所述横截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平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部分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五部分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五部分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功能层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层、第一阻挡层、第二柔性层、缓冲层、第二阻挡层、栅绝缘层、第一导电部、第一层间介电层以及第二层间介电层,所述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以及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并连通至所述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柔性层为中性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柔性层包括:
第一柔性部,至少位于所述折弯区;
第二柔性部,至少位于所述显示区,且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部,所述第二柔性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柔性部的厚度。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功能层组,至少部分层设于所述连接引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导体部,设于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体部通过所述第二功能层组上的过孔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功能层组包括:
平坦化层,设于所述连接引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保护层,设于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折弯区,所述保护层的材质是高模量的胶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衬底基板包括:
第一衬底部,设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
第二衬底部,设于所述绑定区,且与所述第一衬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连接引线位于折弯区的部分为第一部分,连接引线的至少第一部分为中性层或与中性层相邻设置;材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拉伸,内层受挤压,在其断面上必然会有一个既不受拉,又不受压的过渡层,应力几乎等于零,这个过渡层称为材料的中性层;中性层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连接引线的至少第一部分为中性层或与中性层相邻设置,使得在显示面板折弯时,连接引线的应力几乎等于零或很小,因此,连接引线不会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驱动芯片的信号能够正常传递至显示区的薄膜晶体管,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一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按照图1中的A-A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二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三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第四示例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显示面板进行折弯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衬底基板;101、第一衬底部;102、第二衬底部;103、间隙;
2、连接引线;21、第一部分;22、第二部分;23、第三部分;24、第四部分;25、第五部分;
3、第一功能层组;31、中性层;32、第一凹槽;33、第一过孔;34、第一柔性层;341、第一柔性部;342、第二柔性部;35、第一阻挡层;36、第二柔性层;37、缓冲层;38、栅绝缘层;39、第一导电部;40、第一层间介电层;41、第二层间介电层;42、遮光层;43、第二阻挡层;
5、第二功能层组;51、平坦化层;52、钝化层;
6、保护层;7、有源层;8、栅极;
91、源极;92、漏级;
10、像素定义层;
111、第一电极;112、发光层组;113、第二电极;114、第二导体部;
12、封装层组;13、圆偏光片;14、第一胶层;15、触控基板;16、第二胶层;17、盖板;18、支撑板;19、泡棉;
201、第一工作台;202、第二工作台;
100、显示基板;
AA、显示区域;FA、非显示区域;ZW、折弯区;BOD、绑定区;ZB、周边区;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显示面板的折弯的半径越小,位于折弯区ZW的连接引线2受到的折弯应力会越大,折弯应力会使连接引线2的引线产生裂纹,甚至断裂,从而导致驱动芯片的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至显示区AA的薄膜晶体管,使得显示面板显示异常。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6所示,该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AA和与显示区AA连接的周边区ZB,周边区ZB包括依次连接的非显示区FA、折弯区ZW和绑定区BOD,非显示区FA与显示区连接AA,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和连接引线2;连接引线2设于衬底基板1的一侧,连接引线2位于折弯区ZW的部分为第一部分21,连接引线2的至少第一部分21为中性层31或与中性层31相邻设置,折弯时中性层31的应力为零。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材料在弯曲过程中,外层受拉伸,内层受挤压,在其断面上必然会有一个既不受拉,又不受压的过渡层,应力几乎等于零,这个过渡层称为材料的中性层31;中性层31在弯曲过程中的长度和弯曲前一样,保持不变;连接引线2的至少第一部分21为中性层31或与中性层31相邻设置,使得在显示面板折弯时,连接引线2的应力几乎等于零或很小,因此,连接引线2不会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驱动芯片的信号能够正常传递至显示区AA的薄膜晶体管,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
显示面板可以是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面板、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等等;显示面板具有出光侧和非出光侧,出光侧与非出光侧相对设置,在出光侧能够显示画面,显示画面的一面为显示面。OLED显示面板具有自发光、高亮度、广视角、快速反应时间以及R、G、B全彩组件皆可制作等特质,因此被视为次世代显示器的明星产品。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7所示,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AA和与显示区AA连接的周边区ZB,周边区ZB包括依次连接的非显示区FA、折弯区ZW和绑定区BOD,非显示区FA与显示区连接AA;非显示区FA和绑定区BOD连接于折弯区ZW的相对两侧。在显示区域AA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可以显示画面,显示面板折弯后,折弯区ZW折弯形成弧形,绑定区BOD位于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FA的背离显示面的一侧。
参照图1所示,下面以OLED为例进行说明。
显示面板可以包括衬底基板1和显示基板100,衬底基板1的材料可以包括无机材料,例如,该无机材料可以为玻璃、石英或金属等。衬底基板1的材料还可以包括有机材料,例如,该有机材料可以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丙烯酸酯、聚醚酰亚胺、聚醚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类材料。该衬底基板1可以由多层材料层形成,例如衬底基板1可以包括多层基底层,基底层的材料可以是上述的任意一种材料。当然,衬底基板1还可以设置为单层,可以是上述任一一种材料。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衬底基板1可以包括第一衬底部101和第二衬底部102;第一衬底部101设于显示区AA和非显示FA,第一衬底部101为显示区AA和非显示FA的其他结构提供支撑;第二衬底部102设于绑定区BOD,第二衬底部102为绑定区BOD的其他结构提供支撑,且第二衬底部102与第一衬底部101之间设置有间隙103,该间隙103与折弯区ZW相对设置,即在折弯区ZW没有设置衬底基板1,可以减小折弯区ZW的折弯应力,而且有利于连接引线2更靠近中性层31,使得在显示面板折弯时,连接引线2的应力几乎等于零或很小,因此,连接引线2的引线不会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驱动芯片的信号能够正常传递至显示区AA的薄膜晶体管,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
下面对显示区域AA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请继续参照图1所示,在衬底基板1的第一衬底部10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遮光层42,从衬底基板1射入有源层7的光线会在有源层7产生光生载流子,进而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巨大影响,最终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通过遮光层42可以遮挡从衬底基板1射入的光线,从而避免对薄膜晶体管的特性产生影响,避免影响显示装置的显示画质。
在遮光层4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第一柔性层34,而且在显示区AA、非显示FA、折弯区ZW和绑定区BOD均形成有第一柔性层34。第一柔性层34起到阻隔衬底基板1(特别是有机材料)中的水汽以及杂质离子的作用,并且起到为后续形成的有源层7增加氢离子的作用,第一柔性层34的材质为绝缘材料,具体可以是PI(Polyimide,聚酰亚胺),可以将遮光层42与有源层7绝缘隔离。
在第一柔性层34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阻挡层35,在第一阻挡层3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有源层7,有源层7可以包括沟道部以及设置在沟道部两端的导体部。在有源层7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沿第三方向Z依次层叠设置有第二柔性层36、缓冲层37、第二阻挡层43以及栅绝缘层38,第二柔性层36与有源层7相邻设置。在栅绝缘层38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栅极8和栅线(图中未示出),在栅极8和栅线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层间介电层40和第二层间介电层41,在第二柔性层36、缓冲层37、第二阻挡层43、栅绝缘层38、第一层间介电层40和第二层间介电层41上设置有第二过孔,第二过孔连通至有源层7的导体部;在第二层间介电层41的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源极91和漏极92,源极91和漏极92分别对应通过两个第二过孔连接至有源层7的两个导体部。在源极91和漏极9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钝化层52和平坦化层51,在钝化层52和平坦化层51上设置有第三过孔,第三过孔连接至源极91。
第一阻挡层35、第二柔性层36、缓冲层37、第二阻挡层43、栅绝缘层38、第一层间介电层40和第二层间介电层41均延伸至折弯区ZW和绑定区BOD。
有源层7、栅极8、源极91和漏极92形成薄膜晶体管。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说明的薄膜晶体管为顶栅型薄膜晶体管,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是底栅型或双栅型,对其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而且,在使用极性相反的薄膜晶体管的情况或电路工作中的电流方向变化的情况等下,“源极91”及“漏极92”的功能有时互相调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源极91”和“漏极92”可以互相调换。
在平坦化层5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发光器件,发光器件可以包括第一电极111、像素定义层10、发光层组112以及第二电极113。
具体地,在平坦化层5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极111,第一电极111通过第三过孔连接至驱动背板的源极91,第一电极111可以是阳极。
在第一电极11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像素定义层10,像素定义层10上设置有第四过孔,在第四过孔内设置有发光层组112。在发光层组11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113,第二电极113可以是阴极,第二电极113连接至地线VSS。一个第四过孔内的发光层组112发光形成一个子像素,因此,一个第四过孔内的发光层组112为一个子像素,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
发光层组112可以包括沿第三方向Z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与第一导电部39接触,电子注入层与第二电极113接触。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发光层组112可以仅包括空穴传输层、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发光层组112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
在第二电极11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封装层组12,封装层组12可以设置为多层,封装层组12可以包括有机层和无机层,具体材料和层数在此不再赘述。
在绑定区BOD的第二衬底部102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芯片,显示区AA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8、漏极92等等需要通过连接引线2连接至驱动芯片,与驱动芯片进行信号传输,因此,连接引线2需要穿过折弯区ZW才能实现上述连接。
以最简单的OLED驱动电路为例进行说明,最简单的OLED驱动电路为2T1C电路,“T”代表薄膜晶体管,其前面的数据代表薄膜晶体管的数量,“C”代表电容,其前面的数据代表电容的数量。连接引线2可以包括数据引线、电源引线、扫描引线等等,扫描引线可以用于将开关薄膜晶体管的栅极8连接至驱动芯片,进行扫描信号的传输;数据引线可以用于将开关薄膜晶体管的漏极92连接至驱动芯片,进行数据信号的传输;电源引线可以用于将驱动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驱动芯片,进行电源信号的传输。由于数据引线和电源引线均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因此,数据引线和电源引线的结构基本相同。
下面以数据引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参照图1所示,连接引线2可以与源极91和漏极92同层同材料设置,即连接引线2与源极91和漏极92通过同一次制图工艺形成。因此,在连接引线2为数据引线的情况下,连接引线2可以直接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漏级92,不需要设置过孔连接。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上述沿第三方向Z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层34、第一阻挡层35、第二柔性层36、缓冲层37、第二阻挡层43、栅绝缘层38、第一层间介电层40以及第二层间介电层41可以形成第一功能层组3,第一柔性层34相对于第一阻挡层35更靠近衬底基板1。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功能层组3还可以包括更多层;也可以包括更少的层数;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柔性层36可以为中性层31,在显示面板折弯后,第二柔性层36既不受拉,又不受压,应力几乎等于零。第一功能层组3上设置有第一凹槽32,第一凹槽32贯穿至第二柔性层36,即第一凹槽32使第二柔性层36裸露;第一凹槽32的一部分可以位于非显示FA,第一凹槽32的另一部分可以位于折弯区ZW,且在第一方向X上贯穿折弯区ZW,即第一凹槽32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X为从显示区AA朝向折弯区ZW的方向。连接引线2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凹槽32内,连接引线2位于第一凹槽32内一部分可以包括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连接。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与第二柔性层36接触,即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与中性层31接触,因此,在显示面板折弯后,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的应力较小,不容易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得驱动芯片的信号能够正常传递至显示区AA的薄膜晶体管,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而且将连接引线2与中性层31接触的部分延伸至非显示FA,方便制备,而且可以避免显示面板折弯时对非显示FA的连接引线2的牵拉,导致连接引线2产生裂纹,甚至断裂。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凹槽32可以仅设置在折弯区ZW,使得连接引线2位于第一凹槽32内的部分仅包括第一部分21,并不包括第二部分22。同样可以避免,连接引线2在折弯区ZW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
参照图2所示,第一凹槽32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第一凹槽32的纵截面设置为正置的梯形,也就是第一凹槽32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结构。第一部分21和第二部分22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连接引线2的纵截面设置为正置的梯形,也就是连接引线2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结构。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连接引线2还可以包括第三部分23和第四部分24;第三部分23设于第一功能层组3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三部分23的一端与漏级92连接;第三部分23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第三部分23的纵截面设置为正置的梯形,也就是第三部分23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结构。
第四部分24连接于第三部分23与第二部分22之间,且位于第一凹槽32的槽侧壁,第四部分24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第四部分24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结构。
将连接引线2整体设置为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的结构,使得连接引线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的棱边的夹角为钝角;而将连接引线2整体设置为在第二方向Y的宽度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的结构,使得连接引线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面的棱边的夹角为锐角。连接引线2可以通过刻蚀方法形成,刻蚀形成为锐角时,容易产生毛刺;而刻蚀形成为钝角时,不容易产生毛刺;因此,上述连接引线2的结构在连接引线2远离衬底基板1的棱边不容易产生毛刺,进而不会刺破连接引线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平坦化层51,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水汽不会通过刺破的位置进入至连接引线2,不会导致连接引线2的失效。
参照图3所示,下面以连接引线2为扫描引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连接引线2可以与源极91和漏极92同层同材料设置,即连接引线2与源极91和漏极92通过同一次制图工艺形成。因此,在连接引线2为扫描引线的情况下,连接引线2需要通过过孔连接至薄膜晶体管的栅极8或栅线。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引线2的具体结构与图1中连接引线2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引线2还可以包括第五部分25,而且第一功能层组3可以包括第一导电部39。
第一导电部39可以是栅极8或栅线,第一导电部39可以设于栅绝缘层38和第一层间介电层40之间。
第一功能层组3的至少部分功能层上设置有第一过孔33,具体地,第一过孔33贯穿第一层间介电层40以及第二层间介电层41,并连通至第一导电部39。第一过孔33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横截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平行,即第一过孔33的纵截面设置为正置的梯形,也就是第一过孔33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结构。
连接引线2的部分位于第一过孔33内,连接引线2位于第一过孔33内的部分为第五部分25,第五部分25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横截面与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平行,即第五部分25的纵截面设置为正置的梯形,也就是第五部分25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结构。
第三部分23的一部分设于第五部分2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且第三部分23与第五部分25连接。具体地,第三部分23靠近显示区域AA的一端位于第五部分2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并与第五部分25连接。
由于,第三部分23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结构,为了与第三部分23配合,第一过孔33和第五部分25也设置为上小下大的结构。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他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过孔33和第五部分25也可以设置横截面的面积随着与衬底基板1的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结构。
参照图4所示,下面以连接引线2为接地引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连接引线2可以与源极91和漏极92同层同材料设置,即连接引线2与源极91和漏极92通过同一次制图工艺形成。因此,在连接引线2为接地引线的情况下,阴极需要通过过孔连接至连接引线2。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引线2的具体结构与图1中连接引线2的具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导体部114,第二导体部114可以是阴极113,第二导体部114设于平坦化层5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第二导体部114通过第二功能层组5上的过孔与第三部分23连接。
参照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第四示例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层34可以包括第一柔性部341和第二柔性部342;第一柔性部341至少位于折弯区ZW,即第一柔性部341可以仅位于折弯区ZW,还可以是第一柔性部341的一部分位于折弯区ZW,另一部分位于非显示FA;第二柔性部342至少位于显示区AA,即第二柔性部342可以仅位于显示区AA,还可以是第二柔性部342的一部分位于显示区AA,另一部分位于非显示FA;且第二柔性部342连接于第一柔性部341,因此,第二柔性部342和第一柔性部341是否位于非显示区FA以及位于非显示区FA的面积的多少需要相互配合;第二柔性部342的厚度大于第一柔性部341的厚度,使得在折弯区ZW的中性层31向连接引线2靠近,在显示面板折弯时,进一步减少连接引线2的应力,避免连接引线2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所示,第二柔性部342的减薄的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一柔性层34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即在第一柔性层34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凹槽以形成第二柔性部342;第二柔性部342的减薄的部分可以设置在第一柔性层34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即在第一柔性层34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形成凹槽以形成第二柔性部342。
参照表一所示的显示面板各层的应力仿真实验对比表,折弯区的长度大约均为414微米;其中产品1为现有技术的产品;产品2为图1、图3和图4中的显示面板;产品3为图5中的显示面板,即第一柔性层34的厚度由10微米减薄至5.8微米,第二柔性部36的厚度保持5.8微米。
表一
从表一可以得到,图1、图3和图4中的显示面板的连接引线2的折弯应力由现有技术中的11.1%降低至8.26%,明显降低;将第一柔性层34位于折弯区ZW的厚度减薄后的图5中的显示面板的连接引线2的折弯应力进一步降低到7.24%,进一步降低连接引线2开裂甚至断开的风险。
另外,在本公开的另外一些示例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二柔性层36位于折弯区ZW的一部分设置为减薄的结构,具体地,第二柔性层36可以包括第三柔性部和第四柔性部;第三柔性部至少位于折弯区ZW,即第三柔性部可以仅位于折弯区ZW,还可以是第三柔性部的一部分位于折弯区ZW,另一部分位于非显示FA;第四柔性部至少位于显示区AA,即第四柔性部可以仅位于显示区AA,还可以是第四柔性部的一部分位于显示区AA,另一部分位于非显示FA;且第四柔性部连接于第三柔性部,因此,第四柔性部和第三柔性部是否位于非显示区FA以及位于非显示区FA的面积的多少需要相互配合;第四柔性部的厚度大于第三柔性部的厚度,使得在折弯区ZW的中性层31向连接引线2靠近,在显示面板折弯时,进一步减少连接引线2的应力,避免连接引线2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图5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二功能层组5,第二功能层组5的至少部分层设于连接引线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具体地,第二功能层组5可以包括平坦化层51和钝化层52,平坦化层51可以设于连接引线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在连接引线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减少了第二平坦化层、像素定义层10的设置,使得在折弯区ZW的中性层31向连接引线2靠近,在显示面板折弯时,进一步减少连接引线2的应力,避免连接引线2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参照图6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保护层6,保护层6可以设于平坦化层51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位于折弯区ZW,保护层6的材质是高模量的胶水。具体来讲,保护层6的模量大约为300兆帕。将保护层6的模量设置的较高,可以使得在折弯区ZW的中性层31向连接引线2靠近,在显示面板折弯时,进一步减少连接引线2的应力,避免连接引线2产生裂纹,更不会断裂,使得显示面板在折弯半径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胶水的模量大于或等于200兆帕为高模量的胶水。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照图6所示,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沿第三方向Z依次层叠设置的圆偏光片13、第一胶层14、触控基板15、第二胶层16和盖板17;圆偏光片13设于封装层组1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圆偏光片13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1/4波片和线偏光片,1/4波片相对于线偏光片更靠近衬底基板1。触控基板15通过第一胶层14粘接于圆偏光片13,触控基板15可以包括第一触控金属层、触控绝缘层以及第二触控金属层,第一触控金属层与第二触控金属层形成触控图案,触控图案可以包括多条金属线,多条金属线连接形成网格状。盖板17通过第二胶层16粘接于触控基板15。第一胶层14和第二胶层16的材质可以均是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照图6所示,在第一衬底部101远离第一柔性层34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板18,支撑板18的材质可以是金属。在支撑板18远离第一衬底部101的一侧设置有两面均有胶层的泡棉19,泡棉19的一面通过胶层与支撑板18粘接,泡棉19的另一面通过胶层与第二衬底部102粘接。
第一衬底部101的厚度、支撑板18的厚度、泡棉19的厚度以及第二衬底部102的厚度,这四者之和等于显示面板折弯后的折弯直径,当然,这四者之和的一半等于显示面板折弯后的折弯半径,折弯半径大约为0.1mm。
该显示面板的折弯过程为,将盖板17固定在第一工作台201上,将显示面板的绑定区BOD固定的第二工作台202上,转动第二工作台202,使得显示面板的绑定区BOD外绕折弯区ZW转动,将第二衬底部102粘接在泡棉19的另一面,弯折区形成一个接近半圆的拱形。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具体结构上述已经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此处不再赘述。
而该显示装置的具体类型不受特别的限制,本领域常用的显示装置类型均可,具体例如手机等移动装置、手表等可穿戴设备、VR装置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设备的具体用途进行相应地选择,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装置除了显示面板以外,还包括其他必要的部件和组成,以显示器为例,具体例如外壳、电路板、电源线,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该显示装置的具体使用要求进行相应地补充,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示例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5)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和与所述显示区连接的周边区,所述周边区包括依次连接的非显示区、折弯区和绑定区,所述非显示区与所述显示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连接引线,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折弯区的一部分为第一部分,所述连接引线的至少所述第一部分为中性层或与中性层相邻设置,折弯时所述中性层的应力为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功能层组,设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功能层组包括中性层,所述第一功能层组上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贯穿至所述中性层,所述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从所述显示区向所述折弯区,且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折弯区,所述连接引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部分至少包括所述第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一部分还包括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所述第二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在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平行,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引线还包括:
第三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功能层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在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第四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侧壁,所述第四部分在第二方向的宽度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层组的至少部分功能层上设置有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所述连接引线位于所述第一过孔内的部分为第五部分,所述第五部分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与所述衬底基板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所述横截面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分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五部分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五部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功能层组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柔性层、第一阻挡层、第二柔性层、缓冲层、第二阻挡层、栅绝缘层、第一导电部、第一层间介电层以及第二层间介电层,所述第一过孔贯穿所述第一层间介电层以及所述第二层间介电层,并连通至所述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二柔性层为中性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层包括:
第一柔性部,至少位于所述折弯区;
第二柔性部,至少位于所述显示区,且连接于所述第一柔性部,所述第二柔性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柔性部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功能层组,至少部分层设于所述连接引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导体部,设于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导体部通过所述第二功能层组上的过孔与所述第三部分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第二功能层组包括:
平坦化层,设于所述连接引线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保护层,设于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折弯区,所述保护层的材质是高模量的胶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基板包括:
第一衬底部,设于所述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
第二衬底部,设于所述绑定区,且与所述第一衬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15.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210253530.1A 2022-03-15 2022-03-1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8061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53530.1A CN116806108A (zh) 2022-03-15 2022-03-1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53530.1A CN116806108A (zh) 2022-03-15 2022-03-1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6108A true CN116806108A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8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53530.1A Pending CN116806108A (zh) 2022-03-15 2022-03-15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06108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00147B2 (en) Array substra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102663872B1 (ko) 표시장치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505585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패널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664207B1 (ko) 스트레쳐블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153322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1001859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598831B1 (ko) 스트레처블 표시장치
KR20180047536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166827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841567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CN111900267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US20140300270A1 (en) Organic el device
KR20050049999A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US8897035B2 (en) Contain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8723769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2569341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KR20210063056A (ko)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10012391A (ko) 스트레쳐블 표시 장치
US889623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CN113345933A (zh) 显示设备
KR20120066350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190237695A1 (en) Oled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oled display panel
US1121144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1210196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6806108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