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5545A - 层叠线圈部件及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 - Google Patents

层叠线圈部件及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5545A
CN116805545A CN202310027695.1A CN202310027695A CN116805545A CN 116805545 A CN116805545 A CN 116805545A CN 202310027695 A CN202310027695 A CN 202310027695A CN 116805545 A CN116805545 A CN 1168055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gth
coil component
wiring portion
laminated coil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276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久宗裕
奥泽信之
飞田和哉
光安昭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05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55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5/00Coils
    • H01F5/0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coils, e.g. l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0Connecting leads to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2017/004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the coil helically wound around an axis without a co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层叠线圈部件(1)具备素体(2)、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线圈(5)、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线圈(5)包含第一配线部(6)、第二配线部(7)、以及支柱部(8),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比支柱部(8)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长。

Description

层叠线圈部件及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层叠线圈部件及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层叠线圈部件,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特开2017-216428号公报)所记载的部件。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层叠线圈部件具备:绝缘体部,其由非磁性材料构成,在第一轴方向上具有宽度方向,在第二轴方向上具有长度方向,在第三轴方向上具有高度方向;线圈部,其具有绕第一轴方向卷绕的卷绕部,且配置于绝缘体部的内部,绝缘体部的高度尺寸相对于长度尺寸的比率为沿着第三轴方向的卷绕部的内周部间的高度尺寸相对于沿着第二轴方向的卷绕部的内周部间的长度尺寸的比率的1.5倍以下。
发明内容
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当变更线圈的磁路长时,电感值也变化。在层叠线圈部件中,线圈的磁路长和电感值具有反比例的关系,当加长线圈的磁路长时,电感值降低,当缩短线圈的磁路长时,电感值增加。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当为了降低电感值而加长线圈的磁路长时,电阻值变高,因此Q值降低。这样,当通过线圈的磁路长调整电感值时,Q值也变化,因此,在通过线圈的磁路长进行的电感值的调整中,有时在层叠线圈部件中不能得到期望的特性。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得到期望的特性的层叠线圈部件及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层叠线圈部件具备:素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端面、在第二方向上相互相对的安装面及主面、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侧面;一对端子电极,其配置于素体;线圈,其配置于素体内,与一对端子电极电连接,并且线圈轴沿第三方向延伸;以及连接导体,其将线圈的一个端部及另一端部的各自和一对端子电极的各自连接,其中,线圈包含:第一配线部,其配置于主面侧;第二配线部,其配置于安装面侧;连接部,其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连接,连接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比连接部的第三方向的长度长,以及/或者,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的第二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的第三方向的长度长。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层叠线圈部件中,连接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比连接部的第三方向的长度长,以及/或者,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的第二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的第三方向的长度长。通过该结构,在层叠线圈部件中,线圈的内径变小。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当线圈的内径变小时,电感值变小。这样,不改变线圈的磁路长,就能够减小电感值。在层叠线圈部件中,不改变线圈的磁路长,且减小线圈的内径,因此能够抑制Q值的降低。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降低电感值,且抑制Q值的降低。其结果,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得到期望的特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连接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配线部及第二配线部的第二方向的长度长。在该结构中,与连接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相比,减小第一配线部及第二配线部的第二方向的长度,主要根据连接部的长度设定线圈的内径。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不会加长第一配线部及第二配线部的第二方向的长度,因此可以增大第二配线部和端子电极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减小形成于第二配线部和端子电极之间的杂散电容(寄生电容)。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在线圈的特性中,能够抑制自谐振频率(SRF:Self-Resonant Frequency)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Q值的降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连接导体的第二方向的长度比端子电极的第二方向的长度长。在该结构中,能够增大线圈和端子电极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减小形成于线圈和端子电极之间的杂散电容。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在线圈的特性中,能够抑制自谐振频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Q值的降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连接导体的第二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配线部及第二配线部各自的第二方向的长度长。在该结构中,能够增大线圈和端子电极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能够减小形成于线圈和端子电极之间的杂散电容。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在线圈的特性中,能够抑制自谐振频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Q值的降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从第二方向观察时,连接部中与第二方向正交的面处的截面呈第一方向的长度比第三方向的长度长的长方形形状。在该结构中,能够使连接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比连接部的第三方向的长度加长。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一对端子电极配置于素体的安装面。在该结构中,端子电极未配置于素体的端面,因此,能够将连接部配置于端面附近(接近端面的位置)。由此,能够加长连接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或第一方向上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与线圈内径对应),因此,能够实现L值的设计的自由度的提高。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中,该层叠线圈部件具备:素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端面、在第二方向上相互相对的安装面及主面、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侧面;一对端子电极,其配置于素体;线圈,其配置于素体内,与一对端子电极电连接,并且线圈轴沿第三方向延伸,包含:配置于主面侧的第一配线部、配置于安装面侧的第二配线部、和在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将第一配线部和第二配线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连接导体,其将线圈的一个端部及另一端部的各自和一对端子电极的各自连接,该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中,使连接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比连接部的第三方向的长度长,以及/或者,使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的第二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的第三方向的长度长。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中,使连接部的第一方向的长度比连接部的第三方向的长度长,以及/或者,使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的第二方向的长度比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的第三方向的长度长。通过该方法,层叠线圈部件中的线圈的内径变小。在层叠线圈部件中,当线圈的内径变小时,电感值变小。这样,在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中,能够不改变线圈的磁路长而减小电感值。在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中,不改变线圈的磁路长,且减小线圈的内径,因此能够抑制Q值的降低。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中,能够降低电感值,且抑制Q值的降低。其结果,在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中,能够得到期望的特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能够得到期望的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层叠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层叠线圈部件的侧视图。
图3是层叠线圈部件的端面图。
图4是从安装面侧观察层叠线圈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要素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参照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层叠线圈部件1具备素体2、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线圈5、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参照图2)。在图1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双点划线表示素体2,并且透过线圈5表示。此外,在图2~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透过线圈5表示,或以虚线表示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
素体2呈长方体形状。长方体形状中包含角部及棱线部被倒角了的长方体的形状、及角部及棱线部被弄圆了的长方体的形状。素体2具有作为外表面的一对端面2a、2b、一对主面2c、2d、以及一对侧面2e、2f。端面2a、2b相互相对。主面2c、2d相互相对。侧面2e、2f相互相对。以下,将端面2a、2b的相对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1,将主面2c、2d的相对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及将侧面2e、2f的相对方向设为第三方向D3。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及第三方向D3相互大致正交。
端面2a、2b以连结主面2c、2d的方式沿第二方向D2延伸。端面2a、2b也以连结侧面2e、2f的方式沿第三方向D3延伸。主面2c、2d以连结端面2a、2b的方式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主面2c、2d也以连结侧面2e、2f的方式沿第三方向D3延伸。侧面2e、2f以连结端面2a、2b的方式沿第一方向D1延伸。侧面2e、2f也以连结主面2c、2d的方式沿第二方向D2延伸。
主面2d为安装面,例如是将层叠线圈部件1安装于未图示的其它的电子设备(例如,电路基材或层叠电子部件)时与其它的电子设备相对的面。端面2a、2b为从安装面(即主面2d)连续的面。
素体2的第一方向D1上的长度比素体2的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及素体2的第三方向D3上的长度长。素体2的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比素体2的第三方向D3上的长度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面2a、2b、主面2c、2d及侧面2e、2f呈长方形形状。素体2的第二方向D2上的长度可以与素体2的第三方向D3上的长度同等,也可以比素体2的第三方向D3上的长度长。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同等”除了包含相等之外,也可以将包含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微差或制造误差等的值设为同等。例如,如果多个值包含于该多个值的平均值的±5%的范围内,则规定该多个值为同等。
素体2通过在第二方向D2上层叠多个素体层(省略图示)而成。即,素体2的层叠方向为第二方向D2。在实际的素体2中,多个素体层可以被一体化成不能辨识其层间的边界的程度,也可以以能够辨识层间的边界的方式一体化。
素体层为树脂层。素体层的材料例如包含选自液晶聚合物、聚酰亚胺树脂、结晶性聚苯乙烯、环氧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双马来酰亚胺类树脂及氟类树脂中的至少一种。素体层包含填料。填料例如为无机填料。作为无机填料,例如,可举出二氧化硅。此外,在素体层中,也可以不包含填料。
此外,素体层也可以包含磁性材料而构成。素体层的磁性材料例如包含Ni-Cu-Zn系铁氧体材料、Ni-Cu-Zn-Mg系铁氧体材料、或Ni-Cu系铁氧体材料。素体层的磁性材料例如也可以包含Fe合金。素体层例如也可以包含非磁性材料。素体层的非磁性材料例如包含玻璃陶瓷材料或电介质材料。
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设置于素体2。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配置于素体2的主面2d。第一端子电极3和第二端子电极4在第一方向D1上相互分开地设置于素体2。具体而言,第一端子电极3配置于素体2的端面2a侧。第二端子电极4配置于素体2的端面2b侧。
如图4所示,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呈长方形形状(矩形状)。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被配置为各边沿着第一方向D1或第三方向D3。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比主面2d突出。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的表面与主面2d不是齐平面。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由导电材料(例如,Cu)构成。
通过对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分别实施电解镀或无电解镀,例如也可以设置含有Ni、Sn、Au等的镀层(未图示)。镀层例如也可以具有含有Ni且覆盖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镀Ni膜、和含有Au且覆盖镀Ni膜的镀Au膜。分别设置于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镀层也可以比主面2d突出。
如图1~图4所示,线圈5配置于素体2内。线圈5具有多个第一配线部6、多个第二配线部7、以及多个支柱部(连接部)8。线圈5通过电连接第一配线部6、第二配线部7及支柱部8而构成。线圈5的线圈轴沿着第三方向D3设置。多个第一配线部6、多个第二配线部7及多个支柱部8由导电材料(例如,Cu)构成。第一配线部6、第二配线部7及支柱部8从端面2a、2b、主面2c、2d及侧面2e、2f分开地配置。
第一配线部6的各自配置于素体2的主面2c侧。第一配线部6的各自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第一配线部6的各自连接两个支柱部8。第一配线部6架设于两个支柱部8。第一配线部6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端面2a侧的端部)与支柱部8的一个端部(主面2c侧的端部)连接。第一配线部6的延伸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端面2b侧的端部)与支柱部8的一个端部连接。第一配线部6的截面呈长方形形状。第一配线部6呈棱柱状。
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配置于素体2的主面2d(安装面)侧。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在第一方向D1上延伸。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连接两个支柱部8。第二配线部7架设于两个支柱部8。第二配线部7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端面2a侧的端部)与支柱部8的另一个端部(主面2d侧的端部)连接。第二配线部7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部(端面2b侧的端部)与支柱部8的另一端部连接。多个第二配线部7的数量比多个第一配线部6少一条。即,在第一配线部6为n条的情况下,第二配线部7成为n-1条。第二配线部7的截面呈长方形形状。第二配线部7呈棱柱状。
支柱部8的各自配置于素体2的端面2a侧及端面2b侧的各自。支柱部8的各自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支柱部8将第一配线部6和第二配线部7连接。支柱部8的一个端部与第一配线部6的一个端部及另一端部连接。支柱部8的另一端部与第二配线部7的一个端部及另一端部连接。从第二方向D2观察时,支柱部8中与第二方向D2正交的面处的截面呈第一方向D1的长度比第三方向D3的长度长的长方形形状。支柱部8呈棱柱状。
第一连接导体10将第一端子电极3和线圈5的一个端部连接。第一连接导体10与线圈5的支柱部8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一连接导体10呈棱柱状。第一连接导体10由导电材料(例如,Cu)构成。第二连接导体11将第二端子电极4和线圈5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连接导体11与线圈5的支柱部8的另一端部连接。第二连接导体11呈棱柱状。第二连接导体11由导电材料(例如,Cu)构成。
接下来,对层叠线圈部件1的各部的尺寸进行说明。如图2或图3所示,线圈5的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比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长(P1>P2)。即,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宽度比支柱部8的第三方向D3的宽度大。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长(P1>T1)。
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各自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T2长(T1>T2)。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各自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T2与支柱部8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同等。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厚度)C1比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厚度)E1长(厚)(C1>E1)。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厚度)C1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长(C1>T1)。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与支柱部8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及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各自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T2同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线圈5以线圈5的磁路长成为最大的方式配置于素体2内。在该结构中,如图2~图4所示,素体2的端面2a、2b和支柱部8之间的距离G1与配置于最接近侧面2e、2f的位置的支柱部8和侧面2e、2f之间的距离G2同等(G1=G2)。配置于最接近侧面2e的位置的支柱部8的侧面2e侧的一面和配置于最接近侧面2f的位置的支柱部8的侧面2f侧的一面之间的距离与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宽度)E2同等。
层叠线圈部件1例如能够如下制造。素体2能够通过层压构成素体层的片材而形成。线圈5(第一配线部6、第二配线部7、支柱部8)、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能够采用光刻法制造。“光刻法”只要通过对包含感光性材料的加工对象的层进行曝光及显影,加工成期望图案即可,不限定于掩模的种类等。
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为了调整线圈特性,如上所述,设定层叠线圈部件1的各部的尺寸。即,层叠线圈部件1的特性调整方法中,在线圈5的支柱部8中,使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比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长(P1>P2)。由此,如图2所示,能够减小线圈5的内径Dp(第一方向D1上的支柱部8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降低电感值。
如以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比支柱部8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长。通过该结构,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线圈5的内径Dp变小。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当线圈5的内径Dp变小时,电感值变小。这样,不改变线圈5的磁路长就能够减小电感值。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不改变线圈5的磁路长,且减小线圈5的内径Dp,因此,能够抑制Q(品质因数,Quality factor)值的降低。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降低电感值,且抑制Q值的降低。其结果,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得到期望的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线圈5以线圈5的磁路长成为最大的方式配置于素体2内。这样,线圈5以成为最大磁路长的方式配置在素体2内的情况下,例如为了降低电感值而延长线圈5的磁路长在素体2内的空间的制约上是困难的。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不改变线圈5的磁路长就能够减小电感值。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线圈5为最大磁路长的情况下,在调整(降低)电感值的情况下是特别有效的。
另外,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线圈5的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比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长(P1>P2)。从第二方向D2观察时,支柱部8中与第二方向D2正交的面处的截面呈第一方向D1的长度比第三方向D3的长度长的长方形形状。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与支柱部8的长度P1和长度P2同等的情况相比(P1=P2),能够增粗支柱部8。因此,能够抑制支柱部8中的断线的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也可以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第二方向的长度长。在该结构中,相比于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减小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并主要根据支柱部8的长度P1设定线圈5的内径Dp。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不加长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因此,能够增大第二配线部7和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之间的距离(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C1)。由此,能够减小形成于第二配线部7和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之间的杂散电容(寄生电容)。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线圈5的特性中,能够抑制自谐振频率(SRF:Self-Resonant Frequency)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Q值的降低。另外,就线圈5的内径Dp而言,第一方向D1比第二方向D2大。因此,在加长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的结构中,可以进行电感值的微调整。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C1比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E1长(C1>E1)。在该结构中,能够增大线圈5和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减小形成于线圈5和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之间的杂散电容。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线圈5的特性中,能够抑制自谐振频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Q值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第一连接导体10及第二连接导体11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C1)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长(C1>T1)。在该结构中,能够增大线圈5和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减小形成于线圈5和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之间的杂散电容。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在线圈5的特性中,能够抑制自谐振频率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Q值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从第二方向D2观察时,支柱部8中与第二方向D2正交的面处的截面呈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一方比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长的长方形形状。在该结构中,能够使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比支柱部8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长。
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线圈部件1中,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配置于素体2的主面2d。在该结构中,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未配置于素体的端面2a、2b,因此,能够将支柱部8配置于端面2a、2b附近(接近端面2a、2b的位置)。由此,能够加长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及第一方向D1上的支柱部8之间的距离(与线圈5的内径Dp对应),因此,能够实现L值的设计的自由度的提高。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一定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T2长(T1>T2)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也可以与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T2同等(T1=T2)。另外,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也可以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T2短(T1<T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线圈5的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比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长的(P1>P2)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线圈5的支柱部8的第一方向D1的长度P1也可以与第三方向D3的长度P2同等(P1=P2)。在该结构中,使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T2长(T1>T2)。
通过该结构,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线圈5的内径变小。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当线圈5的内径变小时,电感值变小。这样,不改变线圈5的磁路长就能够减小电感值。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不改变线圈5的磁路长,且减小线圈5的内径Dp,因此,能够抑制Q(Qualityfactor)值的降低。因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抑制电感值,且抑制Q值的降低。其结果,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能够得到期望的特性。
另外,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二方向D2的长度T1比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各自的第三方向D3的长度T2长(T1>T2)。由此,在层叠线圈部件1中,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变粗。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中的断线的产生。进而,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变粗,因此能够实现第一配线部6及第二配线部7的直流电阻的电阻率的降低。由此,能够实现Q值的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比主面2d突出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也可以埋设于素体2内。即,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也可以与主面2d设置成大致齐平面。在该结构中,分别设置于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的镀层也可以比主面2d突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的各自配置于素体2的主面2d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端子电极3也可以配置于端面2a。第二端子电极4也可以配置于端面2b。即,从第三方向D3观察时,第一端子电极3及第二端子电极4也可以呈L字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第一配线部6,第二配线部7及支柱部8的截面呈长方形形状的方式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配线部6、第二配线部7及支柱部8的截面也可以是其它的形状、例如椭圆形状等。

Claims (7)

1.一种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具备:
素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端面、在第二方向上相互相对的安装面及主面、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侧面;
一对端子电极,其配置于所述素体;
线圈,其配置于所述素体内,与一对所述端子电极电连接,并且线圈轴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以及
连接导体,其将所述线圈的一个端部及另一端部各自与一对所述端子电极各自连接,
所述线圈包含:第一配线部,其配置于所述主面侧;第二配线部,其配置于所述安装面侧;连接部,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将所述第一配线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连接,
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长,以及/或者,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的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配线部及所述第二配线部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连接导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端子电极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所述连接导体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配线部及所述第二配线部各自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从所述第二方向观察时,在所述连接部中与所述第二方向正交的面处的截面呈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长的长方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线圈部件,其中,
一对所述端子电极配置于所述素体的所述安装面。
7.一种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其中,
所述层叠线圈部件具备:
素体,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端面、在第二方向上相互相对的安装面及主面、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侧面;
一对端子电极,其配置于所述素体;
线圈,其配置于所述素体内,与一对所述端子电极电连接,并且线圈轴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该线圈包含配置于所述主面侧的第一配线部、配置于所述安装面侧的第二配线部、以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并且将所述第一配线部和所述第二配线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
连接导体,其将所述线圈的一个端部及另一端部的各自和一对所述端子电极的各自连接,
所述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中,使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一方向的长度比所述连接部的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长,以及/或者,使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的所述第二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的所述第三方向的长度长。
CN202310027695.1A 2022-03-25 2023-01-09 层叠线圈部件及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 Pending CN1168055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0267 2022-03-25
JP2022050267A JP2023143076A (ja) 2022-03-25 2022-03-25 積層コイル部品及び積層コイル部品の特性調整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5545A true CN116805545A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8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27695.1A Pending CN116805545A (zh) 2022-03-25 2023-01-09 层叠线圈部件及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07163A1 (zh)
JP (1) JP2023143076A (zh)
CN (1) CN11680554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07163A1 (en) 2023-09-28
JP2023143076A (ja) 2023-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91816B1 (en) Common-mode choke coil
US7696849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KR20030007453A (ko) 노이즈 필터 및 노이즈 필터를 이용한 전자 기기
US11705272B2 (en) Coil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101843283B1 (ko) 코일 전자 부품
KR101386540B1 (ko) 적층 콘덴서
KR20180071644A (ko) 인덕터
CN113096917B (zh) 线圈部件
JPH09129458A (ja) コイル部品
CN116805545A (zh) 层叠线圈部件及层叠线圈部件的特性调整方法
US20220013278A1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CN110676029B (zh) 电感器
CN113539644A (zh) 线圈部件
CN116453828A (zh) 层叠线圈零件
JP3048593B2 (ja) 混成集積回路部品
CN116805547A (zh) 层叠线圈部件
JP2003197427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US20230104422A1 (en) Multilayer coil component
US20210166859A1 (en) Coil component
US20230317358A1 (en) Coil component
WO2023210499A1 (ja) 回路装置、およびフィルタ回路
WO2024154387A1 (ja) コイル部品、これを含むフィルタ回路
US20220130596A1 (en) Coil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CN116453824A (zh) 层叠线圈零件
US20220130601A1 (en) Coil compon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