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2134A -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2134A
CN116802134A CN202280013047.4A CN202280013047A CN116802134A CN 116802134 A CN116802134 A CN 116802134A CN 202280013047 A CN202280013047 A CN 202280013047A CN 116802134 A CN116802134 A CN 1168021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roller
sheet conveying
folding
conveying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1304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岸本正尚
村田耕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0329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168751A1/ja
Publication of CN116802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21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薄片体输送装置(20)具备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进给辊对(3r1)、第一输送辊对(50)以及接离机构(60)。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分支部(31)分支。第一输送辊对(50)由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构成,输送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薄片体。薄片体输送装置(20)在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薄片体的情况下,通过接离机构(60)使第二辊(52)远离第一辊(51),通过进给辊对(3r1)输送薄片体。

Description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对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图像形成的薄片体实施后处理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输送薄片体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例如有时具有多个薄片体的输送目的地,并且具有用于改变薄片体的输送目的地的分支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薄片体输送装置的现有技术的一例。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后处理装置具有:向装置内搬入纸张的导入口;从导入口大致水平地延伸到主托盘的输送路径;从该输送路径呈大致直角地向下方向分支且朝向带托盘所在的方向延伸的输送路径;以及摆动爪,配置在这两个输送路径分支的部位。摆动爪通过转动来切换纸张的输送路径。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7-132572号
发明内容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从导入口呈大致水平地延伸的输送路径通过摆动爪大致直角地向下方向切换输送路径的情况下,纸张一边弯曲一边被输送。在该构成中,例如在输送作为厚纸的纸张的情况下,存在因弯曲而在纸张产生牢固的卷曲的问题。有可能由于产生牢固的卷曲而导致纸张的品质降低或者发生卡纸。并且,为了避免这样的纸张的卷曲,考虑增大配置在弯曲的纸张的内侧的辊的直径,担心装置大型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实现了小型化的构成、在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在薄片体产生卷曲的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切换导向件、进给辊对、第一输送辊对、第二输送辊对、接离机构以及控制部。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输送薄片体。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上的分支部分支,沿着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交叉的方向延伸,输送所述薄片体。所述切换导向件在所述分支部切换所述薄片体的输送方向。所述进给辊对在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分支部的上游侧,朝向所述分支部输送所述薄片体。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由在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在所述进给辊对的下游侧且所述分支部的上游侧相互对置配置的第一辊和第二辊构成,输送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上的所述薄片体。所述第二输送辊对由在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在所述分支部的下游侧相互对置配置的所述第一辊和第三辊构成,将由所述切换导向件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向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切换了输送方向的所述薄片体向远离所述分支部的方向输送。所述接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辊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辊。所述控制部对所述进给辊对、所述第一输送辊对、所述第二输送辊对、所述切换导向件和所述接离机构的驱动进行控制。在所述分支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输送所述薄片体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切换导向件配置在规定位置,通过所述接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辊远离所述第一辊,通过所述进给辊对输送所述薄片体。
根据本发明的构成,由于第二辊相对于第一辊分离,所以能够在分支部增大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的曲率半径。即,薄片体输送装置为实现了小型化的构成,在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在薄片体产生卷曲。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构成的概要剖面主视图。
图2是图1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周边的局部剖面主视图。
图3是图2的薄片体输送装置的第一输送辊对周边的剖面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辊对形成输送夹缝部的状态的图。
图4是图2的薄片体输送装置的第一输送辊对周边的剖面主视图,是表示使第一输送辊对的两个辊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图2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周边的剖面主视图,是表示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输送薄片体的状态的图。
图6是图2的薄片体折叠部的局部剖面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内容。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构成的概要剖面主视图。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例如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未图示)的侧面能够拆装地连结。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对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图像形成(印刷)后的薄片体进行后处理。
如图1所示,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具备薄片体搬入口2、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第二薄片体排出部7、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第三薄片体排出部9、后处理部11、后处理控制部12以及薄片体输送装置20。
薄片体搬入口2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与图像形成装置(未图示)对置的侧面并开口。从图像形成装置朝向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输送的薄片体通过薄片体搬入口2搬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内部。
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从薄片体搬入口2到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向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图1的左方向)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另外,在该说明中,将从薄片体搬入口2朝向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的方向称作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薄片体搬入口2位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端。
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配置有后述的第一输送辊对50、多个进给辊对3r1、3r2(参照图1和图2)。第一输送辊对50以及进给辊对3r1、3r2将从薄片体搬入口2搬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内的薄片体输送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另外,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进给辊对包括:进给辊对3r1(参照图1),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分支部(分支部)31的上游侧,朝向第一分支部31输送薄片体;以及3r2(参照图2),配置在第一分支部31的下游侧。
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相对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对置的侧面位于相反侧的侧面。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配置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端。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具有第一排出口41、第一排出辊对42以及第一出纸盘43。
第一排出口41位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端。第一排出辊对42配置在第一排出口41。第一出纸盘43位于薄片体输送方向的第一排出口41的下游侧。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并到达第一排出口41的薄片体被第一排出辊对42经由第一排出口41排出到第一出纸盘43上。第一出纸盘43是被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实施了后处理的薄片体的最终排出场所之一。
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第一分支部(分支部)31分支。第一分支部31相对于穿孔部111配置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沿着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交叉的方向延伸。详细地说,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相对于沿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第一分支部31大致直角地向下方向延伸。另外,在该说明中,将从第一分支部31向下方向远离的方向称作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第一分支部31位于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配置有后述的第一折叠辊对(第二输送辊对)103。
第一分支部31具有第一切换导向件(切换导向件)311。第一切换导向件31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将从薄片体搬入口2侧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向第一排出口41侧引导,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将从薄片体搬入口2侧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引导。第一切换导向件(切换导向件)311在第一分支部(分支部)31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
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第二分支部32分支并向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图1的左方向)沿着横向且上方向延伸到第二薄片体排出部7。第二分支部32相对于第一分支部31配置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另外,在该说明中,将从第二分支部32朝向第二薄片体排出部7的方向称作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第二分支部32位于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配置有多个进给辊对6r,将在第二分支部32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分离的薄片体朝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
第二分支部32具有第二切换导向件321。第二切换导向件32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将从薄片体搬入口2侧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向第一排出口41引导,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将从薄片体搬入口2侧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向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引导。
第二薄片体排出部7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相对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对置的侧面位于相反侧的侧面,且设置在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的上侧。第二薄片体排出部7配置在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端。第二薄片体排出部7具有第二排出口71、第二排出辊对72以及第二出纸盘73。
第二排出口71位于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端。第二排出辊对72配置在第二排出口71。第二出纸盘73位于第二排出口7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上输送并到达第二排出口71的薄片体被第二排出辊对72经由第二排出口71排出到第二出纸盘73上。第二出纸盘73是被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实施了后处理的薄片体的最终排出场所之一。
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第三分支部33分支并向下方向延伸到第三薄片体排出部9。另外,在该说明中,将从第三分支部33朝向第三薄片体排出部9的方向称作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第三分支部33位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比第二分支部32靠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且位于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上游端。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具有多个进给辊对8r,将在第三分支部33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分离的薄片体朝向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
第三分支部33具有第三切换导向件331。第三切换导向件33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将从薄片体搬入口2侧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向第一排出口41引导,在所述第二位置处,将从薄片体搬入口2侧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并通过第三分支部33而转回的薄片体向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引导。
第三薄片体排出部9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相对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对置的侧面位于相反侧的侧面,且设置在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的下侧。换言之,第三薄片体排出部9配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底部附近。第三薄片体排出部9具有第三排出口91、第三排出辊对92以及第三出纸盘93。
第三排出口91位于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端。第三排出辊对92配置在第三排出口91。第三出纸盘93位于第三排出口9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上输送并到达第三排出口91的薄片体被第三排出辊对92经由第三排出口91排出到第三出纸盘93上。第三出纸盘93是被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实施了后处理的薄片体的最终排出场所之一。
后处理部11对由图像形成装置进行了图像形成并搬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内的薄片体实施规定的后处理。后处理部11包括穿孔部111、装订部112、薄片体折叠部100以及成册部114。
穿孔部111配置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中的薄片体搬入口2的紧下游侧。穿孔部111能够对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实施穿孔处理,形成穿孔。
装订部112配置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部,且配置在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的附近。装订部112对堆叠多张薄片体而形成的薄片体摞实施装订处理(订装处理),能够装订薄片体摞。
薄片体折叠部100配置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中的比穿孔部111靠下游侧且比装订部112靠上游侧的位置。换言之,薄片体折叠部100配置在包括第一分支部31的区域。薄片体折叠部100能够对一张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形成折痕。薄片体折叠部100能够对一张薄片体实施例如对折、Z折、外三折、内三折、四折等折叠处理。
成册部114配置在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部,且配置在第三薄片体排出部9的附近。成册部114能够对堆叠多张薄片体而形成的薄片体摞实施将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折弯并装订的中间折叠处理和骑马钉装订处理,从而形成册子。
后处理控制部12包括CPU、图像处理部、存储部、其他电路以及电子元件(均未图示)。后处理控制部12与图像形成装置(未图示)的主体控制部能够通信地连接。后处理控制部12从主体控制部接收指令,使用CPU基于存储于存储部的控制用的程序和数据,控制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的动作,进行与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功能相关的处理。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第三薄片体输送路径6、第二薄片体排出部7、第四薄片体输送路径8、第三薄片体排出部9和后处理部11分别从后处理控制部12单独地接收指令,联动地对薄片体实施后处理。另外,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控制部也可以具有后处理控制部12的功能。
薄片体输送装置20配置在包括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第一分支部31和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区域。
接着,详细说明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构成以及动作。图2是图1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薄片体输送装置20周边的局部剖面主视图。薄片体输送装置20具备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第一切换导向件(切换导向件)311、进给辊对3r1、第一输送辊对50、第一折叠辊对(第二输送辊对)103、接离机构60以及薄片体折叠部10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驱动通过后处理控制部12实现,但是薄片体输送装置20也可以独自具备控制部。
第一输送辊对50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配置在进给辊对3r1的下游侧且第一分支部31的上游侧。第一输送辊对50输送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薄片体。
第一输送辊对50由相互对置配置的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辊51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下侧与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邻接配置。第二辊52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上侧,相对于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隔着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分离配置。第一输送辊对50通过接离机构60将第二辊52朝向第一辊51施力而相互接触,从而形成输送夹缝部Nc。
第一辊51位于在第一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弯曲的薄片体S的内侧(参照图5)。第二辊52位于在第一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弯曲的薄片体S的外侧(参照图5)。即,第一分支部31形成为使薄片体S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一边沿着第一辊51的周面弯曲一边被输送的形状。
第一折叠辊对103在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配置在第一分支部31的下游侧。第一折叠辊对103由相互对置配置的第一辊51和第一折叠辊(第三辊)131构成。第一折叠辊对103将输送方向被第一切换导向件31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切换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向远离第一分支部31的方向输送。
接离机构60与第二辊52邻接配置。图3是图2的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第一输送辊对50周边的剖面主视图,是表示第一输送辊对50形成输送夹缝部Nc的状态的图。图4是图2的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第一输送辊对50周边的剖面主视图,是表示使第一输送辊对50的两个辊分离的状态的图。接离机构60具备支架61、施力构件62以及偏心凸轮63。
支架61例如形成为沿着与薄片体输送方向正交的薄片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箱形。支架61将第二辊52收纳于内部,并且将第二辊52保持为能够旋转。详细地说,支架61将第二辊52的轴部52x的轴线方向两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辊52的下部周面从支架61的下部开口部611向下侧露出。
另外,第一输送辊对50的第二辊52位于比第一辊51靠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换言之,如图3所示,从薄片体宽度方向的一端侧观察,将第一辊51的轴部51x的轴线与第二辊52的轴部52x的轴线连结的直线L随着从第一辊51侧(下侧)趋向第二辊52侧(上侧)而朝向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图3的右侧)倾斜。
支架61例如被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框架的导向构件(未图示)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即,第二辊52能够与支架61一起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施力构件62连结在支架61与偏心凸轮63的轴部63x之间。另外,施力构件62例如由拉伸弹簧构成,朝向使支架61接近偏心凸轮63的轴部63x的方向、即图3和图4的上方向对支架61施力。换言之,施力构件62向使第二辊52远离第一辊51的方向对支架61施力。
偏心凸轮63例如固定于沿着薄片体宽度方向延伸的轴部63x。另外,偏心凸轮63的轴部63x例如被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框架支承为能够旋转。偏心凸轮63与轴部63x一起绕轴部63x的轴线旋转。轴部63x与马达等驱动源(未图示)连结,通过该驱动源而旋转。
偏心凸轮63与支架61接触。偏心凸轮63克服施力构件62的作用力而旋转,使支架61向第二辊52接近第一辊51的方向、即图3和图4的下方向移动。另外,支架61的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例如由光传感器(未图示)等检测。
接离机构60能够使第二辊5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换言之,接离机构60使构成第一输送辊对50的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接近或远离。接离机构60的驱动通过后处理控制部12控制。
图5是表示图2的薄片体输送装置20周边的剖面主视图,是表示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薄片体S的状态的图。在薄片体输送装置20中,后处理控制部12在第一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薄片体S的情况下,将第一切换导向件311配置在第二位置(规定位置),通过接离机构60使第二辊52远离第一辊51,通过进给辊对3r1(参照图1)输送薄片体。
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处理控制部12在接收到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薄片体S的指令的定时,通过接离机构60使第二辊52远离第一辊51。后处理控制部12当在第一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薄片体S时,仅通过位于第一分支部31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进给辊对3r1(参照图1)保持并输送薄片体S。
根据该构成,由于第二辊52远离第一辊51,所以能够增大在第一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S的曲率半径。由此,不需要为了避免在薄片体S产生卷曲而增大配置在弯曲的薄片体S的内侧的第一辊51的直径。因此,能够防止沿着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尺寸、即图1和图2的左右横向的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尺寸大型化。即,薄片体输送装置20为实现了小型化的构成,在切换薄片体S的输送方向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在薄片体S产生卷曲。
另外,详细地说,后处理控制部12在第一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薄片体S的情况下,在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薄片体的下游端(前端)通过第一折叠辊对103的后述的第一折叠夹缝部N1,在薄片体的上游端(后端)到达第一折叠夹缝部N1之后,通过接离机构60使第二辊52远离第一辊51。根据该构成,薄片体的下游端(前端)被第一折叠辊对103保持,能够抑制薄片体产生挠曲、位置偏移等。由此,能够提高薄片体的输送性能。
此外,如上述构成那样,接离机构60具备支架61、施力构件62以及偏心凸轮63。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在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交叉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接近或远离。因此,能够实现沿着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的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尺寸的小型化。
薄片体折叠部100配置在包括第一分支部31的区域。薄片体折叠部100包括先前说明的第一输送辊对50、第一折叠辊对103以及第一切换导向件311。进而,如图2所示,薄片体折叠部100具备第一折弯部101、第二折弯部105、折叠输送路径106、第二折叠辊对107以及折叠导向件108。
第一折弯部101配置在第一分支部31。换言之,第一折弯部101位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比穿孔部111(参照图1)的配置部位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且比第二分支部32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第一折叠辊对103在第一折弯部101配置在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详细地说,第一折叠辊对103与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的第一分支部31邻接配置。
第一折叠辊对103形成第一折叠夹缝部N1。详细地说,第一折叠辊对103通过第一辊(第二折叠辊)51和第一折叠辊(第三辊)131中的一方被朝向另一方施力而接触,从而形成第一折叠夹缝部N1。第一折叠辊对103对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并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进入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通过第一折叠夹缝部N1朝向第一折叠辊对103的下侧输送。
第一切换导向件(切换导向件)311在第一分支部31、即第一折弯部101与第一折叠夹缝部N1对置配置。详细地说,第一切换导向件311相对于第一折叠夹缝部N1配置在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即第一折叠夹缝部N1的图2中的上侧。在不对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的情况下,第一切换导向件311向比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远离第一折叠夹缝部N1的方向、即图2中比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靠上侧的第一位置退避。由此,通过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不与第一切换导向件311接触。
第一切换导向件311与驱动机构(未图示)连接,能够在相对于第一折叠夹缝部N1接近或分离的方向上往复移动。在将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的情况下,第一切换导向件311向接近第一折叠夹缝部N1的方向移动而配置在第二位置(规定位置)(参照图5)。由此,第一切换导向件311是将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向第一折叠夹缝部N1引导的折叠托板。第一切换导向件311的驱动由后处理控制部12控制。
第二折弯部105配置在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详细地说,第二折弯部105位于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的比第一折叠辊对103的配置部位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且比第一折叠夹缝部N1靠下侧的位置。
折叠输送路径106从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的第二折弯部105分支,沿着与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交叉的方向延伸。折叠输送路径106从第二折弯部105向设置有第一薄片体排出部4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侧面侧、即图2的左侧延伸。换言之,折叠输送路径106沿着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延伸。
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具备汇合部34,该汇合部34位于比第二分支部32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折叠输送路径106在汇合部34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汇合。换言之,汇合部34位于比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第二分支部32靠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由薄片体折叠部100实施了折叠处理的薄片体在该汇合部34处汇合。
第二折叠辊对107在第二折弯部105处配置在折叠输送路径106上。第二折叠辊对107由第一折叠辊131和第三折叠辊132构成。第二折叠辊对107通过第一折叠辊131和第三折叠辊132中的一方被朝向另一方施力而接触,从而形成第二折叠夹缝部N2。进入折叠输送路径106的薄片体通过第二折叠夹缝部N2,朝向汇合部34侧、即第二折叠辊对107的图2中的左侧输送。
折叠导向件108在第二折弯部105处与第二折叠夹缝部N2对置配置。详细地说,折叠导向件108相对于第二折叠夹缝部N2配置在折叠输送路径106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即第二折叠夹缝部N2的图2中的右侧。在不对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的情况下,折叠导向件108向比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远离第二折叠夹缝部N2的方向、即图2中比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靠右侧退避。由此,通过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薄片体不与折叠导向件108接触。
折叠导向件108与驱动机构(未图示)连接,能够在相对于第二折叠夹缝部N2接近或分离的方向上往复移动。在将在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输送的薄片体朝向折叠输送路径106输送的情况下,折叠导向件108向接近第二折叠夹缝部N2的方向移动而配置在规定位置。由此,折叠导向件108将在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输送的薄片体向第二折叠夹缝部N2引导。折叠导向件108的驱动由后处理控制部12控制。
根据上述构成,为了在薄片体折叠部100对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在第一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薄片体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接离机构60使第二辊52相对于第一辊5分离1。因此,薄片体输送装置20在对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在薄片体产生卷曲。
此外,如上述构成那样,薄片体折叠部100具备形成第一折叠夹缝部N1的第一折叠辊对103。并且,第一切换导向件311是将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的薄片体向第一折叠夹缝部N1引导的折叠托板。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分支部31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输送薄片体的情况和在第一折弯部101(第一分支部31)对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的情况下,能够共用第一切换导向件311。由此,能够实现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小型化。
此外,第一折叠辊对103通过第一折叠辊131与第一辊51形成第一折叠夹缝部N1。根据该构成,在第一输送辊对50与第一折叠辊对103这两个辊对中,能够共用第一辊51。由此,能够实现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小型化。
图6是图2的薄片体折叠部100的局部剖面主视图。薄片体折叠部100具备第一折叠辊对103以及第二折叠辊对107。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体折叠部100具备第一施力机构103U以及第二施力机构107U。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叠辊131以不能在与轴向正交的径向(与图6的纸面平行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框体等。
第一施力机构103U与第一辊51邻接配置。第一施力机构103U例如具有弹簧等施力构件,将第一辊51朝向第一折叠辊131施力。另外,第一辊51被支承为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径向上移动。并且,第一辊51被朝向第一折叠辊131施力而接触,从而形成第一折叠夹缝部N1。
根据该构成,能够在第一折叠辊对103处适当地实现薄片体输送和折叠处理。
此外,薄片体输送装置20还具备包括马达21m的驱动部21。驱动部21旋转驱动第一辊51。根据该构成,能够使与第一辊51接触的第二辊52和第一折叠辊131单独地旋转。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的薄片体输送、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的薄片体输送和第一折叠辊对103对薄片体的折叠处理。
第二施力机构107U与第三折叠辊132邻接配置。第二施力机构107U例如具有弹簧等施力构件,将第三折叠辊132朝向第一折叠辊131施力。另外,第三折叠辊132被支承为能够在与轴向正交的径向上移动。并且,第二折叠辊对107由第一折叠辊131与第三折叠辊132构成,该第三折叠辊132被朝向第一折叠辊131施力而与第一折叠辊131接触,从而形成第二折叠夹缝部N2。第二折叠辊对107对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的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并向折叠输送路径106输送。
在第一折叠辊对103和第二折叠辊对107中,为了提高折叠精度,需要它们共用的辊即第一折叠辊131不能在径向上移动。第一折叠辊131相对于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位于比第一辊51靠下游侧的位置。因此,如上述构成那样,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是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上输送薄片体的辊对,由此,在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中的比第一分支部31靠上游侧的位置,能够抑制辊对彼此的间隔过宽。由此,可以不过度地搭载辊对,能够实现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部件数量减少、小型化。
此外,第一折叠辊131、第一辊(第二折叠辊)51和第三折叠辊132在薄片体输送时和折叠处理时仅向一个方向旋转。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叠辊131和第一辊51在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上仅向使薄片体S朝向远离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3的方向(图6的下方向)输送的方向旋转。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叠辊131以及第三折叠辊132在折叠输送路径106上仅向使薄片体S朝向远离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5的方向(图6的左方向)输送的方向旋转。
根据该构成,薄片体输送装置20不需要复杂的控制,能够形成简单的构成。由此,能够实现薄片体输送装置20的部件数量减少、小型化。
此外,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具备上述构成的薄片体输送装置20,由此为实现了小型化的构成,在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薄片体产生卷曲。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来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薄片体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Claims (10)

1.一种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输送薄片体;
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上的分支部分支,沿着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交叉的方向延伸,输送所述薄片体;
切换导向件,在所述分支部切换所述薄片体的输送方向;
进给辊对,在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分支部的上游侧,朝向所述分支部输送所述薄片体;
第一输送辊对,由在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在所述进给辊对的下游侧且所述分支部的上游侧相互对置配置的第一辊和第二辊构成,输送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上的所述薄片体;
第二输送辊对,由在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在所述分支部的下游侧相互对置配置的所述第一辊和第三辊构成,将由所述切换导向件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向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切换了输送方向的所述薄片体向远离所述分支部的方向输送;
接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辊接近或远离所述第一辊;以及
控制部,对所述进给辊对、所述第一输送辊对、所述第二输送辊对、所述切换导向件和所述接离机构的驱动进行控制,
当在所述分支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输送所述薄片体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切换导向件配置在规定位置,通过所述接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辊远离所述第一辊,通过所述进给辊对输送所述薄片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分支部从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输送所述薄片体时,在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的薄片体输送方向上,所述薄片体的下游端通过所述第二输送辊对的夹缝部,在所述薄片体的上游端到达所述夹缝部之后,所述控制部通过所述接离机构使所述第二辊远离所述第一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包括薄片体折叠部,所述薄片体折叠部配置在包括所述分支部的区域,对所述薄片体实施折叠处理,
所述薄片体折叠部包括所述第一输送辊对、所述第二输送辊对以及所述切换导向件,
所述第二输送辊对是第一折叠辊对,所述第一折叠辊对形成第一折叠夹缝部,对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上的所述薄片体实施所述折叠处理并向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输送,
所述切换导向件是折叠托板,所述折叠托板在所述分支部与所述第一折叠夹缝部对置配置,将在所述第一薄片体输送路径上输送的所述薄片体向所述第一折叠夹缝部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叠辊对通过作为所述第三辊的第一折叠辊与作为所述第一辊的第二折叠辊接触而形成所述第一折叠夹缝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离机构包括:
支架,将所述第二辊保持为能够旋转;
施力构件,向所述第二辊远离所述第一辊的方向对所述支架施力;以及
偏心凸轮,与所述支架接触,克服所述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旋转,使所述支架向所述第二辊接近所述第一辊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叠辊被支承为不能在与轴向正交的径向上移动,
所述第二折叠辊被支承为能够在所述径向上移动,被朝向所述第一折叠辊施力而与所述第一折叠辊接触,从而形成所述第一折叠夹缝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还包括驱动部,所述驱动部旋转驱动所述第二折叠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片体输送装置还包括折叠输送路径,所述折叠输送路径从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分支并沿着与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薄片体折叠部包括第二折叠辊对,所述第二折叠辊对形成第二折叠夹缝部,对所述第二薄片体输送路径上的所述薄片体实施所述折叠处理并向所述折叠输送路径输送,
所述第二折叠辊对由所述第一折叠辊与第三折叠辊构成,所述第三折叠辊被朝向所述第一折叠辊施力而与所述第一折叠辊接触,从而形成所述第二折叠夹缝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叠辊、所述第二折叠辊和所述第三折叠辊在薄片体输送时和折叠处理时仅向一个方向旋转。
10.一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输送装置。
CN202280013047.4A 2021-02-04 2022-01-28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68021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16541 2021-02-04
JP2021-187067 2021-11-17
JP2021187067 2021-11-17
PCT/JP2022/003294 WO2022168751A1 (ja) 2021-02-04 2022-01-28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2134A true CN116802134A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34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13047.4A Pending CN116802134A (zh) 2021-02-04 2022-01-28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0213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12020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3566492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
US20190284008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6221493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シート束の増し折り方法
JP2014156345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シート束の増し折り方法
CN110342322B (zh) 后处理装置
US11560286B2 (en) Sheet folding device and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JP4174292B2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該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954093B2 (en) Bind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13387223A (zh) 介质排出装置、介质处理装置以及记录系统
CN116802134A (zh) 薄片体输送装置以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CN107976880B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有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11712866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JP6248436B2 (ja) 用紙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用紙折り方法
WO2022168751A1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CN111071849B (zh) 介质折叠装置及介质折叠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2551244B (zh) 介质输送装置、处理装置、记录系统
JP4315437B2 (ja) 紙折り装置
CN116331920A (zh) 薄片体折叠装置以及具备该装置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CN111285173B (zh) 片材折叠装置
EP4212465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provided with same
US20230331507A1 (en) Medium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same
JP5750939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21618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3104645A (ja) シート折り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