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0359A -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0359A
CN116800359A CN202310210785.4A CN202310210785A CN116800359A CN 116800359 A CN116800359 A CN 116800359A CN 202310210785 A CN202310210785 A CN 202310210785A CN 116800359 A CN116800359 A CN 1168003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equipment
interface
simulation system
channel sim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107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全大英
龚杰文
孙志涛
陈月鹏
朱晓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Rocket Force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of PLA filed Critical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21078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003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8003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03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0082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 H04B17/0087Monitoring; Testing using service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using auxiliary channels or channel si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76Aspects of the degree of configuration automation
    • H04L41/0886Fully automatic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07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道仿真器及其使用方法,设备底箱的底部两边设置有支撑底座,前端面板左右两边各有一对机架固定孔,设备底箱的上端安装有设备顶盖,设备前端面板上从左到右依次有:信号输出接口、信号输入接口、以太网接口、电源开关,所述设备底箱内部从左到右依次排布电路板、电路板、电源模块、变压器、风扇,所述设备后端面板有电源输入接口。本发明信道仿真系统通过能够快速接入基站对窄带物联网产品进行快速抗干扰测试,提高产品的测试速率,保障产品通信增益,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的测试设备测试环境复杂、测试速度过慢,自动化程度不高导致人工检测这类缺陷模组劳动强度大,检测效率低,需要来回配置参数,无法杜绝误检或漏检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窄带物联网测试领域,具体为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批量生产出来的NB-IOT模组会由于生产制造的不确定性(工艺缺陷、人工操作不可控)导致产生缺陷模组,缺陷模组和正常模组在外观上几乎完全相同,有些即便通电测试也很难发现,为了减少产品的不良率,需要针对模组进行抗干扰测试,将不通过的缺陷模组剔除。
现有的此类的测试设备搭建需要大量的传统和NB-IoT专用的无线测试仪表。多台仪器设备同时运行噪音较大,长期工作对测试人员听力有较大损害,并且由于自动化程度不高导致人工检测这类缺陷模组劳动强度大,检测效率低,需要来回配置参数,无法杜绝误检或漏检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测试设备和测试环境对NB-IoT模组测试速度过慢、测试效率过低,比较浪费人力时间,降低对NB-IoT模组缺陷测试的速度,降低了检测的效率。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包括设备底箱和前端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底箱的上端安装有设备顶盖,所述设备前端面板上从左到右依次有:信号输出接口、信号输入接口、以太网接口、电源开关,所述设备底箱内部从左到右依次排布第二电路板、电源模块和变压器,所述设备底箱内还设有第一电路板,第一电路板安装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之上并位于其右侧,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通过固定螺柱和电路板连接器分别进行结构固定和电气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板载接口从左往右依次排布:调试接口、板载以太网接口、板载USB接口,所述第二电路板通过固定螺柱固定在所述设备底箱内部,且左半部分有安装屏蔽盖,所述电源模块通过螺丝固定在底箱内部右侧,变压器安装于所述设备底箱内部右后侧与电源输入接口连为整体,所述设备底箱内还设有风扇,所述风扇安装于所述设备底箱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电源输入接口位于所述设备底箱尾部右侧。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同时采用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或对这些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组合使用:
所述第二电路板设有射频连接口和电路板连接器,射频连接口设计于屏蔽盖的前侧,电路板连接器位于第二电路板右半侧,与第一电路板连接。
所述射频连接口通过射频连接线与前端面板上的信号输出接口、信号输入接口相连,其中信号输入接口在所述设备底箱内部一端安装了衰减器,衰减器连接于射频连接线和信号输入接口之间。
所述第一电路板上的板载以太网接口通过双绞线通信线缆与前端面板上的以太网接口相连。
所述电源模块将直流输出通过电源线接入集线管,集线管将输入电源分为3路,通过电源线分别为第一电路板、设备底箱两边风扇提供电源。
所述第一电路板宽度与第二电路板相等,且第一电路板底部连接有电路板连接器。
所述设备底箱的底部两边设置有支撑底座,前端面板左右两边各有一对机架固定孔。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如上所述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外壳组装和通电:将支撑底座和设备顶盖通过螺丝固定到设备底箱上,然后接通电源;
S2.开始工作:通过网线连接以太网接口将信道仿真系统接入互联网,实现远程管理和自动配置参数,然后把基站信号接入信号输入接口,然后经过衰减器进行信号衰减,信号到达第二电路板后,由第一电路板控制第二电路板对信号进行加噪,最后再从信号输出接口输出,对窄带物联网设备进行测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拥有两对机架固定孔,可以安装在各种工控机架、测试机架上,方便部署在不同环境的流水线上,同时该设备还有支撑底座,使得风扇震荡传递降低,从而防止震荡传递到桌面上发出噪音,为测试人员提供安静测试环境。
(2)本发明在信号输入接口设备底箱内测处装有可拆卸衰减器,可以根据不同增益的基站进行更换,从而达到适配任意基站的目的。
(3)本发明通过设备底箱和设备顶盖,能够对设备内部进行防护,防止外部复杂电磁环境对内部信号造成干扰,设备底箱和设备顶盖主要材质是铝合金,能够对内形成电磁屏蔽,阻挡电磁干扰,同时由于电路板(底板)配备了屏蔽盖,能够进一步增强设备抗干扰能力,此外,设备底箱和设备顶盖均接大地,还能够防止漏电干扰。
(4)本发明通过以太网接口连入互联网,能够实现远程多台设备一键配置、自动重配置,降低了复杂度和人工强度,提高了测试设备的速度。
(5)本发明通过电路板(子卡)和电路板(底板)连接的方式实现主控、外设分离,通过更换电路板即可实现测试不同频段的无线终端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实施例的正视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实施例的正视半剖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实施例的俯视透视结构图。
图中:1.设备底箱;2.前端面板;3.电源模块;4.风扇;5.射频线缆;6.双绞通信线缆;7.电源线;8.射频连接口;101.支撑底座;102.机架固定孔;103信号输出接口;104.信号输入接口;105以太网接口;106电源开关;107设备顶盖;201.电路板连接器;202.第二电路板;203.固定螺柱;204.屏蔽盖;205.第一电路板;206调试接口;207.板载以太网接口;208.板载USB接口;209.变压器;301.衰减器;302.集线管;303.电源输入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包括设备底箱1、设备顶盖107和前端面板2,设备底箱1的底部两边设置有支撑底座101,使得风扇4震荡传递降低,从而防止震荡传递到桌面上发出噪音,前端面板2左右两边各有一对机架固定孔102,可以安装在各种工控机架、测试机架上,方便部署在不同环境的流水线上。
所述设备底箱1的上端安装有设备顶盖107,能够方便地打开关闭设备底箱1,方便对设备内部进行防护,防止外部复杂电磁环境对内部信号造成干扰,设备底箱1和设备顶盖107主要材质是铝合金,能够对内形成电磁屏蔽,阻挡电磁干扰,同时由于第二电路板202(底板)配备了屏蔽盖204,能够进一步增强设备抗干扰能力,此外,设备底箱1和设备顶盖107均接大地,还能够防止漏电干扰。
所述前端面板上从左到右依次有:信号输出接口103、信号输入接口104、以太网接口105、电源开关106,设备底箱1在信号输入接口104的内测处装有可拆卸衰减器301,可以根据不同增益的基站进行更换,从而达到适配任意基站的目的,同时可以通过以太网接口105连入互联网,能够实现远程多台设备一键配置、自动重配置,降低了复杂度和人工强度,提高了测试设备的速度。
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从左到右依次排布第二电路板202、第一电路板205、电源模块3、变压器209、风扇4,所述第一电路板205安装于第二电路板202之上,通过固定螺柱203和电路板连接器201分别进行结构固定和电气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205的板载接口从左往右依次排布:调试接口206、板载以太网接口207、板载USB接口208,所述第二电路板202通过固定螺柱203固定在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且左半部分有安装屏蔽盖204,所述电源模块通过螺丝固定在设备底箱1内部右侧,变压器209安装于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右后侧与电源输入接口303连为整体,所述风扇4安装于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电源输入接口位于所述设备底箱1尾部右侧。
所述第二电路板202包括屏蔽盖204、射频连接口8、电路板连接器201,且屏蔽盖204安装于第二电路板202的左半侧,射频连接口8设计于屏蔽盖204的前侧,电路板连接器201位于第二电路板202右半侧,与第一电路板205连接,通过第一电路板205(子卡)和第二电路板202(底板)连接的方式实现主控、外设分离,通过更换第二电路板202即可实现测试不同频段的无线终端设备。
所述射频连接口8通过射频连接线5与前端面板2上的信号输出接口103、信号输入接口104相连,其中信号输入接口103在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一端安装了衰减器301,衰减器301连接于射频连接线5和信号输入接口104之间。
所述第一电路板205上的板载以太网接口207通过双绞线通信线缆6与前端面板2上的以太网接口104相连。
所述电源模块3将直流输出通过电源线7接入集线管302,集线管302将输入电源分为3路通过电源线7分别为第一电路板205、设备底箱1两边风扇4提供电源。
所述第一电路板205宽度与第二电路板202相等,且第一电路板205底部安装有电路板连接器201。
所述信道仿真系统的安装方法如下:
a.风扇和面板接口的安装:首先把风扇4安装在设备底箱1内部两侧,并将其电源连接集线管302导线,再将信号输出接口103、信号输入接口104、以太网接口105、电源开关106安装在设备底箱1的前端面板2上,同时将衰减器301安装在信号输入接口104的机箱内侧端,将电源输入接口303安装在设备底箱1尾部右侧;
b.电源的安装:然后将变压器209安装在设备底箱1右侧尾部的内侧,再将电源模块3通过螺丝安装在设备底箱1内部右侧位置,并用电源线7与变压器209、电源开关106和集线管302连接;
c.电路板及连接线的安装:将屏蔽盖204通过螺丝从背面固定在第二电路板202的左侧正面,然后将第二电路板202通过固定螺柱203固定在设备底箱1,再将第一电路板205通过固定螺柱203和电路板连接器201安装在第二电路板202的右侧,然后将集线管分出的电源线7与第一电路板205相连,并通过射频线缆5、双绞通信线缆6与前端面板上的信号输出接口103、信号输入接口104、以太网接口105连接。
所述信道仿真系统的使用方法如下:
(1).外壳组装和通电:将支撑底座101和设备顶盖107通过螺丝固定到设备底箱1上,然后接通电源。
(2)开始工作:通过网线连接以太网接口105将信道仿真系统接入互联网,实现远程管理和自动配置参数,然后把基站信号接入信号输入接口104,然后经过衰减器301进行信号衰减,信号到达第二电路板202后,由第一电路板205控制第二电路板202对信号进行加噪,最后再从信号输出接口输出,对窄带物联网设备进行测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包括设备底箱(1)和前端面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底箱(1)的上端安装有设备顶盖(107),所述设备前端面板(2)上从左到右依次有:信号输出接口(103)、信号输入接口(104)、以太网接口(105)、电源开关(106),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从左到右依次排布第二电路板(202)、电源模块(3)和变压器(209),所述设备底箱(1)内还设有第一电路板(205),第一电路板(205)安装于所述第二电路板(202)之上并位于其右侧,第一电路板(205)和第二电路板(202)通过固定螺柱(203)和电路板连接器(201)分别进行结构固定和电气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电路板(205)板载接口从左往右依次排布:调试接口(206)、板载以太网接口(207)、板载USB接口(208),所述第二电路板(202)通过固定螺柱(203)固定在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且左半部分有安装屏蔽盖(204),所述电源模块通过螺丝固定在底箱(1)内部右侧,变压器(209)安装于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右后侧与电源输入接口(303)连为整体,所述设备底箱(1)内还设有风扇(4),所述风扇(4)安装于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左右两侧,所述电源输入接口位于所述设备底箱(1)尾部右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202)设有射频连接口(8)和电路板连接器(201),射频连接口(8)设计于屏蔽盖(204)的前侧,电路板连接器(201)位于第二电路板(202)右半侧,与第一电路板(20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连接口(8)通过射频连接线(5)与前端面板(2)上的信号输出接口(103)、信号输入接口(104)相连,其中信号输入接口(103)在所述设备底箱(1)内部一端安装了衰减器(301),衰减器(301)连接于射频连接线(5)和信号输入接口(10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205)上的板载以太网接口(207)通过双绞线通信线缆(6)与前端面板(2)上的以太网接口(104)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3)将直流输出通过电源线(7)接入集线管(302),集线管(302)将输入电源分为3路,通过电源线(7)分别为第一电路板(205)、设备底箱(1)两边风扇(4)提供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205)宽度与第二电路板(202)相等,且第一电路板(205)底部连接有电路板连接器(20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底箱(1)的底部两边设置有支撑底座(101),前端面板(2)左右两边各有一对机架固定孔(10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信道仿真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外壳组装和通电:将支撑底座(101)和设备顶盖(107)通过螺丝固定到设备底箱(1)上,然后接通电源;
S2.开始工作:通过网线连接以太网接口(105)将信道仿真系统接入互联网,实现远程管理和自动配置参数,然后把基站信号接入信号输入接口(104),然后经过衰减器(301)进行信号衰减,信号到达第二电路板(202)后,由第一电路板(205)控制第二电路板(202)对信号进行加噪,最后再从信号输出接口输出,对窄带物联网设备进行测试。
CN202310210785.4A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Pending CN1168003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10785.4A CN116800359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10785.4A CN116800359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0359A true CN116800359A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46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10785.4A Pending CN116800359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0035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88077B2 (en) Test system and daughter unit
CN109342906B (zh) 多功能局部放电检测系统及方法
KR100484408B1 (ko) 전자파를 성분별로 분석하고 저감시키는 전자파 장해 측정장치
CN110850222A (zh)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测试系统
US20080048882A1 (en) RF Meter With Input Noise Supression
CN215525969U (zh) 一种汽车电子刹车电磁兼容测试系统
CN111602306B (zh) 采用套管型变流器的配电板
CN111880059A (zh) 一种用于高压开关柜绝缘件的局部放电试验平台及方法
KR101853192B1 (ko) 케이블 테스트 장치
CN116800359A (zh) 一种信道仿真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3414528A (zh) 一种模拟远距离配对的测试方法及系统
JP2005233833A (ja) 電磁波測定システム
CN211505732U (zh) 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测试装置
CN211653016U (zh) 一种车载系统电磁辐射超标发射源的排查装置
CN106771687B (zh) 一种用于测试微波产品装配cap后的噪声的设备及方法
CN106526440A (zh) 电缆局放监测系统及方法
CN207380099U (zh) 一种多通道信号转换装置
Adami et al. High power microwave tests of media converters
CN206743252U (zh) 一种无线模块测试装置
CN219834381U (zh) 一种微型扬声器老化测试工装及系统
CN114389718B (zh) 基于5g实网信号的车载无线通信产品电磁发射测试系统及方法
JPH0675003A (ja) 光モジュールの温度特性検査方法および検査装置
CN217689015U (zh) 一种显示器侧挂的通用型自动测试平台
RU2748493C1 (ru) Контрольно-провероч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для проверки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их радиокомпасов
US2007004629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online partial discharge tes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