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92862A - 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92862A
CN116792862A CN202310716306.6A CN202310716306A CN116792862A CN 116792862 A CN116792862 A CN 116792862A CN 202310716306 A CN202310716306 A CN 202310716306A CN 116792862 A CN116792862 A CN 1167928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mode
humidity control
flow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1630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时晓天
国德防
刘江彬
袁硕
冯维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1630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9286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92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928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调湿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应用于调湿装置,所述调湿装置包括:导流组件;其中,导流组件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流路模式之间切换,以使空气在导流组件内的流通路径不同;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调湿装置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根据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当导流组件应用于调湿装置时,能够降低调湿装置的复杂性。基于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在适宜的时机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调湿装置运行的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调湿效果。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和调湿装置。

Description

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调湿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新风除湿设备多采用冷凝除湿方式,COP(性能系数,是设备制冷量与消耗功率之比)低,且由于除湿过程中产生液态水,会导致水中细菌滋生、器件腐蚀等问题。
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调湿装置,所述调湿装置包括:机壳,在该机壳中设置有第一调湿室及第二调湿室和旁通通路;制冷剂回路,其具有压缩机和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调湿室及第二调湿室中的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并且可使该第一吸附热交换器及第二吸附热交换器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进行切换;流路切换机构,其用于切换所述机壳内的空气的流路;以及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制冷剂回路和所述流路切换机构,以便进行第一调湿运转和第二调湿运转。其中,流路切换机构包括:八个风阀、以及两个旁通风阀。通过分别打开或关闭八个风阀以及两个旁通风阀,实现机壳内空气流路的切换。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为实现切换流路需要配置的风阀数量过多,从而使得调湿装置的复杂性变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以降低调湿装置的复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调湿的方法包括:应用于调湿装置,所述调湿装置包括:导流组件;其中,导流组件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流路模式之间切换,以使空气在导流组件内的流通路径不同;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调湿装置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根据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用于调湿的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运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前述的用于调湿的方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湿包括:调湿本体;如前述的用于调湿的装置,被安装于所述调湿本体;其中,所述调湿装置本体包括:导流组件,导流组件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流路模式之间切换,以使空气在导流组件内的流通路径不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调湿装置包括导流组件,导流组件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流路模式之间切换,从而改变空气在导流组件内的流通路径。如此,当导流组件应用于调湿装置时,能够降低调湿装置的复杂性。当调湿装置运行调湿模式时,获取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基于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当导流组件满足切换时机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与当前流路模式不同的另一流路模式。这样,基于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在适宜的时机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调湿装置运行的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调湿效果。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装置的导流组件呈顺流模式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装置的导流组件呈顺流模式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装置的导流组件呈交叉流模式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装置的导流组件呈交叉流模式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用于调湿装置的导流组件呈顺流模式时的流路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用于调湿装置的导流组件呈交叉流模式时的流路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装置的导流组件中,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湿装置中,导流组件呈顺流模式的结构图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湿装置中,导流组件呈交叉流模式的结构图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组件呈交叉流模式时,调湿装置内空气流路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组件呈顺流模式时,调湿装置内空气流路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湿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湿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湿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湿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用于调湿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热室内出风口温湿度曲线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室内出风口温湿度曲线图;
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用于调湿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调湿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导流组件;
10、壳体;11、侧板;111、第一侧板;112、第二侧板;113、第三侧板;114、第四侧板;12、底板;20、隔挡;21、挡板;30、导流板;31、板体;32、传动部;321、传动杆;322、第一连接板;33、支承部;331、转动件;332、第二连接板;40、风口;41、第一风口;42、第二风口;43、第三风口;44、第四风口;50、驱动部;
2、调湿装置;
60、外壳;61、第一隔断板;611、第一通风孔;612、第二通风孔;62、第一室外侧风道段;621、第一换热腔;622、第一外风机腔;63、第二室外侧风道段;631、第二换热腔;632、第二外风机腔;64、第一室内侧风道段;641、压缩机腔;65、第二室内侧风道段;651、内风机腔;66、室内送风口;67、室内回风口;68、第一室外风口;69、第二室外风口;70、内风机;80、外风机;81、第一外风机;82、第二外风机;90、换热器;91、第一换热器;92、第二换热器;100、压缩机;110、四通阀;120、节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术语“对应”可以指的是一种关联关系或绑定关系,A与B相对应指的是A与B之间是一种关联关系或绑定关系。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湿装置2的导流组件1。该导流组件1包括:壳体10、隔挡20和导流板30。壳体10包括:四个侧板11,四个侧板11围设形成内部中空的框体结构。壳体10开设有多个风口40。具体地,多个出风口40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侧,即开设于相对的两个侧板11上。隔挡20设置于壳体10内部,并与壳体10的三个侧板11相连接。导流板30设置于壳体10内,并且与开设有风口40的两个侧板11可转动地相连接。
导流板30转动的预设位置为多个。当导流板30转动至不同的预设位置时,导流板30能够与隔挡20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与不同的风口40相连通,进而形成不同的流路,以供空气流通。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装置2的导流组件1,通过可转动设置于壳体10内的导流板30,使其在转动至不同预设位置时,能够与隔挡20、多个风口40共同形成不同的流路,以使空气的流通路径不同。这样,无需控制大量的风阀,通过调整导流组件1转动至不同的预设位置,就能够实现切换不同的流路。如此,当导流组件1应用于调湿装置2时,能够降低调湿装置2的复杂性。
可选地,在多个风口40中,位于相对两侧的风口40一一对应,形成两组风口。同一组风口中对应的两个风口40、以及不同组且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风口40位于不同的高度。即,风口40包括四个风口。
可选地,结合图3和图4所示,风口40包括:第一风口41、第二风口42、第三风口43和第四风口44。第一风口41与第二风口42位于相对侧,即分别开设于相对的两个侧板11上,形成对应的一组风口。第三风口43与第四风口44位于相对侧,即分别开设于相对的两个侧板11上,形成对应的另一组风口。第一风口41与第三风口43位于同一侧,第二风口42与第四风口44位于同一侧,即开设于同一个侧板11上。具体地,第一风口41和第三风口43开设于第一侧板111上,第二风口42和第四风口44开设于第二侧板112上。以隔挡20为分界,在空间上,第一风口41和第二风口42分别位于隔挡20的下方和上方,第三风口43和第四风口44分别位于隔挡20的上方和下方。如此,第一风口41与第二风口42、第一风口41与第三风口43、第二风口42与第三风口43、以及第二风口42与第四风口44,以隔挡20为分隔界限,在高度方向相互错开。
可选地,风口40为开设于侧板11上的镂空结构。
可选地,风口40为以侧板边缘为起始位置,向侧板中部凹陷所形成的缺口。这种情况下,当导流组件1装配于调湿装置2内时,调湿装置2的外壳60的顶壁与缺口的起始位置贴合,进而使外壳60与缺口共同围设成完整的风口40。
可选地,壳体10还包括:顶板和/或底板12。由四个侧板11围设形成的框体结构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顶板和底板12相连接,这样,顶板和/或底板12可以起到加固框体结构的作用,使壳体10整体更加稳定。
可选地,当风口40为前述的缺口时,顶板和/底板12与缺口的起始位置贴合,以与缺口共同围设成完整的风口40。
可选地,隔挡20包括:两个挡板21。两个挡板21横设于壳体10的内部,分别对应第一风口41和第二风口42、以及第三风口43和第四风口44,且位于对应的两个风口40之间,从而将对应的两个风口40隔开。两个挡板21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以形成用于安装导流板30的安装空间。
可选地,挡板21的三个侧边分别与设置风口的两个相对的侧板(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以及与该挡板21所在侧的、位于两个相对的侧板之间的侧板(如图1所示的第三侧板113或第四侧板114)连接。
可选地,挡板21的横向尺寸(宽度)小于与其对应的两个风口的横向尺寸(宽度),即挡板21的宽度不超过与其对应的两个风口的边缘侧。例如,参见图2,右侧的挡板21的宽度小于第一风口41的宽度,且小于第二风口42的宽度;左侧的挡板21的宽度小于第三风口43的宽度,且小于第四风口44的宽度。这样,使与挡板21对应的两个风口暴露出来,避免挡板21遮挡与其对应风口,从而使空气流通的更加顺畅。
可选地,两个挡板21位于同一平面。这是因为挡板21需要与导流板30共同形成流路。当两个挡板21位于同一平面时,有利于控制导流板30的转动角度,避免角度超调或调节不到位。
可选地,导流板30设置于两个挡板21之间。当导流板30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导流板30能够与两个挡板21将壳体10的内部分隔为两个空间。同时,两个空间的相对位置也随着导流板30转动至不同预设位置而不同。这样,当导流板30转动至不同的预设位置时,能够使不同的风口40相连通,进而形成不同的流路。
可选地,当导流板30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导流板30与两个挡板21共同将壳体10的内部分隔为在横向上的两个空间。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一预设位置为竖直位置,即导流板30与挡板21互相垂直的位置。这样,两个空间处于左右的相对位置。此时,导流板30的两侧分别与两个挡板21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以与两个挡板21配合并在导流板30的两侧分别形成流通空间,进而使得同一组对应的两个风口40连通,并使不同组的风口40隔开。即第一风口41和第二风口42相连通,第三风口43和第四风口44相连通。此时,结合图5所示,导流组件1将空气分别两路,一路从第一风口41流入右空间的下部分,然后通过与第一进风口40对应的挡板21和导流板30之间的流通空间向上流动至右空间的上部分,最后通过第二风口42流出。另一路从第四风口44流入左空间的下部分,然后通过与第四风口44对应的挡板21和导流板30之间的流通空间向上流动至左空间的上部分,最后通过第三风口43流出。此时,空气在导流板30的左右流动,流路互不交叉。即为并列的流路,可称之为顺流。
可选地,当导流板30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导流板30与两个挡板21共同将壳体10的内部分隔为在竖向上的两个空间。可选地,结合图6所示,第二预设位置为水平位置,即导流板30与两个挡板21位于同一平面。同时,导流板30的两侧与两个挡板21对接贴合。第二方向为纵向,这样,两个空间处于上下的相对位置。如此,由于导流板30呈水平状态,则导流板30的两侧与两个挡板21形成一个分隔面,进而将同一组的对应的两个风口40隔开,不同组的风口40连通。即第一风口41与第四风口44相连通,第二风口42与第三风口43相连通。此时,导流组件1将空气分为两路,一路从第一风口41流入,然后在下空间流动,最后通过第四风口44流出。另一路从第二风口42流入,然后在上空间流动,最后通过第三风口43流出。此时,空气在导流组件1的流路在空间上交叉,可称之为交叉流。
可选地,结合图7所示,用于调湿装置2的导流组件1还包括:驱动部50。驱动部50设置于壳体10外部,且驱动部50与导流板30传动连接,进而可以驱动导流板30转动至预设位置。
可选地,驱动部50为电机、气缸、液压油缸等可以提供驱动力的结构。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7,导流板30包括:板体31和传动部32。其中,板体31设置于壳体10内。第一侧板111上开设有第一穿设孔。传动部32穿设于第一穿设孔,一端与驱动部50传动连接,另一端与板体31相连接。这样,驱动部50能够通过传动部32将驱动力传递至板体31,进而带动板体31转动。
可选地,传动部32包括:传动杆321。传动杆321穿设于第一穿设孔,第一端与驱动部50传动连接,第二端与板体31相连接。
可选地,传动部32还包括:第一连接板322。传动杆321穿设于第一穿设孔,且第一端与驱动部50传动连接。第一连接板322的底面与传动杆321的第二端相连接。板体31的板面与第一连接板322相连接。可选地,第一连接板322通过螺栓与板体31的板面紧固连接。这样,通过第一连接板322与板体31的板面相连接,间接增大了传动部32与板体31的连接面积,能够使传动部32与板体31连接的更加稳定。
可选地,传动杆321和第一连接板322一体成型。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7,导流板30还包括:支承部33。第二侧板112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孔。支承部33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二穿设孔,且支承部33的一端板体31相连接。其中,支承部33的位置与传动部32的位置相对。这样,通过支承部33对板体31另一侧进行支承,以使板体31转动的更加平稳,且板面不易倾斜。
可选地,支承部33包括:转动件331和第二连接板332。转动件33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穿设孔。第二连接板332的一端与转动件331的第二端相连接。板体31的板面与第二连接板332相连接。可选地,第二连接板332通过螺栓与板体31的板面紧固连接。这样,通过第二连接板332与板体31的板面相连接,间接增大了支承部33与板体31的连接面积,能够使支承部33与板体31连接的更加稳定。
可选地,转动件331和第二连接板332一体成型。
结合图8和图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调湿装置2,调湿装置2包括前文所述的用于调湿装置2的导流组件1。
可选地,调湿装置2还包括:外壳60。外壳60的内部限定出两条风道,分别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且每条风道的两端对应的壳体10上开设有风口40。当导流组件1形成两组风口时,导流组件1的两组风口一一对应串联接入两条风道的方式,将导流组件1设置于外壳60内。具体地,一条风道与第一风口41和第二风口42相对应,另一条风道与第三风口43和第四风口44相对应。
可以理解的是,导流组件1的串联接入将风道分隔为了室外侧风道段和室内侧风道段。其中,第一风道包括第一室外侧风道段62和第一室内侧风道段64;第二风道包括第二室外侧风道段63和第二室内侧风道段65。通过导流板30的转动,实现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的并列风路,或者,实现第一室外侧风道段62与第二室内侧风道段65连通,第二室外侧风道段63与第一室内侧风道段64连通的交叉风路。
可选地,调湿装置2还包括:第一隔断板61。第一隔断板61设置于导流组件1与外壳60的室外侧之间的两条风道段,从而将每一风道段分隔为两个腔,以分别设置换热器90和外风机80。
具体地,导流组件1的壳体10的横向尺寸、第一隔断板61横向尺寸均与外壳60的内部横向尺寸相匹配。第一隔断板61将第一室外侧风道段62分隔为第一换热腔621和第一外风机腔622,并将第二室外侧风道段63分隔为第二换热腔631和第二外风机腔632。第一隔断板61开设有第一通风孔611和第二通风孔612,以使第一换热腔621和第一外风机腔622相连通,并使第二换热腔631和第二外风机腔632相连通。
参见图10和图11,换热器90包括:第一换热器91和第二换热器92。第一换热器91设置于第一换热腔621内,第二换热器92设置于第二换热腔631内。第一换热器91和第二换热器92的外部均设置有吸附涂层。涂层为固体干燥剂。
外风机80包括:第一外风机81和第二外风机82。第一外风机81设置于第一外风机腔622内,第二外风机82设置于第二外风机腔632内。
第一室内侧风道段64包括压缩机腔641,压缩机100和四通阀110设置于压缩机腔641内。
第二室内侧风道段65包括内风机腔651,内风机70设置于内风机腔651内。
可选地,外壳60的第一侧壁开设有室内送风口66和室内回风口67。其中,室内送风口66与内风机70相对应,室内回风口67与压缩机100相对应。
外壳60的第二侧壁开设有第一室外风口68和第二室外风口69。其中,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是在第三方向上相对两个侧壁。第一室外风口68与第一外风机81相对应,第二室外风口69与第二外风机82相对应。
压缩机100的排气口、四通阀110、第二换热器92、节流装置120、第一换热器91和压缩机100的吸气口依次相连通,从而形成完整的冷媒循环回路。
调湿装置2运行的基本原理:以制冷除湿为例,内风机70和第二外风机82运转。结合图10所示,导流组件1切换流路至交叉流模式。此时,室外湿热风依次经过第一室外风口68和第一换热器91。湿热风在第一换热器91处进行降温除湿,从而形成干冷风。其中内风机70提供动力,第一外风机81不运转。干冷风经过导流组件1的第二风口42和第三风口43,经室内送风口66吹入室内。室内干冷浑浊空气,依次经过室内回风口67、导流组件1的第一风口41、第四风口44和第二换热器92。由于第二换热器92升温,除湿材料解吸再生,因此干冷空气吸收湿气,进而形成湿热废气。第二外风机82提供动力,将湿热废气从第二室外风口69排至室外。此为一个小循环。
此小循环结束后,四通阀110换向。结合图11所示,导流组件1切换至顺流模式。同时,控制第一外风机81开启,第二外风机82关闭。此时,室外湿热空气经第二室外风口69进入,并经过第二换热器92。湿热空气在第二换热器92处进行降温除湿形成干冷风,再经过导流组件1的第四风口44和第三风口43,进入内风机70所在的内风机腔651。内风机70提供动力,第二外风机82不运转。内风机70通过室内送风口66将干冷风吹入室内。室内干冷浑浊空气,经室内回风口67进入压缩机100所在的压缩机腔641。然后通过导流组件1的第一风口41和第二风口42,进入第一换热器91所在的第一换热腔621。由于第一换热器91升温,除湿材料解吸再生,因此干冷空气吸收湿气,进而形成湿热废气。第一外风机81提供动力,通过第一室外风口68将湿热废气排至室外。此为另一个小循环。
以上两个小循环构成一次完整的除湿换热周期。
从上述可以看出,空气在导流组件1内分为左右或上下流路。流向换热器90的空气可与换热器90完全接触。气流不会被遮挡,风道流通阻力小,进而使得换热器90的换热效率较高。
结合图1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包括:
S1201,调湿装置在其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其运行阶段。
S120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S1203,调湿装置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
当调湿装置运行调湿模式时,获取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其中,调湿模式包括制冷除湿模式和制热加湿模式。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包括:启动阶段和的稳定阶段。其中,稳定阶段为调湿装置经过启动阶段后稳定运行的阶段。
为了确保调湿装置在启动阶段的稳定运行、以及在稳定阶段对空气有效的调湿,当调湿装置在不同的运行阶段时,其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也不同。进而,根据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确定导流组件的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当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例如,切换时机可以是导流组件在当前流路模式运行的时长达到一定时长,则控制导流组件从当前流路模式切换为另一流路模式。例如控制导流组件从顺流模式切换为交叉流模式,或者从交叉流模式切换为顺流模式。这样,控制导流组件在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之间来回切换。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的方法应用于调湿装置。调湿装置包括导流组件,导流组件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流路模式之间切换,从而改变空气在导流组件内的流通路径。如此,当导流组件应用于调湿装置时,能够降低调湿装置的复杂性。当调湿装置运行调湿模式时,获取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基于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当导流组件满足切换时机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与当前流路模式不同的另一流路模式。这样,基于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在适宜的时机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调湿装置运行的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调湿效果。
可选地,步骤S120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S1212,调湿装置在运行阶段为启动阶段的情况下,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为以当前流路模式运行达到预设时长。
S1222,调湿装置在运行阶段为稳定阶段的情况下,根据调湿装置的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调湿装置的处理器内预先存储有预设时长。如果运行阶段处于启动阶段,则在以当前流路模式运行预设时长时,确定为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即在当前流路模式运行达到预设时长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成另一流路模式。可选地,预设时长为3~4分钟。也就是说,在启动阶段,导流组件的流路模式以固定时长进行切换。这样,有利于调湿装置的稳定启动。
如果运行阶段处于稳定阶段,则获取调湿装置的运行参数。可选地,运行参数为一个或多个。例如:室内出风口温度、室内出风口湿度、室外进风口温度、室外进风口湿度、室内出风口温度与室外进风口温度的差值、室内出风口湿度与室外进风口湿度的差值、排气温度、排气压力、吸气温度、吸气压力等。运行参数包括上述各参数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选择哪个或哪些运行参数,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并将选择的运行参数预先存储于处理器中。然后根据选择的一个或多个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运行参数可以表征出调湿装置的运行状态,例如用于吸湿的换热器是否达到吸湿极限。由此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能够保证调湿效果。
可选地,步骤S122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调湿装置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由前文可知,运行参数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则各个运行参数分别对应各自的参数阈值,例如室内出风口温度对应内出风温度阈值,又如室内出风口湿度对应内出风湿度阈值,又如排气温度对应排气温度阈值。这些参数所对应的参数阈值存储于处理器中。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即,当运行参数达到其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为另一个流路模式。
可选地,调湿模式包括制冷除湿和制热加湿。各个运行参数所对应的参数阈值可以根据调湿模式进行设定,本实施例对其不做任何限定。
可选地,步骤S122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调湿装置在一个设定周期内,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第一个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其中,完成预设次数的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
调湿装置计算第一个流路模式从运行到切换所经历的时长。
调湿装置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设定完成预设次数的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可选地,预设次数为3次。例如,依次完成顺流模式、交叉流模式、顺流模式共三次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接下来再依次完成交叉流模式、顺流模式、交叉流模式共三次切换,为另一个设定周期。在一个设定周期内,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第一个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然后计算第一个流路模式从开始运行至切换所经历的时长。进而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例如,设定完成3次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在这一个设定周期内,依次运行顺流模式、交叉流模式和顺流模式。则在第一个顺流模式开始运行时进行计时。在第一个顺流模式运行的过程中,获取选择的运行参数。当选择的运行参数达到与其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为交叉流模式。同时,停止计时。这样,可以计算出第一个顺流模式从开始运行至切换所经历的时长。然后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交叉流模式或第二个顺流模式)的切换时机。本次设定周期运行完毕后,下一个设定周期重新按照上述逻辑确定各个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可选地,步骤S122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调湿装置在一个设定周期内,在当前设定周期为第一个设定周期的情况下,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第一个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其中,完成各种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
调湿装置在当前设定周期为非第一个设定周期的情况下,获取与当前流路模式相同、且位于上一个设定周期内的流路模式从运行到切换所经历的时长。
调湿装置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设定完成各种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例如,流路模式有两种,分别为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则完成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接下来再完成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为另一个设定周期。在一个设定周期内,首先判断这个设定周期是否为调湿装置运行调湿的第一设定周期。如果是,则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第一个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如果否,则获取与当前正在运行的流路模式相同、且位于上一个设定周期内的流路模式的、从开始运行到切换所经历的时长。然后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正在运行的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这样,利用与上一设定周期内的相同流路模式的经历时长,对本次设定周期的相同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进行指导,可以降低积累误差。如此,可以使得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更加精确,进而保证调湿效果。
例如,调湿装置开始运行调湿时,首先运行顺流模式,则运行的各个流路模式依次为第一个顺流模式、第一个交叉流模式、第二个顺流模式、第二个交叉流模式、第三个顺流模式、…………。这样,完成第一个顺流模式和第一个交叉流模式切换为第一个设定周期,完成第二个顺流模式和第二个交叉流模式切换为第二个设定周期,完成第三个顺流模式和第三个交叉流模式切换为第三个设定周期,…………。在第一个设定周期内,当第一个顺流模式开始运行时进行计时。在第一个顺流模式运行的过程中,获取选择的运行参数。当选择的运行参数达到与其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为第一个交叉流模式。同时,停止计时,进而得到第一个设定周期中顺流模式从开始运行至切换所经历的时长,为第一时长。当第一个交叉流模式开始运行时重新进行计时。在第一个交叉流模式运行的过程中,获取选择的运行参数。当选择的运行参数达到与其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为第二个顺流模式。同时,停止计时,进而得到第一个设定周期中交叉流模式从开始运行至切换所经历的时长,为第二时长。
在第二个设定周期内,当第二个顺流模式开始运行时进行计时。同时,获取第一个设定周期中的第一个顺流模式所经历的时长,即获取第一时长。根据第一时长确定第二个顺流模式的切换时机。并在切换时停机计时,由此得到第二个顺流模式所经历的时长,即第三时长。当流路模式切换为第二个交叉流模式时重新进行计时。同时,获取第一设定周期中的第一个顺流模式所经历的时长,即获取第二时长。然后根据第二时长确定第二个顺流模式的切换时机。并在切换时停机计时,由此得到第二个交叉流模式所经历的时长,即第四时长。
在第三个设定周期内,第三个顺流模式的切换时机根据第三时长确定,第三个交叉流模式的切换时机根据第四时长确定。其他设定周期中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时机以此类推。
可选地,调湿装置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调湿装置将当前流路模式运行时长达到经历的时长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调湿装置在当前流路模式运行时长达到经历的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当前流路模式切换的时机。
例如,当完成预设次数的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时:如前文举例的,设定完成3次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当计算出第一个顺流模式从开始运行至切换所经历的时长为第五时长后,则当交叉流模式运行也达到第五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交叉流模式切换的时机。当第二个顺流模式运行也达到第五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顺流模式切换的时机。其他设定周期中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时机以此类推。
又如,当完成各种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时:如前文举例的,设定完成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并计算出第一个顺流模式所经历的时长为第一时长,第一个交叉流模式所经历的时长为第二时长。则在第二设定周期时,当第二个顺流模式运行达到第一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第二个顺流模式切换的时机。当第二个交叉流模式运行达到第二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第二个交叉流模式切换的时机。其他设定周期中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时机以此类推。
可选地,调湿装置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调湿装置在经历的时长与预设时长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的情况下,将当前流路模式运行时长达到预设时长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调湿装置在经历的时长与预设时长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情况下,将当前流路模式运行时长达到经历的时长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计算经历的时长与预设时长的差值。这里,预设时长为启动阶段流路模式以固定时长切换的时长。将差值与预设差值相比较。可选地,预设差值为15秒。如果差值小于预设差值,则当当前流路模式的运行时长达到预设时长时,确定此时为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如果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差值,则当当前流路模式的运行时长达到经历的时长时,确定此时为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例如,当完成预设次数的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时:如前文举例的,设定完成3次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当计算出第一个顺流模式从开始运行至切换所经历的时长为第五时长后,计算第五时长与预设时长的差值。如果差值小于15秒,则当交叉流模式运行达到预设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交叉流模式切换的时机。如果差值大于或等于15秒,则当交叉流模式运行达到第五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交叉流模式切换的时机。第二个顺流模式的切换时机依照前述逻辑进行判断。其他设定周期中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时机依照前述逻辑进行判断。
又如,当完成各种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时:如前文举例的,设定完成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并计算出第一个顺流模式所经历的时长为第一时长,第一个交叉流模式所经历的时长为第二时长。计算第一时长与预设时长的差值。如果差值小于15秒,则当第二个顺流模式运行时长达到预设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第二个顺流模式切换的时机。如果差值大于或等于15秒,则当第二顺流模式运行时长达到第一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第二个顺流模式切换的时机。
相似地,计算第二时长与预设时长的差值。如果差值小于15秒,则当第二个交叉流模式运行时长达到预设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第二个交叉流模式切换的时机。如果差值大于或等于15秒,则当第交叉流流模式运行时长达到第二时长时,确定此时为控制第二个交叉流模式切换的时机。其他设定周期中顺流模式和交叉流模式的切换时机以此类推。
这样,基于预设差值判断经历的时长与预设时长相差是否过大。如果相差大,即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差值,则根据经历的时长进行切换。反之,则根据预设时长进行切换。如此,可以令切换的周期尽可能的稳定下来,以延长零件的寿命(频繁的切换会缩短零件的寿命)。
可选地,步骤S1203,调湿装置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包括:
调湿装置在目标流路模式为顺流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导流板将壳体的内部分隔为相对位置在横向上的两个空间,并与两个挡板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以与两个挡板配合形成流通空间,进而使同一组对应的两个风口连通,并使不同组的风口隔开,形成两条互不交叉的流路。
调湿装置在目标流路模式为交叉流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导流板与两个挡板共同将壳体的内部分隔为相对位置在竖向上的两个空间,以使同一组的两个风口隔开,并使不同组且位于相对侧的风口连通,形成两条交叉的流路。
如果目标流路模式为顺流模式,则控制导流板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即转动至竖直位置。由前文的导流组件的结构可知,此时壳体的内部被分隔为左右两个空间,进而使得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相连通,第三风口和第四风口相连通。则当空气流过导流组件时,形成两条互不交叉的流路,即切换至顺流模式。如果目标流路模式为交叉流模式,则控制导流板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转动至水平位置。由前文的导流组件的结构可知,此时壳体的内部被分隔为上下两个空间,进而使得第一风口和第四风口相连通,第二风口和第三风口相连通。则当空气流过导流组件时,形成两条在空间上互相交叉的流路,即切换至交叉流模式。
结合图1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包括:
S1204,调湿装置响应于调湿指令运行调湿模式。
S1205,调湿装置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初始流路模式。
S1206,调湿装置根据初始流路模式,控制对应的风机开启。
S1201,调湿装置在其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其运行阶段。
S120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S1203,调湿装置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
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或者终端软件向调湿装置发送调湿指令,或者,当调湿装置自行检测判断需要制冷除湿/制热加湿,自动生成制冷除湿/制热加湿指令。调湿装置接收到调湿指令后运行调湿模式。具体地,先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初始流路模式。这里,可以定义顺流模式或交叉流模式为初始流路模式。然后,根据初始流路模式控制对应的风机启动。具体地,如果初始流路模式为顺流模式,则控制内风机开启,第一外风机开启,第二外风机关闭。如果初始流路模式为交叉流模式,则控制内风机开启,第一外风机关闭,第二外风机开启。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包括:
S1204,调湿装置响应于调湿指令运行调湿模式。
S1205,调湿装置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初始流路模式。
S1206,调湿装置根据初始流路模式,控制对应的风机开启。
S1201,调湿装置在其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其运行阶段。
S120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S1203,调湿装置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
S1207,调湿装置在执行S1206之后,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第一预设开度,并控制压缩机开启。
S1208,调湿装置根据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修正值。
S1209,调湿装置根据开度修正值,对第一预设开度进行修正。
在控制对应的风机开启之后,控制节流装置动作。可选地,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具体地,首先,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第一预设开度,以使节流装置初步开启。因此,第一预设开度通常较小。然后根据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修正值。这里,排气参数包括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吸气参数包括吸气温度和吸气压力。
然后控制压缩机开启。随着压缩机的启动,第一预设开度可能无法满足的压缩机的运行。因此,根据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修正值。一般而言,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越大,节流装置的开度修正值也就越大。在第一预设开度的基础上,加上开度修正值,进而得到修正后的开度。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修正后开度。
可选地,步骤S1208,调湿装置根据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修正值,包括:
调湿装置计算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与对应的参数阈值的参数差值。
调湿装置在参数差值大于第一差值阈值的情况下,根据参数差值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修正值。其中,参数差值越大,开度修正值越大。
排气参数和吸气参数均具有与各自对应的参数阈值。计算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与对应的参数阈值的参数差值。比较参数差值与第一差值阈值的大小。如果参数差值大于第一差值阈值,则说明第一预设开度无法满足压缩机的运行。因此,根据参数差值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修正值。这里,预先设置参数差值与开度修正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调用对应关系,确定与当前参数差值对应的开度修正值。其中,参数差值越大,开度修正值越大。如果参数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差值阈值,说明第一预设开度可以满足压缩机的运行,则控制节流装置保持第一预设开度不变。
在一种实施例中,排气参数包括排气温度。计算排气温度与排气温度阈值之间的排气温度差值。如果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排气温度差值阈值,则调用排气温度差值与开度修正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计算出的排气温度差值对应的开度修正值。在第一预设开度的基础上加上开度修正值,进而得到修正后的开度。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修正后开度。否则,控制节流装置保持第一预设开度不变。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排气参数包括排气温度和排气压力。计算排气温度与排气温度阈值之间的排气温度差值、以及排气压力与排气压力阈值之间的排气压力差值。如果排气温度差值大于第一排气温度差值阈值、且排气压力差值大于第一排气压力差值阈值,则调用排气温度差值、排气压力差值与开度修正值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计算出的排气温度差值、排气压力差值对应的开度修正值。在第一预设开度的基础上加上开度修正值,进而得到修正后的开度。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修正后开度。否则,控制节流装置保持第一预设开度不变。
当单独根据排气压力、吸气温度、吸气压力确定开度修正值时,以及根据吸气温度和吸气压力确定开度修正值时,可参考上文的逻辑,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包括:
S1204,调湿装置响应于调湿指令运行调湿模式。
S1205,调湿装置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初始流路模式。
S1206,调湿装置根据初始流路模式,控制对应的风机开启。
S1201,调湿装置在其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其运行阶段。
S120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S1203,调湿装置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
S1210,调湿装置在执行S1203之后,确定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
S1211,调湿装置根据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
如果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意味着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角色功能互换。例如,第一换热器由蒸发器变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由冷凝器变为蒸发器。此时,确定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由前文所述可知,调湿指令包括制冷除湿指令和制热加湿指令。因此这里,确定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是指确定当前运行调湿模式是制冷除湿还是制热加湿。然后根据行的调湿指令的类型,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这样,以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更快地切换温度,从而更快地进行角色功能的互换。
可选地,步骤S1211,调湿装置根据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包括:
调湿装置在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为制热加湿的情况下,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第二预设开度。
调湿装置在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为制冷除湿的情况下,控制节流装置保持当前开度。
其中,第二预设开度大于第一预设开度。
如果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为制热加湿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温差比较大。因此当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时,需要更快的速度使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完成角色功能互换。故此时,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第二预设开度。第二预设开度大于第一预设开度。可选地,第二预设开度为最大开度。这样能够实现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温度的快速互换。当节流装置开至第二预设开度之后,监测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温度。当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温度以比较快的速度接近后,再按照前文的逻辑,根据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确定开度修正值,将开度修正值与第一预设开度的和作为节流装置的目标开度。具体修正逻辑参见前文即可,此处不再赘述。
如果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为制冷除湿时,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温差不是很大。虽然需要节流装置尽快地达到合适的开度,但是节流装置的当前开度在前一流路模式时是一个合理的开度,因此控制节流装置保持当前开度。
结合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包括:
S1204,调湿装置响应于调湿指令运行调湿模式。
S1205,调湿装置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初始流路模式。
S1206,调湿装置根据初始流路模式,控制对应的风机开启。
S1201,调湿装置在其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其运行阶段。
S1202,调湿装置根据其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S1203,调湿装置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
S1212,调湿装置在执行S1204之后,获取运行调湿模式的总时长。
S1213,调湿装置根据总时长,控制压缩机的频率。
调湿装置响应于调湿指令运行调湿模式时,开始计时,以获得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总时长。这里,运行调湿模式的总时长是指从开始运行调湿模式不停止、不切换(不由制冷除湿切换至制热加湿,或,不由制热加湿切换为制冷除湿)的累计时长。根据总时长,控制压缩机的频率。以使压缩机的频率满足当前的需要。
可选地,步骤S1213,调湿装置根据总时长,控制压缩机的频率,包括:
调湿装置在总时长小于总时长阈值的情况下,按照预设策略控制压缩机的频率。
调湿装置在总时长大于或等于总时长阈值的情况下,获取室内进风口处的进风参数和/或回风口的回风参数。
调湿装置根据进风参数和/或回风参数,控制压缩机的频率。
预先设定总时长阈值。总时长阈值表征启动阶段结束。比较总时长与总时长阈值的大小。如果总时长小于总时长阈值,说明压缩机正在启动,此时按照预设策略控制压缩机的频率。可选地,预设策略为预先设定的、适合于压缩机在启动阶段运行的策略,一般在压缩机出厂前设定完成。预设策略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如果总时长大于或等于总时长阈值,说明压缩机已经完成启动,此时获取室内进风口处的进风参数和/或室内回风口的回风参数。根据进风参数控制压缩机的频率,以使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与进风参数匹配,从而实现有效的调湿。
可选地,调湿装置根据进风参数和/或回风参数,控制压缩机的频率,包括:
调湿装置计算进风参数和/或回风参数与对应的参数阈值的参数差值。
调湿装置在参数差值小于第二差值阈值的情况下,控制压缩机升频。
调湿装置在参数差值大于第二差值阈值的情况下,控制压缩机降频。
进风参数和回风参数均具有与各自对应的参数阈值。计算进风参数和/或回风参数与对应的参数阈值的参数差值。比较参数差值与第二差值阈值的大小。如果参数差值小于第二差值阈值,则控制压缩机升频。如果参数差值大于第二差值阈值,则控制压缩机降频。
在一种实施例中,进风参数包括进风温度。计算进风温度与进风温度阈值之间的进风温度差值。如果进风温度差值小于第二进风温度差值阈值,则控制压缩机升频。如果进风温度差值大于第二进风温度差值阈值,则控制压缩机降频。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进风参数包括进风温度和进风湿度。计算进风温度与进风温度阈值之间的进风温度差值、以及进风湿度与进风湿度阈值之间的进风湿度差值。如果进风温度差值小于第二进风温度差值阈值、且进风湿度差值小于第二进风湿度差值阈值,则控制压缩机升频。如果进风温度差值大于第二进风温度差值阈值、且进风湿度差值大于第二进风湿度差值阈值,则控制压缩机降频。
可选地,回风参数包括回风温度和/或回风湿度。
当单独根据进风湿度、回风温度、回风湿度确定开度修正值时,以及根据回风温度和回风湿度控制压缩机频率时,可参考上文的逻辑,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在压缩机完成启动后,调湿装置通过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Derivative,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压缩机的频率。具体地,制冷除湿模式和制热模式分别具有各自对应的目标排气温度。通过传感器采集实时的温度压力,由控制器依次进行比例计算、时间积分计算、微分计算后输出压缩机的转速调整数值,以便更快更平稳的控制压缩机达到目标排气温度。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调湿装置以及调湿方法,制热室内出风口温湿度曲线图、以及制冷室内出风口温湿度曲线图参见图17和图18。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确定模块和控制模块。获取模块被配置为在调湿装置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确定模块被配置为根据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控制模块被配置为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调湿的装置,当导流组件应用于调湿装置时,能够降低调湿装置的复杂性。当调湿装置运行调湿模式时,获取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基于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当导流组件满足切换时机时,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与当前流路模式不同的另一流路模式。这样,基于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在适宜的时机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调湿装置运行的稳定,另一方面还可以保证调湿效果。
结合图19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190,包括处理器(processor)191和存储器(memory)192。可选地,该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 Interface)193和总线194。其中,处理器191、通信接口193、存储器192可以通过总线19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通信接口193可以用于信息传输。处理器191可以调用存储器192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的用于调湿的方法。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192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存储器19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处理器19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192中的程序指令/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用于调湿的方法。
存储器19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19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
结合图2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湿装置200,包括:调湿装置本体,以及上述的用于调湿的装置190。用于调湿的装置190被安装于调湿装置本体。这里所表述的安装关系,并不仅限于在产品内部放置,还包括了与产品的其他元器件的安装连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连接、电性连接或者信号传输连接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用于调湿的装置190可以适配于可行的产品主体,进而实现其他可行的实施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设置为执行上述用于调湿的方法。
上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一个或多个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非暂态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存储介质。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逻辑的、电气的、过程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而且,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词仅用于描述实施例并且不用于限制权利要求。如在实施例以及权利要求的描述中使用的,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明,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个”(a)、“一个”(an)和“所述”(the)旨在同样包括复数形式。类似地,如在本申请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相关联的列出的任何以及所有可能的组合。另外,当用于本申请中时,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变型“包括”(comprises)和/或包括(comprising)等指陈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这些的分组的存在或添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可以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可以互相参见。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产品等而言,如果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部分相对应,那么相关之处可以参见方法部分的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可以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所述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范围。所述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所披露的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产品(包括但不限于装置、设备等),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可以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在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所对应的描述中,不同的方框所对应的操作或步骤也可以以不同于描述中所披露的顺序发生,有时不同的操作或步骤之间不存在特定的顺序。例如,两个连续的操作或步骤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可以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调湿的方法,应用于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湿装置包括:导流组件;其中,导流组件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流路模式之间切换,以使空气在导流组件内的流通路径不同;
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调湿装置运行调湿模式的情况下,获取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
根据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在导流组件的运行满足切换时机的情况下,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在运行阶段为启动阶段的情况下,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为以当前流路模式运行达到预设时长;
在运行阶段为稳定阶段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预设次数的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
所述根据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在一个设定周期内,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第一个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计算第一个流路模式从运行到切换所经历的时长;
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完成各种流路模式切换为一个设定周期;
所述根据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参数确定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在一个设定周期内,在当前设定周期为第一个设定周期的情况下,将运行参数达到对应的参数阈值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第一个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在当前设定周期为非第一个设定周期的情况下,获取与当前流路模式相同、且位于上一个设定周期内的流路模式从运行到切换所经历的时长;
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将当前流路模式运行时长达到经历的时长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经历的时长,确定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包括:
在经历的时长与预设时长的差值小于预设差值的情况下,将当前流路模式运行时长达到预设时长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在经历的时长与预设时长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差值的情况下,将当前流路模式运行时长达到经历的时长时所对应的时刻,确定为当前流路模式的切换时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导流组件包括:壳体,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多个风口,位于相对两侧风口一一对应,形成多组风口,且多个风口在高度方向上相互错开;隔挡,设置于壳体内;导流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内;
所述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包括:
在目标流路模式为顺流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导流板将壳体的内部分隔为相对位置在横向上的两个空间,并与两个挡板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以与两个挡板配合形成流通空间,进而使同一组对应的两个风口连通,并使不同组的风口隔开,形成两条互不交叉的流路;
在目标流路模式为交叉流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导流板与两个挡板共同将壳体的内部分隔为相对位置在竖向上的两个空间,以使同一组的两个风口隔开,并使不同组且位于相对侧的风口连通,形成两条交叉的流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所述调湿装置的运行阶段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调湿装置响应于调湿指令运行调湿模式;
控制导流组件切换至初始流路模式;
根据初始流路模式,控制对应的风机开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对应的风机开启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第一预设开度,并控制压缩机开启;
根据排气参数或吸气参数,确定节流装置的开度修正值;
根据开度修正值,对第一预设开度进行修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湿装置响应于调湿指令运行调湿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运行调湿模式的总时长;
根据总时长,控制压缩机的频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导流组件切换流路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
根据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控制节流装置的开度,包括:
在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为制热加湿的情况下,控制节流装置开启至第二预设开度;
在当前运行调湿模式的类型为制冷除湿的情况下,控制节流装置保持当前开度。
14.一种用于调湿的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有程序指令的存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在运行所述程序指令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调湿的方法。
15.一种调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湿装置本体;和,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用于调湿的装置,被安装于所述调湿装置本体;
其中,所述调湿装置本体包括:导流组件,导流组件能够在两种不同的流路模式之间切换,以使空气在导流组件内的流通路径不同。
CN202310716306.6A 2023-06-15 2023-06-15 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Pending CN11679286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6306.6A CN116792862A (zh) 2023-06-15 2023-06-15 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16306.6A CN116792862A (zh) 2023-06-15 2023-06-15 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92862A true CN116792862A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43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16306.6A Pending CN116792862A (zh) 2023-06-15 2023-06-15 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9286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08144B1 (ko) 공기흐름전환식 냉난방겸용 공기조화기
EP3044518B1 (en) Branch controller, system fo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US7905108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7930896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U2012281861B2 (en) Humidity adjustment device
US20230250982A1 (en) Heat Pump System,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KR20210049449A (ko)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314183B1 (ko) 외기냉방 바이패스와 제습 및 공기청정이 가능한 올인원 열교환 환기장치
KR100354132B1 (ko) 환기회수율 조절식 폐열회수겸용 냉난방 공기조화기
KR100459769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JP2010078245A (ja) 調湿システム
KR20060012837A (ko)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 및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의 운전방법
CN116792862A (zh) 用于调湿的方法、装置和调湿装置
JP2007225159A (ja) 除湿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デシカント空調機
JP2009109143A (ja) 調湿装置
JP2009109134A (ja) 換気装置
JP2009109150A (ja) 調湿装置
JP5109594B2 (ja) 調湿装置
JP2649986B2 (ja) 直膨型熱交換器を用いたクリーンルーム
KR20080012516A (ko) 멀티형 공기 조화 시스템의 제어 방법
US20230135260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102246320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CN216281786U (zh) 一种带热泵功能的调温除湿机
JPH06292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制御装置
KR100510778B1 (ko) 복합식 히트 펌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