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79302A - 电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79302A
CN116779302A CN202210229282.7A CN202210229282A CN116779302A CN 116779302 A CN116779302 A CN 116779302A CN 202210229282 A CN202210229282 A CN 202210229282A CN 116779302 A CN116779302 A CN 116779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spacer layer
inductor segment
winding
woun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292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冠廷
黄家平
陈胜有
刘兴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 MOUN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CH MOUN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 MOUNT CORP filed Critical TECH MOUNT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022928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793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79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793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感装置,包含:第一电感线圈区段;间隔层,为非磁性材料的片体,该间隔层将第一电感线圈的外表面予以覆盖;以及第二电感线圈区段,自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一端延伸,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为绕卷覆盖间隔层外表面,以使该间隔层为设置于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以及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以及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小于该间隔层的厚度。因此,本发明的电感装置能降低寄生电容的大小,而将能提高自谐振频率。

Description

电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感器,具体是指一种电感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感器中,寄生电容与理想电感谐振的频率为自谐振频率(SRF)。如图6所示,在此频率下,电感器具有极高的阻抗。而在高于自谐振频率的情况下,此时电感器的阻抗反而会下降。其中,自谐振频率与寄生电容的关系为其中C为寄生电容的大小。如能降低寄生电容的大小,将能提高电感器的自谐振频率,而具有较大的可运作频率范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电感装置,具有较大的可运作频率范围。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包含:第一电感线圈区段,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为以线圈绕卷而成;间隔层,为非磁性材料的片体,该间隔层具有间隔层内表面及间隔层外表面,该间隔层内表面将构成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外表面予以覆盖;以及第二电感线圈区段,自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一端延伸,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为以线圈绕卷而成,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为绕卷覆盖该间隔层外表面,因此以使该间隔层为设置于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以及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以及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小于该间隔层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还包括受绕体,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为缠绕该受绕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该受绕体为铁磁性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该受绕体为圆形框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该受绕体为棒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还包括内侧间隔层,为非磁性材料,覆盖该受绕体并受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缠绕而设置于该受绕体以及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之间,而使该受绕体以及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之间的内侧间隔距离至少大于该内侧间隔层的厚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起绕端至该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结束端为第一缠绕方向,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的起绕端至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的结束端为第二缠绕方向,该第一缠绕方向与该第二缠绕方向为相反。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还包括第三电感线圈区段,另一间隔层覆盖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并受该第三电感线圈区段缠绕而设置于该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以及该第三电感线圈区段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该间隔层为胶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为提供一种电感装置,该间隔层为塑料材料。
通过本发明的电感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在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与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设有间隔层,因此使得以使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与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小于间隔层的厚度。由于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与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的间隔距离大于现有技术中没有设置间隔层的电感器,从而使得本发明的电感装置具有较小的寄生电容,而提高电感器的自谐振频率,进而具有较大的可运作频率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感装置的剖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感装置的简化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感装置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感装置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感装置的简化示意图。
图6为显示电感器的阻抗与频率的关系图。
附图标记
100 电感装置
100a 电感装置
100b 电感装置
100c 电感装置
100d 电感装置
1 第一电感线圈区段
2 间隔层
3 第二电感线圈区段
4 受绕体
41 磁芯
42 线架
5 内侧间隔层
6 第三电感线圈区段
d1 第一缠绕方向
d2 第二缠绕方向
d3 第三缠绕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5,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该说明并非为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
如图1所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包含: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间隔层2、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以及受绕体4。其中,电感装置100可以是共模扼流圈(common-mode choke,CMC)、功率因子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PMC)电感等的扼流圈、SMD型电感器或其他种类的电感器。
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为以线圈绕卷而成,而缠绕于受绕体4外围。
间隔层2为非磁性材料(non magnetic material)的片体。间隔层2为软质材料,可为例如塑料、Nomex等高分子材料。
间隔层2可以是例如挡墙胶带(margin tape)、透明胶带等等的胶带、黏着胶层、塑料片。
间隔层2具有间隔层内表面21及间隔层外表面22。间隔层内表面21将构成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的外表面予以覆盖。
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自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的一端延伸。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为以线圈绕卷而成。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为绕卷覆盖间隔层外表面22,因此以使间隔层2为设置于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以及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之间。通过间隔层2的设置,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以及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小于间隔层2的厚度。间隔层2的厚度可因受到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以及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的挤压而改变。
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及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可以是圆线、扁线、多股线、丝包线或其他现有技术中电感器常用的导线。
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的起绕端至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结束端为第一缠绕方向d1,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的起绕端至第二电感线圈区段的结束端为第二缠绕方向d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缠绕方向d1与第二缠绕方向d2为相反。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随着绕法的变化,第一缠绕方向d1与第二缠绕方向d2也可不为相反。
在间隔层2的厚度越大的情况下,电感装置100的寄生电容越小,而使得自谐振频率越高。间隔层2的厚度为考虑自谐振频率的需求、空间的使占用以及电感大小所决定出。
如图1所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受绕体4受第一电感线圈区段所缠绕。其中,受绕体4可为铁磁性材料的磁芯41,使得电感装置100成为铁磁芯电感。受绕体4也可为非磁性材料,使得电感装置成为一种空芯电感(air-core inductor)。又或者不设置受绕体4,使得电感装置成为另一种空芯电感。
在本实施例中,受绕体4为棒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受绕体4可为圆形、方形、椭圆形等框体。
如图2所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a,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大致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受绕体4为圆形框体。
如图3所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b,其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大致相同,主要差别在于:受绕体4还包括线架(bobbin)42。线架42覆盖磁芯41的外表面。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为缠绕于线架42上。
如图4所示,依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c,其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b大致相同,主要差别在于:电感装置100c还包括内侧间隔层5以及第三电感线圈区段6,且另一间隔层2覆盖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并受第三电感线圈区段6缠绕而设置于第二电感线圈区段3以及第三电感线圈区段6之间。第三电感线圈区段6的起绕端至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结束端为第三缠绕方向d3。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缠绕方向d3与第二缠绕方向d2为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内侧间隔层5为非磁性材料的片体,覆盖受绕体4。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内侧间隔层5可以是非磁性材料的涂层,涂布于受绕体4表面。内侧间隔层5受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缠绕1而设置于受绕体4以及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之间,而使受绕体4以及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之间的内侧间隔距离至少大于内侧间隔层5的厚度。间隔层2与内侧间隔层5的材料可为相同或相异。内侧间隔层5的厚度可因受到受绕体4以及第一电感线圈区段1的挤压而改变。
如图5所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d,其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的电感装置100a大致相同,主要差别在于:线圈的绕法不同而使得线圈区段及间隔层2的数量不同。
以上的叙述以及说明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依据以上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以及上述的说明而作其他的修改,只是这些修改仍应是为本发明的发明精神而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中。
在此说明书中,本发明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Claims (10)

1.一种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电感线圈区段,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为以线圈绕卷而成;
间隔层,为非磁性材料的片体,所述的间隔层具有间隔层内表面及间隔层外表面,所述的间隔层内表面将构成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外表面予以覆盖;以及
第二电感线圈区段,自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一端延伸,所述的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为以线圈绕卷而成,所述的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为绕卷覆盖所述的间隔层外表面,以使所述的间隔层为设置于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以及所述的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以及所述的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之间的间隔距离不小于所述的间隔层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受绕体,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为缠绕所述的受绕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绕体为铁磁性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绕体为圆形框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受绕体为棒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侧间隔层,为非磁性材料,覆盖所述的受绕体并受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缠绕而设置于所述的受绕体以及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之间,而使所述的受绕体以及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之间的内侧间隔距离至少大于所述的内侧间隔层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起绕端至所述的第一电感线圈区段的结束端为第一缠绕方向,所述的第二电感线圈区段的起绕端至所述的第二电感线圈区段的结束端为第二缠绕方向,所述的第一缠绕方向与所述的第二缠绕方向为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电感线圈区段,另一间隔层覆盖所述的第二电感线圈区段并受所述的第三电感线圈区段缠绕而设置于所述的第二电感线圈区段以及所述的第三电感线圈区段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间隔层为胶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间隔层为塑料材料。
CN202210229282.7A 2022-03-09 2022-03-09 电感装置 Pending CN1167793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29282.7A CN116779302A (zh) 2022-03-09 2022-03-09 电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29282.7A CN116779302A (zh) 2022-03-09 2022-03-09 电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79302A true CN116779302A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06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29282.7A Pending CN116779302A (zh) 2022-03-09 2022-03-09 电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7930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12438B1 (en) Inductor core-coil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11373792B2 (en) Magnetic core, inductor and EMI filter comprising same
JP5533136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EP1324357A4 (en) ELECTROMAGNETIC DEVICE, DEVICE GENERATING A HIGH VOLTAG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ELECTROMAGNETIC DEVICE
JP5346487B2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
JP3009686B2 (ja) インダクタ
CN116779302A (zh) 电感装置
JP2006100465A (ja) コイ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フィルタ回路
CN216818059U (zh) 电感装置
TWI803230B (zh) 電感裝置
TWM628797U (zh) 電感裝置
JP2001068364A (ja) トロイダルコイ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74106B2 (ja) コイル部品
US20210175006A1 (en) Asymmetric spiral inductor
JP2005175965A (ja) 送信アンテナコイル
JP6794760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JPH09199347A (ja) シートトランス
KR20170014598A (ko) 코일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9202923U (zh) 自粘型跑道式扁平线圈
WO2006070357A2 (en) Inductive electro-communication component core from ferro-magnetic wire
US20220256661A1 (en) Coil former, inductive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n inductance
JP4603728B2 (ja) 磁心及びコイル部品
JP2005217084A (ja) インダ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20336150A1 (en) Inductive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an inductance value
JP2000299234A (ja) 有心コイ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