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60254A -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60254A
CN116760254A CN202310773582.6A CN202310773582A CN116760254A CN 116760254 A CN116760254 A CN 116760254A CN 202310773582 A CN202310773582 A CN 202310773582A CN 116760254 A CN116760254 A CN 1167602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vibrator
vibration motor
magnetic steel
op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735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
贺理成
董佳
尚空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77358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602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602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602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34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振动马达包括壳体、振子和线圈组件;振子设置于壳体内;线圈组件设置于壳体内,位于振子的第一侧,能够驱动振子转动,以使振子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产生振动。

Description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子设备设置有振动马达,振动马达在工作时,电子设备能够产生振动,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可通过振动提示客户,或向客户提供触觉反馈。
相关技术中,振动马达包括线圈和振子,线圈能够驱动振子沿直线往复运动,电子设备在振动马达的带动下实现振动,但由于振子只能够沿直线往复运动,使得振动马达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产生振动,进而降低了电子设备的振感。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可以解决振子只能够沿直线往复运动,振动马达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产生振动,进而降低了电子设备的振感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振动马达,包括壳体、振子和线圈组件;振子设置于壳体内;线圈组件设置于壳体内,位于振子的第一侧,能够驱动振子转动,以使振子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产生振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振动马达。
本申请所提供的振动马达,包括壳体和振子,振子设置于壳体内,进而通过壳体对振子进行支撑和保护,提升振子组件在振动马达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振动马达还包括线圈组件,线圈组件设置于振子的第一侧,且线圈组件能够驱动振子转动,进而通过振子的转动带动电子设备振动,电子设备实现通过振动提醒客户或通过振动实现向用户的触觉反馈。由于振动马达通过振子转动而带动电子设备振动,振子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至少两个方向的分力,进而带动电子设备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振动,提升了电子设备的振感。由于电子设备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产生振感,使得用户在多种握持电子设备的方式上均能感受到较强的振动,进而使得电子设备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振动体验。
本申请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振动马达,因此该电子设备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振动马达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爆炸图之一;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截面示意图之一;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截面示意图之二;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截面示意图之三;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握持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之一;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之二;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爆炸图之二;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子与线圈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子的转动状态和线圈组件的通电状态的示意图之一;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子的转动状态和线圈组件的通电状态的示意图之二;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
10振动马达,100壳体,110安装腔,120本体,130底板,200振子,210第一磁钢,220第二磁钢,230第三磁钢,300线圈组件,310第一线圈,320第二线圈,400弹性件,410弹片,500线路板,20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至图14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振动马达10和电子设备2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振动马达10,包括壳体100、振子200和线圈组件300;振子200设置于壳体100内;线圈组件300设置于壳体100内,位于振子200的第一侧,能够驱动振子200转动,以使振子200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产生振动。
在该实施例中,振动马达10包括壳体100和振子200,振子200设置于壳体100的壳体100内,进而通过壳体100对振子200进行支撑和保护,提升振子200组件在振动马达10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振动马达10还包括线圈组件300,线圈组件300设置于振子200的第一侧,且线圈组件300能够驱动振子200转动,进而通过振子200的转动带动电子设备20振动,电子设备20实现通过振动提醒客户或通过振动实现向用户的触觉反馈。由于振动马达10通过振子200转动而带动电子设备20振动,振子200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至少两个方向的分力,进而带动电子设备20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振动,提升了电子设备20的振感。由于电子设备20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产生振感,使得用户在多种握持电子设备20的方式上均能感受到较强的振动,进而使得电子设备20可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振动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在线圈组件300为通电时,振子200处于初始状态,如图4和图5所示,在电子设备20需要振动时,电子设备20可向线圈组件300通电,线圈组件300通电后产生电流,电流在线圈组件300的导线上流动进而产生磁场,振子200在磁场内受力,进而实现转动,振子200转动带动电子设备20振动。
如图4和图5所示,振子200在沿图4中箭头E所示的方向转动或沿图5中箭头I所示的方向转动时,振子200会向壳体100施加推力,在与振子200转动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壳体100受到的推力F在该平面内至少具备两个方向的分力,即分力Fy和分力Fz,进而使得电子设备20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产生振动。
示例性的,如图6和图7所示,在用户横屏握持电子设备20时,振子200转动会在Y轴上形成一个分力Fy,这个分力Fy可使得电子设备20沿Y轴运动,进而向用户传递振感。
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20在通过Y轴的运动向用户传递振感的同时,还会在Z轴上形成一个分力Fz,这个分力Fz可使得电子设备20沿Z轴运动,进而在电子设备20的厚度方向上向用户传递振感。
进一步地,振子200具有磁性。
进一步地,线圈组件300设置于振子200在转动轴线方向上的一侧,且固定于壳体100的内壁。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9所示,线圈组件300包括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第二线圈320与第一线圈310电连接,且与第一线圈310并列布置;其中,第一线圈310的绕线方向与第二线圈320的绕线方向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线圈组件300包括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第二线圈320与第一线圈310电连接,在电子设备20向振动马达10通电时,电流可依次流过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第一线圈310的绕线方向与第二线圈320的绕线方向相反,在电流依次流过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时,在第一线圈310周围所产生的磁场与在第二线圈320周围所产生的磁场相反,进而使得第一线圈310与第二线圈320配合可使得振子200转动,进而实现对振子200的驱动。
进一步地,在控制电子设备20振动时,可在一定频率下切换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的电流方向,进而使得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所产生的磁场也随电流方向的改变而改变,振子200可在一定的角度内往复转动,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20的振感。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位于同一平面内。
若第一线圈310沿顺时针绕线,则第二线圈320沿逆时针绕线。若第一线圈310沿逆时针绕线,则第二线圈320沿顺时针绕线。
具体地,如图10所示,一根铜线先逆时针绕线再顺时针绕线,进而分别形成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通电时第一线圈310的电流为逆时针,第二线圈320的电流为顺时针,电流逆时针实时磁场方向为里S磁场的南极外N磁场的北极,对应的电流顺时针实时磁场方向为里N外S。也可反向通电,即第一线圈310的电流为顺时针,第二线圈320的电流为逆时针。
如图10所示,在线圈组件300未通电时,线圈组件300中没有电流,也不会在线圈组件300周围形成磁场,振子200位于初始位置。
如图11所示,当线圈组件300通电时,第一线圈310电流方向为逆时针,第二线圈320电流方向为顺时针,即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的电流方向为图11中箭头G所示的方向,第一线圈310产生的磁场为里S外N,第二线圈320产生的磁场为里N外S,第一线圈310与振子200相对的一侧的磁场的S极与振子200的N极相吸,第二线圈320与振子200相对的一侧的磁场的N极与振子200的S极相吸,由此产生的驱动力能够驱动振子200沿顺时针转动,即驱动振子200沿图11中箭头C所示的方向转动。
如图12所示,当改变线圈组件300的电流方向,第一线圈310电流方向为顺时针,第二线圈320电流方向为逆时针,即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的电流方向为图12中箭头H所示的方向,第一线圈310产生的磁场为里N外S,第二线圈320产生的磁场为里S外N,第一线圈310与振子200相对的一侧的磁场的N极与振子200的S极相吸,第二线圈320与振子200相对的一侧的磁场的S极与振子200的N极相吸,由此产生的驱动力能够驱动振子200沿顺时针转动,即驱动振子200沿图12中箭头D所示的方向转动。
即当改变电流方向后,振子200的转动方向也随之改变。
当线圈组件300通电时,由于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的绕线方式的不同,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产生对极磁场,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所产生的磁场与振子200相互作用,使振子200可在水平方向左右移动,即沿X轴运动。
即,线圈组件300通电时,振子200即可在X轴方向运动,又在Y轴和Z轴方向上有一定的旋转,可实现多模式振动。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一线圈310的外圈端部与第二线圈320的外圈端部连接。或第一线圈310的内圈端部与第二线圈320的内圈端部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线圈310与第二线圈320可通过外圈端部连接,第一线圈310与第二线圈320也可通过内圈端部连接,使得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通电后,能够产生方向相反的磁场,进而使得第一线圈310与第二线圈320能够驱动振子200转动。
进一步地,在第一线圈310的外圈端部与第二线圈320的外圈端部连接的情况下,电流由第一线圈310的内圈端部进入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然后由第二线圈320的内圈端部流出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
在第一线圈310的内圈端部与第二线圈320的内圈端部连接的情况下,电流由第一线圈310的外圈端部进入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然后由第二线圈320的外圈端部流出第一线圈310和第二线圈32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振子200包括第一磁钢210,第一磁钢210为一体式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振子200包括第一磁钢210,第一磁钢210为一体式的结构,即振子200为一个整体的磁钢,降低了振子200的加工难度,简化了振子200的加工工艺。
进一步地,振子200为长方体,振子200的长度方向沿振子200的转动轴线布置。
振子200也可为三棱柱或六棱柱。
由于振子200为长方体、三棱柱或六棱柱,使得振子200边缘上个点与振子200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不同,振子200在转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离心力,进而振子200会在转动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轴向跳动,进一步提升振动马达10能够提供给电子设备20的振感。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9所示,第一磁钢210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磁钢210的横截面为第一截面,第一截面与振子200的转动轴线垂直,第二方向沿第一截面的对角线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磁钢210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沿第一截面的对角线设置,使得线圈组件300所产生的磁场与振子200的充磁方向存在一定的角度,进而使得线圈组件300在通电后能够更顺畅地驱动振子200转动。
具体地,第二方向为图10中箭头B所示的方向。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0所示,第二线圈320与第一线圈310沿第一方向并列布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在第一截面上的投影交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在第一截面上的投影交叉,增大了线圈组件300所产生的磁场与振子200的充磁方向之间的夹角,进而增大了线圈组件300对振子200的驱动力,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20的振动强度。
具体地,第一截面为正方形,第二方向沿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布置,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呈45度。第一方向沿正方形的另一条对角线布置。
具体地,第一方向为图10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振子200包括:振子200包括第二磁钢220和第三磁钢230,第三磁钢230与第二磁钢220并列布置;其中,第二磁钢220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与第三磁钢230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振子200也可由两块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相反的磁钢组成,第二磁钢220和第三磁钢230并列形成的振子200能够进一步提升线圈组件300对振子200的驱动力,进而提升电子设备20的振动强度。
具体地,第二磁钢220沿与振子200转动轴线垂直的方向充磁,第三磁钢230沿与振子200转动轴线垂直的方向充磁,第二磁钢220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与第三磁钢230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相反。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磁钢220与第一线圈310的一部分相对,且与第二线圈320的一部分相对;第三磁钢230与第一线圈310的另一部分相对,且与第二线圈320的另一部分相对。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磁钢220与第一线圈310的一部分相对,且与第二线圈320的一部分相对,即第二磁钢220即不正对第一线圈310,第二磁钢220也不正对第二线圈320。第三磁钢230与第一线圈310的另一部分相对,且与第二线圈320的另一部分相对,即第三磁钢230即不正对第一线圈310,第二磁钢220也不正对第二线圈320。该振子200与线圈组件300的布置方式使得线圈组件300所产生的磁场能够使得位于磁场内的振子200具备更大的切向力,进而使得振子200的转动速度更快,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20的振动强度。
进一步地,第二磁钢220和第三磁钢230粘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第二磁钢220和第三磁钢230均呈三棱锥状,第二磁钢220的底面与第三磁钢230的底面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磁钢220和第三磁钢230均呈三棱锥状,第二磁钢220的底面与第三磁钢230的底面相对设置,进一步降低了振子200的制造难度。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第二磁场也可为截面呈三角形的三棱柱,第三磁钢230也可为截面呈三角形的三棱柱。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振动马达10还包括弹性件400,弹性件400的第一端与壳体100连接,第二端与振子200的第二侧连接;其中,振子200的第一侧和振子200的第二侧为振子200相邻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振动马达10还包括弹性件400,弹性件400的第一端与壳体100连接,第二端与振子200的第二侧连接,进而通过弹性件400实现对振子200的限位,提升振子200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且通过弹性件400对振子200进行限位,能够在不阻碍振子200转动的同时,降低振子200与壳体100接触的风险,进而避免在电子设备20振动时产生振子200撞击壳体100的异响。
进一步地,在振动马达10设置有弹性件400时,振子200通过弹性件400限位。振动马达10也可通过控制线圈组件300所产生的磁场,进而通过磁场对振子200进行限位。
通过线圈组件300所产生的磁场进行限位与通过弹性件400对振子200进行限位相比,无需在壳体100内设置弹性件400,进而简化了振动马达10的结构。
通过弹性件400对振子200进行限位与通过线圈组件300所产生的磁场进行限位相比,弹性件400能够降低振子200与壳体100接触的风险,进而避免在电子设备20振动时产生振子200撞击壳体100的异响。
进一步地,弹性件400的数量为多组,多组的弹性件400分别设置于振子200的两侧,即在与振子200的转动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两侧。
弹性件400的数量可为四组,振子200的两侧各设置两组弹性件400。
弹性件400的数量也可为六组,振子200的两侧各设置三组弹性件4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3所示,弹性件400包括多个弹片410,多个弹片410叠设,且多个弹片410依次首尾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件400包括多个弹片410,多个弹片410叠设,且多个弹片410依次首尾相连,多个弹片410与线圈组件300配合能够驱动振子200沿转动轴线转动和滑动,进而使得振子200可在第三个方向上为电子设备20提供振动,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20的振感。
具体地,在线圈组件300通电后,可控制位于振子200一侧的线圈组件300通电,进而使得线圈组件300和振子200之间产生一定的吸力,使得振子200沿振子200的转动轴线向线圈组件300靠近,在线圈组件300停止通电后,振子200可在多个弹片410的作用下复位。
在不设置弹性件400的情况下,可通过控制振子200两侧的磁场来实现对振子200在转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
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振动马达10振动不仅在X轴单方向线性运动,还可在空间上实现Y轴和Z轴的运动,提供更丰富的振动体验。当振动马达10在电压驱动下沿X轴运动时,该马达两端具有对称结构的线圈和磁石所受安培力的变化,在空间上左右旋转运动,该过程由弹片410牵引完成。
具体地,弹片410设置可根据振动马达10使用场景来做改变,通过调整弹片410的数量、折叠度、材质等,可实现拓宽振动马达10频率范围,进而使得振动马达10的可塑性较强。
进一步地,弹性件400为一个整体的板簧,每块板簧至少弯折三次,即至少形成四个依次首尾相连的弹片410,可根据振动马达10的频率调整弹簧折叠次数以及弹簧材质。当振子200运动时,在X和Y、Z方向均有受力,板状弹簧可在各个方向上进行拉伸受力。
弹簧可呈W形或V形,也可呈多个W形和/或多个V形的组合。
振子200整体通过两个W形弹性件400与壳体100连接,当振子200旋转运动时,通过弹性件400受力传递,在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力的分量,使马达产生多方向的振感,当两端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弹性件400X轴方向的共振频率一致时,可动子组件做X轴方向往复运动,马达产生X方向的振感。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线圈组件300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线圈组件300分别设置于振子200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线圈组件300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线圈组件300分别设置于振子200的两侧,使得电子设备20可通过控制连住线圈组件300的电流强度和电流方向来控制振子200的运动状态,进而提升振子200运动的灵活性。
进一步地,两组线圈组件300的绕线方式相同。即两组线圈组件300的第一线圈310在振子200转动轴线方向相对,两组线圈组件300的第二线圈320在振子200转动轴线方向相对。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壳体100包括本体120和底板130,底板130扣合于本体120,底板130与本体120围设出安装腔110,振子200和线圈组件300位于安装腔110内。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本体120和底板130,底板130扣合于本体120,底板130与本体120围设出安装腔110,安装腔110能够容纳振子200和线圈组件300,进一步提升振动马达10在工作时的稳定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振动马达10还包括线路板500,线路板500设置于底板130朝向安装腔110的一侧,与线圈组件300电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振动马达10还包括线路板500,线路板500设置于底板130朝向安装腔110的一侧,与线圈组件300电连接,实现对通过线圈组件300的电流的控制,进而使得电子设备20可通过控制连住线圈组件300的电流强度和电流方向来控制振子200的运动状态。
进一步地,线路板500与线圈组件300的端部焊接,线路板500粘接于底板130,本体120与底板130焊接。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20,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振动马达10,因此该电子设备20具备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振动马达10的全部有益效果。
电子设备20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智能穿戴设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振子,所述振子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位于所述振子的第一侧,能够驱动所述振子转动,以使所述振子能够在至少两个方向上产生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包括:
第一线圈;
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电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线圈并列布置;
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的绕线方向与所述第二线圈的绕线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的外圈端部与所述第二线圈的外圈端部连接;或
所述第一线圈的内圈端部与所述第二线圈的内圈端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包括:
第一磁钢,所述第一磁钢为一体式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钢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磁钢的横截面为第一截面,所述第一截面与所述振子的转动轴线垂直,所述第二方向沿所述第一截面的对角线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与所述第一线圈沿第一方向并列布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一截面上的投影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包括:
第二磁钢;
第三磁钢,所述第三磁钢与所述第二磁钢并列布置;
其中,所述第二磁钢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与所述第三磁钢内部的磁感线的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钢与所述第一线圈的一部分相对,且与所述第二线圈的一部分相对;
所述第三磁钢与所述第一线圈的另一部分相对,且与所述第二线圈的另一部分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钢和所述第三磁钢均呈三棱锥状,所述第二磁钢的底面与所述第三磁钢的底面相对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第二端与所述振子的第二侧连接;
其中,所述振子的第一侧和所述振子的第二侧为所述振子相邻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包括:
多个弹片,所述多个弹片叠设,且所述多个弹片依次首尾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线圈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振子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本体;
底板,所述底板扣合于所述本体,所述底板与所述本体围设出安装腔,所述振子和所述线圈组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路板,所述线路板设置于所述底板朝向所述安装腔的一侧,与所述线圈组件电连接。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振动马达。
CN202310773582.6A 2023-06-28 2023-06-28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7602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73582.6A CN116760254A (zh) 2023-06-28 2023-06-28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73582.6A CN116760254A (zh) 2023-06-28 2023-06-28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60254A true CN116760254A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49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73582.6A Pending CN116760254A (zh) 2023-06-28 2023-06-28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6025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66171B (zh) 振动电机
US8013480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11641152B2 (en) Vibration motor with elastic connector shaft holding pole plate with magnets moving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and coils on housing walls
WO2019165694A1 (zh) 动磁式线性振动电机
US10270326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20120153748A1 (en) Vibration generator
EP3694088B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KR20110048104A (ko) 선형 진동자
US20200412228A1 (en) Vibration motor
WO2020232987A1 (zh) 一种具有s型弹簧片的线性振动马达
WO2017088359A1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211530982U (zh) 线性振动电机
WO2019165693A1 (zh) 动圈式线性振动电机
WO2017088367A1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07171526A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WO2021000090A1 (zh) 振动电机
US11316419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106953492B (zh) 线性振动马达
WO2021174560A1 (zh) 线性马达
CN207251425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107070159A (zh) 线性振动马达
CN116760254A (zh) 振动马达和电子设备
WO2021000087A1 (zh) 振动电机
CN215580850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CN215580858U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