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59769A - 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59769A
CN116759769A CN202311062614.8A CN202311062614A CN116759769A CN 116759769 A CN116759769 A CN 116759769A CN 202311062614 A CN202311062614 A CN 202311062614A CN 116759769 A CN116759769 A CN 1167597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electrode assembly
thickness direction
bottom plate
capill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0626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59769B (zh
Inventor
胡岳霖
檀基本
徐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626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5976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59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59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59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59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60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filling or topping-up with liquids; 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draining liquids from casings
    • H01M50/673Containers for storing liquids; Delivery conduits therefor
    • H01M50/682Containers for storing liquids; Delivery conduits therefor accommodated in battery or cell casing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系统。电池单体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及内壳,围成用于收容所述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的容置腔,所述内壳设置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内壳包括位于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且能够承载所述电极组件的底板,所述毛细通道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并靠近所述底板设置的输入口,及与所述容置腔连通且相对所述输入口远离所述底板设置的输出口。

Description

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背景技术
电池单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元件,使得电池单体在新能源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当电池单体处于卧式安装模式时,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与用于承载电池单体的支撑面相互垂直,故随着电池单体内的电解液的逐渐消耗,电解液沿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的液面高度将降低,使得沿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位于上层的电芯无法被电解液有效浸润,进而影响电池单体的寿命。
发明内容
本申请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一种电池单体,包括:
至少一个电极组件;及
内壳,围成用于收容所述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的容置腔,所述内壳设置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内壳包括位于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且能够承载所述电极组件的底板,所述毛细通道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并靠近所述底板设置的输入口,及与所述容置腔连通且相对所述输入口远离所述底板设置的输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最靠近所述底板的所述电极组件记为底层电极组件,以所述底层电极组件沿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更远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为参考面,所述输入口相对所述参考面更靠近所述底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包括侧筒和基板,所述侧筒环绕所述基板设置并包括所述底板,所述侧筒和基板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内壳远离所述基板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基板与所述电极组件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抵接,所述毛细通道设置在所述基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的内表面上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电极组件能够与所述内表面抵接以将所述凹槽封盖形成所述毛细通道,所述凹槽在所述内表面上被所述电极组件封盖的敞口形成所述输出口,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底板且未被所述电极组件封盖的敞口形成所述输入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圆弧线,所述圆弧线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80°至27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毛细通道设置于所述内壳中,所述内壳还设置有支通道,所述支通道连通所述容置腔和所述毛细通道的输出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最靠近所述底板的所述电极组件记为底层电极组件,所述底层电极组件之外的其它所述电极组件沿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均能够遮盖所述支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层电极组件沿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能够遮盖所述支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同一所述毛细通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支通道,多个所述支通道沿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或者,所述支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呈锐角设置,所述支通道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第一端和所述毛细通道连通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底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所成锐角的取值为30°至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包括第一安装层、第二安装层和多个间隔条,所述第一安装层相对所述第二安装层更靠近所述电极组件,所述间隔条夹置在所述一安装层和所述第二安装层之间,多个所述间隔条沿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间隔条之间的空隙形成所述毛细通道,所述支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毛细通道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毛细通道沿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一种储能设备,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第三方面,一种用电系统,包括上述的储能设备。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当电池单体处于卧式安装时,底板沿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位于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的下方以承载电池单体,使得电极组件的重力能够作用在底板上。当电解液逐渐消耗时,例如仅当最靠近底板设置的底层电极组件能被容置腔内处于游离状态的电解液浸润,而底层电极组件之外的其他电极组件均位于游离状态电解液的覆盖范围之外时。鉴于毛细通道的输入口靠近底板设置而能够被游离状态的电解液浸没,毛细通道的输出口相对输入口远离底板设置,即输出口相对底板沿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具有一定的高度,在毛细通道所产生毛细力的作用下,使得容置腔内游离状态的电解液能够通过输入口进入至毛细通道内并充满整个毛细通道,从而使得毛细通道内的液体能够通过输出口输出,即从输出口输出的液体相对底板具有一定的高度,使得从输出口输出的液体能够进入至每个相对底板具有一定高度的电极组件,从而使得毛细通道对无法被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的电极组件进行电解液的适时补充,也使得已经通过毛细通道进行电解液补充的电极组件能够对与其连接的极耳进行电解液的适时补充,如此将使得位于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范围之内和之外的电极组件与极耳均能吸收足够的电解液,从而保障其正常工作性能,最终提高整个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处于卧式安装模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的分解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中开设有凹槽的内壳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中内部开设有毛细通道的内壳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电池单体中基板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电池单体10、储能设备20、用电系统30、电极组件100、底层电极组件111、参考面112、内壳200、开口201、侧筒210、底板211、顶板212、侧板213、容置腔214、基板220、第一安装层221、第二安装层222、间隔条223、毛细通道230、输入口231、支通道233、第一端2331、第二端2332、凹槽234、输出口235、外壳300、极耳410、极柱420、防爆阀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和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电池单体10包括电极组件100、内壳200、外壳300和极耳410。外壳300套设在内壳200上,外壳30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内壳200可以采用塑胶制成,故内壳200具有很好的绝缘性。内壳200的内表面围成容置腔214,电极组件100收容在容置腔214内,还可以向容置腔214内注入电解液,使得容置腔214对电解液起到收容作用。鉴于内壳200的绝缘作用,可以有效防止电极组件100与外壳300之间电性导通而产生短路。电池单体10可以包括一个电极组件100,也可以包括多个电极组件100,多个电极组件100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依次叠置,电极组件1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两个以上。极耳410设置在电极组件100上,电极组件100通过极耳410与电池单体10的极柱420电性连接。
参阅图1、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为长方体状,内壳200也为长方体状。内壳200包括侧筒210和基板220,基板220可以为矩形板,侧筒210与基板220的边缘连接,使得侧筒210环绕基板220设置,基板220和侧筒210的内表面两者共同围成容置腔214,该容置腔214为敞口腔,使得内壳200远离基板220的一端存在开口201。侧筒210包括底板211、顶板212和侧板213,顶板212和底板211的数量均为一个,顶板212和底板211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底板211也可以为矩形板,底板211、顶板212和侧板213均可以与基板220相互垂直,使得底板211和顶板212可以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与电极组件100相互抵接。侧板21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侧板213连接在底板211和底板211的两端之间,侧板213可以沿电池单体10的宽度方向与电极组件100相互抵接。基板220与电极组件100远离极柱420的一端抵接,也即基板220与电极组件100远离内壳200的开口201的一端抵接,故基板220沿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可以对电极组件100施加抵接力。图1中X轴方向代表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代表电池单体10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代表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显然,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垂直于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
为了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使得电池单体10有立式安装和卧式安装两种模式,当电池单体10处于立式安装模式时,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与用于承载电池单体10的支撑面相互垂直,内壳200的基板220与支撑面相互平行,内壳200的底板211与支撑面相互垂直,基板220沿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位于电极组件100的下方,使得电极组件100的重力能够作用在基板220上。当电池单体10处于卧式安装模式时,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与用于承载电池单体10的支撑面相互垂直,内壳200的基板220与支撑面相互垂直,内壳200的底板211与支撑面相互平行,底板211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位于电极组件100电池单体的下方,使得电极组件100的重力能够作用在底板211上。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处于卧式安装模式。
参阅图3,容置腔214内电解液的一部分渗入至电极组件100内而处于约束状态,容置腔214内电解液的另一部分将位于电极组件100之外而处于游离状态。鉴于电池单体10处于卧式安装模式,随着电池单体10的持续工作,电解液将被逐渐消耗,使得容置腔214内处于游离状态的电解液的量也将逐渐减少,故游离状态的电解液在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的液面高度将降低,也即游离状态的电解液的液面逐渐靠近底板211。显然,当游离状态的电解液的液面抵达至底板211时,可以理解为容置腔214内并不存在游离状态的电解液。因此,在游离状态的电解液完全消耗而导致电池单体10报废之前,底板211将始终被电解液浸润。随着电解液的消耗,电池单体10组内能够被游离状态的电解液浸润的电极组件100的数量将逐渐减少,故越远离底板211设置的电极组件100将越早位于电解液的浸润范围之外。
参阅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200设置有毛细通道230,毛细通道230的口径小于1mm,mm的中文意思即为毫米,例如毛细通道230口径的具体值可以为0.1mm至0.5mm。毛细通道230沿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延伸,毛细通道230在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大于或等于全部电极组件100的厚度之和。毛细通道具有输入口231和输出口235,输入口231连通容置腔214和毛细通道230,输出口235也连通容置腔214和毛细通道230。为描述方便起见,将最靠近底板211的电极组件100记为底层电极组件111,显然,底层电极组件111与底板211直接接触。输入口231靠近底板211设置,使得输入口231可以始终被游离状态的电解液浸润。在毛细通道230所产生的毛细力作用下,容置腔214内游离的电解液可以通过输入口231进入至毛细通道230内,并在毛细通道230内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向上流动,使得毛细通道230内电解液的液面高于容置腔214内电解液的液面,可以理解为毛细通道230对容置腔214内的电解液起到一定的抽吸作用,从而将容置腔214内的电解液抽吸到一定的高度并从输出口235流入至电极组件100。鉴于电极组件100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依次叠置,故各个电极组件100在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上相对底板211处于不同的高度,毛细通道230可以将容置腔214内的电解液抽吸到位于不同高度处的电极组件100,从而通过输出口235对位于不同高度处的电极组件100进行电解液的补充。
假如在电池单体10不设置毛细通道230的情况下,当电解液逐渐消耗时,将使得远离底板211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组件100无法被游离状态的电解液浸润,加上相邻两个电极组件10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使得相邻两个电极组件100之间无法通过毛细力进行电解液的传输和渗透,故被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的电极组件100将难以对未被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的电极组件100通过毛细力渗透的方式供应电解液,如此使得未被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的电极组件100处于电解液供应不足的状态,也使得与该电极组件100连接的极耳410处于电解液供应不足的状态,如此将影响电极组件100和极耳410的正常工作性能,最终影响整个电池单体10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2和图3,而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池单体10,鉴于输出口235相对输入口231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更远离底板211设置,当电解液逐渐消耗时,将使得远离底板211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电极组件100无法被游离状态的电解液浸润。鉴于毛细通道230的存在,毛细通道230能够将容置腔214内游离的电解液抽吸到相对底板211位于不同高度处的电极组件100,使得毛细通道230通过输出口235流入至相应的电极组件100,从而对无法被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的电极组件100进行电解液的适时补充,也使得已经通过毛细通道230进行电解液补充的电极组件100能够对与其连接的极耳410进行电解液适时补充,如此将使得位于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范围之内和之外的电极组件100与极耳410均能吸收足够的电解液,从而保障其正常工作性能,最终提高整个电池单体10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毛细通道230可以直接设置在基板220上。毛细通道2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毛细通道230在基板220上沿电池单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毛细通道230还可以设置在侧板213上,或者位于侧板213和电极组件100之间,毛细通道2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毛细通道230在侧板213上沿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又如基板220和侧板213两者同时可以设置毛细通道230。
参阅图3、图5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以底层电极组件111沿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更远离底板211的表面为参考面112,该参考面112与叠置在底层电极组件111上方的电极组件100接触。输入口231相对参考面112更靠近底板211,也可以理解为输入口231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位于参考面112的下方。例如,输入口231可以与底板211在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保持零间距,使得输入口231直接接触底板211用于抵接底层电极组件111的表面。又如输入口231可以与底板211在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保持较小的间距。因此,当游离状态电解液在容置腔214内形成的液面降低时,输入口231能被游离状态的电解液浸润,有效保证电解液能够进入至输入口231,并通过毛细通道230对位于电解液浸润范围之外的电极组件100进行电解液的补充。
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220的内表面可以与电极组件100沿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相互抵接,基板220的内表面上可以沿基板220的厚度方向凹陷一定深度而形成凹槽234,凹槽234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延伸一定的长度。当电极组件100与基板220的内表面抵接时,电极组件100将对凹槽234在内表面上的部分敞口起到封盖作用,从而使得凹槽234转化为能够产生毛细作用的毛细通道230。具体而言,凹槽234在内表面上被电极组件100封盖的敞口形成输出口235,凹槽234在内表面上靠近底板211且未被电极组件100封盖的敞口形成输入口231。在电池单体10的使用过程中,随着电极液的消耗,电极组件100将产生热膨胀,使得电极组件100与基板220的内表面的抵接力增大,使得电极组件100对凹槽234起到更好的封盖作用。当然,在电极组件100产生膨胀之前,电极组件100可以与基板220的内表面保持非接触关系。在电极组件100发生膨胀时,电极组件100与基板220的内表面接触,从而封盖凹槽234。鉴于各个电极组件100均对凹槽234起到封盖作用,当电解液在凹槽234中流动时,电极组件100将能够与凹槽234中的电解液接触,使得凹槽234中的电解液能够渗透至位于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范围之外的电极组件100,从而对未被游离状态电解液浸润的电极组件100进行电解液的适时补充。凹槽234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圆弧线,圆弧线所对应的圆心角α为180°至270°,例如圆弧线所对应的圆心角α可以为180°、200°或270°等,图4中圆心角α为180°。
参阅图3、图5和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内壳200还开设有支通道233,支通道233连通容置腔214和毛细通道230的输出口235,毛细通道230设置在基板220的内部,支通道233的一端与毛细通道230的输出口235连通,支通道233的另一端与容置腔214连通,显然,输出口235设置在支通道233和毛细通道230两者的交界处,毛细通道230靠近底板211设置的端部开口形成输入口231。多个毛细通道230沿电池单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同一毛细通道230上可以设置多个支通道233,多个支通道233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使得多个支通道233沿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相对底板211所处的高度不同,也即多个输出口235沿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相对底板211所处的高度不同。底层电极组件111之外的其它电极组件100沿垂直于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能够遮盖支通道233。当然,底层电极组件111沿垂直于电池单体10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也可以覆盖支通道233。鉴于底层电极组件111始终处于被游离电解液全部浸润或部分浸润的状态,当底层电极组件111处于部分浸润时,底层电极组件111依然可以将电解液通过自身的微孔在毛细力作用渗透至其他未被游离电解液浸润的部位处,故底层电极组件111可以无需通过外界的毛细通道230进行电解液的补充。而对于底层电极组件111之外的其他电极组件100,当处于游离电解液的浸润范围之外时,则需要通过毛细通道230进行电解液的补充。
鉴于同一毛细通道230上可以设置多个支通道233,对位于游离电解液的浸润范围的多个电极组件100,每个电极组件100可以封盖同一毛细通道230上的一个支通道233或者至少两个支通道233,使得每个电极组件100均可以通过不同的支通道233进行电解液的补充。
可以理解,对于同一电极组件100所覆盖的同一毛细通道230上的多个支通道233,鉴于各个支通道233相对底板211的高度不同,使得各个支通道233能够在不同的高度位置对电极组件100的不同部位进行电解液的渗透,从而提高电极组件100的电解液补充速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通道233的延伸方向可以垂直于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可以通俗理解为支通道233水平设置。或者,参阅图3、图5和图6,支通道233的延伸方向与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呈锐角设置,使得支通道233的延伸方向不垂直于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可以通俗理解为支通道233倾斜设置。支通道233的延伸方向与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所成锐角的取值为30°至60°,例如该锐角的具体取值可以为30°、45°或60°等。支通道233的两端分别记为第一端2331和第二端2332,第一端2331与容置腔214连通,第二端2332与毛细通道230连通,显然,第二端2332为输出口235所处的一端,沿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端2331相对第二端2332更靠近底板211,即第一端2331位于第二端2332的下方,使得支通道233向下倾斜。当毛细通道230内的电解液进入至支通道233时,电解液可以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流出支通道233并渗入至电极组件100,从而提高电解液的补充速度。
参阅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以毛细通道230直接开设在基板220为例进行说明,基板220包括第一安装层221、第二安装层222和多个间隔条223,第一安装层221和第二安装层222均可以塑胶材料制成,第一安装层221和第二安装层222沿电池单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安装层221相对第二安装层222更靠近电极组件100,第一安装层221可以理解为内层,第二安装层222可以理解为外层。间隔条223夹置在一安装层和第二安装层222之间,间隔条223可以为双面蓝胶等材料,间隔条223能够将同时与在一安装层和第二安装层222起到粘接作用。多个间隔条223沿垂直于电池单体10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即多个间隔条223沿电池单体1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间隔条223之间的空隙形成毛细通道230,支通道233设置在第一安装层221。
事实上,当基板220的厚度较小时,为了降低毛细通道230的加工难度,可以使得毛细通道230通过在基板220上开设的凹槽234形成。当基板220的厚度较大时,可以选择将毛细通道230直接设置在基板220内部的模式。
当电池单体10为卧式安装时,容置腔214内的游离电解液将始终对电池单体10的防爆阀500起到浸润作用,实验验证表明,长时间被电解液浸润的防爆阀500不会产生腐蚀。
参阅图9和图1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20,储能设备20可以为电池单体10包、电池单体10簇或储能柜等,储能设备20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10。用电系统30可以包括负载和储能设备20,储能设备20为负载供电,用电系统30可以为电动汽车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电极组件;及
内壳,围成用于收容所述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的容置腔,所述内壳设置有至少一个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内壳包括位于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且能够承载所述电极组件的底板,所述毛细通道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并靠近所述底板设置的输入口,及与所述容置腔连通且相对所述输入口远离所述底板设置的输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将最靠近所述底板的所述电极组件记为底层电极组件,以所述底层电极组件沿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更远离所述底板的表面为参考面,所述输入口相对所述参考面更靠近所述底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侧筒和基板,所述侧筒环绕所述基板设置并包括所述底板,所述侧筒和基板围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内壳远离所述基板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基板与所述电极组件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抵接,所述毛细通道设置在所述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内表面上凹陷形成有凹槽,所述电极组件能够与所述内表面抵接以将所述凹槽封盖形成所述毛细通道,所述凹槽在所述内表面上被所述电极组件封盖的敞口形成所述输出口,所述凹槽靠近所述底板且未被所述电极组件封盖的敞口形成所述输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的轮廓线为圆弧线,所述圆弧线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80°至27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通道设置于所述内壳中,所述内壳还设置有支通道,所述支通道连通所述容置腔和所述毛细通道的输出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将最靠近所述底板的所述电极组件记为底层电极组件,所述底层电极组件之外的其它所述电极组件沿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均能够遮盖所述支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电极组件沿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厚度方向上的正投影能够遮盖所述支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毛细通道上设置有多个所述支通道,多个所述支通道沿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通道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或者,所述支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呈锐角设置,所述支通道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第一端和所述毛细通道连通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相对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底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通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所成锐角的取值为30°至60°。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第一安装层、第二安装层和多个间隔条,所述第一安装层相对所述第二安装层更靠近所述电极组件,所述间隔条夹置在所述一安装层和所述第二安装层之间,多个所述间隔条沿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间隔条之间的空隙形成所述毛细通道,所述支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毛细通道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毛细通道沿垂直于所述电池单体的厚度方向间隔设置。
14.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15.一种用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设备。
CN202311062614.8A 2023-08-23 2023-08-23 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Active CN11675976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2614.8A CN116759769B (zh) 2023-08-23 2023-08-23 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62614.8A CN116759769B (zh) 2023-08-23 2023-08-23 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59769A true CN116759769A (zh) 2023-09-15
CN116759769B CN116759769B (zh) 2024-02-06

Family

ID=879538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62614.8A Active CN116759769B (zh) 2023-08-23 2023-08-23 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59769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37996A (ja) * 2011-08-10 2013-02-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
CN205319195U (zh) * 2015-12-30 2016-06-15 北京鼎能开源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及其外壳
CN112688033A (zh) * 2020-12-25 2021-04-20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芯注液装置及注液方法
CN216850215U (zh) * 2021-11-11 2022-06-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隔膜、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6928689U (zh) * 2022-06-01 2022-07-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KR102420876B1 (ko) * 2021-08-20 2022-07-14 주식회사 유로셀 이차전지용 젤리롤 집전판 조립체
CN217158538U (zh) * 2022-02-21 2022-08-09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Mylar片组件、电池及车辆
CN218123678U (zh) * 2022-09-26 2022-12-23 江苏中兴派能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
CN218586051U (zh) * 2022-09-13 2023-03-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US20230187796A1 (en) * 2021-12-15 2023-06-15 Sk On Co., Ltd. Battery modul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37996A (ja) * 2011-08-10 2013-02-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電池
CN205319195U (zh) * 2015-12-30 2016-06-15 北京鼎能开源电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及其外壳
CN112688033A (zh) * 2020-12-25 2021-04-20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电芯注液装置及注液方法
KR102420876B1 (ko) * 2021-08-20 2022-07-14 주식회사 유로셀 이차전지용 젤리롤 집전판 조립체
CN216850215U (zh) * 2021-11-11 2022-06-2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隔膜、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US20230187796A1 (en) * 2021-12-15 2023-06-15 Sk On Co., Ltd. Battery module
CN217158538U (zh) * 2022-02-21 2022-08-09 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Mylar片组件、电池及车辆
CN216928689U (zh) * 2022-06-01 2022-07-08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218586051U (zh) * 2022-09-13 2023-03-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8123678U (zh) * 2022-09-26 2022-12-23 江苏中兴派能电池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59769B (zh) 2024-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017407A1 (en)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vehicle
US4565749A (en) Lightweight bipolar metal-gas battery
US10205175B2 (en) Water battery
KR20160132145A (ko) 이차 전지
CN111373597A (zh) 具有改进的冷却结构的电池模块
CN110336064B (zh) 燃料电池堆
US20170324108A1 (en) Battery cell and redox flow battery
JP6231942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KR20170127848A (ko) 내부 커버를 포함하는 레독스 흐름전지
CN218182335U (zh) 端盖、绝缘膜、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US4614025A (en) Method for making a lightweight bipolar metal-gas battery
CN116759769B (zh) 电池单体、储能设备和用电系统
JP6198674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CN218414787U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6937026B (zh) 下塑胶、顶盖组件及电池
CN214588936U (zh) 燃料电池堆
CN219436110U (zh) 电池
CN221080126U (zh) 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JP6703935B2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US20230019895A1 (en) Battery Cell Assembly, Battery, and Motor Vehicle
CN217641669U (zh) 电池箱箱体结构、电芯和电池包
CN116706439A (zh) 储能装置、储能模组及用电设备
CN220324676U (zh) 一种下盖板组件、电池壳体及单体电池
CN219497910U (zh) 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20934190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锂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Applicant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R&D Building, No. 2 Sany Yundu,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8110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