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34432A -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34432A
CN116734432A CN202310547797.6A CN202310547797A CN116734432A CN 116734432 A CN116734432 A CN 116734432A CN 202310547797 A CN202310547797 A CN 202310547797A CN 116734432 A CN116734432 A CN 1167344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me
indoor
air conditioner
time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477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嘉兴
王宁
马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4779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344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7344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344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在用户出门后回到家时,获取用户的离家时长;获取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判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基于室外温度、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离家时长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参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包括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以及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通过综合考虑温度、时长和人员类型的因素,从而能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洁净度达到适宜的水平,提升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家庭中配置的各种智能家居设备也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
不过,目前各智能家居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较为单一,通常都是彼此独立的,不能够基于家庭环境的变化来实时调整各智能家居设备的运行状态,智能化程度较低。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技术中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空调器,所述空调器配置有室内风机和除菌模块,所述除菌模块用于对空气进行除菌处理,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用户出门后回到家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离家时长;
获取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
判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
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
其中,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包括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以及所述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和/或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和/或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室外温度和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
基于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具有制热模式、送风模式和制冷模式,“基于所述室外温度和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所述制热模式;
如果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温度大于所述第一室外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所述送风模式;
如果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室内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所述制冷模式。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随着所述离家时长的增大而提高。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基于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所述除菌模块运行第一运行时长;
如果没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所述除菌模块运行第二运行时长;
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时长大于所述第二运行时长。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运行时长和所述第二运行时长随着所述离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包括:在用户出门后回到家时,获取目标用户的离家时长、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并判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基于室外温度、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离家时长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参数。由于用户在离开家时通常会关闭空调,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会降低,通过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在用户回到家时,通过综合考虑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在家的成员类型的因素以及用户此次的离家时长来自动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室内风机的档位以及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无需用户自己动手操作,并且在控制时兼顾了温度、时长和人员类型的因素,能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洁净度达到让所有家庭成员都满意的水平,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能够有效提升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基于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基于离家时长控制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这样通过使空调器运行合适的运行模式、室内风机运行合适的档位,也就能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达到让所有家庭成员满意的温度,同时还能够节省空调器运行的耗电量。
进一步地,基于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离家时长控制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这样既能够尽快地提高室内环境的洁净度,使之尽快达到适宜于所有家庭成员的程度,同时又能够通过控制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来控制除菌模块的耗电量,进而节省空调器运行的耗电量。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所述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能够执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该智能家居系统具备前述控制方法的所有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多条程序代码,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备前述控制方法的所有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基于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基于离家时长控制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的流程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可能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至“第十”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目前,家庭中配置的各种智能家居设备的智能化程度通常都较为单一,不能够基于家庭环境的变化来实时调整各个智能家居设备的运行状态,智能化程度较低。为此,本发明通过基于室外温度、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用户的离家时长来自动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参数,从而能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和洁净度达到让所有家庭成员都满意的水平,提升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程度。
本发明中,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换热器和室内风机,壳体具有回风口和出风口,室内风机用于将室内空间的空气经由回风口引入到空调器中、与换热器换热被制热/制冷之后再经由出风口送返至室内空间,进而达到调整室内空间温度的目的。空调器还配置有除菌模块,该除菌模块可以设置在壳体内靠近回风口或出风口的位置、或者位于回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的风道内的任意位置,通过该除菌模块能够对空气进行除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除菌模块可以是但不限于是紫外除菌模块、负离子除菌模块、等离子除菌模块、脉冲强光杀菌模块、臭氧除菌模块等。
本发明中,空调器配置有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通过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获取得到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
需要说明,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可以是但不限于是热敏电阻、热电偶、电阻温度检测器(RTD)、模拟温度计IC、数字温度计IC等。显然,空调器也可以不配置室外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空调器上配置的定位模块准确确定出其所在的位置,然后通过空调器上配置的通讯模块与互联网通讯连接。在需要获取得到室外温度时,直接通过互联网平台查询壁挂式空调所在地当前的室外温度即可。其中,通讯模块能够以蓝牙、WiFi、Mesh、ZigBee、Thread、Z-Wave、NFC、Hilink、UWB、LiFi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定位模块可以是蓝牙定位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电塔定位系统、北斗定位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WiFi定位系统等能够确定洗涤设备的装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本发明中,智能家居系统还包括控制模块,该控制模块能够基于室外温度、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离家时长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参数,能够基于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能够基于离家时长控制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能够基于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离家时长控制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等。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控制模块物理上可以是空调器、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设备本身具有的控制芯片,也可以是专门用于执行本申请的方法的控制器,还也可以是通用控制器的一个功能模块或功能单元。
下面结合图1至图4来阐述本发明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
S10:在用户出门后回到家时,获取用户的离家时长;
S11:获取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
S12:判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
S13:基于室外温度、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离家时长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参数。
S10中,由于用户在离开家时通常会关闭空调器,用户离家时间长了之后,室内的温度会升高或者降低,室内的洁净度也会变差,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降低,此时,则获取用户的离家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门锁和设置于室内的图像采集装置(例如照相机、摄像头等)。根据智能门锁发出的开门信号和关门信号能够确定门是关着的还是开着的,在接收到关门信号时,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室内空间的图像或视频,分析图像或视频中是否有人,进而确定家里是否有人。如果家里有人,说明有用户没有离家。如果家里没人,说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已离家,记录此次发出关门信号的关门时间点。在智能门锁再次发出开门信号时,记录发出开门信号的开门时间点。计算该开门时间点与此前记录的关门时间点的差值,即可计算出用户的离家时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用户的离家时长时,也可以仅根据图像采集装置获取得到的图像或视频来确定,具体而言,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实时获取室内空间的图像或视频,分析图像或视频中是否有人,进而确定家里是否有人。在确定家里没人时,记录该第一时间点。再次确定家里有人时,记录该第二时间点。计算该第二时间点与第一时间点的差值,即可计算出用户的离家时长。
当然,还可以是利用其他智能家居设备来确定用户的离家时长。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确定用户离家时长的具体方式,只要能够在用户出门后回到家时获取得到用户的离家时长即可。
S11中,通过上述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
S12中,通过设置在室内的图像采集装置(例如照相机、摄像头等)来判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
具体而言,通过图像采集装置实时获取室内空间的图像或视频,分析图像或视频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存在,进而确定家里是否有老人或小孩。以分析图像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为例,首先对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进行人脸特征提取,去除图像中大量的冗余信息,然后利用大量的老人和小孩的图片作为训练集来训练神经网络,最后再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进行识别,进而分析识别出图像中是否有老人和/或小孩,进而确定是否有老人和/或小孩在家。当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识别图像中是否有老人和/或小孩,例如根据图像中人体的身高、体态等来判断图像中是否有老人和/或小孩,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本发明不对判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具体方式进行限定。
S13中,基于S11中获取得到的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S12中得到的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S10中获取得到的离家时长来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以及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运行参数。
通过上述控制方式,在用户再次回到家中时,在综合考虑的室内外温度、成员类型以及用户此次的离家时长这三个因素的基础上,自动控制空调器的运行参数,无需用户自己动手操作,就能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和洁净度达到让所有家庭成员都满意的水平,从而也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基于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这样也就能够确定出较为合适的运行模式,使室内温度尽快达到令用户满意的温度。下面结合图2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基于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的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2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S21:获取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
S22:判断室内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室外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若是,则执行S23;若否,则执行S24;
S23:控制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
S24:进一步判断室内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且室外温度是否小于等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若是,则执行S25;若否,则执行S26;
S25:控制空调器运行送风模式;
S26:控制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
S21中,与上述S11类似地,通过上述室内温度传感器和室外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
S22中,将S21中获取得到的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分别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和第一室外温度阈值进行比较。
如果室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室外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例如,室内温度为15℃,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为18℃,室外温度为5℃,第一室外温度阈值为8℃。说明此时室外温度较低,天气较为寒冷,室内温度也下降到了比较低的温度,此时,则控制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意即执行S23,这样也就能够尽快将室内温度提高至第一预设温度,让用户感觉到舒适。
需要说明,可以是,调取近期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将其中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的多个预设温度的均值作为此次运行的第一预设温度。显然,也可以将空调器最近一次运行制热模式时的预设温度作为此次运行的第一预设温度。当然,该第一预设温度也可以是根据用户提前预设好的。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确定该第一预设温度,只要在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基于该第一预设温度能够确保用户的舒适度即可。
如果室内温度大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室外温度大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说明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都不是特别低,此时,则进一步将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分别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和第二室外温度阈值进行比较,意即执行S24。
如果室内温度大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小于等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并且室外温度大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小于等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例如,室内温度为23℃,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为18℃,第二室内温度阈值为28℃,室外温度为19℃,第一室外温度阈值为8℃,第二室外温度阈值为28℃。说明此时室外温度较为适宜,不冷不热,室内温度虽然较用户出门之前有所升高,但也在较为适宜的范围内,此时,则控制空调器运行送风模式,意即执行S25。通过配置在空调器内的新风风机的运行来件室外新风引入到室内空间,提高室内空气的清新度,加快室内空间的空气的流通,使室内空间的空气环境更加适宜。
需要说明,空调器运行送风模式时也可以是仅通过室内风机使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循环,增大室内空间的空气流通程度,这样也能够改善室内空间的空气条件,让用户感觉到舒适。
如果室内温度大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并且室外温度大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例如,室内温度为37℃,第二室内温度阈值为28℃,室外温度为33℃,第二室外温度阈值为28℃。说明此时室外温度较高,室内温度也不低,用户待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觉得热、不舒服,此时,则控制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意即执行S26,这样也就能够尽快将室内温度降低至预设温度,让用户感觉到舒适。
需要说明,可以是,调取近期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将其中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的多个预设温度的均值作为此次运行的第二预设温度。显然,也可以将空调器最近一次运行制冷模式时的预设温度作为此次运行的第二预设温度。当然,该第二预设温度也可以是根据用户提前预设好的。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确定该第二预设温度,只要在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基于该第二预设温度能够确保用户的舒适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基于室外温度、室内温度以及离家时长来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例如,在在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均处于较为适宜的温度、且离家时长较短(例如离家时长在1小时以内等)时,直接控制空调器运行送风模式,等。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确定室内风机的运行模式的具体方式,只要能够尽快使室内温度达到适宜的温度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基于离家时长控制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该运行档位随着离家时长的增大而提高,也就是说,离家时长越大,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越高,从而也就能够在确保用户舒适的基础上尽快地使室内温度达到令用户满意的预设温度。下面以室内风机具有静音档位、低风档位、中风档位、高风档位以及强力档位为例并结合图3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基于离家时长控制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的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一步包括:
S30:获取用户的离家时长;
S31:判断离家时长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时长阈值,若是,则执行S32,若否,则执行S33;
S32:控制室内风机以静音档位运行;
S33:进一步判断离家时长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时长阈值,若是,则执行S34,若否,则执行S35;
S34:控制室内风机以低风档位运行;
S35:进一步判断离家时长是否小于等于第三时长阈值,若是,则执行S36,若否,则执行S37;
S36:控制室内风机以中风档位运行;
S37:进一步判断离家时长是否小于等于第四时长阈值,若是,则执行S38,若否,则执行S39;
S38:控制室内风机以高风档位运行;
S39:控制室内风机以强力档位运行。
S30中,与S10相似地,通过智能门锁和图像采集装置来获取得到离家时长。
S31中,基于S30中获取得到的离家时长,判断该离家时长是否小于等于第一时长阈值。
如果离家时长小于等于第一时长阈值,例如,离家时长为20分钟,第一时长阈值为1小时。说明用户仅仅只是短时间地离开了一下,很快就回来了,室内温度与此前相差不大,此时则控制室内风机以静音档位运行,例如,控制室内风机以350rpm的速度运行,意即执行S32,这样也能够尽快使室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运行过程中基本静音,提升用户体验。
如果离家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则进一步判断该离家时长是否小于等于第二时长阈值,意即执行S33。
如果离家时长小于等于第二时长阈值,也就是说,离家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小于等于第二时长阈值,例如,离家时长为2小时,第一时长阈值为1小时,第二时长阈值为4小时。说明用户离开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此时室内温度比此前的温度稍高或者稍低,但并不是很高,此时则控制室内风机以低风档位运行,例如,控制室内风机以450rpm的速度运行,意即执行S34,以较低的风速即可尽快使室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并且以较低的风速运行,噪音会较小,用户基本感受不到风感,从而能够提高舒适度。
如果离家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则进一步判断该离家时长是否小于等于第三时长阈值,意即执行S35。
如果离家时长小于等于第三时长阈值,也就是说,离家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小于等于第三时长阈值,例如,离家时长为6小时,第二时长阈值为4小时,第三时长阈值为7小时。说明用户离开的时间有点长,此时室内温度比此前的温度高一些或者低一些,此时则控制室内风机以中风档位运行,例如,控制室内风机以650rpm的速度运行,意即执行S36,以较高的风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并且调整过程中风感并不是很强烈,舒适度较好。
如果离家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则进一步判断该离家时长是否小于等于第四时长阈值,意即执行S37。
如果离家时长小于等于第四时长阈值,也就是说,离家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小于等于第三时长阈值,例如,离家时长为9小时,第三时长阈值为7小时,第四时长阈值为10小时。说明用户离开的时间较长,此时室内温度与此前的温度相差较大,较高或者较低,用户会觉得不舒服,此时,则控制室内风机以高风档位运行,例如,控制室内风机以850rpm的速度运行,意即执行S38,以高风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调整过程中虽然风感明显,但用户能够暂时从空调器吹出的风中感受到温暖或者凉意,从而也能够提升用户体验。
如果离家时长大于第四时长阈值,例如,离家时长为20小时,第四时长阈值为10小时。说明用户离开的时间非常长,此时室内温度与此前的温度相差非常大,过高或者过低,此时,则控制室内风机以强力档位运行,例如,控制室内风机以1000rpm的速度运行,意即执行S39,以最大风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尽快满足用户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时在考虑离家时长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例如,室内温度大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小于等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并且室外温度大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小于等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时,离家时长小于等于第二时长阈值时,使室内风机以低风档位运行,离家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预设值时,使室内风机以中风档位运行。又如,在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均处于较为适宜的温度时,只要离家时长不是特别长(例如离家时长在4小时以上等),就控制室内风机以静音档位运行,等。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确定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的具体方式,只要能够尽快使室内温度达到适宜的温度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用户的离开时长不同意味着空调器的关闭时长不同,进而也就意味着目前室内空间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的含量不同,需要除菌的力度也就不同。并且,不同的人群对细菌、病毒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由于老人或小孩的承受能力与成人不同,更容易被细菌、病毒攻击而生病,此时,则控制除菌模块运行较长的第一运行时长,例如,第一运行时长为3.5h、3h、2.5h、2h、1.5h等,这样也就能够利用除菌模块充分地对室内空间进行除菌处理,获得较好的除菌效果,提高室内空间的洁净度,使室内环境能够更好地适合老人和小孩,更好地保护老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
如果没有老人和小孩在家,则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相对较短的第二运行时长,例如,第二运行时长为3h、2.5h、2h、1.5h、1h等,这样既能够实现对室内空间的除菌处理,获得较好的除菌效果,还能够减少除菌模块的耗电量,进而节省空调器运行的耗电量。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划分,例如,室内风机具有第一档位、第二档位和第三档位,等。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的具体设置方式,只要能够根据离家时长调整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以使室内环境尽快达到令人舒适的温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控制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时,除了考虑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和离家时长,同时还可以考虑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例如,在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和离家时长相同的情形下,室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室外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时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小于室内温度大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且室外温度大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时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确定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的具体方式,只要能够确保室内空间的洁净度即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运行时长和第二运行时长随着离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由于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随着离家时长的增大而提高,也就是说,随着离家时长的增大,单位时间内被送入到室内空间的空气量是随之增大的,意即单位时间内通过除菌模块的空气量是随之增大的,这样单位时间内除菌模块也就能够对更大的空气量进行除菌处理,意即对室内空间的空气完成除菌处理需要的时间变短。这样随着离家时长的增大,第一运行时长和第二运行时长随之减小也能够实现对室内空间的除菌处理,获得较好的除菌效果,使室内空间的洁净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运行时长和第二运行时长也可以不随着离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例如,在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均较低或者较高时,使第一运行时长和第二运行时长分别为一较小的固定时长,例如,第一运行时长为2.5h、第二运行时长为2h。又如,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均处于较为适宜的温度时,使第一运行时长和第二运行时长分别为一较大的固定时长,例如,第一运行时长为4h、第二运行时长为3.5h。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确定第一运行时长和第二运行时长,只要能够通过除菌模块的运行实现对室内空间的除菌处理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室内温度和室内温度阈值、各室外温度和室外温度阈值、各室内风机的转速、第一运行时长、第二运行时长的具体数值仅仅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并不是限制性地,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各室内温度和室内温度阈值、各室外温度和室外温度阈值、各室内风机的转速、第一运行时长、第二运行时长的具体数值,只要能够尽快使室内温度和洁净度达到让用户满意的水平、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即可。
下面结合附图4来具体阐述本发明的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方法的可能的实施方式。
S400:获取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
S401:如果室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室外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
S402:如果室内温度大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室外温度大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空调器运行送风模式;
S403:如果室内温度大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室外温度大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
S404:获取用户的离家时长;
S405:如果离家时长小于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则控制室内风机以静音档位运行;
S4051: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一时段;
S4052:如果没有老人和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二时段;
S406:如果离家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小于等于第二时长阈值,则控制室内风机以低风档位运行;
S4061: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三时段;
S4062:如果没有老人和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四时段;
S407:如果离家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小于等于第三时长阈值,则控制室内风机以中风档位运行;
S4071: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五时段;
S4072:如果没有老人和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六时段;
S408:如果离家时长大于第三时长阈值、小于等于第四时长阈值,则控制室内风机以高风档位运行;
S4081: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七时段;
S4082:如果没有老人和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八时段;
S409:如果离家时长大于第四时长阈值,则控制室内风机以强力档位运行;
S4091: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九时段;
S4092:如果没有老人和小孩在家,控制除菌模块运行第十时段;
其中,第一时段大于第二时段,第三时段大于第四时段,第五时段大于第六时段,第七时段大于第八时段,第九时段大于第十时段,第一时段、第三时段、第五时段、第七时段、第九时段依次减小,第二时段、第四时段、第六时段、第八时段、第十时段依次减小。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基于室外温度、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离家时长控制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室内风机的档位以及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综合考虑了温度、时长和人员类型的因素,从而能够尽快地使室内温度、洁净度达到让所有家庭成员都满意的水平,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能够有效提升家居环境的智能化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所述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能够执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该智能家居系统具备前述控制方法的所有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多条程序代码,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控制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具备前述控制方法的所有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各个步骤按照上述先后次序的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为了实现本实施例的效果,不同的步骤之间不必按照这样的次序执行,其可以同时(并行)执行或以颠倒的次序执行,这些简单的变化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家居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家居系统包括空调器,所述空调器配置有室内风机和除菌模块,所述除菌模块用于对空气进行除菌处理,
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在用户出门后回到家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离家时长;
获取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
判断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
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
其中,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包括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以及所述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和/或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和/或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基于所述室外温度和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
基于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具有制热模式、送风模式和制冷模式,“基于所述室外温度和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温度小于等于第一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所述制热模式;
如果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一室内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室内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温度大于所述第一室外温度阈值、且小于等于第二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所述送风模式;
如果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室内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室外温度阈值,则控制所述空调器运行所述制冷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所述室内风机的运行档位随着所述离家时长的增大而提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室外温度、所述室内温度、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的运行参数”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基于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是否有老人或小孩在家的判断结果以及所述离家时长控制所述除菌模块的运行时长”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所述除菌模块运行第一运行时长;
如果没有老人或小孩在家,控制所述除菌模块运行第二运行时长;
其中,所述第一运行时长大于所述第二运行时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运行时长和所述第二运行时长随着所述离家时长的增大而减小。
9.一种智能家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成能够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多条程序代码,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代码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运行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CN202310547797.6A 2023-05-16 2023-05-16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7344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47797.6A CN116734432A (zh) 2023-05-16 2023-05-16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47797.6A CN116734432A (zh) 2023-05-16 2023-05-16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34432A true CN116734432A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02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47797.6A Pending CN116734432A (zh) 2023-05-16 2023-05-16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3443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00033A (zh) * 2023-12-29 2024-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火灾预警用温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和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00033A (zh) * 2023-12-29 2024-0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火灾预警用温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和系统
CN117500033B (zh) * 2023-12-29 2024-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火灾预警用温度传感器的控制方法、装置、介质和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72227B1 (ko) 지능학습기반의 스마트홈 에너지 기기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0701750B (zh)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US20210222905A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ontrol device, air-conditioning method, and program
CN107883536B (zh) 空调设备的参数调整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02880208B (zh) 温湿度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560113A (zh) 一种智能空调器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WO2013043576A2 (en)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control with motion sensing
CN116734432A (zh) 智能家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769014B1 (en) Machine-learning method for conditioning individual or shared areas
JP2015017728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8800457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561764A (zh) 用于新风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2017101859A (ja)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空調制御方法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701449B1 (ja) 空調装置、制御装置、空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98947B1 (ja) 空調装置、制御装置、空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342598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11578451B (zh) 用于控制空调器升温灭菌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EP3933285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2944560A (zh) 新风换气系统及其冬季夜间的换气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JP7038835B2 (ja) 空調装置、制御装置、空調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050441A (zh) 新风空调的净化控制方法
CN115654647A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4704948A (zh) 用于控制空调器的方法及装置、空调器、存储介质
CN112050443B (zh) 新风空调的净化控制方法
CN114963428A (zh) 一种空调器恒温除湿控制方法、系统及恒温除湿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