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22069A - 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22069A
CN116722069A CN202210615452.5A CN202210615452A CN116722069A CN 116722069 A CN116722069 A CN 116722069A CN 202210615452 A CN202210615452 A CN 202210615452A CN 116722069 A CN116722069 A CN 1167220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battery
body portion
photovoltaic module
connec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545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世亮
郭志球
关迎利
杨敬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Jinko Solar Hai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Jinko Sola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61545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22069A/zh
Priority to AU2022235523A priority patent/AU2022235523B1/en
Priority to EP22196722.7A priority patent/EP4287274A1/en
Priority to EP24168510.6A priority patent/EP4372828A2/en
Priority to US17/950,078 priority patent/US20230387341A1/en
Priority to JP2022150839A priority patent/JP7337244B1/ja
Priority to JP2023134991A priority patent/JP7406033B2/ja
Publication of CN1167220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22069A/zh
Priority to JP2023210686A priority patent/JP2024039031A/ja
Priority to AU2023285923A priority patent/AU202328592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08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the interconnection mean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电池单元组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电池串,相邻的电池串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连接结构包括引出结构,引出结构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二连接部伸出第一连接部;主体部具有第一边缘,第二连接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靠近第一边缘,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边缘之间的间距为2mm~20mm。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引出结构上设置第二连接部,且引出结构的第二连接部与主体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距,从而使与二极管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第二连接部之间存在间距,以避免电池串间的短路风险。

Description

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新型能源,具有资源充足、安全、清洁、分布广泛、技术可靠等优点,有极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光伏组件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光伏系统发电效率与可靠性,降低度电成本,光伏行业要求电池组件持续提高性能并降低成本,驱动电池组件新技术的应用并走向成熟。
光伏组件通常是由多个电池串串联和/或并联后封装边框、玻璃面板、背板和密封材料并通过真空密封而成。其中,电池串之间通过汇流条串联和/或并联,并通过引出线与接线盒连接,将太阳能电池片产生的电力与外部线路连接,传导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电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避免与二极管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引出线之间间距过小导致电池串间短路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电池单元组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电池串,相邻的电池串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连接结构包括引出结构,引出结构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上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二连接部伸出第一连接部;在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主体部具有第一边缘;第二连接部相对于第一连接部靠近第一边缘,且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边缘之间的间距为2mm~20mm。
另外,在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主体部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第一主体部与第一连接部正对;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共同构成主体部;在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第一主体部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主体部的厚度。
另外,在主体部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主体部的厚度,或第一连接部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主体部的厚度。
另外,第一连接部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连接部伸出主体部的高度。
另外,第一连接部的长度与第二连接部伸出主体部的高度的比值为0.4~1。
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一体成型;连接部与主体部固定连接。
另外,在主体部的宽度方向上,第二主体部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主体部的宽度。
另外,在主体部的厚度方向的剖面上,第一主体部和第二主体部的横截面的面积相等。
另外,电池串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电池片,电池片上设置有主栅;电池单元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第一方向为主栅的延伸方向,主栅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垂直;引出结构设置在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之间,且第一电池单元的电池串和第二电池单元的电池串均与主体部连接,或第一电池单元的电池串和第二电池单元的电池串均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另外,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之间还设有二极管,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或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连接部连接。
另外,第一电池单元和第二电池单元均通过焊带与主体部或第一连接部连接;焊带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相交;焊带露出电池单元组的一端与主体部连接,或焊带露出电池单元组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连接。
另外,上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盖板、背板和接线盒,盖板用于覆盖电池串的上表面;背板用于覆盖电池串的背表面;二极管设置在接线盒内,二极管与第二连接部连接;电池串与盖板之间以及电池串与背板之间均设有粘接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通过在引出结构的主体部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用于与二极管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且第二连接部在主体部上的位置靠近主体部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边缘,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边缘之间的间距为2mm~20mm。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引出结构上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主体部平行,且第二连接部伸出第一连接部,用于与二极管连接。而且,本申请实施例的引出结构的第二连接部与主体部的边缘之间存在间距,从而使与二极管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第二连接部之间存在间距,以避免电池串间的短路风险,保证了光伏组件的可靠性,也降低了光伏组件的制备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光伏组件电池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背表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6为又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又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的连接示意图;
图8为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完成绝缘印刷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光伏组件的电路图;
图11为相关技术中第一汇流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相关技术中相邻的第一汇流条搭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A处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光伏组件的电路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引出结构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相邻的引出结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部的俯视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部的俯视图;
图2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部的剖面图;
图2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部的剖面图;
图2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电池串之间通过汇流条串联和/或并联连接,并通过引出线与接线盒内的二极管连接。位于接线盒两端的引出线之间的间距过小时,容易导致电池串间的短路风险,因此,位于接线盒两端的引出线之间的间距设计尤为重要。
在光伏组件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采用焊带将多个电池片串联连接,形成电池串。对于常规光伏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的正极主栅、负极主栅可分别位于电池片相对设置的上表面、背表面,即正极主栅位于电池片的上表面,负极主栅位于电池片的背表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正极主栅还可以位于电池片的背表面,负极主栅位于电池片的上表面,上表面通常指直接接收太阳光的表面,背表面通常指与上表面相对的另一面。作为一个示例,如图1所示,电池的正极主栅110、负极主栅120分别位于电池片100的背表面、上表面,可通过焊带4实现相邻电池片100之间的连接。例如可以将焊带4的一端焊接在电池片100上表面的负极主栅120上,焊带4的另一端焊接在相邻电池片100背表面的正极主栅110上,从而实现相邻电池片100的串联。
然而,对于背接触光伏组件,电池的正极主栅、负极主栅都分布在电池片100的背表面,如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个示例,图2和图3示出了背接触光伏组件电池片的背表面的两种图形设计,电池片100背表面主栅的数量可以为基数,也可以为偶数。图2示出的电池片100背表面上主栅的数量为基数,其中,正极主栅110和负极主栅120的数量不相等;图3中示出的电池片100背表面上主栅的数量为偶数,其中,正极主栅110和负极主栅120的数量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常采用小间距或负间距方式排布电池片100的方式对光伏组件进行版型设计,电池片100可以以整片或者多个分片的形式电连接形成多个电池串10,多个电池串10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进行电连接。因背接触电池的正极主栅110和负极主栅120交替排布,如图4、图5所示,电池串10的一端存在焊带4位于电池片100边缘的现象。如图6、图7所示,并联区域相邻电池串10之间至少一串电池串的第一汇流条6需要贯穿所有主栅线,光伏组件产生的电能通过第一汇流条6位于端部的引出部引出,该引出部一般通过将第一汇流条6折弯的方式实现。由于电池串10存在焊带4居电池片100边缘的现象,引出部与焊带4的间距过小时,会导致相邻的引出部之间形成搭接或间隙过小,随着电池的不断优化,后续主栅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引出部间距会进一步收窄,尤其是对于背接触光伏组件来说,严重影响光伏组件的制备。
需要说明的是,背接触光伏组件,除了正极主栅110和负极主栅120的数量不同;除了主栅线的数量不同,在切割线上下两侧对称的主栅线的极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在与主栅线垂直的方向上,还设有细栅,且细栅与不同极性的主栅不接触。参见图8,图8示出了完成绝缘印刷的背接触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将背接触电池背表面朝上进行绝缘印刷,完成绝缘印刷的背接触光伏组件包括正极主栅110、负极主栅120、正极细栅130、负极细栅140和绝缘胶13,其中,绝缘胶13的印刷高度大于等于细栅高度的2倍。
作为一个示例,图9示出了一个背接触光伏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现有的背接触光伏组件版型通常采用电池半片的版型,如图9所示,电池片100可以为电池分片;其中,电池分片可以是将电池基片沿第一方向均匀分割成二等分的电池半片,也可以是将电池基片沿第一方向切割成N片的电池分片,N≥2且N为正整数。例如,电池片100可以是将电池基片沿第一方向切割而成的三等分切片,或,电池片100也可以是将电池基片沿第一方向切割而成的四等分切片,或,电池片100还可以是将电池基片沿第一方向切割而成的六等分切片。
在背接触光伏组件制备过程中,将相邻的电池分片可以先串联后再并联连接形成光伏组件。为实现不同电池串之间串联,需确保相邻电池串10的极性相反,因此需将电池串10旁侧与其相邻的电池串10旋转180°,以确保相邻的电池串10的极性相反。相邻的电池串10的极性如图10中光伏组件的电路图所示。然后在每两个电池串10之间焊接第二汇流条5,实现两个电池串10的串联连接。如图9所示,相邻的两列(列的方向为第二方向)电池串10通过位于电池串10沿第二方向的边缘处的第二汇流条5将两列电池串10串联连接,以形成电池单元。电池单元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图9中示出了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的数量均为三个的情况。其中,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均包括两个电池串10,且每个电池串10包括六个串联的电池片100。
请继续参看图9,该光伏组件的第二汇流条5的数量为六个,其中,三个第二汇流条5位于上电池单元111沿第二方向的顶部,以实现上电池单元111中两个电池串10的连接;三个第二汇流条5位于下电池单元112沿第二方向的底部,以实现下电池单元112中两个电池串10的连接。然后将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通过第一汇流条6并联连接,其中,为确保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中电池串10的极性一致,可以将上电池单元111和/或第二电池单元112旋转180°实现;然后通过设置在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之间的第一汇流条6实现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的连接,以形成电池单元,然后将多组电池单元串联或并联形成光伏组件。
通常光伏组件还包括接线盒,接线盒设置在光伏组件的背板上;接线盒内设有二极管3,且接线盒通常位于相邻的电池单元之间,将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连接的第一汇流条6的一端边缘伸出引出线,通过该引出线实现与二极管3的一端连接,二极管3的另一端与连接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第一汇流条6的引出线连接,从而实现相邻电池单元的连接。如图10所示,每两个电池串10串联形成上电池单元111或下电池单元112,上电池单元111和下电池单元112的输出端均与二极管3连接,即电池片产生的电能通过第一汇流条6的引出部61引出,并与二极管3连接。如图11所示,引出部61一般通过将第一汇流条6折弯形成。考虑到第一汇流条6的折弯半径,焊接的可操作性等问题,第一汇流条6的引出部61与焊带3之间的间距通常为10mm。但是,采用此方案会导致光伏组件中相邻的第一汇流条6上相对设置的引出部61形成搭接或相邻的引出部61之间的间距过小,如图12所示,相邻的第一汇流条6上相对设置的引出部61之间的间距很窄,且位于电池片100边缘的焊带4的间距也很小。随着背接触电池的不断优化,后续主栅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相对设置的两个引出部61之间的间距会进一步收窄,无疑增加了电池串10之间短路的风险,严重影响背接触光伏组件的制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参见图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1;电池单元组1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电池串10,相邻的电池串1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连接结构包括引出结构2,引出结构2包括主体部21以及设置在主体部21上的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12连接,第一连接部211与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二连接部212伸出第一连接部211;在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上,主体部21具有第一边缘22;第二连接部2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11靠近第一边缘22,且第二连接部212与第一边缘22之间的间距为2mm~20mm。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3所示,连接结构包括引出结构2和第二汇流条5,其中,第二汇流条5包括两组,两组第二汇流条5分别设置于光伏组件沿第二方向的上、下边缘,以实现相邻电池串10之间的串联;引出结构2设置于每两组电池串10串联后形成的电池单元之间,用于将电池单元的电流引出,并与二极管3连接,以实现相邻的电池单元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12与第一边缘22之间的间距可以为2mm、4mm、6mm、12mm、16mm或20mm。优选的,第二连接部212与第一边缘22之间的间距可以为6mm~12mm。
参看图1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上,主体部21包括第一主体部21a和第二主体部21b;在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主体部21a与第一连接部211正对;第一主体部21a和第二主体部21b共同构成主体部21;在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位于第一主体部21a,且第二主体部21b与连接部在主体部21上的正投影无重叠区域。具体的,在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上,第二主体部21b在主体部21上的正投影与连接部在主体部21上的正投影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5mm,避免电池短路风险,保证了光伏组件的可靠性。
如图1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在主体部21上设置连接部,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第一连接部211与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第二连接部212伸出第一连接部2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与第二连接部212相垂直。第二连接部212伸出第一连接部211的一端与二极管3连接,焊接在电池片100上的焊带4伸出电池片100的一端与引出结构2除第二连接部212的其余部分连接,也就是说,焊带4伸出电池片100的一端可以与主体部21连接,也可以与第一连接部211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主体部21在焊接连接部后导致主体部21的厚度过大,从而导致后续与焊带4连接出现缺胶的现象,因此将主体部21的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减薄,以保证主体部21在焊接连接部后第一主体部21a区域的厚度。
参见图14和图15,为图13中A处的放大图。作为一个示例,图14示出了连接部在主体部21的设置位置示意图。以图13中示意的光伏组件为例,从图16中可以看出,该光伏组件包括3个电池单元组1,每两组电池单元组1之间设置一个接线盒,引出结构2中伸出第一连接部211的第二连接部212与接线盒内的二极管3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13和图16中的电池片100为电池半片。如图14所示,引出结构2包括四个,均位于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电池单元之间,且靠近光伏组件左侧边缘的引出结构2上设有一个连接部,为了与相邻的电池单元共同连接一个二极管3,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21靠近引出结构2的第一边缘22设置,此时,第一边缘22为引出结构2的右侧边缘。靠近光伏组件右侧边缘的引出结构2上设有一个连接部,为了与相邻的电池单元共同连接一个二极管3,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21靠近引出结构2的第一边缘22设置。此时,第一边缘22为引出结构2的左侧边缘。主体部21上的第一边缘22还可以包括两个,如图14所示,位于光伏组件中间位置的两个引出结构2上均设有两个连接部,且两个连接部相对于主体部21的中间区域均设置于靠近主体部21两侧边缘的位置,此时,第一边缘22包括两个,分别为主体部21沿长度方向的两个边缘。为了保证第二连接部212与相邻的电池单元共同连接一个二极管3,连接部上的第二连接部212相对于第一连接部211均靠近主体部21两侧的第一边缘22,且第二连接部212与第一边缘22之间的间距为2mm~20mm。
图15示出了连接部设置在靠近主体部21边缘的位置示意图。作为一个示例,图15示出了连接部还可以设置在主体部21靠近边缘的位置的情况,在相邻的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212之间留出安全距离,以避免电池短路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示例,图13示出了光伏组件包括三个电池单元组1,电池单元组1中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排布的两个电池单元,且每个电池单元包括2个相串联的电池串10以及每个电池串10包括7个串联的电池片100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对电池串10中电池片100的数量以及电池串10的数量,以及电池单元组1的数量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引出结构2还可以用于图9中示出的背接触光伏组件的相邻电池串的连接。如图19所示,背接触光伏组件包括多个相并联的电池单元组1,每个电池单元组包括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均包括两个串联连接的电池串10,第一电池单元11的电池串10通过位于第一电池单元11顶部的第二汇流条5连接,第二电池单元12的电池串10通过位于第一电池单元11底部的第二汇流条5连接。引出结构2设置于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还通过引出结构2连接。相邻的引出结构2分别通过设置在主体部21上的第二连接部212与二极管3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引出结构2还可以用于常规光伏组件的电池串连接,如图20所示,引出结构2设置于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的电池串10通过引出结构2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连接部2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或第一连接部2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211的厚度可以与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相等,也可以与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相等。
优选的,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可以为0.2mm~0.4mm,例如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可以为0.2mm、0.23mm、0.3mm、0.35mm或0.4mm;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可以为0.4mm~0.8mm,例如第二主体部21b厚度可以为0.4m、0.5m、0.6m、0.7m或0.8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连接部212伸出主体部21的高度。
示例的,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可以为主体部21的长度的20%~40%左右。作为优选的一种实施例方式,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连接部212伸出主体部21的高度,以免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过长,从而影响主体部21的整体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与第二连接部212伸出主体部21的高度的比值为0.4~1。例如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与第二连接部212伸出主体部21的高度的比值可以为0.4、0.5、0.6、0.7、0.8或1。优选的,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与第二连接部212伸出主体部21的高度的比值为0.6。
示例的,第二连接部212伸出主体部21的高度可以为8mm,第一连接部211沿主体部21长度方向的长度约为3mm~8mm。优选的,第一连接部211沿主体部21长度方向的长度约为4mm~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一体成型;连接部与主体部21固定连接。
优选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可以采用将一根汇流带折弯的方式实现,然后焊接在主体部2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也可以采用分体结构,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焊接后,将焊接后的整体焊接在主体部21上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体部21的宽度方向上,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主体部21a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在主体部21的宽度方向上,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等于第一主体部21a的宽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21和图22示出了主体部21的俯视图。从图21和图22可以看出,在主体部21的宽度方向上,第一主体部21a的宽度大于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其中,如图22所示,第二主体部21b在远离第一主体部21a左侧边缘的方向上,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逐渐减小;第二主体部21b在远离第一主体部21a右侧边缘的方向上,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在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等于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上,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小于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作为一个示例,图23和图24示出了主体部21的厚度剖面图。其中,如图24所示,第二主体部21b在远离第一主体部21a左侧边缘的方向上,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逐渐增大;第二主体部21b在远离第一主体部21a右侧边缘的方向上,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逐渐增大。本申请实施例的主体部21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比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小,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比第一主体部21a的宽度小,有利于整体的组件版型排布。在主体部21第一主体部21a焊接连接部的情况下,不会增加主体部21两端的宽度,保证在光伏组件在原有的版型上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的剖面上,第一主体部21a和第二主体部21b的横截面的面积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体部21a和第二主体部21b的横截面的面积可以基本相等,由于工艺的原因,第一主体部21a和第二主体部21b的横截面的面积相比较面积大小可相差10%。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汇流条包括焊芯和包覆在焊芯外部的涂层,在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的剖面上,第一主体部21a和第二主体部21b的焊芯的横截面积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电池串10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电池片100,电池片100上设置有主栅;电池单元组1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第一方向为主栅的延伸方向,主栅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相交;引出结构2设置在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且第一电池单元11的电池串10和第二电池单元12的电池串10均与主体部21连接,或第一电池单元11的电池串10和第二电池单元12的电池串10均与第一连接部21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主栅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相交,此处,主栅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可以垂直,可以大致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还设有二极管3,二极管3的正极与第二连接部212连接,或二极管3的负极与第二连接部212连接。
参见图16,为图13中示意的光伏组件对应的电路图。从图16中可以看出,二极管3设置在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二极管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电池单元中的电池串10连接。引出结构2设置在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相邻的第二连接部212伸出第一连接部211的一端分别与二极管3的正极、负极连接。
参见图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均通过焊带4与主体部21或第一连接部211连接;焊带4的延伸方向与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相交;焊带4露出电池单元组1的一端与主体部21连接,或焊带4露出电池单元组1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211连接。
参见图2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盖板101、背板102和接线盒,盖板101用于覆盖电池串10的上表面;背板102用于覆盖电池串10的背表面;对于背接触光伏组件,焊带4设置在电池片100的背表面,将正极主栅和负极主栅连接。接线盒通常设置在背板102上,二极管3设置在接线盒内,二极管3与第二连接部212连接;电池串10与盖板101之间以及电池串10与背板102之间均设有粘接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所示,对于常规光伏组件,正极主栅和负极主栅通过焊带4连接。焊带4的一端位于电池片100的背表面,焊带4的另一端位于电池片100的上表面。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电池串10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封装层112覆盖太阳能电池的正面以及背面。具体地,粘接层包括第一粘接层103和第二粘接层104,第一粘接层103设置在电池串10与盖板101之间,实现电池串10与盖板101的固定;第二粘接层设置在电池串10与背板102之间,实现电池串10与背板102的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01可以为玻璃盖板、塑料盖板等具有透光功能的盖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通过在引出结构2的主体部21上设置第一连接部211和用于与二极管3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12;且第二连接部212在主体部21上的位置靠近主体部21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边缘22,第二连接部212与第一边缘22之间的间距为2mm~20mm。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引出结构2上设置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第一连接部211与主体部21平行,且第二连接部212伸出第一连接部211,用于与二极管3连接。而且,本申请实施例的引出结构2的第二连接部212与主体部21的边缘之间存在间距,从而使与二极管3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第二连接部212之间存在间距,以避免电池串10间的短路风险,保证了光伏组件的可靠性,也降低了光伏组件的制备难度。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电池单元组(1);所述电池单元组(1)包括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电池串(10),相邻的所述电池串(1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连接;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引出结构(2),所述引出结构(2)包括主体部(21)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21)上的第一连接部(211)、第二连接部(212);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211)与所述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211);
在所述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主体部(21)具有第一边缘(22);所述第二连接部(212)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靠近所述第一边缘(22),且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与所述第一边缘(22)之间的间距为2mm~2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上,所述主体部(21)包括第一主体部(21a)和第二主体部(21b);
在所述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21a)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正对;所述第一主体部(21a)和所述第二主体部(21b)共同构成所述主体部(21);
在所述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1a)的厚度,或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的厚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主体部(21b)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伸出所述主体部(21)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的长度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伸出所述主体部(21)的高度的比值为0.4~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2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2)一体成型;
所述连接部(22)与所述主体部(21)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21)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主体部(21b)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21a)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21)的厚度方向的剖面上,所述第一主体部(21a)和所述第二主体部(21b)的横截面的面积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串(10)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电池片(100),所述电池片(100)上设置有主栅;
所述电池单元组(1)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第一电池单元(11)和第二电池单元(12);
所述第一方向为主栅的延伸方向,所述主栅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引出结构(2)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池单元(11)和所述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且所述第一电池单元(11)的电池串(10)和所述第二电池单元(12)的电池串(10)均与所述主体部(21)连接,或所述第一电池单元(11)的电池串(10)和所述第二电池单元(12)的电池串(10)均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单元(11)和所述第二电池单元(12)之间还设有二极管(3),所述二极管(3)的正极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连接,或所述二极管(3)的负极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池单元(11)和所述第二电池单元(12)均通过焊带(4)与所述主体部(21)或所述第一连接部(211)连接;
所述焊带(4)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主体部(21)的长度方向相交;
所述焊带(4)露出所述电池单元组(1)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21)连接,或所述焊带(4)露出所述电池单元组(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板(101),所述盖板(101)用于覆盖所述电池串(10)的上表面;
背板(102),所述背板(102)用于覆盖所述电池串(10)的背表面;
接线盒,所述接线盒内设有二极管(3),所述二极管(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连接;
所述电池串(10)与盖板(101)之间以及所述电池串(10)与背板(102)之间均设有粘接层。
CN202210615452.5A 2022-05-31 2022-05-31 光伏组件 Pending CN1167220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5452.5A CN116722069A (zh) 2022-05-31 2022-05-31 光伏组件
AU2022235523A AU2022235523B1 (en) 2022-05-31 2022-09-19 Photovoltaic module
EP22196722.7A EP4287274A1 (en) 2022-05-31 2022-09-20 Photovoltaic module
EP24168510.6A EP4372828A2 (en) 2022-05-31 2022-09-20 Photovoltaic module
US17/950,078 US20230387341A1 (en) 2022-05-31 2022-09-21 Photovoltaic module
JP2022150839A JP7337244B1 (ja) 2022-05-31 2022-09-22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
JP2023134991A JP7406033B2 (ja) 2022-05-31 2023-08-22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
JP2023210686A JP2024039031A (ja) 2022-05-31 2023-12-14 光起電力モジュール
AU2023285923A AU2023285923A1 (en) 2022-05-31 2023-12-21 Photovoltaic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15452.5A CN116722069A (zh) 2022-05-31 2022-05-31 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22069A true CN116722069A (zh) 2023-09-08

Family

ID=878684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5452.5A Pending CN116722069A (zh) 2022-05-31 2022-05-31 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2206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223120U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8428751B (zh) 一种叠瓦组件结构
CN112563358A (zh) 一种双玻叠瓦光伏组件
CN117878163A (zh) 一种xbc太阳能电池片隐藏式汇流连接结构和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212209517U (zh) 钙钛矿薄膜电池组件及晶硅-钙钛矿组件
CN116722070A (zh) 光伏组件
CN111293184B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串、电池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649119B (zh) 一种基于晶硅的太阳能发电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N215988784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5988783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214956907U (zh) 一种半切电池全背面焊接的光伏组件
CN215988781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CN116722069A (zh) 光伏组件
CN214477494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13026153U (zh) 一种栅线互连光伏组件结构
CN210443577U (zh) 光伏组件
CN209822659U (zh) 太阳能光伏组件
CN210837777U (zh) 一种光伏电池串和光伏组件
US20230387341A1 (en) Photovoltaic module
CN110931589A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池串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CN108565300B (zh) 一种叠瓦组件结构
CN209822660U (zh) 太阳能光伏组件
CN210837786U (zh) 一种太阳能电池片、电池串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CN210628332U (zh) 太阳能电池串和具有其的太阳能电池组
CN220491894U (zh) 电池单元、电池串子单元、电池串及光伏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