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12223B - 椎间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椎间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12223B
CN116712223B CN202310997633.3A CN202310997633A CN116712223B CN 116712223 B CN116712223 B CN 116712223B CN 202310997633 A CN202310997633 A CN 202310997633A CN 116712223 B CN116712223 B CN 1167122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sthesis
distraction
movable plate
plat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9763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712223A (zh
Inventor
黄朝阳
崔文
于娟娟
魏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K Med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99763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7122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712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12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712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12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44Joints for the spine, e.g. vertebrae, spinal discs
    • A61F2/4455Joints for the spine, e.g. vertebrae, spinal discs for the fusion of spinal bodies, e.g. intervertebral fusion of adjacent spinal bodies, e.g. fusion cages
    • A61F2/447Joints for the spine, e.g. vertebrae, spinal discs for the fusion of spinal bodies, e.g. intervertebral fusion of adjacent spinal bodies, e.g. fusion cages substantially parallelepipedal, e.g. having a rectangular or trapezoidal cross-s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002/30001Additional features of subject-matter classified in A61F2/28, A61F2/30 and subgroups thereof
    • A61F2002/30108Shapes
    • A61F2002/30199Three-dimensional shapes
    • A61F2002/30261Three-dimensional shapes parallelepipedal
    • A61F2002/30265Flat parallelepiped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eur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包括:假体主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能够相互靠近以使假体主体处于回收状态,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能够相互远离以使假体主体处于撑开状态;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间隔设置在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之间;撑开组件,设置在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之间,撑开组件包括撑开体,撑开体可移动地设置并与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均驱动连接,以驱动假体主体在回收状态和撑开状态之间切换。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椎体融合器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椎间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假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体肿瘤、严重粉碎性骨折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等容易引起椎体的损坏,并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损害或者出现椎体的塌陷或者脊柱的畸形。神经功能障碍或者脊柱畸形明显的患者需要进行椎体切除术。
在相关技术中,在椎体切除后,需要使用椎体融合器进行填充融合。如果植入的椎间融合假体终板面积较小,往往会造成假体沉降,从而影响骨融合,植入大终板椎间融合假体需要切开较大的切口以将假体植入,造成更大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椎体融合器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包括:假体主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能够相互靠近以使假体主体处于回收状态,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能够相互远离以使假体主体处于撑开状态;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间隔设置在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之间;撑开组件,设置在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之间,撑开组件包括撑开体,撑开体可移动地设置并与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均驱动连接,以驱动假体主体在回收状态和撑开状态之间切换。
进一步地,撑开组件还包括第一撑开杆和第二撑开杆,第一撑开杆位于撑开体和第一假体的侧壁之间,第二撑开杆位于撑开体和第二假体的侧壁之间,第一撑开杆的第一端与撑开体相铰接,第一撑开杆的第二端与第一假体的侧壁相铰接,第二撑开杆的第一端与撑开体相铰接,第二撑开杆的第二端与第二假体的侧壁相铰接。
进一步地,第一撑开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一撑开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卡槽,撑开体上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铰接柱,第一假体上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铰接柱,第一卡槽与可转动地卡设于第一铰接柱,第二卡槽与可转动地卡设于第二铰接柱。
进一步地,第一撑开杆包括杆体、第一弧形板以及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以及第二弧形板分别设置在杆体的两端,第一弧形板围成第一卡槽,第二弧形板围成第二卡槽。
进一步地,第一终板包括相铰接的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第一活动板与第一假体相铰接,第二活动板与第二假体相铰接。
进一步地,撑开组件还包括沿竖向设置的支撑杆,支撑杆与撑开体可拆卸地连接,在假体主体处于撑开状态时,支撑杆与撑开体连接,支撑杆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活动板和第二活动板的铰接处,在假体主体处于回收状态时,支撑杆与撑开体分离。
进一步地,撑开体的侧壁上具有沿竖向贯穿设置的凹槽,支撑杆能够装配在凹槽中并与撑开体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假体的上表面设置有避让斜面,避让斜面沿第一假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假体主体处于回收状态时,避让斜面能够避让第一活动板。
进一步地,第一终板还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第一固定板设置在第一假体的上表面,第二固定板设置在第二假体的上表面,第一活动板与第一固定板相铰接,第二活动板与第二固定板相铰接。
进一步地,第一终板还包括铰接轴,第一活动板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第二活动板具有第三铰接部,第三铰接部位于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之间,铰接轴依次穿设于第一铰接部、第三铰接部以及第二铰接部。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椎间融合器包括假体主体、第一终板、第二终板以及撑开组件,在应用时,将假体主体放置在人体的两个椎体之间,利用撑开体沿人体的前后方向移动以将假体主体由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相互靠近的回收状态切换至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相互远离的撑开状态,并利用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与人体的两个椎体相抵接,即可完成椎间融合器的植入。利用该椎间融合器,可以使其在回收状态时,将其植入人体,由于此时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之间的横向距离较小,仅需要较小的切口即可实现植入。在撑开状态时,增大第一假体和第二假体之间的横向距离,进而增大第一终板和第二终板与人体的椎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椎间融合器发生沉降,促进骨融合。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处于撑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处于回收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撑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终板的爆炸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假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第一撑开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假体主体;11、第一假体;111、第二铰接柱;12、第二假体;
21、第一终板;211、第一活动板;212、第二活动板;213、第一固定板;214、第二固定板;215、铰接轴;216、第一铰接部;217、第二铰接部;218、第三铰接部;22、第二终板;
30、撑开组件;31、撑开体;311、第一铰接柱;312、凹槽;32、第一撑开杆;321、第一卡槽;322、第二卡槽;33、第二撑开杆;34、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包括假体主体10、第一终板21、第二终板22以及撑开组件30,假体主体1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能够相互靠近以使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能够相互远离以使假体主体处于撑开状态;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间隔设置在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之间;撑开组件30设置在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之间,撑开组件30包括撑开体31,撑开体31可移动地设置并与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均驱动连接,以驱动假体主体10在回收状态和撑开状态之间切换。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椎间融合器包括假体主体10、第一终板21、第二终板22以及撑开组件30,在应用时,将假体主体10放置在人体的两个椎体之间,利用撑开体31沿人体的前后方向移动以将假体主体10由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相互靠近的回收状态切换至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相互远离的撑开状态,并利用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与人体的两个椎体相抵接,即可完成椎间融合器的植入。利用该椎间融合器,可以使其在回收状态时,将其植入人体,由于此时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之间的横向距离较小,仅需要较小的切口即可实现植入。在撑开状态时,增大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之间的横向距离,进而增大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与人体的椎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避免椎间融合器发生沉降,促进骨融合。
其中,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分别设置在假体主体10的两端,利用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与人体的椎体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时,第一终板21可以设置为折叠结构,在假体主体10处于撑开状态时,第一终板21可以设置为张开结构。或者,将第一终板21设置为可以伸缩的结构,在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时,第一终板21为回缩状态,在假体主体10处于撑开状态时,第一终板21处于伸展状态。或者,在假体主体10位于撑开状态时,才将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装入至假体主体10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的结构相同。在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时,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均处于回缩状态;在假体主体10位于撑开状态时,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均处于伸展状态。
如图1和图3所示,撑开组件30还包括第一撑开杆32和第二撑开杆33,第一撑开杆32位于撑开体31和第一假体11的侧壁之间,第二撑开杆33位于撑开体31和第二假体12的侧壁之间,第一撑开杆32的第一端与撑开体31相铰接,第一撑开杆32的第二端与第一假体11的侧壁相铰接,第二撑开杆33的第一端与撑开体31相铰接,第二撑开杆33的第二端与第二假体12的侧壁相铰接。采用第一撑开杆32可以连接撑开体31和第一假体11,采用第二撑开杆33可以连接撑开体31和第二假体12,可以在撑开体31沿人体的前后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利用第一撑开杆32带动第一假体11移动,利用第二撑开杆33带动第二假体12移动,以使假体主体10由回收状态移动至撑开状态。
当然,也可以利用撑开体31直接驱动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移动,例如,在撑开体31和第一假体11之间设置斜面结构,在撑开体31和第二假体12之间也设置斜面结构。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撑开杆32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槽321,第一撑开杆3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卡槽322,撑开体31上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铰接柱311,第一假体11上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铰接柱111,第一卡槽321与可转动地卡设于第一铰接柱311,第二卡槽322与可转动地卡设于第二铰接柱111。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第一撑开杆32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一卡槽321和第二卡槽322,以形成铰接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
其中,如图8所示,可以将第一卡槽321和第二卡槽322设置为大小不同的卡槽,以便于第一撑开杆3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槽322的横截面尺寸大于第一卡槽321的横截面尺寸。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撑开杆33的两端也分别设置有卡槽,利用卡槽与撑开体31和第二假体12形成铰接结构。
如图8所示,第一撑开杆32包括杆体、第一弧形板以及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以及第二弧形板分别设置在杆体的两端,第一弧形板围成第一卡槽321,第二弧形板围成第二卡槽322。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一撑开杆32,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的优点。
具体地,第一撑开杆32和第二撑开杆33的结构相同。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终板21包括相铰接的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二活动板212,第一活动板211与第一假体11相铰接,第二活动板212与第二假体12相铰接。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一终板21,在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时,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二活动板212之间的角度小于180°,相互折叠靠近,在假体主体10处于撑开状态时,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二活动板212之间的角度为180°,以增大第一终板21和人体椎体的接触面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植入,在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时,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二活动板212朝向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之间折叠。
如图1所示,撑开组件30还包括沿竖向设置的支撑杆34,支撑杆34与撑开体31可拆卸地连接,在假体主体10处于撑开状态时,支撑杆34与撑开体31连接,支撑杆34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二活动板212的铰接处,在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时,支撑杆34与撑开体31分离。利用支撑杆34,能够支撑在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二活动板212之间,从而使假体主体10处于撑开状态,防止其发生塌陷。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34在假体主体10处于撑开状态后,放置于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之间。
如图3所示,撑开体31的侧壁上具有沿竖向贯穿设置的凹槽312,支撑杆34能够装配在凹槽312中并与撑开体31连接。利用凹槽312,能够增大撑开体31和支撑杆34的接触面积,进而利用凹槽312对支撑杆34进行限位,以使其支撑效果更好。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假体11的上表面设置有避让斜面,避让斜面沿第一假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时,避让斜面能够避让第一活动板211。利用避让斜面能够对第一活动板211进行避让,防止第一假体11和第一活动板211发生干涉,使其能够良好的活动。
其中,第一假体11的下表面也设置有避让斜面。第二假体1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设置有避让斜面。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终板21还包括第一固定板213和第二固定板214,第一固定板213设置在第一假体11的上表面,第二固定板214设置在第二假体12的上表面,第一活动板211与第一固定板213相铰接,第二活动板212与第二固定板214相铰接。利用第一固定板213能够便于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一假体11连接,第二活动板212与第二假体12连接。
如图4所示,第一终板21还包括铰接轴215,第一活动板211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铰接部216和第二铰接部217,第二活动板212具有第三铰接部218,第三铰接部218位于第一铰接部216和第二铰接部217之间,铰接轴215依次穿设于第一铰接部216、第三铰接部218以及第二铰接部217。采用上述结构,能够便于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二活动板212连接。
下面结合具体使用过程对椎间融合器进行说明:
将处于回收状态的假体主体10植入至人体的两个椎体之间,此时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之间的角度小于180°,处于折叠状态。接着,利用撑开体31沿人体的前后方向移动,以将假体主体10由回收状态切换至撑开状态,同时,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之间有折叠状态切换至水平状态,此时,椎间融合器和人体椎体的接触面积处于最大。然后,将支撑杆34安装至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之间,并将支撑杆34与撑开体31连接,利用支撑杆34对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进行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椎间融合器包括:
假体主体(1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假体(11)和第二假体(12),所述第一假体(11)和所述第二假体(12)能够相互靠近以使所述假体主体(10)处于回收状态,所述第一假体(11)和所述第二假体(12)能够相互远离以使所述假体主体(10)处于撑开状态;
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所述第一终板(21)和第二终板(22)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假体(11)和所述第二假体(12)之间;
撑开组件(30),设置在所述第一假体(11)和所述第二假体(12)之间,所述撑开组件(30)包括撑开体(31),所述撑开体(31)可移动地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假体(11)和所述第二假体(12)均驱动连接,以驱动所述假体主体(10)在所述回收状态和所述撑开状态之间切换;
所述第一终板(21)包括相铰接的第一活动板(211)和第二活动板(212),所述第一活动板(211)与所述第一假体(11)相铰接,所述第二活动板(212)与所述第二假体(12)相铰接;
所述撑开组件(30)还包括沿竖向设置的支撑杆(34),所述支撑杆(34)与所述撑开体(31)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假体主体(10)处于所述撑开状态时,所述支撑杆(34)与所述撑开体(31)连接,所述支撑杆(34)的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一活动板(211)和所述第二活动板(212)的铰接处,在所述假体主体(10)处于所述回收状态时,所述支撑杆(34)与所述撑开体(31)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组件(30)还包括第一撑开杆(32)和第二撑开杆(33),所述第一撑开杆(32)位于所述撑开体(31)和所述第一假体(11)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二撑开杆(33)位于所述撑开体(31)和所述第二假体(12)的侧壁之间,所述第一撑开杆(32)的第一端与所述撑开体(31)相铰接,所述第一撑开杆(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假体(11)的侧壁相铰接,所述第二撑开杆(33)的第一端与所述撑开体(31)相铰接,所述第二撑开杆(3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假体(12)的侧壁相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杆(32)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卡槽(321),所述第一撑开杆(32)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卡槽(322),所述撑开体(31)上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一铰接柱(311),所述第一假体(11)上设置有沿竖向延伸的第二铰接柱(111),所述第一卡槽(321)与可转动地卡设于所述第一铰接柱(311),所述第二卡槽(322)与可转动地卡设于所述第二铰接柱(1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撑开杆(32)包括杆体、第一弧形板以及第二弧形板,所述第一弧形板以及所述第二弧形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杆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弧形板围成所述第一卡槽(321),所述第二弧形板围成所述第二卡槽(3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体(31)的侧壁上具有沿竖向贯穿设置的凹槽(312),所述支撑杆(34)能够装配在所述凹槽(312)中并与所述撑开体(3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假体(11)的上表面设置有避让斜面,所述避让斜面沿所述第一假体(11)的长度方向延伸,在所述假体主体(10)处于所述回收状态时,所述避让斜面能够避让所述第一活动板(21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板(21)还包括第一固定板(213)和第二固定板(214),所述第一固定板(213)设置在所述第一假体(11)的上表面,所述第二固定板(214)设置在所述第二假体(12)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活动板(211)与所述第一固定板(213)相铰接,所述第二活动板(212)与所述第二固定板(214)相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终板(21)还包括铰接轴(215),所述第一活动板(211)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铰接部(216)和第二铰接部(217),所述第二活动板(212)具有第三铰接部(218),所述第三铰接部(218)位于所述第一铰接部(216)和所述第二铰接部(217)之间,所述铰接轴(215)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铰接部(216)、所述第三铰接部(218)以及所述第二铰接部(217)。
CN202310997633.3A 2023-08-09 2023-08-09 椎间融合器 Active CN1167122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97633.3A CN116712223B (zh) 2023-08-09 2023-08-09 椎间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997633.3A CN116712223B (zh) 2023-08-09 2023-08-09 椎间融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2223A CN116712223A (zh) 2023-09-08
CN116712223B true CN116712223B (zh) 2023-11-24

Family

ID=87873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97633.3A Active CN116712223B (zh) 2023-08-09 2023-08-09 椎间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71222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61697U (zh) * 2016-08-10 2017-06-20 邹德威 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
CN109758270A (zh) * 2019-02-20 2019-05-17 江苏百易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可撑开融合器
CN109925102A (zh) * 2019-04-12 2019-06-2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腰椎融合假体
CN214712940U (zh) * 2020-12-31 2021-11-16 朔崛(江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椎间用可调间距的膨胀式融合器
CN216257665U (zh) * 2021-12-03 2022-04-12 南京飞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定制化椎间融合器结构
CN116138936A (zh) * 2023-04-18 2023-05-23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椎间融合假体及椎间融合假体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58123B2 (en) * 2011-08-09 2016-06-07 Neuropro Spinal Jaxx, Inc. Bone fusion device, apparatus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61697U (zh) * 2016-08-10 2017-06-20 邹德威 腰椎后路多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器
CN109758270A (zh) * 2019-02-20 2019-05-17 江苏百易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可撑开融合器
CN109925102A (zh) * 2019-04-12 2019-06-25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腰椎融合假体
CN214712940U (zh) * 2020-12-31 2021-11-16 朔崛(江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椎间用可调间距的膨胀式融合器
CN216257665U (zh) * 2021-12-03 2022-04-12 南京飞渡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定制化椎间融合器结构
CN116138936A (zh) * 2023-04-18 2023-05-23 北京爱康宜诚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椎间融合假体及椎间融合假体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12223A (zh) 2023-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33404B2 (en) Stabilized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
US10322014B2 (en) Expandable trial with telescopic stabilizers
US6663638B2 (en) Femoral ring loader
US6913621B2 (en) Flexible implant using partially demineralized bone
EP1124512B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s
KR101597857B1 (ko) 신장가능한 추체 치환 시스템
JP6247313B2 (ja) 棘突起固定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US20080051896A1 (en) Expandable Spinous Process Distractor
MXPA03010083A (es) Protesis de disco intervertebral y herramientas de ajuste.
US20230134792A1 (en) Expandable implant
CN116138936B (zh) 椎间融合假体及椎间融合假体组件
CN116712223B (zh) 椎间融合器
CN116687633B (zh) 假体植入器械
CN219271242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N115844599B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CN219439568U (zh) 一种带铰链可扩张融合器
KR101919914B1 (ko) 척추융합술용 면적 확장 케이지
CN114795597A (zh) 多维立体撑开式椎间融合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